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三千步內識三人的驚天秘術,已基本失傳!


發布:仁澤  

  晚清名臣曾國藩頗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

  某次,李鴻章帶了三個人請曾國藩任命差遣,當時曾國藩剛吃飽飯正在散步。他有飯後緩行三千步的習慣,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後,李鴻章請他接見那三人,曾國藩卻說不必了。李鴻章很驚訝,曾國藩說道:“在散步時,那三個人我都看過了,第一個低頭不敢仰視,是一個忠厚的人,可以給他保守的工作;第二個喜歡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轉身,便左顧右盼,將來必定陽奉陰違,不能任用;第三個人雙目注視,始終挺立不動,他的功名,將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後來三人的發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開發台灣有功的劉銘傳。

  緩行三千步,不過一小時的光景。就這一小時的光景,決定了三個人的命運。有人也許要說,這曾國藩,也太絕對了吧。其實,一個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他細微的形態動作中看出來的。曾國藩的高明就在於,他在緩步的過程中不動聲色地仔細觀察了三個人。這是一場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試。因此,三個人的表現也都發乎本性。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胸無用兵之策的文弱書生,曾因兵敗走投無路,兩次投水、多次以劍自刎未遂,還給兒子寫絕命信,叮囑子孫後代永不再帶兵征戰——而正是這樣一個人,最終成為駕馭千軍萬馬的最高統帥,打出了“無湘不成軍”的傳奇,並被朝廷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文人封武侯”第一人。

  曾文正公這段歷史相信不少人耳熟能詳,也經常有後人好奇:一介書生憑什麼立下千古武功?追根究底,不外乎7個字——得人才者得天下!

  曾國藩自知領兵打仗非自己的長項,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推行人才戰略,“集眾人之長,補一已之短”,“合眾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無可著力處。”據不完全統計,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間召集的幕僚達400多人,而後官至三品者達47人,位至督撫者33人。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郭嵩焘、沉葆桢、劉蓉、李元度、羅澤南等晚清的棟梁之材,無不受曾舉薦,“國之重臣,悉出曾門矣!”中國人素來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人對曾國藩懷有知遇之恩、師授之恩、舉薦之恩,豈能不盡忠賣命?!人才已備,人心已得,何城不摧?何業不成?!

  善於奇謀戰策的左宗棠,自視甚高、目空一切,然而在識人和用人這一塊,對同鄉曾國藩心悅誠服,“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輔”;即使是老對手石達開,也不得不承認,曾國藩“雖不以善戰聞名,卻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而作為曾之正宗傳人的李鴻章,則不止一次向別人表示,不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業出於老師的提攜,即其辦理外交的本領亦全仗曾國藩“一言指示之力”;半個世紀後的蔣介石,對曾國藩相人的工夫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曾經專門研究曾氏用人得失,並將其用在自己的識人、用人上。

  那麼,曾國藩的人才戰略到底有何非凡之處,而令這些頂尖人物折服呢?

  其一、求賢若渴

  曾國藩桃李滿天下,左宗棠門下卻無一人出名,為何?左宗棠自負甚高,傲氣凌人,到他手下做事往往難得有出頭之日;而曾國藩寬容大量、求賢若渴,有本事的人一般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天下人才都願意跟著他走。

  對人才的重要性,曾做過吏部侍郎的曾國藩認識非常透徹,他認為辦天下事要用天下才,辦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曾國藩“以薦舉人為己任,疆吏闊帥,幾遍海內”,看准了的人決不放過,曾效仿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彭玉麟;他還囑咐師友同僚,隨時推薦各類人才;對於任何前來投奔的人才,他都禮遇有加,盛情接待。

