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淫書《生死關》全集!戒邪淫必讀書!


 發布:lxlxwzy     
  《生死關》全集

  陳由斌居士編著

  自序

  緣起

  內容大綱

  第一章 祖師開示篇

  第二章 經典闡釋篇

  第三章 勸修贊頌篇

  第四章 轉女成男篇

  自序

  《圓覺經》雲:“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1、”《楞嚴經》雲:“淫心不除,塵不可出。2、”儒經亦雲,君子之道,造端夫婦,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少時戒色,非禮勿視。故知淫為萬惡之首,乃佛儒二宗共重也。

  《圓覺經》又雲:“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3、”故知輪回三界,以愛為本,往返六道,以淫為基。億劫淪溺,依色而住,兆載修行,除欲為先。人身難得,豈可為臭皮囊所役?佛法難聞,豈甘為粉紅骷髅之奴?當念宿世曾為女子,懵懂愚癡,便好男人體;今生轉為男身,顛倒迷昧,又愛女人體。天眼視之,何等可恥?宿命知之,尤覺可笑!隨在覺其污,愛欲則無從生,堂堂大丈夫,豈可殉色而忘己?

  然法門無量,皆應眾機,頓漸權實,應病予藥。故佛戒釋子,全斷淫欲,居士菩薩,嚴制邪淫。從急全斷,從緩漸斷,急則究竟,緩為方便。不以方便縱逸而貪欲,不以究竟難達而退卻。須思人居萬物之靈,六道眾生之首。勿於此成佛菩薩清淨之身,生此不淨龌龊之想;勿於此輾轉互為六親眷屬,萌發藏污納垢之念。念頭方動,善神遠離,天怒地瞋;淫心一起,眾仙唾棄,菩提道失。故儒經訓以,男室女家,慎獨無邪,十目指視;佛經教以,男父女母,色如毒鸩,九想不淨。無不使人去染成淨,捨妄為真!

  夫淫欲之禍,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邪淫之害,諸祖語錄,句句皆真。念佛求生,乃彌陀之本願;斷除愛欲,乃釋迦之本懷。蓋此二法,涵盡經藏,末法捨此二門,不出三界。夢東雲:“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淨心之要,無如念佛。4、”然與人行淫,淨法何在?淨心不成,如何得生?蕅益言:“尚不成魔,安能成佛?尚失人道,安能往生?5、”是以中峰雲:“念佛須當戒淫欲,淫欲斷時生死斷6、。”誠斯良言,豈能輕忽?

  情海難了,難了能了真豪傑;色欲難斷,難斷能斷真丈夫。貪須臾之歡娛,多生之罪孽無窮;享頃刻之愛戀,多劫之冤債無盡。色相本空,紅顏如幻。普願天下諸眾生,當發覺悟之心,力破色魔之障,力挽邪風之行。釋迦金口所言不信,何言可信?祖師法語所誡不聽,何言可聽?願諸上善人,聞後輾轉相傳,永斷愛河,共出輪回。

  一九九七年三月八日果斌寫於華梵大侖山

  附注

  1、原文為“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見《大正藏》第十七冊頁916中。

  2、見《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冊頁131下。

  3、見《大正藏》第十七冊頁916中。

  4、見《夢東禅師遺集》頁1。師一名徹悟大師,為蓮宗第十二代祖師。

  5、詳見蕅益大師之“戒淫文”。《蕅益大師全集》第十七冊頁10861。師為蓮宗第九代祖師。

  6、師為元代臨濟宗祖師,仁宗皇帝封為國師並賜金襴袈裟。此語節錄自中峰國師淨土偈之其中一句。詳於《天目中峰和尚廣錄》《佛教藏》第七十三冊813。

  緣起

  這本書從九五年起,斷斷續續的印了二次,首先由台南范厚榮居士的新鳴遠印刷公司印,接著又交給大乘精捨的樂崇輝老師印,當初之名為《生死關初篇》,結果內容與編排一直都未能如筆者的心願。最後筆者決定自己重新打字、排版、校稿和標上重點提示,並大幅的增加內容(十萬余),故將本書改名為《生死關全集》,可謂是一本diy之作。至於書名乃取自宣化上人開示語錄中所得的靈感,上人開示說:“有人懷疑:是否有閻羅王和無常鬼?答:這要看你能否不死?你能不死,就沒有無常鬼,你若覺得很有把握,不受果報,那就沒有閻羅王。你是否能不死呢?若不能,就有閻羅王。你若不能主宰自己的因果,就有閻羅王與無常鬼。你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掩耳盜鈴,自己騙自己。要知道從無量劫來,就因不信這個,故仍在六道輪回圈裡轉,闖不出生死關(《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208)”。換句話說:我們無始以來也是自己騙自己,掩耳盜鈴,不信“淫欲是生死的根本”,不斷除淫欲、邪淫,所以永遠闖不出“生死關”,這是本書得名的一個因緣。

  關於坊間戒淫諸書,如周安士老居士之《安士全書》中的《欲海回狂》、印光大師增定之《壽康寶鑒》、清?黃正元撰之《欲海慈航》、夢醒居士之《重寫戒淫證集》、天華出版社編印的《戒淫、修福、保命》及民間廣為流傳之《不可錄》和《文昌帝君感應篇》……等書,其中以《欲海回狂》一書闡述淫禍最詳,印光大師曾贊歎曰:“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56)。書中詳舉百家戒淫事跡、受持篇、淫戒決疑錄及不淨觀等,可謂戒淫書之集大成。但若以現代人的眼光閱之,還是嫌有點“文言”化,而且書中諸論俱全,就少了歷代祖師的開示語錄。本書就針對這點,為讓現代人能迅速的了解淫欲之害,所以廣收歷代祖師的開示語錄,並放在第一章。照理說佛之經典應放在前面才對,但為了怕讀者被“文言”佛經嚇到,所以還是把祖師較淺顯的開示語錄放在前面方便閱讀。

  至於《欲海慈航》、《不可錄》和《文昌帝君感應篇》也是有點“文言”,而夢醒居士的《重寫戒淫證集》和天華出版的《戒淫、修福、保命》二書印量最多,也最受民間歡迎,內容全采“白話”方式,並例舉近代淫戒事跡和現代社會的淫禍之事。二書是針對社會大眾能廣為流傳且易於閱讀,所以沒有經典論證。這對某些高級知識份子來說,會覺得“沒什麽”,甚至當作民間“普通善書”看待,甚為可惜!因此本書在第二章即廣錄佛經諸釋,並注明其出處以供查證或進一步的參考。

  上面所舉的近代之作,除了嚴斥女色淫欲之禍外,卻未能進一步探討如何“轉女成男”?如何從色欲之中解脫出來?所以本書在第三章即名為“勸修贊頌篇”,第四章名為“轉女成男篇”。期望本書能利益到苦海無邊的情欲眾生,並早日斷除淫欲,往生淨土成佛道。

  以上是本書編纂的緣起!

  內容大綱

  本書共分四章。

  第一章“祖師開示篇”。再分成四小節“戒淫欲”、“戒邪淫”、“戒殺胎”和“對治法”。例舉近代高僧對淫欲之害有關的開示語錄,為恐有“斷章取義”之嫌,每位祖師語錄下均注明其出處及頁碼以供參考。文中包括明末四大高僧憨山、紫柏、蕅益、蓮池等大師。禅宗祖師中峰、永嘉、虛雲、來果等大師。淨土宗祖師永明、截流、省庵等大師。天台祖師谛閒、寶靜、倓虛等大師。近代高僧慈舟、弘一、印光、廣欽、宣化、廣化等大師。當代高僧忏雲、妙蓮、淨空等大師(忏雲大師的開示錄謹從錄音帶謄稿,恕未能標示書目與出處)。南傳佛教祖師大德則舉阿迦曼和阿姜查尊者。居士部份則舉周安士和李炳南老居士。若從開示份量看來,則以紫柏、宣化、印光諸師等最為提倡與重視。排列方式大致以圓寂的祖師置於前,當代高僧則置於後。書中未收進來的其他祖師闡明淫欲之害的開示錄還有許多,限於篇幅,故只能撷其精華部份。因為淫欲之害是三藏十二部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及十方三世的歷代祖師菩薩所共宣揚、共倡導,不會說這部經倡導“可以有淫欲又可以了生死”,或這祖師說“不須遠離淫欲而可得往生”之理。近代圓寂不久的宣化上人說:“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到究竟處經典都是講這個問題。要是沒有這個‘欲’的問題,什麽經典都不必要了,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如’了。就因為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才要修行。”《見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90)。當代淨土高僧淨空法師亦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教導眾生修行的方法全是一個講法,絕沒有一尊佛說,不斷淫欲還能成就三摩地,還可以成就無上道,沒有這個道理的。”(見《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頁14)

  第二章“經典闡釋篇”。亦分小四節“戒淫欲”、“戒邪淫”、“戒殺胎”、“戒女色”。關於佛典上的例證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得“不可思議”!(只能用這四個字形容了,不信者,可自行參閱《大藏經》便知)。在《欲海回狂》、法藏法師標點科判的《大愛道比丘尼經》與昙影法師著《信佛與學佛行業》三書中,都提到一些經典的例句,但令人遺憾的是:多數都未標明《大藏經》的詳細出處,或者漏字、漏句、訛字,甚至有些與原經文完全不同,或者是抄寫時之筆誤,造成一誤再誤,有些是用了自己的意思表達經文,或翻譯經文,但卻又未注明上原經文……等等。筆者為了這些問題,花了相當大的時間去“深入經藏”,將這些缺點全部克服。只要是《大藏經》的經文,則一字不漏的抄寫進去,詳細注明冊數及頁碼,電腦中沒有的字,也都進行了造字系統。相信這部分對有心研究淫欲之害的人,應該有一些“學術”上的幫助或貢獻。

  其中“戒女色”一節要特別提出說明的是,佛诃女色,不是賤視女人,而是要眾生了解淫欲之害,而淫欲之禍十之八九皆來自於女色,這是無可辯容的。其實依勝義來說,只要“不出三界”,未覺悟佛法,都是“女人”,都具足潛伏“八十四態”的惡習。若能看得破、放得下、守得住淫欲這關,則當下即是大丈夫也。《轉女身經》上說:“諸法悉如幻,但從分別生,於第一義中,無有男女相。”(《大正藏》十四冊頁920中)。千山函可禅師說:“若是男子識不得破,名為戴須眉底女人;若是女人識得破,名為少須眉底男子。若男子識不破,不特五障,千障也有,萬障也有;女人若識得破,要求半障也不可得。”(節錄自惟明法師編《禅林珠玑比丘尼篇》頁8─9)明?獨目金剛禅師甚且說:

  男女何須辨假真,觀音出現果何人?

  皮囊脫盡渾無用,試問男身是女身?

  ——節錄自惟明法師編《禅林珠玑比丘尼篇》頁37

  這小節雖節錄佛經中許多诃斥女人的經文,但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每每有人請佛說女人之過惡時,佛則先诃男人之過,才說女人之患,這是佛善於說法的技巧。如:優填王曰:願佛具為我釋地獄之變及女人之穢?佛言:“具聽!男子有淫之惡卻睹女妖?具聽男子有四惡,急所當知。”(《優填王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1中)。又優陀延王向佛說:女人令我造地獄業,我於今者,唯為了知女人過患,女人谄曲虛诳邪媚,願為開示?乃至三請,亦如是說。佛言:“王應先知丈夫過患,然後觀察女人過失。”(《大寶積經?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543下)。希望這小節不要帶來女性閱讀者的困擾,應該直下承當,發大忏悔,更勇猛精進,早日了脫幻化的女身!

  第三章“勸修贊頌篇”。分成十五小節,從“不淨觀”的修法開始介紹,再逐一列舉一些相關勸戒淫的文賦,為了讓讀者吟誦起來一目了然,所以本書皆以對仗、對韻的方式排列,加上韻腳,並附上難字的注音。這些勸修之文,以骈體文居多,希望筆者所選的這些詩詞能讓文人多多研究、背誦,以期達到戒淫的目的。

  第四章“轉女成男篇”。在經典上提到轉女成男的經典頗多,如《藥師經》、《普門品》、《地藏經》……等,但都言之過簡。本文特舉《轉女身經》及《大寶積經》及紫柏大師的“脫女身偈”來做詳細說明。如果能依教奉行,則就如《轉女身經》上所說的:“若女人成就一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一?所謂深心求於菩提。所以者何?若有女人發菩提心,則是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離二乘狹劣之心,能破外道異論之心,為三世中最勝心,能除一切煩惱,不雜少許結習清淨之心。”(《大正藏》十四冊頁918下)

  最後是“參考書目”。關於本書所舉的經文、開示錄及出處印刷日期等都詳記於此章。如果有人發心要進一步研究淫欲之害,可同時研究《安士全書》之《欲海回狂》、《重寫戒淫證集》及《壽康寶鑒》三書。

  最後特別感謝為筆者題書封面及作推薦的樹林福慧寺住持上欽上因老和尚。筆者的心願是:

  願一切眾生皆能因此書而早日解脫淫欲之害。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誓斷淫欲,持戒念佛,同生極樂國!

  一九九七年三月八日 果斌寫於華梵大侖山

  第一章 祖師開示篇

  一、戒淫欲

  中峰國師

  報君今日是十五   遙觀落日知懸鼓

  收拾身心歸去來   藕花世界無諸苦

  報君今日是十六   念佛須當戒淫欲

  淫欲斷時生死斷   便是如來親眷屬

  ——中峰國師淨土偈

  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

  當念只因情未撇,無邊生死自羁留。

  ——《卍續藏經》第一二二冊786上

  蕅益大師(淨土宗第九代祖師)

  ★思(編者按:疑作恩,待查)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一旦神離,不復堪親近。切莫把未爛骷髅認作真。

  ——賦四念處並序(《蕅益大師全集》第十八冊)頁11641

  ★哀哉三界,愛欲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蓮華國土,永離塵情;此緣能斷,彼質斯成。

  ——《蕅益大師淨土集?卷下》頁211-212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人知殺生之報最酷,不知邪淫報尤酷也。

  蓋種種受生,肇端淫欲;種種造罪,托因有生。淫為生本,生為罪本。是故三途劇苦,人世余殃,淫意才萌,一切俱起。淫習難斷,如火燎原,於極臭處,謬為香美;於極穢處,謬為潔淨。隨處苟合,何異畜生?非道染觸,過於雞犬,此在稍有良心者,便應痛絕。奈何聰明學識之士,甘此喪心無恥邪?

  一念欲心,是鐵床銅柱因;一念愛心,是積寒堅冰因。況具行非法,滅理亂常?

  塵沙劫數,不足盡其辜;千萬億言,不足數其惡。須發大慚懼大誓願,寧火炙刀剜,不與一切男女欲心相觸;寧碎身粉骨,終不與一切男女污穢交媾。設忘正念,更犯前非,必遭毒害橫災,生身陷入地獄,以茲猛決,善自要心,時時忏除往業,切切悔過自新,庶白法可修。

  而又勤觀經論格言,以策廢忘;精進對治觀行,以除毒本。不然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必落魔道,永無出期,矧世智辯聰,曾非大器。隨業直墜,百劫千生,受諸燒煮,尚不成魔,安能成佛?尚失人道,安能往生?請於靜時,仔細思之,於對境努力防之,不然諸佛無下手處,善友其奈爾何哉!

  ——《蕅益大師全集》第十七冊頁10860

  慈舟大師(近代律宗高僧)

  ★殺盜淫妄這四戒中,殺戒自不殺人,還可以讓人殺我。盜妄都可以自不作,讓人作的因緣。殺我盜我騙我者,作隨緣消舊業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隨緣消舊業想的,這個業是不能隨緣消業的。別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他也淫我,雙方犯戒,這個因果無有了期定規,要從此一刀兩斷,絕對不淫才好。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30

  ★《梵網經》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薩“正淫”也要斷的。就看我們從“緩”從“急”,從“緩”先戒邪淫,從“急”則全斷淫欲。究竟從“緩”對不對呢?“緩”是不能了生死的。說是不對,佛又何必說五戒只戒邪淫呢?因為佛是觀機施教,看你根機淺就說緩,所以說“半字教”、“分教”,都不是究竟的,佛有“攝受門”、“折服門”。此是“攝受門”,用權巧方便,使漸離淫欲而不斷淫是世法,就佛法說是應斷的。諸位有未入佛門的,先斷邪淫。入了門知佛法味,就要斷淫,究竟斷淫,方斷生死根源。戒都有連帶關系,能“究竟斷淫”即犯無罪的殺戒。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30

  ★西域是有佛法地方,有喜慶喪事,必齋僧祈福。佛在世以供佛為第一福田,佛涅盤後,佛法寄托僧,以供僧為第一福田。一家辦喜事,在街上到處覓僧人,找著一位辟支佛應供。受人財施應有法施,為說偈曰:“可歎眾生苦,孫兒娶祖母。豬羊席上坐,六親鍋裡煮。”這樣看起來,人在世間,有何意味?孫兒娶祖母,是軟冤家相纏。豬羊席上坐,六親鍋裡煮,是強冤家相遇。冤冤相報,酬償不已。《楞嚴經》雲:“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假如學佛法不劃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脫死。對於不同志的眷屬,要起敬起孝,善為勸說同修佛法。如實在不能勸歸到同修,則只有一刀兩斷,各修各的。望大家念念之間,念茲在茲,將生死斬斷兩截,精進勇猛的修行。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35

  ★可是業多得很,造業的也多得很,如祖祖相傳的恐無後嗣,子女婚嫁,就是淫業,淫欲熾盛,失於正常,種種所作,無非增長生死。以此一業推想,盡未來際,恐無由擺脫,就是發心擺脫也很少啊!可是學佛法就發出擺脫業的特別思想,尊重大方廣三善根,求斷欲業,了生脫死。所以要證解脫德,非學戒不可。戒是制約,業為持戒的心理所制約,一切惡業不起,才可得到解脫,復還心的用大。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96

  附:慈舟老法師以七旬有三之高年,嚴持戒律,教育後學,演講無虛日,朝暮禮佛三四百拜,精進勇猛,實為希有。己丑佛成道日,於福州捨利院,倡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一永日。翌日起接連念佛二七,用報佛恩。是日,老人開示凡三次,此其一爾。皆事理融通稱性之談。精神旺壯,愧煞全堂青年同仁。惜錄者庸劣,不能使奧旨圓音畢露,供養於閱者之前,是一深大遺憾。而同道等,苟能因此微分之紀錄,鹹起如老人之積極為法,則於新佛教之建設中,未始非無小補。(庚寅臘月一埋學人謹記)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85

  憨山大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雲:“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雲:“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麽?果然斷得這愛麽?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境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示念佛切要,在雲棲為聞子將子母氏說)

  ——《憨山大師法語》頁86-88

  ★無明生死根株,只在現前一念。如人周行十方,盡生平力而不已者,將謂已涉千萬途程,殊不知未離腳跟一步也。是知歷劫妄想遷流,生死輪轉,實未離當人一念爾。若能日用現前見聞覺知,念念生處著力觑破,生處不生,則歷劫生死情根,當下頓斷,其實不假他力也。佛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豈虛語哉?老人指示父母未生前一句,著力參看,他日當有自信之時也。(示孫诜白)

  ——《憨山大師法語》頁96

  ★一修淨土,不必求悟明心性,專以念佛觀想為正行,又以布施齋僧,修諸福田功德,以為莊嚴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雖發願往生,然必要知,先斷生死之根,方有速效。如何是生死之根?即今貪著世間,種種受用,及美色、淫聲,滋味口體,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瞋怒忿恨之心,及執著癡愛之心,與一切邪魔外道,邪師所說,邪教之法。

  ——《憨山大師法語》頁125-126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面皮,如此驢年無受用時。直須勇猛,更莫遲疑。(示淨心居士)

  ——《憨山大師法語》頁105

  永明延壽大師(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頭來,一聞千悟。

  須通道,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深嗟末世诳說一禅,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

  若不自忏自悔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饒爾煉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薰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清,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事如千錐□耳,速須遠離(編者按:□疑作立,待查),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大正藏》第四十冊頁993中-下

  蓮池大師(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暨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憎愛

  語雲:愛其人及其屋上之烏,言愛之極其至也,忽緣變而情遷,轉愛為憎,憎而又憎,向之愛安之在哉?轉憎為愛,亦復如是。是故愛不必喜,憎不必怒,夢事空花,本非實故。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分類略編》頁18

  ★輪回根本

  《圓覺》謂輪回以愛欲為根本,而此愛欲,百計制之,莫可除滅,蓋贲育無所施其勇,良平無所用其智,而離婁公輸無所著其明巧者也。雖“不淨觀”正彼對治,而博地凡夫障重染深,只見其淨,不見其不淨,觀法精微,鮮克成就。然則竟如之何?經雲:欲生於汝意,以思想生,今觀此想復從何生,研之究之,又研究之,研之不休,究之不已,老鼠牛角,當必有倒斷處。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分類略編》頁22

  ★蓮池大師七筆勾出西湖勝跡

  鳳侶鸾俦,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缪,披枷帶杻,觑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性梵法師《往生淨土傳輯要》頁81

  ★欲為生人根本,斷之誠難,有不淨觀治其標也。反究欲念起處,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持名念佛,且專一持名,但禮佛時,作觀可也。

  ——《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146下

  截流大師(淨土宗第十代祖師)

  ★今時淨業人,終日念佛忏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铄無余。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裡,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或曰,彼居士勇猛精進如是,豈復牽於愛情,不幾於無病而授藥乎?予曰,不然!古人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又雲:道念若同情念則成佛多時。五通仙人,累劫精勤,尚以欲漏未除,隳其功行,故知未登聖果以還,鮮有不被其系累者。居士果世念輕微,道心勇銳,見欲避如火坑,憶佛如戀慈母,豈不起居輕利轉益強健乎!總之,煩惱無盡,而生死根本,則唯貪愛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是故先佛經中,處處诃責,但情愛一分疏淡,則淨業一分成熟,於生死岸頭,庶得解脫也。居士其勉之哉!(示耕野居士)

  ——《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394-395上

  注:截流大師言“今時淨業人,終日念佛忏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即終日發願念佛求忏悔求往生,而仍不能往生滿願,最根本的原因是“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祖師之示,願猛醒!共勉之!

  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

  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鸩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爾。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發,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

  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裹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正)復甬江某居士書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93

  ★吾常謂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虧損,受別種感觸而死,此諸死者,為不推之於命。豈知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貞,不貪欲事之人。彼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謂之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盡而死者,不過一、二分爾。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禍之烈(指色欲),世無有二。亦有不費一錢,不勞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樂,遺子孫以無窮之福蔭,俾來生得貞良之眷屬者,其唯戒淫乎!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95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淨,了無絲毫蒂芥者,唯斷惑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爾,余則愛染習氣,雖有厚薄不同,要皆纏綿固結於心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438

  ★愛妻愛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惡。養成禍胎,或至蕩產滅門者,皆由貪與愛之私欲所致也。若將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淨盡,則妻子之是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須夤緣妄求矣。此物字,先要識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則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則,盡平生力,不奈彼何。縱讀盡世間書,也只成得一個依草附木,隨波逐浪漢。甚矣,私欲之物之禍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冤家,決不令彼暫存吾心,則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正知顯而意誠、心正、身修,順流而導,勢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

  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其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欲锢蔽,不奮克念之功,遂致從劫至劫,隨私欲轉。輪回六道,了無出期。可不哀哉?然專以格致為訓,不以因果相輔而導者,或難奮發大心,勵志修持也。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89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谛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污如圊廁。誰於此物,而生貪愛?貪愛既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83

  ★男女居室,原為上繼祖宗父母之香煙。已有幾個兒女,便可不致有後嗣之慮。若猶不肯息淫欲,則便為不自愛,並不愛其妻之忍人矣。況汝與宗德皆欲修淨業,生西方。若男女情欲不能斷,則淨念便被欲念夾雜,不易得益矣。汝且勿謂光為僧人,尚論人夫婦房室事。須知世間有作為人,皆須節欲,況學佛之人乎?況宗德生已損傷,不生之人乎!(復馬宗道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頁592

  ★人未有不願自己及與子孫悉皆長壽安樂者,若於色欲不知戒慎,則適得其反,誠可痛傷。故孔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養心者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由是言之,人之死生存亡,系於色欲之能寡與否,居其多半。不慧絕無救世之力,願存壽世之心,爰增輯刊布此書(即《壽康寶鑒》),以期自愛而並愛其子若孫者,得是編而詳閱之,則利害之關,明若觀火。內而戒勖子孫,外而戒勖同倫。又祈展轉流通,俾遍寰宇。庶一切同人,鹹獲壽康,是所馨香而禱祝者。

  人從色欲而生,故其習偏濃。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古聖王以愛民之故,即夫婦房事,不惜令遒人以木铎巡於道路,冀免誤送性命之虞;其慈愛為何如也。及至後世,不但國家政令不復提及,即父母與兒女亦不提及,以致大多數少年,誤送性命,可哀孰甚。不慧閱世數旬,見聞頗多,不禁悲傷。因募印此書,冀諸同倫,鹹獲壽康。所願得此書者,各各詳閱,展轉流通,勿令徒費心思錢財,而毫無實益,則幸甚幸甚!(壽康寶鑒題辭一及二)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頁844-845

  ★一切事業,以身為本,身若受虧,事俱消隕。傷身之事,種種不一,最酷烈者,莫過淫欲。是以君子,持身如玉,閒邪存誠,夙夜兢惕,如是制心,欲念不起,何況邪淫?蔑倫越理。世有愚夫,不知此義,每致縱欲,不遵禮制貪暫時樂,受長劫苦,減算折福,尚其小爾。以故前賢,敬輯此編。冀諸同倫,共樂性天。不慧有感,增訂流傳,高懸殷鑒,以拯青年。

  ——釋印光撰“普為印施《壽康寶鑒》及展轉流通贊揚勸閱諸善士回向頌曰”

  ★天為大父,地為大母。一切男女,皆天地之子女,皆吾之同胞。既是同胞,當盡友愛,保護扶持,以期各得其所。如是,則為天地之肖子,無忝所生矣。既能保護扶持天地之子女,則天地必常保護扶持於其人,令其福深壽永,諸凡如意也。倘或肆意橫行,欺淩天地之子女,則其折福減壽,滅門絕嗣。一氣不來,永墮惡道,經百千劫,莫復人身者,乃自取其禍,非天地之不慈也。

  余且勿論。即如妻女姊妹,人各共有。人若熟視己之妻女姊妹,己則憤心怒氣,即欲毆擊。何見人之妻女姊妹,稍有姿色,心即妄起淫念,意欲污辱乎哉?夫同為天地之子女,是吾同胞。若於同胞起不正念,則是污辱天地之子女,欺侮同胞。其人尚得自立於天地之間,而猶謂之為人乎!況夫婦之道,與乎三綱五常。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有人倫也。人若行蔑理亂倫之事,則是以人身行禽獸事。身雖為人,實則禽獸不如也。何也?以禽獸不知倫理,人知倫理。知倫理而復蔑倫理,斯居禽獸之下矣。

  然一切眾生,由淫欲生,故其習偏濃。須深提防,作親、作怨、作不淨想,庶可息滅邪念,而淳全正念矣。怨與不淨,前序已明。茲特約親而為發揮,冀諸閱者,同敦天倫,毋懷惡念。《四十二章》經,示人見諸女雲,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脫心,息滅惡念。《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當生孝順心,慈悲心。如是則尚保護扶持之不暇,何可以起惡劣心,而欲污辱乎?

  明有一生患淫,不能自制,問於王龍溪。龍溪曰,譬如有人謂汝曰,此中有名妓,汝可搴帏就之。汝從其言,則汝母女姊妹也。汝此時一片淫心,還息否?曰:息矣。龍溪曰,然則淫本是空,汝自認做真爾。人果肯將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視之,則不但淫欲惡念無由而生,而生死輪回,亦當由茲頓出矣。(不可錄敦倫理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471-473

  ★天下有極慘極烈,至大至深之禍,動辄喪身殒命,而人多樂於從事,以身殉之,雖死不悔者,其唯女色乎!彼狂徒縱情欲事,探花折柳,竊玉偷香,滅理亂倫,敗家辱祖,惡名播於鄉裡,毒氣遺於子孫,生不盡其天年,死永墮於惡道者,姑置勿論。即夫婦之倫,倘一沈湎,由茲而死者,何可勝數?本圖快樂,卒致死亡,鳏寡苦況,實多自取,豈全屬命應爾哉?彼昵情床第者,已屬自取其殃,亦有素不狎昵,但以不知忌諱,冒昧從事,致遭死亡者,亦復甚多。故《禮記?月令》有振铎布告,令戒容止之政(容止,即動靜,謂房事也),古聖王愛民之忱,可謂無微不至矣(忌諱,《壽康寶鑒》詳言之,俱宜購閱)。

  吾常謂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虧損,受別種感觸而死。此諸死者,無不推之於命,豈知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貞,不貪欲事之人,彼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謂之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盡而死者,不過一二分爾。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禍之烈,世無有二,可不哀哉!可不畏哉!

  亦有不費一錢,不勞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樂,遺子孫以無窮之福蔭,俾來生得貞良之眷屬者,其唯戒淫乎!夫婦正淫,前已略說利害,今且不論。

  至於邪淫之事,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艷女來奔,妖姬獻媚,君子視為莫大之禍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臨,皇天眷佑;小人視為莫大之幸福而納之,必致災星莅止,鬼神誅戮。君子則因禍而得福,小人則因禍而加禍,故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世人苟於女色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則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樂,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來生貞良之眷屬,斷送於俄頃之歡娛也。哀哉!安士先生《欲海回狂》一書,分門別類,縷析條陳,以雅俗同觀之筆,述勸誡俱摯之文。於古今不淫獲福,犯淫致禍之事,原原委委,詳悉備書,大聲疾呼,不遺余力,暮鼓晨鐘,發人深省,直欲使舉世同倫,鹹享福樂,各盡天年而後已,須知其書,雖為戒淫而設,其義與道,則舉凡經國治世,修身齊家,窮理盡性,了生脫死之法,悉皆圓具。若善為領會,神而明之,則左右逢源,觸目是道,其憂世救民之心,可謂至深切矣……

  又祈父誨其子,兄勉其弟,師誡其徒,友告其侶,俾得人人知其禍害,立志如山,守身如玉,不但不犯邪淫,即夫婦正淫,亦知撙節,將見鳏寡孤獨,從茲日少,富壽康寧,人各悉得,身家由茲清吉,國界於以安寧,穢德轉為懿德,災殃變作祯祥。畢竟不費一錢,不勞微力,而得此美滿之效果,仁人君子,諒皆當仁不讓而樂為之也。爰述大義,以貢同仁。(欲海回狂普勸受持流通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586-588

  ★人未有不欲長壽康寧,子孫蕃衍,功業卓著,吉曜照臨者,亦未有欲短折疾病,後嗣滅絕,家道傾頹,凶神莅止者。此舉世人之常情,雖三尺孺子,莫不皆然,縱至愚之人,斷無幸災樂禍,厭福惡吉者。

  而好色貪淫之人,心之所期,與身之所行,適得其反,卒至所不欲者悉得,而所欲者悉莫由而得,可不哀哉!彼縱情花柳,唯此是圖者,姑勿論。即夫婦之倫,若一貪湎,必致喪身殒命。亦有並不過貪,但由不知忌諱(忌諱種種,詳示書後,此不備書),冒昧從事,以致死亡者,殊堪憐愍。以故前賢輯《不可錄》,備明色欲之害,其戒淫窒欲之格言,福善禍淫之證案,持戒之方法日期,忌諱之時處人事,不憚繁瑣,縷析條陳,俾閱者知所警戒,其覺世救民之心,可謂懇切周摯矣。而印光復為增訂,以名《壽康寶鑒》,復為募印廣布者,蓋以有痛於心而不容已也……

  孟子曰,養心者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康健時尚宜節欲,況大病始愈乎?……而古今來福最大者,莫過皇帝,福大壽亦當大,試詳考之,十有八九皆不壽,豈非以欲事多,兼以不知忌諱,以自促其壽乎?

  而世之大聰明人,每多不壽,其殆懵懂於此而致然乎,光常謂世人十分之中,四分由色欲而死,四分雖不由色欲直接而死,因貪色欲虧損,受別種感觸間接而死,其本乎命而死者,不過十分之一、二而已。茫茫世界,芸芸人民,十有八九,由色欲死,可不哀哉?此光流通《壽康寶鑒》之所以也。(壽康寶鑒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588-591

  ★人禀天地陰陽之氣,受父母精血之質而生。其初生以至三、四歲,一舉一動,皆須父母撫育。自後雖能自行動,而諸凡事理,皆須父母安排教導,否則便不能生存於世。及其年長,則父母為之擇配,俾得享男女居室之樂,以期內外相輔,得以奉父母而盡子職,綿世系而防老死。此天地固然之道,聖人法天制禮,俾人各守□倫,以盡人道與子道爾。若不依聖人之禮,與父母之命,唯以兩情愛戀而為夫婦,則與禽獸何異?彼不知好歹者,專效歐洲惡風,盛倡自由結婚,何不倡初生即不受父母撫育教導,而自由成立為人乎?彼若能一生於世,即自由成立,絕不受父母撫育教導,則自由結婚,實為至當之理事。若不能如此,唯年長能以自力致男女愛戀為標准者,即為逆天悖理侮聖蔑倫之極重罪人。以其心行,與禽獸無殊焉!無錫楊章甫居士,作文辟之,因為序引,以發所未發,冀倡此說者,鹹覺悟雲。(辟自由結婚邪說文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592

  ★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大家輪班助念佛號時,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114

  弘一大師(近代律宗高僧)

  ★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所轉;矧多念乎?

