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淺談佛教徒如何盡孝
發布:果林果梅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賴市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大德:大家好!
今天是台南極樂寺第一次舉辦祭祖大典,意義非常重大,這個因緣也是無比殊勝。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祭祖是弘揚孝敬之道、報本反始的優良傳統。誠如《論語》中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如果人人重視孝敬,人民的風氣自然歸於淳厚,社會自然安定和諧,所以祭祖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樁大事。
世間孝道
身為佛教徒,我們應當如何盡孝?《觀無量壽佛經》中談到「淨業三福」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淨業正因,也是淨宗學人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的福德。如果希望來世繼續出生為人,或者希望生到天堂,都必須具備這個福德。關於這個福德的前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以儒家的根《弟子規》來落實,這是倫理道德教育,其中孝養父母是孝,奉事師長是敬,孝親尊師就是我們所說的孝敬之道。孝道跟師道是一切德行的根基,非常重要,但是現代社會西化非常嚴重,把孝道跟師道都拋棄了,造成社會愈來愈混亂,這都是因為把文化的根斬斷的緣故。就像沒有根的花插在花瓶裡,幾天就枯萎了;同樣的道理,沒有根的社會,安定繁榮的時間不會長久,漸漸會趨向瓦解。要挽救社會,必須從根救起,也就是要從孝親尊師做起。第三句「慈心不殺」,我們以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來落實這個因果教育。因果教育特別重要,如果人人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法則,社會就會安定;如果人人不信因果,放縱自己胡作非為,不相信以後會有惡報,於是造惡成為風尚,社會就會大亂。第四句「修十善業」,我們以佛家的根《十善業道經》來落實,這就進入了聖賢教育,因為經中所說的,一切聖賢都是以修十善業為基礎而成就的。
身為佛教徒,首先我們應該落實《弟子規》來盡孝,這是世間孝的層面。《弟子規》是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幾句話而開展的,分成「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這七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列舉具體實踐的要點,使人讀了就知道應該如何落實。例如,在孝的方面,從「父母呼,應勿緩」開始,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要立刻回應,不能怠慢。從這個小地方,就能看出我們對父母的態度,如果對父母心存恭敬,父母呼喚的時候,必然是立刻答應;如果還慢吞吞的,不出聲回答,讓父母干等著急,不知道我們在不在,這就顯示我們對父母的恭敬心不夠,不能體貼父母,這樣我們的孝道就有了缺欠。
現代人教小孩孝道,必須像古人一樣,從生活當中一點一滴教起,從小培養小孩對父母的良好態度,這會影響小孩一輩子。養成對父母孝順恭敬的態度,是讓小孩培福、積福;從小養成這種良好的態度,將來在社會上一定受人尊重與信任。相反的,如果從小就對父母不恭敬,這樣的小孩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將來長大之後,在社會上也很難長久發達。《孝經》裡有幾句話,「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意思就是不愛父母,卻愛別人,那是違背德行的,不正常。他不是真的愛你,他是愛你的錢,或者是愛你的權勢。因為對於離他最近的、對他恩德最大的父母,他都不能生起感恩的心,那他就不可能真正感恩別人。連自己父母都不恭敬,卻能恭敬他人,那是違背道理的。他對人的恭敬都是有目的的,不是真心的恭敬,有利可圖的時候,他對你畢恭畢敬;無利可圖的時候,他就完全可以棄你於不顧。所以,忘恩負義的人都是那些不孝的人,這樣的人遲早會受到社會大眾的唾棄,很難長久輝煌騰達。有一句諺語說,「諸事不順因不孝」,如果你在家庭、事業等各方面遭遇到種種障難,你要反省自己是否在孝道方面有虧失。當你自我反省之後,改正自己的過失,努力盡好對父母的孝道,你的障礙就會隨著消失。
所以《弟子規》一開頭這兩句,「父母呼,應勿緩」的精神,就已經涵蓋了整部的《弟子規》,必須深刻去體會其中的含義,絕對不能輕易看過,而且必須在生活當中落實。對父母心存恭敬的人,對其他人也會心存恭敬;父母呼喚他的時候立刻答應的人,別人呼喚他的時候,他也會立刻答應。所以這種從小培養出來的恭敬心,會推廣到對待其他一切人。對人有恭敬心的人,自然得到別人的尊敬,人緣自然就好。所以一個人的家教會影響他一輩子,而《弟子規》就是最好的家教。
佛教徒應該認真遵循《弟子規》的教誨來實踐,這樣就能具體落實「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盡孝並不是你給父母多少錢就算盡孝了,而是必須發自內心的愛護父母、恭敬父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從早到晚都要盡到對父母的孝敬,能夠這樣侍奉父母的人是有大福報的人。因為父母是自己的恩田,也就是對我們有恩的人,如果能夠恭敬供養父母,那麼我們就種下了很大的福德種子,這些善因將來會結成很大的善果,帶給我們長久的福報與快樂。對於在外工作的人,一有時間就應該回家看望父母,讓父母的心得到安慰。要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好好盡到為人子女的本分。當你能夠對父母盡孝,你的子女學會了,將來他會對你盡孝,這裡面是有因果關系的。
