《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第二十三講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十一)全書完

蔡禮旭老師講述

 

第二十三講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十一)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接著繼續談我們在應對事情、做事情應掌握的一些原則,比方在講到做事情要循序漸進 ,不可操之過急。事情,我們說道法自然,「繩鋸木斷、簷滴石穿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然我們假如做事的原則沒有掌握,有時候都瞎著急,自己一著急心都不定,對事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事物的整個發展,必然有它的軌跡可循,所以「天下之勢,以漸而成 ;天下之事,以積而固」。

很多形勢我們要判斷清楚、要掌握好, 而且形勢好的時候更重要要有人才出來,所謂教化一方、利益一方 ,都要有正知正見的人才。但人才非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所以對於天下的形勢,我們可以感受到整個中華文化的復興,在中國領導人的帶動之下是必然之勢。但我們要了解人才難得,首先自己要 期許自己,要好好下功夫、好好提升,機緣成熟為國家、民族所用 。   

而以學問來講,那得要厚積薄發,我們自己不好好實修,到時候真的機會來了,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假如面對一些誘惑抵不住,本來是要利益天下、復興文化,最後自己變成負面教材,那就情何以堪。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我們剛好談到求學問方面,在之前我們有以夫子為榜樣,談了為學、談了如何做一位老師,在這裡就不再多談,就幾個點跟大家再交流一下。

在求學問當中,不在於我們學了 多久,得的真實利益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都要從誠敬心當中下功夫。而儒家的學問、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很強調「篤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個是屬於學問 ,加上篤行,這個才是真實的智慧,要解行相應,自己的境界往上 升才有智慧。   

有一段格言講到,「為學為教,用力於講讀一二,加功於行者八九」。不管是求學,還是從事教育的工作,把精神力量用在講課或者讀書、聽課上,一二;把主要的功夫放在哪?放在力行上八九 。有一句詩提到,「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少壯就開始接觸這些經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於是一句要落實,都要下很大的功夫。

之前有跟大家提過,明朝有一個薛文清公,他就講到二十年來對治一個脾氣「怒」字,都感覺還沒有調伏盡,以此知克己不容易。要真正把這個瞋怒心完全調伏, 時時刻刻不可以放鬆,所以「加功於行者八九」。

還有求學問要有恆心,不能間斷,就好像鑽木取火。鑽木取火,鑽了兩分鐘手酸了 ,休息三十秒,三十秒後再鑽,它又涼了,火還沒出來。火好像智慧一樣,未出來已經休息了好幾次,很難真正鑽出火來,所以要用 功不間斷,絲毫不可懈怠。甚至於古人的用功,連作夢都不敢懈怠 ,夢裡面有做的不好的行為,醒過來還要懺悔。這個是跟大家提到 循序漸進的重要。   

再來面對事情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我們所說量力而為 。我們自己的德能,還有包含做這件事情所應該具備的能力,具不具足?所謂「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事實上,當我們這麼仔細去衡量而拒絕,反而會贏得對方的信任。因為對方會覺 得我們做事是非常慎重,不會輕易答應。但是答應了,再怎麼難都 要去做到,這是古人做事他很守信諾。他很慎重評估,不輕易答應 ,答應了,拋頭顱、灑熱血他都要做到。   

而這個「審勢」當中,有些形勢還沒有形成,不可以強求。比方說雖然是好事,法律還沒有同意,這個時候你硬做,最後落個違反國家規定,好事的流弊就很大,這個「審勢」很重要。這也延伸出來,另外一個格言說到,「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我們看事情要方方面面,不能只看到它的利益,可能會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要想得到。

古人考慮事情都會強調「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 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比方我們學傳統文化,做的事情跟法律不相應,最後人家會說學傳統文化的都不守法,這個流弊 就非常大。有一些地方還沒拿到批文,就開始辦課程,這都是很不 妥當,要名正言順為妥,做好事不可心急,要很冷靜。   

《了凡四訓》當中有講到,呂洞賓跟漢鍾離學習,教他「點石成金」。一點,石頭就變金子,馬上就可以去救濟人,好不好?「 先審其害」。所以呂洞賓很冷靜的問,「請問這個金子會不會再變回石頭?」他說:「五百年後會變回來。」呂洞賓說:「我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這麼做還是不妥當。」漢鍾離說:「修仙要積 三千善事,你這一念,三千善事滿了。」因為他連五百年後的人都 為他設想,這一念心量非常廣大。   

就像我們現在從事傳統文化的弘揚,我們這一、二百年來傳統文化被忽略了,等於是在一個興起的時節因緣。有一句格言講到, 「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夫子影響我們二千五百多年, 夫子在世的時候,他有七十二賢、三千弟子,他要革命不難,他為什麼不做?會有流弊的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審時度勢,整個文化的 復興可不是兩年、三年就成就了,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一個人都要幾十年的功夫,現在是整個中華文化能夠再度復興起來,這沒有三、五代的人,怎麼做得了?   

