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念佛600問(十一)


發布:妙音居士  

  卷十 淨土法門與臨終關懷

  501、臨終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

  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壞彼之正念。此饬終社之所由結集也。饬終雲者,即助生之謂也。蓋以行人當此時節,得人開導而輔助之,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牽者,後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將護者,自不至半途而廢耳。即使平素不聞佛法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願為人子孫與諸眷屬及父母等,同知此義,同依此行,方可名為真慈孝親愛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13頁 饬終津梁提要)

  502、為什麼說不知佛法之子孫,破壞念佛人臨終正念是落井下石?

  世有畢生念佛,臨終被不知佛法、不識大體與臨終助念之義之子孫落井下石,破壞其正念,以致不得往生。悲哉!哀哉!

  往生西方,注重信願。仗佛力故,雖素不信佛者直至臨終,一經善知識啟迪,果能生信發願,稱名求生,悉得往生彼國。以此心乃末後之心,最為有力。又既有善知識開導,啟其正信,又有助念,俾心得清淨,專致於佛號,了無異念夾雜,故能得其實益也。世有畢生念佛,臨終被不知佛法之子孫破壞其正念,以致不得往生者何限?王母之往生,由其子湛然、卓然識大體,知佛法,故能成就其正念耳。若其子不知大體,與臨終助念之義,則未死而澡浴換衣,悲戀哭泣,勿道王母之功行淺近者不得往生,即功行深遠者亦不得往生。唯證忍之人可不受其破壞,其余則無不為此種落井下石之孝所誤者。余幸王母之得助念而往生,悲被破壞者羁留此界仍舊輪回。故特明示損益,以祈世之為人子者,及一切人每見有臨終者,皆如此助念,俾彼亡者同得往生,則幸甚幸甚!願見聞者,悉皆注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258頁 王母汪太君往生記跋)

  503、薦亡為什麼要以念佛為主?

  人當臨終,唯同聲念佛為有益。若識心未去,沐浴舉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淨業人,須於平日,與眷屬說其所以,庶不至誤用親愛。

  至於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唯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光絕不提倡作余道場之所以也。人當臨終,唯同聲念佛為有益。若識心未去,沐浴舉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淨業人,須於平日,與眷屬說其所以,庶不至誤用親愛。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18頁 與徐蔚如居士書三)

  504、為什麼要常行追薦?

  然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念佛,常行追薦。即佛經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

  太夫人蓋非常流,固不得以常格律之。其往生可必,其品位當不在中下。然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念佛,常行追薦。即佛經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19頁 與徐蔚如居士書三)

  505、如何盡心力為臨終親人念佛求往生?

  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舊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

  接手書,知夫人身嬰貴恙,已經月余。用藥頗難,諸醫束手。當此時機,正好用萬病總持之阿伽陀藥。閣下每以此藥,普施於人,何於夫人之病,尚沾沾然以難於用藥為憂哉?其令郎令愛令媳等,既受生育之恩,當此大病臨身,存亡莫保之時,教以各各為其母志誠懇切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祈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笃,當必皆如救頭然,而常持念也。如是則豈但有益於夫人,實則深有益於令郎等也。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

  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舊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光之為此言者,非徒為令夫人計也。乙太夫人已經八十有三,雖閣下之德,足能延親之壽,而期頤之後,終必有去世之一日。恐閣下未能慮及於此,而猶復注意於醫藥,則為捨本逐末,益不能得。而反將一心念佛,由忙碌於醫藥而成間斷,不能純一,則其損大矣。故借夫人之病,預為閣下陳其盡心力於親之神識得所,以期閣下究竟能報親恩耳。今將《陳了常之佛性助念發隱》附函寄來,雖文不雅馴,而意義有可取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38頁 復黃涵之居士書一)

  506、為什麼說念佛利益比誦經拜忏做水陸大多了?

  誦經拜忏做水陸往往會成有名無實。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

  至於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忏做水陸為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忏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忏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40頁 復黃涵之居士書一)

  507、如何為大病臨身,存亡莫保的老人助念?

  兒女眷屬輪班念佛,借此令盡孝思,令種善根。此法無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議。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業者,皆當以此告之。

  然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當常勸谕,令其信願念佛。若令終日長念,或恐有能如是。前者頗欲設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鎮守使王悅山,奉母來山,見其眷屬甚多,因得一絕妙之助念法。已與彼略說之。亦與彼說,當與閣下言之。倘閣下能實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閣下眷屬,兒輩則各有職業,固難常時依行。若媳輩,則無事清閒。女使輩若奶媽等,則無甚要事。當令諸人,按鐘點日在太夫人旁,高聲念佛半點鐘。

  過時換班,一日不斷佛聲。太夫人能隨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隨,但令攝心谛聽。則一日之中,常不離佛。在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過當一回值,或至兩回,亦隔許久時候。彼等一無事事,借此令盡孝思,令種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離生死之緣。從此以往,率以為常。即太夫人壽過期頤,此法無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議。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業者,皆當以此告之。閣下政務多端,不能按定。若有暇亦如是念一次,以作表率,則兒媳女使等,當更踴躍歡喜也。光意謂如此而行,實為利便。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47頁 復黃涵之居士書四)

  508、念佛人如何辦喪事?

  當依佛法,令親神識得益為事,不可徒為哀毀,令存亡兩無所益。

  接手書知汝母已於初二日念佛往生,不勝傷歎。雖然汝等既知佛法,當依佛法,令親神識得益為事,不可徒為哀毀,令存亡兩無所益。至於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縱不知世務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笑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於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有財力,多做功德,若喪事用度無出,即以之辦喪事亦可,切勿硬撐架子,至有虧空,後來受窘,則不必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2頁 復周孟由昆弟書)

  至於死後,切勿瞎張羅,開吊會親友。即至親厚友來,必須用素,永斷酒肉。喪葬、敬神、待客,通通用素,萬不可用酒肉。喪中不用酒肉,儒家古禮如是,不獨佛教為然。皇太子居喪,偷著吃酒,史官必書其事,以傳後世。現在禮廢,居喪作樂殺生,當做體面,汝等切勿學此極惡之派。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19頁 復開生寧生昆季書一)

  509、為什麼喪事殺諸生命以祭其靈、宴其賓,皆是以落井下石為孝,比殺親為更可憐憫?

