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精髓就這三個字,讓心靜下來,度一切苦厄


發布:清淨乃空  

修持《心經》要在三個字上下功夫 :“觀”、“行”、“空”。觀、行的結果不但是煩惱空,想要空煩惱的心也空掉,那個時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觀,有觀照觀察的意思。觀什麼呢?觀我們的內心世界。內心世界之所以有煩惱,是因為對境生心。對境不生心,對境不起念,那就沒有煩惱了。如何觀照呢?觀照、觀察從字面上來講,都屬於認識范疇的概念。能觀是智,所觀是境。

能觀是智,包括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功能。器官和功能佛教叫根與識,意根指的是四種心中的“肉團心”。現代科學是把意識的功能歸結於大腦,佛教的講法是說認識的功能依托在肉團心上。這是佛教對於人體的認識和現代科學之間的一些差別。

六識就是認識的能力。認識的對象是六塵。法有一部分是屬於主觀的。六根、六塵、六識,三個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加上六根是十二處。這十二個地方是意識能夠產生和活動的地方,所以叫十二處。在此基礎上加上六識,就是十八界。

為什麼叫界呢?六根、六塵和六識,每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會錯亂。比如說我們要喝水,水屬色法,為味界,舌是屬根身,是舌界。在喝水的過程中,感受到水的清涼,不會產生火的感覺,這是舌識界。味界、舌界、舌識界,各有界定。

喝水一定是用口來喝,不會用耳朵來喝,這也是有界定的。意識認識外在的事物的時候,六根與六識各司其職,不會錯亂,這叫做界。有界定、界別、界限。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心經》裡面叫做眾生法。我們都是從眾生法開始修。

《心經》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觀五蘊,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我們生命的總體,從物質到精神都表現在五法上面,是五法的聚合體。

怎麼樣觀察到五蘊皆空呢?色法不會孤立的生起,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都是有條件的,不是孤立的,這是空的第一個含義。

空的第二個含義,色法也好,受想行識也好,都有不穩定性。才起一念,馬上第二念又跟上來了,不穩定,表現出五蘊的無常性。

第三,色受想行識,是在運動的。五蘊法都是動態的,所以是空。

空的這三個含義,沒有先後,是同時的。所以五蘊皆空的空,不是說這個事情沒有產生以前是空,也不是產生銷往以後是空,而是正在進行中當體即空。

只有這個事情當體即空,你在觀察和處理一切問題的時候,才真正有意義。當你處理問題的時候了達一切皆空,才不會產生錯誤的判斷,不會產生執著。

這樣判斷一定是准確的,一定不會起煩惱,一定不會有執著,一眼就把事物看得清楚。所以只有當體即空,我們運用起來才有意義。

我們在正在進行中觀察空義,才能真正度一切苦厄。如果不是在正在進行中來觀察空義,那就是馬後炮了,沒有什麼意義。一切苦厄都是正在進行中的東西,不是空洞的,都是實實在在的。

我們要用觀的方法,了解五蘊所引生的煩惱,當下的,正在進行中的,然後用我們所了解的空性、空義來指導我們的思想、生活和工作。

了解了空性,看問題就全面,可以避免偏差。因為有執著就一定會產生偏差,沒有執著了,看問題就不會出偏差,就會把問題看得很准確。

第二個字:“行”。

看到了以後,要把看到的知道的事情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認識,變成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須要在行上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夠真正運用自如。如果沒有達到境界,那麼知與行就會脫節,產生距離。

要把知與行的距離縮短,甚至達到零距離,那就要在行字上用功夫。“行深般若”,就是要練習在最難排解的問題上,能不能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人生最難排解的問題是兩個,第一是財,第二是色(男女色之色)。如果在這兩個問題上能夠當下排解得開,能夠當下解決問題,那麼我們的思想和般若就少分相應了。

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很勉強的,要用很大的耐心、韌勁才能夠達得到。古人有雲“坐懷不亂”,這就是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還有所謂拾金不昧,就是在財字上下功夫。中國古代人的修養也都是在這兩件事上。

從古到今,起煩惱的事情其實很簡單,看起來社會現象林林總總,像萬花筒一樣令人眼花缭亂,歸結到根源上,只是財色二字。

中國的儒家,告子講“食色性也”,食和財有關,色就是女色,這就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在這個地方有所突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達彼岸,就是波羅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在行字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做到拾金不昧、坐懷不亂?除了我們當下能夠用功夫,平常還要訓練這個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動心。所以就要求我們在平常的修養上做功夫。比如說,每天最少背誦十遍《心經》,把心經裡面的經文深深地印入腦海裡面,留在八識田中,這就好像我們打防疫針、種疫苗一樣,碰到任何傳染病都不會感染。

修養功夫就是這個。念佛、拜佛、打坐、數息等等都是為了這件事,都是為了要在具體的引誘面前能夠把握得住。

當然這還是佛教修養淺層次的東西,深層次的東西不僅僅如此,還要有甚深的禅定,獲得各種各樣三昧,獲得能夠超越一切痛苦和煩惱的首楞嚴三昧——最堅固的大定。

獲得了這種修養的成就,我們在紛繁的世事當中就就能所向無敵、清淨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夠轉化一切,那就是大徹大悟,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在行的同時,還要在認識上下功夫,就是空字。

空,在我們正式進入認識的過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體悟到空是無常的、運動的、發展的,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存在的特性。

首先,從“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虛妄的”入手。唐寅的詩裡面有句話:“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想想看,這就是空的一個方面,對空的一種理解。

我們在茶余飯後,讀一讀類似這樣的詩,思考思考,可能在某些排解不開的事情上,就會出現豁然開朗的境界。思想境界上一下子超越了,一下子就出現一番新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防止婚外情、藥師琉璃光如來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