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修行功夫不得力,毛病出在分別、執著名字相

發布:清淨自在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五百九十四頁,倒數第五行。

  【解】又東密(日本密宗)亦謂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

  諸佛菩薩,乃至於宇宙之間一切法,佛菩薩教化眾生依據什麼原則?經論上講得很多,無非就是應機施教。所以像這些不同的名字,都有出處,不是依自己隨便捏造的,都有經典做依據。也就都可以說,是諸佛如來釋迦世尊應機施教而說。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我們要用什麼樣態度來接受佛菩薩教誨?

  他首先告訴我們,不能執著言說相,叫“離言說相”。聽他的言說不能執著,這就對了。

  第二個,“離名字相”。就是這些術語、這些名詞,“阿彌陀佛”、“大日如來”,這都是名字相。人的名字相、菩薩的名字相、萬物的名字相,這都不重要,無關緊要,隨便什麼說法,只要對方能領悟,就是最高明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要叫對方能夠感悟,不是說聽懂聽不懂。有悟處,觸動他的悟處,這是最高明的。

  第三個,不執著心緣相。絕不能我看到這個文字就想到意思,這個意思不是真的,不是如來所說的真實義,那是我們自己的意思,應該怎麼樣?自己沒有意思來接受,如來真實義就能夠體會到,這個妙極了。

  眾生修行功夫不得力,毛病出在哪裡?出在分別、執著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

  分別執著這些,錯了,所以逼著釋迦牟尼佛沒法子,他才說了一句,我這一生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誰要說我說法,叫“謗佛”。是不是真的?真的,真的沒有說過一句話,那話怎麼說出來的?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從自性當中自然流出來的,不像我們。我們說話先要想一想這要怎麼說法,這叫“有說”;佛菩薩從來沒想過。這個要記住。

  佛決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他沒有意思;菩薩雖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連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能契入。阿羅漢契入少分,菩薩入了多分,法身菩薩全部都得到了,徹底覺悟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守住這個原則,對於經教裡頭這些東西就沒有關系了,但是我們也解釋給別人聽,要把它講清楚、講明白。

  講清楚、講明白,要查參考資料,查經典。我們有同學很難得,費了不少心血,把我們這部書裡頭的名詞術語參考資料,印成兩本,上下兩本,大概跟經的分量差不多,內容非常豐富,都可以做參考資料,所以《無量壽經》,蓮公會集之後,念老的注解出來了;在那個時候,我編的這個科判也出來了。我有一次在北京拜訪趙樸老,我把這個科判、念老的注解,都送一本給他,他看到了非常歡喜,這大經學起來方便多了,最重要的資料都齊全了,就是科判跟注解。

  那注解裡面,也有很多經上沒有提到的,必須要查《佛學辭典》,要查原來的經典的資料,那都有同學給我們查好了,編成這部書,所以學《無量壽經》,所需要的參考資料非常完整,應當很認真努力來學習。

  “東密”是我們中國人對日本佛教密宗的稱呼,就是東洋的密宗,就是日本密宗,他也說,阿彌陀佛就是大日如來,跟《疏鈔》裡頭引智覺法師的說法相同。

  【解】日興教大師《阿彌陀秘釋》雲:“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

  這就是大日如來,“居法界宮”,“宮”是個比喻,不是真的有宮殿,法界就是法身,就是常寂光。法身如來住哪裡?住常寂光,身土是一不是二,常寂光是他的身,是法身;常寂光也叫法性土。一樁事情兩個名稱,是一不是二,身跟土是一不是二,這不生不滅。

  我們中國人,因為六祖惠能是中國人,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薩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真見到法身了,所以他能說出來不生不滅。五句話說得太好了,真是簡單明了,把佛法全部說出來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能超越能大師的五句。什麼是佛法?他說的五句就是佛法,不生不滅,這“法身”。

  【解】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

  這就是相宗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就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八識轉成四智,它就變成妙觀察,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末那是染污意,分別,不平等,分別、執著,不平等,造業,它帶頭,造善業,造惡業,造染業,造淨業,轉過來之後就是平等性智,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成就所作,所作的無非是度化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要用這個身體,要現相,現身,所以眼耳鼻舌身,就是成就所作,轉八識成四智。

  【解】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眾生,無量世界,常恆施利益。

  無量世界,依報,眾生;正報,依正莊嚴遍無量世界。這一句要記住,無量世界無量眾生,遍照,所以眾生有感,法身就有應。

  法身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在哪裡?從來沒有離開我們,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無論我們走到哪一道,都沒有離開它。它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的本體,離開本體就沒有現相。“體”跟“相”是永遠在一塊的,不分開的,“體”不礙“相”,“萬相”發揮不妨礙,“相”也不礙體,“體”是“清淨無為”,“相”是“有為”。