學佛的人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因為自己懂得佛法,明白很多道理,就覺得了不起,乃至看輕父母,認為自己的見解比父母高,父母必須聽從自己的話,甚至於疏忽了對父母的孝順與恭敬。要知道,學佛的人如果不能好好對父母盡孝,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人都做不好,還能成佛嗎?這是不可能的事。在唐朝時候,安徽省太和縣有個人叫楊祖,他感覺得人生無常,所以立志去修道。他聽說四川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為了要親近明師,就辭別雙親,到四川去拜訪無際大師。剛進入四川,他遇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那就是無際大師,但是他不認識無際大師。於是他請問老和尚:「無際大師在哪裡?我要參訪他,要跟他學佛。」老和尚說:「你要見無際大師,那不如見佛。」楊祖問:「我很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裡,請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嗎?」老和尚說:「你趕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著大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楊祖聽了老和尚的話深信不疑,就啟程返鄉,在路上跋涉了一個多月,回到家鄉的時候已經是夜晚了。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媽媽開門,他媽媽聽到寶貝兒子回來了,歡喜得從床上跳下來,來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穿著鞋子,匆匆忙忙出來開門。門一打開,楊祖一看到肩上披著大被、腳上倒穿鞋子的母親,就是老和尚講的佛的樣子,當下就覺悟到,父母才是活佛!從此之後,他竭力孝順父母雙親,在物質方面盡量使父母滿足,在精神方面盡量使父母快樂。他還為《孝經》做了幾萬字的注解,寫毛筆字的時候硯台都要加水,結果他不用加水,硯台裡頭自然有水出來。這是楊祖做《孝經》注解的感應,感動了天神,所以有這種感應的事跡。後來楊祖活到八十歲,臨終時誦《金剛經》四句偈,安詳而逝。
《華嚴經疏》引《大集經》上的話:「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父母於我為先覺故。」所以孝養父母的功德很大,堪能與奉事佛陀的功德相比。古代大德說:「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每個人家裡都有兩尊佛,可惜世間人不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雕刻」,這兩尊佛不需要黃金作身,也不是檀香木雕成的。「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你現前的父母親就是釋迦佛、就是彌勒菩薩。「若能誠敬於他,何用別求功德」,如果你對父母非常誠敬,你不必向外去攀緣求功德。這是很重要的開示,可惜現代學佛的人往往不知道這個道理。
除了奉養父母之外,《弟子規》裡面還說到必須規勸父母改正過失。如果父母言行思想有錯誤,作子女的人必須要和顏悅色,以柔和的言語來規勸父母改過。如果父母不聽勸告,也不能就此放棄,遇到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必須再度規勸,甚至以真誠的感情來打動父母改過。如果父母因此而生氣,甚至於打罵,作為子女的人也要忍耐,不能因此而埋怨父母。佛在經上說,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很大,子女即使以一百年的時間,將父母扛在雙肩上,走到哪裡都帶著父母,給予父母一切最好的供養,也無法報答父母的恩德。但是,如果子女能讓父母放棄錯誤的思想見解,放棄不道德的惡行,轉變成為思想正確、積德行善的人,那麼子女就是已經報答了父母的恩德。這是因為錯誤的思想、惡劣的行為會使父母來世墮入惡道受苦,為了拯救父母免於惡道受苦,子女必須幫忙父母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棄惡揚善、改邪歸正,這是更大的孝行。
就世間孝而言,落實《弟子規》就是做到「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這是盡了世間的孝道;就出世間孝道而言,佛弟子要更進一步,「養父母之志」。也就是說,「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要幫助今生的父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脫離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甚至要幫助生生世世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永離六道,往生淨土,這才算是盡了為人子的出世大孝。
出世間孝道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了孝養父母的好榜樣。佛出世之後,母親摩耶夫人就過世了,母親的福報很大,生到了忉利天。於是佛成道後,就到忉利天宮住了三個月,特別為母親講經說法,說了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按照《增一阿含》裡面的記載,這次法會是帝釋天王啟請的。過去一切諸佛都曾經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以報答母親生育之恩,釋迦佛成佛之後也不例外。
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表法的意思很深。學佛之人,尤其是發心剃發出家,世間人誤認為這樣子無法為家族傳宗接代,就以為這是不孝,如何對得起父母祖宗?殊不知出家才是大孝。在佛門之中,即使是出家了,也不能置父母於不顧,可是孝養的形式與世間人不同。你能夠認真修持,依照佛陀的教誨去奉行,以此功德回向給父母,父母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善神的保佑,這是盡孝;若是你修行有成就,則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得到真實永恆的利益,這是大孝。因此,克實而論,佛法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孝」字而已。