而且欲速則不達。這幾年來,整個傳統文化是宣傳期,很多人沒有學過經典、沒有聽過這些課程,連五倫是什麼,八德是什麼, 他還不一定講得出來。他一接觸經典、一接觸課程,「這個東西很好。」宣傳效果,播種下去了。種子播下去了,接著要施肥、要灌溉,它又不是明天就可以收成了。所以各個地方長期教學的風氣很重要,哪有說一接觸就成聖賢了?當地有沒有電視台在播放,有沒有教育單位持續在教導?所以「宣傳期」之後要走入長期的「扎根 期」,把德行真正扎下去,把經典真正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的工作 。   

請問扎根期要多久?剛剛我們說對一個「怒」字要二十年,才知道克己難,所以不能急,都要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身修」才 能「家齊」,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單位才能「為人演說」,所以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這些都要了解到,不然我們都覺得辦課程就 是弘揚文化了,都沒有人去落實,最後廣大的人群說,「這講課的人都是講而已,都不做。」他還學不學?這就不是以慎重之行去利益眾生了,這道風怎麼會遠?   

真正要扎根可不輕鬆,放下每一個習氣,比方說好面子,要把這個好面子放下,要一層皮撕下來。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怎麼會苦?撕下來的時候就不被它控制了、就不被欲望牽著鼻子走,就快樂。可是邊撕的時候怎麼樣?當然會痛。

比方我們都有經驗,剛好自己說錯話、做錯事了,對方糾正我們,一下子那個態度有點不是很歡喜?本來要給他頂回去,突然想到「聞譽恐,聞 過欣」,吞回去。你假如說,讀了這一句以後,人家勸你,馬上歡歡喜喜給他鞠躬,我真的要給你鞠三個躬,你太厲害了。

因為我們習慣好面子,我自己讀書過程當中都跟人家攀比成績,慢慢慢慢自己就好面子。人家一講我,我第一個反應是不高興,可是《弟子規 》又是這麼講,馬上提起來,得要轉變一下態度。「始而勉強,終 則泰然」,哪有一開始就歡歡喜喜,那不是普通人,可能是顏回轉 世,他不貳過,人家一給他講,他接受就去改了。   

接著剛剛論的這個「慎重之行利生,道風日遠」、「先審其害 ,後計其利」,就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要戰戰兢兢。為什麼不求有功?這是我們炎黃子孫應盡的本分, 所以不邀功。但是生怕自己的疏忽給傳統文化抹黑了,不願意這麼 做,這樣就會很謹慎。所以謹慎也是做事相當重要的一個關鍵,不謹慎,事情早晚要出問題。要能夠守住成果,謹慎重要,要居安思危,要防微杜漸。   

再來事情在面對很多不同的情境,比方「緩事宜急幹」,這個事情不是很急,可能是下個禮拜、下個月的事情,但是你分配好時 間積極去做。「急幹」就是很有步驟的安排好,就趕快去做,不會「臨時抱佛腳」。我們往往事情不是很急的時候,拖拖拉拉,把時 間都混過去了,等到明天該交出來了,就一直熬夜,熬夜到很晚。 這樣第一個,事情的品質不好;第二個,身體搞壞了。這都不長遠 ,所以「緩事宜急幹,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我選 的這些句子,因為我常常犯,跟大家做交流,這些句子特別提醒自己。  

「緩事宜急幹,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緩事 宜急幹」的話,閒時要忙,事情還不是很急迫,一來要提升德行跟 能力,再來要循序的安排事情。我們現在變成有事幹的時候想學習 ,然後沒事的時候又胡思亂想、又下不了功夫,都不安住在境界當中,這樣做事跟修養提升不上去。

「急事宜緩辦」,這個事情很急 ,首先心要定住,不然一急躁就顧不了自己的心跟一言一行了,怎麼去辦事?鐵定愈搞愈亂。心要先定住、要靜,要把心先靜下來。人的心要靜不容易,欲望要淡,得失要淡,心裡罣礙的事要少。你每天牽掛那麼多事,事情一來你怎麼專注面對?所以我們看這些格言,就可以感覺到古人他們修養功夫很深,這些都不是一日、二日 之功,都是長期在事情當中不斷歷練、突破自己。無事的時候,人沒有事的時候戒一個「偷」字,沒有事就做白日夢,胡思亂想,時間就沒有了;有事的時候戒一「亂」字。

    劉念台這個讀書人說到,一個學聖教的人,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應對,會慌、會亂,總是因為心有毛病、有不足的地方。這個心問題出在哪?他接著講,遇到事情只有「鍊心法」,每件事都在鍊自己的心、歷事鍊心,「沒有鍊事法」,全是這個心是根本。而鍊心之法怎麼鍊?「大要只是胸中無一事」,心裡面很清淨,沒有什麼罣礙的事。

