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等待的兩件事》一、父慈子孝是超越時空的自然法則
(恭錄自蔡禮旭老師講座)
一、父慈子孝是超越時空的自然法則
我在教《弟子規》時,有一位老師打電話給我,他說:「聖賢教誨有糟粕。」現在很多人求學問的障礙就在此,還未深入聖賢學問,就先批判聖賢人。如此可否學到聖賢學問?不能,因為不老實又不相信,還要加以批判。要批判別人,首先要比對方略高一籌才行。如果你批判聖賢人,就代表你的學問比聖賢人還高。現在還有「批判宗教學」,宗教學都是東西方聖賢人的教誨,凡夫怎能批判聖賢人?要知道傲不可長,人一傲慢就與聖賢學問有隔閡了。
可是我也不能直接說他不應該批評聖賢人的教誨,如此他也不能接受。所以,我就很有禮貌的說:「請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馬上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我接著請教他:「為什麼你覺得這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說:「早上問一次,晚上又要問一次,一天要問兩次,太麻煩了。」
有沒有道理?現代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我沒有當面說他錯了,而是與他溝通一個觀念。我說父母對孩子的思念,俗話說「豈無萬里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確實還是有些孝子在外,會因為思念父母而流淚,但這也比不上父母無時無刻想念孩子的那份心。閩南話有一句諺語:「父母疼囝長流水,囝想父母樹尾風。」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是無時無刻的,像細水長流,沒有中斷過;但孩子只是偶爾想起父母,就像輕風掠過樹尾。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真是無可比擬。
有些母親甚至在秋冬之際,因為氣溫的變化極大(可能晚上初睡時與夜裡的溫度相差三、四度),為了避免孩子半夜踢被著涼,所以母親的被子都蓋得特別薄。為什麼?好讓自己睡到半夜凍醒,而去幫孩子蓋好被子。我在講這段話時,許多母親都點頭說自己就是這樣,可見母親連睡覺時都在關愛著孩子。
當孩子早上起來向父母問安:「爸爸、媽媽,早上好,昨晚睡得好嗎?」父母一看孩子的額頭發亮,表示昨晚睡眠充足,他們就很放心。而且心情會很愉快,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順父母更能讓父母歡喜之事?若孩子下午放學回到家裡,再跟父母問安,父母一看孩子精神很好,表示在學校有認真學習,沒有與同學發生衝突,心裡就很安慰。
所以,我們只要早晚問安,就能讓父母減少很多擔憂。為人子女的,在經濟上、生活上還沒有能力幫助父母的時候,最起碼要做到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擔心。
我說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還不錯。」他沒有繼續批評。我馬上說:「沒有、沒有,您過獎了。」聽到稱讚,我們可不能得意忘形。這位老師很厲害,誇獎我之後,馬上給我一記回馬槍說:「蔡老師,你自己都沒有做到。」他知道我是離鄉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無法做到晨昏定省。而讀書人也最怕別人說自己是說一套、做一套。他這麼一說,我也不緊張,接著跟他說明:「假如現在我早上問一次、晚上問一次,我媽媽一定會罵我:你不知道長途電話費很貴嗎?」
求學問要很靈活,不能學呆了。我們早晚問安的目的是要讓父母安心,如果早晚問安反而讓父母擔心,就與本質背道而馳。我們是成年人,真正能讓父母安心的,絕非一天打三、五通電話,而是我們的道德學問、為人處世能讓父母信得過,這才能真正不讓父母操心。所以,要重本質,不能死在形式上。
當然,從小懂得早晚問安是非常好的習慣,這是對父母的關懷,讓父母不擔心,但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異有所不同。 我是固定一個星期打一通電話回家,我媽媽在那個時間聽到電話響,就能感應到是兒子打的。有時候太想媽媽了,隔三天就打回去,媽媽會有意外的驚喜,她說:「才三天你就打回來了!」
我們要掌握聖賢教誨的本質,才能在每個時代、每種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讓父母歡喜,讓親友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與包容。
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傳。在漢武帝時代,甚至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而這個教育政策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均未改變,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漸被廢除。這一直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教育,究竟教我們什麼?能夠傳承四千多年而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我們現在要來了解這個道理。