  ——幽溪大師(錄自弘一大師《晚晴集》或《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726下-727上)

  ★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幽溪大師(錄自弘一大師《晚晴集》或《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728下-729上)

  ★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西方確指》(錄自弘一大師《晚晴集》)

  按:此語原是勉人專修淨土,專念一句阿彌陀佛。在此不妨引為“強順人情”的去結婚生子;“勉就世故”的去殺盜淫妄,亦無不可也。

  虛雲老和尚(禅宗沩仰第八代祖師)

  ★《楞嚴》一經,由阿難發起,作我們的模范。全經著重說“淫”字,由這“淫”字,說出很多文章來。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13

  ★阿難遇摩登伽女,並非做不得主,這是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拾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所以說:“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31

  ★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注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78

  ★我忏悔,不過比你們癡長幾歲,弄到一個虛名,你們以為我有什麽長處,以我為宗就苦了!我比《楞嚴》所說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師更不如。所以每每叫你們參學的要帶眼識人,又要有雙好耳,聽法能辨邪正,然後將所見所聞的,放進一個好肚裡,比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上偽善知識的當。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看《楞嚴經》若不歸宗(指“淫”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了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溫州仙巖安禅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當時破句讀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於此忽有悟入。後人語師雲:“破句讀了也!”師雲:“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44-145

  ★《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色界已無淫欲,還有色身。《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淨名疏》雲:“若不了義教,明無色界無色;若了義教,明無色界有色。”《涅盤》雲:“無色界色,非聲聞緣覺所知。”《楞嚴經》雲:“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了。三界六道,身量壽命,長短不同。非非想處天,壽長八萬大劫,還是免不了生死輪回。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12

  ★《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皆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說知有涅盤,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回。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52

  來果禅師(禅宗臨濟第四十六代祖師)

  ★參禅人,要知身為淫本。經上雲: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愛欲為因,愛命為果;欲因愛生,命因欲有。佛經親囑,何敢稍違?大凡辦道行人,防淫如防火,防愛如防賊;火不防即成灰燼,賊不防悉為賊有,大關我人生命財產。命即法身慧命,財即七聖功德財,誠非細事。參禅得力時,有問曰:“既能得力,何防之有?”是知工夫得力,不防淫而淫自淨;有防淫念,難做工夫。中下行人參禅用工,防淫尚防不勝防,犯淫何止一犯再犯?有防淫之念,未稱得力工夫,再若犯淫,自稱法門罪輩。

  防淫之形態者,三業未動,已見淫心,七惡賓士,淫池水溢。見女色,動淫心,過可能赦;見男色,動淫念,逆罪難逃。有觸摩身手者,有口吻彼口者,有私送愛物者,有私訂淫約者,有淫“人口”者,有淫“坐股”者,有“勒逼”淫者,有“互愛”淫者。獨男色互淫罪與七逆同科,判處阿鼻四大劫罪。僧與女淫,判處阿鼻一大劫罪,逆淫亦四大劫罪。世間人雲:“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況僧人乎?世間一夫一妻為正淫無過,若有一時半刻二妻,為邪淫,有過;若一妻一夫是正淫無過,若一妻有一時半刻二夫,為邪淫,有過。守戒僧人,邪淫、正淫一律持淨,稍有不淨,時至即下三途受罪。果能想淫戒持淨,不稍違犯者,只有參禅一法根本鏟除。何以?禅正參時,絕人我相,何物為淫物乎?禅能參透,先斷生死命根,不但淫根、淫種俱絕,連下淫種之地徹底掀揚,小則成羅漢,中則成菩薩,大則成諸佛是也。

  ——《參禅普說》頁69-70

  ★參禅人,立志孤高、回絕人世、只身孤詣、以道為侶者,才是參禅人行履。無始劫來攀情扯愛,極惡深交,致使改頭換面不知凡幾,直到今天再隨情欲轉去,辜負佛祖父母師長,何臉見人?尚對不起自己,至是以道為我至親,以禅為我至友,其他不但不顧,加以遠離。非遠離不能脫愛染窠臼,非真參不能絕生死幽巢。與人講一句有益的話,尚與道違,無益之語,豈可得乎?古有慈明等結伴一同參汾陽昭祖,將至門外,被澆一頓冷水,立即私溜二、三個。至晚汾陽弄葷菜一席,各人默默不食,獨慈明一人,聽其指吃則吃。次早一跑,只剩慈明一人。汾陽曰:“我用一席水飯祭走這些孤魂野鬼,只留一個人在。”若照這樣,打同參尚不能同行大法、同了生死、同開道場、同行度世,何稱同參?半點委屈一受,各顧各人性命,任何不顧,悲乎!不過逞一時熱鬧而已,終是空過光陰,真與道違也。

  近今之世,打同參者,你愛我之人格,我喜你之清嚴,午夜商談,深為合意。即二人發願,寫血表,立願書,同在佛前發宏誓願,或生死不離,或你死我死,或同患難,或同參禅;血表化後,你的戒牒歸我收,我的願書歸你收,情深義厚,出入同行。一進禅堂,或當行單,見到你與他親,我生嫉妒,或你要朝山,我要拜海;先是言語不和,次則人情稍疏,再則你交我的戒牒,我還你的願文,甚至於你一拳,我一腳。嗚呼!這好同參,恐一年未到。嗟夫!何愚之甚!參禅正要斷情絕愛,道尚難辦,何能污情染愛,禅豈能參乎?至囑有志之人,知識之士,萬莫有此愚弄,唐喪光陰不淺。

  ——《參禅普說》頁86-87

  ★淫戒因緣者。《涅盤經》雲:“如一羅剎,隨渡海者,總乞浮囊,渡者答言:‘寧捨身命,囊不可得。’羅剎復言:‘不肯全施,可惠其半?’彼人亦不肯與。如是轉展,乃至乞微塵許,彼人亦不肯與。菩薩持戒,亦復如是,煩惱破戒,羅剎勸化菩薩,令犯重戒,護余輕者,菩薩不隨,乃至勸化輕戒,菩薩亦不隨。何以故?菩薩持重戒及輕戒,敬重堅固,等無差別。”然而世人因淫欲殺身亡家,既出俗為僧,豈可再犯?而世人者,及周幽喪國,晉獻亡家,淫女騎頸,天廟焚身,皆淫所致。自古至今,受惑者不少,被害者良多。

  如《八師經》雲:“佛告梵志曰:‘淫人婦女,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時得殃,刀杖加刑,手足分離,禍及門族;或為王法收捕著獄,酷毒掠治,身自當罪。死入地獄,臥於鐵床,或抱銅柱,獄卒燃火,以燒其身。地獄罪畢,當受畜生。若後為人,閨門淫亂,遠佛違法,不親聖賢,常懷恐怖,多危少安。’復說偈曰:‘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形銷魂魄驚,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癡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編者按:用字存疑,待查)畏是患,棄家樂山薮。’”故《大論》雲:“人(編者按:人字存疑,待查)道慚愧人,持缽攝眾生;雲何縱欲情,沈溺於五情?已捨五欲樂,棄之而不顧;如何還欲得,如愚自食唾?”故經雲:“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十界因果錄》頁84-85

  ★我等日用中,現前一念殺、盜、淫、妄等戒,其名雖持,而實一切戒盡犯。或淫心頓發,或欲火逼身,竟難止伏;或睡或坐,或立或行,即用自手觸捋小便,其心觀想前行淫樣,弄精失出,貪圖適意;或見年幼僧俗男女,即用身手觸彼身分;或握手生歡,身耽淫業;或外現威儀,弊專淫惡;或與僧尼及女士等通致往來,心耽淫色;或與俗人結拜乾親;或僧房屋安居女眷及養雞犬;或將三寶、衣服、財物私取俗家混用;或專看淫戲,喜造淫書。如此極惡重罪,若不改悔,命終生大叫喚地獄。

  ——《十界因果錄》頁31

  谛閒大師(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師)

  ★問:對於正室,是否亦當隔離,其不能隔離,是否不能成道?

  答:若謂了生脫死,是戒淫為第一義,《楞嚴經》雲:“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故知欲成辦道業,必以戒淫為第一義,若為宗嗣起見,欲罷不能,見子後宜節欲,見孫已宜絕欲,以皆弗獲已之言也,不可不知!

  ——谛閒大師(節錄自《谛閒大師遺集》第五冊頁58)

  寶靜大師(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師)

  ★佛言“多欲為苦”者,“欲”希須為義,謂於所樂之境,希求而不捨也。“多”者謂其欲樂之境非一。故昔者,因貪多欲,而受逼迫身心之痛苦也。一切塵境,悉能染污吾人之心,為生死之根本。然何以能知五欲為苦?六根對六塵,任運貪著,如磁石吸鐵,不期然而然。當知塵本非欲,而其中別有滋味,故能令人起須欲之心。然萬境本閒,唯人自鬧,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然欲境雖多,總數不出五種:一、色欲。謂男女形貌端正,及世間寶物,玄黃朱赤紫,種種妙色,世間之人,誰不生愛著?於此可愛之色,悅情適意,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皆為色所迷。故《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是也。二、財欲。世間一切金銀財寶,養身之資,無論男女老幼,誰不生貪著?戀戀不捨?是為財欲。三、名聞欲。謂不貪色、不貪財,唯貪求名譽,謂有聲名可以顯親榮己,以致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故名“名欲”。四、曰飲食欲。貪著種種飲食,佳肴美味,乃至貪口腹殘殺生靈,故名“食欲”。五、睡眠欲。謂終日情識昏昧而睡眠,眾生不了,終日竟夜。於黑暗鬼窟中作活計,不知“欲”是苦本。且將苦作樂,貪求不已,如來說是:“可憐憫者。”此之謂乎。

  當知有欲便有苦,無欲則無苦,有欲有苦,皆是六根黏於六塵,若根不緣,則塵無所偶。若根塵脫黏,則當下靈光獨耀,五根為內賊,五塵為外賊,滅功德、損法財悉由此內外五大賊之所劫奪,宜生厭離之心。謂“色欲”如熱金丸,持之則燒。古今俊傑英雄,多被色欲所迷,如周幽王之愛褒姒,因此喪身亡國。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怨國,在淫女梵摩房中。優田王以色欲故,截五百仙人首。古時多少昏君悉因色欲而敗國亡家,當知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有以也。

  聲欲如塗毒鼓,聞之則死,故宜遠離。《婆沙》中雲:佛未出時帝釋常詣提波延那仙人所,聽聞法要,夫人捨脂,心懷疑念,帝釋捨我欲往余女,遂隱行車上,到仙人所。帝釋見之,乃謂曰:“仙人不喜見女,汝可還去。”捨脂不肯,帝釋即以蓮荷莖打之,捨脂乃以軟語而謝帝釋,諸仙聞女聲起欲,髻螺落地失通。又如印度雪山有五百仙人修道,甄迦羅女於雪山沐而歌,仙人聞其歌聲,遂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主,以是之故,須呵聲塵。

  香欲如憋龍氣,臭之則斃,開結使門,杜真正路,百年持戒能一時壞,唯此香塵。《大論》雲:昔有羅漢,入龍宮受食,缽有余粒,令沙彌洗滌,余剩米飯,嗅嘗之,甚香味,後潛入師座之龍床,手捉床腳,俱入龍宮,龍謂何故將未得道者帶來?師言不覺。沙彌見龍女美妙端正無比,生大染著,遂發大願,奪取龍宮。出宮後,一心精修施戒,願早做龍王。是時繞寺,足下水出,自知龍業已成,即以袈娑覆頭,入池而死,竟為大龍。其未死之前,師友呵之,謂我心決,師及僧眾在池前歎雲,由著香故,致使爾也。彼以貪故,竟甘為畜類之龍王,其顛倒錯謬,可謂至愚。

  味欲如沸蜜湯,飲之則爛舌,眾生因貪口福,而殘殺生靈,造彌天大罪,傷理喪德,斷大慈悲,皆此味欲。昔有一愛酪沙彌心常愛食乳酪之味,凡檀越供僧之酪,沙彌每得余殘,心心愛著不捨,死墮酪中為蟲。師得道果,僧分酪時雲,徐徐莫傷愛酪沙彌,人問其故,答言:此蟲本是我小沙彌,以愛酪故,生此酪中,為是義故宜應呵味。

  觸欲如臥師子,近之則嚙,當知觸欲為生死之本,系縛之緣,余四欲各得其分,唯觸欲遍滿全身,生處廣故,染著亦廣,故此觸欲,為大黑暗處。過去有劫撥仙人,得五神通,為王者所敬重,飛行往返,王自捧仙足,用肴之時,手自供奉,如是者多年。時王有事遠行,王有一女,端正無比,王告女言,吾奉事仙,不敢失意,吾今遠行,汝供如我。彼仙飛至,女即以手擎接足,觸女柔軟之手,即起欲意,欲盛失通,無飛行之能,只挨步行出宮,可不畏哉?

  古代名僧詩雲:“遠之易為士,厄之難為情,香味頹高志,聲色喪軀齡。”《佛名經》曰:“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欲為本,若去貪欲之因,則生死苦輪之果報息矣!“苦者”逼迫為義,謂五欲之法,逼惱身心,不得自由,故名為苦,以其六根,各有三受,即有三苦,六三即一十八苦,如是推窮,無量無邊。眾苦充滿,謂之苦海,所以說“多欲為苦也”。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返觀觀自性,返聞聞自性,當下即是少欲出苦之方法。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者。吾人從無量劫來,生生死死,六道之中,何道未曾去過?十方世界,無一芥子許,非我受生之處,做一世人,有一世之辛苦。生如活牛剝皮,死如烏龜脫殼,苦痛萬端,經無量世則有無量辛苦,然自心本來不生不滅,有生有死者,皆因貪欲而起,悉是冤枉受輪回,遭虛妄之生死。眾生胡為乎受諸辛疲勞苦,故雲生死疲勞。《大智度論》雲:菩薩得天眼,觀諸眾生,輪轉五道,回旋其中,謂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地獄中生,地獄中死,鬼趣中生,修羅鬼畜,亦復如是。欲界中死,色界中生,欲界中生,色界中死,色無色界,亦復如是。所以說六道輪回,生死旋轉,吾人從無始至現在,所有枯骸,堆積如山,所流眼淚,如四大海水,眾生不痛念生死苦,且將苦作樂,以強淩弱,爭名奪利,乃曰為國為民,豈非顛倒?如百千蚊蚋,於破瓶之中,分寸之間,啾啾亂鳴,慧眼觀之,殊屬可笑,徒勞辛苦而已。

  然亦無無因之果,果必有因,如桃樹由桃核而來,現在生死,由貪欲而生,吾人最初受生亦由一念愛心而來,納想為胎,流愛成種。《圓覺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是故吾等,須斷貪欲,吾人來世如何,不必問他人,問自心便知,現吾等須看破一切,斷去貪欲,切不可被其所迷,於無量劫中為恩愛奴。所謂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自己要向自己度,求人不如求自己。

  ——《寶靜大師全集》頁956-961

  ★第一诃色欲。當知“诃”之一字,即是用功夫之要道,入門之正軌,須以種種方法诃斥之。所謂男女形貌端正嚴好,修目即長眉,朱者紅也,素者白也,所謂丹唇皓齒,明眸善睐,種種可愛可悅之色相,愚人視之,遂生貪愛,此為貪愛男女之形色有情之正報。還有一種人,對於有情男女之愛,染心很淡泊,不生執著,而愛世間種種可尊可貴之寶物,謂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等七寶,及一切青黃赤白紅紫缥綠五光十色,種種微妙殊勝之色相,若智者觀之,了達原是虛妄,不生貪愛,而愚人遂生愛染,因迷惑故,從此作諸惡業,深造累劫之禍殃。如頻婆王事,即是引證。是王以貪愛色欲故,不顧國家之重,甘願身入敵邦,獨處於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又如優填王,以愛樂色染故,遂截五百仙人手足,造大重罪。當知古今多少英雄漢,誰不於此茫茫欲海中,為恩愛奴,作色情魔,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恩愛酬缪,曠劫相纏,無有了期。悲夫!色欲之害人,實甚於猛獸橫流,吾侪凡夫,應當猛省而討斥之……

  第五诃觸欲。此觸欲最為厲害,為生死之根本。經雲:“一切眾生,皆以色欲而正其性命。”因前四欲,各有界限,色屬眼一部分,聲屬耳一部分,香屬鼻一部分,味屬舌一部分,謂四根對四塵,各有所受。惟此觸欲,則周遍全體,所言觸欲者,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互相按摩,及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其他種種之殊好妙觸,無智慧之愚人,為之沈沒,能障礙行者之道業。如從前有一角仙,為觸欲而失神通,發惡願感天不雨,後被淫女誘惑觸欲失通,騎其頭頸,是知觸欲之過罪,至大且危,可不慎哉!

  ——寶靜大師《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頁69-73

  倓虛大師(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師)

  ★倓虛老和尚出家前之感言:

  現在我下面已有一個姑娘已出門了,五個男孩,大的才十四歲,小的剛會走,又沒人教養他們,三四十年來東跑西奔,沒有一點積蓄,全靠這個小藥輔吃飯。我走了之後,藥輔無人照管必定歇業,將來全家挨餓,流浪失所,這怎麽辦呢?然而,又一想:天下流離失所的人太多了,許別人的眷屬流離失所,就不許我的眷屬流離失所嗎?又想:假如我出了家之後,到各地去參訪,在路上遇見了我的孩子正在討飯,這時我管他不管他呢?唉!天下討飯的孩子太多了,許別人的孩子討飯,就不許我的孩子討飯嗎?這件事也不足深慮的!可是我的女人,在我不言語一聲去了之後,她領著五個孩子,生活上一定很為難,如果她要嫁給別人,這不是於我很難看嗎?以後我聽說,或者在一個村裡遇見她,將作如何感想?唉!又一尋思,天下的女人改嫁的太多了,這是我出家,如果我早已死去,誰能保險她不改嫁呢?況且許別人的女人改嫁,就不許我的女人改嫁嗎?她今生是我的女人,前生是誰的女人?來生又要變成誰的女人呢?這事也不足掛在心上的。如果真的為了妻子的事情,而連累了自己的一生,其實何止一生,恐怕生生世世的永遠沈淪下去了,這樣不但不能度脫妻子,同時也無法度脫自己。如果我現在能夠毅然決然的出了家,潛心佛典,得到真實的修行,將來遇見他們,也勸她們念佛修行,了生脫死,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還有……唉!放下吧!……放下吧!

  ——《影塵回憶錄》頁46

  ★凡學佛人,須知五魔利害,必須預防,早結同參道友,互相警誡。

  此魔有五:

  一者、死魔。

  二者、病魔。

  三者、煩惱魔。

  四者、五陰魔。

  五者、天魔。

  破此五魔,最要是預作觀想。

  一、觀生死一如,如鏡花水月,能破“死魔”。

  二、觀知苦所集,如露如電,能破“病魔”。

  三、觀世事如夢,逢場作戲,何須認真,能破“煩惱魔”。

  四、觀如幻如化,能破“五陰魔”。

  五、觀一切環境,完全是夢,能破“天魔”。

  更有五要:

  第一、要看破聲色利貨,轉眼成空。

  第二、要看輕榮辱得失,如朝露陽焰。

  第三、要學吃虧,吃虧即便宜,確是修福。

  第四、要不被順境所轉,須知轉眼成空。

  第五、要割親斷愛,須知恩重仇深。

  如是五魔五要,能作如是觀,如是行,雖履險路,如同坦途,無罣無礙,立地清涼,隨時皆得大自在。然作觀時,先要設身處地,方能有效。

  ——《倓虛大師精華錄》頁119-120

  廣欽老和尚(近代淨宗高僧)

  ★人為何受輪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為財色名食睡,煩惱也就而至,業也就這樣造出來了。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68

  ★輪回是有的,不要以為沒有,很苦。以前寒山拾得看到人家辦喜事,拍手大笑,你看他娶他祖媽,吃他姑姨,人家罵他們是空和尚亂講話,他叫一只豬的名字,那只豬,真的走過來,確實有輪回。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68

  ★沒有說還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親戚……等,愛情愛別,千萬劫也是在輪回這些,也是為這些在輪回。如果有佛的種子,修行就比較快。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224

  ★女人少修五百世,會修的就此身可解脫,不要顧身體,食飽就好,穿暖即可,不想睡就不要硬睡,相反則貪、迷、散亂、無道心。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56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麽,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麽,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32-33

  ★老和尚又說:“世間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債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撫養還債,他世則做你的子女,受你的養育,如此,一世一世,怨親相繼,彼此互養,無有終止。而出家乃是要斷絕這條生死債緣,將世俗愛別離苦的親情,轉為度這些親人來皈依三寶,同來念佛、拜佛,度他們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輪回苦,這樣才叫做大孝報恩,否則,父母未度,這點恩情,還會使我們再入娑婆度他們。實則無始以來,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們過去的怨親眷屬,因隔世相遠而忘失,今生為父母兄弟,來世可能為怨家債主,有的甚或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三惡道中,所以,我們度眾生,必須怨親平等,慈悲一切,現世父母、兄弟固為親眷,一切眾生亦為過去生的親眷,故要發大悲心,誓度一切眾生,像大願地藏王菩薩一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100

  ★要得到父母同意而出家,那是不可能的,父母親眷都是希望我們和他們一樣,走那條生死的路。既然我們也知道要圖報親恩,就應該出家走了脫生死的路,把父母引度過來,免其生死輪回苦,令他們得到解脫安樂,這才是真正地盡到孝道,如果要以世俗的方式來還盡孝道,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在這娑婆世界,一代一代所走的路,都不離其轍,而結果也不出生死輪回。假設你現在不出家,順父母的意思結婚,物件若不理想,父母也為你難過操心,物件若是適你的意,是否也同時合父母的意?若不能,豈不又徒增父母的難過和失望,這樣,你將再以何方式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出家修行,能度脫父母,度歷代祖先,也能報師長恩,所謂能上報四重恩,這樣,我們人生走這一趟,才有個目的,有個價值,也才有一條解脫的路,否則,懵懵懂懂地亂闖亂走,再墜入四生輪回中,也就枉費我們這個難得的人身了。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106-107

  ★一個修行人,在自度期間,必須衣、食、名、利、世間情愛種種,均能放得下、看得破,可以無罣礙,可以自處解脫,而不受羁絆,不受纏縛,才算是自身已了,才可以出來度眾,接受供養,再把此供養轉施為利益眾生的事業。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126

  ★老和尚說:“放下,並不是口頭上的放下,是要臨終正念現前,沒有一點家庭的意識,沒有親眷家屬的愛別離苦,這才叫放下,如果還存那麽一點家庭意識,那還是生死輪回。要知道,我們來到這娑婆世界,是帶業來的,要在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門,找一條解脫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為貪享衣、食、住的舒適,而更造一些新的惡業,再重入生死輪回的舊路中。不要貪長壽,如果不會修,不會走解脫的路,即使活了兩百歲,也不過是多造一些業,兩百歲一過完,還是要生死輪回。我們這個身軀是有生有滅的東西,終究要毀壞,是無法讓我們永久依賴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性,才是不生不滅的。

  ——《廣欽老和尚和行持語錄》頁114

  ★你們女眾已經染重症(感情重),不要再來那愛情愛別離。喜歡常常在一起睡,說你為什麽不跟我好。要分開,遠離一點,如果執著下去,就是邪了。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56

  ★我們出家,是看破愛別離苦來出家的,所以說出了家便忘了家,如果還跟家裡人牽緣,則身雖出家,心中的念頭卻沒有出家,臨終時,念頭會被這些愛別離苦纏住,無法跳出輪回,且與家人牽扯,自己也會俗氣化。不要與家人扯愛別離苦,不與人攀緣,則念頭自然清淨,到時要往生西方才有希望,到極樂世界得不退地後,才有辦法報親恩。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50

  宣化上人(禅宗沩仰第九代祖師)

  ★我在金山聖寺講過,難道做父母的都想子女快點死嗎?逼迫著子女結婚,就是要你的子女快點死,就是這個道理,沒有旁的。所謂“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傳完了,又是什麽樣子,沒有下文。

  ——《人生要義》頁237

  ★我想有人一定會有疑問,為什麽沒有貪瞋癡的人就是證果的人。現在我把貪瞋癡的重點,以最通俗而易明白的事相說給大家聽。所謂貪心,就是欲念,淫欲之心。沒有了貪心,就是斷了欲念;沒有了欲念,就是沒有淫欲的心。男女兩方見面接觸,互不生此妄想,不僅此念不生,就連生理上都不生一點反應,男女根也不動了,這才是真的斷了欲念,息了貪心。諸位!你們不要驚奇我說得這樣坦白徹底,因為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到究竟處經典都是講這個問題。要是沒有這個“欲”的問題,什麽經典都不必要了,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如”了。就因為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才要修行,倘若你不能斷欲去愛,你就是出家了八萬個大劫,也只是在佛教裡混光陰、吃造業飯。若能斷欲去愛、除淫心,才真是沒有貪心,沒有貪就沒有煩惱。要甚麽時候才能把貪心斷滅呢?必須要破無明,才能斷除貪心。菩薩修行所以勇猛精進的緣故,就是為了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達到等覺果位時,才把塵沙無明斷盡,證得佛果。貪心在三毒中是最毒最難斷盡的。我們初發心修行,最障礙我們用功的,就是男貪女、女貪男的淫欲心,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想不除淫心而能成道,就像蒸沙欲想它成飯一樣,是不可能的事。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90-91

  ★無明火究竟是什麽?很簡單很乾脆的說,就是男貪女愛的淫欲心。這種心念一動,連自己都莫名其妙,無法阻止。所以許多人常在這種糊裡糊塗之下,做出糊塗事,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無法挽救。當異性相愛的時候,你如去問他們,你為什麽要愛她呢?她為什麽要愛你呢?他們一定回答你說:我不知道。這就是無明。希望每個出家人都能斷欲去愛,在修持上多用功,共勉之!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96

  ★假如你能夠徹底放下一切色欲,那麽,就一了一切了。天下英雄好漢,乃至老修行,不知多少都被美色這一關迷住了。世間上所有的問題和煩惱,也源於此。想要斷煩惱,先要斷欲。如果要隨逐煩惱,大可以恣情縱欲,為所欲為……人,就是由色欲而生,由色欲而死。

  ——一九七七年上人沿途開示於加州馬歇爾鎮。見《佛教精進者的日記(一)》頁279

  ★什麽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什麽也不明了。無明究竟是什麽?較文雅的說,就是愚癡;若往顯明露骨來說,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問他(她)為什麽要追求?或會回答:因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愛他(她)。再問:為什麽要愛他(她),哪個地方可愛?問來問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還要去追,這就是無明,也可以說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還要往裡鑽。為什麽?因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還要色欲而死。古人說:“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蘇醒幾個悟?夜來鐵漢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無論成佛或做祖師,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樣生來的,就怎樣死去。所謂“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願斷絕輪回、不願截斷生死流。反而願順流而生,不願逆流了生死,所以有無明。

  有了“無明”之後,就有“行為”。什麽行為?就是男女的性行為。因為不明,就要造業,就要顛倒。顛倒之後,就有這種問題發生。發生之後,就有了“識”。有“識”(父母精血成的胎兒)之後,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後,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滿,出生於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有了感觸之後,便生領“受”作用,在順境曉得快樂,在逆境曉得痛苦,隨時隨地生起“愛憎”的感情。有了“領受”之心,便生一種愛心。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為己有。人貪戀財貨女色,而生出種種的欲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把它取來,歸為己有。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152-153

  ★生死愛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得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

  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有人說:“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食色性也。”就因為這樣,所以才要修道!在《四十二章經》上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我們修道人,就須存這種的觀想。

  如果無情無愛,見到人是否就把嘴堵起來,不理睬人?這樣也不對。我們不執著情愛,不生情愛之心,但還不能討厭人,也不能說我不愛人,我就憎人,這樣也不對。那麽,要怎樣才對?就是不愛,也不憎,對誰都是平等相待,慈悲為懷,但要謹慎行事,不可落在情愛樊籠中。各位注意!不要被情愛所迷惑。有人寫封信給你,你的心就好像小兔子在懷中,亂蹦亂跳,以為有人愛你,這是好事,其實是想把你拖到地獄去!

  各位善知識!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要真真實實的了解,愛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從無始劫以來,生死不了,為什麽?就因為被“情愛”二字所害。若能斷欲去愛,才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

  凡是你所願意的,就是愛;你所討厭的,就是憎。我喜歡這個,就生出愛心;我煩惡那個,就生出憎心。這都是情感用事。修行人不應用情感來處理一切事,但也不能像關帝公似的,坐在那裡繃著臉,給他叩頭,他也不睬你。對人要和藹,要有禮貌,不可貢高我慢,目空一切。總之,對人要以慈悲為懷,方便為門,處處為人著想,令人生歡喜心,我們還有這口氣在,就要對人好,但是不應該有情愛的思想摻在內。各位!切記切記!這是很重要的法門。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221-223

  ★問:做人最主要的行為是什麽?

  答:是去欲斷愛,不要年紀輕輕就恣縱貪欲。現代西方社會裡,七、八歲的小孩也懂得行淫之事,將來都變成短命鬼。為什麽?因為他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之時,就把小苗割去,這種子將來變成痞子,絕不會有收成。

  ——《人生要義》頁281

  ★我們為什麽會有煩惱?因為自私的緣故。為什麽會有自私?因為有欲,故想盡辦法來保護它,深恐它跑了。若是對它不利,則發脾氣。為什麽會發脾氣?主要的原因,是無明和情愛在作怪。假設沒有無明,沒有情愛,脾氣就跑到十萬八千裡之外,離你遠遠的,想找也找不到。

  如有情愛,則生自私,便不顧一切,為目的不擇手段的追求,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歸根究底,就是為了欲念。如果沒有欲,則無自私。沒有自私,則無煩惱。

  如有煩惱,則有生死;如無煩惱,則無生死。這個道理人人懂,可是不去行。要知道,沒有欲,便無無明。破了無明,便顯法性。我們學佛,首先除無明,去煩惱。若能圓滿,則證解脫。

  我們為什麽沒有智慧?就因為有無明。無明而生欲,欲而生自私,自私而生煩惱。貪求不得而有煩惱,人對我不好而有煩惱。為什麽有煩惱?因為有個我存在。如果無我,則無煩惱。若能無無明,無自私,煩惱就不知跑到什麽地方去了。你們信不信,就是這個。千經萬典,說來說去,就是說這個。把我沒有了,把無明破了,把欲消滅了,沒有自私,也沒有煩惱。想找煩惱,也找不到煩惱。為什麽?因為根本的問題解決了。

  各位要注意!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都是從無明和情愛那裡來的。如果沒有情欲的話,覺得什麽也不重要。就因為有情欲,才覺得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什麽都不對,這是情欲鬼在作怪。若能將情欲鬼降伏了,那就很快入如來室,升如來座,披如來衣,說如來法。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224-225

  ★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兩句話是對呢?還是不對?是兩句全對或全不對?是一句對一句錯?結果眾說紛纭。有說全對的,有說一句對一句錯的。我告訴你們,“人為財死”這話不對,人是為色而死;“鳥為食亡”是對的。鳥為生存,不得不覓食。但人應比鳥有智慧,但現在的人不但不比鳥有智慧,反而比鳥還笨。

  鳥找東西吃,直接吃了維持生命即可,不須用花花綠綠的鈔票買東西。人現在不用金、銀,而用鈔票,人就執著這花花綠綠的紙,為它而忙忙碌碌。

  人真為財死嗎?不是的。這個“財”後面有“色”在推動著,人實為“色”而死。人的精、氣、神若不損傷,就能返本還原,明心見性,開大智慧,生死能由己做主,閻王都管不了你。那時願意活幾千年,可以活幾千年;若願意死,馬上即可往生。

  ——《人生要義》頁202

  ★各位想一想,爭名奪利有何意思?現代男女又講愛情,同性戀也講愛情,要合法結婚,結果弄出“愛死病”來,愛就要死。“色”和“愛”這二字合起來,愛“色”就“死”。同性戀者說其道理:若把公鼠放在一起,久了也會成同性戀,互相洩欲。但你是人,為什麽要學低級的畜生?

  我本不願講,但現在不得不揭穿“人為財死”的秘密,免得人迷頭迷腦。男的到時候要追求物件,女的到時候也要找物件,還沒有長成就要找物件。現在的教育,從小就給孩子灌輸性教育,這是教孩子快點死,是很顛倒的。我不怕人不高興,同性戀的人高興不高興我不管。因你想愛死,我是苦口婆心救你,要你明白苦海無邊,否則,你再也出不來了。

  所以“人為財死”有語病,中國人不願揭穿講,明知不對但不講,掩耳盜鈴,以為塞住耳,鈴就不響了。我願講人不願聽的話,若只講你愛聽的話,那就是谄媚。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不忍大家傳染“愛死病”,故不能不說。這“愛死病”就像空氣污染一樣,到處都有,防不勝防,它可以讓你喘不過氣來!

