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徐樹師同學匯報的,學習文字學的粗淺心得


發布:果林果梅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老師、大德尊鑒,感恩師父上人和協會的諸位老師、護法促成此次文字學的學習因緣,讓年輕學子有機會深入文字學。師父老人家耄耋之年,依然心系文化之承傳,為法忘軀,奔走台灣,尋求文字學師資,以期年輕後學能夠蜂腰繼絕,使文字學薪火相傳。慚愧學生現將自己學習文字學的粗淺心得匯報如下,其中定有許多錯誤與不足之處,懇請師父上人,諸位老師、大德慈悲教誨指正。阿彌陀佛。

  中國的漢字和文言文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其價值甚至要遠遠超過四大發明。因為中國文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智慧符號。它的智慧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表義文字:字形標義,義著於形。

  舉最簡單的象形文為例。「水」的小篆就像河水流動不息的樣子。從「鳥」的小篆中,亦可清楚的看出鳥兒的眼睛、尾巴和爪子。繪畫式的字體讓人一看就能明白它所代表的含義,既形象、生動又藝術、美觀。美國詩人龐德雖不懂漢字,但他說漢字的形狀讓人一看起來就情不自禁的想到詩。所謂「畫是有聲詩,詩是無聲畫」。

  對比其他文字,以西方拼音文字為例。同樣是水和鳥,用英文表達是water和bird,僅由幾個大同小異的字母橫列成一條直線,對比立體的漢字就頓顯遜色了。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以字形標音,形不載義,單從字形上我們無法讀懂它的含義,只有通過語音中介才能表義。音聲言出即逝,而意義經久不衰。故表意文字的優勢要遠大於表音文字。

  二、聲與義的關系:音生於義,聲義同源。

  漢字的三要素包括字形、字音、字義,此三者本為一體,密不可分。但是為了教學方便,側重字形的叫文字學,側重字音的為聲韻學,側重字義的是訓诂學。這是廣義的文字學,包括形、音、義三方面。狹義的文字學單純指字形而言。

  文字學的學習次第是:形→音→義;而造字的過程恰恰相反:義→音→形。語言是用來表達意思的,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故字之未造,語言先之。因為語言是用來表達內心的想法,所以音生於義,聲與義同源。譬如,我們在吃酸、辣、鹹味之食物時,口型正如說「酸、辣、鹹」字音時之聲勢。

  「語根」為語言的發音根源。不同語根所代表的含義不同。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代表小的意思,圓轉的聲音代表圓轉的意思。例如發喉音「ㄏ(h)」時,由於不受上颚、唇、齒的阻塞,能發出最大的聲音,故喉音多有大義,如「鴻、浩、虎」等字都有大的意象。而齒音「ㄐ(j),ㄑ(q),ㄒ(x)」,多有小的意思,如「尖、細、小」等字。

  中國文字的表義方式是雙管齊下的。不僅以字形表義,字音亦能兼義。以「侖」字為例。侖的讀音為「ㄌㄨㄣˊ(lún)」。從字音方面來講,發「ㄌ(l)」音時,舌頭在口中轉動,所以「侖」有圓轉之義。這是侖的本義。例如車輪的「輪」是圓的。淪漣的「淪」表示水的波紋,也是圓的。從字形方面分析,「侖」是個會意字,上面是「亼」,下面是「冊」。「侖」字在《說文》的解釋為「思也。從亼冊。」「亼」同「集」,表示集合之義。在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書寫主要是在竹簡上面,竹簡寫好後,要用繩子把它們按照次序串起來、編起來,制作成書籍。「亼冊」表示聚集簡冊。編排簡冊必依其次第,所以從侖之字,亦引申為有條理、有層次之義。

  例如「倫」字表示倫理、人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人人必須遵守的倫常次第。我們的古聖先賢、列祖列宗都是遵天道而序人倫,所以德蔭子孫。違背倫常之道,就會出現天災人禍,社會就會亂象叢生,危機四伏。如《左傳》中講「人棄常,則妖興」。又如「論」字,凡言語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故孔門師徒對話之言謂之「論語」。「輪、淪、倫、論」,皆為從「侖」得聲的形聲字,「侖」是它們的聲符,不僅標明它們的字音,同時也兼表字義。

