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開吉法師報告的,聖哲輩出的千年古郡


發布:果林果梅  

  學生:「聖哲輩出的千年古郡」。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聖哲輩出的千年古郡」。

  安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文風鼎盛、聖賢輩出,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戰國時期道家宗師莊子、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北宋時期的清官典范包公、晚清重臣李鴻章等等,皆是安徽人。清朝時期,以道統自任的桐城派創始者方苞、集大成者劉大櫆、姚鼐等人,主張作文要遵循孔孟學說的義法與道統,力求雅潔,這對世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桐城派的發源地正是安徽桐城。方苞先生的十六世孫方東美教授,被外國學者譽為當代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方先生學貫中西,哲學思想卓然自成體系,日本的鈴木大拙先生曾經贊歎他的哲學著述「冠絕一時,允稱獨步」。而師父上人正是在方先生的引導下,步入佛門,深研佛經的。地靈人傑的安徽,世世代代的聖哲與先祖們,積累了無比深厚的德行,無時無刻不在庇佑著後世的子孫。

  甲、安徽廬江巡禮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弟子一行回到安徽廬江。是日晴空萬裡,陽光灑滿大地,近一個小時的車程之後,我們緩緩行駛於廬江金牛鎮的鄉間小路上。據歷史記載,廬江縣境於春秋時期屬舒國,徐人取舒後,為楚地;漢朝時期置廬江郡,隋朝置廬江縣;唐朝時期,分合肥、廬江地置舒城縣。由此可知,廬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風鼎盛、民風純樸的千年古郡。

  車行於廬江境內,憶及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弟子感到無限感慨,映現在腦海之中,最為明晰、深刻的兩個字就是愛國。正是緣於這拳拳的愛國之心、真摯的赤子情懷,在日本入侵中國之時,孫立人將軍挺身而出,冒死抗敵。這位出生於廬江世代簪纓之家的陸軍名將,曾經以安徽省狀元的成績考取清華學校,並留學美國。他聲望崇高,所帶領的軍隊皆忠貞愛國,具向心力,能夠以少克多、以弱敵強。孫立人將軍終身忠貞誠正,到了晚年特別思念家鄉,甚至於為子女起名,也是從「中國安定,天下太平」之中取字命名的。

  正是緣於這拳拳的愛國之心、真摯的赤子情懷,方東美先生參與籌辦了「少年中國學會」,畢生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方先生桃李滿天下,門下弟子有唐君毅、傅佩榮、金容沃等高足,師父上人亦曾於方先生家中得蒙親授「哲學概論」。即使是到了晚年,方先生仍堅持不懈的批評已故的胡適,曾說:「沒有再比中國有那麼豐富文化的了」。

  正是緣於這拳拳的愛國之心、真摯的赤子情懷,二00五年底,師父上人在安徽湯池建立了「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興辦教育,崇德興仁,移風易俗。並在二00六年,將湯池小鎮推展《弟子規》的教育成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匯報,向世人證明了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如今,師父上人又積極推動世界各地成立漢學院,鼓勵深具使命感的年輕人學習漢字、文言文,以及聖學根之根,奠定德行、學問的基礎。還有什麼比此更能體現出一位八旬老人真摯的愛國之心?正如近日來訪的聶公振弢教授所說,弘揚傳統文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死不已!這是如何的悲心懇切,用心良苦!弟子曾見到聶公教授慷慨激昂的高歌岳飛的「滿江紅」,當他唱到那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之時,老人家聲淚俱下,感慨不已。是啊,當今之世,中國人所要「從頭收拾」的傳統文化「舊山河」,牽動著多少老人們的心!從方教授、趙樸老、冰心、啟功老人,乃至師父上人,我們是否能夠感受到這些尊敬的長輩們無與倫比的慈悲懇恻之心!