所以我們現在鍊心地功夫、心地清淨,什麼事要看得破、放得下。「無一事」,心裡面沒有事,很清淨,就像鏡子,鏡 子是清淨的,他遇到什麼都照得清清楚楚。就像那個湖面,它很平靜的時候,「靜水照大千」,旁邊看得明明白白;可是它起波浪? 啥也看不清楚,手忙腳亂。   

古人從這些事物當中都在提醒我們,心要靜下來才能有智慧, 才能從容處理事情。所以這裡講到,燈動了就不能照物,水動了就不能見物,水面照東西就不清楚。人的心性也是這樣,所以心一波動、一妄動了,「萬理皆昏」。人一急躁起來,哪一句經句提得起來?我們曾經看人動情緒的時候,你跟他再交談,他講了二、三十 句話,你很柔軟的問他,「你剛剛講這二、三十句,沒有一句是師父教的,沒有一句是經典的」,他「萬理皆昏」,都隨著他的情緒在思考了。

「靜則萬理皆澈」,能靜得下來,煩惱能伏得住的話, 他的智慧能夠觀照到自己的心、觀照到整個事情的客觀狀況。所以 「靜」這個字,心靜,「靜」這個字,每一天二十四小時離了一刻 都不行,只要離了心境就開始亂了,心就會亂了。   

這裡有幾個比喻很有意思,門每天開開關關,但是它那個門樞是不動的,「樞常靜」;「妍媸」,好看的東西、不好看的東西每天都在鏡子前面來來去去,但是鏡子是常靜的,不隨它轉;人也不能隨接觸的東西心亂、心轉,「人盡日應酬」,應酬就是應對很多不同的緣分,應酬不是去喝酒,去應對很多緣分,心常是靜的。

所以唯有靜,一舉一動你才從容,你才很清楚、不慌亂,不然做的事情都會後悔。假如隨著事情,心念都一直妄動、慌亂,你面對事情 一定看不清楚。所以縱使是在睡覺的時候念頭不靜,作夢也是胡亂作。大家有沒有經驗?你剛好事情多的時候,連作夢都是夢那些事 情。人的心太活躍了,一分鐘之內都不知道有幾個妄念在那裡起起伏伏。   

所以這個心要時時不妄動,都在定、靜當中,不容易。大家不相信你試試看,你三天什麼事都不幹,不過要你的領導准你的假。 你三天什麼事都不幹,我就把心靜下來,你看靜不靜得了?比方說 ,送你到寺院去,你從今天開始就住在寺院裡,暮鼓晨鐘,你不是很喜歡靜下來嗎?從今天開始你都不要回家了,就住在寺院裡面, 每天暮鼓晨鐘伴著你入睡,你看能不能接受?馬上心思如湧泉一般 ,我太太呢,我兒子呢?你平常這些東西是你有事情忙來忙去,你看不到自己的念頭很紛亂,真的要你靜下來,哪有那麼容易?   

所以人是練要靜下來的時候,會感覺很多妄念。這個時候要什麼?以理折情,用這些聖賢的義理調伏自己的妄心。「不怕念起, 只怕覺遲」,人那麼多妄念都是過去妄想、現在妄想、未來妄想。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要放下;未來的還沒發生,不要瞎操心;現在的也別擔心,依照道理好好的去應對、去盡心盡力就對了。

你看師長的教誨、經典慢慢調伏這些妄念,慢慢會愈來愈少。這些義理常常正念分明,心就在法喜當中,不在紛亂當中,所以靜下來也是循序漸進。一下子說:「我關起門來,一個月不見人。」你得有功夫 ,不然你會有點輕微的精神病出現。給你關一個禮拜,「趕快找個 人來跟我說說話,我快不行了,快憋不了。」很多事情還沒經過,都覺得很容易,「事非經過不知難」。你很羨慕人家關一個禮拜不出來、一個月不出來,那也不容易。   

我們剛剛講到鍊心法怎麼鍊?心中無一事,唯有心中無事,「 乃能事事」,這有味道。比方你剛剛罣礙的事沒有放下,另外的人來找你談話,有聽沒有進;或者你對這個人有成見,你邊聽就邊有 對他的一些懷疑跟看法,你怎麼去應這個事情?所以這句話在自己處事待人再去看看,很有味道。要不斷放下心中的這些牽掛、妄念 、習氣,「此是主靜功夫得力處」,你真的要靜得下心來,要時時 鍊胸中無一事,慢慢的功夫才能得力。   