  ——《人生要義》頁204-205

  ★為什麽要爭利益?因為想維持自己的生活,養活自己的家庭。而家庭的基本就是色欲,乃本著色欲而成立的。為了維持這個色欲,保護自己的家,便引致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次而導致家與家爭、國與國爭,其根本原因是一致的。

  ——《人生要義》頁97

  ★人不是為財死,財不過是保護色欲,人結果還是為色而死。被色迷了就有生死,不迷,就了生死,差別就在這一點。有人說:“人人都這樣。”那因為人人都糊塗,都不知自己是如何生來?如何死去?幾千年來人都在這生死中打轉,沒法出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和賭博沒有分別,這是生命的賭博。怎麽講呢?因你忽然明白了,忽然又糊塗了。明白的時候少,糊塗的時候多。若不信,你可研究研究。

  ——《人生要義》頁203-204

  ★這個煩惱都是由“無明”來的,無明就是欲念,包括了: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

  財欲使人一天到晚想中彩券、無本取利,但縱使富可敵國,依然不會滿足。色欲是“刮骨鋼刀”,把骨髓都糟蹋掉了,就會百病叢生,所以,色欲就是“要命欲”。一般父母生了子女,就晝夜憂慮,生男就急著要他娶媳婦;生女就急著要她嫁人,認為這兩件事未完,即大事未畢。

  其實,生兒育女應該是要教育他有學識、有技能。至於結婚與否,不必擔心那麽多。

  如果,一定要他娶媳婦或嫁人,就是要他往死路走,不希望他們修行成佛。現在世界上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子女如果不結婚,父母都反對;但子女如果吸毒,父母倒不見得反對。所以說:子女要往上走,父母反而怕;要往下流,反而高興,這就是做父母糊塗的地方。

  ——《人生要義》頁256-257

  廣化老和尚(近代律宗高僧)

  ★一切戒法中,與自身利害最密切者,無過於不淫戒。此不淫戒,受持上品清淨者,決定不再隨業投托母胎,受諸輪回。犯淫戒者,必墮地獄無疑。若雖斷淫行,而淫心未除者,仍有後苦在。拙衲有至友X君,出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不敢作男女非禮之事,但X君昔時初入社會,少年得志,常為諸少女追求之物件,於是倚翠偎紅,日與百花為伍,他人羨其艷福不淺,而X君卻持身如玉,決不作苟且之事。然而未證聖果之人,淫習未除,每當耳鬓厮磨之際,不免流出不淨,久而久之,一念淫事,即出不淨,漸後竟至見色遺精,戕害身體,莫此為甚。是故犯此事者,大多夭壽,早赴枉死城;其幸存者,則未老先衰,腰酸背痛,百病叢生,悔之晚矣。某君今才過半百,弱如八十老翁,近日皈依佛門,特請我以此事勸誡諸青年僧,嚴持淨戒,少接近女性為妙。余因有所感,特為書其事,以誡諸沙彌。

  ——《沙彌律儀要略集注》頁33-34

  ★古往今來,不計其數,都是因為貪染淫欲所致。所以有智慧的人,遠離淫欲,如避火坑。《八師經》說:“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形銷魂魄驚,傷命而蚤夭,受罪頑癡荒,死復墮惡道,吾因畏是故,棄家樂林薮。”……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故《十戒經》雲:“雖淫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一切眾生,所以托生六道者,皆由淫欲未除,妄想顛倒,其中陰身(死此生彼,中間所受之陰形)飄忽無定,生大恐怖,於黑暗中,見有白光,尋光而至,見他男女交媾,自動淫念,男者妒父愛母,女者妒母愛父,欲相爭奪,於是業識所牽,投托母胎,而成身根,所以男胎向內而女胎面朝外。處胎十月乃出生,有生必有死,這生與死,皆由一念淫心投胎而起,故曰:“生死根本,欲為第一。”若見他男女交媾,不動淫念,則無投胎之事,自可希望了生脫死,超出輪回。如《楞嚴經》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淫欲是生死根本,罪惡淵源,所以佛制出家之人,絕對戒禁淫欲,若受戒犯戒,罪加一等,苦報無窮無數。《大智度論》雲:“破戒之人,若著法服,則是熱銅鐵鍱,以纏其身。若持缽盂,則是盛烊銅器。若所噉食,則是吞熱鐵丸,飲熱烊銅。若入精捨,則是入大地獄。若坐僧床,是為坐熱鐵床上。”破戒之罪,其苦如斯,是故說:假使遇到惡劣環境,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犯淫泆可保全生命”,一是“守淨戒貞潔而死”。那末,犯戒行“淫泆”雖可得“而生”,倒“不如”守持淨戒“貞潔而死”。何以故!貞潔而死,保持淨戒,可以往來人天道,修行成佛;若是淫泆而生,失戒體喪慧命,墮落三途,永受劇苦。貪暫短生命,致多生受苦,最不合算了。

  ——《沙彌律儀要略集注》頁35-36

  ★若女眾被人強奸時,須有方便,不令犯戒,如《戒學淺談》雲:萬一你們被強暴時,絕對不能有任何一絲快樂的感覺,只要有一點快樂的感覺,就算犯戒了,這是因為起了染污心。但是,要怎樣才能不受樂呢?有的書上教人咬手指頭,咬到它痛,痛了就不會有快樂的感覺。假如你的手被抓住,咬不到手指頭,怎麽辦?續明法師在靈隱寺講戒的時候,有談及這件事情,他教人咬自己的舌頭,或咬自己的嘴唇,一定要咬到它痛,才不會有快樂的感覺。我所以要特別提到這一點,是希望你們時時警惕自己,只要一個念頭受樂,就算犯戒。上天堂或是下地獄,就在一念之差,你們應當好自為之。

  ——《五戒相經箋要集注》頁119-120

  忏雲和尚(當代律宗高僧)

  ★淫欲不斷,萬劫沈淪,念頭方動,天怒地瞋。

  錄自忏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根朽樹枯,水涸魚死。膏盡燈滅,精竭人亡。

  錄自忏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德深情淡,孽重欲熾。愛樁未拔,情纜猶牢。

  ——截流大師(錄自忏雲大師《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當自悲嗟,深須勉強,或觀身不淨……或緣聖像,或念佛名,或誦真經,或持神咒,或專憶受體,或攝念在心,或見起滅無常,或知唯識所變。隨心所到,著力治之。

  ——南山律祖(錄自忏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妙蓮老和尚(當代淨宗高僧)

  ★你很喜歡做月下老人?

  喜歡做月下老人,這完全是凡情,不是佛陀正信弟子的事,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墮生死欲坑!佛法無量法門總是教導人要離欲,離欲身心才能得解脫。學佛人怎能助長凡夫入生死海呢?

  ——《妙蓮老和尚解惑叮咛語》一書頁57

  ★人本與天地並稱三才,出了家為僧又可與佛、法並稱三寶,人是何等的高貴呀!可是一般凡夫卻顛倒妄想一生,那就變得下賤了,簡直已忘了自己是個人了。當有人拉你作惡、或找你麻煩時,沒有關系!只要念句“阿彌陀佛”就沒事。但怕的就是人家對你好,就情情愛愛的沈迷下去;有了這情愛之水,如同春雨走滑路,又如走碎石路般的顛簸危急。

  所以我們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這一關,此關若不破,生死難了啊!生死之本在於染,染什麽呢?就是染了五欲。學佛是大丈夫之事,對於男女間的情愛當用金剛利劍來斬,要斬情絕愛不可藕斷絲連,只要有一絲情愛在就會被束縛住。是誰縛你?是你自己啊!

  這個情不單是指男女之情,你若真想要求生死解脫,行上菩提大道沒有障礙,那麽老實的告訴你,連父母、子女之情都要斬斷。這是從出世之道來說,非以世俗觀點而論;人間之道完全是情感的,人間的情感是生死法,你若無情人家就以為你冷面如霜。要知我們學佛修行是超人間的,是要了生死的,這點大家要分清楚。你不要想:怎麽如此違反人情?要人父母、子女、夫妻之間的情愛都要斬斷!當知這是站在“真理無情”的立場而論的。

  ——《往生有份》頁92-93

  ★諸位已經聞到佛法也信了佛法,就要進一步發大心出家才對呀!不要將難得聞遇的佛法失之交臂了。或有人心想:“老和尚不明世間法,叫人出家,若都出家豈不人間要絕種了嗎?”請您不要誤會,不要以世俗之心來測度,我是為佛教、為眾生、為世界和平而來做這番鼓勵的。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那麽這世界的眾生都會變成蓮花化生,當下的娑婆就是清淨的佛國,哪裡還要求生西方淨土?眾生修清淨的梵行是因,清淨因必定感清淨果,所感的國土必也是清淨的。若不離情欲,何日了脫胎生之苦?

  ——《往生有份》頁59

  ★苦從哪裡來?情情愛愛、恩恩怨怨就是苦。情而不知禮,愛而不知羞;你對我的情愛不滿意,還要求加深,再加深仍不知足。情之深、愛之深,到破裂斗爭的時候,怨也深,業障就障住了。看世情許許多多的男女,“你今天說要同我訂婚,明天竟是同別人結婚了,你把我甩了!我能同你拼就同你拼;拼不過,我就跳樓、自殺!”世間就是這樣子,太冤枉了,活生生的例子擺在跟前,你難道未見過嗎?

  ——《往生有份》頁51-52

  ★說到願生西方,念佛的人誰不願意生呢?大家都是希望好,希望快樂嘛!可是這裡頭還有重要的問題:願有二種意義,一是欣求──要歡喜生西方,二是厭離──要厭離這個世界。七情六欲,一切的名利真要可怕它,厭離它啊!什麽情情愛愛的,那都是魔──殺你法身慧命的魔,你還當它是怎樣地好、捨不得,說什麽我們要白頭偕老,長相厮守、死在一起的。世間這一切不厭離,怎能生西方去?所以重在要厭離,那生西方決定就成就了。

  還有更重要的心理,想生西方就不可又貪愛此世間,只能隨緣消舊業,不可再造世間情事;要一心敬事佛法的修持,擁護佛法僧三寶。

  ——《法海釋疑》頁33-34

  ★講到沒有結婚,我就順便告訴諸位!已經結婚的,打了結,昏迷了!沒辦法改了,惟有大丈夫才能改。沒有結婚的青年!你們不要找麻煩、找結打喔!自己一個人多麽自在、解脫!如果結了婚,想打佛七,先生要問太太,太太要問先生,許不許可你來打佛七還是個問題呢!兩個人一打結,很多事情就很麻煩。

  從前的女子當然要結婚,靠男人生活嘛!現在女子都獨立生活了,你還要結婚找麻煩做什麽?你們都是好青年,如果精神沒寄托、不信佛,那當然結婚是情有可原。信佛的人,精神有寄托了,為什麽不好好回歸家呢?回家,回什麽家?回到佛家來嘛!再把你的精神力量貢獻到人間,這多麽偉大!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人為萬物之靈嘛!結婚,就只為一個太太,一個先生,這一輩子就為了一、二個人,人生就這樣嗎?太沒有意義了!人從出生到離開母親懷抱、讀小學、中學、大學,辛苦了二十幾年,想要事業成就,披星戴月地搞一輩子,最後又搞來一個太太(丈夫)。結婚物件好還好,不好的又要離婚;自由談戀愛還要離婚,這怎麽講呢?唉!自己找煩惱、找苦受。

  結婚,結婚又怎樣?結婚就是受苦啊!大家把念頭轉一轉,好好自修度他,多麽好!顛倒凡夫以苦為樂,清淨之樂當做苦,顛倒了嘛!

  結婚打結了,你不要打死結,要打活結喔!什麽叫做死結?什麽叫做活結?知道嗎?活結一拉就開了,死結怎樣拉都拉不開。

  ——《法海釋疑》頁61-62

  ★世間人為了傳宗接代,夫婦之道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以佛法來講,無邊的大苦都是因為有夫婦之事,才有這個苦。所以,真佛法不但講夫婦之邪淫不可有,連夫婦之正淫也要斷,這就是出家人不結婚的道理。其實情欲是生死之根,所以佛陀對斷淫這個法說得最透徹。諸位是受五戒,才初發心學佛嘛!所以講到淫戒,只告訴諸位不要邪淫,正淫就好了;但是學佛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麽?就是了生死。無邊的大苦都是因為有生,有生必有死,我們要如何解脫呢?這就要受戒、持戒。現在大家來受戒,就是為了要求解脫。要解脫就須斷淫欲,斷淫欲梵行才能修成;染淨二行必不能同時生存。有了染行就壞了淨行,必要有清淨梵行方能了生死啊!

  受戒,受什麽戒才真正能一生就解脫呢?這就是佛陀所教我們的真實之法──要離情愛、奉持沙門戒法。要知道,生死從哪裡來?六道眾生都在生死輪回之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般人只知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不錯!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但為什麽人會到媽媽肚子呢?因為有情欲,顛倒想。一有了顛倒想,霎時昏蒙就迳直投胎了。

  什麽是顛倒想呢?顛倒想就是欲念。人就是從動淫念而來,也就是中陰身來投胎時有此欲念。因為有情有愛,有情才有愛嘛!愛就是苦的根源,一切的苦皆從愛欲而來。有愛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而不死不可能。生死是個大苦趣啊!你想斷絕苦,就要斬情絕愛,千萬不可有顛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不生才不滅,不生不滅才是本性真如清淨之法。那決定要斷淫欲,斷淫欲才是出世之道。你能離欲,連你沒有欲念、不貪愛,就不會受胎的。出家人為什麽不結婚?就是要修梵行。為什麽要修梵行?就是為了離這生死根緣。貪欲是根,淫行是緣;貪欲之因得遇淫行之緣,因緣相會就有生死;貪欲之因得不到淫行之緣,因緣不合,怎麽會有生死呢?你怕生死苦嗎?那你就不要有邪因邪緣啊!

  因此,五戒守得好,夫婦之外沒有其他不道德的行為,培養這清淨之因,就有善根進一步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第三條是不淫,不但不邪淫,連夫婦的正淫也斷。這就像維摩诘居士:“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戒法;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是印度話,“梵”是清淨的意義;雖是夫婦不行夫婦事,同出家人一樣,在污泥而不染,這就是不淫。斷邪淫不墮三惡道,斷正淫才能夠了生死。這才是佛法真正之道,明白了嗎?

  梵行的功行怎樣呢?也是有生!什麽生?蓮花化生,蓮花化生都是清淨之體啊!不要以為:“如果大家都出家,沒有了夫婦,世間人不是絕種了嗎?”哪是這種下劣的觀念?不結婚,世間人的苦惱就盡了;修梵行,將來這一切世間人就蓮花化生,這裡就是佛國,最極清淨的嘛!不要把因果弄顛倒了。

  照佛法來講,不結婚,保持童貞的男女,就算沒有聞佛法,將來還是升天──升色界的梵天。梵天沒有男女之欲,有男女之欲還是在欲界天。梵天的眾生都是清淨之體,沒有夫婦之欲;當然三界都是不究竟的,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修行一定要出離三界,如果守五戒不邪淫,只可保持不失人身,一定要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出離三界。

  《五戒是良師》頁39-42

  ★修梵行,在世俗一般人認為:生理上怎麽能克服呢?情欲重的人就是有這種下劣的想法。當然這是先天的習氣,單是後天的抽煙喝酒,上了瘾,要你不抽不喝,那就非常困難了,何況先天的習氣?但是從來不喝酒的人,根本不懂喝酒是什麽滋味,一切的行為習慣都是良好,那多麽快樂!世俗人認為:抽煙快樂、喝酒快樂、賭也快樂;要知這快樂是苦的根源,不但事業受到傷害,人格也下賤了。你只知道情欲之樂,而不知道離了情欲就有清淨之樂、解脫之樂;這些樂你夢都沒有夢到,你不修行怎麽會知道?修佛法才是真真實實的快樂!糊塗愚蠢的人,才以為情欲是樂。

  我時常說:在家居士們,若兒女大了,自己的年齡也差不多,夫婦都是道友了,最好要分房;房間不多的,至少也要分床。彼此保持清淨可使身體健康,不要使煩惱種再沈重下去。青年學佛好福氣,沒受到社會的染污,也沒有愛欲來束縛,頭腦清楚,這時來念佛修行最好;千萬不要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念頭,不要到道場來還想找情侶。若不幸有了愛情,那你想念佛就難了;男女一結婚就被情感所迷,還想修道?好多家庭的障礙把你結得死死的。最好不要結婚找罪受!這話有些不合人情,但這是在說佛法呀!你不能用俗情心理聽啊!

  到底要如何才能斷淫呢?小乘法五停心觀中有“多貪眾生不淨觀”。觀身不淨,身子是充滿九種不淨、污濁邋遢,就是一張皮包著,皮揭開了,裡頭裝了什麽東西?你愚癡還以為是淨。我們念佛人不必修這種觀,那要如何斷欲呢?最簡潔有力的對治法,就是多多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普門品》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不但斷淫,還可斷瞋斷癡。三毒斷了,就好像一顆炸彈,火藥清除了就不會爆炸;心裡沒三毒,絕對不會再造殺盜淫了。

  古德亦警策我們:“須臾離念佛之心,剎那即三途業因”,心中一沒有佛菩薩聖號,一想到貪欲,就是生死之根。當然,凡夫斷淫要先戒身而後戒心,這是有次第的。業障重的人要深思地獄苦,誓發菩提心。《地藏經》上說:地獄有炙火鐵床,一人睡亦滿,多人睡亦滿;也有赤燒銅柱,那是怎麽回事?男女貪戀如膠似漆睡在床上,將來去地獄就睡火鐵床;歡喜擁抱的,就到地獄抱赤火銅柱。夫婦以外的男女情欲絕對貪不得,一貪愛就造了三途的業因;摩擦產生熱度,就感三途業報,因緣就是如此。淫是生死的根本,凡夫於此罪障極重,最要注意!萬不可沾染!

  阿難曾問佛,如何對治淫欲?佛告阿難:“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能這樣觀想就不會起邪念。一起邪念了,馬上想父母兄弟姊妹在前,怎敢做下流事?

  佛陀大慈大悲叫我們離欲,是要我們不受生死輪回之苦啊!愚癡的人還以為欲是樂的;這就好像被大火燙到,拿清涼藥擦一擦,覺得還蠻清涼的。男女之情像火在燒,得到了欲水以為是樂,但欲境過了是不是就沒事了?不是的。欲是鹹水,愈喝愈渴,鹹水怎麽能夠止渴?末法時代的眾生要想離欲,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這聖號像清潔劑,男女的愛欲像油垢;念聖號除去油垢,心才得清淨。身心清淨才真是快樂呢!

  居家之士應當知:夫婦之道為宗祠,但亦應有禮節,不可縱欲,更不可輕狂。已有了兒女,最宜分房各睡以保身體健康,亦寶貴法身慧命。若有外染來犯,可讀下面古詩:

  美色人多愛,蒼天不可欺。

  我不淫人婦,誰敢染我妻?

  敬勸一切男女各站本位,各守禮節,萬勿由一念糊塗,致招終身大苦。

  ——《五戒是良師》頁42-46

  淨空法師(當代淨宗高僧)

  ★世間情執一定要放下,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障礙往生。經上說,有機會聽到淨土法門和《無量壽經》,這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麽還不能成就?就是因為“情執”沒放下。

  ——三寶弟子輯《淨空法師法語》續編頁71

  ★一切罪惡中之最重者無過於殺生,在修道方面,最大的障礙無過於淫欲。佛在戒經中無論在家戒或出家戒,第一條均為不殺生。殺生之害,召來冤冤相報,一世比一世嚴重。知此事實,即便是微細昆蟲,如蚊子螞蟻也不能殺害,它們一樣是條生命,貪生怕死。

  為欲超越世間,了生脫死,應以淫戒為第一,淫欲不斷,想生到色界無色界也辦不到。禅定功深者,煩惱未斷,可用定功伏住,不起現行,往生到色界無色界天。如想修行證果,就非斷淫不可,絕無淫怒癡未斷而能證斯陀含果或阿羅漢果者。由此可見超越三界之難。淨土法門講帶業往生,不須斷煩惱,只要伏住,就能生到色界天,有此能力即可往生淨土。如真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把淫怒癡伏住,伏不住,念佛再多再好也枉然。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頁449-450

  ★因緣果報,合情合理。因無法斷,如何能控制果報?幸好有“緣”。如何將“緣”切斷?我們在一生中無論任何逆境、逆緣現前,自己皆能警覺,不發脾氣,不動瞋恚,地獄的果報就不會現前。在生活中無論順逆境,對人、對事、對物,決定不起悭貪的念頭,餓鬼道的緣斷除,就不墮餓鬼道。對一切事理,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惡,這種人就不愚癡,畜生道的緣就斷了。只要能斷貪瞋癡,就是將三惡道的緣斷除了,此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佛法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此說明六道凡夫投胎時,都是因為“愛欲”。愛欲要是斷除,不但三惡道的緣斷,六道的緣都斷了。這是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放下的。

  學佛,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念佛也不例外,念得再好,《無量壽經》念得再多,若不能斷貪瞋癡,就如古人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列舉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種就是墮地獄。我初學佛時,見到這篇文字,起了疑惑,“念佛即使再不好,也不至於墮阿鼻地獄嘛!為什麽念佛人會墮阿鼻地獄呢?”我請教李老師,老師很慈悲的告訴我,“這是個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說,講經時我再向大眾說”。

  我們念佛不要以為將來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麽簡單。如果煩惱習氣伏不住,念這一句佛號不得力。所謂“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煩惱習氣,境界現前,貪瞋癡慢還會現行,還會發作,這就沒有用處,不能往生。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所以,灌頂法師這一百種念佛的果報,從念佛墮阿鼻地獄,至念佛成佛。我們用什麽樣的心,用什麽樣的行持,才能得什麽樣的果報,其中因緣也很復雜。

  ——《無住生心集》頁68

  ★如果真心想超出三界了生死,這一條淫戒應列為第一,若不想出三界,以不殺生最重要,因慈心不殺可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想修行證果,超凡入聖,第一個大障礙就是淫欲。交光大師說:“淫殺盜妄,罪之最重,非但不動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為不犯。”這是大乘戒與小乘戒不同之處,小乘戒論事不論心,大乘戒動念頭就算犯,所以大乘戒重在攝根。交光大師又說:“諸經戒殺居首,謂設化以慈悲為先,此經淫戒居首,為真修以離欲為本。”要想真正在這一生得到成就,必須以斷淫為根本。這一條如果作不到,所希求的目標就難達到。我們自無始以來,均在生死輪回,就是被這一條害苦了。佛家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必須要覺悟。關於戒淫一事,世間人不願意聽,也不愛聽。倘若他還沒有出離之心,對於這種事還有貪念,縱使他一天念十萬聲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麽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問題就在這裡。

  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有六道,因眾生有愛欲之心。愛愈重墮落愈深。“純情無想”墮地獄,“九分情一分想”墮餓鬼,“八分情二分想”墮畜生,“六分情四分想”在阿修羅道,“情想各半”在人道,“四分情六分想”在天道,“一分情九分想”在菩薩道。《楞嚴經》第八卷中間關於情想之分,說的很詳細,各位可以參考。六道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斷了淫欲即不會在六道投生。經中說四果羅漢斷了淫心,永遠脫離三界,他如果再來世間乃是為了度生,乘願再來,我們是被業力牽著而來。

  佛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塵勞有污染勞累之義,指此娑婆世界眾生勞碌奔波而言。修念佛三昧的目的是想超越三界,而淫心若是不除掉,就得不到清淨心。淫心是一切污染之根源,此是真正的關鍵。有人讀到此段經文怕了,原來恩愛的夫妻,難捨難離。我就告訴她,你的愛是假的,能愛幾年。死了各自分飛,愛誰去呢?若夫婦二人同修念佛法門,都能了解事實真相,將來同生淨土,豈不更好?若夫婦二人,一個信佛,一個不信。信佛更應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求生,將來到了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就知道你的配偶落在何道,然後倒駕慈航,再回娑婆,搭救他以及其他親人眷屬,這才真正愛他們……

  佛對阿難說:“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修三昧必先斷淫,念佛一心不亂就是三昧,若還有淫欲的念頭就是障礙。不要說出世間,修世間禅定也必須斷淫,有淫心即不能到初禅,修的再好也只能生到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王稱為魔王,但是他的淫心非常淡泊而並沒有斷,所以到不了初禅。修禅不容易,財、色、名、食、睡五欲,只要有一條即沒有辦法出三界。四禅八定都是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我們與參禅的人用同樣的工夫,我們可以帶業往生,對於淫心煩惱也伏斷而非滅斷。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念佛法門是有道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教導眾生修行的方法全是一個講法,絕沒有一尊佛說,不斷淫欲還能成就三摩地,還可以成就無上道,沒有這個道理。

  十方世界六道眾生之所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其根本原因即是淫根不斷。其余如殺、盜、大妄語都不能出三界,但是比較之下,習氣最重、害人最深的莫過於──淫欲,要特別注意。此段經文佛先用比喻說,如煮飯用米做,蒸砂不可能做成飯。如想超越三界證大菩提,有淫心絕修不成。修得再好,上品修成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也不能超越欲界,最高生到欲界第六天作魔王。

  真想念佛求生淨土的同修要時時警惕自己,五欲六塵依然貪戀,習氣不斷,想於一生中證佛菩薩的果位,乃是不可能之事。佛說縱然得妙悟,皆是淫根……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頁9-15

  阿迦曼尊者(南傳佛教高僧)

  ★淫欲並不存在於任何一本書上,也不從任何一家學校產生,從來也沒有一個教師教導過它!淫欲存在於戀愛中的男女心中,發情的動物心中也是一樣。淫欲的力量使人和動物不知羞恥,不論年齡、膚色、種族或國籍。不設法去檢查或約束它,社會便很快的墮落,因為心靈將被它暴虐的感染力所泛濫。世間無數的痛苦都是因為不當的激蕩和神化這個煩惱所引起的。泛濫著淫欲(修飾為“愛”)的心,給它自己和別人產生的痛苦,比河水泛濫兩岸所產生的公害更為廣泛。什麽比較重要?內在的洪水經年淹沒著心田,都無旱季。淫欲就是男女之愛的因緣。

  透過淫欲的驅使,引導男女互愛互悅,但是淫欲的狡詐是微妙的,作用於一方面,產生愛情;作用於另一方面,生出憤怒、憎恨和其他破壞性的思想和情緒。一陣子,它使一對男女厮守於似乎不朽的愛情之中;另一陣子,又把他們拉開了,讓彼此對立著,直到他們都不願再看到對方為止。

  ——《尊者阿迦曼傳》頁69-70

  阿姜查尊者(南傳佛教高僧)

  ★佛陀談及欲望,和能夠滿足欲望的六事:色、聲、香、味、觸、法。對快樂與痛苦的欲求,對善與惡等等的欲求,乃至對每一件事的欲求。

  談到色,再沒有任何像女人一樣令人想看的形體了。不是嗎?一位真的很引人的女人不會令你想去看嗎?一個深具吸引力的形象走近了,“哇塞!”你忍不住的凝望她!音聲呢?沒有什麽聲音能像女人的音聲那樣,能緊緊扣住你,穿透你的心。香也一樣,女人的香氣是最誘惑人的,再沒有別的氣味能跟它相比了。說到味,即便是最可口的食物,也不能跟女人相比,觸也相同,當你擁撫女人時,你被縛住,心被迷醉,激情讓你神魂顛倒,不能自已。

  印度有一位來自泰西拉一的魔咒大師,他把咒術全部都教給弟子,當徒弟學會了咒術准備另求發展時,教師在他離去前給了他最後的教誨:“我已將我所知道的一切咒術都教給你了。對於那擁有尖銳的牙、叉角或頭角,甚至大獠牙的動物你不必害怕,你會得到保護,然而,唯獨有一件事是我不能保證你能得到保護的,那就是女人的魅力!對此,我無能為力,沒有任何咒術可以讓她遠離你,你必須好自為之。”

  念頭從心升起,而由欲望衍生而來;欲求有價值的財產,欲求富裕,以及無止息的種種追求,這些貪欲還不算深重和強烈,還不致令你暈頭和失去控制。然而當性的欲望生起時,你卻會失去自我的控制,再也平衡不了,你甚至連那養你長大的父母也不認了。

  ——《我們真正的歸宿》頁27-29

  二、戒邪淫

  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終命盡,先墮地獄餓鬼,後生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一切眾生,從淫欲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縱是賢達,或時失足,何況愚人?若立志修持,須先明利害,及對治方法。則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恐畏怖懼,欲心自息矣。對治方法,廣載佛經,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

  ——《印光大師信願念佛》頁208(附:周安士著《欲海回狂》台北眾生文化出版社印)

  ★凡非自己妻室,無論良賤,均不可與彼行淫。行邪淫者,是壞亂人倫,即是以人身行畜生事。現生已成畜生,來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為恥,不知男子邪淫,也與女子一樣。邪淫之人,必生不貞潔之兒女,誰願自己兒女不貞潔?自己既以此事行之於前,兒女禀自己之氣分,決難正而不邪。不但外色不可淫,即夫妻正淫,亦當有限制。否則不是夭折,就是殘廢。貪房事者,兒女反不易生。即生,亦難成人。即成人,亦孱弱無所成就。世人以行淫為樂,不知樂只在一刻,苦直到終身與子女及孫輩也。此三不行,則為身業善,行則為身業惡。二、口業。有四:妄言、绮語、惡口、兩舌。妄言者,說話不真實。話既不真實,心亦不真實,其失人格也大矣。绮語者,說風流邪僻之話,令人心念淫蕩。無知少年聽久,必至邪淫,以喪人格,或“手淫”以戕身命。此人縱不邪淫,亦當墮大地獄。從地獄出,或作母豬母狗。若生人中,當作娼妓。初則貌美年青,尚無大苦。久則梅毒一發,則苦不堪言。幸有此口,何苦為自他招禍殃,不為自他作幸福耶?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165

  ★世間聰明子弟,於情窦開時,其父母兄師不為詳示利害,以致由手淫與邪淫送命者居大半。能不即死,也成殘廢,無可成立。汝既深受其害,當常存嚴恭寅畏之心。不令一念念及女色,努力修淨土法門,久則或可強健。汝娶妻否?未娶則且待幾年再娶。已娶則與妻說明,為養身體,另室以居,相視如賓,決不可以夫妻視之。彼此互相勉勖,切勿一念及乎房事。待其身體大健後,或年一相交,季一相交。若常行房事,則又將重復舊患矣,宜與一切少年說此禍害,以培己福。(知識未開者,勿與說,已開者,當極力為說其禍害)……凡見一切女人,均作母姊妹女想,即自妻亦作此想,則淫欲魔無如汝何矣!(復孫藝民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頁169-170

  ★汝二人年紀尚輕,必須恪守舊道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乃做人之規矩准繩。人若不在此八者上致力,即謂之“亡八字”。“八字”既亡,便是衣冠禽獸矣。人之少年,最難制者為情欲。今之世道專以導欲誨淫為目的。汝等雖有祖上陰德,不至大有逾越,然須戰兢自守,庶可無愧先人。倘不著力立品,受淫欲之戕賊,後來決定無所成就,或致短命而死。……《壽康寶鑒》青年保身等,看之,則不至隨情欲而“冶游”,或“手淫”也。今之少年,多半犯手淫病,此真殺身之一大利刃也,宜痛戒之(復寧德恆德復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頁60

  ★今之學堂,直是一個陷人坑,不陷於黨派中,便陷於自由愛戀,任意“冶游”。須知人只五六尺一動物耳,而與天、地,並稱三才,則人之名尊無與等。名既尊貴,必有可尊貴之實,方可名之為人。否則,便是衣冠禽獸,以其無有人之氣分故也。才者,能也。天能生物,地能載物,人能繼往聖開來學,補天地化育之不及,故與天、地,並稱之為三才也。若只知飲食、男女,不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則較禽獸為惡劣。

  是人也,空得一世人身,絕無一點人氣,則一氣不來,當墮地獄,經百千劫,了無出期。欲為禽獸,尚不可得,況又得為人乎哉?汝最初不知此義,聞惡友之誘即“冶游”。及惡毒已受,疼痛不堪,好後又行,又發又犯,亦太不知好歹,太無志節矣。須知男子“冶游”,與女子“偷人”,了無高下。世人每以女子“偷人”為賤,而於男子“冶游”則不以為怪,此皆不知人之名義,所以有此惡劣知見也。幸汝以屢次受苦,始知回頭,亦是宿世善根所使。

  而光又詳說所以者,恐汝此心未死,後來或復蹈此覆轍。故欲使知人名尊貴,而不致自暴自棄。並以此勸谕一切青年男女,同凜人之尊貴名稱。實行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世善。(復宗誠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頁147

  ★當為彼說葆精保身之恞。若知好歹,自不至以手淫為樂,以致或送性命,或成殘廢,並永贻弱種等諸禍。未省人事不可說,已省人事,若不說,則十有九犯此病,可怕之至。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他疾,均無甚關系,“冶游”、“手淫”、“貪房事”,實最關緊要之事,故孔子以此告之。而注者不肯說明其大厲害處,致孔子之話,亦無實效,可歎也。(復念佛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頁246

  ★不邪淫者,陰陽相感,萬物以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生男育女,教養成人,上關風化,下關宗祧,故所不制。若非己配,苟合交通,是為邪淫。此乃逆乎天理,亂乎人倫,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千萬億劫,不能出離。然人從淫欲而生,故淫心最難制伏。如來令貪欲重者,作不淨觀,觀之久久,則見色生厭矣!又若將所見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想,生孝順心,恭敬心,則淫欲惡念,無由而生矣。此乃斷除生死輪回之根本,超凡入聖之階基,宜常儆惕。至如夫婦相交,原非所禁,然須相敬如賓,為承宗祀,極當撙節,不可徒貪快樂,致喪身命。雖是己偶,貪樂亦犯,不過其罪較輕爾。故須並重戒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頁1106-1107

  宣化上人(禅宗沩仰第九代祖師)

  ★邪淫:在因果律上,犯邪淫者最嚴重,其懲罰尤為淩厲。尤其夫婦間,若彼此離了婚,又再去結婚,根據因果律,臨命終時,身體會被截割成兩份。因為生時曾有兩邊的關系,故死後業報呈現,有一把大鋸,把人從頭頂鋸到腳尖。生前曾邪淫多少次,死後就割開多少份,生前曾結婚一百次,死後便分開一百份。乃至每人分得一點點。那麽,分開有什麽不好呢?分得零零碎碎,再想把靈性聚一起,就不容易了,千百億劫恐怕也不能復得人身。這時性化靈殘,與草木同朽,變成無情的植物。本性分散了,便不容易做為眾生。縱使能做眾生,譬如一個人身,能化為八萬四千蚊蟲,但若要把那八萬四千蚊蟲重聚在一塊,則不容易。蚊蟲多數重新做蚊蟲,頭出頭沒,生死輪回,總不知道背塵合覺,捨迷歸正的。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諸位若能深明其義,可不懼哉!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錄》頁240-241

  李炳南老居士(近代淨宗大居士)

  ★問:談戀愛是否算邪淫?

