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師:臨終助念之經據和臨終開示的要點


發布:清淨心  

  《觀經》下品下生

  下面舉《觀經》的“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一個造作五逆罪的眾生。為什麼會造五逆重罪?貪嗔癡煩惱特別厚重,連恩養自己的父母,他都不知道報恩孝養,而以嗔恨心殺父、殺母!又殺聖人阿羅漢;他謀害佛,出佛身血;他破壞佛教,破和合僧。你看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大的罪業了。他一生沒有做一件善事,所做都是惡事。經文說:

  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果依他的因,來驗他未來果報,那在地獄三惡道裡,多少大劫都出不來。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現在快死了,臨死之前,還好遇到了善知識。有人說:“哪有這麼巧的事情?”《觀經》就是用這麼一個業障最深重、修持談不上,而時間最緊急,現在就要死了,就要斷氣了,以這麼一個眾生來顯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救度。

  善知識跟他說什麼呢?

  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臨終助念之經據

  大家要懂得,《觀經》的下輩三品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怎樣為臨終人助念。助念的方法和來源,理論的依據就在這裡。怎麼助念呢?要“種種安慰”,首先要安慰他。

  怎麼安慰?總之,贊歎他的善行,贊歎佛的慈悲,令他歡喜。比如說這個人在世間孝順父母,積德行善,就說:“某某人,你很孝順父母,在世行善積德,恭敬三寶,你很好!你是善人!佛菩薩很喜歡你!你這樣的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沒有問題。”你這麼一講,他心裡歡喜。但是,五逆重罪的人,他無善可陳,那怎麼安慰他?“某某人哪,你現在很苦吧,阿彌陀佛有大誓願,阿彌陀佛發大慈悲,就是要救你出苦海啊,你現在念佛,阿彌陀佛絕不嫌棄,絕對要救你!”你這樣才能安慰他。

  念佛是唯一妙法

  “為說妙法”:什麼叫“妙法”呢?“某某人,你現在打坐吧!參禅吧!”來得及嗎?地獄的火都燒來了,講參禅打坐不是妙法了。“某某人,你誦大乘經典吧!”來得及嗎?這個都不是妙法。所謂的妙法,在這短暫、一剎那、危急萬分的時刻,能讓他立即超升的,讓地獄種子當下成佛的法門,才是妙法。

  什麼妙法?

  “教令念佛”:所以,大家要知道,妙法就是念佛。這個時候說其他一切通通不管用了。只有說“你念阿彌陀佛”就可以。

  心念難,口稱易

  那麼,這個人怎麼樣呢?經典裡說: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這個人現在就要死了,四大分離的苦惱、世間貪愛捨不下的苦惱、冤家債主前來索逼的苦惱、地獄眾火燃燒的苦惱,大鬼小卒來牽扯,恐怖啊!這個苦惱簡直是千萬分之一都沒法形容出來。

  善導大師解釋說:

  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

  說這個人被死苦所逼迫,失去了在心中憶念佛名的能力。怎麼知道這裡說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念呢?因為下面轉教口稱佛名。

  心裡念佛跟口裡念佛,心裡念佛要難一些,甚至說難得多。你看你去教那個一兩歲的小孩子,說:“你不許張著嘴念出來,你在心裡念佛。”他肯定沒法念。教他:“跟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會念哪!你叫他心裡念,他不會念。

  心裡念佛要有一定的憶持力,就是你的思想意識要有某種程度的安定。

  如果你很煩惱,內心的煩惱像雲在翻騰一樣,要你心裡念、嘴上不念,那你憋都憋死了。

  還有,比如邊走路邊念佛。有的人也不出聲,也不動嘴,只在心裡默念,這樣佛號很容易打失。旁邊有熱鬧,一溜神,回頭這個佛號就跑了。看到一個熟人:“哎,老王!啊……”然後佛就走了,就跟老王跑了,就不念佛了。

  如果動嘴發聲念佛就不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老王!哎!南無阿彌陀佛……”打了個招呼,佛號還在。

  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口稱名號,你只要有口稱念,就可以往生。

  臨終開示的要點

  經文說:“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我們很多人去助念,他怎麼講:“老王啊!你一輩子念佛修行,就是為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句話講得還對,“你這個時候千萬要把住正念哪!這個時候如果你正念不能把握得住,你就完了!你一輩子念佛,就靠這一念啦!一輩子就是作演習,這下子是來真的了,你要把握得住啊!”這種說法,對沒有能力自己把持正念的人,等於要嚇死他。

  這個時候怎麼講?“老王啊!你一輩子念佛,阿彌陀佛早就看到你了,阿彌陀佛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攝取不捨,早就把你抱在懷抱裡了!你現在能念佛,就跟我們一道念;不能念佛,就安心地躺在那個地方,讓阿彌陀佛來接你,毫無問題!”

  臨終的人聽你這麼一講,他的心就安心滿足,他的心當下就跟阿彌陀佛成為一體了,“好啊!我就躺在你的懷抱裡,能念我就念阿彌陀佛”。不能念,你放心大膽躺在佛的懷抱,佛就接你去往生。他很安心啊!