「處事大忌急躁」,所以不能亂。我們剛剛說到的「忙則多錯 」,不能亂,「有事時戒一亂字」。「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 處不暇」,你自己都顧不了自己了,「何暇治事」,怎麼可能還能夠去負責事情?所以首先,「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 。心裡面為什麼那麼多事情、那麼多念頭?總是貪瞋痴慢疑的念頭伏不住。這一點我們在前面的課程有跟大家講,「嚴以律己」,要 把這些東西調伏。比方說財色名食睡你非常貪著,那個心隨時都是妄念紛飛,怎麼可能會靜得下來?所以放下得失、放下欲望、放下這些最執著的妄念,這個很重要。   

再來有四個字很重要,「事緩則圓」。我們是很希望利益人, 把事情做得好,但往往會有情況是愈幫愈忙。大家有沒有經驗?人家夫妻吵架還是朋友之間吵架,我們去當「和事佬」,結果愈幫愈忙,然後自己也被攪進去、氣得半死,這個都考驗我們應對事情的涵養、功夫。這個「事緩則圓」,因為我們往往在聽一些話的時候 ,自己的情緒會被牽動,比方對方談的時候談到我們,自己的情緒被牽動;或者你在聽話的時候,聽一面之詞。

曾經我們也遇過兩個夫妻衝突,你聽她先生講的話,太太不是人;你聽他太太講的話,先生不是人。有時候聽了,奇怪了,怎麼同一件事情講出來的話天壤之別?一來角度不同,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的我執、我見很強, 他看事不客觀。其實假如一件事情,雙方講出來差那麼多,我想雙方講的都有失客觀。除非你很清楚其中一個人的修養,他不打妄語 ,不然一般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牽動去看事、去說事情。   

這個時候怎麼辦?「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這個很好,「事緩則圓」。「熟思」,非常周詳的去了解、去思考,才能得到實情,真實的狀況才能夠判斷得好。所以人聽話首先要很冷靜 ,他哪裡帶情緒講,你都能夠點出來。然後因為你歷練得多,你能夠判斷他的虛實,再去客觀了解,「熟思則得其情」,他的情實就清楚了。

「緩處」,了解清楚了再去處理,不然一處理,可能對方覺得被誤會、誤解,反而那個情緒更大,所以緩處。你客觀了解了,先肯定他對的、肯定他的存心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可能對方不能理解,用這樣的方式去跟他談,「緩處則得其當」,很平緩冷靜 的去處理,會處理得比較妥當。

我們有時候聽一面之詞,激動了, 就去批評、去罵人,那就愈幫愈忙。你雙邊充分了解之後,你就可 以判斷每個人他的態度、他的念頭偏在哪,比較能夠看得清楚,進 而你能夠去調劑人情,然後發明義理、發明事理,把他的正念給提 起來。   

再來,做事情「言不可道盡,事不可做盡」。這個做事的分寸很重要,事不可做盡,不要什麼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攬,應該見好就收,功成身退,不要戀戰,最後會著名聞利養,還惹來一大堆的毀謗。要帶動風氣,不為師、不為先,這個都是做事很重要的態度, 好事多讓別人做,事不可做盡。

我們就曾經遇到,這個「做盡」, 有的是好事不讓別人做,有的是壞事做過頭了,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有一個官員叫奚顯度,他負責工程,皇上交代的工程,結果夏天很熱,不讓工人休息;冬天已經凍得沒有辦法工作了,他還是苛求。很多人受不了這樣的虐待就自殺了。他不體恤這些人民, 最後他也被處死刑。這樣的人做事情鐵定會出很多紕漏,最後就被判死刑了。   

還有一個監獄的官員,他對自己的下屬也很嚴格,比方交代他 一件事情,晚了一天,打五大板,以前衙門裡面的板子很大的。結果有一個下屬晚了六天,他心裡想,這三十大板打下去他就沒命了 ,他就找他的領導商量,可不可以分幾次打?結果這個官員就很苛刻,事就做盡,不答應,直接打三十板,活活打死,對自己的下屬不仁慈。結果這個下屬死亡的消息傳回去,他的兒子當場嚇死,他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跟孩子死了,她也自殺。就一個苛刻,三條人命沒了。他的下屬心裡想,可能他會收斂一點,沒想到一點都沒改 變。   

所以人反省很重要,不然再大的福報最後還是會折光。你看他這麼苛刻,三條人命,他還能繼續當官也是很有福報。人假如沒有福報,傷害幾條生命,他自己的命也沒了;很多人有福報亂殺人, 他還在那裡做皇帝。人的福報不一樣,但真的假如做盡了就折光了。

沒多久他回到故鄉,帶著自己的獨生兒子回去,就生病,兒子就病得很嚴重,在病中還在那裡叫喊:「不要追我,不要追我。」好像有人在要他的命,最後就死了。他也傷心得最後也沒多久就死了 。所以「事不可做盡」。   