  答:未訂婚者,專對一人,以禮貌求偶,而不及亂,世法所許,自不曰邪淫。反以上所舉四端即是邪淫。

  ——《李炳南居士全集》頁875

  ★問:佛教徒可以當月老嗎。

  答:在家眾不妨為人作媒,但指受其父母之托,或其婚姻已定,結婚典禮中臨時作介可也。若拉攏男女,進行戀愛,是作邪淫之媒介,大不可也。

  ——《李炳南居士全集》頁912

  戒淫格言

  ★邪淫者。凡屬他人之妻女,我以邪心犯之者皆是。即己之妻室,而犯之“非其時”(指經期、孕月、產後、乳哺時、疾病中、齋戒日),“非其地”(指非交合之處所),或於其身有生死之關系,或於其日犯人神之禁忌,或於其體失交合之正理,或於其日屬神聖之誕期,皆邪淫也。

  至於娼妓,以宿世惡業,致墮此中,宜生憐憫。乃反幸其下賤,恣行淫穢,其損德招報,誠堪畏懼。若犯幼童,奸處女,亂寡婦,污尼僧,是乃禽獸所不為,人神所同嫉,天律所不容者,尤為罪大惡極。所當惕然省,悚然畏,戒慎自持,戰兢勿犯者也。

  又或交及禽獸,亂至倫常,此為口之所不忍言,乃成事之所竟或有。磋乎!人心之壞,至於此極,豈止淪於禽獸,殃及子孫耶?《感應篇》以見他色美,起心私之為有罪。起心猶不可,況見諸實事,習為故常者乎?

  夫古人有獻女不納者,而我乃百計以圖之。古人有昏夜拒奔者,而我乃強逼以污之。古人有捨金還妾者,而我乃多方以挑之。古人有措資嫁婢者,而我乃恃勢以奸之。古人有贖賤為良者,而我乃乘危以脅之。古人有捐金完人夫婦者,而我乃離間以奪之。古人有出財助人嫁娶者,而我乃陰險以破之。隱之為閨閣之羞,顯之系全家之辱。小之亦終身之恨,大之成性命之憂。生則負疚於神明,而無以對其丈夫父母兒女;死則沈淪於惡道,而相連以入於地獄餓鬼畜生。我之罪誠不可逃,而彼之怨未能解。馴至生生世世,久為業緣,子子孫孫,受其慘報。頃刻之歡娛有限,多生之罪累無窮。總由妄認空花,遂沈欲海。風流孽債,何忍結之?須是識得破,忍得過。若是忍不過,仍是識不破爾。

  故見人妻女,當作自家眷屬想、其長者視如母、壯者視如姊、少者視如妹如女,則淫心便無由而起矣。《華嚴經》曰:“菩薩於自妻常自知足”。自己之閨房,淫欲過度,猶不可,而敢亂他人妻女乎?《速報錄》雲:“我不淫人婦,人不淫我妻”。《冥律》雲:“奸人女者,得絕嗣報;奸人妻者,得子孫淫泆報”。古今罪案,見於《戒淫寶訓》、《感應》、《陰骘》諸書注案者多矣,可不畏乎?須知色相本空,嬌姿如幻。畫瓶盛糞,錦袋藏刀。每當暗室閒居,莫生妄想。即使邪緣湊合,勿喪良心。惟以慧力照之,正念持之。當念自小之良知,炯炯然其在我也。虛空之鬼神,森森然其鑒我也。頭上之三台北斗,赫赫然其臨我也。家中之灶神,身上之三屍,凜凜然其伺我也。天堂之福樂,一轉瞬而可登;地獄之苦輪,一失足而將入。臨崖勒馬,苦海回頭。於萬難自持之時,存一萬不可犯之想。《文昌帝君遏欲文》、《锺離祖師戒淫歌》,當熟讀而力守之。勿造隱昧之業,勿為敗德之行,勿以娼優為賤人,而弗加憐憫,勿以僕婢為卑下,而不與保全。勿以淫奔為自來,而失身蹈火。勿以妻妾為家飯,而縱欲傷生。勿忘長幼之名分,而紊綱常。勿污尼僧之淨行,而觸神怒。勿紊人禽之界,而與毛羽為緣。勿於仇怨之家,而以閨門洩忿。勿看淫詞艷曲,以啟邪心;勿談美色淫聲,以惑人意。除自犯外,凡引誘良家子弟淫蕩,及好談閨阃,編作淫書,摹寫淫畫,以啟人情窦者,為教人邪淫。見聞人欲犯淫,而歡喜贊成者,與自犯同。

  《楞嚴經》曰:“十方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若刻實論之,即不必實有其事。而苟有一念之私,已犯萬惡之首。蓋恆性降自維皇,元命賦自父母。見美色而起淫心,則客感奪其恆性之主。維皇所降者,便亵渎一次,即大不忠也。(忠從中心,不欺之謂,自欺欺天,故為不忠)外誘搖其元命之根,父母所賦者,即虧損一次,即大不孝也。蓋以命不離命,命不離性,動一次淫欲,便耗一次理氣,即丟一次性命,即犯一次首惡矣。

  噫!紅顏之白圭未玷,而青年之黑籍已增。故君子先以正心清其源,次以寡欲養其德。何敢恣情縱欲,悖天蔑理,馴至折福減祿,短壽贻殃也乎?《華嚴經》曰:“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得不隨意眷屬。”

  語曰: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能不誤平生?可哀也夫!

  ——黃書雲(節錄《壽康寶鑒》)頁31-35

  邪淫十二害

  一、害人天倫──男女各有配偶,這是一定的倫常。如果好淫而亂了他人夫妻之倫,致使人夫妻反目,情義破裂,這是披毛帶尾的禽獸行為,生為萬物之靈的人,豈可有此罪行呢?

  二、害人名節——婦女一生大事,最重名節,如被人淫亂,必失節敗名,而遺羞後世,永受人恥笑。

  三、害名聲──男女偷情,不管做得如何機密,總有被人發覺的一天,一被傳開,必臭名遠播,受人談笑辱罵。

  四、害門風──婦女和人有私情,若被人發覺,不但自己受人恥笑,連父母公婆,丈夫及兄弟姊妹,甚至子女孫媳等一門同感羞辱,永難抬頭。

  五、害生命──或婦女受騙以致失節,羞愧氣郁而死。或是丈夫因妻與人有染,氣憤致死。或婦人戀奸而謀殺其夫。或奸情被丈夫或父母所知,因而怒殺其妻或其女。或奸夫為其追殺,或被不幸之眾打死。或貧女被淫,被妒婦發覺,百般用計折磨,致被置於死地。為貪片刻之歡而帶來殺身之厄,思之令人驚懼!

  六、害風俗──鄰裡中有廉恥喪盡,人面獸心的淫徒,愚人看了引為榜樣,而朋比為奸。故邪淫一事,最足傷風敗俗。這種惡習若不能轉移,天災人禍必定隨時降臨,好淫之徒定難逃劫數。

  七、害心術──淫念一生,種種惡念都生。以致惡行昭彰身受惡報。

  八、害陰骘──骘是定說,上帝冥冥中有安定人的道理,那就是本善的性,和做人的根源。如淫亂了倫常之道,敗德喪行,傷天地、滅良心,截斷了陰骘之理,便會使一生福分盡被天削,子夭孫絕,潦倒終生。

  九、害名利──天地諸神,無時不隨身察人善惡。若犯邪淫,天地必不能容。即是命該富貴也要被削奪,何況那沒有福分而犯淫亂的人,恐將事發而禍隨至。

  十、害壽命──鬼神剝奪人壽命,以淫惡為最。況因好淫而欲火焚燒,精神耗損,骨髓枯竭。又或淫亂被發覺,致驚恐死,或淫欲過度致患勞瘵死,或生毒瘡而致死。故犯邪淫者,必不能壽終正寢,而是死於意外的。

  十一、害祖先——祖先相傳的血脈,因有不孝子孫的淫惡,致使福分削盡。從此敗家聲,甚或絕後嗣,斷了祖先的香煙,致讓陰間的祖先當作餓鬼。因犯淫行而累及祖先,豈能令祖先不恨呢!

  十二、害妻子——佛經說:“無有子息,亂人妻故。妻女淫亂,亂人女故”。因此冥冥中,上天總是安排邪淫之徒的妻女去還債,並且又絕其後嗣。

  三、戒殺胎

  按:目前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對家庭對社會都有利益的。至於避孕可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墮胎是可避免的。例如法國人口增長是負數,而墮胎是國法律禁止的。這證明節制生育,並不需要墮胎就可實現。

  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但念“觀世音菩薩”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無礙。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婦,也如是存心、行事、念,乃至臨產還念。臨產不可默念,要出聲念。旁邊照應的人,須大聲幫她念。管保了無苦痛難產之事。臨產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氣病”。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氣,生大氣則“墮胎”。兼以乖戾之氣,過之於子。子之性情,當成凶惡。又喂兒奶時,必須心氣和平。若生大氣,奶則成毒,重則即死,輕則半日一日死,決無不死者。小氣毒小,雖不死,也須生病。以故愛生氣之女人的兒女,死的多,病的多。自己喂,雇奶母喂,都是一樣。生了大氣,萬不可喂兒奶,須當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氣和,過半天再喂。喂時先把奶擠半茶碗,倒了,奶頭揩過,再喂,就無禍殃。若心中還是氣烘烘的,就是一天,也喂不得。喂則不死,也須大病,此事古今醫書,均未發明。近以閱歷,方知其禍。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37

  ★保胎以絕欲為第一義。故保產心法,首戒“交媾”。文雲,婦一有孕之後,切戒交媾。所以昔人有孕,即居另室,不與共寢,恐動欲念也。大抵三月以前犯之,則欲念起而子宮復開,多有漏下胎動諸患。三月以後犯之,則胞衣厚而難產。要知欲火傷胎,必致污濁凝積。且兒身白濁、痘毒、瘡疾,醫治難痊,俱因父母不慎也。此初受胎一大關系也。果能識得受胎與臨產之關系,則凡有所生,自無墮胎,及難產等患。而所生兒女,鹹皆姿質龐厚,性情溫良。既少痘疹等毒,又復長壽康健。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頁354-355

  宣化上人(禅宗沩仰第九代祖師)

  ★我奉勸大家,要守夫妻之道,不要離婚,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子女,家庭都和樂了,自然國家就太平了!

  還有!我要勸大家不要再墮胎了,你想想,一個生命還未出世,就成冤魂,到處是要命的小鬼,你說社會會安寧嗎?這些小鬼需要不貪財、有道行的人才能超度,小鬼難纏啊!很難辦的,到處是罪業,你能說安寧嗎?

  ——《人生要義》頁279

  ★墮胎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今天世界上會有這麽多疑難雜症,墮胎是很大的因素。這個未出世的生命認為:你叫我這麽早就死,我也不會教你善終。所以,就有這麽多奇難雜症發生。

  問:現在報紙上,常見有“供養嬰靈”的廣告,嬰靈是可以供養的嗎?

  答:這事不能談“供養”,因為它不是三寶(佛、法、僧),若說是“供養”,就落入邪見。應該講做“超度”,但是此冤甚深,很難超度。因為奪命債,就須以奪命還。但是如果遇到不貪財的真修行者,可以有機會超度他們的。

  ——《人生要義》頁269

  妙蓮老和尚(當代淨宗高僧)

  ★世間的人,不要說是將來,現在全世界已感到有人滿為患之憂;無知的人就主張墮胎,真是可怕。唉!這些殺生的罪業怎麽得了呢?

  墮胎是殺生,絕對不可以。既然不想生孩子,那就要從根本的“節欲”下手;好好拿出智慧來,不要等到造了惡因,惡報現前,他來找你要命時,心中又不能安,這怎麽了呢?大家要注意。不要說得太遠,就說我有一個信徒好了。她就是有墮過胎,靈魂找來了,她要幫他超度,靈魂還不受超度呢!他說:“我來投胎是來投生,不是投死的;你不讓我出生,害了我一命,我也要你的命!”這是現前事實的業報。

  學佛要看破放下,如果兒女都大了,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應該要分房。你們不要以為老和尚怎麽說這些話?要知道,學佛要與生活打成一片,不要離開日常生活來談佛法;離開了生活來談佛法,那你修什麽行?“極高明而道中庸”呀!佛法在人間,離開人間而求菩提是求不到的。大家好好把人間法做好,在家學佛就像在家學佛的樣子;好好地持五戒、修十善,有機緣多受八關齋戒,種出世的解脫因。

  ——《五戒是良師》頁90-91

  戒溺女歌

  ★虎狼性至惡,猶知有父子,人為萬物靈,奈何不如彼。生男與生女,懷抱一而已,我聞殺女時,其苦狀難比。胞血尚淋漓,有口不能語,咿嘤盆水中,良久乃得死。吁嗟父母心,殘忍一至此,我因勸吾民,毋為殺其女。荊钗與裙布,未必能貧汝,女性最柔慈,愛親甚於子。男子多出外,女恆守父母。男子多違拗,女恆順父母。男子多遠游,女恆近父母,男子少悲哀,女恆哭父母。女有孝順心,每每救父母,女有好夫子,每每顯父母。不觀缇萦女,免父肉刑苦。不觀唐香女,救父而扼虎。覃氏年十八,能令父喪舉。曹娥年十四,沈江覓父體。叔先痛父溺,抱屍浮於水。袁女母癱瘓,火來不能起。女泣不忍避,甘與母焚死。宋女號陳三,父母貧如洗;三姐共饘粥,專靠采菱米;親死不肯嫁,廬墓沒其齒。唐女玉和子,父兄皆戰死;和子甫十七,披跣走邊鄙;乞丐扶骨歸,營葬憑績縷;剪發毀面貌,然後廬墓所;大節達宸聰,旌诏表其闾。孝哉蕭氏姬,父母殁異土;姬方十六齡,扶榇還鄉裡;舟子欺其孤,中途委柩去;搦土攢成圹,姬獨與一婢,毀容日夕哀,結廬在水次;服滿不肯釋,求婚不肯配,有能還其棺,乃肯委身事;果嫁還棺者,楊捨一老尉。東洿屠氏女,父瞽目攣痼。家無隔宿糧,親鄰皆相棄,女乃移二親,遠處於紵捨。晝采薪易粟,夜績麻易絮,二親卒天年,負土成墳墓。守墳終不嫁,只為無兄弟。古女賢孝俦,其多難筆記。有司或贈金,朝廷或欽賜,也有為嫔妃,也有夫人類。若能存她命,報施應不悖。奉勸世間人,好還天之道。勿謂嬰女癡,怨恨不知報,女命親不憐,安保憐親命。絕嗣減壽年,赫矣陰司律,及至索命時,噬臍不能及。胡不全其生,骨肉俱獲慶。

  ——何龍圖(結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97-398)

  注:此文不僅戒殺胎,對女德歌頌,亦甚多美意,讀者多誦之!

  四、對治法

  紫柏大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我本母生不及養,寸心耿耿實難化。

  期酬至德無所從,慶我離塵為佛子。

  深思婦人淫業重,堅固難拔等須彌。

  須彌可傾淫難斷,津梁苦海須聖力。

  佛說諸經度眾生,皆先戒殺後淫欲。

  先淫後殺惟楞嚴,是故報母應仗此。

  南無無上楞嚴咒,消母淫業如天風。

  片晌之間不可得,戒珠清淨光無缺。

  見佛聞法得自心,一切萬法悉堅固。

  我發此願等法性,見者聞者皆出苦。

  ——《紫柏尊者全集》(《卍續藏經》第一二六冊975下)

  ★奇男子,須割愛,愛不割則墮軟暖魇網矣。

  ——紫柏尊者(錄自忏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普門品》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欲瞋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念佛亦然。但當盡心竭力,無或疑貳,則無求不得。(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98

  ★一切眾生,從淫欲而生。汝發心守貞修行,當須努力。倘有此等情念起,當思地獄刀山劍樹镬湯爐炭種種之苦,自然種種念起,立刻消滅。每見多少善女,始則發心守貞不嫁,繼則情念一起,力不能勝,遂與人作苟且之事。而一經破守,如水潰堤,從茲橫流,永不能歸於正道,實可痛惜。當自斟酌,能守得牢則好極。否則出嫁從夫,乃天地聖人與人所立之綱常,固非不可。(復陳蓮英書)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45

  ★女色之禍,極其酷烈。自古至今,由茲亡國敗家,殒身絕嗣者,何可勝數。即未至此,其間頹其剛健之軀,昏其清明之志。以頂天履地,希聖希賢之姿,致成碌碌庸人,無所樹立之輩者,又復何限?況乎逆天理、亂人倫?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見之耶?

  噫!女色之禍,一何酷烈至於此極也,由是諸聖諸賢,特垂悲愍。或告之以法言,或勸之以巽語,直欲福善禍淫之理,舉世鹹知。而又徵諸事實,以為法戒。企知自愛者讀之,當必怵然驚、憬然悟,遏人欲於橫流,復天良於將滅。從茲一切同倫,悉享富壽康寧之福,永離貧病夭折之禍。此《不可錄》所由輯也。張瑞曾居士欲重刻印施,命余作序,暢演窒欲要義。

  須知美色當前,欲心熾盛,法言巽語,因果報應,皆難斷其愛心。若能作不淨觀,則一腔欲火,當下冰消矣。吾秦長安子弟,多玩促織。有兄弟三人,年皆成童,於月夜捉促織於墳墓間。忽見一少婦,姿色絕倫,遂同往捉之。其婦變臉,七竅流血,舌拖尺余,三人同時嚇死。次日其家尋得,救活者一,方知其事。活者大病數月方愈。其家子孫,不許夜捉促織。

  夫此少婦,未變臉時,則愛入骨髓,非遂所欲則不可。及既變臉,則一嚇至死,愛心便成烏有。然當其群相追逐時,固未始無血與舌也。何含而藏之,則生愛心。流而拖之,則生畏心。了此,則凡見一切天姿國色,皆當作七竅流血,舌拖尺余之吊頸鬼想矣。又何至被色所迷?生不能盡其天年,死必至永墮惡道耶?

  以故如來令貪欲重者,作不淨觀,觀之久久,則尚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豈止不犯邪淫,窒欲衛生而已。其女貌嬌美,令人生愛心而行欲事者,不過外面一張薄皮,光華艷麗,為其所惑爾。若揭去此之薄皮,則不但皮裹之物,不堪愛戀,即此薄皮,亦絕無可愛戀矣。再進而剖其身軀,則唯見膿血淋漓,骨肉縱橫,髒腑屎尿,狼藉滿地。臭穢腥臊,不忍見聞。

  較前少婦所變之相,其可畏懼厭惡,過百千倍。縱傾城傾國之絕世佳人,薄皮裡面之物,有一不如是乎!人何唯觀其外相,而不察其內容,愛其少分之美,遂不計其多分之惡乎!余願世人,遺外相而察內容,厭多惡以棄少美,則同出欲海,共登覺岸矣。

  又當淫欲熾盛,情不能制之時。但將“女陰”作毒蛇口,如以“陽”納蛇口中。則心神驚悸,毛骨悚然。無邊熱惱,當下清涼。此又窒欲之最簡便法也。(不可錄重刻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469-471

  ★何以言之,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須斷絕房事,方可速愈。欲滅宿現殺業,必須戒殺吃素,又復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種善根。倘怨業病,除此治法,斷難痊愈。其人,與其家父母妻子,望愈心急,未必不肯依從。倘肯依從,則便種出世善根,從茲生正信心,後或由此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則於彼於汝均有大益。至於斷欲一事,當以為治病第一要法。無論內外症,病未十分復原,萬不可沾染房事(請參考印光大師增訂之《壽康寶鑒》一書,專治此病,宜詳閱之。台北新莊福峰彩色印刷公司印。)一染房事,小病成大,大病或致立死。或不即死,已種必死之因。欲其不死,亦甚難甚難。縱令不死,或成孱弱廢人,決難保其康健。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42

  ★求子之道,人多背馳。汝欲身體龐厚,性情賢善,福慧壽三,通皆具足之子,須依我說,方可遂心。世人無子,多娶妾媵,常服壯陽之藥,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以秕稻種之。或不出。或出,亦難成熟。第一要斷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當與婦說明,彼此均存此念,另屋居住。若無多屋,決須另床。平時絕不以妻作妻想,當作姊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養足後,待婦月經淨後,須天氣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從此永斷房事,直到生子過百日後,或可再行。婦受孕後,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宮常開,致易墮胎。此種忌諱,人多不知。縱有知者,亦不肯依。(切勿謂光乃出家人,論人行房事,不知此事是世間第一生死關節,正宜救濟。)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說命不好,反將行房當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35

  注: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35

  ★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正)復高邵麟書四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82

  ★聰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當常懷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舉一動,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無不悉知悉見。人前尚不敢為非,況於佛天森嚴處,敢存邪鄙之念,與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謂:“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若不守身,縱能事親,亦只是皮毛儀式而已。實則即是賤視親之遺體,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臨終,方說放心無慮之話雲: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未到此時,尚存戰兢。曾子且然,況吾輩凡庸乎?(續)復徐書镛書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95

  ★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淨觀。觀之久久,即可斷惑證真,成阿羅漢。則不淨又為清淨之本。北俱盧洲之人,了無有苦,故不能入道。南閻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窮數。使世間絕無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則人各醉生夢死於逸樂中,誰肯發出世心,以求了生死乎?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235

  ★凡人不必常近女色,只此獨居時展轉一念,遂足喪其生而有余。

  ——印光大師(錄自忏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

  淫念一生,諸念皆起。邪緣未湊,生幻妄心。

  勾引無計,生機械心。少有阻礙,生瞋恨心。

  欲情顛倒,生貪著心。羨人之有,生妒毒心。

  奪人之愛,生殺害心。種種惡業,從此而起。

  故曰:“萬惡淫為首”。今欲斷除此病,當自起念始,截斷病根。

  ——印光大師(錄自忏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永嘉大師(禅宗祖師)

  ★於諸女色,心無染著。凡夫顛倒,為欲所醉,耽荒迷亂,不知其過,如捉花莖,不悟毒蛇。

  智人觀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熱鐵,不以為喻。銅柱鐵床,焦背爛腸,血肉糜潰,痛徹心髓,作如是觀,惟苦無樂。革囊盛糞,膿血之聚,外假香塗,內惟臭穢,不淨流溢,蟲蛆住處,鮑肆廁孔,亦所不及。

  智者觀之,但見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血肉,汗淚涕唾,膿脂筋脈,腦膜黃痰,白痰肝膽,骨髓肺脾,腎胃心膏,膀胱大腸,小腸生髒,熟髒屎尿,臭處如是等物,一一非人。

  識風鼓擊,妄生言語,詐為親友,其實怨妒,敗德障道,為過至重,應當遠離,如避怨賊。

  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寧近毒蛇,不親女色,何以故?毒蛇殺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縛,百千萬劫,種種楚毒,苦痛無窮,谛察深思,難可附近。

  是故智者,切檢三愆,改往修來,背惡從善,不殺不盜,放生布施,不行淫穢,常修梵行。

  ——《卍續藏經》第一一一冊頁418-420上

  虛雲老和尚(禅宗沩仰第八代祖師)

  ★至於六道輪回,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歷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美色,而不愛樂。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8-9

  來果禅師(禅宗臨濟第四十六代祖師)

  ★如淫心大動,即咬住牙關,參禅急誓曰:“我若以淫機淫人者,自願生下阿鼻地獄,或瞎眼睛,或吐血而亡可以。”再或人欲破我戒體,寧將我頭與人砍去,逼我破戒體,萬不可以,此名大忍;或有人勸我吃葷吃酒,我寧吃屎吃尿,不一稍嘗,亦名真忍也。

  ——《解謗扶宗淺說》頁159

  ★淫因者,無量劫來,行淫之事,納識田中,愛水潤生,今受身形,前作淫業,時時惡發;或內心緣行淫之境,而淫心動。正動時,一切行淫之影相俱時發現於心中,故名淫因。

  淫緣者,或見彼容顏谄媚,花言令色,而淫心動;或見彼人前與我交過淫色,兩相情愛,而淫心動;或聽歌唱行淫言詞,而淫心動;或見女人,或聽女聲,或見女字,或見女人衣服紅綠,女身所著一切物件,而淫心動──此一一正是助發淫緣。

  淫法者,欲行淫時,作行淫之方法,或屏處,或黑暗處,或畏犯戒,或恐人知,於中略明行淫之法。

  淫業者,即兩相交淫之時,如未相觸而止者,可通忏悔;若觸沾彼一胡麻子之多,淫業已成。淫業有三:自淫,即身淫;教他人淫,即口淫;見淫色隨喜,即心淫。有此三淫,故受三途苦報。若有逆犯,受阿鼻一大劫,此界壞時,寄至他方阿鼻中。

  今用三觀先制其心,而緣、法、業三大惡事自不能成。若正起淫心,急端坐觀察,世間大小僧俗男女,盡是我生身父母,亦是未來諸佛,豈敢毀傷父母?何敢欺輕諸佛?如是逆惡,豈不開眼入阿鼻?寧臥熱鐵炮身而死,不犯此違天大惡。研究淫心起於何處,的審的觀,窮其極極,思其思思,轉窮轉深,轉思轉極,久之不暫忘廢,以窮明淫根為限。如是行持,忽然疑團打破,方知此事來由;少有不慎,只圖一時快樂,不顧萬劫痛苦,豈不畏哉!

  ——《十界因果淺錄》頁23-24

  ★五根本中,唯有淫戒極為易犯,特將拈出,以明止法。如眼見淫色,耳聽淫聲,當時淫心兼身俱動;才識將動,急快反觀,就處一覺,一覺不止,切須再覺。何以故?將起即覺,則覺力自勝,淫念易止,若起多時,已發身口,其淫力勝,故難覺除。由是之故,念起即覺。正覺念時,急將覺心緣於法境;法境者,或止觀,或公案,或念佛,或持咒,或禮拜。若將心緣“念佛是誰”者,正在“是誰”上極力參究,頓起真疑,最貴親切。何故?有親切,則緣法之念力勝,而淫心之力自弱,故制而不起。若暫覺淫念不起,不緣法境者,其淫之粗相雖除,而細惑尤存,及能覺之心亦昏惑於細淫相中,因覺未緣法境,故而淫惑自必搖動。即動時,自不覺知,故覺力衰,則淫心復起。依前造業者,皆由覺心不緣法境,居於淫惑,粗不自見,由淫念勝故,覺忘其制;覺忘者,乃淫惑所覆,不念法救,皆實貪淫惑而不捨。病此,故合教雲:“名字覺,即凡夫覺;雖覺,即同不覺,故名名字覺。”

  若終其身而緣法境者,不但淫惑可除,兼覺體頓悟。其意恐塞,以喻明之。如淫心喻一人,淫境喻一人,若二人結恨,兩相仇對,或打或罵,交惡不止;中有一人,一人即覺心,將彼勸一人開,引令別處,或談笑,或游玩,其人著於喜境,則斗打之念自然休息。

  又喻不緣法境者,如二人結打,雖令勸開,實未離打處,各懷忿斗,即瞞改勸之人,復相結恨。何以故?雖暫勸之不結,究實瞋心尤未歇爾。不緣法境,覺淫念不起者,亦復如是。而緣法境之用,正是伏惑之當機,必須淫起即覺,不容淫住,不容分別,久之習慣,則成自然。以後縱有念起,即無心覺而自覺,能如是行,皆留心常覺純熟故爾。雖覺伏而未斷除者,當須久之覺察,細心研究,直到心窮力極,如老鼠竄牛角,自有轉身時也;又如火將起,欲息則易,若起多時,已燒諸物,難可熄滅。今明覺力者,如心未明,則必有念。念喻猛火,淫喻乾柴,若心念淫,如火投柴,其柴無盡,火豈休歇?故心念淫,急將心念空,如火投空,而火自熄。正起淫心,即作空觀,觀力現前,淫念自息。

  若不如是,當知淫心即是地獄種子,若種子不除,現雖人類,已是阿鼻苗裔。何以故?古德雲:“善念將興,天堂已就;惡心才動,地獄早成。”其不信乎?然防淫之用者,但對功行位中,僅止淫心而言,若真徹悟,妙契真如,尚無迷悟之名,何有持犯之實?否則切宜堅守,莫犯戒心。《梵網經》雲:“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捨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腳跡。一切世人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此輕垢罪者,乃三途之稱,若不急忏,可不畏焉!

  ——《十界因果錄》頁94-96

  廣欽老和尚(近代淨宗高僧)

  ★男女眾講話不能面對面,拿東西不能直接接手。師父是有定力,否則即使百步也不能接近的。你們現在正念,都還不夠十分之一,還很危險,要多注意。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46

  ★你們台灣還好,女眾能出家,要不女眾在社會上只有墮落下去,來出家再怎麽沒修,不殺生,看能不能轉個人身再來修行。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214

  ★社會是造業的路,出家是極樂的路,得解脫。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225

  ★男女眾要分清楚,即使活到一百歲,亦如此,除非已開悟證果,有定力,否則容易出毛病。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46

  弘一大師(近代律宗高僧)

  ★學律諸道侶,已改之習慣,有七條:一、食不言……六、不閱報:各地日報,社會新聞欄中,關於殺盜淫妄等事記載最詳。而淫欲諸事,尤描摹盡致,雖無淫欲之人,常閱報紙,亦必受其熏染,此為現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夫在家人所以須閱報者,為職業事務之關系,不得已也。若出家之人,應修戒定慧,日夜精進,如救頭然,何須披閱報紙而消遣耶?故學律諸道侶,近已自己發心不閱報紙。

  ——《索性做了和尚》頁129

  宣化上人(禅宗沩仰第九代祖師)

  ★不邪淫,修道人要沒有邪淫的念頭,也就是沒有淫欲。如有絲毫淫欲念頭,就不會超出三界,而仍在輪回中受生死。這個淫欲念頭,就是生死的根本。若能斷了它,便出三界,才能證果成佛。凡是修道人,一定要把淫欲思想除掉。怎能除掉它?首先不要吃太有營養的食物。為什麽?因為修道人本身的營養就夠了,不需要再增加。所謂“少吃少欲,多吃多欲。”營養食物吃多了,便生淫欲的念頭。若為不淫,就要節制食欲,不貪味道,不貪多食。要鍛煉身體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這是修道的秘訣。否則,用山珍海味來修五髒大殿,那是破淫戒的禍根。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158-159

  ★你們若打坐,就能看見佛,和佛溝通。佛說什麽話你也聽得見。天津有一班人,看我的《開示錄》、《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注解,他們都得到利益,開了五眼六通。佛說話他也聽得懂,佛做什麽他也看得見,天上他也看得見,誰有病他都可以給人治病的,都有這種能力。所以不可有脾氣,要打坐,而且二十歲以前不可以交男朋友,要想成佛,不可以交男朋友,要修行。修行最怕有男朋友,一有男朋友就不成了,這不是和你講笑話。

  最要緊是女學生不要找男學生,男學生不要找女學生,互相都要守住崗位的。這不是不准你們交男朋友,但女孩子要等到二十歲以後,再交男朋友,男孩子要等到廿五歲以後,才交女朋友。這樣子,小孩子才不會受傷。小孩子生理還沒成熟就找物件,這都會受傷,都會吃虧的。所以,就算要結婚,也要等到二十、二十五歲以後才找。所以我要男女分校,你們不要偷偷摸摸找男孩子,如果發現,我知道後,一定會革出校門的。這一點你們要注意的,不要找男朋友啊!okay!

  我不是不讓你們交男女朋友,要是早交男女朋友,這都不是好學生,不是好人。你們大家都要做好人、好學生,好人將來才能做好事。你若太早有男女朋友,就受傷了。就像那小苗似的,還沒長成,你就把它割下來,那它根本什麽用也沒有,都變成稗子了。將來人情欲早開的時候,就一代不如一代。要選優良的種子,就必須要它成熟的,稗子不能做種子。沒有到年齡就男女交朋友,這都是不成熟啊!

