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楨居士:金剛經不可思議!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
航運鉅子沈家楨簡介
在美國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起伏的山巒中,有一座小鎮叫肯特鎮,隸屬於紐約州博南郡,這裡有一處掩映在茫茫林海中的佛教寺院,寺院裡住著一位89歲高齡的中國老人,伴隨晨鐘暮鼓,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就是在美利堅合眾國航運界叱吒風雲,馳騁自如,賺下天文數字錢財的沈家楨。這位大企業家已把他所有的家財捐淨,一生淡泊名利,隱名埋世。全中國億萬人知道王安、王家廉、楊致遠這些美國華人大企業家的名字,卻不知道比他們更早取得巨大成就的沈家楨,這是為什麼?無它,只因在何哲動筆之前,傳播界沒有系統全面地向世人介紹過沈家楨。何哲耗費了整整2年才蒐集到這位大隱士的往事資料,寫成這部翔實的傳記。
回溯到60年前的1938年,日寇攻占了中國一半國土,中華民族處在危亡之中,抗日大軍急需軍用電話機,當時中國還沒有生產軍用電話機的能力,26歲的工程師沈家楨向國民政府提出引進德國生產線的解決方案,獲政府採納並派他隻身赴德主持引進德國西門子公司的軍用電話機生產線,他在歐洲遇到了希特勒發動的波蘭閃擊戰,英法對德宣戰,在身陷歐洲戰火的情況下,年輕的沈家楨臨危不懼,堅持把所有的圖紙和設備經過裝備了抗日軍隊六十個軍,為奪取抗戰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抗戰勝利後,沈家楨與眾多上海交大校友在上海創辦了“人人企業公司”,從事規模龐大的進出口業務,從美國和巴基斯坦進口糧食和麻布,低進平出,幫助成千上萬缺糧少衣的同胞渡過了生死難關。他捐出自己的住房和金錢,在上海成立了民生實驗所,幫助謝毓縉教授在中國首次研製成功白喉疫苗,挽救了數百萬同胞的生命。
1952年,因內戰損失了國內全部產業的沈家楨帶著妻子兒女從香港繞道英國遷居美國,開始了他的新移民創業生涯。他以驚人的商業智慧,在紐約曼哈頓用2000美元的微小資本做成了1600萬美元的貨輪交易,創造了一個經營奇蹟,50年過去了,他的這種經營手法仍然被美國企業界奉為經典。
1955年,42歲的沈家楨又創造了一個經營奇蹟,他與美國前國防部長、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威爾遜、前財政部長安德森、前國防部副部長凱斯、著名大律師懷特合股成立了MTL航運集團,用八年時間從無到有發展到八十四艘巨輪,成為美國航運界的一支勁旅。在美國歷史上,沈家楨是第一位與美國部長級官員、大工業巨頭平起平坐成為企業合夥人的華人。
1970年,MTL航運集團與通用美國運輸公司合併,沈家楨繼懷特、凱斯之後接任美國輪船公司董事長兼執行總監,他再次創造了經營奇蹟,用四兩撥千斤的妙招籌資4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數十億美元)在浩瀚的五大湖建起了一支龐大的現代化船隊,他建造了10艘比航空母艦還大的巨型自動貨輪,創造了五大湖航運的第四歷史階段。他以大企業家的恢宏氣魄開創了美國西煤東運水陸聯運航線,30多年過去了,這條戰略航線已經為美國節省了超過400億美元的能源進口費用,而且還在繼續發揮著戰略作用,為美國國力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沈家楨是經營高手,又是一位佛學造詣深厚的佛教居士,他運用佛教精神指導企業經營,從不把商場視作戰場,而是視作利人利己的好地方。他提出的"賺錢=轉錢"的理論源自佛教教義,慈悲深厚,禪機靈巧,獨具特色,開人心智。
沈家楨修行了大半輩子,每天誦經數遍,經常打坐參禪,有時還要閉關。他對佛理知見甚明,出版過十多部佛學專著。1964年,他與樂渡大法師共同創辦了美國佛教會,任副會長現已長達38年。1969年,他在紐約布朗士區購買了一座樓房捐給美國佛教會興建了紐約大覺寺。1971年投資140萬美元創辦了美國世界宗教研究院,其後陸續向這家宗教研究機構投資了超過700萬美元的經費。1975年,他向美國佛教會捐贈了價值1000多萬美元的225英畝土地,用於建造紐約莊嚴寺。1980年,他從航運業退休,捐款捐物,專心督造莊嚴寺,經過17年的辛勤勞動,耗費數千萬美元,終於建成了北美規模最龐大的佛教寺廟群,塑造了美國最大的室內佛像,現已成為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和遊覽勝境,每年都有來自各國的人士朝拜遊覽。
