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魔法是什麼呢,就是散亂,這是修行的大障
發布:妙音居士
現在有些人說大話特別厲害,口口聲聲是“看破、放下、自在”,可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句話只是口頭禅,真正能像古大德那樣做到的,可以說寥寥無幾。但即便做不到上等修行人,我們也應該做個中等,為聽法至少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而不要天天追求世間享樂。
智悲光尊者曾說:“修行人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那正法還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尊者說得非常非常好!一個修行人,適度擁有一些資具是可以的,但太過了就會變成障礙。有些人不光要求吃穿圓滿,住處也想要舒適,一間房子不夠要兩間,兩間不夠還要三間、四間、五間……今天建、明天裝修,找不到工人就自己來,整天叮叮當當的,這樣就太沒有必要了。
還有些修行人,施主經常給他寄錢。現在不像以前了,以前山上的修行人要到山下去拿,或山下的施主要到山上來送。可如今不用這麼麻煩,山上的修行人只要打個電話,山下的施主馬上往卡上劃款,款一到,修行人就可以享用了。對好的修行人而言,電子化和信息化是一種方便,不用像以前一樣,為了一袋糧食要花好多天,現在有了這些順緣,便可以一心修行。但修行不好的人,好住處、好施主都成了散亂之因,依靠這些修不成佛法,反而先成就了魔法。
魔法是什麼呢?就是散亂,這是修行的大障。《大莊嚴論經》亦雲:“愚者貪利養,不見其過惡,利養遠聖道,善行滅不生。”愚癡的人因為貪著利養,就見不到它的過患,最終,利養、名聲、財富等,讓他逐漸遠離聖道,乃至滅盡一切善行。
修行人貪著利養,也算是末法時代的象征了。常有人問我:“某某修行人有別墅、有轎車,他是否是真正的上師?”這個不能一概而論。我不敢說全都不是,因為有些確實是大成就者,雖然具足財產,但毫無耽執;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很耽執的,不知道因果利害,只是拼命地貪執這些,最終令自他全都墮落了。最可憐的還是那些供養者,因為福報不足,遇不到殊勝的功德田,他所遇到的“功德田”自己都不求解脫,怎麼會令他解脫呢?所以,經論中一再教誡:尋找善知識時,務必先觀察他是否具足法相。
當然,如果我們不是上師,只是一個修行人,也應該知道知足少欲,對修證而言,這是個很大的方便。否則,條件太好了,無論身處何地,對修行肯定不利,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有時候不要墮入另一個極端。有些人剛學佛時,熱情高漲:“我一定要當個上等修行人,夜不倒單!”然後非要苦行,把衣服、用具全扔出去,刻意吃些差的飲食。如果你能永遠這樣倒可以,但這很可能只是一時的行為,正所謂“學佛一年,佛在心間;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天邊”,隨著信心的退失,苦行慢慢也消失了。
對我而言,特別佩服有長久道心的人,十年、二十年乃至有生之年,對佛法的信心不斷增上,對財產、名聲從不貪著,只是一味地護持佛法和利益眾生,這種精神非常可嘉。作為真正的佛教徒,希望每個人也能對照自身,好好斟酌一下這些道理。
其實,任何耽執,不論對財產還是對身體,對自己都是一種束縛。只有放下了,才會成就。《阿育王經》裡就有一則公案:有個修行人,雖然經歷了長久修行,但對飲食起居特別講究,故一直未能成就。為了調伏他對身體的愛執,優婆鞠多尊者將他帶進山裡,以神通化現一棵很高大的樹,以及一個深廣無比的大坑。
尊者說:“你若能一切都聽我的,我就為你說法。”他說:“好。”於是尊者讓他爬到樹上,先把兩只腳放下來,他依教奉行。又讓他放開一只手,他也照做,整個身體就靠一只手懸著。尊者要他把最後一只手也放開,他抗議道:“再放開的話,我就會墮坑而死了。”尊者說:“說好一切都聽我的,不照做就不為你傳法。”
他想到此行目的,隨即把眼一閉,不顧一切把手放開,准備墮下去。正當他這貪愛之念去除的一剎那,樹與坑都不見了。從此,他不再執著色身,能夠放下一切。上師這才為他傳法,他精進地加倍用功,很快地就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只有放下對身體的執著,精彩的世界才會展現在自己眼前。昨天在研討會上,有些老師就情感問題,也給年輕人做了些教誡,這些教言非常不錯。的確,欲界眾生本來情欲就重,再加上太執著,越執著就越痛苦,最後很可能選擇自殺。其實自殺是因為放不下,如果你了解一些無常的道理,比如,一切都在變,世間的欲妙不可能永遠不變,懂了也就放下了。否則,當變化出現時,因為放不下,就面對不了,面對不了就容易出問題。