  你看這個國家的小孩盡看電視,看得七、八歲就懂得男女交朋友,這真是害人太厲害了。這國家將來沒有人才了,為什麽不出人才呢?因為都糊塗了!okay!我再來的時候,都要跟你們大家見面,免得你們說想見師父也見不著。我來到這兒就和你們大家見見面,你們好好做功課。

  ——一九九四年一月七日宣化上人於萬佛聖城對女學生的開示

  ★男女結婚那個“婚”字,在中文來講有個“女”字邊,加個黃昏的“昏”。也就是說一結了婚,就沒有智慧了,天天都好像在晚間過生活,天天都在黑天,不清淨了,天天都是睡覺一樣。黃昏就指睡覺,睡覺就什麽也不知道了,就愚癡。所以中國這個字義上,你要是研究起來,很有道理的。昏是頭昏腦脹的,頭昏就是沒有智慧了。結婚就是“昏”加上一個“女”字邊,沒有“女”字邊,頭就已經昏了,再加上個“女”字呢,啊!不單頭昏、腳也昏了。我說的是頭昏,腳不昏。你若能覺悟了,可以學釋迦牟尼佛,學我們的大覺世尊,那就不會黑暗,會光明了。

  所以我們現在跟釋迦牟尼佛學智慧、學佛法,一切一切都應該以釋迦牟尼佛做我們的榜樣,做我們的標准。所以就算結婚的人也不必憂慮,只要你能入塵出塵,在這個境界上,能明白這個境界,不被它所迷,這就不要緊的。我並不是要反對每一個人結婚,我是把這個道理提出來,我們要研究道理。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之卷八譯文開示,國際譯經典學院記錄

  ★你總用無明覆蓋著自性。無明有兩個幫凶,兩個夥計(黨),究竟是什麽呢?就是食與色。一個“食欲”,一個“色欲”,這兩個幫著無明做種種壞事,所以儒教中說:“食色性也。”好吃、好色是天然的生性。

  可是,要知道,我們這個無明為何總也不能破?煩惱總也不斷?智慧總也不現?就因為貪吃、好色。

  食就是幫助欲,欲就是幫助無明。人生來就會吃,小孩子一生出來就會吃奶,無奶就哭起來,吃奶後就不再喊,也不叫了。不錯,這是與生俱來的,可是有了食欲後,就生出色欲。

  男好女色,女好男色,互相迷戀,互相貪著,放不下,看不破,飲食所有之精華就變成精,精一足,就生色欲了,所謂“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飽暖了,男人就想女人,女人就想男人,就起這欲念。若窮了,就想去偷,偷盜也就為了食與欲。你吃得肥肥胖胖的,專吃有營養的,而後就打淫欲妄想。人先起食欲,想吃好味,幫助身體健康之食物,但是吃少了,又覺得不夠;吃多了,色欲就生出,色欲生出後,就不顧生命了,只去貪色。

  故色與食是死黨。若無明沒有“食”、“色”之幫助,它就不會做那麽多怪。出家人吃得越壞越好,越沒營養越好。

  所以對於吃東西的問題,不要看得那麽重,修道人吃得能維持生命即可。要行中道,不需要吃得太有營養,但也不要吃得太壞,否則弄垮身體。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173-174

  廣化老和尚(近代律宗高僧)

  ★佛制“比丘不得度尼”、“僧尼不得共住”,此則古今中外凡有佛法處,莫不皆然,唯獨日本於明治維新以後例外;在日本本土及其統治地區,自行新政以來,僧尼共住,比丘度尼,視為常事。其實日本亦有清淨修行道場;余曾親聞先師兄振光法師,早年游歷日本時,步行二點多鐘,去參禮日本有二百余比丘清淨修行之道場;據說此種道場,不喜外人參觀,故交通不便鮮為人所知。

  ——《濟濤律師遺集》序,頁4-5

  ★台灣佛教過去受日本統治五十余年,遭受日僧同化,亦皆“比丘度尼”,“僧尼共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回歸祖國,那時本當糾正此種非法風氣。乃因當時長老大德全力從事世界僧伽大會,及華僧大會等公務,無法兼顧糾正此種陋規。……今時此諸長老輩已經紛紛凋謝,後學之輩正等待接棒上場;此時此地,正是匡正陋規之大好時機。希望我國全體僧尼,聯合起來,匡正時弊,如法修行,既往不咎。對已經剃度尼眾之比丘,照常竭誠恭敬但力勸今後莫再度尼,亦勸有志出家之女眾,莫求比丘剃度;對已經僧尼共住之寺院,照常大力護持,四事供養,不可或缺,但力勸今後勿再修建四眾共住之道場。此種作風雖稍嫌遲緩,幸能平穩改正,十年二十年後收全功矣!

  ——《濟濤律師遺集》序,頁5-6

  ★問:比丘度尼,僧尼共住有何不好?乞言其要。

  答:比丘度尼,僧尼共住,能令僧尼破根本大戒,乃至諸微細戒;是障道之首惡,生死輪回之根本。又能令信眾,對佛教失去崇敬之心,對僧尼出家不作難遭遇想,便言:“我等夫妻雙宿雙飛,彼輩亦男女雙雙出入。”諸如此類,其罪大矣!因此之故,佛制:“比丘不得度尼”,“僧尼不得共住”,大須恪遵勿逾。

  ——《濟濤律師遺集》序,頁6

  ★此書重點有三:

  1、沙彌尼受比丘尼戒之前,應受式叉摩那戒,未受式叉戒,直接受比丘尼戒,受戒不得戒。(《業疏》,《卍續藏經》第六四冊頁450上)

  2、比丘不得度尼。(《沙彌尼離戒文》,《大藏經》第二四冊頁939中)

  3、僧尼不得共住。(《佛說四輩經》,《大藏經》第十七冊頁705下)

  這是今時尼眾學戒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倘若讀者能由此深入律藏,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徹見父母未生前面目,庶幾了達此書真義,發揚戒律精裨。深望讀過此書的後賢,不忍佛法衰微,進入末劫之境,發大菩提心,受持如來聖戒,建立“式叉戒法”,如法傳戒、布薩、安居乃至一切止持作持,悉皆如法,令佛日將昏而增輝,正法重現於末世。拙衲雖然老病交加,猶孳孳於斯,念念不忘。果有女中才俊,發心力挽狂瀾,則生死到來,吾撒手隨佛生西去,了無遺憾矣!

  ——《戒學淺談》序文,頁1-3

  ★“女尼不得與男僧同住”:這個題目,在別的道場很難講,只有在你們這個地方,我才敢提出來講,因為你們是純一清淨的女眾道場,其他多數是僧尼雜居的道場,我一提出“僧尼不得共住”這個問題,會得罪很多人的。但是,經是佛說的,戒是佛制的,我們應該遵照佛制去做,才能使佛法興隆,僧尼各自才能得到解脫。否則,四眾同住一個道場,天天眼看耳聽,心裡動妄念,墮落都有余,還想解脫證道,可能嗎?或許你會說:“我不動心”,你不動為什麽當初投胎做人呀?做人,就是因為淫欲未斷,所謂“生死根本,欲為第一”呀!

  ——《戒學淺談》頁61

  ★《佛說四輩經》雲:“佛言:若有女人出家,除發為道,以去愛欲,當專精靜處,不得與出家男子同廟止。”這就是說,女人剃除頭發,出家修道,為了去除男女情愛之欲,就應當住在清淨的女眾道場,專心修行,不要和男眾共住在一個寺廟。……你們聽了這些話之後,也許你們的師父是男眾,也許在你們的道場是比丘、比丘尼同住,那怎麽辦呢?如果你們能夠好好的和師父溝通,把這種不如法的情況告訴他,漸漸的將男、女眾分開,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否則的話,既然不能改變現況,就只好趁現在年紀輕,又有機緣讀書,就好好充實自己,等到將來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再創辦一個如法的,清淨的比丘尼道場。

  ——《戒學淺談》頁62-68

  ★修行之時,有二種煩惱,或容易生起。由忘正念,便憶曾經遠境,起染愛心,造眾過失。復由現前近境,起染愛心,而犯眾罪,了知起犯緣已,即於此事,生對治心,令其除滅。(案:以上是生起淫欲心的二種煩惱,以下則是伏滅淫心的六種對治方法)。若染緣強勝,不能除遣,應就尊宿,及通三藏有德行者,請受教誡,作意蠲除。二、若仍不息,當勤晝夜讀誦聞思,簡擇深義,於三寶所,至誠供養;師長等處,忘自劬勞,盡心供給。三、或游方時,或復減食,或住屍林,獨居阿蘭若,修不淨觀等。四、或為四念住,或作無常死想,冀令煩惱除滅。五、若仍不除,應生慚愧,作如是念:我所為非,戒不清淨,而復受他信心重施,四事供養。六、又復諸佛,及有天眼,同梵行者,並諸善神,悉觀見我為此;不應造眾罪業,當有克責,如救頭然,於清淨境,說除其罪,勿致後悔。(案:以下明對治法皆不能伏滅淫心而仍犯眾罪的情況。)若作如前對治法時,性多煩惱,未能殄息,應審自觀察,或應捨戒而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因受用時,更造眾罪,定感當來苦異熟果,惡報無窮。

  ——《四分律比丘戒本講義》頁196-197

  忏雲老和尚(當代律宗高僧)

  ★夫妻正淫亦應節制,生子後最好能分床、分房,下至分床,上至分房,漸漸全斷淫欲,須知此乃天地人倫之大事,不可不知也。

  ——錄音帶謄稿

  ★中國第一小姐,以至於世界第一小姐,穿的是游泳衣,化妝是現代最時髦、最摩登的,都亮相出忸忸捏捏的樣子,那麽三圍都那麽恰好……所有觀眾都拍手叫好,配著音樂就走出來選美。那麽這個中國小姐因為要出來選,所以大家就請客慶祝她,請她吃甜不辣、又是炸的、又是炒的,最後還請吃霜淇淋,這個吃一口,那個又吃一口。甜不辣加上霜淇淋,漸漸的就起了化學作用,算是物理化學作用,那麽肚子裡頭就慢慢“冒泡”,冒泡冒多了,出來就是五髒五氣,這五髒五氣在醫學上講就是“五髒之氣”,粗粗講就是“放屁”。完了中國小姐趕到跑到廁所去“勞賽”(台語,意為“拉肚子”),到廁所後先放兩個屁,警告一下,我來了!鬼神退位!完了,劈哩啪啦…好多。那麽以後又亮相,再出來,大家又說中國小姐確實是美,身上抹的又香,卻不知剛才的臭!

  那麽,完了五十年後呢,中國第一的“ㄛ ㄅㄚ ㄕㄤ”(台語,意為“中年婦女”),中國第一的老太太。等中國小姐結婚後,生了兩個兒子,又經過二十、三十年,兒子又生個孫子,老太太就作“阿媽”,這就是當年的中國小姐!那麽這個“中國小姐”的名和美色,究竟是真的?假的?是虛妄的,沒有真實的,等到五十年後,“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中國小姐還是要“ㄒㄧ ㄑㄧㄠ ㄑㄧㄠ”(台語,意為“死翹翹”),一命哀哉,嗚呼!那麽大家又在殡儀館掛上贊頌:“音容宛在”、“作千古美人”或者是“美人比西施”,又有人送“美人比貂蟬”,又有人送“美人比貴妃”,以後兒孫跟著哭,接著就葬入地裡頭。

  我們想想,中國小姐當年的“名”是不符實的,中國小姐當年也曾經放過屁,也曾經“勞過賽”(台語)、拉過屎。那麽五十年後,變成“ㄛ ㄅㄚ ㄕㄤ”(台語,意為“中年婦女”),經過三十年,五十年又葬入地墳裡,埋葬好了,一個土堆子,過兩年長了青草,一堆黃土埋清涼,兒孫以後再去掃墓,哭一哭:“阿媽啊!……阿媽啊!”。這樣的美人究竟有什麽好貪戀的?中國小姐是假名的,是不淨的、是虛妄的……希望大家要對眼前的美色看清楚,不要被“粉紅骷髅”的相給迷惑去了。

  ——錄音帶謄稿

  ★邪淫戒就是男女之間說些不正當的話,要是真正梵行的優婆塞、優婆夷,不給人家“做媒”的,世間講月下老人,佛法是不講這個的,這是給人做生死的緣啊!以致於到西洋國外去,也不隨便和人家握手,不和異性握手,不接觸,這是很要緊很要緊的。

  ——錄音帶譽稿

  妙蓮老和尚(當代淨宗高僧)

  ★顛倒人!當你犯“相思病”,如何解決?

  只要至誠多稱念、多禮拜觀世音菩薩,就能令你離貪欲心,身子安詳。同時要想:“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若有人歪想我的父母兄姐怎可?那我也不可歪想別人之父母兄姐!

  再想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恭敬都來不及了,怎能起下劣心,顛倒想?

  ——《妙蓮老和尚解惑叮咛語》頁37

  ★“同林鳥”的最後歸宿在那兒呢?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飛到哪裡去?

  不學佛的人就隨著業力在六道裡往返,甚至飛到刀山劍樹的地獄去了。

  其實全人類都是同林鳥,不可等待大限到時才起飛!應早准備啊!

  ——《妙蓮老和尚解惑叮咛語》頁72

  ★誰是真正對你好的人?

  令你增加菩提道的人,才是真正對你好;如果令你增加情感地對你好,那是接你去六道輪回的人,要敬而遠之啊!

  ——《妙蓮老和尚解惑叮咛語》頁67

  阿迦曼尊者(南傳佛教祖師)

  ★但是你應該知道,即使在這個世界上也有許多種快樂,每一種都視其所經過的管道而定,所以經由眼睛有愉悅的景象,經由耳朵有愉悅的聲音,經由鼻子有愉悅的香氣,經由舌頭有愉悅的味道,經由身體有愉悅的接觸或溫暖,經由心意有愉悅的思想。你知道吃東西是怎樣的一種樂趣嗎?同樣的,睡覺或結為夫婦也是一樣。就是經由這些不同根門的樂趣,才是人們所有行為的首要發動者。但是樂趣或是快樂可以再被分成不同的種類和等級,從這個世界人類的快樂到天界天使們的快樂,到梵界的快樂,到那些已經達到涅盤者,涅盤與其它的快樂全然不同。所以在你的情況下,你是不可能只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發生樂趣而已,否則你就可以整日全身地縛住你所愛的妻子,不必吃、睡、做其他的工作和用其他的方法來做功德了。你認為從你太太得到的快樂,能夠取代所有那些身體的機能而維持生命嗎?

  ——《尊者阿迦曼傳》頁282-283

  阿姜查尊者(南傳佛教祖師)

  ★問: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應該如何對治淫欲呢?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似乎是淫欲的奴隸。

  答:淫欲應該藉由不淨觀來對治。執著身體的形色是一個極端,我們應該在心中保持對立。審視身體如一具屍體,並且看身體腐壞的過程,或觀想身體的各部份,諸如:肺、脾、脂肪、糞等等。當淫欲生起的時候,記著這些,並且觀想身體這個不淨的一面,這樣會使你擺脫淫欲。

  ——《靜止的流水》頁172

  周安士老居士(近代淨宗大居士)

  ★能師仲尼之法,釋迦見之,必定歡喜:能盡釋迦之道,仲尼見之,必定贊歎。否則,釋迦不得為三界導師;仲尼不得為萬世師表。

  ——《安士全書》之《欲海回狂》

  附:欲法佛化家庭者,必於傳子嗣後,立刻發願,盡此一身,誓斷淫欲。則諸佛龍天必定贊歎,往生必定有份。

  勸修行人戒淫者,必得清淨之身,永不受世間情愛之害。勸在家人戒邪淫者,必得夫妻貞節幸福之報,永不受外遇亂倫之禍。

  李炳南老居士(近代淨宗大居士)

  ★人生的享受,用哲學方法去透視,本來皆是苦的,若能防避著苦不來臨,就算是康樂了。人的身心,若能常得康樂,自能卻病延壽,再能得到地位,名譽,資財,平平安安的過度幾十年,這便是幸福了。

  細看得到這樣幸福的,世上能有幾人?要追問為什麽得到這幾件事,還這樣犯難?大多數是受了淫欲的害。好淫的人,多病,容易衰老,不能長壽,這是顯然得到的苦,因此喪失了地位,敗壞了名譽,耗散了資財,這是無形招到的苦。更影響到家庭不和,妻子離散,社會唾罵,怨仇深結,為人走到這等地步,還有什麽生趣可言。

  再說到因果上,更覺得可怕了,佛典上說,造淫業的人,他得到的報應,是妻女不貞,斷子絕孫,死後要去變畜生入地獄,百千萬劫,不易轉身。所以佛教制戒,出家弟子第一就是淫戒,世俗公論也說萬惡淫為首,只是淫欲這件事,真是大禍根,它是多生習氣積成的,不學自會,出世的聖人,世間的聖人,及那些明道的賢達,早就看出他的本原,有的主張斷除,有的主張節制,有的限定范圍,善說惡勸,無非希望人打破迷關,脫離痛苦,得到康樂。

  現在潮流變了,從追逐物質享受,漸趨向到放縱淫欲,本來這件事,不學自會,防止甚難的,反而大肆提倡,什麽歌曲、跳舞、電影、戲劇,無不是這件事的宣傳隊,誘惑得一般青年男女,迷亂顛倒,造了多少傷風敗俗的丑事,破產的,敗家的,吃官司的,自殺的,安靜的社會,變成了燒滾的油鼎。誰無家庭,誰無妻女,這樣下去,何堪設想?

  這回台中顧藏拙居士,悲心流露,發起翻印這本書(即《壽康寶鑒》),希望人人看了,發大覺悟,個個能得到身體健康,壽數增長,惡因斷淨,一切的殃禍自然不生,將來命終,可免墮落三途,個人的家庭,定會和祥平安,就是社會風俗,也能漸漸的入了正規,恢復淳厚,這本書實在是救時的驗方新編,若把他看成老生常談,那就是人心不轉變,恐怕天心也不悔禍,人類前途,就不忍再說了。(癸巳季秋李炳南謹跋)

  ——《壽康寶鑒》頁146-147

  ★問:佛理有“過去父母,故不應食肉”一則。由此觀來,難道連娶妻都不應該嗎?(因怕娶著過去父母故也。)

  答:食肉為樂口腹,是貪味欲之事,本能避免,以代替品多故,不妨可戒即戒也。娶妻求嗣,是俗家之倫常,無可避免,以不了聖法故,只得在俗言俗也。

  ——《李炳南居士全集》頁875

  ★問:余在家信佛吃素有年,很想發心出家修行,但是覺得戒律難持,不敢下定決心。殺盜淫妄酒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亦是學佛之人必須遵守最主要最基本的戒條——尤其是五戒中的淫戒最為難持,余戒都可無甚問題。此因屬於生理關系,譬如肚子饑餓之時必須飯食充饑,吃齋的人不能吃大魚大肉葷食,可以用青菜豆腐素食充饑,但是持斷淫戒的出家人則不同,既不能邪淫又無正室,要完全戒絕性生活,感覺實在太難了。未知用何方法可以完全戒除此心?聽說割去兩側睾丸,可使性器官一生不會勃起,即可徹底根絕性欲。那麽摘除兩側睾丸是持戒之人唯一的法門,除此恐無更好辦法。余很想依此法施行此種手術,請問此法是否有效?是否可行?

  答:尊問雖一,意卻復雜,應分四節答復。一、“在家信佛至不敢下定決心”。請問足下預擬出家,其目的何在?為自了生死耶?為度眾生離苦得樂耶?為求安閒自在享清福耶?屬前二者,是為發菩提心,認理若真自然不畏戒律,一直前往。屬於後者,則大可不必,既不自了,又不度他,閒坐而受十方供養,已非出家本分,再造殺盜淫,上辱佛教,下惱眾生,因果不爽,斯乃真可畏者。二、“殺盜淫妄酒五戒至未知用何方法可以完全戒除此心?”試想不食,可以餓死,若是不淫,不會鳏死。既不致人於死,斷之有何妨害?實不能與食同日而語。監獄拘囚以其所需,只備衣食,不供給淫事,古今赈災,亦只衣食,而不供淫事,是其明證。若問何法可除淫心,肯多讀經書,達理明智,心理自變,否則至弊衣惡食憂患交迫之際,淫心定灰冷矣。或謂各人秉賦,非此不可,即居家修行可矣,蓋出家必須斷淫,不能斷淫即不出家,豈可勉強?三、“聽說割去兩側睾丸至除此恐無更好辦法?”此真捨本務末之見,《涅盤經》有“如犬逐塊不逐於人”之喻,此頗近之矣。且五種“不男”,不能成就,制亦不聽出家,《四十二章經》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信佛而不研佛理,出家而不欲守戒,未免有矛盾之病。四、“余很想依此法至是否可行?”尊函既不具名,是真心下問耶?抑是借此開玩笑耶?須知此事不可戲言,因果極為嚴峻。敬告於君,此事決不可為,戲言亦不可說。真為了生死者,縱然家居,正淫亦當節制,細觀來函,現似有邪淫之跡,果如所測則大不可。奉勸能照第二答之法進行甚佳,否則預蓄一錐,淫心起時,以錐猛刺其股,淫心自止,神效無比。

  ——《李炳南居士全集》頁910

  遠邪十法

  (一)清心地──於平時防犯淫念的生起,一起念即予覺斷。

  (二)守規矩──潔身自愛,做事正正當當。

  (三)敬天神——神目如電,隨時查人善惡,不可因我們俗眼不見,即謂無鬼神,以致作奸犯法。

  (四)養精神——精氣不露洩,必能神充氣足,靈智清朗,所做皆正,而不涉邪徑。

  (五)目不邪視──心正目正,心邪目邪,一切邪書,邪畫,令人迷亂之事,皆不去觀看。

  (六)戒談淫穢——好談淫穢,心已有邪,若再受誘,必致敗行。故當戒之,以免邪思纏綿。

  (七)燒淫書——邪書流毒人心,陰受其害而不自知。欲杜邪淫,一見淫書即刻焚毀,救己亦救人。

  (八)省房事──夫妻倫常雖不可廢,但於諸神降鑒及氣候變化種種禁忌,亦當遵守不犯。

  (九)勿晚起——晚起精神昏散,易受諸邪所侵。而早起能使人神清氣朗,身心俱爽。

  (十)勸共戒——邪淫最易敗風俗遭禍殃,人人戒守,風俗淳美,社會安定。

  保身立命守則

  ★天地間節氣的變化,和人身氣血的流動,有著息息的關系,假如不能配合氣節而走洩了精血,那麽身體上髒腑氣血的流行,就會受到損傷。夫婦之間的相處,雖然是人倫之始,但如不能節制,以致常受疾病的侵襲,或於神明降鑒之期,淫污冒渎,而陰遭削祿減年之禍。所以為了免使身心受損傷和受陰譴,應當遵守一些禁忌,以免誤犯。

  ●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諸日為神明降鑒,察人善惡之期,宜齋戒不可行房,以免冒渎而受陰譴。

  ●郁怒,大怒後傷肝,不可行房,犯者必病。

  ●欲遠行不可行房,行房後走百裡者病。走百裡路後行房者必死。

  ●醉飽後行房,五髒反覆損精傷氣。

  ●空腹行房,大傷元神。

  ●病後行房,病症復發並加劇。

  ●胎前行房傷胎,故凡有孕後,即宜分床絕欲,一則恪遵胎訓,一則無墮胎之患。及小兒毒胎□,凶險瘖痘,游空驚痫,牙疳等病。二則所生之兒,男必端嚴方正,女必貞靜幽閒,自然長大後不犯淫泆。

  ●產後百日內不可行房,若強行房,婦必病。產後十余日即行房,婦必死。天癸(月經)來時行房,成血奸症,男女俱病。

  ●竹席上不可行房,因竹性寒冷,犯者易感寒氣。

  ●交合才畢,嬰兒在旁啼哭勿即與乳,恐氣血受損。

  ●行房後勿即揮扇,及飲冷茶水,若過受涼,或至即死。

  ●一日勿兩度,勿服春方邪藥,勿蓄縮不洩。

  ●凡生病,生瘡出痘後,非十分復原,萬不可行房,若犯者則多半必死。

  ●凡目疾未愈,或始愈,若行房目必成瞎。

  ●凡虛痨症,雖養好強健,猶須斷欲一年,若以為復原而行房,多半必死。

  ●凡傷損筋骨,好後猶須戒一百七十日。若未過百日而行房必死。縱過百日亦必致成殘廢。

  ●凡過操勞、過熱、過憂愁、過驚恐後,皆不可行房,犯者輕者則成痼疾,重則即死亡。

  ●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其氣甚微,如草木萌生,易於傷伐。倘犯色戒,則來年精神必疲憊。所以冬夏二至之前後半月,切忌行房。

  ●凡朔望先夜及四時節氣之日,不可行房。五更已過,身中陽氣初生,一次當百次,有損氣血,切忌行房。

  ●大雷大風,大冷大熱,日蝕月蝕,神前柩後,持齋祭祀之日,不可行房。

  ●日月燈燭光照之處,庚申日,甲子日,本命生辰日,不宜行房。

  ●行房後,暑天不可貪涼,冷天不可冒風雨,如犯者必有陰厥之證,男縮陽,女縮乳,四肢冰冷,肚疼而死。

  男兒欲遂青雲志,須信人間紅粉空。

  回首便是丈夫心,莫向情關問路通。

  生死關全集(經典闡釋篇)生死關全集

  (經典闡釋篇)

  陳由斌居士編著

  一、戒淫欲

  二、戒邪淫

  三、戒殺胎

  四、戒女色

  第二章 經典闡釋篇

  一、戒淫欲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盤,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冊頁131下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楞嚴經?卷八》《大正藏》第十九冊頁141下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楞嚴經?卷八》《大正藏》第十九冊頁143上

  按:孰言淫欲無罪?此乃當下即墮地獄受果報的事實,吾人可不慎乎!

  ★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楞嚴經?卷八》《大正藏》第十九冊頁143下

  ★

  貪愛淫欲甚鄙穢,能生苦惱喪天趣。

  習欲之人離多聞,名為損減智慧者。

  耽著愛欲為盲人,便能傷害於父母。

  亦復能害持戒者,是故應當棄捨欲。

  ——《月燈三昧經?卷八》《大正藏》第十五冊頁605上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楞嚴經?卷四》《大正藏》第十九冊頁120中

  ★淫之為病,受殃無量,以微積大,漸致燒身,自陷於道亦及他人,不致究竟。猶自飲毒復飲他人,是故說淫不可縱。

  ——《出曜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頁627下

  ★自穢妻聚,惑志女色,荒迷於欲,妖蠱姿態,其變萬端。薄智之夫,淺見之士,睹其如此,不覺微漸。遂回志沒身,從彼魃魅,邪巧之辭。或危親殺君,吝色情蕩,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禽獸。自古世來,無不由之殺身滅宗。是以沙門獨而不雙,清潔其志,以道是務。奉此明戒,為君即保四海,為臣即忠。以仁養民,即父法明,子孝父慈,夫信婦貞。優婆塞優婆夷執行如是,世世逢佛,見法得道。

  ——《孝子經》《大正藏》第十六冊頁789下-790上

  ★      無恥若駝驢,不堪極穢惡。

  斯人少智慧,不悟罪根深。

  奔競向女人,如狗便糞穢。

  臭穢不可樂,愚癡所愛重。

  不知淫欲過,如盲不見色。

  愚癡著淫欲,如犬奔糞穢。……

  愚人貪愛味,於美起纏縛。

  何異廁中蟲,寧知是不淨。

  智者得解脫,女色不可染。

  見彼生警怖,棄捨如壞屍。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5上-中

  ★大王!當知丈夫親近女人之時,即是親近惡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過患。

  ——《大寶積經?卷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頁543下-544上

  ★大王!當知以此因緣,於己父母棄背恩養,於他女人,尊重承事,種種供給,無疲厭心。即是成就地獄之本,此是丈夫第二過患。

  ——《大寶積經?卷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頁544下

  ★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馳,無不轉時。

  ——《雜阿含經?卷三十五》《大正藏》第一冊頁256中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化生、濕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圓覺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916中

  ★色縛於凡夫,五陰悉羁系,生能縛於物,死縛亦復然,今身至後世,未始不系縛,輪回羁縛中,數數受生死。

  ——《大莊嚴論經?卷五》《大正藏》第四冊頁283上

  ★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圓覺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916中

  ★見色心迷惑,不惟觀無常,愚以為美善,安知其非真?以淫樂自裹,譬如蠶作繭。智者能斷棄,不眄除眾苦。心念放逸者,見淫以為淨,恩愛意盛增,從是造牢獄。覺意滅淫者,常念欲不淨,從是出邪獄,能斷老死患。

  ——《法句譬喻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602中-下

  ★晝夜念嗜欲,意走不念休,見女欲污露,想滅則無憂。

  ——《法句譬喻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頁603中

  ★拘晱彌國有摩因提,生女端正,將詣佛所,願給箕帚。佛言:“汝以女為好耶?”曰:“從頭至足,周遍觀之,無不好也。”佛言:“惑哉肉眼!吾觀之從頭至足,無一好耶。若頭上有發,但是毛象馬之尾,亦皆爾也。發下有髑髅,但是骨屠家豬頭,亦爾也。頭中有腦者如泥腥臊逆,鼻下之著地莫能蹈者。目者是胞決之純汁。鼻中有涕,口但有唾。腹髒肝肺皆亦腥臊,腸胃膀胱但盛屎尿,腐臭難論,腹為韋囊,裹諸不淨。四肢手足,骨骨相拄,筋連皮□,但恃氣息以動作之。譬如木人,機關作之,既畢解剝其體,節節相離,首足狼籍。人亦如是,有何等好,而雲少雙?”

  ——《優填王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1上

  按:此文於《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444中)中載此文乃出自《出曜經》。後之《安士全書?欲海回狂》頁81-82(台北眾生出版)亦誤引之。今遍校《出曜經》皆無此文,後查《優填王經》而得此文。願後人若引此文時能正確無誤,是為所幸!

  ★菩薩觀諸眾生,愚癡顛倒,耽嗜淫欲,於母姊妹尚生淩逼,況復於彼余眾生等?菩薩摩诃薩觀是事已,作如是念:

  苦哉世間!乃能容止非聖之聚,惡業無愧,充滿其中。復作是念:咄哉苦哉!如是眾生,曾處母胎,臥息停止,生由產門,如何無恥,共行斯事?如是眾生深為大失,極可憐愍,種種過患,極可诃責。何以故?為貪瞋癡之所害故……

  譬如野干,於彼塚間,為諸群狗之所博逐逃迸走避,臨大峻崖窮途所逼夜中嗥叫,如是童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同於野干……譬如生盲群狗逼逐臨大坑澗,如是童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同於生盲……譬如溷豬行處,糞穢兼又食噉初無厭惡,如是童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同於溷豬。如是眾生,極可憐愍,淫惱所逼於親非親,為諸煩惱之所加害。菩薩摩诃薩觀是事已,於彼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宣說妙法,令其永斷諸欲煩惱。

  ——《大寶積經?卷四十一》《大正藏》第十一冊頁236中-下

  ★

  汝等昔或作我父,我或與汝昔為母;

  互作父母及兄弟,雲何於此生欲心?

  我或往昔殺汝等,汝等或復殺我來;

  各作怨雠互相殺,雲何於此生欲想?

  ——《月上女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618下

  ★男女意惑亂,精血共和合;如蟲生臭泥,此中生亦爾。

  ——《密嚴經?卷中》《大正藏》第十六冊頁761下

  ★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愛欲為本,欲生、欲集、欲因、欲緣而生苦!……佛即說偈言:

  若無世間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患。一切憂苦消滅盡,猶如蓮華不著水。

  ——《雜阿含經?卷三十二》《大正藏》第二冊頁229下-230上

  ★

  淫欲臭穢根不淨,過後常增業苦深。

  譬如廣大不淨坑,滿盛糞壞多臭穢。

  亦似塚間□脹屍,淫欲之人亦如是。

  復似蠅蟲咂瘡腫,驢馬奔眠糞穢中。

  豬狗食啖臭魚等,耽愛女人亦如是。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3下

  ★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

  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

  斷愛除其欲者,愛之為病,眾患之本,以拔愛本,枝葉不滋,於中自拔,永斷無余。欲本自滅,更不復生,由愛生欲流,猶如駛河,漂溺生類,億千萬眾,喪其命根,不得全濟。河竭之後,眾生往來,無形傷害,是故說曰,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也。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者,愛為形質,欲為枝葉,癡為潤津,若彼學人思惟妙觀,能斷此者,超越苦際,是故說曰,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也。

  ——《出曜經?卷二十三》《大正藏》第四冊頁734上

  ★《七佛經》雲:受持淫戒,有五善神侍衛:

  一名“貞潔”、

  二名“無欲”、

  三名“淨潔”、

  四名“無染”、

  五名“蕩滌”。

  ——《法苑珠林?卷八十八》《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930下

  ★不淫色者,不犯他妻,所在化生蓮花之中。

  ——《戒德香經》《大正藏》第二冊頁507下

  ★因愛則生憂,因愛便有畏。

  能離恩愛者,永斷無怖畏。

  ——《撰集百緣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頁219中

  ★因愛故生苦,如是應捨愛。

  當樂於獨處,猶如犀一角。

  ——《金色王經》《大正藏》第三冊頁389中

  ★

  眾生隨愛想,以愛想為住,

  以不知愛故,則為死方便。

  若知所愛者,不於彼生愛,

  彼此無所有,他人莫能說。

  ——《雜阿含經?卷三十八》《大正藏》第二冊頁282上

  ★欲能縛世間,調伏欲解脫。

  斷除愛欲者,說名得涅盤。

  ——《雜阿含經?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二冊頁264中

  ★常行於淫欲,未曾滿足時。如渴飲鹹水,終不能除渴。愛欲亦如是,終無有滿足。如火焚草木,無有厭足時。愛欲亦如是,終無有滿足。

  ——《大寶積經?卷七十六》《大正藏》第十一冊頁429中

  ★人系於妻子捨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上

  ★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上

  ★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中

  ★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中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娆,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中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上

  ★愛者眾病之首,猶如城郭,聚集人民憑地自怙,雲何愛眾病之首?如佛所說,泥犁受苦,其數無量,皆由愛所造。凡在地獄受諸苦惱,皆由愛病。諸殺生者,亦由愛致。不與取、淫泆、妄語、十不善行,亦復如是。皆由愛心,造斯諸惡。

  ——《出曜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頁626中

  ★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下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上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2下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2中

  ★淫欲為諸結之本。佛言:寧以利刃割截身體,不與女人共會。刀截雖苦不墮惡趣,淫欲因緣,於無量劫數,受地獄苦。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論?卷三十五》《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317中

  ★耽醉淫欲者,當懸劍樹林。譬如以猛火,燒然彼镬湯。投之以麻麥,隨沸而漂沒。如是耽欲人,不識於善路。死當墮惡道,煎煮镬湯中。

  ——《大寶積經?卷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頁546中

  ★於五欲中,觸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拯濟。以是故諸天方便令菩薩遠離淫欲。復次若受余欲,猶不失智慧,淫欲會時,身心慌迷,無所省覺,深著自沒。以是故諸天令菩薩離之。

  ——《大智度論?卷三十五》《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317上

  ★若淫欲者,譬如膠漆,難可得離,所以者何?身受欲樂,淫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又亦為重!