  聶公教授說,他平日十分關注習主席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演講,特別是在比利時的演講特別的精彩。二0一四年四月,習主席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闡釋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五千多年歷史了。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二千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習主席的這段演講,提出了漢字、文言文,提出了諸子百家,提出了八德、仁政,也提出了愛國主義。這些自古至今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精神與文化,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乙、參訪冶父山伏虎寺

  十二月十八日,弟子一行懷著對祖師大德的敬慕,朝禮廬江冶父山伏虎寺。唐朝的伏虎禅師是廬江黃屯人,他自幼相貌丑陋、雙目失明,被一只老虎銜入洞中,用奶水把他養大。老虎刨出泉水,使其雙目復明,並與之形影不離。後來他出家修行,道行高潔、禅理圓融,被唐昭宗李晔敕封為「孝慈伏虎禅師」。後來,昭宗下诏敕建「無量殿」於冶父山頂,建「冶父寺」於南麓。伏虎禅師於此開毗尼法壇,傳戒千余眾,此叢林被稱為「江北小九華」。寺院幾經興衰,卻代代高僧輩出。後重修於宋代,宋太祖趙匡胤御賜匾額曰「實際禅寺」,山上、山下遂連為一體。

  在地方政府官員的陪同下,弟子眾等一行參訪了伏虎寺,感到此地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圓融無礙的和合相處、共存共榮。這座始建於唐昭宗光代元年的佛家寺院,主殿是無量殿,又名無梁殿,無木梁柱,皆石壘成,所供奉的卻是道家真武大帝神像,並珍藏著師父上人所贈送的《大正藏》。無量殿石額「绛節高處」四字是明朝御史盧謙所題,山門匾額「伏虎寺」是趙樸老所親題。單是這一座殿宇,就體現出儒釋道三家水乳交融的精神,令人深深感佩古人的寬廣心胸與無礙智慧。

  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無量祖師,象徵北極星與四象中之玄武,在《史記》中即有「北宮玄武」的記載。真武大帝是統理北方之神,赫赫有名,被尊為玉京尊神,亦是湖北武當山所供奉的主神,具有鎮邦護國、降妖伏魔、消災解厄、治水降火、延年益壽等神力,為世人所崇敬。據《道經》記載,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其手中所持的七星寶劍即是北斗七星的象徵。《太上感應篇》曰:「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這一節經文是說,人的一生,行住坐臥都有神明在鑒察,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也。三台和北斗都是星名,三台掌人壽夭,北斗主人善惡。這些星神在人頭上日夜盤旋,舉凡暗室虧心,總是瞞不過神明的鑒察。神明見人罪過,就會記錄在簿冊之中,如真武大帝身邊的金童玉女,就是掌管記錄三界功過善惡之神。天眼昭昭,神目如電,我等怎不戒慎警惕!

  弟子初出家時,在師父上人的教導下,曾經在冶父山下的實際禅寺習講過十遍《太上感應篇》,深感受用無窮。於此期間,亦特別積極的斷惡修善、積德累功,並且和許多同修們共同的察過去習、忏悔改過,深感因果教育的課程確為當世所必須。由此更能夠理解,為何尊敬的師父上人將這門課程納入德行「根之根」之中,鼓勵佛門四眾弟子一定要認真學習,其中之良苦用心自是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弟子眾等一行從伏虎寺緣山而下時,卻驚喜的發現了「龍湫北門」,這是傳說中的中國四大山門之一。山門下有一小潭龍湫水,此水遠近聞名,洗之可清心明目,沁人心脾。弟子掬著一捧龍湫水來洗眼睛,頓時感到身心清涼。《無量壽經》雲:「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於此濁世惡苦之中,我等身心污染皆是極其深重,見思煩惱嚴重的染污自身。修習淨業者唯有以《淨土大經》、彌陀聖號之法水,來洗濯我們的垢穢和染污,得蒙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從而得以除邪顯正、以護法城、超諸毀謗,真正的做到顯明清白。

