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言語、行為一修正,家庭就會變好
發布:清心
學習傳統文化除了持續之外,還要力行。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段經文教誨我們,最重要的是有一份恭敬的心對待父母。“父母呼”,我們要馬上能夠過去;在跟父母交談時,態度要很溫和,語氣要很婉轉。有時候表面上看在跟父母應答,說話不會很大聲,但是心裡面會有不耐煩的感覺,這個時候我們要能夠觀照自己的心,要趕快修正。落實道德、學問的根本,就是時時能觀照好自己這顆存心。當念頭不對了,馬上修正,那你的言語、行為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
我有一次去找我一個朋友,剛好他面臨人生的抉擇,要從一個私立大學轉到一個公立大學,他跟他父親說起他這個抉擇,希望父親能夠支持他這麼做。我進去的時候,他剛好講到一半,於是就說:“你先請坐,我先跟我父親把話說完。”我坐在旁邊,看到一個孩子恭恭敬敬地在跟他父親匯報他的工作狀況,那種娓娓道來,那種禮敬的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他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裡面熏陶,也會是一個翩翩君子。現在的年輕人在做人生的決定,有沒有去詢問過父母的意見?有沒有把自己的情況跟父母講清楚,減少父母的擔憂?假如父母常常都不知道孩子在干什麼,那不知道會多操多少心!
除了在家對父母要恭敬,“老婆呼、太太呼”也要“應勿緩”。當夫妻之間言談非常尊重,已經在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現在夫妻之間談話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人愈熟愈不能隨便,應該愈熟愈要尊重,禮不可失。縱使再親的人,禮貌也要時時提得起來。有位媽媽講完電話把電話掛掉,他兒子就跟她說:“媽媽,你剛剛是不是在跟爸爸講話?”你看,他兒子從母親講話的口氣,就可以知道一定是跟爸爸講話。為什麼?母親跟先生講話的口氣都不好。有時候看到手機顯示是先生的,一拿起來:“喂,干嗎?”一樣的口氣,孩子因此就能夠辨別出來是爸爸打的。聽了孩子的話,這個母親馬上修正。剛好當天他的先生又打電話來了,她就很有禮貌,她說:“喂,你好。”他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把電話掛掉後,又打過來,她先生說:“是你嗎?”當我們的態度一修正,家庭就會修正過來,所以不要小看言語的態度。
這一次過年,我們有些老師把我在香港做的“幸福人生講座”的光盤拿回故鄉給一些朋友看。其中有一位,他回到寧波就去找他的同學。這位同學的先生好幾天都在公司忙,除夕夜忘了打電話,結果又怕被太太罵,又撐了兩天。大年初二想打,又想想一定會被罵,就一直拖,拖到初五的時候才打回家,她剛好正在看光盤。先生有點誠惶誠恐,恐怕被他太太罵,就說:“對不起,我現在才打電話回來。”他太太馬上說:“你辛苦了,連過年都不能回家,我們很感謝你在外面辛勤工作。”他先生聽了覺得怪怪的,掛完電話過沒多久,他先生又打電話過來,他說:“你還是罵我幾句,我心裡好受一點!”太太的轉變,先生還一時難以適應。但太太只要真正轉了,夫妻關系一定會好。
“父母命,行勿懶”,我們對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相同的,對妻子、兒女已經答應的事,我們也要言而有信。當我們言而有信,孩子對我們就會非常尊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