  ——《大智度論?卷三十五》《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317中

  ★寧當依附,千逾繕那量大熱鐵床,是床極熱,遍熱猛焰洞然。於彼父母所給妻妾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愛之心,遠觀其相,何況親附抱持之者。

  ——《大寶積經?卷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冊頁258中-下

  ★以七種淫欲名戒不淨:

  一者、雖斷淫欲,而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

  二者、以染心聞女人香,共語戲笑。

  三者、以染心目共相視。

  四者、雖有障礙,以染心聞女人音聲。

  五者、先共女人語笑,後雖相離,憶念不捨。

  六者、自限爾所時斷淫欲,然後當作。

  七者、期生天上,受天女樂及後身富樂,是故斷淫欲,是名不淨。

  離此七事,名戒清淨。

  ——《十住毗婆沙論?卷十六》《大正藏》第二十六冊頁110中

  ★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眾欲為因,愛命為果。

  ——《圓覺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916中

  ★《涅盤經》雲:眾生五識雖非一念,然是有漏,復是邪倒,增長諸漏為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為色系縛,乃至為識之所系縛,以系縛故則不得免於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又雲: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子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法苑珠林?卷七十一》《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826上-中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無量壽經》之“惑盡見佛第四十一品”民國夏蓮居老居士之會集本

  ★

  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

  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

  受罪頑癡荒,死復墮惡道。

  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薮。

  ——《八師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965中

  ★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燒於山澤,蔓延滋甚,所傷彌廣。人坐淫欲,更相賊害,日月滋長,致墮三途,無有出期。夫樂家者,貪於合會、恩愛、榮樂因緣;生、老、病、死、離別、縣官之惱,轉相哭戀,傷壞心肝,絕而復蘇。家戀深固,心意纏縛,甚於牢獄。

  ——《賢愚經?卷三》《大正藏》第四冊頁367中

  ★佛說聚會者,必當有離別。一切有為法,悉皆是無常。無常火熾然,燒滅於三有。愛我者極多,我愛亦不少。我今皆能捨,如此愛著等。生死黑暗處,輪回險阻中。親親更相戀,惡見於乖離。無常無悲愍,破壞使別離。恩愛無別離,不應求解脫。展轉相親愛,相戀轉善厚。畢竟必別離,以是因緣故。智者求解脫,都無所遺戀。

  ——《大莊嚴論經?卷十四》《大正藏》第四冊頁335中

  ★佛告比丘:“淫火熾盛,便能燔燒諸善之本。淫荒之士,不識善惡,亦復不別清白之行,不知縛解出要之道。如斯輩人,遂無慚愧,寧喪親族分受形辱,不阙淫性以違其志。或因淫欲,殺害父母、兄弟、姊妹,斯受其殃;或因淫逸,罪及五逆,王者所戮,死受惡報。猶野火行,傍樹為燋,既罪自深,復及宗親。人由淫欲,違佛慢法,謗毀聖眾,為諸聖賢之所嗤笑。”

  ——《出曜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頁627上

  ★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梵網經盧捨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大正藏》第二十四冊頁1007下

  ★愛戀於女人,墮於大怖處。或吞於鐵丸,或飲烊銅汁。有二熱鐵山,彼此來相合。昔時耽欲者,於中受苦殃。受斯苦楚時,都無救護者。

  ——《大寶積經?卷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頁546中

  ★眾生無數,輪回無邊,如蟻回圈,無有窮盡。眾生貪愛,無明障閉,如陷泥中,而不能出。過去有情,輪回往復,數不能知。比丘!所有大地之土,都聚一處,和為泥丸,大小如豆,數彼眾生無始劫來所生父、母、子、孫,每一人下一泥丸,如是泥丸下盡,父、母、子、孫數不能盡。比丘!如是無邊輪回眾生,貪愛、無明、顛倒,陷愛欲泥中,生死輪回,不知其數,是故令汝,學斷輪回。

  ——《佛說解憂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49下-750上

  ★眾生從愛生,心意馳不停,眾生處生死,苦為大怖畏……愛能生眾生,意識馳諸塵,眾生處生死,業為大怖畏。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大正藏》第二冊頁460下

  ★欲為畜生行,以欲還自殃。溷蟲在臭中,不知為處難。如蟲在冥中,不知東以西。結著於淫欲,蓋此亦蟲倫。淫既不見道,日夜種罪根。

  ——《優填王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1下

  ★如來不贊歎,凡夫所行欲,離欲及貪愛,及成天人師。

  ——《大寶積經?卷一○六》《大正藏》第十一冊頁596上-中

  ★我之夫婦譬如飛鳥,暮棲高樹,同共止宿,須臾之間,及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衣食。有緣則合,無緣則離,我之夫婦,亦復如是,去住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得留。

  ——《佛說五無反覆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573中

  ★若有眾生味著男女妻妾諸女色欲,當知即是味著礫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熱鐵丸,即是味著坐熱鐵床,即是味著熱鐵機鄧……若有攝受妻妾男女諸女色欲,當知即是攝受一切眾苦憂愁悲惱之聚。

  ——《大寶積經?卷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冊頁258中

  二、戒邪淫

  ★邪淫有六變當知,何謂六?

  不自護身、

  不護妻子、

  不護家屬、

  以疑生惡,

  怨家得便,

  眾苦所圍。

  已有斯惡則廢事業,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宿儲耗盡……

  ——《善生子經》《大正藏》第一冊頁252下

  ★好邪淫者有五自妨:

  一者、名聲不好。

  二者、王法所疾。

  三者、懷異多疑。

  四者、死入地獄。

  五者、地獄罪竟受畜生形。皆欲所致,能自滅心。

  不邪淫者,有五增福:

  一者、多人稱譽。

  二者、不畏縣官。

  三者、身得安隱。

  四者、死生天上。

  五者、從立清淨泥洹道。

  ——《般泥洹經?卷上》《大正藏》第一冊頁179上

  ★邪淫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邪淫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身壞命終,必至惡趣,生地獄中,如是邪淫者受此惡報。

  ——《中阿含經?卷五十五晡利多經》《大正藏》第一冊頁773中

  ★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華嚴經?卷三十五》《大正藏》第十冊頁185下

  ★離邪淫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妻婦貞良。二者、不為外人所壞。……

  邪淫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丑惡妻婦,又不貞良。二者、為他所壞。

  ——《十住毗婆沙論?卷十六》《大正藏》第二十六冊頁108上

  ★

  邪淫入地獄,登彼刀葉林。

  熱鐵釘其口,烊銅灌入心。

  毒龍碎骨髓,金剛鼠食陰。

  銅柱緣上下,鐵床臥隱深。

  昏淫亂情色,受苦無表裡。

  余業得人身,自妻恆背己。

  彼此懷猜忌,孰肯順情旨。

  稍有性靈人,寧得無慚恥?

  ——《諸經要集?卷十四》《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135上

  ★《大智度論》雲:除己妻外,余之男女鬼神畜生可得行淫者,悉是邪行(淫邪)。雖是自妻不犯,然須避於非處。謂自妻非道(非交合之道)及得身(懷孕)已,亦須禁之,恐傷胎故。產(生子)三年內,亦須避慎,謂防乳竭。若別有乳母,不在制限。

  ——《法苑珠林?卷八十八》《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928中

  ★《成實論》雲:自妻非處,謂口及大便處,及一切女人為父母兒所護,出家女人等為法護故,亦名邪淫。若無主女人,眾人前自來為妻,如法者不犯。

  ——《法苑珠林?卷八十八》《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928中

  ★佛言邪淫有十罪:

  一者、常慮彼夫所殺,

  二者、夫婦不睦,

  三者、惡增善減,

  四者、妻子孤寡、

  五者、財產日耗,

  六者、惡事常被人疑,

  七者、親友誹謗,

  八者、廣結怨家,

  九者、死入地獄,

  十者、報盡為男,妻不貞潔;報盡為女,多人共一夫。

  ——《法苑珠林》

  ★自妻不生足,好淫他婦女,是人無慚愧,常被世呵責,現在未來世,受苦及打縛,捨身生地獄,受苦常無樂。

  ——《薩遮尼乾子經?卷五》《大正藏》第九冊頁340上

  ★人不犯邪淫,得四明智所歎之德,何等四?

  攝護諸根,離諸調戲,一切世間,悉共稱歎。已離邪淫,無敢輕眄其妻室者,以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得大人相,馬陰之藏。

  ——《海龍王經?卷三》《大正藏》第十五冊頁146下

  ★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淫……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

  ——《優婆塞戒經》《大正藏》第二十四冊頁1069上

  ★邪淫犯人婦女,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時得殃,刀杖加刑。或為王法,收補著獄,酷毒掠治,戮之都市,死入地獄,臥之鐵床,或抱銅柱,獄鬼然火,以燒其身。地獄罪畢,當更畜生。若復為人,閨門淫亂,違佛遠法,不親賢眾,常懷恐怖,多危少安,吾見是故,不敢邪淫。

  ——《八師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965中

  ★佛告彌勒:有四種因緣,令諸男子,受“黃門身”,何等為四?

  一者、殘害他形,乃至畜生。

  二者、於持戒沙門,瞋笑譭謗。

  三者、情多貪欲,故心犯戒。

  四者、親近犯戒人,復勸他犯。

  ——《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大正藏》第十六冊頁795下

  ★復有四種業,能令丈夫受“二形身”,一切人中最為其下,何等為四?

  一者、於尊敬所,而有承穢。

  二者、於男子身,非處染著。

  三者、即於自己,而行欲事。(即手淫)

  四者、炫賣女色,而與他人。

  ——《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大正藏》第十六冊頁795下-796上

  ★復有四緣,令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愛欲,樂他於己行丈夫事,何等為四?

  一者、或嫌或戲謗毀於人。

  二者、樂作女人衣服莊飾。

  三者、於親族女行淫穢事。

  四者、實無勝德妄受其禮。

  以此因緣令諸丈夫起於如是別異煩惱。

  ——《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大正藏》第十六冊頁795上

  ★復有邪行,謂於受戒正行婦女,行非梵行……或於姊妹,或於同姓,或於香火,或香火婦,或知識婦,诳誘邪行,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趣,在彼地獄吒吒吒哜別異中生,受大苦惱……如是無量百千歲乃至惡業未壞未爛,業氣未盡,於一切時與苦不止。若脫此苦,彼處復有金剛惡鼠,食其人根,分令破碎,如芥子許。受苦唱喚,食人根已,次食其腸,既食腸已,次食熟藏,食熟藏已,從背而出,次食其背,既食背已,次食背骨。彼惡業人,以惡業故,如是無量百千年歲,受地獄苦。

  於長久時,得脫彼處,所受苦惱,既得脫已,走向異處。復有黑蟲纏絞其身,先纏人根,燒而食之,受極苦惱,唱聲大喚,如是黑蟲,常纏常食,乃至彼人作集惡業,未壞未爛,業氣未盡,於一切時與苦不止。

  若惡業盡,彼地獄處爾乃得脫,既得脫已,復於無量百千世中,於食自肉餓鬼中生,自食身肉,雖自食肉而復不死。以作業時,自姊妹等,行非梵行,自受樂故,於餓鬼中自食身肉。若脫彼處,生畜生中,常作牝豬,自食其子,如人中時,於親等中行淫業故。彼人彼處若得脫已,難得人身,如龜遇孔。若生人中同業之處,彼人常有人根惡病,如是人根惡病急故,自割人根。彼業因緣,若自有妻,為下賤人之所侵逼,不相應人共行淫欲,以作業時,犯他妻故,一切惡中,邪見邪行,最為深重,此不善業,於世出世皆不相應。

  ——《正法念處經?卷十二》《大正藏》第十七冊頁69中-下

  按:邪淫之罪報,詳於經藏,難以殚舉!欲參研者,請閱《正法念處經》卷十二—卷十三。《大正藏》第十七冊頁65下-77。

  三、戒殺胎

  ★世間有五種忏悔難滅,何等為五:

  一者、殺父。二者、殺母。三者、殺胎。四者、出佛身血。五者、破和合僧。如此惡業,罪難消滅。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佛教藏》第五十八冊頁1087

  ★有十種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一者自行殺生,二者勸他殺生……七者壞他胎藏(即自我墮胎),八者教人毀壞(即教人墮胎),……以上十業得短命報。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大正藏》第一冊頁891下-892上

  ★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大正藏》第二十四冊頁940下

  四、戒女色

  佛陀在諸經中皆嚴厲诃斥女人之失,甚至形容女眾是“人盡可夫”的物件。其實我們應該先了解什麽才是“女人之相”?《涅盤經》中雲:“若有不能自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是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是男子。”《轉女身經》亦雲:“諸法悉如幻,但從分別生,於第一義中,無有男女相。”讀了這些經文後,再來閱讀下面的文字,就比較沒有分別心。其實佛在經中一再的诃斥女人,並不是一定指“女人之身”,而大多是以“女人”二字取代“淫欲”、“色欲”罷了。期望所有閱讀者都能平心靜氣的看經文,女眾閱讀本文時,可把所有的“女”字皆觀為“男”字即可!《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經了義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964下)雲:

  若心得久離,畢竟不生見,

  誰為作女人,於色起不淨?

  若論色久離,法本不自有,

  畢竟不曾污,將何為作惡?

  ——願共勉之!

  無男女相

  ★世出世間,若見其真實,一切無差別。若是出家底識不得破,名為出家在家;若是在家底識得破,名為在家出家;若是男子識不得破,名為戴須眉底女人;若是女人識得破,名為少須眉底男子。只為你等識不得破,便道:你是在家,我是出家;你是出家,我是在家;你是男子,我是女人;你是女人,我是男子。種種分別,只此分別心,便是你生死根源,百劫千生輪回六道。你若向父母未生以前觑,一眼觑著,個裡還有在家?出家?女人?男子?種種分別也無?實實見得無有種種分別,然後不妨出家底一任出家,在家底一任在家,男子自是男子,女人自是女人。各各現成,各各自在,更不須移易一絲毫許!

  你莫道女人有五種障,竟要求轉男身,方得成佛。據山僧看來,若男子識不破,不特五障,千障也有,萬障也有;女人若識得破,要求半障也不可得。你切莫執死言句,自生退屈,甘為下劣!

  不見得當時有個官人,他底姑姑出家,參方回來,要出世為人。

  官人請一禅師勘驗他,那禅師問道:“聞汝要出世為人是否?”

  答雲:“是。”

  禅師道:“女人有五障,如何為得人?”

  答雲:“豈不聞法華經中,八歲龍女供珠成佛麽?”

  禅師道:“龍女有百千神變,你試一變看?”

  答雲:“直饒變得,也是個野狐精!”

  又當日臨濟會下有個灌溪和尚,來到末山尼會下,末山打鼓上堂,灌溪出問雲:“如何是末山境?”

  尼雲:“不露頂。”

  又問:“如何是境中人?”

  尼雲:“無男女相。”

  又問:“為什麽不變?”

  尼雲:“不是神、不是鬼,變個甚麽?”

  你看他兩個,豈不都是女人,前後吐辭,若出一口。只為他每識得破,便稱大丈夫、天人師。大眾!若識得破,個個都是大丈夫。

  ——千山函可禅師法語(節錄自惟明法師編《禅林珠玑比丘尼篇》頁8-9)

  ★男女何須辨假真,觀音出現果何人?

  皮囊脫盡渾無用,試問男身是女身?

  ——明?獨目金剛禅師(節錄自惟明法師編《禅林珠玑比丘尼篇》頁37)

  ★

  四大假為女,其中無所有。

  凡夫迷惑心,執取以為實。

  女人如幻化,愚者不能了。

  妄見女相故,生於染著心。

  譬如幻化女,而非實女人。

  無智者迷惑,便生於欲想。

  如是了知已,一切女無相。

  此相皆寂靜,是名女三昧。

  ——《大寶積經?卷二十九》《大正藏》第十一冊頁159中-下

  ★

  自謂是男子,見彼為女人。

  由斯分別心,而生於欲想。

  欲心本無有,心相不可得。

  由妄分別故,於身起男想。

  是中實無男,我說如陽焰。

  知男相寂靜,是名男三昧。

  ——《大寶積經?卷二十九》《大正藏》第十一冊頁159下

  ★在《大寶積經》中曾記載了這麽一個故事:當時的優陀延王向佛說:女人令我造地獄業,我於今者,唯為了知女人過患,女人谄曲虛诳邪媚,願為開示?乃至三請,亦如是說。

  佛言:王應先知丈夫過患,然後觀察女人過失。

  優陀延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一切丈夫,皆由四種不善愆過,為諸女人之所迷亂……於諸欲染耽著無厭,樂觀女人,而自縱逸。不知親近沙門及婆羅門,具清淨戒修福業者,以不親近。如是等人,則於淨信及淨屍羅多聞施慧,悉皆退失。彼由無有信戒多聞施慧等法,非善丈夫。行餓鬼法,無有智慧,耽欲放逸。欲之所執,欲所系縛,欲所活命。親近愚夫,遠諸智者。惡友為伴,行非所宜。貪著女人不淨境界,便為女人之所調伏。猶如奴僕,系屬墮落諸女人所。無慚無愧,親近游止諸漏瘡漏門,膿血穢污,洟唾常流,猶如塚間不淨境界。至於違背父母恩養,捨離沙門及婆羅門,不生殷重恭敬供養,習行畜生所行之法,於佛法僧不生淨信,於涅盤界永當退失。如是等人,當入眾合,乃至阿鼻諸大地獄,亦復當墮鬼界畜生,無有救護。雖聞我教,猶數思念邪惡女人歌舞戲笑,不生厭離。當知彼習愚人之法,不樂修行善丈夫事。

  ——《大寶積經?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頁543下

  ★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男子淫泆,精盡夭命,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人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為有常,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浮漂,魚鱉食噉。

  ——《法滅盡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1119中

  ★優填王曰:願佛具為吾釋地獄之變及女人之穢?佛言:具聽!男子有淫之惡,卻睹女妖?王曰:善願受明教。佛言:具聽,男子有四惡,急所當知。

  一、當知世有淫夫,恆想睹女,思聞妖聲,遠捨正法,疑真信邪,淫網所纏,沒在盲冥,為欲所使,如奴畏主。貪樂女色,不覺九孔惡露之臭穢。渾沌欲中,如豬處溷不覺其臭,快以為安。不計後當在無澤之獄,受痛無極。注心在淫,噉其涕唾,翫其膿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態之士。此為一惡態也。

  二、又親之養子,懷妊生育。稚得長大,勤苦難論,到子成人,懼家竭財,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為妻。若在異域,尋而追之,不問遠近,不避勤苦,注意在淫,捐忘親老。既得為妻,貴之如賓。欲私相娛樂,惡見父母。信其妖言,或致斗訟,不惟身所從生,辜親無量之恩。斯謂二惡態也。

  三、又人處世,勤苦疲勞,躬自致財,本自誠信敬道之意,尊戴沙門梵志之心,覺世非常,布施為福。娶妻之後,情惑淫欲,愚蔽自擁,背真向邪,專由女色。若有布施之意,唯欲發言,相呼女色,絕清淨行,更成小人。不識佛經之戒,禍福之歸。苟為淫色,投身羅網,必墮惡道,終而不改。斯謂三惡態也。

  四、又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致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淫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或殺六畜,淫祀鬼神。飲酒歌舞,合會之後。至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奸情。及其獲偶,喜無以喻,淫結縛著,無所復識。當爾之時,唯此為樂,不覺惡露之臭穢,地獄之苦痛。一則可笑,二則可畏。譬如狂犬,不知其非。所謂四惡態也。佛言:男子有是四惡,用墮三途,當審遠此,能免苦爾。

  ——《優填王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1中-下

  附:此段經文,乃出於《優填王經》也。一般書中皆誤引出於《出曜經》,此乃從《法苑珠林》即誤引,請查《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444-445中)。

  ★菩薩觀欲種種不淨,於諸衰中,女衰最重。

  刀火、雷電、霹雳、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悭妒、瞋谄、妖穢、斗诤、貪嫉,不可親近。

  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淺智薄,唯欲是親,不觀富貴智慧名聞。專行欲惡,破人善根。桎梏、枷鎖、閉系、囹圄,雖曰難解,是猶易開。女鎖系人,染固根深,無智沒之,難可得脫。眾病之中,女病最重。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165下-166上

  ★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有能遠離者,則離於八難。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二冊頁751中

  ★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當自檢心”。

  ——《長阿含經?卷四游行經》《大正藏》第一冊頁26上

  ★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

  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中

  ★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薰眾花沐浴塗香,著眾雜色衣。以覆污露,強薰以香欲以人觀,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貪?

  ——《法句譬喻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頁603中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正,而復樂之。

  ——《菩薩诃色欲法經》《大正藏》第十五冊頁286上

  ★一切女人有八種因緣恆受女身,雲何為八?

  一者、愛好女身。

  二者、貪著女欲。

  三者、口常贊美女人容質。

  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

  五者、厭薄自夫。

  六者、念重他人。

  七者、知人有恩而己背逆。

  八者、邪偽莊飾,欲他迷戀。

  ——《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大正藏》第十六冊頁795下

  ★有四種因緣,令諸男子受女人身,何等為四?

  一者、以女人聲,輕笑喚佛及諸菩薩一切聖人。

  二者、於淨持戒人,以誹謗心說言犯戒。

  三者、好行谄媚,诳惑於人。

  四者、見他勝己,心生嫉妒。

  ——《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大正藏》第十六冊795下

  ★

  女人性如是,如蜜雜毒藥。

  惑欲致愚癡,巧辭增癡惑。

  女人難可信,智者所遠離。

  女色诳天人,悉令心迷惑。

  至於未來世,不能少利益。

  天人及夜叉,龍阿修羅等。

  羅剎毗捨遮,皆為女幻诳。

  ——《正法念處經?卷三十一》《大正藏》第十七冊頁182下

  ★寧以赤銅,宛轉眼中,不以散心,邪視女色。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166上

  ★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她好色。

  ——《梵網經盧捨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大正藏》第二十四冊頁1007下

  ★大火燒人,是猶可近。清風無形,是亦可捉。

  蚖蛇含毒,猶亦可獨。女人之心,不可得實。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166上

  ★女人最為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著,牽人入罪門。

  ——《優填王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2上

  ★《雜譬喻經》雲:佛在世時,有一婆羅門,生於兩女,女皆端正,乃故懸金,九十日內募索有能诃我女丑者,便當與金。竟無募者,將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無有一好。”阿難白佛言:“此女實好,而佛言惡?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視色,是為好眼。耳鼻口亦爾。身不著細滑,是為好身。手不盜他財,是為好手。今觀此女,眼視色、耳聽音、鼻嗅香、身喜細滑、手喜盜財。如此之者,皆不好也。”

  ——《法苑珠林?卷七十五》《大正藏》第五十隨冊頁848中-下

  ★佛言:“汝愛阿難何等?”女言:“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口、愛阿難耳、愛阿難聲、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處不淨。其夫妻者,便有惡露;惡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有何益?”

  ——《摩鄧女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895中

  ★佛與菩薩眾,緣覺及聲聞。悉皆離女色,愚者不能知。普被魔羅降,離女色染污。能得身安樂,究竟得解脫。無智諸眾生,愛欲無遠離。作罪業無邊,墮落三惡道。無底欲火坑,猛焰熾不滅。有智樂解脫,不為女色染。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3上

  ★女人之相,其言如蜜,而其心如毒。譬如停淵澄鏡,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是陰賊,滅人慧明,亦是獵圍鮮得出者。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俎肌。亦如暗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

  ——《菩薩诃色欲法經》《大正藏》第十五冊頁286上-中

  ★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系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如熱鐵花,散布於地,足蹈其上。當知婦人,於諸邪性,流布增長。

  ——《大寶積經?卷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冊頁258下

  ★女賊害人,是不可禁。蚖蛇含毒,猶如手捉。

  女情惑人,是不可觸。有智之人,所不應視。

  若欲觀之,當如母姊。谛視觀之,不淨填積。

  淫火不除,為之燒滅。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166上

  ★何因緣故,名為婦人?所言婦者,名加重擔,何以故?能使眾生負重擔故,能使眾生弊重擔故,能使眾生受重擔故。能使眾生持於重擔有所行故,能使眾生荷於重擔遍周行故,能令眾生於此重擔心疲苦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煎迫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傷害故。

  ——《大寶積經?卷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冊頁258下

  ★我觀一切千世界中,眾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彼無智者,為於男女妻妾諸女色等所纏故,於諸善法,多生障礙。

  ——《大寶積經?卷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冊頁258上

  ★

  三途八難苦,女人為根本。

  生死無數劫,貪愛為根本。

  賢聖解脫樂,離欲為根本。

  四蛇成身界,顛倒想為心。

  膿血遍九竅,淨想起貪淫。

  順情稱快樂,不信墮刀林。

  報生豬狗道,由前貪愛深。

  一切女人性,少實多谄曲。

  ——《淨心誡觀法?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824下

  ★在家者,與婦人相見,心不樂喜,常懷恐怖。與婦人交接,念之惡露,臭處不淨潔,非我法也,盡我壽命不復與相近,當脫是惡露中去。譬若有人,行大荒澤中,畏盜賊,心念言:我當何時脫出是厄道中去?當棄遠是淫泆畏懼,如行大荒澤中,亦不說其人惡。

  ——《道行般若經?卷六》《大正藏》第八冊頁455中

  男女之體,本是革囊,滿盛惡露,

  只因薄皮所覆,瞞盡天下英雄。

  ★佛告阿難:“其婦女五蛆蟲戶,而丈夫無此。復次婦人五蛆蟲戶,在陰道中,其一一蟲戶,有八十蟲,兩頭有口,悉如針鋒,彼之蛆蟲,常惱彼女而食噉之,令其動作。”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一冊頁833下-834上

  ★女根之中,二萬淫蟲,形如臂钏,細若秋毫,腥臊臭穢,私墮胎孕,懷妊產生,污穢狼藉,善神見聞,悉皆捨去,惡鬼魍魉,數來侵擾,如是鄙弊,愚人猶貪。棄捨念處,破佛淨戒,死入獄中,畜生餓鬼,長劫受苦,無解脫時。

  ——《淨心誡觀法?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824中-下

  ★一切女人皆是眾惡之所住處……其女人者,淫欲難滿……譬如大地,一切作凡,令如芥子,如是等男,與一女人,共為欲事,猶不能足;假如男子,數如恆沙,與一女人,共為欲事,亦復不足。

  ——《大般涅盤經?卷九菩薩品之十六》《大正藏》第十二冊頁633中

  ★

  欲共女人生,女人為甚惡,

  能生於熱惱,如火害眾生。

  如是欲熱惱,過於大猛火,

  如色大熱惱,焚燒眾生心。

  女人壞世間,令善皆盡滅,

  是地獄因緣,大仙如是說。

  口善說美言,其心如毒害,

  诳詐無暫停,女人心無實。

  須臾起愛心,須臾心不愛,

  其心不暫停,如電不久住。

  巧智虛诳人,心貪則親近,

  常思樂他人,懷慢情恣態。

  天人毗捨遮,羅剎龍夜叉,

  皆為女色縛,女人如惡毒。

  不念於恩惠,非種姓技術,

  女人性如風,其心不停息。

  若見大財富,心則生愛樂,

  又見衰禍至,厭之而捨棄。

  若有人親近,則生愛樂心,

  見其憂惱至,須臾即捨離。

  如蜂樂游華,見萎速捨棄,

  女人亦如是,不悅則捨離。

  惡心無慈愍,躁擾心不定,

  為破愚癡人,女人出於世。

  天中大系縛,無過於女色,

  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

  若心貪女色,是欲最尤甚,

  女色欲燒心,後受大苦惱。

  現在所作業,貪欲自迷心,

  癡心不能覺,女欲之所迷。

  丈夫既信已,為無量愛縛,

  忽然便捨離,猶如蛇脫皮。

  如是女人性,諸方便供養,

  種種而守護,猶不可從心。

  女人性如是,其心無誠實,

  虛诳多奸偽,智者所不信。

  ——《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九》《大正藏》第十七冊頁169中-下

  ★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眾多。便問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緣故。

  一者、貪珍寶物衣被,欲多得故。

  二者、相嫉妒(女人口似相親,心如冤家)。

  三者、多口舌(女人口多惡業,出言虛诳)。

  四者、作姿態淫多,以是故墮地獄中多爾。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55上

  ★女人多生餓鬼道中,何以故?女人之性,心多妒嫉,丈夫未隨,便起妒意,以是因緣,女人多生餓鬼道中。

  ——《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大正藏》第十七冊頁92上

  ★女人貪欲、嫉妒多故,不及丈夫。女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以是因緣,生餓鬼中;乃至嫉妒惡業不失、不壞、不朽,於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生畜生中;於畜生中,受遮吒迦鳥身(餓鳥),常患饑渴,受大苦惱。畜生中死(指罪畢之時),生於人中,以余業故,常困饑渴,受苦難窮……

  ——《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大正藏》第十七冊頁93上

  ★(謹節錄重要標題,未全)

  女人十惡者,具說難窮,今略言之,令生厭離……十方國土,有女人處,即有地獄。一切障道,此為是苦……女人十惡是:

  一、貪淫無量無厭。

  二、嫉妒心如毒蛇。

  三、谄曲詐親。

  四、放逸。

  五、口多惡業,出言虛诳,實情難得。

  六、厭背夫主。

  七、一切女人多懷谄曲,實情難得。

  八、貪財不顧恩義。

  九、欲火燒心……女人過患,窮劫難盡,故名欲火燒心。

  十、女身臭惡,不淨常流……破佛淨戒,死入地獄、畜生、餓鬼,長劫受苦,無解脫時。是名女人十種惡業。

  ——《淨心誡觀法?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824上-中

  ★

  女人為罪本,能散於資生;若為彼所伏,於樂則何有?

  女人多谄曲,常懷於嫉妒,樂造作不善,於業得自在。

  巧言诳於他,常生和合想,無正念思惟,喜贊於欲事……

  破壞於善法,及損惱眾生,為惡道之因,是諸佛所說。

  口雖出美言,心中常蘊毒,於其所戀慕,其志曾無定……

  天人阿修羅,夜叉鬼神等,墮於險難中,皆由女人故……

  女人無慈心,常懷於嫉妒,此非無端由,皆因於男子……

  女人最險詐,無能過彼者,多作於方便,而希於寵愛……

  女人極險惡,不念其恩德,彼厄難相臨,則生於棄捨。

  女人心散亂,起種種思惟,能诳誘於他,如蜜和諸毒……

  余索縛於人,燒斫皆令斷;是女索不然,能牽趣惡道……

  好發巧言詞,诳惑而無媿;當知女人者,與冤則無異!

  ——《諸法集要經?卷四》《大正藏》第十七冊頁478中-479中

  ★女人有九惡法,雲何為九?

  一者、女人臭穢不淨。

  二者、女人惡口。

  三者、女人無反覆。

  四者、女人嫉妒。

  五者、女人悭嫉。

  六者、女人多喜游行。

  七者、女人多瞋恚。

  八者、女人多妄語。

  九者、女人所言輕舉。

  是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一》《大正藏》第二冊頁769下

  ★

  汝身骨乾立,皮肉相纏裹。

  不淨內充滿,無一是好物。

  革囊盛屎尿,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直,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如人捨廁去。

  若人知汝身,如我所厭惡。

  一切皆遠離,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嚴飾,花香以璎珞。

  凡夫所貪愛,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淨聚,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捨,愚者以為好。

  汝脅肋著脊,如椽依棟住。

  五藏在腹內,不淨如屎箧。

  汝身如糞捨,愚夫所保愛。

  飾以珠璎珞,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終始不可著。

  汝欲來娆我,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我今已滅盡。

  五欲已遠離,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不能染我心。

  ——《禅法要解?卷上》《大正藏》第十五冊頁286下-287上

  ★夫在家俗女,恚毒多過,佛說邪谄甚於男子,或假塗面首,雕飾姿莊。或绮羅花服,诳誘愚夫。或驕弄唇口,邪眄歌笑。或咨磋吟詠,瞻視轉變。或出胸露手,掩面藏頭。或緩步徐行,搖身弄影。或開眼閉目,乍悲乍喜。幻惑愚夫,令心妄著,如是妖偽,卒難述盡,凡夫迷醉,皆為所惑。譬如奸賊種種多詐,亦如畫瓶儲糞诳人,亦如高羅群鳥落之。亦如密網眾魚投之,亦如暗坑盲者陷之,亦如飛蛾見火投之。亦如蒼蠅貪樂臭屍。近則失國破家,觸則如把毒蛇。外言如蜜,內心如鸩。家貧困苦皆由女人,出外喪身亦由女人,室家不和亦由女人。男女反逆亦由女人,兄弟離散亦由女人,宗親疏索亦由女人。墮落惡道亦由女人,不生人天亦由女人,障善業道亦由女人。不入聖果亦由女人。如是過患不可具論,眾生如是,甚為可怖。常為欲火所燒,而不能離,致受殃苦,爾來不絕也。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58下

  ★書雲仲尼稱:難養小人與女子,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也。是以經言:妖冶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

  一者、嫉妒。

  二者、妄瞋。

  三者、罵詈。

  四者、咒詛。

  五者、鎮壓。

  六者、悭貪。

  七者、好飾。

  八者、含毒。

  是為八大態,是故女人,多諸妖媚。

  願捨谄邪以求正法。早得出家自利利人。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上

  ★《增一阿含經》雲:寧以火燒鐵錐而刺於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

  ——《法苑珠林?卷七十五》《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848上

  ★

  女為惡根本,能失一切物。

  若人樂婦女,樂則不可得。

  一切法中惡,婦女多谄妒。

  丈夫因婦女,能令二世失。……

  丈夫欲染心,婦女令人失。

  此世未來世,女失第一失。

  ——《正法念處經?卷十四》《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9中-下

  ★《大智度論》雲: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則令夫心高。若敬待情捨,則令夫心怖。女人如是恆以煩惱憂怖,女人雲何可近親好?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上

  ★《薩婆多論》雲: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不犯女人。

  蛇有三事害人:

  有見而害人,

  有觸而害人,

  有嚙而害人。

  女人亦有三害:

  若見女人,心發欲相,滅人善法。

  若觸女人,身犯中罪,滅人善法。

  若共交會,身犯重罪,滅人善法。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中

  ★復有七害:

  一者、若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為女人所害,害無數身。

  二者、若為毒蛇所害,害報得無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善法身。

  三者、若為毒蛇所害,害五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六識身。

  四者、若為毒蛇所害,得入清眾。若為女人所害,不與僧同。

  五者、若為毒蛇所害,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賢聖。若為女人所害,入三惡道。

  六者、若為毒蛇所害,故得四沙門果。若為女人所害,於八正道無所成益。

  七者、若為毒蛇所害,人則慈念而救護之。若為女人所害,眾共棄捨無心喜樂。

  以是因緣故,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終不以此而觸女人。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中

  ★《增一阿含經》雲: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雲何為五?