壞事不可做盡,好事也要讓大家一起來。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出去吃飯,剛好有法師一起出去,學習聖教的人對法師很恭敬,有這個機會,法師是講經典、是老師,他們尊重。其中有三個人都希望能夠請法師吃飯。結果他們三個人走去付錢,其中一個人把兩個人推開,挺粗魯的,然後就堅持:「就我付就好了!」我看另外那兩 個人回來的時候臉色很臭,你還不如「我們三個人一起來」,不是皆大歡喜?幹嘛做事都這麼執著自己的意思?所以好事也不可做盡 ,大家一起來,然後功成身退最好,帶動風氣了就好了。   

可不能做了好事了,每一次見到人,「這個事是我先做的,你知不知道當時老法師,誰是第一個請他來馬來西亞的?是我!」功德全部都報掉了,「我還有證明,你看這張照片是我跟師長照的! 」所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容易。「言不可道盡」, 有時候勸人點到為止,你再過了,他本來還歡喜,你一過了,他惱羞成怒,你前功盡棄。當然因為你的言語柔軟的話,你一看這句話 他已經皺眉頭了,趕快「鏘鏘鏘」鳴金收兵,不要再講了,見好就 收,這個是講話的分寸。   

還有,「絕交不出惡言」,好合要好散。一見面相見歡,結果 最後吵架,以後都見面不相識了,那多遺憾?要善始善終,叫好合不如好散。大家緣分盡了,歡歡喜喜,說不定二十年後又見面了, 又是一個好的開始。你假如這個緣很不愉快,可能我們心上常常都有一塊石頭,甚至於一想就生氣,甚至於對方每天在詛咒我們,你 會覺得怎麼耳朵很癢,人家罵你會有磁場、會有念力。所以面對人 生所有的事情跟因緣,廣結善緣,絕不跟人結惡緣、絕不跟人結怨 ,這個都是做事相當重要的態度。   

接著,我們來談一下面對事情的態度、心態。剛剛那些是原理原則。什麼態度?「不怕事,不惹事」。人不敢承擔就是怕事,所以人要存公心,存利益天下的心,勇於去承擔責任。再來,縱使面對人家的指責、不理解,他也據理力爭,因為他要為大眾負責、為 人民負責。少數人不理解,他也能接受這些批評,「人不知而不慍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甚至於為了天下的人,有生命危險他都不怕。

大家要了解,明朝時候海瑞要覲見皇帝,已經把棺材買好了。然後那個諫言一去,皇帝暴跳如雷,「他不想活了 ?」那個官員說:「他已經把棺材都買好了。」皇帝反而有點氣不出來。我們看到古代忠臣犯顏直諫。范仲淹直諫好幾次,那都有生命危險,被貶得很遠。他當時都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交代他的子孫在自己的墓地旁邊辦學教學,繼續還是利益天下,但是都有想到自己可能要面對的情況。   

當然我們雖不怕事,但是對事不對人。當時宋朝有一個官員當到宰相,范仲淹畫了一個百官圖,那個百官圖呈現太多人都是藉由宰相的裙帶關係去當官,所以一看就知道這個宰相私心。宰相一看到這個奏摺,就集了很多力量毀謗范仲淹,結果范仲淹被貶得很遠 。後來這個宰相弄權一時,你總有下來的一天,很多人就落井下石 了,反而范仲淹對他沒有一絲一毫的落井下石、批評他,甚至還憐憫他。

對方很感動,覺得說我以前做得這麼過份,幾乎要置他於死地,居然他沒有記恨。范公就強調,當時縱使是進諫百官圖,也是對事情,不對任何人起對立衝突。學聖教的人「仁者無敵」。所以這些聖哲人往往在這些奸臣落難還能平等慈悲,反而感動他們。這是不怕死。

  再來,不惹事。「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這無事生非鐵定是折福的。所以我們處事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甚至於心量再 大,面對任何事情能夠開誠布公、盡棄前嫌,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不要放在心上,讓大家都有這樣的心境來一起共事。假如我們自己本身沒有錯,都能帶動這樣的風氣;自己本身有錯呢?首先去賠不是,首先去承認錯誤,那也能開啟大家坦誠相待。不然你不化開這個局面,大家彼此都不信任、都有隔閡,事情怎麼辦得成?   

做事的態度第二點,我們剛剛講第一點不怕事、不惹事,第二點,「一心敬慎」。時時在處理事情非常恭敬每個人、恭敬每件事情,這個敬當中還有什麼?花的錢,尤其是公務員,要為國家人民 負責、為公眾負責,這個都是恭敬的表現,能省得一分就是為公家著想。甚至於自己在當公務員,都要對得起國家的俸祿。范仲淹先生他假如覺得今天做事不夠盡忠盡力,當天晚上睡不著覺,隔天很 早趕快去辦公,覺得要補過來自己才心安。   

而這個恭敬、謹慎表現在慎始慎終。這個慎始很重要,為什麼 ?人心很受一開始的影響,比方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你要把士氣帶起來,「慎於始」。好的印象會直接影響別人對我們的信任, 這都是人之常情。