  再以「青」字為例。「青」字上面是「生」,下面是「丹」。在《說文》中的解釋為:「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為赤色,與五行中的火相對應。「生丹」義為生火。依據五行兩兩相生的原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能生火者即為木。木與五色中的青色相對應。故青字從生丹會意。

  青是一種美好悅目的顏色,從青得聲之字多有美好的含義。如:「清、精、倩、睛」等字均為從青得聲的形聲字。「清」表示河水清澈。「精」為精選過的米。「倩」是對人的美稱。「睛」,人的眼睛是靈魂之窗。這些字均以「青」做為聲符,且均有美好的意象。所以形聲字的聲符除了有標音的作用外,還多兼會意。由此可見,漢字的形、音、義三者相互關聯,密不可分。這便是中國文字的獨到之處。

  三、開啟智慧,啟發悟性。

  漢字被稱為智慧的符號,這一點在會意字中最能體現。以下舉幾個例字來具體分析。

  「孝」字:在《說文》中的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的組成,上面是老,指上一代;下面是子,指下一代。告訴我們上一代跟下一代融為一體,密不可分,體現了五倫關系中的父子有親。孝字從字形上看起來就像孩子背著雙親,告訴我們孝子要把父母真的舉到頭頂上,念念不忘父母之恩,時時用心去體會父母內心的苦和需要,才是真正的知恩報恩。同時子承老也,下一代承接上一代,也有承傳家風、繼承家道的含義。中華民族自古重視孝道,孝道的體現就是家道的延續,所謂修身齊家。代代延續就使祖先的智慧得以保留。

  孝字還有更深遠的寓意:縱向來講,父親上有祖父,祖父上有曾祖父,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子下有孫,孫下有曾孫,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正如《三字經》中所說,「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無始無終是一個自己。橫向來講,把對父母的這分孝敬、愛敬之心,把這個原點延伸開來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人人都能把孝字做圓滿,大同世界就指日可待了。

  一個孝字彰顯出高度的智慧、圓滿的德行與無盡的深義。可見中國文字的智慧和深義,在其他文字中是找不到的。

  「忠」字:上面是「中」,下面是「心」。表示心中不偏不倚,公正不阿。《孝經

  

jump
  .事君章》雲:「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國君有美德善行,一定順從、推廣;對於國君的過惡,一定幫助他匡正、補救,盡心盡力。所謂「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恕」字:上「如」,下「心」。如其心,同理心。教導我們要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為對方著想。《省心錄》雲:「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其實一轉念,地獄就變成天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每天寬恕自己多少次?好多次,可是別人一犯錯,我們的情緒就往往控制不住。如果換一個角度,拿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那別人與我們相處就會覺得很舒服,沒有壓力,所以能全交,能夠交到很多朋友。我們可能每天都會看到別人的過失,若能用這種責備別人的態度回光返照來要求自己,那我們的德行就會提升得很快,所以能夠寡過。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境緣的考驗時,我們往往忘記恕道,而心生惱怒。「怒」和「恕」雖然字形上只是毫厘之差,但是心境上卻是截然不同。「怒」字:上面是「奴」,下面是「心」。告訴我們,一個人失掉理智才會生氣,這時他已變成自己內心情感的奴隸。所以要依理智不依情緒,要做自己內心的主宰。

  「怒似猛虎,欲似深淵」。欲望同樣給我們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危害。「欲」字:左面是「谷」,表示溝壑,右面是「欠」,表示缺欠。兩邊合起來便喻示了「欲壑難填」的道理。欲望就像無底深淵,永遠也填不滿。所謂「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人的貪欲永無止境,讓人失去理智,也給人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煩惱。

  《莊子》講,「鹪鹩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白居易有詩雲:「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癡人。」人生如夢,猶如石火電光一閃而過。人生究竟要如何經營,這筆帳我們要會算,可不能犯傻。

  漢字中「心」字底的會意字往往給我們很多人生的啟示。下面再來看兩個會意字:

