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如果不利用高科技,佛法就傳不出去

對話人物

學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新任會長。

學誠法師16歲出家,23歲擔任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2005年擔任北京龍泉寺方丈。同時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等職務。

對話動機

2015年4月20日,49歲的北京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當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年輕的會長。學誠法師被譽為“最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法師,他天天更新博客、微博,用中文、英語、法語等十種語言在互聯網上弘揚佛法;龍泉寺成為網上最“火”的寺廟,建立網站“龍泉之聲”,開通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寺內的管理也使用網絡化管理,甚至寺廟的門禁系統使用指紋識別系統;他和弟子創作的動漫書《煩惱都是自找的》獲得中國國際動漫金猴獎。在互聯網時代,作為一寺方丈,如何運用新興科技手段傳播佛法,管理寺院;作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又如何看待當前社會對佛教的一些質疑?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現代的

記者:龍泉寺有一批清華、北大等名校高材生皈依剃度,被稱為“最強科研寺”,它為何能吸引高學歷人才?

學誠法師:龍泉寺位於海澱區,和很多高校離得較近,一些對佛法感興趣的人經常來寺裏訪問交流,其中有的人因緣成熟了,選擇出家。實際上來龍泉寺出家的人,各種學歷、閱歷的都有,每個人的善根和因緣並不與學歷掛鉤。

這個時代越來越趨於知識化和專業化,社會也需要高素質的僧人團隊。從全國佛教整體比例來看,出家人的學歷普遍偏低。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入到佛教事業當中來。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沒有人才,沒有傳播,怎麽走向世界?

記者:有人質疑高學歷人才皈依剃度是消極避世,浪費了國家教育資源,你怎麽看?

學誠法師:有人認為出家人比較消極,不做事,與世隔絕,實際上佛教是非常積極入世的。歷史上,大量高素質的出家人為中華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唐代出家為僧、尼須通過考試;清朝中葉後,因為戰亂,很多底層的人,乃至難民為求生或避債而出家,所以長期給社會造成出家人避世的錯覺。

現在國民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如果出家人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沒辦法把佛教善的力量釋放到社會中去。現在正處於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需要包括佛教在內的中華文化走出去。高素質人才出家,正體現了他們的進取心和責任感。

記者:你說過,“如果不利用高科技,佛法就傳不出去。” 龍泉寺建立了科技團隊,並有一群精通程序的義工,你為何如此看重高科技?

學誠法師:佛教是古老的、傳統的,但佛教徒是現代的。佛教徒和佛教應該接受和歡迎所有先進科學。我們應該把慈悲、平等、圓融等佛教智慧,用適應現代社會的方式傳遞出去。佛教的弘傳方式和方法需要恰當地與時俱進。

在這個時空因緣下,佛教要弘法,要廣度眾生,就要利用高科技,利用現代傳媒的方法與手段,才能快速把佛法傳播出去。出家人不應拒絕新知,而要積極學習,掌握現代文化、科學,才能在心靈世界為社會大眾提供有效的幫助。

“網紅”僧人能幫到許多人

記者:你2006年開通博客,2009年起用中文、英文、法文等十種語言在互聯網上弘揚佛法,被譽為最會利用互聯網的法師,但很多人批評互聯網消解了嚴肅文化,你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該如何傳播佛法?

學誠法師:這個時代是網絡時代,各行各業發展都要網絡化,並像網絡一樣聯成一體,孤立肯定沒有力量。佛教若排斥網絡,就沒有辦法去廣泛深入地影響社會。

互聯網只是一個信息載體,關鍵是怎麽面對它、如何選擇它。現在網上充斥著大量的負面、不實、垃圾信息,甚至有害信息,嚴重汙染了現代人的精神空間。在這個信息海洋中,我們應該去傳播正面、積極、健康的信息,為人們提供凈化心靈、精神交流的平臺。

記者:佛教給人的印象是深山古寺、清凈,重在修行、參悟,你把互聯網引入寺廟,是否擔心會影響僧人清修?

學誠法師:佛教有許多面,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龍泉寺的僧人,並非外界傳說的那樣都是手機不離身的網絡達人和科技高手。龍泉寺要求僧眾專心辦道,遠離世染。為保證清修,寺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用電腦、上網要申請;也不允許擁有手機,只有少數執事法師,因工作需要,才會由寺院配備。龍泉寺的僧團是有分工的,負責事業部門、需要上網的只是少數法師,絕大部分僧眾的學修不受網絡影響。

記者:你每天上網多久,主要使用哪些互聯網產品?