  一、色力。

  二、親族之力。

  三、田業之力。

  四、兒力。

  五、自守力。

  是謂女人有此五力,便輕慢夫主。夫有一力,盡覆蔽彼女人,所謂富貴力也。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雲何為五?

  一、生豪貴之家。

  二、嫁適富貴之家。

  三、使我夫主言從語用。

  四、多有兒。

  五、在家獨得由己。

  是謂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下

  ★以業果報發起欲行,貪著丈夫不知厭足。其婦女人,若見丈夫,即作美言,瞻視熟視,視已復視,瞻仰觀察,意念欲事。面看邪視,欲取他面,齒銜下唇。面作青紫,以欲心故,額上汗流,若安時即不欲起。若復立時,復不欲坐,木枝畫地,搖弄兩手,或行三步,至第四步,左右瞻看,或在門頰,嚬呻出息,委陀屈曲。左手舉衣,右手拍髀,又以指爪而刮齒牙,草杖摘齒。手搔腦後,宣露腳胫。嗚他兒口,平行而蹶,急視諸方,如是等相。當知婦人欲事以發,厭離棄捨,勿令流轉生大暗中。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下-62上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雲: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多。便問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緣故。

  一、由貪珍寶物衣被欲心多故。

  二、由相嫉妒故。

  三、由多口舌故。

  四、作姿態淫意多故。

  以是因緣墮獄多爾。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2上

  ★佛告大王:妖蠱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何謂為八?

  一者、嫉妒

  二者、妄瞋

  三者、罵詈

  四者、咒詛

  五者、鎮壓

  六者、悭貪

  七者、好飾

  八者、含毒

  是為八大態。

  ——《法句譬喻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頁604上

  ★不簡富與貧,無論良與賤。

  但令美容貌,便亂女人心。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大正藏》第二十三冊頁632中

  穢哉血肉軀,無量諸蟲聚;

  潛伏四大中,其形甚微細。

  凡夫不覺知,天眼方能觑;

  靜心一返觀,男女真兒戲。

  業盡情空是真佛,業重情迷是凡夫。

  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生死關全集(勸修贊頌篇)生死關全集

  (勸修贊頌篇)

  陳由斌居士編著

  一、不淨觀五絕頌

  二、四覺觀

  三、九想觀

  四、省庵大師不淨觀頌

  五、省庵大師四念處頌

  六、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

  七、戒淫文

  八、黃庭堅戒淫發願文

  九、戒之在色賦文

  十、戒淫寶訓文

  十一、锺離祖師戒淫歌

  十二、紫柏大師龍蛇戒淫歌

  十三、趙令衿之戒欲文

  十四、戒淫短文

  十五、戒淫詩集

  第三章 勸修贊頌篇

  一、不淨觀五絕頌

  此觀成時,頓覺男女精血污穢,是為對治淫關方便門

  世間苦惱事,皆從愛欲生;

  愛心不能斷,對色已消魂。

  水從骨內出,火自眼中騰;

  心雄膽已潑,業重障還深。

  平時顧禮義,或復愛聲名;

  到此霎時間,廉恥安足論?

  鬼神且不畏,名教豈能繩?

  茫茫一濁世,獄訟漸繁興。

  聖賢垂訓戒,紙上亦空存;

  幸有如來教,大開甘露門。

  示以不淨觀,欲火化為冰;

  縱有天仙女,還同癞乞形。

  何況凡間婦,本是革囊成;

  不用談因果,不用設嚴刑,

  見此眾穢具,淫魔不敢爭;

  此觀得成就,拔去愛淫根。

  我從昔年來,亦復似摩登;

  多方用強制,對境還復萌。

  作此觀想後,欲念頓然輕;

  今日稍覺悟,歸戴大慈尊。

  誓於未來世,掃盡魔王軍;

  分身無量剎,普利諸有情。

  冰庵張夫子,誨我嘗諄諄;

  其言修觀法,譬之學庖丁。

  庖丁技成後,不見全牛身;

  用刀十九載,猶如新發硎。

  我此降魔劍,百煉已成金;

  斬盡妖容鬼,目內無全人。

  西施接膝坐,唯見骨纏筋;

  三十六種物,色穢氣羶腥。

  坐懷即是亂,不復慕展禽。

  爰述為俚句,樸陋不堪吟。

  但使文義暢,牧豎亦能聽。

  聽後轉相化,永斷愛河津。

  法輪時時轉,濁世皎然清。

  ——周安士老居士(節錄自《欲海回狂》頁114—115)

  附:六不淨觀

  靜觀一切凡夫,皆從情欲生,是“種子不淨”。

  本精血和合,是“受生不淨”。

  住腹中生藏之下,熟髒之上,是“居處不淨”。

  在胎惟飲母血,是“所食不淨”。

  十月滿足,從產門出,“是初生不淨”。

  身內膿血,九竅常流,是“舉體不淨”。

  二、四覺觀

  此觀成時,深知彼我同具陋質,

  是為隨境除貪方便門

  凡夫淫欲念,世世常遷徙。

  宿生為女時,見男便歡喜;

  今世得為男,又愛女人體。

  隨在覺其污,愛從何處起?

  睡起生覺第一

  默想清晨睡起,兩眼朦胧,未經盥漱,此時滿口粘膩,舌黃堆積,甚是污穢。——當念絕世嬌姿,縱具櫻桃美口,而脂粉未傅之先,其態亦當爾爾。

  醉後生覺第二

  默想飲灑過度,五內翻騰,明晨忽然大嘔,盡吐腹中未消之物,餓犬嗅之,搖尾而退。——當念佳人細酌,玉女輕餐,而杯盤狼籍之時,腹內亦當爾爾。

  病時生覺第三

  默想臥病以後,面目黧黑,形容枯槁,又或瘡癰腐潰,膿血交流,臭不可近。——當念國色芳容,縱或年華少艾,而疾苦纏身之日,形狀亦當爾爾。

  見廁生覺第四

  默想通衢大廁,屎尿停積,白蛆青蠅,處處缭繞。——當念千嬌百媚之姿,任彼香湯浴體,龍麝熏身,而飲食消融之後,所化亦當爾爾。

  三、九想觀

  此觀成時,方悟身後無量淒慘,是為返終絕愛方便門

  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

  愚人若聞此,愁眉歎不祥。

  究竟百年後,同入燼毀場;

  菩薩九想觀,苦海大津梁。

  新死想第一

  靜觀初死之人,正直仰臥,寒氣徹骨,一無所知。——當念我貪財戀色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青瘀想第二

  靜觀未斂骸屍,一日至七日,黑氣騰溢,轉成青紫,甚可畏懼。——當念我如花美貌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膿血想第三

  靜觀死人初爛,肉腐成膿,勢將潰下,腸胃消糜。——當念我風流俊雅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絛汁想第四

  靜觀腐爛之屍,停積既久,黃水流出,臭不可聞。——當念我肌膚香潔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蟲噉想第五

  靜觀積久腐屍,遍體生蟲,處處鑽嚙,骨節之內,皆如蜂窠。——當念我鸾俦鳳侶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筋纏想第六

  靜觀腐屍,皮肉鑽盡,止有筋連在骨,如繩束薪,得以不散。——當念我偷香竊玉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骨散想第七

  靜觀死屍,筋已爛壞,骨節縱橫,不在一處。——當念我崇高富貴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燒燃想第八

  靜觀死屍,被火所燒,焦縮在地,或熟或生,不堪目擊。——當念我文章蓋世之身,將來或亦如是,則淫心淡矣。

  枯骨想第九

  靜觀破塚棄骨,日暴雨侵,其色轉白,或復黃朽,人獸踐踏。——當念我韶光易邁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引經策發第十

  ★菩薩修於死想,觀是壽命,常為無量怨雠所繞,念念損滅,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

  ——《涅盤經》

  ★佛告比丘:“當觀此身,有諸不淨——肝、膽、腸、胃、心、肺、脾、腎、屎、尿、膿、血──充滿其中,八萬屍蟲,居在其內,發、毛、爪、齒,簿皮覆肉,九孔常流,無一可樂。又復此身,根本始生,由於不淨。此身所可往來之處,皆悉能令不淨流溢,雖復飾以雕彩,熏以名香,譬如寶瓶中藏臭穢。又其死時,膨脹腐爛,節節支解,身中有蟲,而還食之,又為虎、狼、鸷、枭、雕、鹫之所吞噬。世人愚癡,不能正觀,戀著恩愛,保之至死,橫於其中,而生欲;何有智者,而樂此耶!”

  ——《大般涅盤經》

  ★如一美色,淫人見之,以為淨妙,心生染著;不淨觀人視之,種種惡露,無一淨處;等婦見之,妒瞋憎惡,目不欲見,以為不淨。淫人觀之為樂,妒人觀之為苦,淨行人觀之得道,無豫之人觀之,無所適莫,如見土木。若此美色實淨,四種人觀,皆應見淨;若實不淨,四種人觀,皆應不淨。以是故知,好丑在心,外無定也。

  ——《大智度論》

  四、省庵大師不淨觀頌(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

  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

  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

  當觀此身體,臭穢難具論。

  內外及中間,無一清淨物。

  己身既如此,它身亦復然。

  深生厭惡心,慎勿生貪著。

  當觀極樂國,純是蓮花生。

  不假父母胎,壽命原無量。

  一念念佛時,蓮花即化生。

  若能無間斷,決定生安養。

  ——《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604上

  佛為貪欲眾生說不淨觀,觀之既久,貪欲既除,可以越愛河而超苦海。余閒居閱《大智度論》,因取意而為之頌,以此自警,並以警世雲。

  死想第一

  (人死時心髒和呼吸均告停止,其狀可畏)

  有愛皆歸盡,此身寧久長?

  替他空墮淚,誰解反思量?

  所愛竟長別,淒涼不忍看;

  識才離故體,屍已下空棺。

  夜火虛堂冷,秋風素幔寒;

  勸君身在日,先作死時觀。

  脹想第二

  (死後不及一日,屍體內髒,漸變化膨脹)

  記得穠華態,俄成肚脹軀;

  眼前年少者,容貌竟何如?

  風大鼓其內,須臾□脹加;

  身如盛水袋,腹似斷籐瓜。

  垢膩深塗炭,蠅蛆亂聚沙;

  曾因薄皮诳,翻悔昔年差。

  青瘀想第三

  (死後血液不流,屍體色變,臭氣令人怖畏)

  紅白分明相,青黃瘀爛身;

  請君開眼看,不是兩般人。

  風日久吹炙,青黃殊可憐;

  皮干初爛橘,骨朽半枯椽。

  耳鼻缺還在,筋骸斷復連;

  石人雖不語,對此亦潸然。

  壞想第四

  (死後七八日,屍體即腐爛生蛆,屍汁臭穢)

  皮肉既墮落,五藏於中現;

  憑君徹底看,何處堪留戀?

  肌膚才脫落,形質便遭傷;

  瓜裂半開肉,蛇鑽欲出腸。

  枯籐纏亂發,顯藓爛衣裳;

  寄語婵娟子,休將畫糞囊。

  血塗想第五

  (死後屍壞,血液糊塗,九孔流出,瘀色臭穢)

  無復朱顏在,空余殷血塗;

  欲尋妍丑相,形質漸模糊。

  一片無情血,千秋不起人;

  淋漓塗宿草,狼籍污埃塵。

  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

  哀哉癡肉眼,錯認假為真。

  膿爛想第六

  (死屍停十日以上,即臭爛難聞)

  腐爛應難睹,腥臊不可聞;

  豈知膿潰處,蘭麝昔曾熏。

  薄皮糊破紙,爛肉棄陳羹;

  膿血從中潰,蠅蛆自外爭。

  食豬腸易嘔,洗狗水難清;

  不是深憎惡,何由斷妄情?

  噉想第七

  (若把死屍棄於林中,鳥獸即爭來噉食)

  羊犬食人肉,人曾食犬羊;

  不知人與畜,誰臭復誰香?

  屍骸遭噉食,方寸少完全;

  不飽饑烏腹,難干饞狗涎。

  當年空自愛,此日有誰憐?

  不若豬羊肉,猶堪值幾錢?

  散想第八

  (屍解完盡,節骨分離,頭脊不連,伊人何去?)

  形骸一已散,手足漸移置;

  谛觀娥媚姿,畢竟歸何處?

  四體忽分散,一身何所從?

  豈唯姿態失,兼亦姓名空?

  長短看秋草,穠纖問晚風;

  請君高著眼,此事細推窮。

  骨想第九

  (死後幾年,血肉既盡,只存白骨狼藉,人見憂愁)

  本是骷髅骨,曾將诳惑人;

  昔時看是假,今日睹方真。

  皮肉已銷爍,唯余骨尚存;

  雨添苔藓色,水浸土沙痕。

  牽挽多蟲蟻,收藏少子孫;

  風流何處去?愁殺未歸魂!

  燒想第十

  (死屍被燒時,體脂助燃焰,轉瞬成灰燼)

  火勢既猛烈,殘骸忽無有;

  試看煙焰中,著得貪心否?

  烈焰憑枯骨,須臾方熾然;

  紅飛天際火,黑透樹頭煙。

  妄念同灰盡,真心並日懸;

  欲超生死路,此觀要精研。

  ──以上皆節錄自《卍續藏經》第一○九冊635下-637上

  五、省庵大師四念處頌(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

  佛垂涅盤,囑諸比丘依四念處住,如佛無異。今時值末法,正念者少,顧此法門,何人修學?豈惟不思其義,抑亦未識其名,可勝歎耶!余山居無事,讀涅盤遺教品,因取其意,以入聲律,俾歌詠者,正念增長,妄心息滅,置諸座隅,日以自警,並不忘遺誡雲。

  觀身不淨

  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

  膿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

  紙粘皮囊肉,籐絆骨纏筋;

  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

  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

  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

  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

  強號為男女,虛名立主賓。

  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

  貴賤空回首,賢愚共怆神。

  徒生復徒死,誰識本來人?

  觀受是苦

  眾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

  順違才領納,取捨便縱橫。

  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

  怨從親裡出,哀是樂中生。

  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

  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

  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並;

  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

  戚戚終何益,悱悱漫不平;

  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

  若悟真空理,憂欣何處萌?

  觀心無常

  妄心無著處,體相竟如何;

  閃閃風中燭,搖搖水上波。

  一家門戶別,六個弟兄多;

  擾擾各馳競,紛紛總不和。

  青黃俄改換,動靜屢遷訛;

  臭別香隨到,甜來淡又過。

  炎涼易翻覆,好惡每偏頗;

  境滅心安寄,情忘智亦孤。

  掀翻五欲窟,搗盡六根窩;

  劫賊歸王化,飛禽出網羅。

  何當悟常住,諸妄盡消磨?

  注:“一家門戶別”指六根;“六個弟兄多”指六識;“擾擾各馳競”指眼逐色、耳逐聲等;“紛紛總不和”指如眼不與聲和、耳不與色和等;“青黃俄改換”指眼識無常;“動靜屢遷訛”指耳識無常;“臭別香隨到”指鼻識無常;“甜來淡又過”指舌識無常;“炎涼易翻覆”指身識無常;“好惡每偏頗”指意識無常。

  觀法無我

  諸法從緣起,初無我主張;

  因緣有生滅,念慮遂低昂。

  欲得翻城失,求閒反遇忙;

  畏寒冬不辍,苦熱夏偏長。

  貧憶富時樂,老追年壯強;

  有誰憎順適,若個好危亡。

  自在方為主,遷流豈是常;

  離根念何起,無識境還忘。

  內外無些子,中間有底藏;

  六窗虛寂寂,一室露堂堂。

  但得塵勞盡,居然大覺王。

  ——以上皆節錄自《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635下-637上

  注:“有誰憎順適,若個好危亡”指得失閒忙冷熱等,皆從緣生,不因我有。

  六、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

  人人愛此色身,誰信身為苦本?刻刻貪圖快樂,不知樂是苦因。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匪堅,總歸磨滅。長年者,偶至八九十而亡;短命者,不過二三旬而夭。更有今日不知來日事,又有上床忽別下床鞋。幾多一息不來,便是千秋永別。歎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肉塊。發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痰涎,污如行廁。冬寒夏熱,年年向瘧疾裡偷生;虱咬蚊噆,歲歲從蛆蟲邊混過。此身無可愛樂,諸人當願出離。如何迷昧者尚逞風流?懵懂漢猶生顛倒?或有骷髅頭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邊,帶麝帶香。羅衣偏罩膿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用盡奸心百計,將謂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昏,閻羅王接人來到,加以鬓斑齒落,無常鬼寄信相尋。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之捷徑;日日耽酒嗜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一旦命根絕處,四大風刀割時,外則腳手牽抽,內則肝腸痛裂。縱使妻孥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生者枉自悲啼痛切,死者但覺神識賓士。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過奈河岸,見之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者自然淒慘。棄世方經七日,投冥漸歷諸司。曹官抱案沒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平生為善者,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惡者,押入湯途、火途、刀途。當初盡道因果荒唐,此際方知語言不謬。孽鏡裡件件分明,夜台中般般苦楚。刀山劍樹,吃不盡萬種煎熬;戴角披毛,填不了多生業債。任汝心雄膽潑,免不得向鬼卒而低頭;憑他謗道毀僧,挨不過對閻君而屈膝。魂魄雖歸陰界,身屍猶臥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熏地熏天。無錢財者,付之一堆野火;有體面者,埋諸萬裡荒山。昔時俏麗紅顏,翻成灰燼;今日荒涼白骨,變作塵埃。從前恩愛,到此成空。自昔英雄,而今何在?青草邊漫留碑石,綠楊內空掛紙錢。想到梢頭結局,誰人能免如斯?若欲跳出輪回,須是皈心正覺。休向鬼窟裡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是男是女總堪修,若俗若僧皆有分。急求活路,當思身後之身;切莫依回,仍做夢中之夢。若明日更待明日,看看誤盡青春;使後人復哀後人,累累增高白骨。彌陀好念,勿虛彼國之金台;閻老無情,莫惹他家之鐵棒。捨惡從善,改往修來。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使在在齊知覺悟;教人人共免沈淪。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

  ——節錄自《西歸直指》頁110

  七、戒淫文

  蓋聞業海茫茫,難斷無如色欲;塵寰擾擾,易犯惟有邪淫。拔山蓋世之英雄,坐此亡身喪國;繡口錦心之才士,因茲敗節墮名。今昔同揆,賢愚共轍。況乃囂風日熾,古道淪亡。輕狂小子,固耽紅粉之場;慧業文人,亦效青衫之濕。言窒欲而欲念愈滋,聽戒淫而淫機倍旺。遇嬌姿於道左,目注千翻;逢麗色於閨簾,腸回百折。總是心為形投,識被情牽。殘容俗妪,偶然簪草簪花,隨作西施之想;陋質村鬟,設或帶香帶麝,頓忘東婦之形,豈知天地難容,神人震怒。或毀他節行,而妻女酬償;或污彼聲名,而子孫受報。絕嗣之墳墓,無非輕薄狂生;妓女之祖宗,盡是貪花浪子。當富則玉樓削籍,應貴則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誅;地獄餓鬼畜生,沒受三途之罪。從前恩愛,到此成空,昔日雄心,而今何在?普勸青年烈士,黃卷名流,發覺悟之心,破色魔之障。芙蓉白面,須知帶肉髓髅;美貌紅妝,不過蒙衣漏廁。縱對如玉如花之貌,皆存若姊若母之心。未犯邪淫者,宜防失足;曾行惡事者,務即回頭。更祈展轉流通,迭相化導。必使在在齊歸覺路,人人共出迷津。

  ——周安士老居士(節錄自《壽康寶鑒》頁5)

  八、黃庭堅戒淫發願文

  我從昔來,因癡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今者對佛發大誓:

  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淫欲;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食肉。

  設復淫欲,當墮地獄、住火坑、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淫亂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復飲酒,當墮地獄、飲烊洞汁、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酒顛倒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復食肉,當墮地獄,吞熱鐵丸、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殺生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願我以此,盡未來際,忍辱誓願,根塵清淨,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於無量眾生界中,現作佛事。

  ——節錄自惟明法師編《禅林珠玑》頁252

  九、戒之在色賦文

  蕩蕩情天,昏昏欲界。智慧都迷,癡呆難賣。亦念夫夫婦婦,正家道以無乖;庶幾子子孫孫,肅閨門而勿壞。如何鑽穴,絕無煩蛱蝶之媒;竟至逾牆,償不了鴛鴦之債。萬惡以淫為首,曾榜森羅;百殃悉降於身,非徒夭瘵。削他桂籍,生前則窮巷空悲;斬爾椒條,死後之荒茔孰拜?個個《中庸》記得,九經忘遠色之經;人人《論語》讀完,三戒昧少時之戒。血氣多緣未定,智愚哪得不移。和也者,財先可餌;強乎哉,力莫能支。刑於寡妻,破節而故夫暗泣;摟其處子,含羞而新婦群疑。以傭妪為易奸,麀而忽聚;以乳娘為可犯,蠱豈堪醫?美婢調來,獅吼之威教遍受;頑童比及,龍陽之丑更難知。帶肉髓髅,偏喜狎顛狂之妓;低眉菩薩,亦怒污清淨之尼。《傳》曰“男有室,女有家”,毋相渎也。《禮》雲“內外亂,禽獸行”,則必滅之。則有舌上燦花,毫端錯彩。誘人顛墜於邪山,罰爾沈淪於苦海。自诩文人才子,風流之趣語頻翻;遂令怨女曠夫,月下之佳期早待。好談中篝,一言傷天地之和;妄著淫書,萬劫受泥犁之罪。演出橫陳之劇,聲音笑貌;誰則弗思,描來秘戲之圖,袒裼裸裎,焉能不挽?酣歌艷曲,魂已蕩而魄已消;偽造仙方,陽可補而陰可采。是皆導入三途,能不孽添百倍?放鄭聲而有訓,此語應聞;思魯頌以無邪,其言猶在!何勿念淫,轉而好德。無思乃保無為,有物本來有則。想到懸崖撒手,欲火難紅;急從彼岸回頭,狂瀾勿黑。過而能改,福尚可以自求;善更能遷,禍定消於不測。綠衣引去,洪學士之上壽還登;黃紙標來,項秀才之高魁旋得。出乎爾,反乎爾,報應分明;不可逭,猶可違,挽回頃刻。罪不加忏悔之人,夢已入清涼之國。非禮勿動,衾影中浩浩其天;反身而誠,倫紀中賢賢易色。樂爾妻孥,畢其嫁娶。夭桃各詠於歸,少艾焉容外慕。鸾帏夢暢,提頭而人面模糊;鳳管詞新,拔舌而鬼形恐怖。戒得心中如鐵,法網讵罹;色原頭上從刀,殺機已露。生貪有限之歡,沒受無窮之苦。能忍堅忍很忍,便致神欽;視淫意淫語淫,都防天怒。奔還要拒,風清月白之吟;烈更須揚,露峽雪江之句。自己閨房之樂,亦莫常耽;他人床第之言,胡堪輕訴。青樓薄幸,休教縱欲三年;白壁無瑕,只在閒情一賦。

  ——節錄自《壽康寶鑒》頁46

  注:商子拜亭,越中名士也。一夕夢文昌帝君謂之曰,子有賦才,曷不作戒色賦一篇,為我喚醒世人?醒而為之,下筆似有神助,字字窮形盡相,言言怵目驚心。願天下文人才士,低徊往復之。

  十、戒淫寶訓文

  帝君曰:甚矣!淫之為害大而流禍毒也。燕啄皇孫,漢祚因之將盡;龍嫠帝後,夏廷由是寢衰。新台作而穢跡影;牆茨歌而丑聲著。琴挑當爐卓女,空遺萬世譏評;詩寄蕭寺崔莺,徒作千秋笑柄。貪歡致疾,瘦減荀令之肌;漁色殒身,憔悴潘郎之鬓。夢繞翠帷錦帳,拋卻黃卷青燈;情牽秦首蛾眉,棄彼螢窗雪案。赴佳期於邃室,暗中獨往,宛然穿窬之形;踐密約於空房,奸所雙擒,旋作餐刀之鬼。冥則有鬼神之殛,明則有王法之誅。或徒流、或笞杖、或絞斬,剝膚傷肢,受盡許多現報;或劍樹、或刀山、或油鼎,淒風慘月,難免無限陰刑。昔之臥柳眠花,歡娛有幾?今此呼疼叫痛,解脫何時?豈知流水桃花,腸斷情多劉阮,終成苦趣,行雲送雨,魂迷夢裡襄王,總屬愁因。害及當身,累言莫盡;禍贻後代,罄紙難書。女為娼而媳為妓,倚門獻笑,風流債加倍填還;子則絕而孫則滅,荒塚孤眠,奸淫報異常酷烈。夫富貴之輩,身享厚寔崇高,都緣累劫修來,戀此片時之樂,盡墮前功;貧賤之人,日受憂愁困悴,皆是前生造就,圖茲頃刻之歡,愈增後罰。少壯者,前程甚遠,因好色而不齒士林,身敗名滅;遲暮者,光景無多,為貪淫而遄歸死路,骨化形消。何如苦海回頭,奚若愛河登岸?視明眸皓齒,不啻骷髅;睹弦服新妝,一如鸩毒。畏鬼神之殛,對彼姝而不動心;懼王法之誅,處暗室而不興欲念。品行無慚於玉潔;姓名自著於金亟。是則予之所厚望而重期者矣。

  ——節錄自《欲海慈航》頁1

  十一、锺離祖師戒淫歌

  誰家少艾顏如玉,锺情故意迎人目。

  多少賢豪善檢束,到此關頭便失足。

  可憐失足欺幽獨,妄謂罪微猶可贖。

  豈知天將淫惡錄,載在薄中罰甚酷。

  折卻祖宗遺下福,削爾前生修下祿。

  損爾悠悠好壽數,斬爾綿綿廣嗣續。

  罰之不已令變畜,甚至永使墮水族。

  看此慘報我亦哭,歎人何苦迷粉髑。

  今懇世人聽忠告,好色來前避欲速。

  他女原非爾花燭,他妻原非爾眷屬。

  他女勾爾入他室,爾莫從他暗相逐。

  他妻誘爾同他宿,爾莫與他私相熟。

  爾若魂銷無把握,但想一誤入地獄。

  爾若欲火難降伏,但想一犯遭冥戮。

  想到此間身觳觫,自覺心灰如槁木。

  心如槁木純無欲,鬼神聞之皆敬服。

  ——節錄自《欲海慈航》頁13

  十二、紫柏大師龍蛇戒淫歌

  君不見,龍與蛇,本無常!

  龍若有欲即為蛇,蛇能無欲鱗蟲王!

  世人所欲固雖多,飲食男女為大屙!

  若以飲食較男女,男女又為欲之戈!

  漢高祖之大度,楚霸王之強悍。

  一火鹹陽心不悲,虞姬別時情何軟?

  淮陰功高尚忍誅,戚姬臨決苦躊躇。

  能將欲海輕掀倒,自古人間幾丈夫?

  西施不知是何物,傾城傾國無多力。

  當時若使留於越,越霸諸侯亦未必!

  又不見!

  五百仙人善馭雲,去來空際盡超群,

  才聽宮女一聲曲,神力俱遭欲火焚!

  蘇子卿,持漢節,吞氈啖雪命欲絕,

  死生朝夕不可保,胡婦生兒猶所悅!

  欲之難斷有若是,難斷能斷須男子!

  男子斷欲尚多難,婦人失節何足恥?

  言雖反,意甚切,字字分明心吐血,

  是男是女能斷欲,誠為世上真豪傑!

  扶人倫,整世道,苟非豪傑甯堪造?

  饒有周公伊尹才,未能斷欲終顛倒!

  大可笑,大可笑,好漢多迷屎尿竅,

  臭皮袋上巧莊嚴,相看莫不稱為妙?

  殊不知,四大合成身,四蘊攢為心,

  若以四四觀身心,何處尋?

  煩惱海豈有邊,龍蛇出沒足雲煙,

  人欲關頭雷雨深,等閒換骨阿誰先!

  ——紫柏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二七冊頁64下-65上)

  十三、趙令衿之戒欲文

  嘗謂世人,無始時來,有大苦惱,惑亂身心,不求出離。所大苦者,淫欲之事也!此苦能昏塞精神,戕賊性命,障道敗德,妨廢修行。每念私心潛散,邪見動搖,不以境緣有無,不分去處淨穢,便起顛倒,恣行觸污;淨眼觀之,有何快樂!且情塵流轉,欲火燒然,自古迄今,老幼貴賤,無不被其害也!

  蓋世人廣貪財利,追求爵祿,如意之後,唯是耽著色欲。又有缁素之間,百念灰冷,惟此一事,多為魔惱。至於造妖作竊,傾國亡家,或善和眷屬,因此紛爭,或久遠夫婦,因此乖離,信之壞人根本,累人深重,奸妒欺昧,不可名言。是故佛說,諸業易斷,此苦難除。苟能滅盡,無不成道!

  大抵男女二根,初無分別,邪妄發生,互起愛染,結習牽纏,遂有:思想驚夢之苦,蠹費破散之苦,冤結離間之苦,遭刑染疾之苦,直到夭亡,終未省悟。明知穢污,非清淨因,如蛾投火,自受燋然!

  如來明誨,若不斷淫,欲求聖道,無有是處。當知情愛為災難之端,狐媚乃殺人之賊,起煩惱因,入地獄種。誤人損德,喪身失命。常於一切處,泯絕男女相,究竟真實,誰受欲事。當知革囊,臭穢敗壞,總成白骨。念欲境界,復有何樂?雖在夢中,亦生怖畏!

  普願一切含靈具識,盡生厭捨,如冤家想,當遠離也;如大火聚,不可近也;如毒蛇來,當急避也。果能一發悔念,俾得此纏縛,自然消釋。變垢濁而獲法身,散淫火而為智慧。互相教化,同行淨道,證安樂行。

  ——趙令衿(節錄自惟明法師編《圓明文集精華篇》頁116-117)

  十四、戒淫短文

  斷五欲說

  世人欲色,本為身樂;曾不念言,油盡燈滅,髓竭人亡,大可怖畏。佛在世時,敕優婆塞,姑戒邪淫;亦為眾生欲愛深積,未能淨盡,特樹大防,令無縱濫。故斷淫者,是了義教;斷邪淫者,不了義教。余今之年,四十始衰,子壯已娶,子可生孫;及今斷之,已磋遲暮!少生系戀,不比於人!

  而況岸然稱大丈夫、圖出世事,求大光明,通天徹地?世間勝事,非全精神,無少滲漏,尚不能辦,何況出世大光明事?聞之於師(宗寶道獨禅師),此於般若,如水與火,如冰與炭,相克相滅,不容並行。要令此心,光明無壅,拔出形骸、立氣之外,七處割截。心無動搖,安可得有須臾欲樂,微系吾念?自傷福薄,不早斷決,遲延至今,可慚可恨!

  ——明?御史金聲之“斷五欲說”(節錄自惟明法師編《禅林珠玑》第四輯頁161-162)

  淫戒三了義說

  經雲:“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天台疏》言:“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邪正俱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唯制邪淫。”予嘗舉問香山老人。老人主天台說。惟然師曰:“不然!經言:‘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又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然則盡世間,豈復有可淫之人?與人行淫,淨法安在?”予心韪(音偉,是也)其言。於時始發願求生淨土,顧念此分段身,欲愛所成,不斷其根,而求出生死,如卻(退卻也)行求前,無有是處。第夙習深重,時不自克。

  已而受菩薩戒,讀《華嚴經》,瞿然深省,以謂菩薩斷淫,實有三義:一者不負己靈,二者不诳諸佛,三者不欺眾生。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晝夜六時,常放光明,無有間歇。忽不自知,隨照立所,起於我愛。由有我愛,殉諸欲染,淪溺日深,光明日減,流浪生死,無有出期,幸及今日,得預戒品。尚復因循,貪嗜垢穢,如蠅集溷,如蟻附羶,雲何智人,而不慚恥?欲染一淨,我愛自輕。我愛既除,光明斯復。頓脫苦輪,入泥洹道。是為斷淫,第一了義。

  復次諸佛法身,悉由無量清淨功德之所莊嚴,具諸相好,成最正覺。以大慈力,廣說經律,度脫我等。我今之不斷欲愛,則念佛不切。念佛不切,則見佛無期。以斯染法與清淨心不相應故。如水與火,如薰(香草,一名蕙草)與莸(草名,臭氣甚烈),相傾相奪,此強則彼弱,此成則彼壞故。名為佛子,捨父逃逝,自诳诳佛,何以報恩?此為斷淫,第二了義。

  復次,凡夫地中,常樂染法:菩薩度人,莫先淨戒。雖在天、魔、神、鬼、畜生之女,尚欲方便教化,勸發菩提;何論現前所有眷屬?此諸眷屬,或已發心、或今發心、或當發心,以道眼觀,作佛子想,作法侶想,作蓮胎骨肉想,誘引提攜,成就淨業。何忍一剎那間,起於欲相?而況從事?若或從事,是即魔法。以為斷淫,第三了義。

  唯此三事,決定不疑,而斷淫之志始堅。故曰:“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火坑刀上,終不毀犯三世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如此誠言,甯於在家、出家,顧有區別?——惟然師之言其信。

  歲在元黓攝提格孟春之月,偶閱經疏,追述此義,與諸在家佛子共之。——清彭紹升之“論梵網經淫戒”

  ——節錄自惟明法師《圓明文集藝文篇》頁312-314

  淡泊恩愛

  《涅盤經》雲:“無明郎主,恩愛魔王,從生至生,遭其戕害。”故吾人愛網纏結,昧卻本真,一受其毒,沈淪不已!是以修省,欲離火宅。惟此愛根,甚難割截,乃至頭白齒豁,死門在即,尚爾念念不體,作馬牛之自甘,為奴隸之所願。總大智人,十有九昧,況無慧者!經雲:“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或曰:夫妻子女人倫之綱,為之世紀,何以謂怨仇,恐喻之不亦甚乎?曰:非也!以人倫道中,則君君、臣臣、父子、夫婦;以修道者,固當別論。如忠孝之士,殉身救父、衛國、匡君,立名萬世,人道備矣;若出世之學,辭親割愛,捨己從人,以度諸有,法道全矣。是以出世之學,故能弘通大乘,超脫塵鎖,不同世議。

  要之,趣進妙道,未見情愛封固,而得有證者!念吾生從朝至暮,從少至老,從生至死,從貴至賤,從貧至富,役使身心,無暫時捨;至睡熟時,夢中尚遭其顛倒,過在誰欤?眼見日喪而日不知,日迷而日不覺,深入骨髓,總經塵劫,牢不可拔,謂之肉刺,謂之軟繩。我佛目不耐看,因於世谛,示現王宮,捨身救度。若是標式,尚爾執迷!是觀愛之為害甚大!乃至入四生異類,改頭換面,逐影隨形,患難不捨,迷倒無已。故雲:淡泊恩愛。必於正念反觀,生死臨頭,最親不可少代,則恩愛必冰釋矣。噫,可不畏欤!