聖賢教誨的重點就是「道」與「德」,「道德」。什麼是「道」?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是之謂道。只要是在這個大自然當中的萬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人也是萬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太空中的星球,都有其正常的運轉軌跡。打個比方,八大行星中的海王星,若不依著軌跡轉,可能我們會聽到新聞報導八大行星中有兩顆行星相撞了。
星球有它的正道,人與人相處也有正道。中國的「道」就在人與人相處的學問當中,稱之為「倫常大道」。何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是五倫。當五倫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則,人與人之間就沒有衝突,會和睦相處。反之,五倫關係就會發生衝突摩擦。
什麼是「德」?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踰越大自然的法則去做人,就是「德」。當一個順從父子關係,不踰越的盡自己為父之職、為子之分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就是父之德,「孝」就是孩子的德行。
什麼是孝
「孝」字是會意字,「老」與「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與下一代融成一體稱孝,所以上一代與下一代密不可分。孝字,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著一個老子。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祖先有所交代,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孩子念念背負著父母,就是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擔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如何讓父母生活得更快樂圓滿。
古代的孝子,確實都能時時刻刻念著父母。春秋時代,魯國有一位很有名的孝子叫曾參。在古代,交通不便,拜訪朋友都要走很久的路。有一次曾參上山砍柴,正好朋友來找他。曾參的母親為人忠厚,想到朋友遠道而來,假如沒見到曾參,對朋友會過意不去,所以她索性往自己手上扎了一針。這一針扎下去,曾參頓感心痛,心想一定是母親出事了,於是立刻快步趕回家去。一回家見到母親,馬上跪下來說:「母親,到底有什麼事,為何我的心一陣痛?」母親解釋說:「因為有朋友自遠方來,想趕快叫你回來,迫於無奈才這麼做。」所以,古代為人子女者,確實是念念想著父母。
我們對父母有沒有這樣的態度?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沒有人教我們要孝順。每天腦子裡想的可能念念都是自己。我常問小朋友:「小朋友,你知道媽媽喜歡吃什麼東西嗎?」他們都說不知道。我再問他們:「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們說:「當然知道!」還說了好幾樣。
我就告訴他們:「媽媽念念為你著想,都知道你想吃什麼。媽媽這樣照顧你,你是怎樣回饋媽媽的?居然連媽媽想吃什麼都不知道!」藉由此對比,讓他們感受到母親這麼愛護我們,而我們卻連父母基本的生活都不了解。「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喜歡的東西,我們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奉養父母。所以,我跟小朋友說:「以後買東西的時候,先買什麼?先買媽媽喜歡吃的東西。」
古人有這樣的孝心,取決於從小就耳濡目染父母所做出的好榜樣,再加上教育是以孝為本。從小就教孝道,鄰里鄉黨見到孝子,都非常的佩服、尊敬,甚至於效法,所以社會風氣很好。現在社會上要聽到孝子很不容易!因為聖賢教誨已經斷了兩、三代,我們必須從頭開始。
知恩者才能報恩
如何引導孩子盡孝道?在我們的教學當中,總會跟孩子們談到:母親從懷孕到生產,以及養育的辛苦歷程,讓孩子們體會到母親的恩德,所謂知恩者才能報恩。首先我們跟小朋友提及,佛陀有一次經過一個地方,見到地上有一堆枯骨,佛陀就向這一堆枯骨頂禮。學生就問:「佛陀,您為什麼給這堆枯骨頂禮?」
佛陀就說:「這些枯骨可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或是前世祖先,所以我要恭敬禮拜。」拜完之後,佛陀就叫學生把這堆枯骨做分類,顏色較黑的分一堆,顏色較白的分一堆。學生就問:「這兩堆枯骨,為何一堆比較黑、一堆比較白?」
佛陀告訴學生:「較黑的骨頭是母親的骨。因為在懷胎的過程中,胎兒的營養都來自於母親,因此母親的鈣質流失很多,而且養育的過程也十分辛勞,致使母親身體日漸憔悴,所以母親的骨頭顏色比較黑,重量也比較輕。」
母親十月懷胎,身懷幾十斤的重量,非常辛苦。我們曾做過一個活動,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雞蛋,讓他們在那一天當中保護好這顆雞蛋。結果如何?雞蛋幾乎是全軍覆沒。他們保護這顆雞蛋,差不多三分鐘就忘記了,漸漸就開始蹦蹦跳跳,雞蛋就破了。我們藉由這個體會對學生們講:「你看,一顆小小的雞蛋,你們一天都保護不了,而母親保護你這麼大的一個小孩,能保護十個月,所以非常辛苦。」母親懷孕到後期,怎麼躺都不舒服,連覺都睡不好。十個月之後還要生產,那更是辛苦,也很痛苦。
生產的劇痛比癌症還痛。在產房裡,產床上有兩根很粗的鋼柱。為什麼有兩根鋼柱?因為陣痛的時候可以拉住鋼柱撐一下,把疼痛轉移到拉力當中,相當辛苦。我們跟小朋友說:「那兩根鋼柱都已經彎曲了,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鋼柱彎掉了?是媽媽生產時痛的力量把鋼柱都拉彎了,所以這兩根鋼柱見證了媽媽生產的辛苦。」
