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沒有任何供具至少要有一杯水供佛


發布:釋藏洋  

  佛在《觀經》上告訴我們,佛的報身,那就是真身,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每一道光明裡面都有佛菩薩在教化眾生,這個是無法想像的,只有佛說得出,人說不出來這個話,那是什麼?那是真正自己,那就是自性,此地講的,此心就是我們現前的心。我們這個心是自性清淨心,現在迷了,迷了就變成染污的心、動蕩的心。所以佛法裡頭常常用水表法,供佛供一杯水。什麼供具都沒有,只供一杯水,這最重要的。水代表什麼?代表心。

沒有污染,沒有動蕩,它是平靜的、干淨的,這叫真心;有了染污、有了動蕩,不平了,這叫凡夫心。是一個心,不是二個心,一個是在染污、動蕩的狀況之下,它什麼都不知道了;一個是在清靜、完全不動這個狀況之下,這個水像鏡子一樣,對外面境界它照得清清楚楚,叫照見,不是分別見、執著見,不是,是照見,裡頭沒有起心動念,它清靜、平等,沒有妄想、執著,這真心吶!誰有?個個都有,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心。

如何讓我們心裡頭這些染污放下?心裡面這個動蕩,起心動念就動了,分別、執著就大動了;把這個動蕩的心放下,就平等了,平等就看到了。染污放下了,清靜就看到了,這真心就現前了。這個真心現前就叫做佛陀,你就成佛了。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是假的,不是妄語。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講“本性本善”,“本性”就是佛家講的自性。“本善”這個“善”字不是善惡的善,是贊歎,就是太好了、太妙了,沒有任何東西能比得上,這稱為善;佛家講“善哉、善哉”,“好極了、好極了!”,就這個意思。

  為什麼稱它為“本善”?它一切具足。惠能大師講二十個字,“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我們中國老祖宗四個字就把他這二十字統統包括盡了。中國老祖宗只講“本性本善”,這一句話要用惠能大師這二十個字來解釋,他是就這一句話,惠能大師說五句解釋開了。什麼叫“本善”,所以老祖宗承認、佛菩薩承認,他們沒見過面,叫“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完全相同。要細說這一句話,“本性本善”,細說這一句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細說;惠能大師是略說。“本性本善”這句話展開就是《大方廣華嚴經》。

  教育的目的是 “本善”找回來目標就達到了   《華嚴經》過去我們講過二遍,但是都沒有講完。第二遍講得詳細,我花了四千多個小時,講到十住品,是全經的五分之一,四千多個小時。要照我這個講法,這一部經講完,超過二萬小時,哪一個大學裡頭有這個課程?那二萬小時講什麼?就是老祖宗這一句“本性本善”不得了!你看教學,中國古人跟印度的佛菩薩教學,有同樣的一個教學的理念,那就是“開宗明義”,先把教學的宗旨說出來、目標說出來,我教你干什麼。中國老祖宗第一句話就是“本性本善”,就這一句話,放在《三字經》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如何把“本善”找回來,我們的目標就達到了。“本善”找回來的時候,這個人叫聖人,中國人叫聖人,在印度人叫佛陀,他把“本善”找回來了。人人都有,你現在是迷而不識了,你迷了、不認識了,都有。

  這些天我們常常談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就想起“人生百日”,人生下來一百天,體露真常。這一百天的小孩,你看看他,他那個本善完全表現在外邊,那就是佛陀,你本來是佛。你看,人出生到這個世間本來是佛,以後怎麼會淪落成這個樣子?本來是聖人,那這個問題底下一句就解釋出來了,《三字經》上的“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是本善的,完全相同,但是習性不一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就看他在什麼環境,他接觸的是什麼人,他要跟聖人在一起,他就成聖人;他跟佛菩薩在一起,他就成佛、成菩薩;他跟六道凡夫在一起,他就墮落到六道,就這麼個道理。從這個事實,於是就生起教育這個念頭。這教育從哪來的?從這起來的,要教! “苟不教,性乃遷”,他會隨著外頭環境變,那不教怎麼行?!那怎麼個教法?“教之道,貴以專”。你看老祖宗這八句話,是中國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總綱領。

  劍橋大學漢學家麥大維教授到香港來訪問,跟我談了六個小時。這是西方現代的漢學家,好像現在是北大的客座教授,他那一年歲六十多歲了,應該現在有七十歲的樣子,退休了。跟我談得很懇切,邀請我到劍橋去辦一個書院。英國的大學是書院制,大概像他們這種著名的大學,應該都超過五十個書院。名字都給我起好了,叫“大乘佛法”,我說我很感謝你,不能去。為什麼不能去?我說你們學校的制度框架限制我,我沒辦法教學生。他就問我那你用什麼方法教”我說我沒方法,我們老祖宗有方法。他一聽,耳朵豎起來了:老祖宗有方法?什麼方法?我說《三字經》前面八句你記得嗎?《三字經》他能背,《四書》他能背,我們真的不如他。

我說《三字經》前面八句就是的。他念了多少遍了,沒發覺,我略略地解釋給他聽,我說辦教育首先要肯定一個理念,什麼理念?人性本善、你要肯定這個,這個就是你教育的目標。佛大乘法裡面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定要肯定,你的學生才成得了佛;他自己沒有信心,他就成不了佛。自己不相信自己“本性本善”,他不能回頭,他沒有辦法做到《大學》的總目標“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他做不到,那是聖人境界,那是佛的境界。這八個字做到了,“明德”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表現在哪裡?表現在“親民”,表現在日常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