  正是這種求賢若渴的美名,讓全國各地第一流人才對這位曾“伯樂”趨之若鹜,甚至許多新科進士不願履朝廷之任而願意進入曾國藩的幕府。

  其二、相人有法

  據說曾國藩精通麻衣相法,而事實上,是他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積累了豐富經驗。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國藩把具體考察人才的方法歸納為“詢事”、“考言”、“奏折”、“誘迫”四法。他主張對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別貞邪”,相貌、言語、舉止、行為……曾國藩無時、無地不注意觀察人才,並將其優缺點一一記錄下來,以備日後參考使用。此外,曾國藩還經常設置不同的情境來考驗對方,以找出真正沉穩內斂、德行佳的人才。當年,年輕氣盛的李鴻章就在曾國藩的考驗下碰過好幾次釘子。

  在選人時,曾不喜歡用官氣重、誇誇其談的人,並以“德大於才”為用人第一要旨,對此他有過精辟的闡述:“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

  其三、量才適用

  曾國藩不僅善於發現人才,還善於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認識到,“世人聰明才力,不甚相懸,此暗則彼明,此長則彼短,在用人者審量其宜而已。山不能為大匠別生奇木,天亦不能為賢主更出異人”在筆記《才用》篇中,曾國藩進一步指出:“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則龃龉而終無所成。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適宜也。”

  因此,曾國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於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加獎借,量材錄用。”長此以往,使得他帳下軍事型的、謀劃型的、經濟型、技術型的人才應有盡有,其勢如日中天,前無古人,登峰造極。

  其四、琢玉成器

  對於可造之才,曾國藩在培養上所花的工夫可謂不遺余力。

  “人才以培養而出,器識以磨砺而成”,這是曾國藩的培養人才觀。他認為“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不可動辄說“天下無才”或“無人可用”。

  曾國藩從長期實踐中歸納出培養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誨”、“甄別”、“保舉”、“超擢”四種。教誨之法即教訓、教導;甄別之法即對能力、品質考核鑒定;保舉之法即向上級薦舉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級提升。以教誨為例,凡手下將領來拜見,曾國藩總抽時間接見,並諄諄訓誨、告誡他們對上要精忠報國,對下要力戒騷擾百姓;平時,他也經常以書信、飯前閒談的形式對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屬下從士兵到將領,無不將他視為楷模。

  其五、獎勵為重

  曾國藩深谙人的心理,認為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而要多鼓勵扶助。他說:“衡人亦不可眼界過高。人才靠獎勵而出。大凡中等之才,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貶斥不用,則慢慢地就會墜為朽庸。”

  在具體實踐中,曾國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注重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應措施來激發其積極性——“武人給錢,文人給名”,即以厚賞來得兵將之勇,以名位來換幕僚之智,皆大歡喜,軍心一統。通過不停的舉薦,曾國藩的幕僚“幾乎人人皆有頂戴”,“以滿足他們的好名之心”。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不怕部屬與自己同職齊名,鼓勵他們“自立門戶”“自辟乾坤”,並為之鋪路搭橋。也正是這樣,才有了後來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異彩。

  知人善用,莫過曾公。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再次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道理:成就別人,最終也將成就你自己——得人才者得天下!

  阿比甲當嘎注:昨天末學發表了馬雲的一篇識人術《 看到的人早晚必成人上人!》馬去何人也?《驚呆:馬雲實在太“可怕”了》今天又發表曾國藩的一篇識人術,或許有人覺得末學取的題目有些誇張,但我告訴大家一點都不誇張,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家很少有人能看懂這些文章後面的意義,現在很多文章大量出版識人術、相夫術等等這一系列的文章,都非常好,可是為什麼鮮有人用得上呢,很簡單的道理:識人者,人亦在識爾,也就是現在大家的眼睛都在往外看,都在尋找符合自己需求的人,上到用人,下到求夫求妻,人人都在往外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別人也在看你呢?

