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秘訣:不要總以為自己知道的是對的

發布:如是

  快樂的秘訣之一,就是不要總以為自己知道的是對的。

  這是一個排除不良心態的秘訣。很多人以為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是最真實的狀況,然後就妄加評論。所以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覺得別人話太多,很唠叨,聽起來不順耳,這是因為說話人的語言背後帶著煩惱,在傳播垃圾,所以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如果我們每個人去除貪嗔癡的干擾,以不打妄想、非常清淨的心講話,那麼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會是周圍的人喜歡聽的。

  我們有時候會對自己生活中的種種產生懷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或者覺得自己一定什麼都行。其實,我們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能影響多少事情?都不知道。在人際關系上尤其如此。我們認為的如此,其實未必是真的。

  我們以為獲得了快樂,這是否真的是快樂呢?同樣,當遇到痛苦和煩惱的時候,我們應該反省,不要把不良的狀況歸罪於別人。抱怨、憎恨是我們生活工作中最傷害人的。如果語言不好聽,就會刺傷別人。有時覺得自己講得很有道理,其實別人覺得一點道理都沒有。有時指責別人,是否指責到點子上?如果指責到點子上,那麼你的指責只會帶來好處,沒有任何副作用;如果指責是為了滿足自己嗔恨的心理,對事實並沒有改善,或者只是改善了一點點,人家敢怒不敢言,那我們跟他人的關系就會被破壞,我們的快樂就會被破壞。所以我們要看到這一點,要對自己內心生起的念頭有深入的觀察:我的目的是什麼?我講這句話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還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去認識自己的快樂?我們的不快樂其實是情緒。一個人若能把情緒調節好,快樂自然占了一大半了。所以我們要認識自己,對自己生起的每一個念頭、情緒都要去觀察。

  學習佛法的道路上,除了自信信佛和皈依三寶這兩點以外,第三點要做的就是忏悔。就是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也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特別是不要絕對相信。如果我們的判斷帶來了痛苦,最好就完全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其實本來是不需要忏悔的,只需要看好前面的方向,往前走就行了。關鍵是我們不看路,喜歡看路旁邊的花草和其他的事情,因此就停在那裡,不再往前走,甚至改變方向了。這時候要提醒自己,不能迷失前面這條道路,不能在這裡停下;我們的內心要開始忏悔:我的目標不在這裡。

  人生路上常常會因為貪圖小便宜而鑄就大錯,也常常會因為誤會家人而把家庭破壞掉。自己不准確的判斷引發了不良的態度,處理方法不當,所以把家人都搞得心慌意亂,沒有一個人舒服,所以這才需要忏悔。

  經常有人講笑話說:幾個人在一起比賽誰能憋住不講話,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張三堅持不住就開始講了;李四就說,你怎麼講話了?他一講話就發現自己也講了;剩下最後一位說,你們都講,就我沒講,結果大家全講了。

  我們在判斷自己情緒的時候,也往往會犯這個錯誤。我們指責別人:“你怎麼這樣?你怎麼不好好修行?”那我們有沒有反省自己有沒有好好修行?在指責他人的時候,自己是不是處於修行的狀態?我們說這人脾氣很壞,那我們的脾氣是不是就很好?一個人指責別人脾氣很壞的時候,當然講講是沒關系,但如果帶著嗔恨的心、討厭的情緒去指責別人,那他的脾氣一定也好不了。

  人際關系很微妙,它就像兩個齒輪一樣:當這邊長出來了,那邊就要凹進去,這樣齒輪才能滾動;當這邊長出來,那邊也要長出來,就頂在那裡,齒輪就滾不動了。

  所以我們跟人交往,覺得這個事情怎麼這樣,心裡“咯噔”一下,或者有一點不順暢了,那一定是兩個人沒有配合好。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學會這種配合,跟別人能配合。我們決定要去做一件事情,障礙總會有的。障礙來了,心裡要想到有障礙都是正常的,是來幫助我們的,那事情做起來就能配合、運轉。如果一想到這個人是來搗亂了,這個人是來找麻煩了,這人又不幫助我了,那事情就卡在那裡做不成了。

