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華民族的的聖經
發布:妙音居士
老子是世界上古聖之中,唯一留下文字著作的人,《道德經》不但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更是扞衛和諧世界的無形長城。《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餘言,但它大而無外,細而無內,字字珠璣,對人、對事、治身、治世都大有可用,因此《道德經》可以說它既是人類的生命哲學,也是政治哲學和軍事哲學,基本上《道德經》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管理學,它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管理好眾人及管理好國家。
對治國而言,老子主張以“無事”為準,這個無事指的是不勞民力,不貴難得之貨,不縱可欲之情,使民心不亂,不但民眾可以休息生養,而且能夠在純樸不爭的生活中營造和諧氣氛。以故老子告訴居上位的人應該“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我無為而民自化”,這個無為指的是無我之私,“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我無情而民自清”。老子特別重視不言之教,因此有影響力的人之一言一行,對社會和國家風氣有著至為密切的關係,上位者無欲的話,百姓就不會糜亂了。
口、鼻、耳、目、意、觸六欲是生命本能,只要知道五音五色五味馳獵禧樂會使人迷失本真,自然必須知道做適度的控制。至於無情,指的是喜怒哀樂愛惡恨的七種情緒上的反應,作為領導者又怎麼可以用情緒去治世呢?因此必須要懂無欲及無情了。
所以老子又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亦即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了。更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這個善下,也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而弗居,長而不宰”之非高姿態的王道精神,而且具備不處長、不處前及有容乃大的包容之心。這些主張不論治國治世或領導一個團體不是最好的管理哲學嗎?而且還能營造一個和諧的世界,此對當前的人類世界而言,也是最需要的普世理念。
《道德經》同時也告訴我們要懂得珍視“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修身三寶,人都應該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慈愛之心,人都愛自己,但愛自己是讓人永遠保有真我的人性,而不是自身的擁有和享受。人都要去關愛眾人,並且要慈心於物,因為一切的人類和萬物都是宇宙生命之一,都應該有一個合適的生養環境,因此須要善待他,這就是慈。儉是要人見素抱朴、清心寡欲,處厚不居薄,處實不居華。不敢為天下先是教人退讓不爭,只有不爭才是和諧的根本。
《道德經》第十六“復命章”希望從道之人能夠致虛守靜歸根復命,是要人進入希夷之境,來創造生命的最高價值。但是“不知常,妄作,兇”的告誡,卻不能不注意,其意是說“常”是真常、自然、真理和規律、秩序,如果對這些不了解,世人在言行上逾越了常道,這是妄作,其結果必然身敗名裂,甚至於喪生去命,這就是兇;如果對自然生態沒認識,而用人為的方式破壞了它的規律和秩序,其結果也是一個兇字。當前的人類多了太多的享用,但是少了很多健康和安全,這就是不知常而妄作的結果,這能不讓人類警惕嗎?
為道之人都重養生,冀能長生久視,道的養生是養德和養命並行,養德方面,《道德經》中提示了很多,很多的文句在養生上也可解釋和應用,養生是希望健康長壽,除了德行無虧,在心態上沒有患得患失的負擔,使心常清常靜,身心上取得平衡。老子要我們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和光同塵守柔處下,是教人不可堅持自己的意見、自以為是的妄自尊大,並且要進入社會,不要脫離人群、不要突顯自己而懂得謙虛自持,並能安貧樂道,如此不但能使人間和諧,也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而塞兌閉門善用口眼,心理和體能就健康了。再知道不履兇惡之境就無死地了。
《道德經》強調抱一,不失其所者久,一是道,一是不移,所是安身立命之處,民以家為所,道以心為所,只有此心不二,才能長久。
道教是唯一產生在中國土地上的宗教,長久以來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傳統信仰和生活宗教,並且衍化為我國社會上的各類民俗,其最大的功能就是結合我們的民族心靈,國人知足常樂愛好和平的特質,已經是我們的民族性格,應該是道教在民間的教化之功。
《道德經》是放之天下皆準的經典,它的價值仰之彌高,歷久常新,世界上認識它的人多了,這個世界就會充滿了祥和之氣。讓我們共同努力,用其光讓世界復歸其明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