  「想」是心中有相。如果心執著在外相上,就有了罣礙,就不清淨,就會心蒙眼翳,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做出錯誤的判斷。《大學》裡講:「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把相拿掉,放下得失,心中才能自在坦蕩,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心空才靈,鼓空才響,大叩大鳴,小叩小鳴。宋代禅師有詩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外在的境緣往往隨著我們內心的改變而改變。所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有趣的文章。美國一所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他們向參與的志願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做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上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關鍵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但是志願者對此毫不知情。他們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自己面部的傷痕做何反應。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的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禮、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甚至投以異樣的眼光。可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沒有任何不同;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感受到什麼樣的境界。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一個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一個苛刻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一個人若總是抱怨自己的處境冷漠、不公,缺少陽光、缺少安全,其實真正的問題往往出在自己的內心。內心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也會隨之好轉。其實外在境緣正是我們內心世界所呈現的一面鏡子。

  最後再來看智慧的「慧」字,它的寓意更是微妙深遠。「慧」字:上面的「彗」義為掃把。「心」上有一個掃把,告訴我們要掃除心地上的污垢,心地清淨,智慧之光才能顯現。心裡如若裝著怨、恨、惱、怒、煩這些垃圾,是生不出智慧的。平靜的湖水才能清楚的倒映出岸邊的景色,波瀾起伏的湖面呈現不出真實的景象。所謂「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

  通過以上幾個例字,可以看出中國文字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它能表達心志,消除愚昧,開顯智慧,啟發悟性,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文字中承載著祖先的智慧與慈悲,所以我們要對文字生起恭敬心、誠敬心、感恩心。

  四、漢字一字多義,簡要詳明。

  漢字一字多義,概括綜合性強。例如「弟子規」三個字,翻譯成英文需要若干個單詞:Standards of Being a Good Student。《道德經》僅「五千言」便含攝了老子的智慧與哲學,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的哲學體系須洋洋灑灑幾大卷的拼音文字才能表述清楚。

  五、超越時空,橫貫古今。

  國學大師太炎先生曾說:「即形而存音者,地逾十度,時越十世,其義難知也;即形而存義者,雖地隔胡越,時異古今,其文可誦也。」從空間的角度講,拼音文字會隨著方言的不同而改變。例如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原本屬於同一拉丁語族,後來因為地域的不同而逐漸有了方言的差異。語言上有了方言的差異後,文字的拼寫也隨之改變,最後就分化成不同的語種。歐洲也逐漸分裂成不同的國家。又如印度以梵文為主,全國方言不下數十種,各地依方言造出的文字竟有三十幾種。印度做為文明古國,卻長期受異族統治,不能團結御侮,甚至獨立後,至今內部依然動蕩不安,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種共通的文字來維系民族感情。這是拼音文字因空間距離而必然產生的分歧現象。

  雖然中國語言上也有方言的差異,寫在紙上卻沒有東西南北的分別。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不受方言的影響。試想,如果當初我們的祖先倉颉造字用的是拼音文字,就會導致各地用方言造字,中國就會像歐洲一樣因語言文字的不同而分裂成許多國家。中華數千年文化一脈相傳,許多種方言都由文字統一起來,形成團結統一的偉大民族,這種文化的持久力、民族的凝聚力與漢字的功勞是密不可分的。從時間的角度講,拼音文字是語音的符號。語言會隨歲月而漸變,拼音文字會隨著語言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會導致文化承傳的斷裂。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老祖宗就想到如何將自己的智慧、經驗傳給後人,古聖先賢們發明了文字,而且發明了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種永遠不變的文法。我們遠古的老祖宗明白言語是會變的,會隨著地域而發生變化,會隨著時代而發生變化。古希臘雖然也是文明古國,但是幾千年留下來的典籍沒有人能看得懂,極少數的考古學家也未必能正確理解。在這一點,歐美的古聖先賢就比不上中國。中國的文言文了不起,不論言語如何變,文法不會改變。所以我們今天讀《論語》,依舊像跟孔老夫子那個時代一樣,沒有隔閡。兩千多年前的人寫的文字我們現在能看得懂,能了解它的意思,這種方法、技巧全世界找不到,我們要珍惜不能把它丟掉,丟掉是對不起老祖宗。

