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導演李安的婚姻幸福秘訣


發布:芬陀利華
 

  看完導演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賽事》後,還在感慨李安偉大的講故事能力時,朋友圈就被李安更偉大的感情觀刷屏了。

  緣起李安接受魯豫采訪時的這樣一席話:

  魯豫問李安:現階段你最大的幸福感是什麼。

  李安說:“我太太能夠對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點,我就會感覺很幸福。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的先生,並不代表說,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們的尊敬。你每天還是要來賺他們的尊敬,你要達到一個標准。這個是讓我不懈怠的一個原因。”

  成為了別人的丈夫和妻子

  就不用再為愛情付出努力了嗎?

  李安這席話,不知道打了多少中國已婚男人的耳光。其實不光是男人,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夫為人妻,為人子女,都是這個道理。

  當你開始扮演一個家庭角色後

  你還是要每天努力

  去賺得家人的尊敬

  前一陣流行一個狠毒但不失精准的新詞——喪偶式教育。意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缺失,而這種缺失大多來源於男性。

  媽,我鞋呢?

  媽,我衣服呢?

  媽,我鑰匙呢?

  媽,……

  爸,我媽呢?

  這句話是說明了母親的偉大,不也同樣說明了妻子的勞累,以及丈夫對撫養孩子義務的缺失嗎?

  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經寫過一本《雄性的衰落》,裡面提到了男人的應得感。那就是有一部分男同事僅僅因為自己是男性,就會感到一切應該為我所有,並且自己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享有這份特權。

  這種應得感帶給了男性詛咒,很多男性現在四處尋找庇護,不是在父母的身上就是在婚姻裡,或者是在同居關系中的伙伴身上。有些這樣的男人已經重新定義了“依賴”這個詞,仿佛這是一個成就而非失敗,他們覺得分文不掙、游手好閒、甚至嫖娼出軌都是他們的權利。

  我們身邊一定存在這樣的中年男人,他們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有著已婚男人婚後的“幸福肥”,肥個十來斤算好的,啤酒肚和禿頂是標配。早出晚歸是正常的生物鐘,每天下班回家就癱在家裡,像一團肉餡,看著自己的妻子在廚房忙忙碌碌,洗衣做飯帶孩子。

  但他們覺得自己為這個家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覺得自己是孩子山一樣的依靠。他們仗著自己是“一家之主”,懶惰得理所當然,對妻子的付出毫無愧意。

  這樣的人,能得到家人的尊重嗎?

  除了夫妻的尊重缺失,還有父母的尊重缺失。

  作為一個孩子,父母是生命中最先出現的角色,父母的樣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原生家庭”。但有無數的父母,有著“給孩子生命,就有資格要求孩子的一切”的想法,肆無忌憚地索取。

  我們見過無數在街邊激烈爭吵,不顧孩子嚎啕大哭的父母。

  也有很多只負責給予生命,卻不願浪費自己一點點時間去養育孩子的工作狂。

  甚至還有一言不合就又打又罵的家暴者,以及管不了孩子就送去楊永信的戒網中心那裡“電擊”一下的無能人…………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長大後,這些父母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只有怨恨和厭惡。天生而來的父母身份,卻並不能賺得自己的孩子,一絲一毫的尊重。

  幾年前,有一個記錄生活的賬號,叫做“人在紐約”,他們在紐約街頭采訪了一個老爺爺,問他愛情長久的秘訣是什麼?

  那位老人說,“愛是一種脆弱的東西,它會慢慢消失,所以你每天都要重新創造愛,每天都要給你的伴侶一個新的愛你的理由。”

  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理所當然的付出,如同李安和他的太太一樣。當初李安失業的時候,是太太給了他莫大的支持,肯定他的電影夢想。一個女人,在李安事業最低谷的時候,用自己的勞動收入,支撐著這個家。

  如果把津巴多口中男人的“應得感”再擴大化,我們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任何角色,都不應該覺得這種角色的尊重是應得的。尊敬應該要由自己去維護,去發展,而不是拿到這個角色後,就可以不作為的萬事大吉。

  我們的孩子沒有必要天生就尊敬我們,唯命是從。

  我們的父母親也沒有義務尊敬我們,無條件的付出。

  我們的另一半,更是如此。

  因為我們是珍惜愛的感覺,和在一起時迸發的生命力而走到了一起,但不代表這種愛和生命力,就一定能夠與日俱增,永不衰落。愛,有時很脆弱,它真的需要我們為之努力。

  世界上沒有哪種愛是應得的。用生命裡的每一天,去賺得你愛的人的尊重,這,才是愛的最好表達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