我們接著會跟小朋友討論,媽媽生完孩子之後,有沒有說痛死我了?還是當孩子長大之後,她會跟孩子說,我生你的時候痛死了,有沒有這樣講?都沒有。縱使她經歷了如此的痛苦,生產後第一個念頭總是想著孩子是否健康,孩子現在如何。所以,母親對孩子的關懷,使她連這樣的痛苦都能放下,這是母親生產的恩德。
懷孕期間,許多孕婦因為身體不適,時常會孕吐,但還是勉強自己把食物吞下去。為什麼?她想著要把營養吃下去,才能讓胎兒更健康。孩子出生之後,母親要哺乳,也是要攝取很多的營養供給孩子的需求。所以,孩子生下之後,養育的工作更加辛苦,讓母親非常勞累。有一位家長告訴我們:「懷孕時,總希望趕快把孩子生下來。生產之後,又覺得很想把孩子再裝回去,別生了。」為什麼?因為生下來之後更辛苦,甚至連睡覺都睡不好。
記得我的小外甥一歲以前常住在我們家,有時候晚上不睡覺在吵鬧,家裡的人就輪番上陣抱他,一個換一個,我也成了這個行列之一,但常常抱不到半小時,我的手就撐不住了,所以母親養育孩子的確十分辛苦。
我聽爺爺說,我母親生三個孩子,都有哺乳。母親早上要教書,所以第二節一下課,就得趕回家餵我們三個小孩吃奶,之後又馬上跑回學校上課。我母親說,她在養育我們的時候,常常因為太累了,下課的鈴聲剛剛響起,人就趴在講桌上睡著了。她說,不知道有多少節課,都是學生把她搖醒:「老師,上課了。」又要工作,又要當母親,又要把家裡的事都處理好,確實相當辛苦。
我們在引導孩子的過程,要讓孩子們理解到:
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讓母親非常辛勞,讓他們感念母親對他們的恩德。許多孩子在聽的過程很感動,甚至掉下眼淚。於是我們就藉機更進一步引導:現在既然知道媽媽的恩德,就應該懂得報恩,當一個孝子。如何當一個孝子?是不是長大之後,賺大錢給媽媽花?買大房子給媽媽住?這太遙遠了。我們引導孩子,要讓他能從當下就開始,落實在生活中,即使拿一次拖鞋,也是幫媽媽一個忙。甚至於幫媽媽拖地,幫媽媽分憂解勞,這都是盡自己的一分孝心。
教孩子如何落實孝道,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規》。我們告訴孩子,只要做到《弟子規.入則孝》的一條,就是盡了一分孝心。從哪裡開始盡孝?《弟子規》的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從對父母講話的恭敬態度開始做起。
《弟子規》說:「冬則溫,夏則凊。」冬溫夏凊,以東漢讀書人黃香的孝行為最好的模範。黃香九歲時,母親就過世了,因此他全心全力奉事父親。他很體恤父親的生活起居,夏天暑熱,他先用扇子把父親的枕頭蓆子搧涼;冬天寒冷,他就先到父親的被窩裡睡暖,再請父親入睡。
黃香點點滴滴都在觀察父親的需要,懂得去做這些工作。我們藉此引導孩子:「諸位小朋友,父母生活當中還有哪些需要,是我們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到的?」在教孩子的過程中,要懂得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去感受,我們一引導,他們就會思考。有些孩子會說:「媽媽可能會餓、可能會渴。」這時我們要教導孩子:「媽媽會餓、會渴,所以我們要懂得倒杯水、拿東西給媽媽吃。甚至於爸爸、媽媽下班回來覺得很累,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按摩,替他們消除疲勞。縱使你的技術不是很好,但你有這份孝心,相信爸爸、媽媽一定會覺得很舒服、很安慰。」
《弟子規》說:「出必告,反必面。」為人子女不能讓父母操心,無論去哪裡,一定要告訴父母。我們的所作所為能讓父母安心,就是在盡孝。又說:「事雖小,勿擅為。」我們常常問孩子:「哪些事不能擅自去做,做了之後會讓父母擔心?或者會讓父母蒙羞?」
小孩的反應都很好,他們會說,不禮貌的事不能做,會讓自己有危險的事情不能做。透過我們的引導,孩子的孝行就會一點一滴落實在他的家庭當中,落實在他的生活之中,這才是把德行落到實處上。所以,教導孩子孝道,絕非一、二天的功夫,必須透過我們在生活中的引導與提醒。我們有很多老師教《弟子規》、教孝,都是堅持半年以上,讓孩子整個行為都上軌道,將這份孝心完全內化成他的存心。
孝養親身
教孝,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則。孝順父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來用心:有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智慧。
「養父母之身」,我們要時時關懷父母的身體健康。古書中記載,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就要把他當作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寂寞、孤獨,身體也比較虛弱,所以我們要能時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然後盡自己這份孝心,給孩子做出好榜樣。
像現在時逢季節交替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去探望父母,就應該打電話問候父母,有沒有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在與父母通話的同時,孩子在身旁就能感覺到你處處關懷父母的身體,也能感受到你對父母的孝心。
父母的健康要時時注意,而關懷父母的健康,要有正確的知識。我們思考一下,假如父母生病了怎麼辦?直覺反應都是看醫生。看什麼醫生?其實中國人對於身體最重視的是治未病,也就是要治還沒發生的病,所以中國人特別注重養生的方法,不是等到生病才治療,那就很辛苦。
我們想一想,哪個人因為高血壓送到醫院,而將高血壓治好了?有沒有糖尿病患者去看西醫,最後糖尿病好了?哪一個癌症患者去看西醫,後來癌症好了?西醫的治療方法,都是把症狀解除。比如說高血壓,高血壓是因為血管堵塞了,塞住了很不舒服,趕緊把藥吃下去,血管馬上就會擴張,血液就稍微流通過去。那個藥吃下去,雖然症狀解除了,但患者的血管一天比一天鬆弛,最後血管就壞掉了。