所以一個單位接待部很重要,每個人一來,都是接觸接待的人員,他假如很有笑容、很親切、很恭敬,就跟所有的 人一開始就結善緣。你假如找一個連笑都笑不出來的,好像人家欠他很多錢,你去讓他接待大眾,那有點……,這樣的人你要把他用去管財務,他那個臉,就讓每一個人想要去走後門,一看到他「算 了,算了。」用人取其長,要把他的長處用出來。   

包含每一個緣分,他假如一開始就能得到很好的叮嚀、很好的啟示,建立起非常正確的態度,他整個事情就能夠比較圓滿,發展得好。比方說,一個人要去念大學,他首先建立對這四年應該有的 態度,他不能蹉跎光陰。

有些大學生一進去被學長帶壞了,跟他說 ,「university,叫由你玩四年。」他一開始就被人家誤導,就毀 掉了。我就是被學長這麼講的,不過我不怪他,因為我自己定力不 夠,我有愛玩的因,遇到那個緣,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但是我要懺悔,我做錯了,怎麼懺悔?

要勸所有有緣的大學生,不要再走我的彎路。當學長的人、當長輩的人,在你的學弟或者你的晚輩要去念書,你就要告訴他,「這黃金的四年,你要好好提升德 行跟能力,你出大學才能報父母的恩、才能報整個國家對你的栽培 。」你把那個恩德要入他的心,他就覺得我要好好提升自己,他那四年就不會空過。   

包含我們老祖先非常深明這個「慎於始」的重要。所以成年禮 ,你成年了,應該有什麼責任、態度?在那個禮儀當中收攝他的身心。婚禮,婚禮非常隆重,整個過程提起他的責任感。這不是兒戲 ,「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這是社會、國家最重大的一件事 ,就是婚禮、結婚。因為國家能不能出人才,社會、家族能不能出 人才,就在夫婦的相處上,夫婦好合自然能出聖賢子孫。這個恭敬 、謹慎的態度,不要急於求成,這個也是謹慎的態度,「勿欲速, 勿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第三,做事的態度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他絕對廉潔不貪污 ,他知道貪財會感來橫禍,這個因果,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歷史當中有很多例子,比方在魏晉南北朝,有一個人叫陰鏗,他為人很善良,有一天他跟朋友在吃飯,他看到服務人員很辛苦,給他們端菜倒酒。他突然就端了一杯酒,然後拿了一些好菜,要請這個服務人員吃。他那些朋友都笑他,說你幹什麼?他說:「他可能服務的不知道有多少人,連那酒的味道他都沒有嘗過,因為他窮,請他喝一杯。」這個服務員很感動,喝了他那杯酒。

結果後來梁武帝時候發生「侯景之亂」,很多的賊寇作亂,陰鏗就被賊寇給圍住,眼看著就沒命了,突然有一個人殺出來幫他解圍,把賊寇給打退了。他突然撿回一條命,魂不守舍,還沒定下心來,趕緊問:「這位兄台 ,我跟你非親非故,你怎麼冒著生命危險救我?」結果對方講,我就是那個當初你請我喝一杯酒,我感你這一分情誼,剛好遇上就報這個恩。

  所以諸位學長,要多請人家吃東西。這個歷史當中舉不勝舉, 就因為請人家吃飯,包含春秋時候的趙盾,他就是請一個人吃飯, 最後也撿回一條命,那個人幫他殺出重圍。所以要廣結善緣,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當你在危難、當你在很需要幫助,那些善果就現前了。假如你非常為難、焦頭爛額的時候,找人幫忙沒人肯,不要 生氣,要反求諸己,平常沒有跟人家結善緣。   

這個深信因果要深信到念頭,一個惡念都能產生嚴重的惡果。 像有一個讀書人,本來考得上進士,但是知道自己考得上,當天晚上起個念頭,太太長得不夠漂亮,回來要換太太,他就考不上了, 一念就把福報給折掉了。包含人最嚴重的損德是不孝父母。有個讀書人學問也很好,一直考不上,有個修學的高人就提醒他,以前曾經瞪過自己的父親,所以折掉了福報。當然,假如他肯發自內心至 誠的懺悔,我想他也能夠轉變命運。

但從這些事例讓我們了解,一 個惡念都不能起。要起善念,而且這個善念要為天下的百姓著想, 像衛仲達的例子,他一個念頭是為天下蒼生,他那一個善念的力量超過他四十年造的惡業,這個力量很大。   

而這個因果還包含什麼?一個人不盡責任,就要負因果。「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哪有說我都沒有做惡事,所以我沒有什麼惡報。不盡本分就是做錯事情了,就是要負責任。以前古人都很明白,你推薦的這個人對國家有害,事情東窗事發了,我是推薦人,我要引咎辭職,我對不起國家,我要自己辭職。