  愚癡之人不知因親喪殺生,令親受殺報。凡眼不見,謂為行孝;天眼視之,比殺親為更可憐憫。何以故,以所殺生多,令親與自己及賓客,生生世世,相為酬償,可不哀哉。今之為人子者,多多皆是以落井下石為孝。

  現今世道陵夷,禮法壞亂。凡所行事,通皆圖撐架子,壯場面,不知何者應法,何者應戒。汝母既在生吃素念佛,臨終尚有瑞應。勿道葷不宜用,亦當勉遵母意,全體用素。古者喪禮絕不用葷酒。隋炀帝為太子時,其母死,不敢吃肉,偷令用竹筒裝肉,以蠟封口,用包袱裹而進之。可見喪中用肉,古儒者如此之嚴,雖為太子尚恐人知,作此種辦法。今 人自己也吃肉,且以肉享賓客,賓客皆不知喪是何事,居然飲酒食肉,當做一場熱鬧開心事辦。其於先王禮法,全體違背,而只知其要人誇美。如欲避用素系為省錢之嫌,宜標示大義,而特提出若干錢以作公益,則人自不至以省錢怪也。人子於親,當令神識得所。今之為人子者,多多皆是以落井下石為孝。如其不肯下石,似乎羞慚無顏見人一樣,越下的石多,越自為得意。可憐父母一生為兒女,及至其死,又借此喪事殺諸生命以祭其靈,以宴其賓,以自食啖。尚揚揚得意曰,我於我親喪,殺了幾只豬,買了幾多雞鴨魚蝦以宴賓客,我父母生我一番,我也可謂盡心焉耳矣。而不知因親喪殺生,令親受殺報,凡眼不見,謂為行孝;天眼視之,比殺親為更可憐憫。

  何以故,以所殺生多,令親與自己及賓客,生生世世,相為酬償,可不哀哉。成家之子,不借重債,況欲行孝,而借性命之債乎。汝雖皈依佛法,恐於此理未能了然,故為汝說。即家中兄弟姊妹,有不知此理者,宜以光言令彼看,為彼詳說所以。彼等若曉得此理,誰肯行落井下石之孝?行落井下石之孝,雖虎狼尚有不忍,況人乎哉?但以世人不知三世因果,固執世間習慣之事以行喪禮,其悖先王喪禮也大矣。汝與光未一面,汝母與光亦無相識,光何必要絡絡索索討人嫌,說者些空頭話做什麼。不過念汝尚信光,汝母一生勤儉慈惠,念佛修善,光唯欲汝母得利益,不願汝母由汝等不明大理,致令受損。若汝等不怕自己母親受損,不肯令其得益,則亦只好任汝等,光豈能強汝等不行乎?然光已說過,光心無愧。光若不說,便失光之身分。

  何以故,以汝以光為善知識故。譬如有人,欲得歸家。問路於人,必須指其當行之正路,不當行之岔路。汝若仍依己見,一定要向不當行之岔路去,乃汝之過,與指路者無干也。祈谛審吾言,是騙汝耶,是成就汝之孝道耶?知好歹者,當不以吾言為謬。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92頁 答孫慶澤居士喪禮不宜用葷書)

  510、為什麼臨終一關,最為要緊?

  世有愚人,於父母眷屬臨終時,辄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人。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有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世有愚人,於父母眷屬臨終時,辄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有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茲因訃至,故發其佛性,及助念之隱義,並夫人事實之大略,以期修淨業者,知所取法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21頁 陳了常優婆夷往生事跡兼佛性發隱)

  511、為什麼平時要令眷屬知道臨終助念的利害關系?

  念佛之人不僅平時精進修持,而且要常常將臨終助念之利害說與眷屬悉知。防止眷屬臨終時哭泣及瞎張羅,破壞往生正念。光以五十二年之閱歷,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與汝說,便為不盡己分。

  又念佛之人,若已證道,則臨命終時,任彼刀割香塗,了無動念之事,則無所謂為損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業盡情空地位,則臨終得人助念,即可決定往生。若遇無知眷屬,預於未死以前,為之洗沐換衣,令其搬動受苦。縱不受苦,一經搬動,心便不能歸一於佛。(以動其軀體,心便不能徹底清淨純一。)若再向之哭泣,則自己亦生愛戀,便與佛不相應,欲得往生,莫由也已。所以平素,即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與說,到自己臨終,彼等即是助道之人。豈但與己有益,實亦與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絕不與彼說其利害,則汝臨終時,彼等決定是破壞正念之人,決不助汝淨心,令得往生也。汝既信光,光不得不為汝計。光以五十二年之閱歷,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與汝說,便為不盡己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54頁 復許熙唐居士書)

  念佛之人,當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非預為眷屬說臨終助念,及瞎張羅,並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臨終得眷屬助念之益,不受破壞正念之害者,非平時為說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則不獨有益於父母,實有益於現生眷屬,後世子孫也。臨終助念,無論老少,均當如是。詳看《饬終津梁》自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7頁 一函遍復)

  512、為什麼說臨終助念利益甚大?