  跟自己也要配合,我們今天身體不舒服,或者累了想休息一下,那就要告訴自己:我今天休息是對的。不要在休息的時候,還想著這個活沒干,那個事情沒干,明天又怎麼樣……這是跟自己不配合。

  在我們的內心中,快樂往往是很簡單的,我們只要能夠配合就能快樂。但是我們很多時候,身與心不配合,跟自己不配合,跟他人也不配合。

  有時候我們情緒壓抑,悶在心裡,就像一塊很重的石頭壓在心裡,沒有地方融通,頂在那裡很難受。如果我們的心像虛空一樣,那無論多少石頭都不會有障礙。如果我們的心像水一樣謙虛、柔軟,那無論流到什麼地方,都是山不轉水轉,你不轉我轉。如果這個人很講究規矩,我們跟他一起也有規有矩;那個人很不講規矩,我們跟他一起就不要太計較規矩。我們內心也要像水一樣,隨圓則圓,隨方則方,能夠圓融起來。圓融並非是軟弱、沒有力量,水的力量是最強的。所以要認識到自己的心,痛苦常常是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

  對於一切事物,我們只要認識到真相,就會快樂。所謂的真相是什麼?就是別人說我們的時候,要理解他為什麼會說,原因在哪裡。哪怕他生氣了罵我們,他為什麼會生氣?只要把原因看清楚了,我們一定不會有痛苦。

  昨天有個人去見我,她很煩惱,坐著就哭起來了。為什麼呢?她見到老公跟一個女孩在外面一起照相,覺得這肯定有問題。到底有沒有問題呢?她也不知道,她老公當然說沒問題,可她就覺得肯定有。這樣的問題在現在社會上很嚴重。但實際上,我們要有智慧的話,應該只憑自己知道的去講,不要把不知道的當成知道的去講。她可以批評老公:“你怎麼跟她一起合影,怎麼跟她一起去玩?”但不能說:“你跟她有關系。”如果沒有關系,就是她亂說,那不是把他們推到一起去了?但往往很多人會這樣去做。這種判斷事情的方式,常常會傷害別人,尤其是自己首先會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最好是知道什麼就說什麼。佛經開篇第一句就是:“如是我聞。” “如是”是“就這樣”。我們知道多少,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不知道的就不要隨意譴責。

  大部分的痛苦都來源於錯誤的判斷。我覺得,小孩子撒謊騙大人也是出於錯誤的判斷,以為如果講了真話,可能大人會把他趕出去,會受很大的苦,自己會接受不了。其實小孩子無論做錯了什麼,只要跟父母忏悔認錯了,大人沒有不原諒的。但小孩子就是要撒謊,他不敢承擔。大人有時候也是這樣。我們有沒有撒過謊啊?撒謊就是不敢承擔結果,怕結果來了受不了,其實根本不會。父母親罵我們打我們,是因為我們撒謊,而不是因為我們承擔。我們知道多少說多少,這樣就不會導致誤會。大家看看,誤會帶來了多少痛苦?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受影響。

  有些人很小的時候挨父母親打罵,因為父母親誤會了他的意思。我有個師兄就是這樣,他小時候很想干活,有一天砍了一條很大的柴禾回來,想讓父母親誇他一句,但他父母親看見了就跟沒看見一樣。而他呢,又很想讓父母親知道——小孩子做好事,總想讓別人知道的。於是他就挑著柴禾走過來走過去,在父母親面前走了兩趟。結果他父親來了一句: “這個孩子傻的,你看,柴禾挑過來挑過去,不放在那裡。”你說他有多傷心!不過按照這個結果看,好像真有點傻。所以說,人生的誤會有多少?有時候我們一片好心,別人以為是另有目的,結果把我們的好心給打擊了;自己對待別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所知道的不一定是真的,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如是”——我們知道多少才確定多少,這是第三個秘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