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做人的規矩與原則 正直


發布:學佛娃娃

  一棵大樹有樹根、樹莖、樹枝、樹葉、樹花和樹果,同樣,做人也有很多規矩與原則。樹根般的做人的規矩與原則指什麼?智慧和穩重。樹莖般的做人的規矩與原則是什麼?就是有慚愧心和不放逸。今天講樹枝般做人的規矩與原則:正直。

  無論何時,人都要正直,要做到公平公正。

  若是沒有樹根、樹莖,就不會有樹枝。樹枝是從樹莖中長出來的,樹莖是從樹根中長出來的。根是樹根,要先有樹根,才會有樹莖、樹枝。做人的規矩與原則也是如此。在前面講過,做人有做人的規矩與原則。若是不按規矩,不按原則做人,看似人,實際不是真正的人,不是好人。

  首先是智慧。世出世間都有很多的學處,若是對這些學處不迷惑,能了知,有辨別和取捨的能力,這叫智慧。做一個正直者,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首先必須要有智慧。你要知道這些利害之處,也要知道善惡之處,還要有對治、辨別對錯的能力。否則,如果沒有這些能力,盡管覺得自己很公平、公正,但實際上不一定是真正的公平公正。

  按世間的角度來講叫有知識,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叫有智慧,這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人其實也不是那麼壞,但是為什麼最後都變成了壞人呢?很多人在本質上是好人,但是為什麼在為人處事中變成了壞人呢?就是因為缺乏智慧,沒有辨別取捨的能力。

  有辨別取捨的能力,這是有智慧。無論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智慧都是很重要的。

  佛傳講了很多法門,都是為了生起智慧。如果真正要到達彼岸,必須要靠智慧。若是沒有智慧,即使做得再多、再努力,也不會有成就的。出世間必須要靠智慧。

  其實在世間也是如此,若是沒有智慧,最終都會成為壞事,成為壞人。如果按這些《二規教言》中所講的這些道理去衡量,以這些標准去觀察,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壞事,自己也成為了壞人。為什麼呢?主要就是缺乏智慧。所以在世間法上,也不能缺乏智慧。

  智慧是第一,極為重要。如果你能懂得二規,能夠證悟這些智慧,就可以說自己有智慧了。無論是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都不會誤入歧途,最終也不會大失所望。

  第二是穩重。穩重也很重要。穩重是指自道行不退轉。人要公平公正,在一切時、一切處中不能退轉自道。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要以智慧去觀察,然後再決定是否去做。一旦決定了就不能退轉。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於一切時、一切處中,都要穩重。“我要公平公正,要為對方著想”……很多時候是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維、處理一些事情,但是無論怎樣,都不能退轉自道。如果你退轉自道,沒有自己的主見,捨棄自己的決心,就不是真正的公平與公正,也不是真正地理解他人,也不能稱“為他人著想”。我們應該理解對方,要為對方著想,但是無論何時都不能捨棄自道,在自道上不能退轉。自己的決心不能動搖,自己的信念不能失去。若是動搖了自己的決心,失去了自己的信念,就不叫公平公正。所以穩重很重要。

  智慧和穩重,這是非常重要的。有愧和不放逸也是如此。

  有愧也是我們要具備的一種條件和功德。什麼叫有愧?就是對下等惡劣的事心生厭煩。第一,有愧者對下等惡劣之事生厭煩心,自己就不會做這些事。第二,在因果面前,在三寶面前,在自己的良心面前,在父母和師長面前,有愧者不會做不公平、不公正的那些傷天害理的事。

  不放逸。對一切取捨處都恆時鄭重謹慎,這是不放逸。如果做不到鄭重謹慎,很多時候可能就做不到公平與公正,這樣就不可能成為正直之人。

  前面所講的智慧、穩重、有慚愧心和不放逸,這些都是前提條件。只有具有這些品性,才能夠成為正直之人。因此,不能忽略前面這些做人的原則和規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