假如皇 上下令你還是要為國家做,當然要聽君王的話,可能國家還是會處 分、會降職。所以敦倫盡分是積功累德,不盡本分也是折自己的福 報。其實不盡本分就是不孝父母,也是不尊重聖賢、師長的教誨了 。其實人不真幹就折福了,為什麼?糟蹋聖賢、師長的教誨,怎麼 會不折福?人最大的福田,孝親尊師。而尊師表現在哪?依教奉行 上。   

做事的態度還有一點很重要,不情緒化,叫「凡事不指責,勇敢去負責」。事情已經發生了,在那指責、發脾氣,於事無補,既往不咎。我們複習曾經講過的一句話,「天地間(「繆彤自撾」有這一段話非常精闢)除自責自盡外,更無道理矣。」自責,自我反省。

這一句話我的心態有沒有不對?這一件事我有沒有沒有提醒到的地方、沒有盡到力的地方?反省自己。再來,這件事現在是這樣 了,我還能怎麼補救?亡羊補牢,怎麼盡我的力。人都時時反省, 然後盡忠盡力,他不會把念頭放在去指責、去發脾氣上,不會的。   

再來,做事情要專精,所謂「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 ,「精進」。你不能學一大堆,什麼都好像懂一點,什麼都鬆。就像挖井,你挖了十口井,沒有一口井挖到水,不如深挖一口井,所以專心專注非常重要。「事無巨細,不專則不精;業無大小」,你不管做哪個事業,「業無大小,不熟則不巧」,熟能生巧。德國人這一點做得很好,他很多行業,那個公司幾百年他都做同一個東西 ,做到一門深入,誰都比不上他的技術。   

再來,做事要有恆心。「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 千萬事」,有恆為成功之本。「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再來 ,做事不攀緣、不強求。緣分具足,盡心盡力;緣分不具足,好好提升自己,等緣具足了再去盡力;或者只有七分緣就做七分,只有三分緣做三分。三分緣做七分,攀緣;七分緣做三分,叫不負責任 、隨便。

這個都要審時度勢,抓好那個分寸。但是你三分緣你做三分,慢慢那個緣會發展起來,人家就會很信任你,覺得你這個人很有分寸,那個緣也會不斷的造得更殊勝。還有一句格言很好,說「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人不能自我反省,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點;「不耐煩者,做不成一件事業」,耐煩也是成就事情很重要的修養。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做事的時候,時時要為大局著想 。格言當中有說到,「任難任之事」,你擔任很困難的事,「要有力而無氣」,這個事情已經很難成就了,你要帶頭出力,帶動大家的參與投入,甚至是犧牲奉獻的態度,有力但是不要生氣。事情已經很困難了,我們還發脾氣、還跟人摩擦,不是讓事情更難發展? 真正有大局觀的人,不願意添一絲毫麻煩。「處難處之人」,我們 做事不可能不跟人相處,他的性格比較剛烈,「要有知而無言」, 很有智慧能了解他的情況,包容,但是不要背後批評,背後批評又傳出去,沒完沒了,這個都是大局觀的態度。   

我們最後談對物的態度。首先要愛惜物命,「上天有好生之德 」,不能亂傷害生命。我們從小教孩子愛護生命,戒他的殺心,他 就仁慈;愛護物品,他就不會糟蹋東西,他就會愛惜東西、他會節 儉,儉以養廉,戒他的貪心。所以古人教孩子很有智慧,不要傷害生命,「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你說真的昆蟲太多到家裡來怎麼辦?把那些引誘牠們的東西清乾淨,然後在外面留一些食物給牠們吃,還要真誠溝通就沒問題了。我之前跟大家分享過,我們到雲南去,看到那一千畝的水梨,它有其中一塊地就是讓昆蟲去吃、 讓鳥去吃,真的其他都沒有碰,就吃那一片,而且吃得非常有修養 。我去看被吃的那一片果樹,那一棵裡面,被吃的那一粒吃得很厲 害,然後旁邊沒有吃。

所以這些昆蟲跟鳥很有修養,牠們看這一顆已經被咬兩口了,牠們就繼續接著吃。看到旁邊的同伴又咬其他的 ,「你真沒有教養,人家對我們這麼好,你也沒有職業道德。」為什麼?牠都咬同一顆,其他好的還可以去賣。所以萬類相感,會感應,你真誠對牠,牠對你非常和善。   

物品,比方說食物,「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 恆念物力維艱」。每一個物品背後可能有很多人的血汗,甚至於我們吃的菜,他要種菜可能還得犧牲不少的生命,蚯蚓,不小心誤殺 ,所以暴殄天物跟殺生一樣的罪惡,所以要愛惜物命。而且人愛惜東西他會節儉、會養廉。他愛惜以後會把省下來的財物去幫助人, 提升仁德。