  念佛之人,於臨命終時,請眾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自家眷屬,通為念佛,此人必能仗佛力生西方。縱不生西方,亦必生善道,有大利益,毫無損傷。具體請看《饬終津梁》自知。

  凡有平素念佛之人,或其人之子孫信佛,於臨命終時,請眾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看看《饬終津梁》自知。念佛人,於自己父母,及余眷屬前,常須說與彼聽。迨及有命終人,自家眷屬,通為念佛,此人必能仗佛力生西方。縱不生西方,亦必生善道,有大利益,毫無損傷。若不知此,未死即為洗澡,換衣,若因搬動疼痛,則起嗔心。即不至起嗔,然一經搬動,心便不得清淨矣。倘平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一經如此,定規打失正念,不得往生。若未死先哭,則令彼生愛戀心,亦是牽令墮落耳。臨終一關,要緊之極,固宜為之助念。助念之人,必須熟閱《饬終津梁》,使其家兒女眷屬,通依助念人之指示,庶可不至因孝心,而致親反受墮落之苦耳。除助念外,均非所宜。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80頁 復楊慧昌居士書二)

  513、勸眷屬常念佛對臨終有什麼幫助?

  勸家中眷屬,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備彼等於父母,及諸眷屬之有命終者,為之助念。否則,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愛戀等念。可不哀哉。

  又念佛之人,必須勸家中眷屬,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備彼等於父母,及諸眷屬之有命終者,為之助念。否則,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愛戀等念。(預為洗澡換衣,則失正念。若搬動致疼痛,則生嗔恨。嗔恨,則或致墮於毒蟲之類。若對之哭泣,則生愛戀。均屬失正念,而永無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損。念佛者,一經破壞,正念全失,將欲往生,竟莫能得。從此長劫輪回六道,皆此等眷屬之所致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9頁 復吳慧诒羅慧澍居士書)

  514、臨終助念有哪三大要點?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回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於父母,則為真孝;於兄弟,姊妹,則為真弟;於兒女,則為真慈;於朋友,於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淨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系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於善惡道中。(善道,即人、天。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修羅,則亦名善道,亦名惡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惡夾雜故也。)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

  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為病人所開導者。至於自己所應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問醫。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則於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許多人於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於父母為能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於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者。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於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淨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谛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了。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

  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復分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谕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發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則嗔心生,而佛念息。隨嗔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

  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嗔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願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贊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剎女之愛,正同。

  經雲,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於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79頁 臨終三大要)

  515、頂聖眼天生等是什麼意思?

  人斷氣後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

  頂聖眼天生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不須專事探試征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89頁 臨終三大要)

  516、老年人怎樣為往生做好准備?

  常為眷屬說知臨終助念之利益,及不得瞎張羅,致成落井下石之事;日日常作將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當汲汲念佛,率其家人一致念佛,以作去世時彼等悉能助念之預備。

  閣下老矣。世道如此,宜將此境緣以作警策。俾求生西方之心之事十分周摯。又祈與令嗣及阖家,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預為洗浴換衣哭泣之禍害。使彼等利害明了,斷不至為行孝故,致成落井下石之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0頁 復潘對凫居士書一)

  日日常作將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有宜交代者,即預交代之。子孫有宜問者,即預問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82頁 復夏壽祺居士書)

  八十三歲老人,來日無多。中華民國國運,危如累卵。際此二事,當汲汲念佛,以求往生。又須率其家人一致念佛,以作汝去世時,彼等悉能助念之預備。又須叮囑臨終不可預為洗身、換衣,及問事、(此當預先交代)安慰,哭泣等。隨彼坐著死也好,睡著死也好,大家一口同音念佛。一直念到斷氣後,再過三點鐘後,再為安頓,萬不可早。不但老人死如是,即年青人死,也須如是。此末後最要緊之一大事。若不預為操練,及說其利害,未有不被眷屬瞎張羅所誤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44頁 復慧明居士書)

  517、親人臨命終時應如何處理?

  人生百歲,亦有去日,切不可作無益之悲傷。但宜勸彼一心念佛。最忌者,未死先哭及瞎張羅,令彼難往生矣。此等事,《文鈔》、《嘉言錄》,皆已詳言。至於死後,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陸、念經、拜忏。以此等事,皆是做場面耳。虛張聲勢,殊少實益。

  今日回山,適由山轉來汝書,知汝父將欲去世。須知人生百歲,亦有去日,切不可作無益之悲傷。但宜勸彼一心念佛,如在牢獄,思歸家鄉,不可有一毫留戀心。汝與家中眷屬,宜分班在前念佛,令彼攝耳詳聽。至若去世之時,彼若能自行澡浴換衣,則甚好。否則切不可先行為彼洗澡換衣,以致搬來搬去,身心不安,或生嗔恨,則其害匪淺。即不難受,由搬動故,心亦不清淨,便難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矣。當此之時,家中眷屬,通皆念佛。

  一直念到斷氣,過三點鐘,然後停佛聲,為彼抹澡洗衣。若臂腕已硬,穿衣不便者,當用熱水毛巾,拓在肩上臂腕上,不久即活動可穿矣。最忌者,未死先哭,令彼生悲戀心,便難往生矣。此等事,《文鈔》、《嘉言錄》,皆已詳言。恐汝不留心,故又說之。至於死後,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陸、念經、拜忏。以此等事,皆是做場面耳。虛張聲勢,殊少實益。又喪中一概不可用酒肉。儒家古禮,喪中嚴禁酒肉。若用,人便以為失德。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2頁 復朱智貞居士書一)

  518、平時練習助念有什麼重要意義?