同樣,修行人也要懂得放下。誠如夏日瓦格西所說:“如果從內心深處想修法,必須自心依於貧窮,貧窮一直到死亡。假設能生起這樣的意念,那麼,天、人、鬼三者必定不會使其為難。”若有了捨棄一切的心態,即使我們修行中出現違緣,也定會逢凶化吉。歷史可以證明,真正的修行人,沒有一個人餓死,也沒有一個人凍死。試想,倘若是個世間人,放棄工作很可能會餓死,但修行人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依靠護法神的護佑,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樣,只要堅定地修行,衣食不但不成問題,最後還會獲得無上成就。
◎米拉日巴尊者如何修出世間法
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裡唱過一首道歌:
“我病無人問,若死無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在這裡修行,生病時無人探問,死亡時無人哭泣,能死在這個山洞裡,瑜伽士我真是心滿意足。
可現在人的想法完全相反,病時若無人問津,就特別難過;死時不能得到妥善處理,也會死不瞑目。尤其是孩子已出家的父母,因為不信佛法,更是特別傷心。傷心什麼呢?“孩子出家了,我以後生病怎麼辦?死的時候怎麼辦?”其實生死有命,該活就活,該死就死,而且死了神識就走了,屍體處不處理都可以,這樣一想,心也就豁達了。不過,世間人很難真正想得開,尤其像尊者這樣的境界,並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
“門外無人跡,室內無血跡,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的門外沒有往來客人的足跡,洞內沒有積累財產的“血跡”,能死在這個山裡,瑜伽士我心滿意足。
但現在的世間人,分別念多,家裡來來往往的人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多,老鼠也多。不像米拉日巴尊者,一心只是修行,洞內洞外干干淨淨。有一天,半夜三更來了個小偷,進他的洞裡摸索,這時尊者放聲大笑。小偷問:“你笑什麼?”他說:“我白天都找不到任何東西,你黑乎乎的怎麼找得到呢?”
傳記中還記載,對於尊者的苦行,他妹妹見了忍不住大哭,結果尊者在歡笑,兩種聲音在山洞裡交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所以,真有如是境界的人,不論遇到什麼,即使是死在山裡,也依然是快樂的。
“何去無人問,此去無定處,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住在這個山洞裡,想去哪裡無人過問,去處也不必固定,能死在山裡,瑜伽士我心意已足。
誰都喜歡不受約束的生活,想走就走,沒有領導,也不用說妄語請假。但對我們聞思修行的人來說,在尚未達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脫離群體。
我們有些發心人員,也想像尊者那樣,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聽說其他上師好,就自行離開,去追求向往的修行之路。但離開以後,好多事情也未必如你所願,到頭來只好到處漂泊,想進其他寺院,進不去;回家,家人不理,居無定所。這樣過了幾年以後,只有眼淚灑向大地了……
“腐屍為蟲食,血脈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當我死了以後,腐爛的屍體為蛆蟲所食,血脈為蚊蟲所吸,能死在山裡,瑜伽士我心滿意足。
尊者的確是上等修行人,他的境界無人能及。我們盡管現在達不到,但也不必灰心,應該隨分隨力地修行。像在這次研討會上,從很多佛教徒的發言來看,大家都有利他心,有向往修行的心,這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只要在有生之年努力聞思,或者每天修一個小時的法,或者盡己之力去緩解一個眾生的痛苦,這些都值得我們努力,這也是佛教的精神。
雖然嚴格來講,必須放下對現世的貪著,不畏一切艱難地修行正法,但我們也要分析自己的具體情況。若是力所能及的,就應該努力行持;至於眼前做不到的,也可以發願並祈禱在將來實現。
恭錄於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前行廣釋》第一百零八節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