  丙、朝禮實際禅寺

  回到冶父山下的實際禅寺,弟子等瞻仰大雄寶殿前的阿彌陀佛聖像,見到聖像前的布告板上懸掛著許多賢公老和尚的德相。實際禅寺的三時系念法會已經進行到第四個百七了,六年多寒來暑往,持之以恆,一天都未曾中斷過。在寺院的每座殿宇、廳堂、房間及不同角落,都能夠聆聽到師父上人所宣講的《淨土大經科注》;在藏經樓和大雄寶殿,法師們日日習講《沙彌律儀》和《太上感應篇》;在念佛堂中,法師們帶領著許多老人和同修們,晝夜不斷的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慚愧弟子在隨眾念佛時,常常會忍不住凝神注目這些擦肩而過的老人家,到底哪幾位才是師父上人講經時所贊歎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人中之寶?正是這些只會一句佛號念到底、愚不可及的老人家,用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給這一方帶來了無比的安寧與無盡的福報。

  當年,實際禅寺是在趙樸老的關懷和支持下,才得以恢復重建的;滿公老和尚省吃儉用,歷盡艱辛,才得以發展至今日之規模。雖然弟子在實際禅寺出家多年,但是慚愧的是,對於寺院名稱的表法意義卻知之甚少。聆聽師父上人《大經科注》才了知,「實」是真實,「際」是邊際,「實際」是圓滿真實之義。《無量壽經》雲「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師父上人教導我們,「真實之際」是究竟圓滿的佛知佛見,彌陀四十八願十念必生願是也;極樂妙土是「真實智慧」之所莊嚴成就;彌陀世尊攝此妙土,宣此妙法,此乃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是故《無量壽經》圓滿具足三種真實。

  禅宗之實際,是明心見性,禅是清淨心(小乘)、平等心(大乘)、覺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法是心法,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真實之際即是真心,明心見性即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淨宗之實際,是信願念佛,往生淨土,念佛之本心,正是真實之際。《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乃淨宗立教理論依據。十方諸佛如來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一切萬法終究指歸淨土。我們此生能夠得遇《無量壽經》,得遇淨土法門,因緣無比殊勝;能依教奉行,當生成佛,功德圓滿,此乃人生頭等大事。因此,須以清淨、平等、覺心持念佛號,正如同《大集經》所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是也。

  丁、參拜馬太夫人墓

  十二月十九日下午,弟子眾等來到師父上人祖父母和父母的墓園。每年的清明、中元和冬至,四眾弟子都會懷著無比的崇敬之心,自發的來此祭拜。正如同《來佛三聖永思集》所言,「非此母不生此子」,弟子眾等今日蒙受師父上人的法乳深恩,無不感念師父上人的母親馬太夫人之盛德,正是這位偉大母親的身行言教,才能夠培養出聖賢之子。

  自小禀受慈母的家庭教育,師父上人在講席之中對此時有闡述,在此僅舉二例:「我這一生不會罵人,也不會打人,是從小父母教的。小時候有打架,記得我念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打傷了兩個小朋友,我被母親很重的打了一次。一次教訓,以後再不敢打人,也不敢罵人了。」(《淨土大經科注》)師父上人還曾經回憶起,自己十一、二歲,在福建讀小學,性格很頑皮,跟同學們打架,受到老師的處分,兩個人都被打手心、罰跪。結果心裡很難過,哭哭啼啼的回家訴苦。想不到第二天,父親買了禮物送給老師,表達感激之情。自此之後,即使在學校受處分,回家再也不敢說了,因為說了之後,父親還得去給老師送禮。從以上這兩件事就能夠看出,師父上人自小所禀受的家庭教育是多麼醇厚。