  平時眷屬常練習助念,一則以娛高堂;二則令彼各種善根;三則知曉助念及瞎張羅哭泣之利害。一但令慈歸西之時,可助其往生也。

  令慈年近八十,尚欲皈依,可謂宿有善根。然當此風燭高年,固當深為計慮。今為寄《饬終津梁》三本,自存之外,給與王陳二人。當令家中眷屬,換班日陪令慈念佛。一則以娛高堂;二則令彼各種善根;三則練習慣,則令慈歸西之時,大家均為助念之人。若不令常練習,並不常為說臨終之助念,及瞎張羅哭泣之利害,則所有眷屬,通是破壞正念者。此事最為要緊。若無人說,難免贻誤,則無邊利益,以此失之,殊堪痛心。光不能詳說,《饬終津梁》乃詳說之書。人之於親,臨終助念,當竭誠從事。故先須家中眷屬豫為練習也。既常念,並常聞助念及破壞之利害,則便可一致進行,而為助其往生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602頁 復方耀廷居士書二)

  519、臨終助念可以念觀音嗎?

  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

  人有大病,即當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壽未盡,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彌陀,即無量壽,即是消災延壽。)至於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師於答辭中,癡人二字旁,抺三筆以警,後死者,切勿自誤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36頁 答卓智立居士問)

  520、子女平時輪班給老人助念有什麼好處?

  一則輔助己之正念;二則曲為彼等種最勝善根;三則開通風氣,以期大家效法;四則若至臨終,自不致張羅忙亂,破壞正念。子孫能助念佛號,成就正念,雖平素功夫不甚恰當,亦能往生。

  如其心力衰弱,當令子媳孫女等,輪班助念。此一事有多種利益:一則輔助己之正念;二則曲為彼等種最勝善根;三則開通風氣,以期大家效法;四則若至臨終,自不致張羅忙亂,破壞正念。臨終一關,要緊之極。即平時功夫得力,若遇不知法門之子孫破壞,則便留住此世界,不得往生矣。若知此義,子孫能助念佛號,成就正念,雖平素功夫不甚恰當,亦能往生。是以光於老人,特為致意,切勿謂迂腐,則幸甚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433頁 與陳燮和居士書)

  521、臨終助念適合用什麼法器?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85頁 臨終三大要)

  又人之臨終,助往生念佛,只宜擊引磬,不可擊木魚。木魚聲濁,引磬聲清。閣下試於朝暮念佛時,息心谛聽,自知優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52頁 與江易園居士書一)

  522、臨終助念應該念幾字佛號?

  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

  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85頁 臨終三大要)

  523、為什麼臨終時只可念佛,切勿另誦別種經咒?

  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臨終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誦別種經咒。人之臨終,只可念佛,不宜持咒。

  又人之臨終,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聽,彼雖不能念,聽見佛聲,心即清淨。若持咒則止有加持力,彼無由隨誦,此從古以來之定例。助念於將去時為最要,豈持咒畢,方以念佛為回向乎?光《文鈔》中亦有其說。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臨終俱宜念佛以助,切勿另誦別種經咒,則不能令彼心中默隨也。關系非小,故為補書於後。

  現今之世,無法能救,幸有因果,尚可挽回。因果一事,高明者每厭聞,此種高明,實為卑暗。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由高明之人,專談理性,不說因果,其弊遂成今日之景象。祈見一切人,皆以因果為勸導,則其利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52頁 與江易園居士書一)

  524、斷氣後,最少應念幾個小時的佛?

  光《文鈔》中,順人情,令過二小時後再舉行,尚屬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實則宜四五時方好。尚有經一日者,為尤好。

  將亡人令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隨佛往生想。一直念到氣斷已過三點鐘後,再為洗換哭泣等,則不致贻誤大事。

  觀令夫人之臨終景相,則往生西方,可以無疑。至於扶乩所說,究不出理事判斷之外,可以無須疑豫。唯亡後只念半小時佛,即舉哀,放倒揩身,尚覺太早。光《文鈔》中,順人情,令過二小時後再舉行,尚屬太早。以恐人情耐不得,實則宜四五時方好。尚有經一日者,為尤好。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45頁 復章緣淨居士書三)

  待至臨終,則全家念佛。無一事可問,亦無一事交代,大家同聲念佛。若自己有把握,自己會洗澡換衣,則甚好。若自己不能,則萬不可預為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一有此種瞎張羅,定規破壞正念,不得往生矣。令將亡人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隨佛往生想。一直念到氣斷已過三點鐘後,(此至少時,尚宜多念。)再為洗換哭泣等,則不致贻誤大事。哭泣亦不可廢,當以息哀念佛為事,切弗以哭泣做假場面。老人臨終如是,年輕人亦如是,則定可往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82頁 復夏壽祺居士書)

  525、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最後一著,念佛人應如何以同體之悲心,助臨終人成就往生大事?

  世之最苦者莫過生死。生如活龜脫殼,死如螃蟹落湯,八苦交煎,痛不可言。願諸照應病人者,細心謹慎,切莫與病人間談雜話,令心散亂,亦勿悲哀喧嘩。當勸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

  古雲: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因緣果報,感應無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

  佛制亡僧焚化,原為令其離分段之假形,而證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來,僧眾奉為常規。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釋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臨脫氣時,遽為穿衣搬動,及入龛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謂大違佛制矣。佛說人有八識,即知識也。前五識,名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第七末那,亦名傳送識,第八阿賴耶,亦名含藏識。夫人之生也,唯此第八識,其來最先,七六五識,次第後來。及其死也,亦此八識,其去最後,余識次第先去。蓋第八識,即人之靈識,俗謂靈魂者是也。然此識既靈,故人初受母胎時,彼即先來,故兒在母胎中,即為活物。至人死氣斷之後,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無一點暖氣,彼識方去。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覺矣。若有一處稍暖,彼識尚未曾去。動著觸著,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腿搬動等事。若稍觸著,則其痛苦最為難忍,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