沈家楨的日常生活充滿了隱士韻味,不住豪宅,不吃山珍海味,家裡沒有豪華擺設,常年穿著夾克衫,衣服洗得發了白,枕巾磨出了洞,開的是廉價的四輪驅動吉普車,吃的是粗茶淡飯,吃完飯還要和夫人把一張餐巾紙撕開用。給家人定下嚴格的規矩,離開房間必須隨手關燈,電腦打印文件,用的是背面還能利用的廢紙。。。。。。就是這樣一個消費摳門兒的人,扶貧濟困時卻從不手抖,而且從來不要求受益者給予任何回報,還衷心感謝別人給了他捐獻錢財的機會,甚至能把得過他5萬美元資助的人忘掉是誰。
緣起
一九八九年我應紐約菩提心基金會之邀,在僑聲廣播電台菩提心節目中講「《金剛經》的研究」,每星期十五分鐘,共計二十五次,由莊博慧、傅麗卿兩位將演講稿的錄音帶整理成文。講的宗旨,是想拋磚引玉,藉此引發學佛的朋友,研究《金剛經》或讀誦《金剛經》的興趣,因而得大利益,走上菩提大道。亦因此之故,將王沈醒園居士所記錄的一篇講詞,「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列在卷首。在此我謹向她們三位及社會各界人士致最大的敬意,願他們福德無邊。
佛在《金剛經》裡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菩薩的時候,他曾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的佛,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謹願受持《金剛經》的朋友同證佛道,早登無上菩提!
(一)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建議
最近在紐約大覺寺講了兩次「如何讀《金剛經》」,著重於字音及如何讀斷句子,好像頗得聽眾的歡迎。特別是初讀《金剛經》的,發覺有許多地方,和他原先以為是對的並不相同。事後有人建議我應該將它寫出來,也許有很多人會得到好處。其實,祇要誠心誦經,念錯幾個字也沒多大關係,各地方言就有許多不同,頂要緊的是掌握住經中的意義。又何況我所知有限,所謂對,也是主觀的見解,不過能夠滿足幾位同修的願望,也是應該,所以就寫出來,拋磚引玉,望能多得讀者的指正,歡迎有新的意見。
中國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極大,古文不用標點,所以往往有各種不同的讀法和解釋。千餘年來,因為抄寫及印刷校對的不夠精確,差異錯誤,在所難免。《金剛經》版本極多,各種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經典都多,於是許多大德的批註,因為依據不同版本的經文,也可能頗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讀者莫知適從!譬如須菩提第一次所問的「應云何住」,許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應住」,一字易位,影響極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種不同的讀音及意義,也容易為人忽略。
依據我看了近二十種不同版本的結論,認為台灣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校正本》為最合理,他參考了十一種版本的經文、注、疏、贊述,有敦煌石室發現的一千多年前唐朝書法家柳公權書寫的《金剛經》(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東傳到日本再傳回來中國的《金剛經註》,以及清朝乾隆時的《金剛經疏記彙編》等等,江居士的校正嚴謹,是值得介紹的。
這次即採用這本校正本作為藍本,經文與目前的流通本,有多處不同。我建議讀經大德參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內的校勘記。另外,我依照下列二個原則,加以注音及簡單的標點。