  白話文不能傳遞,幾十年、幾百年之後,言語一變就不懂了。例如父母年輕時說的一些口語,像一些文革詞匯「樣板戲、知青、上山下鄉」,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聽不懂。而現在年輕人講的很多流行的網路用語,父母一代也聽不明白。這就是口語隨著時代而發生變更的現象。如同古希臘的典籍,他們語跟文是一樣的,幾千年之後就沒人懂了。老祖宗有智慧,他們把語跟文分開,語言不管怎麼變,文不變。所以文言永遠不會變,用文言文寫的文章世世代代傳承,哪怕千百年之後看到,還像跟古人當面對話一樣親切明白。就像宋代文天祥的那首詩:「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通過文字,我們可以閱讀古人優美的文學作品,了解歷代政治制度、歷史變革,體悟古代聖哲的智慧與德范。正如《說文解字序》中所說:「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承擔使命,繼往開來,做為炎黃子孫,我們要感恩老祖宗,是他們發明了文字和文言文。我們才能從中汲取智慧,提升靈性,找到真正的幸福,實現人生的價值。也要感恩歷代傳承文字學的仁人志士們,因為有他們一代接一代的傳承,才使文字學、文言文得以保留。

  如今文字學的重要性已鮮為人知,很多人不知中國文字的寶貴,丟棄自己的文字與文化,崇尚西學。如今文字學的承傳也面臨著斷層的危機,已經命懸一線,到了繼絕存亡的邊緣。文字學如果斷絕了,契入經典的門徑就堵塞了,古聖先賢通過經典傳遞給子孫後代的智慧和經驗就無從知曉。而且漢字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也是承載世界文化的瑰寶。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若想要世世代代傳承,也必須藉助漢字、文言文做為載體。因為只有漢字、文言文才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超越時空,橫貫古今。這是中國對全人類最大的貢獻。所以不能讓這智慧的符號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要承擔起繼絕學的責任和使命,學好漢字、文言文,恢復民族自信心,讓這智慧的符號永遠承傳下去,利益子孫後代,造福人類、造福世界!

  最後以夫子的一段話做為此次學習匯報的結束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慚愧學生徐樹師頂禮敬呈。

  老法師:徐樹師的這份報告,我們讀了也深受感動。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確確實實是中國文化繼絕存亡的關頭。這是大事,不是小事。中國文字學的優美,我們可以這麼說法,是全世界,是全人類,自古至今,所有發明當中最偉大的發明,沒有任何一種發明能超過這個發明。這個發明把古往今來的道路打通了,我們能認識古人,古人把寶貝留傳給我們,完全靠這個發明。所以上一個世紀,在中國留學的瑞典漢學家,他的中文名字叫高本漢,他自己也常常說,我本來是漢人,到歐洲去投胎去了,回過頭來還是學漢學。晚年告訴我們三句話,「漢字不能改」,那時候大陸上要改簡體字,他提出來漢字不能改,「文言不可廢,經書必須讀」,歐洲人。歐洲對於漢學有研究的,真心贊歎的有十幾個人,高本漢是其中之一。

  我們想到這點,世界上每個族群都有好東西,古聖先賢有好東西留下來,沒有載具,沒有載體,傳下來之後到現在怎麼樣?看不懂,極少數的考古學家,但是他們所體會到的,未必是原來意思,很值得懷疑。這是個大問題。我們認識到了,就決定不能讓這個載體在我們這一代消失,那我們就是罪人,民族的罪人,萬劫不復的罪人。你不知道沒關系,知道要努力,想盡方法把它傳下去。

  經書在前清,經過乾隆皇帝下令,做一次總的整理,開四庫館,搜集古聖先賢的典籍,動員了三百多位專家學者,三千多人,在那個時候是秀才,讓他們來抄寫,這個書是手寫的,不是排版影印的,是完全手寫的,總共寫了七套,就是七部,《荟要》兩部,《全書》七部,十年時間完成的。乾隆做了大功德。古聖先賢的精品都收入了《四庫》,還有沒收的,沒收的大概跟《四庫》分量差不多,沒收的,那就是現在人講的糟粕,精華都收了,三百多位專家學者來負責審查。現在還有人說,《四庫》裡頭也有很多糟粕,有精華、有糟粕,有人來問過我,問我這個說法是不是真的。我說是真的。他很驚訝,沒有想到我跟他說這是真的,他說這為什麼是真的?我說現在精華糟粕,跟古人精華糟粕不相同,看法不相同,現在什麼是糟粕?看不懂的都是糟粕。他聽了哈哈大笑。看得懂,看不懂那不就是糟粕。顛倒了,問題非常嚴重!