  《考經》雲:“壽暖識,三者常不相離。如人生有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終。”古來多有死去三五日而復生者,詳載典章,歷歷可考。儒教亦有三日大殓之禮,緣眷屬恩愛,尚望其萬一復生耳。若我僧家,雖不望其復生,而亦不能不體其痛苦。遽爾搬動,以及遷化,其慈悲之心安在哉?古雲,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物尚如此,而況同為人類,又況同為佛子者乎?且人情痛苦之極,嗔心易起。唯嗔心故,最易墮落。如經雲,阿耆達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臨命終時,侍臣持扇,誤墮王面,王痛起嗔,死墮蛇身。緣有功德,後遇沙門,為其說法。以聞法故,乃脫蛇身,而得生天。觀此,可知亡者識未去時,即行穿衣搬動,及即焚化,使其因痛生嗔,更加墮落。寧非忍心害理,故施慘毒。應思我與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而作惡緣。若雲事屬渺茫,無從稽考,則經典所載,豈可不信。迩來種種流弊,總因生者不憐死者之苦,只圖迅速了事,故無暇細察冷暖,由是習以為常。縱有言及此者,反笑以為迂,致令亡者有苦難伸。嗚呼,世之最苦者莫過生死。生如活龜脫殼,死如螃蟹落湯,八苦交煎,痛不可言。

  願諸照應病人者,細心謹慎,切莫與病人間談雜話,令心散亂,亦勿悲哀喧嘩。當勸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又當助念,令病人隨己念佛音聲,心中系念。若有錢財,當請眾僧分班念佛,使佛聲晝夜不斷,令病人耳中常聞佛聲,心中常念佛號,則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無錢財,亦宜大家發心助念,以結末後之緣。至於安置後事,切勿在病人前談說。只宜擊引磬高聲念佛,必使句句入病人耳,使彼心中常不離佛。木魚聲濁,臨終助念,斷不宜用。任彼或坐或臥,切莫移動,大家專心念佛。待至通身冷透,則神識已去,再遲二時,方可洗浴穿衣。如身冷轉硬,應用熱湯淋洗,將熱布搭於臂肘膝彎,少刻即可回軟,然後盤腿入龛。至諸事齊畢,尤須長為念佛。所有誦經拜忏,皆不如念佛之利益廣大。

  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屬,俱須依之而行,則存者亡者,悉得大益。再者,我佛涅槃,原本右脅而臥,以故入棺荼毗。今人若隨其自然,坐之者入龛,臥亡者入棺,尤為得當。但今人沿習成風,恐不以此為然,亦唯聽諸自便。至人死後之善惡境相,原有實據。其生善道者,熱氣自下而上升,生惡道者,自上而下降。如通身冷盡,熱氣歸頂者,乃生聖道。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墮餓鬼道。至膝蓋者墮畜生道。至腳板者墮地獄道。故偈雲,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夫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最後一著,最宜慎重。其照應病人者,當以同體之悲心,助成往生之大事。古雲,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因緣果報,感應無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述此遍告同胞,懇祈人各注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89頁 臨終舟楫)

  卷十一 念佛行人與應讀典籍

  526、學習淨土教義有哪些主要的書可看?印祖為什麼教吾人力修淨業要以古為師?

  《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龍舒淨土文》,《無量壽經疏》,《觀經四帖疏》,《印光法師文鈔》,有此諸書,淨土眾義,可以備知。

  閱光《文鈔》後,再閱古人淨土著述,更加親切矣。以古人說者多略,不加意理會,則忽略讀過。由光《文鈔》知其所以然,則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當面錯過矣。

  以古為師,力修淨業。較參叩知識,更加真切矣。

  《淨土十要》,乃蕅益大師以金剛眼,於闡揚淨土諸書中,選其契理契機,至極無加者。第一《彌陀要解》,乃大師自注。文淵深而易知,理圓頓而唯心。妙無以加,宜常研閱。至於後之九種,莫不理圓詞妙,深契時機。雖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經翻閱,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質而成仙體矣。(此是譬喻法門之妙,不可錯會謂令成仙。)《淨土聖賢錄》,歷載彌陀因中行願,果上功德,及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菩薩,自行化他之事。次及遠公、智者,暨清初諸大祖師善知識往生事跡。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婦女、惡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

  又復采其言論之切要者,並錄傳中,俾閱者取法有地,致疑無由,以古為師,力修淨業。較參叩知識,更加真切矣。《龍舒淨土文》,斷疑起信,修持法門,分門別類,縷析條陳,為導引初機之第一奇書。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從此以入手。此上三種,及《無量壽經疏》,《觀經四帖疏》,共五種,前已為福嚴師說,令請而郵寄,不知已請得否。若無,當寄加回音,即為郵寄。有此諸書,淨土眾義,可以備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2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接手書,不勝慚愧。光何人哉?敢曰宏法,不過略知淨宗大義而已。有不嫌卑劣者,光則必以此告之。座下欲專修淨業,當熟看《淨土十要》,此淨土著述之菁華也。余諸書皆宜看,而《淨土聖賢錄》為尤要。閱此,知淨土大海千經萬論所贊揚,往聖前賢悉歸趣,決不致被余宗知識舌鋒所奪,余宗愈破,信心愈堅。最初即欲先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及禅淨之所以然。若不以人廢言,宜先看光《文鈔》(上海商務印書館有賣的,光處無有矣)。

  光之文實為蕪穢,於禅淨界限及所以然,實發明詳悉,易於明白。閱光《文鈔》後,再閱古人淨土著述,更加親切矣。以古人說者多略,不加意理會,則忽略讀過。由光《文鈔》知其所以然,則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當面錯過矣。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若依此說,其言則可依從,不依此說,縱說高超玄妙,能令人直下親見本來,皆屬宗家作略,不到大徹大悟後,兼深通經藏,或致明宗而隔絕往生勝利也。要極要極。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7頁 復慈霞大師書)

  527、《阿彌陀經》有哪三部著名的著述?