我們觀察四、五十歲就習慣於吃西藥的人,藥要吃多久?吃一輩子。所以,很多老人家出外旅遊時,提包裡會放很多西藥。當我們的父母晚年都是伴隨著這些藥物在生活,日子就不好過了。所以,我們應該研究真正的養生之道,讓父母的身體不需要依靠這些西藥,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平常要多叮嚀父母,不可以吃太鹹、太油膩的食物,要鼓勵父母多吃蔬菜、水果,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弱鹼性的狀態。而肉類食物都是酸性的,久而久之會造成體質酸化,有一句話說:「酸性體質是萬病的根源」。我們思考一下,把內臟泡在酸性液體中,會產生什麼變化?這些內臟很快就會退化。我們都沒有聽到內臟在呼喊:「我都快不能呼吸了!」
在看醫生方面,我個人比較贊成看中醫,中醫是治本,不是只治標。現代人都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譬如去看中醫,醫生診脈完之後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半年時間才能把身體調養好。」很多人一聽要半年,嚇得半死:「我哪有這麼多時間來調養!」
另一方面,西醫告訴他:「一針打下去,馬上見效!」他聽了很高興,就馬上打針了。但是從此以後,他就必須依靠針、依靠藥來過日子,而且副作用很多。所以,我們有正確的知識,才能讓自己的身體健康,也能讓父母的身體健康。
孝養親心
「養父母之心」,就是時時能關注父母的心情。比如說媽媽打電話給你,然後東聊西聊,你也聽得出來媽媽在想念我們,這時不要等媽媽開口,應主動回家看看。有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還想念小孫子,這個要懂得。
有一位徐老師,她在元宵節來聽中國文化的課程,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她在上課時都非常專注,只要講到聖賢的故事,馬上振筆疾書記錄下來。聽課聽了三個月,她從來沒跟我講過話。三個月之後,有一天她走向前來,跟我請教一個問題。
我就先問她:「聽課三個月了,怎麼從來沒找我談過話?」她說:「蔡老師,我看你太忙、太辛苦,我不想打擾你。」我聽了很感動,她的心能體恤別人。她說:「聽了三個月的課程,覺得自己和家庭都很受益。但不能只有我們家裡的人受益,我希望能回到故鄉去教失學的孩子,讓他們也有學習德行教誨、聖賢智慧的機會。」
我一聽十分歡喜,也隨喜她的發心,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課本》就有七百多個故事,趕快送給她。許多老師了解她的存心,也把他們寶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順暢,到目前為止,已經教了八個月。
有一次,徐老師的父親打電話給她,說:「女兒,妳能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高興。妳的行為,父親覺得很光榮。」身為父親講出這樣的話,代表對女兒回饋鄉里的行為非常認同。我相信徐老師的父親也有這個志向想要利益社會,女兒做出來之後,他自然覺得很歡喜也很安慰,這也是繼父母的志向回饋社會。
有一次,這位徐老師教到《弟子規》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她非常用心,事先買了一大袋荔枝帶回故鄉。她引導孩子們說:「今天我們學完『入則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侍奉父母。而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同樣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們尊敬、孝敬。」
又說:「我們學完之後,要馬上做到。」所以,她就讓孩子們拿著荔枝分送給鄉里的長輩,然後看著一群孩子在鄉里中跑得不亦樂乎。每一位長輩接到這些孩子送給他們的水果,內心都非常歡喜,所以那一天整個鄉裡敬老尊賢的風氣達到了頂點。
隔天,她父親又打了電話給她:「鄉裡很多長輩打電話到家裡來,他們說,我們鄉裡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還這樣關心自己的家鄉。」他父親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情非常的歡喜;女兒聽到父親的話,心裡也很安慰。
而她父親這一個歡喜,跟買一件新衣服送給他,是否一樣?不一樣!買一件新衣服,只能快樂一時;而女兒的行為讓他感到光榮、欣慰,可以歡喜一輩子。《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用自己的德行奉獻社會,讓社會上的人士感受到因為父母教導有方,才讓這個孩子這麼有成就,能為社會付出。當我們能用自己的德行讓父母感受到光榮的時候,就是一種大孝顯親的表現。所以,由於自己的成就,讓社會人士肯定父母對你的諄諄教誨,這就是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
孝養親智
一個人到了晚年,縱使有錢也不見得快樂。我們看到許多老人家已經很有錢了,看到別人比自己更有錢就很不舒服,常常活在患得患失的煩惱中。
孔夫子曾提到人生有三戒,要特別謹慎。
第一、「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弟子規》教導我們:「非聖書,屏勿視。」現代傳播媒體充滿了暴力與色情,孩子一旦受到染污,心性就很難清澈,這要非常謹慎。所以,為人父母的要懂得幫助孩子防止污染,孩子看的電視節目一定要慎選。