  “有為”,在真正大覺悟的人,我們講見性的人,他雖然“有為”,他不住,“無住生心”,“生心”就是“有為”,“有為”就是現相、就是辦事。雖然現相、辦事,跟法身沒有分毫差別,法身是“清淨無為”,一念不生。大徹大悟的人在十法界、在六道現身說法、恆順眾生,也是沒有起心,沒動念,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就是法身,起心動念是報身、應化身。所以法身、報身、應化身一體,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證得,讓我們回歸到一體。

  所以“常”恆施利益,“常”是沒有間斷,“恆”是永恆。布施利益一切眾生,眾生需要什麼他就布施什麼,總不離性德。性德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五句,五句把佛法說得圓圓滿滿。所以五祖聽到了,衣缽馬上就給他了,立他為禅宗第六代祖。

  【解】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大日即毗盧。)

  佛菩薩的名字說不盡,名字都是契機契理,善巧方便,沒有固定的。“大日”就是毗盧遮那。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阿彌陀”。

  【解】阿彌陀具無量義。一譯無量壽。二譯無量光。三譯甘露王。密教以此三名,依其次第,表法報化三身。

  無量壽,法身;無量光,報身;甘露王,化身,實在我們看應該怎麼配。無量壽是報身,無量光才是法身,甘露王是應化身,你看你怎麼講,它都能講得通,它都沒障礙。

  【解】又可譯為無量莊嚴、無量清淨等等。

  都是講的三身。

  【解】又十二光名,亦皆彌陀名號。

  經上給我們講的“十二光”,這都說明,佛菩薩那麼多的名號無非是教化眾生方便而假立的,它是教化眾生的一種工具。教化眾生的目的,是引起他開悟、覺悟,他一覺悟了就沒得教了,不必教了。覺悟之後,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統統都現前,所以就不必說了,就畢業了,就圓滿了。這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已經回頭了,已經回到佛的位次上去了,回到佛位上就回到常寂光了。

  常寂光裡頭是平等的,一體。一切諸佛同一體,本來同一體,從來也沒有遠離過,只是迷悟不同。悟的時候沒差別,迷的時候好像有差別,覺悟就沒有了,覺悟之後佛跟佛在一起,沒話可說,都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知道方向目標,就不會錯誤;我們不知道方向目標,常常被外面境界拉著走,那個虧就吃大了。

  真正了解之後,這信心十足,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的自性跟諸佛是一不是二;相信一切眾生的自性跟自己也是一不是二,對佛菩薩的教誨沒有懷疑,對一切眾生的造作,不會起心動念,就有這麼大的好處。

  我們的信心不夠,外面境界風一動,我們馬上就有反應,這都是自己認識不夠,信心不堅固。那麼怎麼辦?經不能不讀,這一部《無量壽經》就夠了,《無量壽經》加上我們這些資料,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分量跟注解差不多,就是圓滿的佛法,這一部通了,門門都通。

  而且最大的方便、無比殊勝的功德就是這一句佛號“信願持名”,我們了解不夠透徹也沒關系,反正到了極樂世界問題就解決了。“信願持名”幫助我們往生,我們對這個要堅定信心,絕不懷疑,絕不動搖,絕不隨境搖晃。

  【解】又阿彌陀三字,每字亦具無量義。阿字為本不生之義,故是空谛。

  天台家講的“三谛”,屬於“三谛”裡頭的空谛。

  【解】彌字為吾我之義,故是隨緣之假谛。陀字為如之義,故是中谛。

  假名如其真空,真假一如、真假不二,這叫“如”,這就是“中谛”。所以真假要認識,用要用“中”。

  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我們老祖宗知道用“中”,在哪本書裡頭?《中庸》。

  《大學》是方法,什麼方法?從個人身心安樂、個人的受用,怎麼才能得到一生身心快樂,這頭一個;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成功,社會安定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你要想得到這些,方法就在這一本書裡頭、小冊子,《大學》。理論呢?理論在《中庸》。

  可以說,《大學》、《中庸》這兩篇,都是《禮記》裡頭兩篇,是儒家學說的總綱領、總原則,精華的精華。朱熹把這兩篇從《禮記》裡頭取出來,加上《論語》、《孟子》,編成一部叫《四書》,他這個想法,我猜想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我們知道朱夫子當年在世,佛經讀了不少。

  《華嚴》是佛教的圓滿法輪,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學概論,《華嚴》是佛學概論,所有一切經典,都是它裡面分出來的細節,它是總綱領,裡面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他說這是哲學書裡頭,全世界哲學概論裡頭最好的,帶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