  蓮池大師所著《阿彌陀經疏鈔》,幽溪法師所著《彌陀略解圓中鈔》,蕅益大師所著《阿彌陀經要解》,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

  而古人欲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以其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贊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於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於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於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台宗谛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鹹欽。奈流通既久,錯訛甚多,因校訂重刻,俾復舊觀。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隨研一種,亦可知其指歸;遍閱三書,方堪徹其阃奧。自此圓發三心,執持聖號,期出五濁之惡世,冀證四德之玄猷。如是則臨命終時,定蒙彌陀接引,聖眾偕迎。托質蓮胎,離險道以安居寶所;聞法受記,由同居而頓證寂光。撩起便行,阿誰無分。書此愚忱,敢告同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76頁 重刻彌陀略解圓中鈔勸持序)

  528、欲知念佛之所以然,應看哪些淨土經典?

  固當日誦《阿彌陀經》,常看《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此外最親切開示念佛方法,有《楞嚴經》第五卷末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生死大海,非念佛無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淨土經論,何由而知。固當日誦《阿彌陀經》,常看《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讀此則知彌陀之誓願宏深,淨土之境緣殊勝,行人之往生行相。此外最親切開示念佛方法,有《楞嚴經》第五卷末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彼妄謂淨土法門,為權漸小乘者,皆毀謗華嚴,及謗佛謗法謗僧之極重罪人也。其《淨土三經》之注,並淨土諸書之宜專精看者,光《文鈔》中與徐女士書中備言之,此不具書。(《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74頁 復包右武居士書二)

  529、淨土法門提倡念佛人讀哪些經論善書?

  《淨土五經》,《淨土十要》,《彌陀要解》,《安士全書》,《感應篇直講》,《印光文鈔》,《壽康寶鑒》。以上經論善書,皆為淨土法門所提倡。

  《淨土五經》,為淨土法門之根本,詳觀其序,大意自知。《淨土十要》,為淨土著述之最切要者。第一要《彌陀要解》一書,為此經注解之冠。《安士全書》,為善書中冠。《感應篇直講》,文字顯淺而不俗鄙,雅俗同觀,均易得益。《印光文鈔》,文雖拙樸,義有可取。依此而為提倡,決無悖倫誤國之诮。《壽康寶鑒》,當為已知人事子弟之續命書,不但青年應當看,即老年也應當看。欲子弟長壽,全靠老年為之常談禍福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3頁 復真淨居士書)

  530、可以死心依從哪兩本書作為淨宗指南?

  《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的為淨宗指南。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

  夢東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而《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的為淨宗指南。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倘能於此二書,死心依從,則即無暇研究一切經論,但常閱淨土三經,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切願,以至誠恭敬,持佛名號,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克己復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95頁 復尤弘如居士書)

  531、《淨土決疑論》的重點是什麼?

  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

  《淨土決疑論》,系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十三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後竟以主持無人,遂停版不出。此論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35頁 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532、淨土宗逗機最妙之書是哪本書?

  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淨土十要》為冠。而《彌陀要解》一書,即令古佛再出於世,現廣長舌相,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

  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淨土十要》為冠。而《彌陀要解》一書,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說此經以來之注,當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於世,現廣長舌相,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況後生淺聞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以螢光而較日,多見其不知量也。惜哉王生,何苦如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47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533、常用佛學工具書有哪些?

  《教乘法數》,《翻譯名義》,《釋氏稽古略》,《閱藏知津》,《龍藏匯記》。有此諸書,如一師相隨,有問即答。

  吾以汝究學心切,若常致書通問,彼此皆為煩擾。因問師 有無《教乘法數》等書,令請去,則有處查閱。《翻譯名義》,系釋梵語名義之書。《釋氏稽古略》,系載歷代佛門事跡之書。《閱藏知津》,系標示大藏經論語錄及諸著述大意之書。《龍藏匯記》,即是清藏目錄。此諸書皆不可不有。有此諸書,如一師相隨,有問即答。未斷煩惑之人,須依事忏。懇切極處,不思議妙理,徹底圓彰。若捨事說理,只成得一個畫餅利益,說時則有,用時則無。

  又《高僧傳》初二三四集,《居士傳》,《比丘尼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皆記古德之嘉言懿行。閱之,自有欣欣向榮之心,斷不至有得少為足,與卑劣自處之失。《巨集明集》,《廣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論》,《護法論》,《三教平心論》,《續原教論》,《一乘決疑論》,皆護教之書。閱之,則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見城壘矣。此等諸書,閱之,能令正見堅固,能與經教互相證明。且勿謂一心閱經,置此等於不問,則差別知見不開,遇敵或受挫辱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81頁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534、《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的特點是什麼?

  契理契機,善說法要。彌陀化身,殆非虛傳。

  《善導疏》不用谛觀等深意,但直釋經文,俾中下根人,易於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觀,而谛觀自然了了矣。可謂契理契機,善說法要。彌陀化身,殆非虛傳。蓮宗二祖,萬代景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95頁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535、《往生論注》有什麼特點?

  文義顯豁直捷,真能上繼匡廬,下啟天台、西河、長安等。

  《往生論注》,閱一遍,文義顯豁直捷。真能上繼匡廬,下啟天台、西河、長安等。宜細看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9頁 與康澤師書)

  536、讀《彌陀疏鈔並演義》有什麼好處?

  尤為參研宗教之良導。愈當熟讀而精思之,非徒發明淨土而已。

  而《彌陀疏鈔並演義》,尤為參研宗教之良導。愈當熟讀而精思之,非徒發明淨土而已。中峰謂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二書之謂也。又兄欲遍搜賢宗妙注,而疏鈔二書,乃賢宗妙注之最切於身心修證者。當購而研之,其妙利非弟所能形容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12頁 與玉柱師書)

  537、《安士全書》有什麼價值,包括哪些內容?