  ——清?撄甯智靜大師之“示敏一居士居家修省十法”

  七世母羊豕

  呂祖師曰:奸人室女,得絕嗣報。婦人年自十三、四後,情窦已開,奸之尚獲重譴,若未及其時而誘之,心何忍也?世間凶淫之輩,不但喜漁幼女,兼獵幼童。夫兩情相悅,而後成淫,幼童幼女,稚昧無知,何所悅於我,而乃泰然淫之乎?絕嗣不足盡其辜也,其人七世當為母羊母豕,不得解脫。蓋以此二物,生世周月,便能受淫故也。至於倫常之中,或以卑犯尊,或以上亂下,罪大惡極。刑曹斷律,雖按其服之重輕,有立剮立斬立絞之殊。然陽報既彰,陰罰尤重,其人七世當為雞為犬,不得解脫,蓋以此二物,迷卻性真,不知倫常故也。以上所載,乃口不忍言,筆不忍書者。而世人紛紛犯之,此豬羊雞犬之所以日多也。帝君曰:誠哉呂師之言也。漁幼之人,犯倫之輩,當其造業之時,雖非豬羊雞犬之身,而已有豬羊雞犬之事。縱陰律未加,而已知其墮入畜道矣。人何苦以頃刻之歡娛,甘為畜生而不辭哉!

  ——呂祖師(節錄自《欲海慈航》頁3-4)

  男淫六不可

  一、淫污亵狎,顏面有腼,恭敬既喪,羞惡亦殄。一不可也。

  二、棄爾結發,嬖彼少年,乖氣致異,好惡有偏。二不可也。

  三、若輩佻達,有何行檢,竊玉偷香,室人是染。三不可也。

  四、舉頭三尺,定有神明,瞋怒其穢,降罰非輕。四不可也。

  五、律載雞奸,王法班班,奸又近殺,軀命攸關。五不可也。

  六、非求爾後,妄洩爾精,愚哉是役,速戕其生。六不可也。

  ——節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06

  淫欲三魔說

  凡人最易失足,只在美艷當前,勃然難制之一刻,此際有三魔:

  眼光落面,妖態攢心,骨熱神飛,煙騰焰熾,是謂火魔。

  欲眼萌動,任督潛開,如堤將崩,如洪欲決,是謂水魔。

  水火相烹,形魂互蕩,如輪不息,如環無端,是謂風魔。

  三魔者,三關也,斬三魔,過三關無他,有慧劍一焉:

  一曰“忍”而已矣、“堅忍”而已矣、“很忍”而已矣。

  饑不食虎餐,渴不飲鸩酒,“忍”之說也。

  兩斗奪刀,流血不解,敗軍奪路,中箭不回,“堅忍”之說也。

  蝮蛇螫手,壯士斷腕,毒矢著身,英雄刮骨,“很忍”之說也。

  此際關頭守得定,忍得過,則感天地、動鬼神,功圓行滿矣。

  若一念依徊,必至操持不定,彼牆花路柳,粉白黛綠,轉眼成空。而由此奪算,由此減祿,甚或由此殺身。且命該富貴而貧賤矣;數應平安而禍變矣;分應有子者,絕嗣矣;願望貴子賢孫者,偏生下流矣。且有地獄報、來世報、畜生報、妻女淫泆報、子孫困窮報、娼優下賤報。片念略歧,無邊荼毒。嗚乎!敢不忍乎哉?噫嘻!敢不忍乎哉?

  ——節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03-304

  淫書奸淫報

  ★三代而下,世多邪說。而邪說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莫如淫詞小說為甚。蓋聖賢經傳,唯恐不能覺天下之愚迷。而淫詞小說,唯恐不能喪斯民之廉恥。以故小說出而淫風熾,淫詞興而貞德衰。然誰無羞惡之心,豈肯作禽獸之事?但以聰明子弟,靈敏婦女,一睹此書,悉為所惑。初則艷其詞章,以為佳妙,繼則情隨文轉,不能自持。遂致竟以希聖希賢宜家宜國之身,甘作鑽穴逾牆偷香竊玉之事,而絕無顧惜者,皆此等邪書之所蠱惑也。

  其毒人也,烈於蜜餞砒霜。其陷人也,慘於雪覆坑坎。令人滅理而亂倫,折福而損壽,破家而殺身,辱先而絕後。及其死也,尚使神識墮於地獄,受諸極苦。久經長劫,莫由出離。可不哀哉?凡作此書,及販賣此書者,其罪甚於叛逆之首,亂賊之魁。當為國法所必誅,天律所不赦也。奉勸當權諸名公偉人,及一切有心世道仁人君子。凡見此等人,務必勸令改業。凡見此等書及板,務必盡行焚毀。有力則獨任其資,無力則勸眾共舉。又祈輾轉化導,俾人各景從。必期於世間永無此書,人民各敦□倫而後已。將見佛天雲護,災障冰消。身心安泰,家門迪吉。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勳徽爵位,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特將收藏小說四害,並焚毀淫書十法詳列於後。企有心世道者,采取而舉行焉(四害十法,見《格言聯璧》。)(勸毀淫書說)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796-797

  ★今人往往為一“情”字所誤,不知“情”之一字,天與我為忠孝友弟仁民愛物用也。正用之,則為賢聖,邪用之,則為禽獸。可不懼哉?

  ——節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01

  ★造作淫書,壞人心術,死入無間地獄,直至其書滅盡。因其書而作惡者,罪報皆空,方得脫生。

  ——節錄自《感應篇匯編》之《文帝天戒錄》雲

  ★奸人妻女,玷人閨門,在地獄中,受苦五百劫,方得脫生,為騾為馬,又五百劫,方復為娼為優。奸宿寡婦尼僧,幾人操履,在地獄受苦八百劫,方得脫生為羊為豕,供人宰殺,又八百劫乃復人身,為瞽為啞、為五官四肢不全,殘廢之人。

  ——節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02-303之《文帝天戒錄》雲

  ★淫人之罪如殺人等,又曰:凡人苦行修行,諸罪俱可消釋,惟曾破處子之身者,後道高行滿,不能開釋,必受過惡報,方可成真。

  ——節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01-302之《道書》雲

  ★殺人者,殺其一身,淫人者,殺其三世,蓋不特破其人之節,使其翁姑、父母、丈夫、子女,恥懸眉額,痛徹心脾,甚致因羞致死,或夫殺其妻,父缢其女,子不認其母,親戚難施面目,良家莫與聯姻,以俄頃偷歡,造彌天罪惡絕嗣之報,尚不足以蔽其辜也。

  ——節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00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兄弟,淫人不獨亂人夫婦一倫,並亂人父子兄弟五倫遂亡。其三,甚至彼祖宗有不歆非類之痛,神誅鬼戮,豈能或逭?殺人者,戕其後天,而淫人者,亂其先天,況殺人者,恨之也。若淫人者,何恨於其丈夫翁姑父母?且何恨於娥眉?而必欲污其身喪其節也。

  ——節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00

  ★好犯他婦者,眾惡不可計,今身亦後身,現世為人所見憎嫉。雲何現身為人所憎?所以為人所憎者,或為王法所拘,或為夫主所捉,或閉在牢獄,榜笞萬端,拷掠荼毒,其惱無數。身壞命終,生劍樹地獄中。罪人在獄,見劍樹上,有端正婦女,顏貌殊特,像如天女。時諸罪人,見彼女端正無雙,心歡意樂,欲與情通,相率上劍樹枝下垂,刺壞身體毒痛難計,欲至不至。諸端正女忽然在地,罪人遙見諸女在地,復懷歡喜,復緣樹下劍枝逆刺,破碎身體肉盡骨存,高聲喚呼,求死不得。罪苦未畢,復還生肉,皆由貪淫致此苦毒,如此經歷數千億萬歲,受此毒痛,亦不命終。要盡罪貪淫入獄其事如是。

  若復貪淫之人墮畜生中,或有時節淫起,或無時節淫起,淫有時節眾生輩,雖犯於淫不犯他妻,淫意偏少,不大殷勤淫起。或無時節眾生者,在人間時淫意偏多,犯他婦女,今為畜生,欲意甚多,以是之故,淫無時節,生在畜生,受罪如是。

  貪淫眾生墮餓鬼中,為淫逸故,共相征伐,乃至阿須倫與諸天共爭,皆由貪淫。犯他妻婦,生餓鬼中,受罪如此。

  貪淫之人生人中者,己婦妻女,奸淫無度,游蕩自恣不可禁止,若復強犯,越法淫逸,或尊或卑,不避親疏,雖得為人,亦無男根。或有兩形或無形者,或者一形,亦不成就,如此淫逸之類,皆由犯淫無高下故。

  貪淫之人若生為天,遭五災疫,瑞應之變,己天王女與他娛樂,天子見已,內懷憂戚,如被火然,我身猶淫玉女離索,心意熾然,生不善念,於彼命終,生地獄中,斯由不福利行,生五道中,隨形受苦,其罪不同。

  ——《出曜經?卷六》《大正藏》第四冊頁640中-下

  十五、戒淫詩集

  斷淫偈

  佛無不喜,惟不喜淫,水中用塵,塵以水洗。塵從水生,水不洗塵,塵豈能清?兩者匪惑,淫火自停。

  ——紫柏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二六冊頁972下)

  十方三世中,惟我一人淫。

  淫機斷不難,淫人處處滿。

  淫機卒難斷,時時互相熏。

  增長無有已,我斷人不斷。

  斷斷熏復深,染淨各有源。

  源窮染淨洗,戒根盤虛空。

  空外無有物,有淫無地藏。

  ──紫柏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二六冊頁991)

  西施說法偈

  世人盡愛西施美,范蠡不愛卻載去,

  此意若使吳王知,伍員頭始留得住。

  我聞西施美亦愛,愛情如火燒心裡,

  無限精神為此枯,千排萬遣無用處。

  偶讀圓覺普眼章,西施之丑難掩藏,

  三十六物仔細觀,但覺其臭不覺香。

  香臭互奪本無地,范蠡滿載明月光,

  此光要使照千古,伍員頭斷日中霜。

  萬花叢裡去復來,西施翻作說法王,

  試觀捧心颦眉時,芙蓉兩岸秋波長。

  得漁欸乃聲何奇?耳根一染平空亡。

  ——紫柏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二六冊頁992下993上)

  示如印觀身歌

  君不見

  如花女子誰不戀?只緣面嫩怕風吹,

  幾回躲避桃花畔。

  又不見

  吳王樓船載西施,蕩漾中流炫顏色,

  一朝越兵過行春,等閒笑裡姑蘇失。

  這肉塊、害殺人,古今無限沒風塵。

  老僧有個降魔術,不是英雄不解識,

  常將此心觀此身,此身畢竟是何物?

  今日觀、明日察,內外搜求沒搭殺。

  皮裹肉、肉包骨,橫筋豎絡互相織,

  三焦五髒細復推,蛲蛔以為極樂國。

  膿為漿、糞為食,終日醺醺自為得,

  一朝報盡幻軀燒,總隨煙焰風飄失。

  能觀者、是我心,所觀者、是我身。

  能所何曾有疏親?譬如吳越各江山,

  癡人無智認為一。

  觀之久

  觀力漸熟成抖擻,一道神光照廁坑,

  蛆蟲滾滾希延壽,臭穢中、不堪處,

  爭名奪利誰思止?萬兩黃金買粉頭。

  直謂風流長不死,悲哉業鬼與淫妖,

  不道東風夜半生,猶謂春光常若此。

  ——紫柏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二七冊頁59下)

  馬郎婦贊

  欲火燒靈根,心苗終焦滅,

  智者聞此言,悲痛入骨髓。

  奈何天下人,如花女為寶,

  冀得枕臂眠,即死亦甘爾。

  菩薩甚愍之,幻此微妙容,

  令眾生見喜,因喜生愛心。

  因愛生覺悟,覺悟即慚愧,

  遠一切婦人,如菩薩無異。

  勿於菩薩身,生此不淨想,

  人為萬物靈,豬狗乃不若。

  由是淫心生,號跳強制止,

  勉然至自然,終登無欲地。

  無欲即聖人,常為如來子,

  於世作日月,破大夜昏暗。

  一人全此德,大千蒙利益,

  觀音之化身,身身無窮已。

  ——紫柏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二七冊頁110上)

  慧劍歌

  柳為營兮花作寨,絕世佳人稱主帥。

  酒兵日夜苦相爭,又有笙歌增氣概。

  殺人妙算是風流,斬將奇謀有恩愛。

  任他舉鼎拔山雄,但與交鋒無不敗。

  力戰筵前氣血衰,洞房疊媾神精憊。

  連年累月不解兵,管教性命從茲壞。

  勸君修德立城池,不淫不縱守關隘。

  一朝修得慧劍成,誅盡酒魔與粉黛。

  ——節錄自《欲海慈航》頁14

  戒貪花酒歌

  戒汝休貪酒與花,才貪花酒便亡家。

  只因灑引花心動,自是花迷酒後斜。

  酒後看花情不厭,花前酌酒興無涯。

  酒後花謝黃金盡,花不留人酒不賒。

  ——節錄自《欲海慈航》頁14

  盡說厭欣為障道,誰知淨業善資成。

  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       何處安居能徙宅,誰人無事肯登程?

  鐵圍山外蓮華國,掣斷情缰始放行。

  ——省庵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626下)

  癡人垂老不知休,喚殺朦胧未轉頭。

  毒病偏將醫作惡,沈屙翻與藥為雠。

  愛繩易縛禽投檻,欲餌能牽魚上鉤。

  奉勸世緣宜早悟,蓮池種子尚堪投。

  ——省庵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631下)

  女人極樂不容生,未了迷流欲斷魂。

  一個糞囊花粉裡,相牽佯作美佳身。

  ——來果禅師《千字偈》頁21

  別離惡世是高人,愛鎖情枷怎脫身?

  咬定牙關尋出路,一刀兩斷遠紅塵。

  ——來果禅師《千字偈》頁32

  婦女從來欲性多,愛河滾滾苦蹉跎。

  立志願生清淨土,莫萌一念喜娑婆。

  ——來果禅師《千字偈》頁33

  姑娘一句動人心,誰知我早是他生?

  若明互相為男女,父母兒孫豈戀情?

  ——來果禅師《千字偈》頁34

  情愛何如慈愛清?等同一愛有攸分。

  情念橫生尤自墮,慈心動處利多人。

  ——來果禅師《千字偈》頁37

  色欲推人下火坑,而今哪個肯留心?

  淫念猛翻全不顧,阿鼻好下竟無人。

  ——來果禅師《千字偈》頁59

  塞斷情河與愛江,滔天大海少汪洋。

  源流自此無消息,長空白日照當陽。

  ——來果禅師《千字偈》頁54

  女色多迷人,人惑總不見,

  龍麝暗薰衣,脂粉厚塗面。

  人呼為牡丹,佛說是花箭,

  射人入骨髓,死而不知怨。

  ——慈受禅師

  尿屎渠、膿血聚,算來有甚風流趣?世人恣情耽色,動曰因緣,非也。業境相隨,互為流轉,夙生魔障未消,還來虧損其德爾。

  ——達摩祖師之“皮囊歌”

  淫欲為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

  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一。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頁1123

  此身如白玉,一失腳便碎。

  此事如鸠毒,一入口即死。

  ——明高宗憲(節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01)

  日輪漸漸短,光陰一何促。

  身如水上沫,命似當風燭。

  常須慎四蛇,持心捨三毒。

  相見論修道,更莫著淫欲。

  淫欲暫時情,長劫入地獄。

  縱令得出來,異形人不識。

  或時成四足,或是總無足。

  可惜好人身,變作丑頭畜。

  今日預報告,行行須努力。

  ——龐蘊居士

  迷時愛欲心如火,心開悟理火成灰。

  灰火本來同一體,當知妄盡即如來。

  ——龐蘊居士

  世人愛假不愛真,世人憐富卻憎貧。

  唯敬三途八不淨,背卻如來妙色身。

  ——龐蘊居士

  當年恩愛,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玉堂掛珠簾,中有婵娟子。

  其貌勝神仙,容華若桃李。

  東家春霧合,西捨秋風起。

  更過三十年,還成甘蔗滓。

  ——寒山大士《禅家寒山詩注》頁24

  城中蛾眉女,珠佩珂珊珊。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彈。

  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

  未必長如此,芙蓉不耐寒。

  ——寒山大士《禅家寒山詩注》頁26

  侬家暫下山,入到城隍裡,

  逢見一群女,端正容貌美。

  頭戴蜀樣花,燕脂塗粉膩,

  金钏镂銀朵,羅衣绯紅紫。

  朱顏類神仙,香帶氤氲氣,

  時人皆顧盼,癡愛染心意。

  謂言世無雙,魂影隨他去,

  狗咬枯骨頭,虛自舐唇齒。

  不解返思量,與畜何曾異?

  今成白發婆,老陋若精魅。

  無始由狗心,不超解脫地。

  ——寒山大士《禅家寒山詩注》頁484

  世有一等愚,茫茫恰似驢。

  還解人言語,貪淫狀若豬。

  險巇難可測,實語卻成虛。

  誰能共伊言,令教莫此居。

  ——寒山大士《禅家寒山詩注》頁132

  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

  貪財愛淫欲,心惡若豺狼。

  地獄如箭射,極苦若為當。

  兀兀過朝夕,都不別賢良。

  好惡總不識,猶如豬及羊。

  共語如木石,嫉妒似顛狂。

  不自見己過,如豬在圈臥。

  不知自償債,卻笑牛牽磨。

  ——寒山大士《禅家寒山詩注》頁473

  明明死路自家尋,浪說情深孽更深。

  好借妖魔看美色,休欺神鬼動邪心。

  陽台一夢歡何有?陰律三章慘不禁。

  為問淫人妻女者,誰甘妻女被人淫?

  ——王岱東(錄自《醒世千家詩》頁53)

  色膽迷天頃刻中,殘燈暗室兩心同,

  雨雲入夢終成幻,神鬼當空不放松。

  世德百年從此斬,靈光一點自今蒙。

  前程有志須回首,莫向情關問路通。

  ——趙石樓(錄自《醒世千家詩》頁54)

  色作船頭氣作艄,中間財酒兩相交。

  勸群休在船中坐,四面殺人俱是刀。

  ——阙名(錄自《醒世千家詩》頁54)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催人骨髓枯。

  ——阙名(錄自《醒世千家詩》頁54或見《感應篇匯編》頁301之唐呂祖曰)

  休誇年少趁風流,強走輪回販骨頭。

  不信試臨明鏡看,面皮底下是骷髅。

  ──唐呂祖(錄自《感應篇匯編》頁301)

  情絲一縷苦纏綿,抵死春蠶暗自憐。

  到此方知成泡影,當初錯認是良緣。

  ——毗陵生(錄自《醒世千家詩》頁54)

  美人才子播芬芳,自負情癡樂逞狂。

  此日方知皆毒藥,歧途端為慕西廂。

  ——毗陵生(錄自《醒世千家詩》頁55)

  淩雲壯志共誰爭,兩字風流誤此生。

  黃口無知留一語,早親正士遠淫朋。

  ——毗陵生(錄自《醒世千家詩》頁55)

  一言尚欲告同心,萬惡淫先禍最深。

  祿壽功名今削盡,但留話柄滿詞林。

  ——毗陵生(錄自《醒世千家詩》頁56)

  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

  又曾為女人,歡喜見男子。

  我若真是我,只合長如此。

  若好惡不定,應知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認物為己。

  ——王安石

  貪淫狀如豬,無始由狗心。

  一念起淫心,剎那墮無間。

  皮包骨肉並污穢,強作妖娆诳惑人。

  千古英雄多誤此,百年同作一坑塵。

  勸君莫借風流債,借得快時還得快。

  室中自有代還人,你要賴時他不賴。

  生死關全集(轉女成男篇)生死關全集

  (轉女成男篇)

  陳由斌居士編著

  脫女身偈

  題善女人傳偈

  第四章 轉女成男篇

  ★佛陀告訴迦葉尊者說:

  譬若毒樹所在之處,蔓莚生長多所傷害,若能截斷諸毒樹者,爾使一切普得快樂。女人之身譬若毒樹,增長諸欲毒害精神,廣諸惡行受無量苦,皆由女人。

  若能斷棄女人身者,則為斷絕眾生無量諸苦,壞眾惡行,閉絕三途,開泥洹門,普使一切而得快樂,斯等疾入諸佛徑路。

  ——《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大正藏》第十四冊頁101上-下

  ★佛陀告訴淨信童女說:成就八法,當轉女身。何等為八?

  一者、不嫉。

  二者、不悭。

  三者、不谄。

  四者、不瞋。

  五者、實語。

  六者、不惡口。

  七者、捨離貪欲。

  八者、離諸邪見。

  童女!修此八法,速轉女身。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不嫉妒他人,離悭常樂法,

  不行於谄诳,厭患女人身,

  慈心捨離瞋,常修於實語,

  除貪離惡口,安住正見中。

  若厭女人身,應修如是法,

  便當速得轉,受善丈夫身。

  復次童女!成就八法能轉女身,何者為八?

  一者、尊重於佛,深樂於法。

  二者、恭敬供養,戒忍多聞沙門婆羅門。

  三者、於夫男女及以居家,不生愛著。

  四者、受持禁戒,無所缺犯。

  五者、於一切人不生邪念。

  六者、增上意樂,厭離女身。

  七者、住菩提心,大丈夫法。

  八者、觀世家業如幻如夢。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敬佛深樂法,尊重戒多聞。

  不生貪愛心,女身速當轉。

  持戒具慚愧,不妄念他人。

  安住菩提心,不樂余乘法。

  由是速能轉,不淨女人身。

  勝志得厭心,一切皆如幻。

  諸法本無動,因緣性空寂。

  勤修如實法,速得丈夫身。

  ——《大寶積經?卷百十一》《大正藏》第十一冊頁626中-下

  ★若能盡心淨意歡喜信樂,心無谄嫉,受持禮拜供養十佛世尊,從此所生之處不受女身,得丈夫莊嚴相。其十佛即: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佛

  南無東方普度眾難世界身尊佛

  南無東方眾德室世界月英佛

  南無南方真珠世界日月燈明佛

  南無西方不知遍知世界大光明照佛

  南無北方長歡樂世界賢最佛

  南無北方現入世界寶蓮華步佛

  南無北方決了寶網世界月殿清淨佛

  南無東南方勝妙莊嚴世界千雲雷吼聲王佛

  南無上方寶蓮華莊嚴世界蓮華尊豐佛

  受持此十佛功德:

  一、能得無量無邊之福德智慧、四無所畏、四神足、大丈夫相、十八不共法、無病長壽,速證無上菩提佛道。

  二、能得最上三摩地、不退轉聖道、宿命智、辯才無礙,所言人皆信受。若女人在母胎中得聞此十尊佛聖號,當成男子;相貌端正無比,眾人愛敬。

  三、善能滅除諸欲饑渴等苦,從此不再受女人身。更能滅除無數劫生死重罪,不墮三惡道,必成正覺,廣度無量眾生。

  (以上所引詳見《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稱揚諸佛功德經》、《大寶積經?卷百十一》、《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下》、《寶網經》等。)

  ★爾時無垢光女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願樂欲聞,修何善行,得離女身,速成男子,能發無上菩提之心。惟願世尊,當為解說?

  爾時世尊欲利益成就四部眾故,告無垢光女言:若女人成就一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一?所謂深心求於菩提。所以者何?若有女人發菩提心,則是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離二乘狹劣之心,能破外道異論之心,為三世中最是勝心,能除煩惱,不雜結習清淨之心。

  若諸女人發菩提心,則更不雜女人諸結縛心。以不離故,永離女身,得成男子。

  所有善根,悉當回向無上菩提,是名為一。

  復次,女人成就二法,能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二?所謂

  除其慢心,離於欺诳,不作幻惑。

  所有善根,遠離女身,速成男子,悉以回向無上菩提,是名為二。

  復次,女人成就三法,能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三?

  一、身業清淨,持身三戒。

  二、口業清淨,離口四過。

  三、意業清淨,離於瞋恚邪見愚癡。

  以此十善所生善根,願離女身,速成男子,回向菩提,是名為三。

  復次,女人成就四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四?

  一、不恚害。

  二、不瞋恨。

  三、不隨煩惱。

  四、住忍辱力。

  是名為四。

  復次,女人成就五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五?

  一、樂求善法。

  二、尊重正法。

  三、以正法而自娛樂。

  四、於說法者敬如師長。

  五、如說修行。

  以此善根,願離女身,速成男子,回向菩提,是名為五。

  復次,女人成就六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六?

  一、常念佛,願成佛身。

  二、常念法,欲轉法輪。

  三、常念僧,欲覆護僧。

  四、常念戒,欲滿諸願。

  五、常念施,欲捨一切諸煩惱垢。

  六、常念天,欲滿天中之天(指佛之尊號)一切種智。

  是名為六。

  復次,女人成就七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七?

  一、於佛得不壞信。

  二、於法得不壞信。

  三、於僧得不壞信。

  四、不事余天,惟奉敬佛。

  五、不積聚悭惜,隨言能行。

  六、出言無過,恆常質直。

  七、威儀具足。

  是名為七。

  復次,女人成就八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八?

  一、不偏愛己男。

  二、不偏愛己女。

  三、不倚賴己夫。

  四、不專念衣服璎珞。

  五、不貪著華飾塗香。

  六、不為美食因緣,猶如羅剎殺生食之。

  七、不以所施二物,常追憶之,而生歡喜。

  八、所行清淨,常懷慚愧。

  是名為八。

  復次,女人成就九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九?所謂息九惱法:

  憎我所愛,已憎、今憎、當憎。

  愛我所憎,已愛、今愛、當愛。

  於我,已憎、今憎、當憎。

  是名為九。

  復次,女人成就十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十?

  一、不自大。

  二、除憍慢。

  三、敬尊長。

  四、所言必實。

  五、無嫌恨。

  六、不粗言。

  七、不難教。

  八、不貪惜。

  九、不暴惡。

  十、不調戲。

  是名為十。

  觀法一

  復次,善女!若有女人能如實觀女人身過者,生厭離心,速離女身,疾成男子。女人身過者,所謂欲、瞋、癡心並余煩惱,重於男子。

  觀法二

  又此身中有一百戶蟲,恆為苦患愁惱因緣,是故女人煩惱偏重。應當善思觀察此身,此身便為不淨之器,臭穢充滿,亦如枯井空城破村,難可愛樂。是故於身,應生厭離。

  觀法三

  又觀此身,猶如婢使,不得自在。恆為男女、衣服、飲食,家業所須之所苦惱,必除糞穢涕唾不淨,於九月中懷子在身,眾患非一,及其生時,受大苦痛。命不自保。是故女人應生厭離女人之身。

  觀法四

  又復女人雖生在王宮,必當屬他,盡其形壽,猶如婢使。隨逐大家,亦如弟子,奉事於師,又為重重刀杖,瓦石手拳,打擲惡言罵辱。如是等苦,不得自在。是故女人應於此身生厭離心。

  觀法五

  又此女身常被系閉,猶如蛇鼠,在深穴中,不得妄出。又女人法,制不由身,常於他邊禀受飲食衣服花香,種種璎珞嚴身之具象馬車乘。是故應當厭離女身。

  觀法六

  又此女身,為他所使,不得自在。執作甚多,搗藥舂米,若炒若磨,大小豆麥,抽毳紡疊。如是種種苦役無量。是故女人應患此身。

  欲求永離如是眾苦,當以此法教示余人,常念如來所言誠實,贊歎出家,能報佛恩,當發此心,願離女身,速成男子。於佛法中,出家修道,不復貪求花鬘璎珞游戲園林,衣服飲食,嚴身之具。

  觀法七

  當觀自身及侍立眷屬,猶如機關木人,筋牽屈申,舉下而已。

  此身虛偽,血肉所成,不久壞滅。

  此身如廁,九孔流出種種不淨。

  此身愚癡之人於中起著,而恆四大所成。

  此身諸陰,猶如怨家。

  此身虛偽,中無堅實,如空聚落。

  此身無主,從父母生,復以行業而嚴飾之。

  此身不淨,純盛臭穢。

  此身即是尿屎之器,不久棄捐,無可貪處。

  此身歸死,出息入息,必當斷故。

  此身無我,如草木瓦石。

  此身無作者,從因緣生。

  此身是眾鳥狼狗野干之食,棄塚間故。

  此身是苦聚,常為四百四病之所困故。

  此身恆為風寒冷熱等分眾病之所壞散,恆以藥力得存立故。

  此身不知恩,以飲食養之,無止足故。

  此身無知,內無作者故。

  此身是後邊,必當死故。

  是故女人應當如是觀察此身,生厭離心,修行善法。

  觀法八

  修善行時,若得新好花果可食之物,先奉諸佛菩薩無上福田,及父母師長,然後自食。應作是念,如我今者,以新花果,施與尊重清淨福田,願離垢穢女人之身,更得新好男子之身。

  ——以上節錄《佛說轉女身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918下-919下

  我本為女身,而從顛倒生。

  今觀男子身,皆空無所有。

  若有能知空,不應分別生。

  則於現中空,身證無罣礙。

  是佛境界力,復從宿福生。

  亦修現前法,得離女人身。

  若有諸女人,欲成男子身。

  當發菩提心,所願便成就。

  ——《佛說轉女身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920下

  ★若有女人成就三十二種功德,當為菩薩之母。何等名為三十二德:

  一者、名稱高遠。

  二者、眾所咨嗟。

  三者、威儀無失。

  四者、諸相具足。

  五者、種姓高貴。

  六者、端正絕倫。

  七者、名德相稱。

  八者、不長不短,不粗不細。

  九者、未曾孕育。

  十者、戒體成就。

  十一者、心無執著。

  十二者、顏色和悅。

  十三者、運動順右。

  十四者、識用明悟。

  十五者、姿性柔和。

  十六者、常無怖懼。

  十七者、多聞不忘。

  十八者、智慧莊嚴。

  十九者、心無谄曲。

  二十者、無所欺诳。

  二十一者、未嘗忿恚。

  二十二者、恆無悭吝。

  二十三者、性不嫉妒。

  二十四者、性無躁動。

  二十五者、容色滋潤。

  二十六者、口無惡言。

  二十七者、於事能忍。

  二十八者、具足慚愧。

  二十九者、三毒皆薄。

  三十者、遠離一切女人過失。

  三十一者、奉天如戒。

  三十二者、眾相圓滿。

  ——《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第三冊542下-543上

  脫女身偈

  有身有女執,無身執自消,

  眾生久顛倒,橫執身堅牢。

  堅濕暖動觀,女身等龜毛,

  此觀若成熟,蓮華為胎胞。

  更將憎愛空,心空境寂寥。

  能所情塵蕩,童真著方袍。

  參禅與學道,永無魔外撓。

  真祥痛持偈,女身當處超。

  ——紫柏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二六冊頁990下)

  輕風生微波,異草生巖阿。

  菩薩自在坐,心念眾生多。

  瘦竹五六根,瓶中楊柳疏。

  大地本清涼,將何熱惱除。

  天風生海角,翠蓧摩空虛。

  楊枝亦解舞,瓶水知湛如。

  女人欲成男,先將淫機枯。

  淫枯心清淨,定作大丈夫。

  童真剖恩愛,盡形守戒珠。

  參禅與學道,魔外難擾渠。

  忽開佛知見,以眼聞笙竽。

  分付董道人,精進長髭須。

  何必待來生,然後出迷途。

  ——紫伯大師(《卍續藏經》第一二六冊頁937上-下)

  題善女人傳偈

  我觀諸世間,常自寂滅相,

  雲何幻化中,乃生男女根。

  譬如太虛空,捏目出狂華,

  是華不可取,從汝妄想生。

  妄想入輪回,劫劫自纏縛,

  一念忽自覺,了妄本無從。

  虛空亦強名,狂華竟何有,

  佛昔呵女人,具足諸妖穢。

  其有染著者,患乃甚牢獄,

  如何世間人,彼彼互貪愛。

  負重於淤泥,至死不得出,

  又如蟻回圈,不離一磨地。

  我今發苦口,普勸諸女人,

  了知受生因,貪愛為其本。

  本從貪愛生,復從貪愛死,

  正爾貪愛時,念念常滅盡。

  自身且不有,何況他人身,

  從今發大心,歸命無上士。

  常轉大乘經,如說勸修行,

  其有過量人,爆破無明惑。

  頓入佛知見,漸淨諸余習,

  更有異方便,專念阿彌陀。

  托質妙蓮華,疾得不退轉,

  諸經具開演,諸祖共提持。

  惟彼女中豪,獲是清淨果,

  如何大丈夫,甘作行屍肉。

  我今述此傳,輾轉廣流通,

  普勸諸有情,永斷輪回本。

  南無佛陀耶,同生極樂國。

  ——彭際清(《卍續藏經》第一五○冊頁211上-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