第二、「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年輕人精力旺盛,易於衝動,這時切忌與人在工作上甚至於在肢體上發生衝突。假如我們從小教導孩子拓寬心量,處處替人著想,他就不容易犯這些過失。
第三、「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患得患失。「得」,指貪心。貪這個、貪那個,別人的孫子怎麼樣,我們的孫子沒有,常常在這種情緒中,就很難快樂、很難知足。這時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機會,勸告父母放下執著。
比如趁父母心情比較好時,告訴父母:「錢夠花就好,家財萬貫,每天能吃多少?還不就吃三餐。縱使有很多房子,躺下去之後睡多少?六尺而已。所以人生要知足常樂。」要勸導父母漸漸放下貪念。更重要的,要幫助父母接受聖賢教誨、宗教教誨,讓心能安住在聖人的引導中,他們的晚年就會愈來愈清淨自在。當父母的晚年能如此,我們的孝道就做得更圓滿。這些都是為人子者先以身作則,才能給自己的小孩當好榜樣。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一個人為人能頂天立地,人格健全,除了靠父母的教誨之外,還有賴於一位重要人物的教導,那就是老師,所以中國文化最重視的就是孝道與師道。古代父母親過世要守喪三年,而老師過世要心喪三年。我們從中能體會到古人對於老師的態度是非常的恭敬,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生育、養育我們,給了我們身命;老師用他一生的智慧引導我們,給了我們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父母與老師的恩德,我們一生都要記住,應該對他們孝敬、奉養。
自古以來,所有的讀書人對自己的老師都非常尊敬,我們感受一下,古代人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心境對待自己的師長。明朝有一位名臣史可法,他年輕時讀書非常刻苦認真。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很多讀書人都是刻苦讀書多年,然後進京趕考,希望能取得功名來為人民服務。
史可法二十歲那一年,在應試途中,寄宿古廟苦讀。當時有一位大臣左忠毅公是京畿督學,擔任那次考試的主考官。他念念想著要為國家選拔優秀的人才,造福於民,所以微服出巡到京城附近的一些寺院,看看來應試的讀書人素質如何。
古時候的讀書人,因為沒有錢,所以都是住寺廟。當左公來到一間古廟,剛好史可法寫完一篇文章之後就趴在桌上睡著了,左公拿起桌上的文章一看,內心非常感動,感受到這個讀書人報國的氣節,以及利益人民的胸懷。感動之餘,就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披在衣服單薄的史可法身上。
後來應試當天,左公批改到史可法的文章時,馬上批上狀元,面署第一。為什麼左公一看就知道是史可法的文章?文章表一個人的內心、氣節,因為左公已經看過史可法的文章,知道這個年輕人為國為民的胸懷,所以一看就知道一定是他所寫的。
當時有一個規定,考上之後要拜當時的主考官為師,所以史可法就到左公的家裡拜師。左公馬上跟他太太說:「往後繼承我志業的人,不是我自己的孩子,而是這一個學生。」我們從這裡可以感受到,古代聖賢人不怕家裡沒有子嗣,怕的是聖賢的學問在他這裡斷絕了,怕的是沒有為國家找到真正的棟樑,這比他自己沒有孩子更為緊張。確實,古代讀書人大公無私,都擁有為國為民的胸襟。
明朝末年宦官當政,左公為人清廉,得罪了一些小人,致使被陷害入獄。入獄後被嚴刑逼供,所以左公的眼睛就被熱鐵片燒得皮都連在一起,膝蓋以下都被切掉了。史可法非常著急,非常擔憂監獄裡的老師,想盡各種方法希望能到監獄裡探望老師。
後來獄卒被他感動了,就讓他偽裝成打掃監獄的人,潛到監獄裡。當史可法緩緩接近老師的時候,看到老師的身體狀況,情緒非常激動,眼淚就流了下來,他撲到老師的腳邊痛哭起來。左公一聽到是自己學生的聲音,非常震驚,馬上用雙手把自己的眼睛撐開來,非常嚴肅的直視史可法說:「你現在是什麼身分?你是國家的棟樑,怎麼可以讓自己陷在這麼危險的境地?與其讓這些亂臣把你害死,不如現在我就活活把你打死!」
話一講完,左公就把地上的石頭撿起來,往史可法扔過去。史可法看到老師如此震怒,也就趕快離去。左公為什麼對史可法這麼兇?他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國家,為的是保護他的學生。後來左公被酷刑拷訊致死。
之後,史可法時常被國家派到重要的地方去防守,因為有他守衛的地方,敵軍都不敢來犯。他每天晚上都不睡覺,吩咐士兵分成三個梯隊,輪流跟他背靠背守營。士兵還勸史可法說:「大人,您這樣下去,身體絕對會承受不了,還是應該稍作休息。」史可法對他的士兵說:「假如這個時候我睡著了,而敵軍來犯,那我就對不起國家,也對不起我的老師。」史可法念念都是為國家,也為了不辜負老師的提攜與教誨。
史可法每次回到故鄉,首先關懷的是誰的家?就是左公的家。他親自到左公的府第拜訪,問候太公、太母的生活情形,並在廳堂上拜見左夫人,確實做到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史可法對老師的恩德是時時刻刻不敢忘懷。所以,真正報答老師,不是每天給老師送吃、送穿的,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依教奉行。聖賢人的教誨,無非就是要我們修身齊家,為社會國家盡心盡力的付出。從史可法與左公的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代師生的情誼。
