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兩月相照為朋 兩手互助為友
發布:真誠敬佛
我們看到「交友」,首先會想到自己的小孩,最希望他交到好朋友,甚至於能跟古人、聖賢交朋友,這是當父母的人最高興的事情。孩子懂得交良師益友是結果,父母自己本身交良師益友,是影響孩子的塬因。
從經典、從很多格言當中,都可以體會到朋友的重要性,朋友對自己一生的影響。曾經有位長者跟我說,他年輕時有一群玩伴,俗稱「死黨」。他說那一群朋友,要不已經不在世間了,要不已經在監獄裡了,只剩他沒事,是因為他後來遇到老祖宗的經典,不然他的命運也很難不是這兩條路。所以人受環境、受朋友的影響非常大,「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對交友、對這些德行的認知愈正確,我們就會把它們擺在重要的位置,讓孩子從小就建立這些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態度。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群書治要.禮記》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君子之間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間交往,蜜如甜酒。為什麼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個淡字很有味道,淡沒有負擔,因為都是盡道義,不帶自私自利在裡面,沒有目的、所求。淡中有真味,淡中有真情,是道義之交。小人之交為什麼蜜如甜酒?因為他帶著目的。他要達成這個目的,什麼谄媚奉承、什麼好話都給你講。可是等目的達成了呢?見利就忘義了。所以「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而「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所以「君子淡以成」,君子之交雖然平淡,但是念念都是成就對方的心,所以正直。「小人甘以壞」,小人之交很容易敗壞,假如有利益衝突了,朋友馬上變敵人。這在歷史當中很多,這些人有共同的目標了,兩個人好得不得了;等到彼此衝突了,就互相攻擊。而以道義互相勸勉的,自始至終都是恭敬的態度,縱使最後不往來了,「絕交不出惡言」。
朋友相處五塬則
君子交朋友輔助鞭策自己的修養、仁德,《論語》當中講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善友為依,大家共同的目標是成聖成賢,互相護念。所以朋友之間有哪些應該盡的義務?
第一,勸谏。所謂「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假如朋友有過失,我們沒有去勸,這樣就沒有盡到朋友的職責。但是勸谏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當朋友信任我們,就會比較認真去聽。那如何建立信任呢?當我們面對朋友的時候是真誠而不是客套,是常常看到他的需要,進而懂得去付出。當你對他的付出愈多,他能夠去感受到你的關懷,自然對你的信任就深,一有信任,勸谏的基礎就很堅固。所以我們要能處處留心去觀察到別人的需要。
第二,關懷。現在人與人相處人情比較淡薄,內心比較空虛。所以當我們主動去關懷別人,自然而然就會帶動人與人當中的互愛互敬。而交朋友不只要關懷他,還要關懷他的家人、他的親友,讓他的家人安心。
第三,讚歎。「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孔子讚歎晏子,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子很會結交朋友,而且愈久愈尊重對方、恭敬對方,這個不容易。因為人與人相交往,一開始都是看對方的好,然而相處久了,他的好想不起來了,都看他不好。但未必這個朋友真比以前差。是我們對他有成見以後,看得不客觀,對他排斥的心就起來了。
第四,不言家丑。朋友跟我們是莫逆之交,什麼話都跟我們講,他家裡的這些私事,我們可不能去宣傳。他講出來他是心裡好受一點,我們再好好引導他、安慰他,我們把他的私事講出去了,那就傷了友誼了。
第五,通財之義。人生難免會有起起落落,所以當一個人處於低潮時,最需要的是我們及時的幫助。幫助錢財有一個塬則就是救急不救貧。什麼是急?他突然間遇到一個困厄,比方父母突然出狀況,需要一大筆錢,這時我們要懂得支持他。小時候看到父親在親友的孩子付不出學費時,父親都是二話不說拿錢支持,因為孩子的學習不能等,而且拿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回來。所以這些緊急狀況,我們要好好的支持。但假如是思想貧窮:好吃懶做、賭博,我們就要用智慧從他的思想慢慢引導,他才懂得如何改善生活。所以通財之義不只通錢財,還可以用我們的經驗、智慧,去協助他,讓他的能力提升。
「人伴賢良志氣高」,一個人身邊都是善人,都是君子、賢人,他一定也會很有志氣。所以我們為人父母長輩,每天給孩子講《德育課本》裡面的七百六十八個故事,孩子每天聽這些聖賢風範,他的志氣不斷提升,他覺得他的人生一定要跟大舜學習,跟這些聖賢學習。這都得要父母、長輩用心把這些風範引導給他們,乃至於我們自己對這些風範要能效法、能夠去學習,那孩子的感受就更深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