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和貧窮是難兄難弟,想改變命運須勤勞精進


發布:釋藏洋

  我們今天給一個懶惰的人的送的綽號就是“懶豬”,大概是源自以佛教為題材的古典名著《西游記》吧!因為唐三藏的這位“高徒”,總是一幅懶洋洋的樣子。

  讓他去化齋,他瞌睡連天,想道:“我若就回去,對老和尚說沒處化齋,他也不信我走了這許多路。須是再多晃個時辰,才好回話。”於是把頭拱在草裡就睡下。

  要他去巡山,他一路唠唠叨叨,十分不情願,心裡盤算:“睡一覺回去,含含糊糊地答應他,只說是巡了山,就了其賬也。”鑽到草裡呼呼大睡,當被行者變的啄木鳥啄醒睡不成後,卻又編造謊話回來騙唐僧。

  在寶象國國王面前賣弄手段,和沙僧去降妖。當兩人和黃袍怪交戰,漸漸敵不住的關鍵時刻,他卻借口出恭,臨陣脫逃,鑽進草叢去睡覺,以致沙僧被擒。總之,不論干什麼事,他能推則推,不能推則敷衍了事,真是一頭“懶豬”!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有一點“八戒”的影子。可以說,懶惰是人的最根深蒂固的劣性之一。

  佛教所說的懶惰,指“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也”。《菩薩本行經》上說:“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者,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則不能出離生死之苦。”

  佛教將懶惰分為三種:一、同惡懶惰:也叫推延懶惰,將要行持的善法一推再推;二、耽著劣事懶惰:即對世間八法和唱歌、跳舞等事無比喜愛,對於修行人來講,這是一種懶惰;三、自輕凌懶惰:就是自暴自棄,認為自己不是修行的料,而自甘墮落。

  佛教認為,只有精進勤奮,才能對治一個人懶惰的壞毛病。

  據佛典《撰集百緣經》記載:

  在釋迦牟尼佛化導眾生的時代,捨衛國城裡有一位富翁,擁有無數的財產和一個獨生子--難陀。難陀非常怠惰不振,喜歡賴在床上睡覺,別說下床走走,就算起身坐一會兒也不肯。

  難陀雖然懶惰成性,卻有聰穎絕倫的智慧,躺在床上聽人講解經書,就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富翁看著兒子這麼善解經論的道理,便邀請外道六師如富蘭那這些人來家裡教導難陀。在一頓豐盛美味的宴席之後,富翁便對富蘭那等人說明自己唯一的兒子的情形,希望他們能調教這位生性怠惰的兒子;於是,幾位外道師就隨著富翁一起來到難陀的房間,沒想到難陀躺在床上理都不理。

  富翁看著兒子這麼不受教,苦惱地以手托住雙頰,不知如何是好。

  此時,釋迦牟尼佛經常不分晝夜觀察眾生,只要發現有苦難的眾生,便慈悲前往為其宣說佛法,使能心開意解,遠離煩惱與痛苦。佛陀遙見富翁正為孩子憂愁不已,便和比丘們一起來到富翁的家裡。

  說也奇怪,難陀一見到佛陀,便立刻起身為佛陀鋪設坐具,並至誠恭敬地頂禮佛陀。

  於是,佛陀為難陀開示種種法要,並且呵責他賴床、貪睡,又怠惰不振的種種過失。因為難陀非常尊敬、相信佛陀,因此對自己過去的惡習深深自責,並生起慚愧忏悔的心。

  最後,佛陀贈予難陀一根檀杖,並且告訴他:“你今後如果能夠勤奮,那麼你只要稍稍用心扣打這檀杖,它便會發出美妙的樂聲,樂聲結束後便能看見地底下所埋藏的一切寶物。”

  難陀聽了佛陀的話,立刻試著扣擊這根檀杖,果然聽見了美妙的樂聲,也看到了地底下所埋藏的寶物,歡喜得不得了,便在心裡想著:“我現在不過是稍微努力一下,竟然能獲得這麼多好處,如果以後更勤勞,一定會獲得無上的大利益。”

  從此時起,難陀一改賴床好睡的壞習慣,他甚至邀約眾人一起去大海采集寶物,每次都平平安安地滿載而歸。更以種種飲食供養佛陀及諸比丘。佛陀因而再度為難陀宣說種種佛法的道理,難陀聽得法喜充滿、心開意解,立即五體投地禮拜佛陀,並且發大誓願:“願以此供養善根功德,作未來世迷愚癡暗眾生之眼目;無歸依者,為作歸依;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無解脫者,令得解脫;無安隱者,令得安隱;未涅槃者,令證涅槃。”

  難陀發完弘願後,佛陀聽了微微一笑,口中並放出五色祥光。這時隨侍在側的阿難尊者看見佛陀微笑,恭敬請問:“如來尊貴莊重,一向不隨意笑,現在是什麼因緣讓佛陀微笑呢?”佛陀問阿難:“你可有看見懶惰的難陀入海采集寶物、滿載而歸,還以飲食供養佛及眾僧?”阿難回答:“是的,看見了。”佛陀繼續說:“難陀再經過三阿僧祇劫的未來世中,就能成佛,佛號‘精進力’,將會度化無量的眾生,我因此微笑啊!”

  佛陀的眾弟子,聽聞佛陀此番開示後,個個都明白精進的重要性,個個歡喜,依教奉行,精進不已。

  所謂“春天不下種,何望秋來收?”不播種,如何有收成;不勤勞,如何有成就?一個懶惰懈怠的人,即使才華過人,永遠也用不到自己的長處;如此辜負“天生我才”,豈不可惜復可悲乎?

  諺雲:“黃金隨潮水流來,也要你早起去撈起它。”中國人一向相信財神爺可以送財富;但是財神送財來,也要你禮貌性的去接受,如果你懶惰避開他,也不能發財。甚至圍在頸項上的大餅,你吃完了前面的部份,如果連轉動一下都懶得去動,那麼餓死也是活該。

  世間上,懶惰與貧窮是難兄難弟。因為懶惰,所以貧窮;因為貧窮,因此容易懶惰,這是互為因果。所以,要想改變命運、改變貧窮,必須捨棄懶惰,勤勞精進。

  懶惰是成功的天敵。在這個世界上,惰性十足的偷懶者永遠是不會有出頭之日的。

  迄今為至,在人類任何領域的成功者,他們的榮譽、地位和傑作,都是長年勤奮工作創造的結果。那些偉大的政治家、商人、詩人、歷史學家,他們之所以比其他人更優秀,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比一般人更努力、更勤奮、更精進,在他們的身上,你找不到絲毫的惰性的痕跡。

  讀書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能夠“四到”的人,才會讀好書,金榜題名。修行的人,身要禮拜、口要稱念、心要觀想;能夠“三業”接觸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佑,修行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