我從小養成有禮貌的態度,所以人生得到很多的利益。一個孩子假如從小無禮,他的人生不但沒有助力,還會增加很多的阻力。我們思考一下,這個失禮的對象假如是沒有修養的人,就會念念想要找他的麻煩、障礙他,所以有禮貌對自己的人生幫助特別大。當我學習到《弟子規》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句經文時,深刻感受到別人的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付出都很辛勞。
那時我在澳洲學習,聽完那節課之後,回到寢室。我們有八、九位男眾住在一起,我就開始向他們請教。遇到一位長輩姓譚,我就請教他的出生年次,他比我父親的年紀大,我馬上跟他鞠一個躬說:「譚伯伯您好!」這個躬鞠下去會如何?人生往往就在你一、兩個很真誠的動作就起變化了,當我這個躬一鞠下去,譚伯伯笑得合不攏嘴,還說:「飛機飛了幾萬哩,還認了一個侄子!」非常高興!他身旁又有另外一位長輩,年紀比我父親小,姓陳,我就說:「陳叔叔您好!」
當我鞠完兩個躬之後,有一位長輩跑過來,他說:「我也要,我也要當叔叔。」這一位叔叔姓盧,我說:「盧叔叔您好!」我後來回想,這位長輩非常仁慈也很有智慧,他想幫助我,主動為我製造機會。為什麼這樣講?因為這位長者從上課第一天就坐在我的旁邊,他為人很客氣,看起來就像隔壁家的叔叔一樣,所以我也不感到特別。
我這個躬鞠下去之後,隔天這位盧叔叔就把我叫到客廳坐下,開始把他人生很多的經驗與智慧與我分享。我一聽很驚訝,因為這位長者二十九歲就當總經理,他的「總經理」絕對不是自己掛上去的。
聽說現在招牌掉下來還會砸到好幾個總經理,總經理太多了,但他不是這種總經理。而是會議廳上坐著兩排股東,然後每個人提出問題,比如說人事出現變化,你要如何應對?財務發生危機,你要怎樣處理?就這樣一一向他提問,他要對答如流。答完之後,股東再開會,決定是否聘請這個人當總經理。
一旦聘請之後,他就是一個人到這個公司來坐鎮,在古代叫做空降的元帥。這樣的工作好不好做?不好做。一個大公司,裡面的小團體就特別多,你一進去舉目無親,這時怎麼辦?憑的就是智慧與德行。盧叔叔說,有一次他到一個大飯店當總經理,去了之後,馬上把袖子捲起來,到廚房裡陪員工洗碗、洗盤子。這些員工覺得他很親切,而且印象更深的是,居然總經理洗盤子洗得比他們還好,讓他們很佩服。
當我聽到盧叔叔這些經歷時,心裡突然覺得很慚愧,這位長者明明就坐在我旁邊,我居然都看不出來。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頓覺自己看人的能力太差了。不過我也同時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愈有能力的人愈謙卑,就像豐滿的稻穗都是垂下來的一樣。現在很多年輕人剛踏入社會工作,遇到公司的主管就自吹自擂,說自己能力有多好,跟誰的關係又特別好,這樣的話能不能信?不能信!可是很多人聽到這些天花亂墜的言語,就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看人的能力很重要。
至於如何看人,要深入中國聖賢的教誨才能做得好。而看人最低、最簡單的一個標準,就是《弟子規》。假如這個人做到了《弟子規》,可以保證他是個有德行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弟子規》是顯聖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否真的有德行。《弟子規》同時也是照妖鏡,《弟子規》的那些條目,假如他都沒有做到,縱使講得冠冕堂皇,你也絕對不能相信。
這位盧叔叔把他的人生經驗跟我娓娓道來,使我的內心很感動,他足足談了兩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之後,鞠躬已經不能表達我內心的感謝。那時我真正體會到,為什麼中國人如此重視師道,因為老師對學生的人生啟迪是無法取代的。所以,當下我雙膝就這麼一跪,但盧叔叔年輕時學過柔道,手腳特別利落,我還沒來得及跪下去,他馬上就把我拉起來說:「使不得!」真的,愈有德行的人愈謙虛。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談話之後,往後每天只要我們上完課,吃飽飯,盧叔叔就來找我:「來,我們去散步。」他會問我:「你今天聽課有什麼心得?」我就把自己的心得跟他報告。之後,他就跟我說:「你看事情的深度不夠,廣度不夠。」還點點滴滴為我分析,給我教誨。在那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我的人生歷練、見識提升得特別快。
離開澳洲之後,只要有時間,盧叔叔都會來看我。我只要到他家附近辦事,也一定先去拜訪盧叔叔,向他請教。甚至於我在海口、在中國的任何角落,一有問題就打電話給他,他會非常細心、關懷的回答我所有的問題。因為有機會得到盧叔叔的教誨,我更應該盡心盡力把他的教誨去利益更多的人。
古人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真正能全心全意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老師,確實很希有、很珍貴。我很幸運,遇到了許多好老師。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遇到一位姚老師,他教我五、六年級。當時我的成績很差,差不多十幾名、二十幾名,都是中等成績。那時我的母親在我們學校教書,姚老師就問我母親:「這個孩子怎麼教?」我的母親想了一下就說:「這個孩子不愛念書,不過很愛面子。」姚老師一聽就說:「好,我知道了。」
我們學校開學編班的時候,我被分在五年七班,認識的同學只有二、三個而已,其餘的都不認識。一進教室,老師就說:「蔡禮旭,帶兩個同學去拿掃把。」小學生最喜歡勞動,被老師叫到都很高興,馬上去領掃把。
回來之後,老師又說:「來,蔡禮旭,去領教科書。」我又帶著同學去拿教科書。當這些事情都處理完後,老師就說:「諸位同學,我們現在來選班長。好,我提名蔡禮旭,其餘的讓你們提名。」