  《安士全書》,為善書中之冠,超古超今,誠為傳家至寶。內容包括戒殺之書——《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欲海回狂》;《陰骘文廣義》;《西歸直指》。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歸直指》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

  但善書雖多,所說皆世間小因小果。唯《安士全書》,覺世牖民,盡善盡美,講道論德,超古超今。言簡而赅,理深而著。引事跡則證據的確,發議論則洞徹淵源。誠為傳家至寶,亦宣講之奇書。言言皆佛祖之心法,聖賢之道脈,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後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則繩武聖賢,了生脫死,若操左券以取故物。與彼世所流通善書,不啻有山垤海潦之異。茲因了得師由普陀朝九華,衲特令繞道至金陵請來,呈於閣下,祈細心玩索,則食嘉肴而知旨,學至道而知善,其刊板流通博施濟眾之心,必有決江河而莫御之勢焉。安士先生姓周名夢顏,一名思仁,江蘇昆山諸生也。博通三教經書,深信念佛法門。弱冠入泮,遂厭仕進。發菩提心,著書覺民。欲令斯民先立於無過之地,後出乎生死之海,故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

  良以眾生造業,唯此二者最多,改過亦唯此二者最要。又著《陰骘文廣義》,使人法法頭頭,皆知取法,皆知懲戒。批評辯論,洞徹精微,可謂帝君功臣。直將垂訓之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兩無遺憾矣。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幽微奧妙之義,而以世間事跡文字發揮之,使其雅俗同觀,智愚共曉故也。又以修行法門,唯淨土最為切要,又著《西歸直指》一書,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大事。良以積德行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種書,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13頁 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

  538、為什麼說《安士全書》實同佛經,唯敬信方有實益?

  書雖名善書,實同佛經。以其中非引佛經之文,即案佛經之義,讀者當與佛經一目視之。理宜潔淨恭敬,不可污穢亵渎。若能敬信,則災障冰消,吉慶雲集,身心康泰,家門靖谧。

  此書雖名善書,實同佛經。以其中非引佛經之文,即案佛經之義,讀者當與佛經一目視之。理宜潔淨恭敬,不可污穢亵渎。如微賤人傳宣王敕,公卿士庶悉皆致敬。非敬其人,敬王敕耳。此書亦然,借世間之因果示度生之玄猷,實如來隨機利生之要道,眾生離苦得樂之真诠。若能敬信,則災障冰消,吉慶雲集,身心康泰,家門靖谧,猶其小焉者。語其極功,則業盡情空,超凡入聖,了生死於現世,證覺道於將來。若或亵渎,其罪非小。伏願閱者,同皆納此刍荛。則幸甚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419頁 安士全書題詞)

  539、《居士傳》、《三教平心論》、《釋氏稽古略》是什麼樣的書?

  《居士傳》采古今大忠大孝者修證之事跡。《三教平心論》明三教並是勸人止惡行善及破韓愈、歐陽、程朱之說。《釋氏稽古略》,以歷代紀年為綱,儒釋事跡為目,皆錄其大端。使人展卷便知法戒,端坐曠觀古今,實為修道之士讀書論古者之袖裡奇珍也。

  《居士傳》系乾隆間蘇州長洲進士彭紹升,博覽群書之暇,采自漢至今之大忠大孝、清正廉潔、有功名教,深通佛法者,錄其入道修證之事,兼載發揮佛法之文,人有數百,書成六冊。《三教平心論》系元學士劉谧所作。先明三教並是勸人止惡行善,不可偏廢;次明極功淺深不同;後廣破韓愈之說,並歐陽程朱之說。《釋氏稽古略》以歷代紀年為綱,儒釋事跡為目,自伏犧至明末以來,國家之治亂,佛法之興衰,信毀之罪福,修持之利益。使人展卷便知法戒,端坐曠觀古今,豈徒有益於修道之士,而實為讀書論古者之袖裡奇珍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16頁 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

  540、《彌陀疏鈔撷》一書如何?

  乃淨土之要書,實初機之良導。宜熟閱之。

  又淨如《彌陀疏鈔撷》,言簡而精,理深而著,乃淨土之要書,實初機之良導。宜熟閱之。並祈有便人來,多帶幾部,以廣淨如法施。(《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26頁 與海鹽某夫人書)

  541、《感應篇直講》一書有什麼特點?

  此書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話。但順文一念,其義自顯。最宜於幼年子女。

  光於揚州,因見此書首未刻感應篇文,令其補刻。因尋其書,遂遇一本《感應篇直講》。此書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話。但順文一念,其義自顯。最宜於幼年子女。今將此寄來,以企依此訓誨其子女,將來必能得實用而釋親憂矣。(王雷夏曾刻彭希涑二十二史感應錄,系正史事實,最易令人警惕,止有二本)。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9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542、《徑中徑又徑》有什麼特點?

  《徑中徑又徑》一書,采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趣淨土壺奧。於初機人,大有利益。

  若已有信心,當閱淨土諸書。若不能多閱,其最顯豁者如《徑中徑又徑》一書,采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趣淨土壺奧。於初機人,大有利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49頁復張雲雷居士書二)

  543、《感應篇匯編》等五本書有什麼特點?