  《四書》就有這個味道,《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孔子表演,把《中庸》跟《大學》做到了,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家庭,落實在事業,他做到了。《孟子》也是一個表演的。

  孔子是聖人,孟子是賢人,聖人怎麼落實、賢人怎麼落實,這部書講絕了。學傳統文化,可不能把這部書忘掉,根扎穩之後,第一部要學的就是《四書》,你真正把路找到了,聖賢的道路,佛法的概論,這《四書》可以說儒學的概論。

  《華嚴》是佛學的概論,份量大,內容太豐富了,大乘、小乘、密教,各個宗派都是從《華嚴》的一支分出來的。《華嚴》像棵大樹,那都是樹枝(樹干、樹枝)。

  【解】又《阿彌陀秘釋》雲,“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義。“彌”字,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一心諸法如如寂靜義。

  說得好!這句佛號“阿彌陀佛”,你念它,如果你懂得這些意思,念的時候就有感應。“阿彌陀佛”這名號它也表法,都從一心流出來的,“本初不生,本來無我”。“我”是什麼意思?在佛法裡面講,“我”是主宰的意思。身不是“我”,身做不了主宰,如果能做主宰,“我”這個身希望年年十八多好!為什麼它衰老?它不聽話。所以身不是“我”。

  什麼是“我”?自性是“我”。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是真正的主宰,所以佛法裡頭有“真我”,“真我”就是自性。

  自性是“常、樂、我、淨”,四個意思圓滿具足,“常”是不生不滅;“樂”是沒有苦;“我”是主宰;“淨”是清淨,沒有染污。自性四德——常,樂,我,淨。自性是“真我”,“無我”是無這個身,沒有這個小身。“身”是什麼?身是整個宇宙、大我。一句“阿彌陀佛”具這麼多的意思在裡頭。

  【解】又“阿”字,“佛部”義,示理智不二,法界體相故。

  這些裡頭的內容,我們參考資料裡頭全有,同學們要想學習的話找參考資料。我還想著如果有這個緣分,真正有三、五個同修,真正發菩提心,修學淨宗法門,我們把這部經、科注真正詳細做一次的深入,時間長不怕,花個五年、十年時間都不要緊,把這一部攻透,這一部經就能把佛法興旺起來,因為真正鑽通了,大乘八個宗全通了,小乘兩個宗也通了,你就有能力教,願意學“天台”的、學“華嚴”的、學“法相”的,你都能教,一通一切通,這是下苦功來通,這不是大徹大悟。行,真這樣做可以,不是不能做。終極的目標“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統統搞透了信心才足,信願才真成就,成就往生的條件。

  今天我們往生沒把握,什麼原因?“信、願”不足,不能說沒有,裡頭有疑問。真的鑽透了,疑問就沒有了,這值得做的。只要功夫深,沒有不成就的。

  【解】“彌”字,“蓮華部”義,妙觀察智,生法二空,實相本來不染六塵,如蓮花故。

  所以叫“蓮花部”,蓮花表清淨不染。

  【解】“陀”字,“金剛部”義,如來妙智,自性堅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敵故。

  破妄想,“妙智”,也許我們能體會。

  這個“破怨敵”怎麼破法?冤家對頭時時刻刻來找麻煩,造成障礙,阿彌陀佛的妙智能化解,真能化解,到什麼時候知道?果報現前的時候知道了。

  這些怨敵,什麼時候知道你是好人?壽命終了,果報現前,他知道了。他知道會生慚愧心,對你那麼多的誤會,原來你愛護他。我們念佛的人對這樁事情很重視,一定要把自己修行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

  “冤”擺在“親”的上面,頭一個化解怨敵,這些冤親債主感恩。你跟我結怨,我不跟你結怨,你把我當怨敵,我把你當菩薩,確實是這麼想法,也是這樣做法。他現在不知道,壽命到了之後,果報現前他知道了。

  我們每天回向對他有沒有好處?有好處,縱然墮惡道,受的苦報減輕了。所以到那個時候就不是怨敵,他感恩,知道我們是好人,一生把好人誤會掉,對不起,佛能辦得到。

  下面我們看,這又一個意思,他的解釋很多,收集得很詳細。

  【解】又“阿”字,“空”義。

  這“一心”是真心,真心怎麼是空義?真心是常寂光,這一片光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沒有物質現象,它沒有精神現象,它也沒有所謂的自然現象。它沒有現象,我們六根緣不到它,看不見、聽不到,它沒有音聲;它也沒有氣味,也聞不到,所以感覺不到。這用個“空”字,這“空”不能說是“無”,“空”不當作“無”講,“空”、“有”,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解】一心法體,本自虛妄,相空無故。“彌”字,“假有”義,一心平等,諸法如幻假有故。

