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年輕人社會上立足的第一步,關系一生的成敗
發布:清心
立身出處,對於年輕人很重要,一個人到社會上立足的第一步,會關系到一生的成敗,或幸或不幸。所謂立身出處,就是第一步跨出來到社會上時,要非常慎重,而且不止是人生的第一步重要,每天每事的第一步,也同樣的重要。
假如今天早上,有人找上門來,要給你一個立即可以發財的機會,或者一個名利雙收的工作、職務,千萬不可因一時的近利而驟然答應下來。一定要仔細謹慎的考慮,利愈近愈大,就更應該愈慎重的考慮。這也是關鍵性的第一步,踏不踏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生的是非、善惡、禍福,很可能就在這一步之間。
例如漢代的名臣楊震,有人在半夜送紅包給他,對他說,你老人家盡可以收下來,這是沒有人知道的。楊震說:“怎麼沒有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起碼有四方面都知道了”,這是大家所熟知的楊家的堂名號“四知堂”的來由,美譽流傳千年,迄今人人皆知。
尤其是青年們,在今天這個思想紛雜,人倫規范混亂的時代,做事情、交朋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一步錯了,這一生都掉下去了,殊不上算。所以作人做事、交友都要謹慎。一個人只要立身正,事業失敗沒有關系,可以再站起來;立身不正,倒下去了,就是萬丈深崖,萬劫難復,這就是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孟子與離簍》
------------
古人為人處世的重點,後世用來作為借鏡。古人所謂借鏡,普通人是用鏡子來照衣冠儀容是不是整齊,人生就是用前輩作鏡子反照自己,也就是效法、警惕的意思。這裡用來借鏡的重點,是人生的出處,在古書上“出處”這個名詞,很多地方可看到,現在很少人用了,意思是人生的第一步,要如何起步?人生的第一步很重要,如果第一步走錯了,就會永遠的錯下去。
有關立身出處的問題,在宋、明以後,又盛行一個新名詞叫“出山”,就是因為有了尊重隱士、處士的風氣所形成。杜甫詩所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便已有這種含意。講到這裡,我又想起我的老師袁先生,題灌縣靈巖寺的一副對聯。靈巖寺靠近都江堰的灌口,先秦時代,西蜀太守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這個偉大的水利工程,一兩千年來,才有成都天府之國的農田水利。所以四川人為了感戴李冰父子,在灌口修建一座二郎廟,永遠留給後人馨香膜拜,威靈顯赫,無盡敬重。袁老師的上聯是:“溉數萬頃良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好個比鄰秦太守。”下聯是“揉千七則籐葛,不說話亦墮,欲說話亦墮,拈與胡僧阿耆多”。下聯是禅門公案,不去管它。上聯所說“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借此為頌揚秦太守李冰父子的千秋功業,實在可作為千古名臣出山從政的最好典范。
所以過去的時代,個人的立身出處非常重要,第一步站出來很重要,也就是個人的立身處世,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哲學,究竟該走哪條路線。
整理自《論語別裁》
--------------
“立身處世”,人如何自己尊重自己站起來,在中文叫立身。我要求同學們要懂得作人做事,就是立身處世。你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曉得自己為什麼活著?應該作個什麼人、做什麼事?這是立身的問題,用現代話是要把自己的立場搞清楚。在家是在家的立場,出家是出家的立場,做生意就有做生意的立場,學生有學生的立場,都要搞清楚。
尤其青年人要注意,在接受學校教育畢業後,到社會中去工作,第一步的“出處”很重要,走錯了很難轉回來,所以一進一退,都要恰到好處。孔子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該進的時候曉得進,該退的時候立即退,而不失其正,要做得恰到好處是很難的。
我們設身處地想想,那麼多的錢,以自己的薪水算起來,大概兩輩子也賺不了那麼多。又當深更半夜,而且只有兩個人面對面,沒有第三者在場,這是多大的誘惑!如果沒有大勇,就很難下拒絕的決心,更難說出那句使對方感悟的名言來。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楊震說這幾句話,他的心地是多麼光明磊落,溫語中有千鈞之力,氣魄多麼的宏偉,這就是真正大勇的具體表現。大勇是怎麼樣修養來的?是由於意志的堅定來的。“堅定意志”這句話,嘴裡說說容易得很。其實,沒有相當修養工夫是很難做到的。
我們看有些同學幾十年來都沒有站起來,沒有立腳點,一個人活了一輩子,你問他的人生觀是什麼,他沒有人生觀。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要做個什麼樣的人。但是很多人沒有人生觀,一輩子沒有站起來過。所以文學上形容這一類人是“浮沉於世間”,水高了就浮上來,水低了就沉下去,一般人就是這樣,在人海中浮沉,沒有立腳點。
“知持後則可言持身”,一個人講一句話,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曉得後果。譬如你今天去買股票,就要曉得後果,也許賺大錢,也許蝕本,這叫做知道“持後”,後果是非好壞,事先已經很清楚了。所以要這樣高度智慧的人,才可以言“持身”,才懂得人生,懂得人生就可以了解“立身處世”了。我們看這一句話非常簡單,也許要到了年齡相當的時候,回想自己半輩子做事的經驗,才知道有許多事情事先太不聰明,所以人生大部分都在後悔當中,或者是機會過後又後悔。
整理自《維摩诘的花雨滿天》《孟子與萬章》《孟子與公孫丑》《列子臆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