  《感應篇匯編》,其論議雖不及《安士全書》之十分透徹,然於諸善書中,未見及者,況能過乎?余五書,《佛學捷徑》,《佛學基礎》,《佛學起信編》,《佛學指南》,《六道輪回錄》,皆以由淺入深,由因果而至於了生死,無機不被,無法不攝。深者見深,自可斷惑證真;淺者見淺,亦堪消災增福。法無定相,損益在人。

  又以閣下念切民生,必欲究禍福之所由來,善惡之所結果,一以開拓心胸,一以導化同人。故將自所存之《感應篇匯編》一部,《佛學捷徑》,《佛學基礎》,《佛學起信編》,《佛學指南》,《六道輪回錄》,各一本,隨函寄來,以期閒暇無事時閱之。則誠意正心,窮理盡性,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道,當自得於心矣。《安士全書》,為天下古今善書之冠。劉省長曾請四百部結緣,當已送閣下垂覽矣。此外則《感應篇匯編》,即屬第一。其論議雖不及《安士全書》之十分透徹,然於諸善書中,未見及者,況能過乎?余五書皆以由淺入深,由因果而至於了生死,無機不被,無法不攝。深者見深,自可斷惑證真;淺者見淺,亦堪消災增福。法無定相,損益在人,有志於己躬下永劫常存之大事者,當不以光為多事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10頁 致陝西陳柏生督軍書)

  544、《淨業良導》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淨業良導》將《樂邦文類》及蓮池、紫柏、憨山、蕅益各集中之合時機者,錄數十篇,以應初入法門之士。待其門徑已得,然後遍閱全書,則知一滴之味,與大海之味,無二無別。

  無名居士,自雖未度,志切度人。因將《樂邦文類》及蓮池、紫柏、憨山、蕅益各集中之合時機者,錄數十篇,以應初入法門之士。待其門徑已得,然後遍閱全書,則知一滴之味,與大海之味,無二無別。而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唯淨土一法,方能究竟暢佛本懷也。無名居士, 謙不敢自專,命光鑒定,因題之曰《淨業良導》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862頁 淨業良導序)

  545、丁福保《佛學初階》一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此書將缁素名賢遺集及佛祖經論中,因果輪回之事及三寶功德、淨土利益,輯之成帙,名為《佛學初階》。企閱者因是而求,舉凡斷惑證真、即凡成聖之不思議大法,皆可親得而實有諸己矣。

  福保丁居士,誓願宏深,慈悲廣大。欲令斯民同登覺岸,因將缁素名賢遺集及佛祖經論中,因果輪回之事及三寶功德、淨土利益,輯之成帙,名為《佛學初階》。企閱者因是而求,舉凡斷惑證真、即凡成聖之不思議大法,皆可親得而實有諸己矣。又伊先所輯《佛學指南》、《佛學起信編》、《六道輪回錄》,雖繁簡不同,要皆為初機學佛之階梯而已。若是決烈丈夫,當必登峰造極,決不至畫地自限,以卑自安而不復上進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863頁 佛學初階序)

  546、《釋教三字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題曰《釋教三字經》。

  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題曰《釋教三字經》。俾為沙彌時,誦而習之,知佛經之要義,明祖道之綱宗。及其壯而遍閱三藏,歷參五宗,妙悟自心,冥符佛意,方知山色溪聲,鹹示第一義谛;鴉鳴鵲噪,共談無上心宗。非同非異,非有非空,即權即實,即俗即真。博之則盡十虛而莫容,約之則覓一字不可得。然後乘大願輪,闡揚法化。普令法界眾生,歸依一體三寶,復本來之面目,傳無盡之心燈。是在後進之發心造修焉,予日望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865頁 釋教三字經序)

  編者注:

  這篇序言由印光大師代原著者作。印光大師對《釋教三字經》原本正文改十分之三,注釋改十分之七。民國八年陳錫周居士出資在揚州藏經院刻印一千本贈送結緣。

  547、《初機淨業指南》是一本什麼書?

  《初機淨業指南》為初級淨業行人入門書。生死海中,得此指南,則背東向西,捨穢取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幸哉!

  會稽道尹涵之黃公,笃信佛法,精修淨業。欲令同人,鹹修淨業,離苦得樂。以淨土諸書,文深義奧,不便初機,及無學問人,因編作白話,縷析條陳,以示要義,名曰《初機淨業指南》。生死海中,得此指南,則背東向西,捨穢取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當必一超直入如來地,不復在此世界中,長受生死輪回之苦矣。既是志同道合,何妨助其勸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13頁 初機淨業指南序)

  548、《阿彌陀經直解》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阿彌陀經直解》取《直解》等注之義,以顯淺之語言述之,兼附淨土種種疑問。其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心,可謂誠且摯矣。

  《阿彌陀經》,言簡義周,易於受持,故古人列為日誦,欲其家喻戶曉,鹹沐法澤也。由是諸善知識,各為注釋,若揭日月於中天,固已無義不顯,無機不攝矣。但初機之人,或以文深義奧,難於領會。王顯江居士,特為作一方便,取《直解》等注之義,以顯淺之語言述之,名為直解,兼附淨土種種疑問。其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心,可謂誠且摯矣。顯蔭法師序之,欲令一切同人,各生真信,老實念佛。因命光再序,遂書此以告閱者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66頁 阿彌陀經直解序)

  549、《淨土釋疑》是一本什麼書?

  《淨土釋疑》共五十七篇,詞約而精,理深而著。令閱者無疑不釋,有義鹹服。從茲欲不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不可得也。

  渭漁居士林師尚者,宿根深厚,笃修淨業,殚精研究,歷有年所。擬欲普引同人,悉生淨土,故於淨土經論著述中,摘其要義,湊集成文。若集腋以成裘,猶采花而作蜜。確對時機,特申妙辯。共成五十七篇,名為《淨土釋疑》。詞約而精,理深而著。俾閱者無疑不釋,有義鹹服。從茲欲不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不可得也。然居士既能集前人之單詞只句,一節一段,復用己意,纂集成文,何不直用己文而為發揮?蓋欲閱者知此所說,皆有所出,雖是己所纂集,實為經論語錄,及諸著述中,佛菩薩祖師諸善知識之所說。其入人深而感人切,比專用己語,當不啻相倍蓗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90頁 淨土釋疑序)

  501-549題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