  這就是自性能生萬法。我們今天居住的環境——正報。這個身體,身體是假有,剎那生滅,不是真的,這個要看破。我們所依靠生存的環境也是假有,包括山河大地都不是真的。身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包括地球有成住壞空,“如幻假有”,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佛教給我們放下,別放在心上,要把真的放在心上,假的統統放下。真的是什麼?“阿彌陀佛”是真的,這句名號是真的,你把這個佛號放在心上對了。雖然不能明心見性,保證你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五十一個菩薩境界,很容易修成,不難!保證你圓滿妙覺果位,多難得!這個機會我們遇到了,值得慶幸,值得歡喜。這個歡喜心生出來所有一切憂慮,像怨恨,全沒有了,一掃而光,法喜充滿。這個法喜帶給我們現前這個身體健康長壽、少病少惱。“惱”是煩惱,煩惱少、病少。

  【解】又“阿”字,“空”義,一心法體,本自虛妄,相空無故。“彌”字,“假有”義,一心平等,諸法如幻假有故。“陀”字,中道義,一心平等,諸法離二邊,無定相可得故。又“阿”字,“有”義,一心體相,本有不生,無滅盡故。

  這個“有”的意思深了,前面都講“空義”,沒有說到“有義”。都說“空”,“空”跟“有”是一個意思,“有”跟“空”也是一個意思,“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個“有義”就是“真空不空”。“不空”就是“有”,妙有非有;“非有”就是“空”,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這才圓融。

  “一心體相,本有不生”。所以自性完全講的是性德,有緣的時候它現,它現不能說它生,為什麼?本有,它現;緣沒有了,它不現了。不現不能說它滅,它不生不滅;又有緣,它又生又現了。自性要本來沒有,它怎麼現?!自性現得快,在一念當中,現什麼?現整個宇宙。好像我們電視這個畫面一樣,我們一按頻道立刻就顯現,顯現是圓滿的,不會當中有一塊空白,它是圓滿的,現的這個相不是一定的相,千變萬化。我們也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兩個相是完全相同的,我們生活圈子很小,好像天天都差不多,如果看整個地球就不一樣了,如果看整個太空變化更大了,然後我們回頭冷靜看佛經上的話,句句真實不虛,它講得太好了、講得太清楚了、太明白了,“本有不生”。

  【解】“彌”字,“空”義,一心諸法,自性不可得故。

  一心現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不能說沒有,有,我們六根都緣不到,所以說“不可得”。

  【解】“陀”字,“不空”義,一心諸法,本來法身功德,無斷絕故。

  這裡頭“一心”兩個字用得好,統統是“一心”現的。法身就是常寂光,常寂光永遠存在,常寂光永遠沒有變化,它現的相是幻相,有隱有現,沒有生滅。

  【解】又“阿”字,“因”義,佛界眾生,因一心覺,因一心迷故。

  “一心覺”就是佛、佛界。“一心迷”就是眾生。只有迷悟,佛跟眾生都是假名,“一心覺”是真的,“一心迷”是假的,為什麼?迷能回歸到覺悟,重要的是一心。

  我們今天對佛經,學佛經困難的地方,就是我們不會用“一心”,我們用“二心”、“三心”,所以叫“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說的什麼?“三心”說的是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二意”就是講的末那跟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二意”。用阿賴耶,妄心,“三心二意”是妄心,“一心”是真心。“一心”,不用“三心二意”,有覺有迷,迷了是眾生,這個“眾生”包括植物、礦物,無所不包。覺悟之後,像實報莊嚴土,那是覺悟,所示現的法性身,居住的國土,法性土,“一心覺”現的,跟“一心迷”完全不一樣。

  底下說“彌”字。

  【解】“彌”字,“行”義,斷人、法二我,證生法不空,至佛果故。

  諸法實相現前了,“證生法不空”,自性裡頭本有的,這一句話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它能生,能生就不空,這個“不空”叫“妙有”,“妙有”也叫“非有”,“非有而有”、“非空而空”,事實真相,至佛果故。

  【解】“陀”字,“果”義,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是則佛果故,如是差別法門,即名字相。

  這些都是名詞術語,說了這麼多。《大乘起信論》上提醒我們,“要離名字相”,“名字相”要知道它什麼意思——不執著、不分別。知道之後,放下分別、執著就對了;不放下分別、執著,你著相了,你著了名字相。著名字相見不到實相,還是迷沒悟;放下名字相,悟了。

  摘自淨土法門法師《2014大經科注》第247集 2015年月12日講於香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