1.一個字如有多種讀音及意義的,則根據《辭海》加以註釋。
2、加入簡單標點符號,並不採用校正本原有的標點。
很有趣的是,《金剛經》的前半部,似乎讀音、句讀等的問題比較多,後半部則很少。現在請各位逐字逐句的研讀下去。如果覺得太長,不妨中途休息。如果能有一字一句合您的意的,就很不錯了。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略)
(三)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
王沈醒園記錄
鏡蠟喻
一九八一年,我在紐約華美協進社講「學佛緣由」。當時我用了一個明鏡和蠟的比喻,我說:「澄澈光明的本性,是人人本來具有的,然而多生以來,卻為貪瞋痴無明所覆蓋,以致忘卻本來面目,顛倒虛妄,脫不出生死輪迴。這好比一面原本淨澈的鏡子,被塗上層層厚蠟,把光明遮蓋了。」我用這個譬喻,說了幾個例子,來看世上的人,結論都不能將蠟消除。於是有人問我說:「你說明鏡和蠟的譬喻雖然不錯,可是說來說去,似乎沒有人可以將蠟消除,您能不能教我們一個迅速除去蠟的方法?」當時我的回答是: 「十分抱歉,我也正在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還未找出適當的方法。」八年後的今天,我很開心在這裡向各位報告,我現在有一個方法,可以介紹給各位。
諸位儘管依舊修淨土,或修禪、修密,只要抽出一部份的時間依照我介紹的方法去修,就會逐漸將鏡面的蠟熔化;不但蠟可以熔化,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所謂明鏡,也是蠟做的,也一併熔化無餘。
什麼方法呢?──念《金剛經》。
現在,且讓我將這段因緣向各位一敘。
發願每日持誦《金剛經》
一九八八年七月三日,莊嚴寺正舉辦佛學夏令營,當天下午我有兩小時的課,那時內人居和如病況不輕,我原想不去了,可是她堅持要我去講。我趕去講了一個多小時後,匆匆趕回。
和如情況如常,並無甚麼不妥。夜間十一時許,雷久南博士和我及家人圍坐床前,和如忽然要我*近她,並示意伸出雙手互握,她張目注視著我,我輕聲問她,是不是什麼地方痛?她表示沒有。我微笑地看著她,並緊握著她的雙手。忽然間,我覺得她的眼珠不動了,且微微張著口,我聽到輕微的「浦」的一聲,一下子什麼都靜止了。全家抑制悲傷,同聲念阿彌陀佛,和如自己緩緩地閉上口眼。我左手握著她的左手,不停地念佛八小時。
第二天一早,替和如換好衣服,我到家中小佛堂拜佛,一眼望見佛台上擺著一本《金剛經》,這是和如十八年來,每天早課必誦的經本,當時我發了一個願,我要繼續替和如做她的晨課,每天誦《金剛經》。此後我每天或念一遍,或研讀《金剛經》的各家批註,或自己思考經義,至少半個小時,至今從未間斷,自覺所得益處遠超過以往四十餘年,斷斷續續地念經看注。
《金剛經》實在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而我之能每天受持《金剛經》,和如度我之恩,不敢或忘。多年來,我曾幾次看過人們辭世的情形,彌留之際總是痛苦的!尤其是癌症患者,病情越重就越痛苦,必須靠止痛劑來減輕身體的痛苦。但止痛劑用多了,會使神誌不清,陷於昏迷狀態。
和如(沈家楨博士的妻子)患的是骨癌,我一直在擔心到後期,她會承受不了那種刻骨椎心之痛,可是她沒有!在去世的前兩天,她不但停止服用止痛藥,連一粒安眠藥也不須要,她的頭腦完全清醒,八個小時後為她換衣服時,身軀柔軟,膚色如常,就像入睡一樣。
這種現象,是許多親友所共睹的。她走得如此的安祥自在,是許多學佛修行人所嚮往,而不易獲得的往生善果。我極為羨慕。
十八年來,她每天誦念《金剛經》,真可謂「功不唐捐」啊!
怎樣念《金剛經》
現在我想貢獻各位一些怎樣念《金剛經》的方法。我覺得念《金剛經》,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為什麼說老少皆宜呢?年紀漸老,行動不便,外出聽經聞法,不易隨心所欲;再則佛教經典太難懂,法門又多,明師難求,缺乏經常指導,不知如何修行。《金剛經》譯文流暢易讀,一本在手,已夠修持,所以是老少皆宜。為什麼說小大由之呢?因為《金剛經》可以完整全部念一遍,也可以只念一段或其中幾句,經中不是常說「乃至四句偈等」,拿一段或幾句經文,仔細尋釋經義,實在是意趣無窮哩!