你看,多麼公平!讓大家選舉。最後,誰選上了?鐵定我選上了。大家互相都不認識,只聽過我的名字,還聽了好幾遍,所以我很容易就當選。從此,我的成績再也沒有掉到三名之外,為什麼?要面子。因為班長等於品學兼優,班長等於好成績,所以老師不費吹灰之力就幫我把成績提升上來。
姚老師確實懂得因材施教,我很感念老師對我的栽培。我第一年當正式老師,就打電話給姚老師,邀請老師一起出來吃飯。吃飯的時候,我還請教了老師很多教學的經驗。一個老師在傳給學生教學經驗時,那頓飯吃起來特別有味道。當我聊到老師讓我當班長這件事時,老師就說:「你不要只感謝我,更應該感謝你媽媽。是你媽媽那一段話,才讓我有靈感的。」
那時我已開始接觸古聖先賢的教誨,十分受益,我就拿了一些書送給老師,與他分享我生命的成長。當老師把這些書收過去之後,笑著對我說:「從今以後,我是不是要稱你學長?」我就很嚴肅的說:「老師,不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就是老師。」
我在推展中國文化一年後,打電話給姚老師,跟他報告我這一年來所做的事,老師非常歡喜。電話結束之時,老師說:「有你這樣的學生,我非常的歡喜,非常光榮!」因此,我們回報老師,確實要盡心盡力遵守老師的教誨,對社會有所貢獻。一個人的一生,最不會嫉妒你才華的,就是父母和老師。當我們真正有所奉獻,有所成就,父母和老師的喜悅可能比我們更多。
有這麼多好老師的栽培,所以我念念希望能利益更多的學生。我深刻的感受到好老師對一個學生的生命影響之大,所以也希望自己能學為人師。在我教書的這幾年當中,也是盡心盡力在做。那時我是教自然科,有一次月考下來,有三個孩子不及格。
我就很驚訝,才小學而已,怎麼會不及格?這才發現,有的孩子不是題目不會,而是他連字都看不懂。我也從這裡體會到,一個孩子的語文能力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所以語文老師特別重要。我就一題一題念給孩子聽,他就懂得作答了。指導完之後,三個孩子的補考就及格通過了。
由於這樣的關係,這三個孩子與我的感情就特別親近。其中有一個孩子,有一天走到講桌前,突然單膝跪下對我說:「參見師父。」這時不能笑,為什麼?他是很認真的,而且他的態度感染了我,所以我也很嚴肅,一手把他拉起來,我說:「拜師可是很嚴肅的事情,你可要考慮清楚。」這麼一講,那個孩子若有所思,差不多五秒鐘,重新再跪下說:「參見師父。」所以,這個孩子跟我特別親。
第二次月考,他考九十幾分,進步了三十多分。孩子有這樣好的表現,我就想及時鼓勵他。我觀察他的成績,其他的學科都不算很好,所以頒獎絕對沒有他的分。我就去買獎品,不只是買一份,這樣不公平。我買了很多份,成績很好的學生我都送。送到最後,我就留下最後一個獎品,叫做「最佳進步獎」。
我就說:「最後一個獎,頒給全班進步最多的人。」我就問學生:「你們猜猜看,進步最多的分數是幾分?」他們就開始猜,十六分、十八分、二十幾分,都沒猜對。我說:「都不對,進步了三十多分!」全班同學就:「哇!」我馬上把這位同學的名字公布出來,全班不由自主的響起一片掌聲。
這個孩子就雄糾糾氣昂昂,很有自信的走上台來。他從那次月考之後,自然科目都是九十幾分。當一個學生對老師有恭敬、崇敬之心,他就會督促自己好好學習、好好努力。我們為人師長的一分心,學生都能感受到。所以,有緣遇到好老師,人生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由於明瞭這個道理,我在從教的過程中就告訴自己,在這個學校一待,我就不走了。因為教孩子,不是教兩年,他的人格就健全了,他的思想觀念就成就了,不可能!這兩年只是讓他非常信任我們,甚至於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就是我的老師一定處處替我著想。
當他有這分感受的時候,他的人生只要遇到問題,馬上會來找老師。我常說:「一個人的內心只要能感受到還有人全心全意的愛護他,這個人絕對不會走上絕路,因為他的內心還有一股力量。」
如果學生要來找老師,我們要讓他找得到,所以只要長期在一個學校教書,學生回來請教時,我們就可以給予適時的幫助。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我教書一年之後,深刻體會到自己學問不足,中國文化的根底實在太差,希望能趁年輕時深入聖賢教誨,因此毅然辭掉工作。
辭掉工作之後,我的心裡有兩個念頭,一是希望能找到好的中國文化老師,一是希望能有一位長輩在生活中給我提醒與教誨。我到澳洲學習了半年,當我坐在座位上,一位很好的推廣中國文化的楊淑芬老師就坐在講台上,盧叔叔就坐在我的旁邊。《中庸》說「至誠如神」、「誠者,物之終始」,一個人真正有誠心時,一定會得到許多有智慧、有德行之人的幫助。
在澳洲的半年中,楊老師講解《德育故事》,每講一則都給我很大的震撼。記得在聽課的時候,我都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旁邊有一位香港朋友,他的塊頭很大,很嚴肅,不常笑,他看我哭成這樣,就悄悄的把面紙推過來給我,還不敢看我,我就趕快拿起面紙來擦。
為什麼會這麼感動?因為楊老師講解《德育故事》的過程,讓我的內心深刻感覺到做人應該這樣才有味道,做人應該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才是做人的原汁原味,如此才能痛快的經營人生。這半年的教誨,讓我深刻體會到聖賢人是如何存心。當我們深刻的體會到聖賢人處處為父母、處處為朋友、處處為社會大眾的這份心,再打開聖賢經典時,就會覺得格外的親切。
許多家長都覺得培養孩子的才華和本事,一定要有很多錢;其實錢不一定能換來真正的德行與才華。我在楊老師家住了七個月,我那時也沒錢,在楊老師家白吃白喝。楊老師很體貼人,怕我沒錢,還把錢包放在冰箱上,交代我說:「沒錢自己拿。」她知道我是愛面子的人,沒錢一定不好意思跟她伸手,所以處處替我著想。
我跟楊老師經常討論《論語》,有時一討論就忘了時間,有時都到凌晨一、兩點了。楊老師馬上說:「你明天還要教書,趕快去睡覺。」所以,跟著好老師學習,確實可以感受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很快樂!
