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財富的四種修法
發布:釋藏洋
一、應時行施
是指應該在一定的時間內為布施的行為。譬如冷時,我們為無衣者布施衣服;在饑荒時,為饑者布施食物。如此,對需要者而言才有用處。否則錦上添花,對有者而言,實在毫無意義。所以,布施應該對應著時效,在人們沒得吃、沒得穿時給他吃的、穿的、為最有利於需要者的布施,才可顯現其效果,此種布施才可以稱作「應時行施」。
有位在逃難中、饑渴的國王,遇到一位農夫施捨給他一碗地瓜湯,他吃得津津有味,覺得這碗地瓜湯真是人間珍品。事後,他凱旋回朝,吃的雖是山珍海味,但他每每想起農夫為他煮的那一碗地瓜湯,總覺再鮮美的食物都抵不過那碗地瓜湯的可口、好吃。
他要求廚房為他煮地瓜湯,但是,不論御廚如何變換口味,他都覺得沒有農夫煮的好吃。於是,大臣們找來當時為國王煮地瓜湯的農夫,請他依著當時的作法再煮一碗。當國王吃著這碗新做的地瓜湯時,一樣覺得沒有當年那碗地瓜湯的好吃。
其實,地瓜湯並沒有今昔之別,有別的是當年國王正在逃難中、在饑锇中,雖是最粗糙的食物,對一位又饑又渴的人來說,地瓜湯簡直就是玉液瓊漿、人間美味。而現在,國王口中吃的是山珍海味,心中的感覺是餍足的,地瓜湯如何能和王宮中的食物媲美呢?所以說:「救人救急。」在人們沒有且需要時給他、救他,他的心中必然非常的感激。而對一位布施者而言,也是上天給了他一次非常好的布施的機會,讓他有機會去獲得功德,累積功德,此時他做的布施、功德也是最大的。反之,在人們匮乏時,不但不救助,甚至還哄抬物價銷售,就是非常缺德的行為。
二、無輕慢心
如果對待人有輕慢心,所有的富貴就會消失於無形。
在中國大陸的五台山,那裡曾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那兒曾經刻過一尊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佛像,佛像手中抱著一個小孩,有如《觀音送子圖》,此佛像就是在闡揚文殊菩薩所示現的一段故事。
那時正值饑荒,人們都無糧食可吃,寺廟因而為眾生布施稀飯。
這天,來了一個衣衫褴褛的孕婦,手中還抱著一個嬰兒,向寺廟乞求一碗稀飯。出家人照例給了她一碗稀飯。孕婦說:「我手中的嬰兒也需要一碗稀飯。」出家人依言再給她一碗稀飯。孕婦指著她的肚子說:「我腹中的胎兒也需要一碗稀飯。」出家人非常不高興,立刻起了輕慢的心。當出家人生起輕慢心時,文殊菩薩所示現的婦人也立刻恢復他菩薩的真身。出家人一見文殊菩薩,心中非常的懊惱、忏悔,此時菩薩卻已消失無蹤。出家人趕緊跪下忏悔,並拾起婦人掉落在地上的一撮頭發。
出家人心想,我平常想供養菩薩都覺不容易,今天菩薩來到面前,不但未能掌握契機,還無端的生起輕慢心,使得自己與菩薩緣悭一面。愈想心裡愈是慚愧,一時想不開要尋短見。經眾人一再規勸,出家人才打消自殺的念頭,並發願蓋一座塔,將拾得的一撮頭發供奉在裡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隨時隨地都能不起輕慢心,自然有機會供養菩薩。只要有真正虔誠的心、恭敬的心,就能夠獲得富貴。
三、歡喜心
給人東西需出自真正的歡喜心,如果不是出自真正的歡喜心,而在給人東西時,說:「拿去!」這種不好的態度、不好的口氣,對人真是沒有禮貌,比不給還要糟糕。因此,給人東西時,需有虔誠、恭敬的態度,人家需要什麼就給什麼,當下才能得到功德。
人與人間的相處,重在是否有禮貌與虔誠、恭敬的心。給人再多,如沒有虔誠、恭敬的心,也沒有歡喜心,稍有志氣的人,根本連開口都不會,那會樂意去拿你的東西。所以,你期望得富貴,每一樣東西要給人家時,都需充滿著歡喜心,把對方當成像菩薩一樣地供養,當下就能獲得像供養菩薩一樣的功德。所以,要想得到富貴,一定要樂於布施,人家缺什麼就給什麼,一切都要能出自歡喜心。
四、不冀求果報
布施應出自對方有需求。因對方有所缺,而後我們有所給予,而不可以只為了布施的目的是在於求得好的果報。如果,人的布施是希望獲得果報,換句話說,是為求得果報而去布施,此種稱斤稱兩的心理,功德可就沒有那麼大了。布施能在沒有冀求果報之下自然給人,方能獲得很大的功德。
希望獲得富貴的一生嗎?只需依照這四點去做,且也只有這四點而已。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為什麼人們卻都不願意好好地去實行呢?為什麼情願讓自己遭遇貧窮困苦的業報呢?
諸位善知識!這麼好的機會,千萬別錯失。如果沒有富貴的因,想要獲得富貴的果,是絕對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沒有種種子,想要有收成,是不可能的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道理如此明白,且求富貴一生的「因」是這麼的簡單,為什麼不去種呢?為什麼偏偏要種下惡因惡果呢?我們是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懂得為自己種下善因,種下富貴的因。
諸位善知識!我們是不是能獲清淨莊嚴的身體和一生的富貴,還是過著貧窮因苦的日子?誰也不能代替我們去做決定,我們自己才是這件事情的主宰。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讓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千萬萬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