  在孝親尊師方面,師父上人所行的是難行能行的大孝,所謂「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幾經戰亂,顛沛流離,老法師與家人離別了三十六年,直至一九八四年才在香港與母親見面。八十高齡的母親說,這麼多年來,她常常思念兒子。老法師就勸導母親,要用想念兒子的心去想阿彌陀佛。想念兒子沒有用處,將來死了之後都在六道輪回,還是不能在一起。因此,老法師與母親見面,就是勸她念佛:「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我念阿彌陀佛也求生西方,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還在一起。」當時,母子都住在倓虛老法師所建的「中華佛教圖書館」,晚上母親就在聽眾席中聽老法師講經,非常歡喜。老法師恆順母親,並沒有勸母親吃素,每天還請廚房給她炖兩條小魚吃。老法師為母親講解了佛法的好處,勸她念阿彌陀佛。母親見到兒子吃素幾十年,身體很健康,於是她回到上海之後就開始長齋念佛,求生淨土了。自此之後,老法師每個月都給母親寄一點生活費,但母子並沒有常常見面,以此斷除貪愛之情,護持母親求往生。此乃理智之孝,是真正的大孝。

  馬太夫人回到上海後,每日念佛、禮佛,求生淨土。她聽老法師講經說法的錄音和錄影,知道念佛法門的好處,確信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於是開始發大願,一句佛號念到底。並逐漸萬緣放下,身心清淨,一向專念,行住坐臥,甚至吃飯時都在念佛,有時默念,有時放聲念,半夜醒時也在念,專誠精進。且逢人必勸導吃素念佛,求生極樂。一九九二年患病期間仍堅持念佛,曾見到觀音菩薩金色莊嚴,歡喜無量。一九九四年曾見到阿彌陀佛,並預知自己明春要走。一九九五年四月份,再次說要往生極樂世界,還說自己曾去過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好得很!以後大家都去」。

  就在馬太夫人往生的一個月前,老法師從美國快件寄來《饬終須知》一書。弟弟徐業華教授說:「這書對我非常重要,看完後,知道在往生前後應注意的事項。」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下午四點三刻,馬太夫人蘊淑老居士在上海寓所安詳往生彌陀淨土。據徐教授回憶,慈母往生之時,吃了半碗稀飯後,睜眼看著西面阿彌陀佛像,又回過頭看我。於是仰望空中,念了兩聲阿彌陀佛,第三聲阿…未完,就走了。馬太夫人往生後,家人和居士們仍念佛不斷,見到種種瑞相,慈母頭部放彩色光、金黃色光,常有異香,面色如生,體軟如棉。見者無不歡喜贊歎,真正為念佛人樹立了絕佳榜樣。

  緬懷馬太夫人的懿德善行,以及師父上人的孝心孝行,弟子一行踏著落日的余晖,走在回家的路上。《阿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賢公老和尚生前曾經坐上自己的石塔,夕陽下,深深的凝望西方。警示世人,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要回向西方,我們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要走向西方,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家。

  戊、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弟子一行懷著無比虔敬、感恩之心,離開了廬江這個敦厚純樸的千年古郡。在這片儒釋道三教和諧共存的淨土中,千百年來聖賢輩出,代代不絕,時至今日仍為世人所恭敬景仰。時隔多日,在弟子的耳際一直萦繞著《無量壽經》的一句經文:「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什麼是受持法藏?大慈念老解釋說,明心和聞佛名號就是受持甚深法藏。什麼是護佛種性?菩薩的六度萬行為佛種性。大慈念老又據《會疏》釋曰:眾生所具佛性為佛種,菩提心為佛種,稱名為佛種。能夠維護此佛種,使三寶的種子傳傳相繼,常使不絕,此即是護佛種性。

  當今時代,儒釋道三家命脈的傳承都是處在存亡絕續的關頭。二0一四年十月,習主席在一次座談會上曾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因此,中華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穩腳跟,我們做為中國人就要立志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以儒釋道三根奠定德行基礎,學好漢字、文言文以及童蒙養正教育。並以此功德回向求願往生淨土,心中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念到底,使世出世間法圓融無礙,使儒釋道三家的教育真正的傳傳相繼,常使不絕!