今天想介紹給各位的,就只有三小段,對我們而言,這三小段已是《金剛經》的精華了。第一段是佛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在這段中,佛說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句「眾生之類」就是指凡眾緣和合而生的都是眾生。
各位想一想,宇宙之間那一事物不是由眾緣和合而生。有情的人類、動物固然是眾緣和合而生,無情的植物、礦物等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有形質的物體是眾緣和合而生,無形質的思想事像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一切眾生之類是指宇宙間一切的事物思想。因為眾生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無論是人、是物、是思想,都是瞬刻在變化,並非永恆。如夢如幻,但也不是沒有,它們都是不生不滅的本性,在這不生不滅的本性中,生起幻化虛妄的各種相,名為眾生。「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句話好像很難懂,其實就是要使這一切眾生都回歸不生不滅的本性。所以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佛陀教我們應發廣大的心願,這正和各位常念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一樣是發大願。
第二小段,佛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從現代科學理論,宇宙萬物最後的本質都是「能」,然則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不但眾生滅度,我也滅度。換句話說,一切都是「能」。所以佛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既然一切都是能,還有什麼人我眾生之分?這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正因為眾生都是「能」,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如此那有眾生得滅度?這就是佛所教的大智。
第三小段,佛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佛所教的大行。這幾句話含義極豐富,布施有有相布施、無相布施。有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相和有限的,也就是所謂的人天小果。無相布施的福德,佛用虛空作比喻,是不可思量。而《金剛經》所著重的是無相布施。通常說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其實不只是以外在為施捨對象才是布施,在自身修行中,還可以有更深入,更廣泛的布施意義。如六波羅密中布施捨貪,持戒舍瞋、貪、放逸,忍辱舍瞋,精進舍懈怠,禪定舍散亂,般若捨兩邊空、有見。舍就是布施,波羅密多就是於法行無所住,亦即對萬法的表相不起執著。各位,要知道煩惱及貪瞋痴都因取著相而生,所以於法無所住,實是大行的中心。
為什麼勸念《金剛經》
諸位同修,從上面三小段文來看,大願大智大行,佛法的精華都包含在此。大願大智大行不但修慧而且修福。在這裡我想和各位提一提:知識分子的習性,重視研讀書本,因此信佛教的讀書人,大都注重修慧而忽略了修福。有的學者更是把佛法作為一門學問,皓首窮經,常有時不我予之嘆。佛在金剛法會上一再強調,修慧求解固然重要,修福也同樣重要。須知人身難得,久遠以來,我們一定做過許多好事,不然不會生而為人;但亦難免做過惡事,惡因會有惡報,修慧不修福者,往往會障礙叢生,多病多痛,而且臨終業障出現,可以使一生幾十年的修行,毀於一旦。所以修福消業,十分要緊。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各位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希望曾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因為有這樣的功德福報感應,所以我覺得我應該勸各位親愛的同修,將念《金剛經》列入您們日常的課程,也算是我報答曾經是各位的一位好同修,居和如度化我的深恩,謝謝各位!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六日講於紐約大覺寺
《金剛經》的功德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紀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裡存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渡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如此,念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裡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說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說,了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說,就是明白了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 。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說「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即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說者」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裡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裡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裡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說明。首先拿布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說,就是金銀珍寶。「布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布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很大,世尊。」佛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拿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說如果我們有像恒河沙那麼多的恒河,再把這許多恒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你說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說,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希望各位聽到這裡,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為佛是不說謊話的。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說得小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說,在《金剛經》的最後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換句話說,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裡又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然燈佛給他授記之前,他曾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的佛,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裡,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良機,所以在《金剛經》裡,非常懇切地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功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
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斷地佈施了無量百千萬億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並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後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釋。所以佛做了一結論,他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說《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
下面我為各位講一個「羅漢托空缽」的故事,來結束這段「《金剛經》的功德」。
從前印度有一個羅漢,這個羅漢依印度的規矩,每天都要出去托缽,就是拿個大碗,沿街去討東西吃。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還未討到東西,缽裡還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宮的門口,看見一隻大象,滿身掛滿了珍珠瓔珞,顯然已吃得飽飽地,站在王宮的門口。羅漢看了這只象,不禁心生感嘆,他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
他說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經典,但沒有去修福德,所以雖然成了阿羅漢,卻因沒福報,所以今天沒人供養我,我的缽裡還是空空的。這隻大象,他往世只曉得修福,沒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報大,養在王宮裡,吃得飽飽的,滿身都掛滿了瓔珞珍寶,可是終究是只呆象。由此看來「福慧雙修」實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剛經》,不但可以開智慧,還有不可思議的福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