佛不僅對母親盡孝道,對自己的父親淨飯王也是非常孝順,而且所行的是難行能行的大孝。《觀佛三昧經》中,佛對父親淨飯王說:「諸佛出世有三種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可見諸佛出世,第一功德就是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原本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名叫悉達多,十九歲捨棄王位出家,三十歲成道,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口說十二部經」,這十二部經是指佛經中十二種不同的體裁。「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障」,法施的利益能夠幫助眾生解決疑難雜症,破除無明,「開智慧眼」,開啟智慧。最殊勝的利益就是幫助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所以佛陀教育的宗旨就是幫助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經文繼續說:「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稱念是念佛的名號,或者念佛身相的妙好;觀察是憶念所想,常常想佛的相好光明。「若總相,若別相」,總相是全身,別相是想他的頂髻、白毫,或者佛伸出手來接引往生等。「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殺盜淫妄)五逆,永背三途」,不會墮三途。無論是現在佛、過去佛,只要能夠常常想佛的相,稱念佛的名號,都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之罪。四重是指殺盜淫妄四種重罪,五逆是指:一、殺母親;二、殺父親;三、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四重五逆的果報都在無間地獄,這樣的重罪,憶佛念佛都能夠消除。「永背三途」,三途是餓鬼、地獄、畜生,背是違背;回過頭來真正忏悔,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永遠不墮三途。「隨意所樂」,隨著自己喜歡,「常生淨土」,我們最歡喜的無過於極樂世界。
「三者,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真如實相、第一義空,這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究竟圓滿的境界,父王問佛陀,為什麼不教弟子修行?「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真正講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具足接受的條件,七地以前的菩薩還不能完全了解,這並不是所有弟子都能夠修行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向父王淨飯大王報告說,諸佛果德真是有無量深妙境界,必須是上上根機之人才能夠接受,一定要明心見性才能夠證得。「神通解脫」,解脫是大自在,沒有絲毫障礙,神通是無事不能成辦。這些都不是凡夫所行的境界,所以勸導父王行念佛三昧。
「又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當中,念佛之心也是如此;換句話說,人死了以後,將來到哪裡去,完全看自己的念頭,完全是自己做主,跟任何人都沒有關系。如果念的是貪,就墮落到餓鬼道;念的是瞋恚、是嫉妒,就到地獄道;愚癡、懷疑心重,那就墮落到畜生道,念什麼就往哪一道去;念阿彌陀佛,就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系念就是心裡想著的意思。心裡面一切放下,只牽掛阿彌陀佛,念念不離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能夠幫助父母往生極樂世界,永遠脫離生死苦海,就是盡了出世間的大孝。
現代孝親的榜樣
河南南陽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兄弟相繼去世之後,母親沒人照顧,所以他接母親到寺院裡面來住,奉侍母親二十七年,一直到母親八十六歲,最後念佛送母親往生極樂世界。
廣東潮州有一位謝總,他開辦「黃河道德講堂」,四年來挽救了兩萬多人,使他們棄惡從善、改邪歸正,功德非常大。他的父親平常不信佛,他很擔心他的父親不能往生,常常把這件事情掛在心上。在他父親彌留之際,謝總勸父親相信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他父親答應了,於是他握著父親的手,一起念佛兩個小時。然後在休息的時候,父親真的往生了,而且瑞相非常稀有,一千多名村民都見到了,都受到了感動。
結語
這次台南極樂寺舉辦「中元祭祖大典暨佛七系念法事」,因緣殊勝。我簡單介紹了佛弟子如何盡孝,以及佛陀與近代大德盡孝的榜樣供養諸位,希望藉此倡導孝敬之道。並且期望大家效法古今的聖賢典范,真正力行孝道,盡此一生,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以真實的念佛功德回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圓滿成佛。謹以此,與大家共學共勉。
最後,敬祝法會功德圓滿,與會大眾法喜充滿、光壽無量!謝謝大家!
摘自:淺談佛教徒如何盡孝——「二O一六年中華民族弘孝報恩中元祭祖大典暨佛七系念法事」談話 2016/5/2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