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佛教的布施學(七)福報有時,未熟不受

發布:青燈古衣

  (三)福報有時,未熟不受

  如是施報,不離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盡,不得施報。譬如樹王尼 拘陀子,其子微細,種之在地,則不可見,至樹生時,方乃可見。施 主施福,亦復如是,和合熟時,乃得果報。譬如商人,所赉至少,入 於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獲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 時雖微,得福報大。又如蜜蜂,采取華味,而不損華。施主如是,隨 何布施,得果報力,則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布施福德勢力。

  一切行為的果報,就在你本人那裡,但“未熟不受”,我們在社會上經常看到善人的命運遭遇不好,而惡人卻一切順利。這裡頭問題很多,因果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要時間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來的。比如樹王“尼拘陀子”,它的種子種在地上,微細不可見,你也不知它將來長成多大。幾百年、幾千年以後,仰頭一看,好偉大的樹啊!人都只看到樹的長大,或只看到成果,不曉得種因在那顆種子上,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所以布施的果報,要等待時節因緣,“和合熟時,乃得果報。”善惡果報,依據的是很科學的因果定律。

  布施的功德,如商人進城,以小本而獲大利。又如蜜蜂采蜜,采集眾多的花粉而成蜂蜜,而對花本身並沒有損害。所以真布施的人,本身並不一定有多大損失,可你那個精神在心理上所得的果報就很大了。這就是布施的“福德勢力”,它所帶來的反應力量是很大的。

  (四)施福不斷,次第傳生

  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為施。雲何受者?受它所施,能消他物, 故名受者。又問雲何為施福者?於世間中能救能護,能令滿足,得人 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傳生,至後世身,故名他世。

  前面已經講過誰才稱得上是施主,這裡佛再重申一下:“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為施。”必須是把自己的東西拿出去布施,才叫施主。拿人家的東西去做人情,不是施主。比如蔡老板非要送我一個西瓜,我已經吃飽了,盛情難卻,只好收下,一轉身就把它送給別人了,這個不叫布施。假如我生了傷寒症,需要吃西瓜,蔡老板給我買了一個,也許吃了就會好,我看到別人也犯傷寒,“你先吃吧!”我送的雖不是自己的東西,但這個是布施。

  有了施主,就有接受布施的對象。“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我接受了你的布施,並且能夠消受得了,這才是真受者,有功德的。按照這個條件,我布施固然是做好事,你對方也要做好事,因為你接受了以後有能力去做好事,這才叫做受者。

  那麼到底什麼叫施福呢?佛告訴他:“於世間中,能救能護,能令滿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在現在這個社會中,能救濟人、能保護人、能使人滿足,做了這許多好事,結果死後得生天道。這就叫做福德,這種福德連綿不斷,能帶到來生,“次第傳生,至後世身。”

  ----

  卷下的內容是:五、識的轉生原理;六、報生莊嚴天;七、報生四天王天;八、報生三十三天等四章。因篇幅關系,沒有刊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