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如果真能做到心是道場,這樣任何地方都是道場,這種功德是非常了不起的


發布:學佛網編輯阿明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居士們,總覺得自己難以生起“出離心”,因為總歸還是要處理家庭、事業、子女等方方面面的事情,似乎生活和修行之間,總感到隔著許多障礙。

  真是這樣嗎?其實,身處於這樣的生活模式中,要發“出離心”反而更容易,修行也有更多的機會——因為你在紅塵俗世中,一定會碰到不少煩惱、挫折。有了這些煩惱的存在,就會有生起“出離心”的機會了;有了出離心,就會發出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要力所能及去付出自己的心力,去盡自己的能力踏踏實實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這也是在利益自己,而這一切都是在修行。

  一般人認為修行一定要找間寺宇、佛堂,有法師和坐墊,在這種環境下修修法才叫修行。的確,這種修行比較能約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沒有這種條件的環境中,我們要將自己的心當成道場啊!

  如果真能做到心是道場,心中就會永遠有佛、有虔誠心、有菩提心存在;這樣任何地方都是道場,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行菩薩道了。如果對此不能理解,我們的言行永遠無法與心靈結合,即使身在道場,心卻在紅塵,道場也無法約束你的心。

  我們要學會將聞思所學到的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那麼所有的生活,就變成以佛法為指引的修行方法,這時也就不必擔心自己是否能進行其它修行。密法修行中常常說,要“把凡夫的身口意,轉換成佛的身口意。”凡夫的身體無論處於“何地”,要將該處轉化成佛的道場、佛的淨土、佛的壇城。身轉了、語轉了、心也能這樣轉,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轉換成佛的身口意。所以,世俗捨取的轉換,必須先從心做起。能夠理解這一點,在世間修行就不難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佛法跟世間的生活沒有太大關聯,甚至是對立且無法兼容並存的事;好像學佛就是要背棄所有世間的生活,就只有念佛、剃度出家這一類的事情。以小乘的觀念來說,的確是如此,但是以大乘或密乘來說,除非你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否則你的所作所為,都能影響到一群人。

  因為人是最沒辦法獨處、感受寂寞的眾生之一,除非是真正的修行者,心中充滿對佛菩薩的虔誠歡喜之心,能為眾生而活;大部分人都是耐不住寂寞的。不單是耐不住寂寞,只要生活在社會中,一切的作為都與他人相互依賴,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不依賴別人的情形下過著正常的生活。世間上沒有人是萬能的,大家都有不同的能力范圍,也都有需要別人扶持補足的短處。因此,如果有人依賴你,你就有依賴的價值存在,而你的修行也就從別人需要你的地方開始了。

  每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如果出發點是為了脫離輪回,同時具有菩提心,在能力范圍內做到讓自己問心無愧,再將功德回向給眾生,就是行菩薩道。佛菩薩都不能讓所有一切眾生感到滿意,還有人會去挑剔佛菩薩,又何況是凡夫俗子呢?但要讓一群眾生感到滿意,就不是很難。例如,努力求學,可以讓父母感到欣慰;用心做菜,可以讓家人吃得健康,精神飽滿;用心照顧家庭,可以讓家庭幸福美滿;在工作上努力付出,可以讓事業有所成就等等。

  若是連這樣你都無法做到,那就好好吃頓飯——因為佛陀說一個人體內有數不清的眾生存在。所以,如果沒有太大的能力以布施幫助別人,總可以讓自己渴了喝水解渴,餓了飽餐一頓,讓自己三餐吃飽,照顧好身體裡的這些眾生啊。它們都會因為你的付出而得到滿足,得到你布施的功德。這種功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自己沒有能力供養所有佛菩薩,就觀想所有的佛菩薩安住在喉嚨,將美好的食物首先供養給他們。如此一來,自己飽了,佛菩薩也供養了,也布施給體內無量的眾生了。用這種方式,人人都能做到,這也屬於修行。

  總之,做任何事都要學會先轉換心態,要思惟自己的出離心是為了脫離輪回,因為要脫離輪回,所以要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要利益眾生,因為“我”有能力利益眾生,所以要脫離輪回也就不難了。先培養這種自信心來肯定自己,再自我期許而努力付出,踏踏實實在心的道場,不斷精進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