  以上是慚愧弟子參訪廬江的淺顯心得報告,僅此敬呈於師父上人及諸位大德、仁者座前。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釋開吉頂禮敬呈。

  老法師:開吉這篇報告說得很詳細,要我都說不出來。我是十歲離開家鄉,在離開家鄉之前,我住在現在的順港,現在叫順港,在那個地方住了六年。出生在金牛,三歲搬到順港。我第一次到伏虎寺好像是六、七歲,伏虎寺距離順港八裡路,印象很模糊了。以後,我在抗戰勝利之後,從貴州回到老家住了兩個月,我到南京去讀書去了。這個第一次回去住兩個月,第二次就是二00八年的冬天,回到老家住了一個月,住在實際禅寺,在那邊也講了幾次經,以後沒有再回去了。

  清明、冬至是我們應該要回家祭祖。因為國內聞名的同學們很多,這麼多年來我們講經用衛星電視、用網路,所以聽眾很多。有些同學總是想見見面,所以每次到國內去訪問,都有很多群眾知道了,他們信息很快,常常就把旅館占滿了。在外面被發現的時候,回頭一看,後面總有二、三百人,這樣以後我就不敢去了。我記得我最後一次,大前年,清明回家去祭祖。我們晚上,乘晚上的飛機飛到合肥,天都黑了,我們住進旅館。第二天早晨三點鐘起床,到達我父母的墳墓大概一個小時,我們就展開祭祀,祭祀一個多小時。祭祀完了之後,天還沒亮,我們就到機場去了,回到香港。所以那邊有同學們知道了,我已經回到香港來了。我是盡量避免這些事情,這些年沒有再回去過,原因是怕群眾太多。很多人說我的信徒多,那是假話,不是信徒,是聽眾,電視、網路上的聽眾。聽眾跟信徒不一樣,聽眾我都不認識,信徒至少是見過面。大部分的人沒見過面,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所以我非常感謝,也不希望同學到處去奔走。

  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把心收回來,我們的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是親近阿彌陀佛。所以一定要放下萬緣,學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念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別說我回到中國大陸用不著來看我,沒有這個必要,即使是阿彌陀佛來了也不放在心上,你就必定往生。為什麼?你得念佛三昧了,三昧是禅定,如如不動。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來,也如如不動,見如不見,像我們初祖慧遠大師一樣。慧遠大師在世的時候,曾經三次見到極樂世界,沒有跟任何人講過,那什麼?他沒放在心上,只把自己念佛功夫放在心上。第四次,佛來接他往生,他才向大家宣布,說極樂世界又現在面前,阿彌陀佛還有跟許多大眾,其中有不少是蓮社早年往生的,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一起來接引他。他向大家說,這個境界過去見過三次,這麼才曉得。

  現在人念佛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沉不住氣。阿彌陀佛不會來見他,見他什麼?大肆宣揚,唯恐人不知道,他見到阿彌陀佛了,讓人家對他很羨慕。錯了,他心動了。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見你?你的心不動了,像遠公一樣,見如不見,絕對不會告訴任何一個人,佛就來了。這個道理明白嗎?很多人不明白。佛示現決定是幫助你的,而不是來破壞你的。你看,跟你一見面你就心生歡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我功夫不錯,你看阿彌陀佛我見到了,你們都還沒見到,這是什麼?這把你念佛功夫破壞了。所以阿彌陀佛不現前,現前肯定對你沒有利益,只有損害,佛不會干這個事情。到什麼時候你縱然見佛,守口如瓶,絕不宣揚,我相信你就能見佛。由此可知,念佛同修見佛、見觀音、勢至的人有沒有?有,他不說。因為他不說,所以他見到;凡是說的人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個道理要懂,這就是佛菩薩的慈悲。

