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是什麼?錢多就是福嗎?


發布:清心  

  導語:福是什麼?俗世以為錢多是福,其實亂世錢太多常常成禍根。俗世又以為權大是福,其實權重的人自己憂深,也被別人怨得深。大富的人盈虧出入大,大貴的人升沉變化大,身心勞苦者居多,未必真能享福。且看中國哲人給“有福”下的定義吧!

  “有福是看山”。說到“看山”,許多人會否決:“我哪有工夫休息看山?”愈是沒工夫的人,愈是需要休息看山的人。不能遠離一些俗情,用花木中的趣味來陶適性情、纾解勞累的人,往往沒有內心生活世界。所以,能在名利奔競之外,做個煙霞泉石的主人,才是有福。

  “心閒方是福”。基於鎖事愈少人生才豐富的原理,撥開繁劇的瑣事,掙脫縛人的塵網,達到“事了心了”的境地,算有福。不然,就把嗜欲淡下來,至少可以消弭災禍,增加福氣。懂得“隨取隨足”的處世哲學,才能心閒而受福最多。

  行善就是福。為善心常安,為利心常勞。心勞是禍,心安是福。沒福的人是不會行善,也不肯行善的。肯行善的人是天開啟他的心扉,讓他感受行善之樂。不肯行善的人是天關閉他的靈覺,讓他吝於行善,自以為沒有行善的能力與必要。有福沒福,天性分出了兩條路。

  “人生常有小不如意,便是福”。常受委屈的人,懂得戒慎反省。懂得成事不易,不容易犯小人得志的毛病。凡事肯吃點小虧,才能體會出:虧人是禍,虧己是福。

  “不執拗者有福”。性格就是命運,執拗不化,老憋著好勝好強一口氣,容易以悲劇收場,因為勝人是禍,饒人是福。尤其在骨肉之際,夫婦之間,多留一分圓融渾厚,就多一分福,有人偏要在這裡分個明白是非出來,一定福薄。

  “諧俗才是福”。所謂“不能諧俗知非福”,諧俗指人際關系和諧,大凡相信“你好我也好”的人,人際關系才和諧,而心無愧怍的人會相信“你好我也好”,處世的趣味是從不愧不怍中產生出來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無爭於人,無憾於己”,精神才能真逸樂,心中才能真安亨。

  “清淨讀書就是福”。能夠掃淨地,泡一壺茶,焚一支香,清清淨淨,已經是有福了。沒福的人驚驚惶惶,顛倒妄想,總有百種理由讓他清淨不住。靜坐之余還能讀讀書,才讀一兩句話,就覺得受用無窮的人,何等有福呀!身心有個棲泊處,生命有個安頓處,以書來養心,當然有福氣。如果身體既健康,溫飽又有余,資質也不太愚,再能加上滿眼是秀發的兒女,左右是高雅的圖書,天天正常順利地過活,老天賜下的福還有比這更大的麼?

  代表性的是因果的概念。闡述了一定因與一定果的關系。果的表象直接透析了因的狀態,而因的狀態也預示了果的狀態。由此,如果是著眼於“某一種果”。那麼就要在“某一種”因上下功夫。由此,“福報”如果視其為“果”的話。就要在“福因”(善因)上入手。種善因,才會有善果的依據。

  善因種下,還需要保證莊稼不被破壞。例如有人行了善事,就覺得自己高人一頭,功德無量。甚至到處宣說展示。生出了優越感,這就造成了“功勞負面化”的局面。本來是功勞,卻成了催生傲慢心的土壤,結果是對於功德的抵消。所以學佛中很強調一個概念——“回向”,願將功德回向給眾生,而自己不占有功德。由此就有利於抵制“私心”。而如此一來,功德反而更大。因為越無私,反而越是功德。而且自己並不宣揚。而且還要發覺自己身上的傲慢,不耐煩以及淫念等等不善的習氣,對峙他們,由此保護種下的善因不會被自己的這些習氣惡念毀掉。

  “福報”本身並不分好壞,用好了就會有積極的作用,用壞了就可能是痛苦的根源。以上面闡述的諸多表現來看,“錢財”如果用以吃喝嫖賭,殺食眾生,甚至以自己的財富作為炫耀的資本,蔑視他人,奢華自傲等等這些不善的心態心念,就會造下更多的“惡因”,這就成了“沒錢少造惡,有錢廣造惡”那麼惡因導致的後果可想而知,由此錢財變成了助其墮落受難的促進劑。

  而如果以錢財廣積善因,廣結善緣,資助貧苦病痛,助人脫險,救助待殺的生命,助印經典廣宣善理,而且自己不高傲。如此一來便積累了更廣大的善因,善因導致的後果也可想而知,而且善果現前,又將其轉化為種善因的資源,由此其善果也將無窮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