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家應該是溫暖的地方,不分彼此、無盡支持的地方

發布:果林果梅

  「至要莫若教子」,人生最重要的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好。人的中晚年要有幸福美滿,一定要孩子有出息,孩子德行好;不然我們有地位、有財富,每天提心吊膽,孩子今天又不知道要出什麼狀況,那這有富貴也享不了。所以我們看到人生的這些抉擇,剛剛講到的健康要擇食;而經營好夫妻的關係要擇言,言語不謹慎很容易起衝突。所以《弟子規》才說「言語忍,忿自泯」。而且我們老祖宗常說到,「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個擇偶也要有智慧才行。大家想想,現在人有沒有智慧擇偶?看離婚率就知道沒有,年輕人不要覺得我受的都是新的教育,新的不一定有智慧,新的思想它還沒有經過時空的驗證,它很可能是錯誤的見解。

所以人生抉擇看的書也很重要。我們曾經聽到朋友講到,在很多知名的大學,管理學系、經濟學系裡面的教科書,有個理論提到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諸位朋友這句話對不對?企業唯一一個目的賺取利潤,大家都是教書的,一談到做生意好像沒什麼反應。馬來西亞太有前途了,很多地方的老師都在炒股票,我們的老師都很奉公守法,盡忠職守,所以一談到做生意都沒什麼反應。這一個思想是錯誤的,企業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那還得了,那他怎麼去想到股東的利益?他怎麼去想到消費者的利益?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那都做很多黑心食品,他只顧他的賺錢,誰吃了身體怎麼樣,他不管,見利忘了義。而這個理論卻在教科書裡面很長的時間,甚至於這個理論還得過諾貝爾獎。所以大家要很冷靜,新的東西不見得是正確的想法。

  說實在的,就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來辨別就知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們剛剛一開始提到,人的心態正確,學一句話都有很大的受用,甚至於是一生的利益。在《論語》裡面常常都會看到,君子、小人的句子,比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蕩盪,小人長戚戚」。我以前讀《論語》的時候,態度很錯誤,一聽到君子,君子、君子;一念到小人,小人、小人。所以念了老半天都不得利益,因為態度不對。所以以後念要這麼念,君子,君子、君子;一念到小人,小人、小人。都能夠把自己的問題都找到,然後都欣賞別人的優點,這個心態「德日近,過日少」。而任何的道理只要跟道義相應的它才是正確的,所以企業家的目的就是賺取利潤,跟義相不相應?不相應,跟利相應。小人的心都錯誤了,怎麼可能還去利益別人?

  曾經有本書,它就鼓勵讓孩子小時候做家務,就給他很多錢,這樣子孩子就很快的變得很勤勞。有個媽媽看了以後就馬上去做實驗,這個年頭小孩子都變實驗品,俄國的不錯,德國的不錯,法國的不錯,小孩子就是這樣被試驗過來。她看到她女兒比較懶惰,她就開始試,「女兒,從今天開始拖地給你兩塊錢,洗衣服給你兩塊錢」。這個女兒馬上從懶惰變得很勤勞,諸位朋友,有沒有效果?我們剛剛講都在強調很快,欲速則不達。大家看感冒吃藥下去,馬上就煺燒,有沒有效?很有效,可是愈有效可能副作用就會產生,因為道法自然。今天這個孩子行為偏頗,他又不是叁天、二天,哪有一個特效藥下去,他一天就變了。

可是人往往都希望很快速達到目的,這個想法就跟真理不相應。現在的人最嚴重的就是急躁,急於求成,到最後適得其反,閩南有句話「吃緊弄破碗」,吃得太快連碗都給摔破,確實是這個樣子。所以大家在接觸很多書籍,都要有冷靜去觀察,任何事情它都是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結果她的女兒因為媽媽定出來這些價目表,所以她幹得很歡喜。後來媽媽還說,我女兒馬上就變得很勤勞。後來過了一個禮拜,她的母親愁眉苦臉對我們說,「出狀況,昨天我很累就跟我女兒講,女兒,媽媽今天很累,你去幫忙把洗好的衣服,把它曬起來,媽媽給你一塊錢。」結果她女兒剛好在看電視,連站都沒有站起來,把脖子這麼一轉,看著她媽媽說「媽媽,今天我也很累,我不賺了。」大家要冷靜,教育是長善救失,教育最重要的啟發他的善心。

  當我們跟孩子講,你拖個地給你兩塊錢,請問增長孩子的什麼心?功利心。什麼都要談條件,連對父母都要談條件,可能他乾了一個月,還會綁起白布條上面寫著加薪。他甚至於還會走上街頭,那還得了!所以我們必須很冷靜,不能人家甚麼方法拿來就用,拿來就用,很可能當方法錯誤以後,要再把孩子導引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夫子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的做法長養了孩子的道義,還是長養了他自私自利的心?而這個家應該是談責任的地方,談付出的地方,談感恩的地方,怎麼家變成談利害的地方?難怪現在這麼多人有憂鬱症,連跟家裡的人都要爾虞我詐,都要計較來計較去的,那人生活起來就很累。家應該是溫暖的地方,家應該是不分彼此、無盡支持的地方。所以我們從這裡就深刻反思,縱使是看書也要抉擇,一定是跟真理相應的書才可以看。

  摘自:二00八年馬來西亞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家和萬事興蔡禮旭老師主講第一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