愛惜物品的人他會考慮把福、把東西留在後面,不要現在就把它給揮霍掉,他會深謀遠慮。而且我們感覺,人懷著一個感 恩的心,他對每一個物品都會非常愛惜。比方我們想到,這個衣服阿姨送的、這個帽子姐姐送的、這個眼鏡是我哥哥送的,都想著他們的情誼,怎麼捨得給它糟蹋?你愈愛惜這個東西,東西愈耐用, 而且愈用覺得愈有感情,衣服就不會髒、不會壞。

日本江本勝博士 的水實驗,你以善念對這個水,它結晶很漂亮。你以善念對一切的 物品,包含珍惜所有人對你的愛、對你的付出、對你付出的血汗, 你對一切行業都尊重,對一切他們生產的物品都尊重,這些東西不容易壞。而且更有價值,一件衣服你能穿二十年,人家一看到說, 「學傳統文化的特別愛惜物品」,你還給聖賢臉上貼金。   

第二,不浪費資源。我們古人敬天敬地、敬山敬河,覺得一切資源都不是理所當然,都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去接受。甚至於自己豐 收的時候,都要感謝這些天地萬物,所以很多祭祀都是祭祀這些萬 物的恩德,非常可貴。現在的人沒有這樣的心境,對大自然予取予求,對山林濫砍濫伐,最後得的惡果,什麼土石流、泥石流,全部 是我們自己不尊重天地萬物所造成的惡果。這不是天災,都是人心 壞了造成的。   

再來,對物品知足常樂。人,家財萬貫,一天還是吃三餐就好 ,不然會吃出病來了;「廣廈千間,夜眠六尺」,你房子再多,每 天也是睡一張床?有沒有人說:「我有六間房子,我每一個小時睡 一間,反正我就是要告訴別人,怎樣?我就是房子多!」保證他得腦神經衰弱。知足常樂,夠用就好了,為什麼?人生的意義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靈性,而不是追求這些外在的欲望,變成欲望的奴隸。不做聖人,去做奴隸,多可悲!   

所以「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荀子》講:「君子役物 ,小人役於物」。君子是去享用這些物質;小人是虛榮,欲望不能 滿足,最後所有的日子都是拼命賺錢去還錢、去還貸款,何苦來哉 ?現在都市的人忙了一輩子,好像都不得清閒,所以家累很多。真正冷靜的人,才不會追逐這些東西,最後把自己累得半死,反而要什麼?不要吝嗇,要肯布施。

人生面對所有外在物質的享受,甚至於所遇到的一切親人的緣分、朋友的緣分都不要增長貪求,要珍惜 、要感恩。不要變成強求,還覺得要變成應該的、理所當然,那就 墮落了。彼此有緣珍惜這一份情誼,緣盡了不要去強求,甚至去傷 害別人,這個都是很愚痴的。

  再講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對一切物品,我們只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不然心裡面常常一大堆負擔、罣礙。不要說要留多少東西給下一代,那也很傻,「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 。留智慧、留經典給孩子,現在人不懂,留一大堆錢財。很多企業家留錢財,最後死了以後棺材都沒有下葬,孩子爭財產爭了好幾年 ,擺不平,這個是留錢給子孫衝突。所以老祖宗創字,這個「錢」 字怎麼寫?金的旁邊兩隻刀。所以這個財物,多布施出去給子孫修 陰德,不要留下來給他們爭爭吵吵。   

最後以邵康節先生的一段話跟大家共勉,我感覺他這個心境對 人、對事、對物,都是常存一個感恩祝福的心。他說到,「每天清晨一炷香」,他早上起來,可能是三點到五點就起來了,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他感謝天地、感謝國家,因為沒有發生兵禍,你假如發生兵禍了,那可能就妻離子散都不一定。

所以人往往在沒有兵禍的時候不知道感恩,真的發生戰爭才知道有國家的保 護是多麼的可貴,人往往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所以這些話都提醒我們,時時要感恩國家,「每天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 」。「但求處處田禾熟」,就是每一個地方都豐收,「但求處處田 禾熟,惟願人人壽命長;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四方寧靜干戈息,我若貧時也無妨」。我假如很貧窮,我也覺得很歡喜 ,因為天下太平。

我們以這樣的心境來祝福天下、祝福國家、祝福 每一個人。大家也可以從明天開始,每天清晨一炷香,我們心量很大,量大福就大。   

好,謝謝大家,「做孩子一生的貴人」這個主題,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

我們下一節課再回到《群書治要360》。大家不要分別,我剛剛講的,《群書治要》裡面很多,我下一次開始翻給你們看,不然你們說我偷懶,都沒有講《群書360》。好,謝謝大家 。

 

-----------------

返回《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目錄:

http://jeise.pixnet.net/blog/post/67171908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防止婚外情、藥師琉璃光如來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