  我們在這個世界修行,要老實、要真干,真干是什麼?依教奉行。海賢老和尚是得大成就的人,所謂大成就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淨宗裡頭講,得理一心不亂。他師父跟他說得很明白,師父是再來人,不然他怎麼會知道?師父知道他將來決定有成就,他有這個條件,老實、聽話、真干。現代人不具備這三個條件,人很聰明,博聞強記,能言善道,說得天花亂墜,你細心觀察,處處露出來的浮躁。信心不足,願心也不足,半信半疑,沒有離開名聞利養,有好勝心,有競爭的念頭,這就不行,這個與道完全相違背。這樣的人,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他可以成就一個佛學家,享受世間的名聞利養,極樂世界沒分。極樂世界需要老實人,他不老實;極樂世界需要真干的人,他沒有真干,他是假的,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看清楚了、看明白了,不能說,不跟人結冤仇,各人生死各人了。最重要的是我自己要能了生死、要能出三界,要把這句佛號念好,不要求別人。這個社會,特別是這個年代,我們細心觀察,業障都很重,業障不重你怎麼會生到這個時代來?在這個時代還能夠守得住的,那是什麼?那就是學佛的人,真正學佛的人。可能是再來人,像海賢、夏蓮老、黃念老、海慶這些人,再來人。他來做榜樣給我們看的,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向他們學習。

  我跟李老師時間長,李老師著作很多,在世的時候一樣也沒有出版過。往生之後,學生們幫他整理、幫他出版,《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出來了。為什麼?不想出名。怕自己的東西還不夠好,常常拿出來反覆再修改、琢磨,總希望做到盡善盡美再留給後人。《方東美先生全集》亦復如是,我跟他的時候,他的著作出版好像只有兩本書,薄薄的,其實他寫了很多東西。也是沒有事情就拿出來改,到走了以後後人給他出版。這正確的,這教導我們的。現在人,三、四十歲急著要成名,就想著作等身讓別人贊歎。東西多不多?多,出家在家都有,我都看過。細細翻翻他這些東西,很平常,能不能傳得下去?傳不下去。為什麼?不是精品。你現在在世間,找到錢可以出版,你死了以後這關系沒有了,不是真正好東西,誰去印你的書?所以自然就沒有了,只有這一版,沒有第二版,再就沒有了。所以你要曉得,古人留下的東西都是精品,不是精品留不下來。那就是印刷在過去是很艱苦的一樁事情,費用很高,誰肯花錢、誰肯出力替你做?所以流傳下來的東西分量都不多,什麼原因?它很多都被淘汰了,最好的留下去了。

  名利、財色都是人間最嚴重的欲望,真正放下才有成就,不是真正放下不能成就。知識跟智慧兩樁事情,知識是有階段性的,像科學,前一個科學家發現的定律,後來把它推翻了,又沒有了,所以它有階段性的。智慧沒有階段性的,中國人留下這些典籍,智慧,精品。古時候的書,在我們小時候,這些書都是木刻版,印刷是一張一張印的。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能夠做幾本書?三本,一天的工作,做三本書,很熟練的。所以不容易,哪有現在印刷術這麼方便!

  回顧過去,善友也好,寺院道場,值得我們懷念。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亂世,整個地球亂了,不是某一部,局部,全都亂了,我們怎樣學習?所以今天最重要的,我們要發現善根深厚,有善根、有福德的這些年輕人,幫助他們、成就他們,讓傳統的文化、大乘佛學世世代代有人承傳,這就是報恩,這就是孝心。決定不能嫉妒,決定不可以障礙,嫉妒、障礙那是無間地獄的業報。我們年歲大了,住世間不會很長久,全心全力幫助大家。實在講哪裡都不想動了,動是浪費體力、浪費精神,愈是到晚年愈要珍惜,要做一點真實功德,做一點真正的好事。

  清明、中元、冬至的祭祖是提倡孝道,讓社會大眾看到、聽到、接觸到了,把孝心找回來。過去我們做過三次,一次比一次殊勝,我們可以預料今年,二0一五年今年的清明會更殊勝。為什麼?懂得孝道的人愈來愈多了,對這樁事情愈來愈歡喜,這是好事情。

  這篇報告很難得,希望見到古人、見到古跡,緬懷過去高僧大德,我們生起向往之心,要努力,要繼承這個傳統,把傳統發揚光大,延續給後世。好。

  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116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