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師:逢人便勸人念佛而不勸信願是否有不妥之處


發布:修_精進
 

  問:書中說:“名號獨運,稱名獨達”,只要稱名就能往生淨土成佛,那麼信心、願心都是虛妄。而書中還說:“凡夫的疑心或者躁妄心與佛心不相應”,那麼信心才相應,這與前面的說法就矛盾了。

  淨宗法師答:他的疑問是合理的。這裡說法有次第,貴在有次第。什麼叫次第呢?第一步,先對那個懷疑阿彌陀佛救度的人,不了解的、懷疑的,先從疑引到信,而說你要信願,要相信阿彌陀佛救度,要願意生極樂世界,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有的人他可能以自己的信願為驕傲,認為說,“你看我信了,我很願”,這個還是局分在自己心這一方面,叫自局其分,甚至有驕慢心在當中,而沒有直接回歸到我們所信的對象。

  我們信的對象是什麼?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要回歸到法的本體,就要把我們自以為是的所謂的“信”和“願”,或者說打成兩片的這麼一個,把它歸到一塊。歸到一塊就不要在我們這邊談,否定你的自以為是,不是站在眾生能信、能願這一方面。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好像我們上船一樣,我們的腳雖然踏上了船的船板,但是我們的重心還在後面這條腿,在岸上,那這樣是不行的,必須讓後面這條腿推你一把讓你上船去。

  所以我們的信願必須歸到六字名號,跟名號成為一體,上了六字名號這個船,就是把你在岸上的腿敲打上去。從我們自以為是的能信、能願這一方面,這種不離凡夫虛假造作的心態把你進一步的牽引到跟名號成為一體。

  所以他否定的是這個層面的,不是對一開始就否定。這樣講還是稍微有些教理性,我打個比喻。有一個人他很不孝,對父母忤逆不孝、打罵,你就去跟他說:“你這樣不行,你要孝順父母啊。”你肯定要這樣講,對不對?第一步先勸他孝。第二步,他說“我現在很孝順父母了,我是孝子了”,你想想看,一個人能稱自己是孝子嗎?他現在只不過不打父母了,不過就在八月十五拿了一盒月餅給父母而已。這時候就跟他講,父母之恩像天一般的高厚,我們所謂的孝其實是談不上的,我們還是不孝的。這好像又回歸到前面講的不孝了,就說我們不要自以為孝,這時候是一種升華。

  我們先講的“不孝”就等於是懷疑,後面說的“孝”就等於是信願;然後他不認為自己是孝,等於就是我們不要以自己的信願為貴,反而回歸到簡單的“名號獨運,稱名獨達”。回歸到這個本體來,本當如此,這是一種升華、升進。

  問:“有蓮友逢人便勸人念佛,說只念佛就能往生了,而不勸信願,是否有不妥之處?”

  淨宗法師答:這句話看你怎麼理解。“只念佛就能往生了”,這不是在勸信願嗎?勸信願行,這句話就都圓滿了。說只念佛就能往生,你相信了這就是“信”,你信這樣能往生而願往生,這就是“願”,所以勸信勸願,倒不是說一定要把三個字都要講全面了,或者這三句話都說了才叫勸信勸願,就是說要有善巧。

  那我們就告訴人家:“老太太,你這樣就很好了,你這樣念佛肯定往生啊。”她聽到之後:“那就太好了,那我就太好了。”她馬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她不是信、願、行都在這裡了嗎?那你跟她說:“哎呀,老太太,你光念一句佛是不行啊,你還要怎樣信,信有六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不是把她搞糊塗了嗎?“哎呀,你光信還不行,還要發願,怎麼發願啊?念回向文、發願文。”你不是無事找事嗎?多啰嗦啊,你就跟她說這樣念佛就可以了,決定往生,信願都在這裡面。

  但是有的人喜歡,就是那些頭腦不是很輕靈,喜歡咬文嚼字,喜歡在這一方面辯一個水落石出的人,可能你要多費點勁。那就根據情況,可以合勸,也可以分勸。

  合勸就是信願行在一起,就是“你念佛一定往生”,都有了。

  分勸,可能這個人說:“哎呀,還有什麼佛?念佛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有沒有還不曉得呢,阿彌陀佛存在不存在?”那麼這樣你可能要退下來一步,先暫且慢慢讓他信極樂世界的存在和阿彌陀佛的存在。好,慢慢信了,信了你說:“哎呀,這麼好的地方,你不願意去往生嗎?你要去啊。”好,那就願了,願了怎麼去?那就念佛。到後來還是說只要念佛一定能往生,對不對?所以前面信願為前提,然後導歸在一向專念,這個就是分著勸、有次第的,也可以與合勸一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