  曾國藩為何能寫出這般千古識人術,那是因為他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千古奇葩,這一點從幾篇文章我們便可略窺見一斑,一:《不可思議:曾國藩的性情是如此磨出來的》二:《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你能做到幾條?》三:《曾國藩——看一個家族的興敗就三個地方,四條遺囑家中無一敗家子》,從這幾篇文章我們可見曾國藩是一個多麼嚴於律己的人,也因為此他成為一代楷模,問題就在這裡了,我們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用其識人術去識人,卻不知道用這些識人術來識己,來改變自己,因為通常有識人資格的人都是比別人優秀的人,否則你有什麼資格去識人呢?不說遠,我們近代兩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們是怎樣做的: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

  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辍。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這兩位領袖參照曾國藩這些語錄和為人處事的方法,並且能自己這樣常精進勉勵自己,他們無疑成了歷史響當當的人物!如果你想在世間有所建樹、或者各方面想滿足自己的一些願望,比如想升官、發財,比如想找到一個好老公、好妻子、或者想教育一個好的子女,那麼你的眼睛不能再向外,而應該向內,先把自己變成那樣一個人,這樣一切才有可能,這個事情上周阿比甲當嘎曾詳細擬文說過:《 今天為大家點破一個驚天大秘密》要想在這個世上能有所收獲只需要看以下四文:《《告訴你一個天大的秘密,精明的最高境界是……》》《通靈師兄驚人告誡:佛菩薩告訴我如何祈求財運?》,《老子揭開驚人天機:讓你無往不利的九個字》《看完此文你的福報和智慧會同時大幅度的提升!》

  但識己又分識自己這一世的色身臭皮囊這個假我,又分識自己的真心這個終極高度,能識這一世的假我,可能能助你這一世在這個世上無往不利,但是得來的這些東西最終也不能長久,真正最高的是認識這個真我、即真心,很多現代做父母或者世上的一些俗人一聽說自己的子女不結婚了,想終身修行、了脫生死,就以死相逼,覺得白生了這個兒女,覺得他們的子女是弱者、是消極避世,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子女是真正社會上的人中龍鳳,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世上的人整天用心(注意這個心字)去搞科學研究、去讀書、去搞權術,可謂費盡心機,當然你努力了,也會有所收獲,但你有沒有想過,去做這些世間的事情我們倚靠的是什麼,都是我們這顆心,這個心這麼厲害能做這麼多事,可是這些人卻從未想過反過來研究一下我們這顆心是做什麼的,是怎麼樣指揮我們做這做那的?是如何發揮那麼大功用的?

  而真正修行的人恰恰就是跟世人反過來,正是去研究這顆心的人,釋迦牟尼佛、老子等人是消極的人嗎,錯了,錯了,大錯特錯了,釋迦牟尼佛捨王位而去修行,去反觀自己,去研究自己這顆真心,真是因為他發現這個肉身凡體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是無常的,他要追求那個真正不生不滅的那個真我,所以他放棄王位苦修六年,最後直到涅槃,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其真正的意思沒幾個人翻譯對了,大家不信百度搜索一下,沒幾個能說出其真正的意思,其實涅槃真實直譯過來的意思是所有欲望都得到滿足的地方,也就是說你把這個心搞懂了,你所有的欲望都將被達成,所以你看看,這些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這裡大家不要用我們這個世間這些小小的欲望去比喻真正涅槃達成的那種欲望,如果是這樣,大家就更加錯了),真正的極樂世界是大家想都想不到的,這也是為什麼真正修行的人把世間這些功名利祿當糞土的真正原因,只可惜很多人本來想修行了脫生死,反過來卻世間的欲望所牽做出遺恨千古的事情,這是多麼不劃算的事情。

  在一千多年前的印度,有位完美證悟大師,印度人每天去求他,無論人們求他什麼,他都應允和滿足,所以求他的人也越來越多,直至其圓寂,他才說出,他說可憐的人們呀,你們整天求我這求我那,可是我這裡有真正無價珍寶,我等了幾十年卻無人來求呀,他所說的這個無價珍寶就是讓人們能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真法,這位證悟大師的墓地現在仍在印度(在中國及其它國家知道他的人非常少,所以在這裡不提了),朝拜者每天都絡繹不絕!大家得到這個寶貴的人生,切勿再浪費了!悲哉、歎哉!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斷惡修善、共戒邪淫、廣積陰德、得大自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