學誠法師:我平時上網主要是了解一些國內外時事,宗教界、佛教界大事,以及一些社會評論和輿論。現在除了博客、微博、龍泉之聲傳統文化網,我還開通了微信平臺。我們的動漫制作中心除了見行堂語系列的漫畫,還制作了很多動畫片、微電影,這些在網絡上都能見到。

記者:你怎樣看待“網紅”僧人,比如有2400多萬粉絲的延參法師?

學誠法師:互聯網是與大眾交流互動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到佛法,獲得心靈的啟發,也可以在博客、微博上提出他們在家庭、擇業等方面的困惑。我們通過網絡給他們適當的關註、安慰和鼓勵,能夠幫助到很多的人。

記者:你用動漫形式出版的《煩惱都是自找的》成為暢銷書,為何用這種形式傳佛法,效果怎樣?

學誠法師:能傳播出去才是好東西,不能傳播出去,東西再好,作用有限。傳播出去,還要大家容易懂,能夠漸入人心,才真正對生命、對社會有幫助。

太嚴肅的東西,大家往往有畏懼感,心生遠離;而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對漫畫有著天生的親切感。時代不同,有人喜歡更親切的佛法,那就要有這樣的佛法。最近,《煩惱都是自找的》在中國國際動漫節榮獲金後獎,這也說明我們的努力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寺廟應恢復清凈道場”

記者:龍泉寺不收香火費用,各類禪修班都免費,寺廟沒有經濟壓力嗎?

學誠法師:龍泉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十方信眾的支持。寺院不斷完善一些基礎設施,的確一直存在著資金缺乏問題。然而,龍泉寺有自己耕種的有機農場,僧眾平時吃穿住用比較簡單,所以自身開銷不大。只要大家能夠堅持戒律的行持,就能保證基本生存。

記者:目前中國許多寺廟很重視經營,收高額門票,舉行各種法事,收香火錢,作為佛教協會新會長,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學誠法師:寺院作為佛教的載體,在社會生活中所起到的本位作用在於凈化人心、導善社會,如果直接或間接地以經濟利益為目標,無疑會對宗教的社會本位作用造成扭曲和損害。寺院應多考慮如何更好地回應社會大眾的需求,回饋社會,利益大眾。

記者:少林寺可謂“經營性”寺廟的代表:打造少林寺商業品牌......你如何看待這些舉措?

學誠法師:現代社會結構復雜、多元,處於動態,瞬息萬變。在現代社會如何來保持和傳承宗教的基本教理、教義和宗教的基本精神,同時又能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是一個時代的大問題。這裏面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各地的寺院都在做各種嘗試,因為因緣條件不同,呈現的面貌也有所不同。

當今的宗教界存在“寺廟被承包”、“燒高價香”、“私設功德箱”等不良現象,這是唯利是圖的物欲文化對宗教界的腐蝕,影響很不好。

記者:你認為寺院該呈現如何的狀態?

學誠法師:我覺得寺廟應該恢復清凈的道場,讓出家人能很好地持戒,安心辦道。比如龍泉寺僧團持金錢戒,對上網和手機的使用等進行嚴格管理,設立了種種規矩,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有了清凈和合的僧團,把寺廟的各種防範措施做到位,寺廟各種功能比較具足,各項事業才能較好發展。寺院的自身建設搞上去,才能夠把好的影響釋放到社會中。

佛教助力外交“一帶一路”戰略

記者:你曾提到中國佛教與“中國夢”的價值追求存在著深度契合,你理解的中國夢是什麽?

學誠法師: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國家理想、社會理想和人民生活理想的高度統一,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品質、超越追求和全球意識的集中展示,必將造福中華民族、造福全人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夢的價值源頭,價值基礎和價值資源。中國佛教要求佛教徒報四重恩即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並將在現代社會憲法和法律等制度框架下實現的個人自由與幸福視為世俗諦而予以高度肯定。這也正是中國夢的價值追求和體現。新時期中國佛教也應充分認識包括中國佛教在內的傳統文化對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慈悲無我的精神力量。

記者:你提到佛教能夠助力外交的“一帶一路”戰略,如何實現?