  中國這個載體這麼好,頭一個,被印度這些出家人,這些大師和尚們,被他們看中了,所以,幾乎全部大乘經典都傳到中國來了,印度沒有了,印度現在也找不到,都傳到中國來了。傳到中國怎麼樣?完全用中文翻譯,就是漢字,用漢字文言文來做載體,到中國來轉變。這樣一來,大乘經典可以留傳千年萬世,不會變。中國文字超越時空,不受時間限制,沒有古今,古今是通的,沒有十方的方位限制,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到哪裡去找?所以佛經這個翻譯給我很大的啟示,讓我聯想到全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都有最好的東西留傳下來,我們統統要把它用漢字文言文譯出來,才能夠留傳千年萬世。換句話說,漢字文言文不但中國人學習,我希望全世界人都學,做為全世界共同的語文。所以我們中國文言、語言分成兩個,外國人語言、文言是一個。一個,現在出這麼大的毛病,我們知道了,那就是真正好東西一定要用漢字,要用文言文。所以漢字文言文的學習我們應該要弘遍全世界,讓全世界每個角落,讀書就要讀漢字,要讀文言文。這個載具是人類有史以來,大概再包括未來,也未必能夠創造一套更好的載體。

  而實際上,中國文言文學習不難,只要你懂得方法,比外國文字好學,外國文字有十幾萬,中國文字沒有。中國的《說文解字》所收的,這最完整,不到一萬字,九千多個字,而常用的大概只有三、四千字,就夠用了,足夠用了。普通人能夠認識三千字,讀誦就沒有問題了,所以你學習一年到三年,聰明一點一年就學會了,再差的人三年就學完了。學習的年齡,中國古人說,學文字學十五歲以前,應該從三、四歲就可以開始,認字,教識字。這是我們當前頭等大事,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希望我們同修要有這個認識,要認真努力,放下萬緣。年歲大了來補這門課,功德更大,為什麼?給一般社會人做榜樣,你看他那麼老了,他發心他能學會,那我還不行嗎?你帶動多少人起來,這是無量功德。看你的影響眾,影響愈大功德愈大,福報愈大,功德召來的是智慧、是福報。所以要努力、要認真,要把這個東西找回來。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要學《四庫全書》。這是中國傳統留下來的精品,不是一個人選的,三百多位專家學者。這是乾隆做的一樁好事,歷代帝王當中只有他,所以他自稱十全老人,當之無愧,做這樁好事。我們如果肯學就是受惠者,我們不肯學,那就與我們沒關系,我們能受到他恩惠,那就要學這個東西,這個要專心。年歲大了,要補這個課。我跟李老師學經教,三十一歲,實在講太遲了,我們的緣分如此,三十一歲才見到,當時他告訴我文言文重要,我們過去也讀了一點,分量很少,學佛之後,除佛經之外很少用上。中年來學有困難,困難,困而學之能成功,對年輕人很大鼓勵。一定要把這門課補出來,如果能下三年工夫,我相信一定有成就。

  現在老師比較難,愈來愈少了,我認識幾個老師都七十以上,再過十年,他們不在世間,沒人教了。所以我現在要求這些老師,你們上課全程錄像,統統錄下來,准備將來沒有人了,這就是老師。他們都同意,我們替他們做,替他們保管。過去李老師告訴我們,熟讀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讀;熟讀一百篇古文,你就能寫。這是老師那時候對我們國文班,我們國文班老師不在了,都沒有了,現在沒有了。那個時候老師給我們選的課本是《古文觀止》,十年,《古文觀止》三百多篇,從頭到尾統統講完,十年時間,一個星期一次,三個小時,一堂課三個小時,十年沒間斷。我在台中住的時間沒有那麼長,所以我當中缺課很多。希望大家要認真要努力,發這個心是救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要救?我們學佛,因為我們的《大藏經》,我們大乘佛法是漢字文言文寫的,如果這個東西丟失掉了,將來《大藏經》沒人看,看不懂了,一定要承傳,一定要發揚光大,一定要傳給後代。

  摘錄: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一O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