  助念開示的要點,是要給這個臨終人安慰,不要增加他的恐懼擔心。

  心不能念,口稱即生

  下下品這個人,現在一片慌亂,連心中憶念佛名這麼簡單的修行他都做不到了,還有什麼辦法能救他?這個時候,必定要靠阿彌陀佛的本願了,心中不能念,口中稱名就行。經文說: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果然是善知識,既深知機,也深知法。“念”是心念,“稱”是口稱。“你現在慌亂了、恐怖了,如果心裡不能憶念,那怎麼辦?你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這個人一聽,“好啊!”喊爹喊娘也是喊,喊“哎呀,害怕!”也是喊,只要會喊出南無阿彌陀佛——應稱無量壽佛,就可以了!

  歸命:絕信絕疑

  他這麼一聽,心裡就踏實了,經文說: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如是至心”:這個不是說腦子裡想的“你看我信佛不信佛”,在他這個時候,無所謂信和不信,他要求救啊!說“只要口稱、喊出來,阿彌陀佛就救你”,他沒有第二念了。他就一心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真實懇切地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經典裡說“如是至心”。

  歸命:自然相續

  “令聲不絕”:他的心一旦發起來,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子,“我修修淨土法門,我換換別的法門”,沒有的,他念念相續。“不絕”就是不間斷、不改變。因為他現在就要墮落地獄了,說只要口稱名號就可以救他,他怎麼會三心二意呢?內心歸命的心情,表現在外面,就是一聲接一聲地念佛。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念了十聲。“十”代表一個圓滿的數字,並不是說一定要念滿十聲,少了不行。這一段經文是顯示說念佛自然相續,自然而然地一聲接著一聲念,避免有人誤解說“就念一聲佛,不念第二聲”,沒有那回事。你看臨終的人,他只要有一口氣,“令聲不絕”。

  念佛余行,滅罪比較一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每一聲佛、每一聲佛,都消滅掉了八十億劫生死罪。有很多人喜歡誦經消業障,誦經當然能消業障,但是,如果跟念佛相比,對我們這樣的凡夫來講,誦經消的業障,就好像螢火蟲的光明一樣;念佛消的業障,就像太陽的光明一樣,怎麼能比呢?

  《觀經》下品中生,聞大乘十二部經典首題名字——代表誦經的法門,消除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下下品這樣的眾生,念一聲佛,滅掉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從數量來看,也沒法比較。誦一部《地藏經》至少一個半小時,除一千劫罪;一個半小時能念多少佛?六千聲佛,滅四十八萬億劫罪。這樣比起來,念佛滅罪功效是誦《地藏經》的四百八十億倍。念一聲佛,與誦八百萬部《地藏經》滅的罪相等。

  念佛余行,滅罪比較二

  這個還只是講數量,其實這裡講的還不僅僅是數量,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了生死。誦經說“除極重惡業”,念佛說“除生死之罪”!很顯然,誦經雖然也能除罪,但還不能了生死;念佛既除生死罪,自然了生死,就是說能把你生死輪回的罪業都消掉了,你不要再生死輪回了,你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所以,不論是從消業障、了生死、往生淨土來講,誦經不如念佛,持咒也不如念佛,沒有比得上念佛的。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麼一個墮落地獄的人,念了十聲佛,當下之間有一朵金色的大蓮花,像太陽一樣,光明燦爛,迎在他的面前。他一剎那之間,乘著這朵蓮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舉下攝上,皆得往生

  我們再來盤點盤點:

  論罪業,他比我們重——五逆十惡,我們雖然罪業很深重,還不至於造作五逆十惡罪。

  論修持,他只念了十聲佛,我們在座各位,總超過他很多。

  論時間,他是臨終才遇到念佛,我們現在就開始念佛,比他寬裕多了。

  論心境,雖然說我們心還不清淨,沒有禅定,妄想雜念很多,但是跟他比,他比我們慌亂得就太多了。

  他這麼短的時間、這麼重的業力、這麼慌亂的心情,他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難道我們不能往生嗎?我們一定能往生!

  他能往生靠的是誰啊?他能往生,他靠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他要靠自己,就下地獄了,因為他只有罪業!所以,他有一個優點,他完全靠佛!他百分之百的歸命阿彌陀佛。

  這一段經文確實對我們有很大的安慰和啟發。

  所以,印光大師在這裡講了:我們雖有罪業,雖少工夫,和他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相比,我們高超多了。彼尚往生,我們怎麼可以自暴自棄,失去這個無上利益呢?

  不要自暴自棄

  自卑的人,往往是自暴自棄,自己把自己放棄了,“我這麼差,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我沒有分了,算了!”自己放棄了。阿彌陀佛不放棄我們,“攝取而不捨”,阿彌陀佛對我們都不棄不捨,而我們自己自暴自棄。

  昙鸾大師講:

  自局其分。

  自己畫了一個槓槓、畫了一個圈圈,說:“往生極樂世界是那個出家人、那個修行精進的、那個工夫好的、那個會讀大乘經典的、那個能修戒定慧的,我這個通通做不到,算了!我就不能往生了。”這個叫自暴自棄,自己放棄了。

  任何人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有這一份權利,你自己放棄了,佛就沒有辦法了。

  摘自《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