學誠法師:佛教在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層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一帶”覆蓋的中亞各國,是中、印、歐、阿拉伯等文化板塊的接合部,自古便是多元宗教文化交匯並存的區域,與中亞各國展開宗教文化交流與對話,有助於從根本上消除各種極端主義的滋生土壤。“一路”覆蓋的東南亞、南亞各國多以佛教為當地民眾的主要信仰,與中國佛教界有著悠久良好的友好關系。中國佛教走出國門,在當地開展扶貧救災、慈善公益、文化教育等社會服務活動,可以成為落實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有力支點。

在“一帶一路”範圍內的亞洲國家中可以成立國際性的佛教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促成佛教文化遺產的區域共享與聯合保護,這也將成為又一聯系亞洲各國的文化紐帶。

記者:佛教是一門出世的宗教信仰,你作為宗教領袖,又擔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青聯副主席等諸多職務,這兩種不同的身份發生過沖突嗎,你是如何平衡這兩種角色的?

學誠法師:佛教根植於社會,所以要從如何契合時代緣起、利益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考慮其發展。發展佛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利益廣大眾生。所以,我這兩種身份是不矛盾的。

在當今世界,國家和社會也都期許佛教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是時代的主題,也是佛教的責任,佛教界應該積極契應這樣的使命,勇於擔當。

用佛法斷煩惱,我們專業做這個

記者:你認為中國人當下的精神信仰狀況如何?在弘法過程中,你感覺當前國人對佛教持怎樣的態度?

學誠法師:現在的人太忙了、太累了,要不停地適應社會的變化。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越來越淡化;再加上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帶來的沖擊,人們對物質過分追求,自然內心越來越空虛。

對於佛法,大部分的人一知半解,一無所知,甚至迷信。比如現在“燒高香”,“燒頭香”的現象,一方面說明大家對佛教需求量很大、很迫切,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家對佛教信仰的層次還比較低。

記者:龍泉寺是為數不多向公眾開放修行的寺廟,有各種禪修班、法會,這是為了什麽?

學誠法師:佛教的“出世”主要是出離煩惱、解脫煩惱,而不是與世隔絕。只有被現代人所歡迎和接受,佛教的正能量才能如涓涓細流一樣流淌到社會內部去。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佛教需要用大眾喜歡的方式貼近社會、民生。

很早以前,我註意到北京高素質人才密集,但很少有對公眾開放的道場,就特別想在北京建立一個大道場,培養佛教人才。終於在龍泉寺實現了這一心願。

記者:為何有很多高知、白領到龍泉寺來體驗修行?他們能從龍泉寺獲得什麽?

學誠法師:現代都市的白領,因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身心都比較疲憊。人要調整、化解自己內心的矛盾,宗教思想從人的內心出發,容易讓人接受。

龍泉寺對公眾開放,舉辦了IT禪修營、音樂禪修營、動漫藝術禪修營等,包括靜坐、行腳禪、農禪等體驗式課程,就是要讓大家體驗傳統的生活,讓躁動疲憊的心安靜下來。大家與出家法師、義工交流,學員之間也互相交流,在這種面對面的交流中,心扉就慢慢打開了。

記者:你是全國青聯副主席,龍泉寺有很多青年義工,青年人向你傾訴得比較多的問題和困惑是什麽?你是如何開導他們的?

學誠法師:還有很多青年人通過博客、微博和我互動交流,問題多是精神層面的,以下幾類問題比較多,第一,擇業的問題,第二,人們遠離家鄉擇業,內心容易產生孤獨和疏離感,需要他人的關心和精神的交流。第三是家庭問題,比如父母不和等等。

很多時候是我引導大家思考和認識什麽才是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什麽才是有價值的人生,讓內心的力量得到培養。

記者:你有困惑嗎?若有,你是如何化解的?

學誠法師:困惑,佛教講即是“無明”。“明”的意思是“智慧”,“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我們因為沒有智慧而起各種煩惱。出家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斷除無明煩惱,用佛法去斷,所以我們就是專業做這個的。佛教裏有系統講述斷除無明煩惱的理論與實踐方法。當然,在面對現實問題時,無明煩惱還是會起來,這時候正是考驗和強化自己佛法修行的機會。我出家以後,按照佛法裏的方法修行,讓內心保持清明和安寧。

記者:你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誠法師:我平時用30%的心力考慮現在的事,70%的心力考慮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今天的事我以前已經考慮過,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要經常考慮將來的事,同時做好今天的事;今天的事盡量今天做完,不要拖拉延誤。

(文:蕭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