二00三年九月份,楊老師帶著我一起去海口推展中國文化。我的父親就交代我:「你一定要站在楊老師的後面,好好跟著,好好學習。」我跟楊老師到了海口,沒過幾天就去北京,之後到山東拜孔夫子。
我們要推展中國文化,一定要先去祭拜孔夫子,因為孔夫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在參訪過程,我們見到很多現象。比如,我們在孔廟時,聽到解說員對著孔廟的古蹟和圖畫做解釋,左一句封建,右一句封建。他們沒有在弘揚中國文化的價值,反而在言語中對中國文化有一些批判,讓我們聽了內心很難過。這麼好的一個地方,他們把能讓全世界的人來領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機會,都給當面錯過了。
拜完夫子之後,我們又到了周公廟。在孔廟是車水馬龍,周公廟卻是一個人影都沒有。這些到孔廟參觀的人,是否真正在深入中國文化?不是!真正深入中國文化的人,真正接受孔夫子教誨的人,一定會同時對周公很尊敬,因為周公是夫子一生最尊敬的聖哲。
我們看到這一幕,可以感受到,去孔廟的人不是為了文化,是為了什麼而去?很可能怕別人問他:「你有沒有去過孔廟?」去的目的,只是茶餘飯後告訴別人他去過孔廟,而非真正去領受聖賢教誨。
楊老師感受到中國文化退喪得太嚴重了,因此她就做了一個決定,要在北京架設一個文化公益網,對全世界傳播中國聖哲的教誨。楊老師告訴我說:「你一個人回海口去,我要留在北京做這件事。」我父親交代我要跟在楊老師的後面,結果一個星期就不能跟了。
其實跟隨老師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老師怎麼交代,我們就要全心全意去做。楊老師的這份安排,對我這一年來的成長至關重要,也對我契入聖賢教誨有關鍵性的影響。我在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有時一天要講兩、三堂課,在這樣的磨鍊當中,突然孟夫子的教誨就跑入了我的腦海裡。
孟夫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在回憶起這段經文時,感受與在高中時代完全不同。那時一念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突然覺得肩膀重得不得了,然後告訴自己,我不要做聖賢人,一定很苦。
老師也沒有開顯聖賢為人處事的榜樣,只是告訴我們:「一定要背下來,考試會考。」所以,我們也沒有辦法領受孟夫子這句教誨。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考驗、歷練之後,突然覺得這篇文章讀起來特別有味道。所以,我在這篇文章上加了一句註解,「甘之如飴」,這樣的磨鍊味道很甜美。
為什麼我在高中的時候覺得不要做聖賢人,而現在卻很歡喜接受這個挑戰?因為在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每個人也好,每個家庭也好,都迫切需要聖賢的教誨。從這些朋友們心裡對我的一份尊敬、肯定的眼神,我時時都記在心裡,深怕不能利益他們的家庭。
所以,人生最大的遺憾,是當我們覺得這一件事情應該做、必須做,但是卻沒有能力做,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痛苦。現在我已經知道推展聖賢教誨是現代刻不容緩的工作,內心只怕自己的能力做不了,所以一有磨鍊來了,十分歡喜,因為在磨鍊中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當能力提升之後,才真正對得起這些支援我們的朋友,才真正對得起教誨我們的老師。有這樣的磨鍊之後,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聖賢的教誨。
所以,在我們生命中有好老師出現時,絕對要好好珍惜,要老實聽老師的教誨,然後把老師的教誨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除了我們現在身旁的良師益友之外,其實中國人是最幸福的,因為中國承傳了四、五千年的文化,這其中不知道出現了多少位聖哲,而這些聖哲都是用他們的一生演出了聖賢人的榜樣,也留下了許多非常精闢的文章,只要我們有恭敬心,這些聖哲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良師益友。
儒家孟夫子就是仰慕孔夫子的德行,雖然距離孔夫子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對孔夫子的恭敬之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所以學習孔夫子的教誨學得特別好。而孟夫子被後人喻為亞聖,僅次於至聖先師孔子。有這分恭敬心,就能與古聖先賢一起探討學問,以他們為師。
很多朋友都會問我一個問題:「蔡老師,你一個人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會不會覺得很孤單?」每一次有朋友這麼問我時,我都會哈哈大笑,接著對他說:「我一點都不孤單,因為四、五千年的聖哲時時都陪伴著我。」
宋朝文天祥的《正氣歌》裡有幾句很重要的教誨,「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這些聖哲人雖然在時間上離我們很久遠了,但是他們為人處世的典範時時陪伴著我們,「夙昔」就是早晚。「風簷展書讀」,「風簷」是屋簷下的一個角落,就在這個角落的房間裡打開聖賢的教誨來讀,內心會感受到古人的好風範,就像陽光一樣照在我們的臉上,「古道照顏色」。
我們常常能想到堯帝給我們的教誨,想到周公給我們的教誨,想到大舜給我們的榜樣,想到范仲淹的風範,我們就會更加的督促自己向前邁進,提升自己的品德,進而能利益自己的家庭,利益整個社會國家。所以,聖賢人確實時時刻刻都陪伴著我們,讓我們的內心感受十分踏實,絕對不會覺得孤單。
一個好老師對一個學生的一生影響非常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是否能遵循聖賢教誨,老師的引導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列舉了古人的師生關係,也深刻感受到古人對於老師的態度,確實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且更重要的,是將老師的教誨依教奉行,終身不忘。當我們有這種態度面對老師,面對古聖先賢的教誨,道業、學業絕對可以成就。除了好老師之外,一個虛心受教的人,他可以從所面對的人、事、物當中,得到很好的學習。
-----------------
返回《人生不能等待的兩件事》目錄:
http://jeise.pixnet.net/blog/post/67168908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