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惡會殃及自己及家人,積德行善會福蔭子孫

發布:清心

  尊敬的老法師,尊敬的共修系統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慚愧末學用這一個月的時間,修學《太上感應篇》,正好趕上暑假,我有大量的時間來認真聆聽老法師對《太上感應篇》的講經,每天學習四、五個小時,再加上早晚課,這一段時間心無旁骛,過的很是充實。

  經,不讀不能增長智慧,可我輩凡夫智慧微淺,單憑自己讀,恐怕理解的還不是佛菩薩的意思,我有這樣的體會,聽了的講解,才豁然開朗,哦,原來是這個意思。

  所以對《太上感應篇》的講經195集,我認真修學看完。老法師旁征博引,不僅講《感應篇》的內容,還大量滲透著佛教理論,深入淺出的講解正符合我輩薄地凡夫的根性,就猶如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一盞燈照出一條路,讓我知道修學方向,同時也知道了自己修學過程中犯過的許多錯誤。

  佛家常講:勤修戒定慧。《太上感應篇》就是生活中的戒律,如果不加以注意、不遵守,無論再怎麼用功念佛也無濟於事,正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

  《感應篇》開篇兩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開篇一讀,令人震撼。禍福不是上天、鬼神加給我們的,是自作自受、自己造的,為什麼還怨天尤人?那是罪上加罪。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這些從來沒聽說過,現在知道了,渾身發緊,暗暗告誡自己,嚴守戒律,千萬可別亂說妄為。

  自從學《感應篇》之後,一開口,腦子裡就好像有一人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嘴巴,別亂說”,話少了,欲望少了。有時說話當時不知道有不妥,事後能很快知道錯誤,於是趕緊反省、忏悔。

  印光大師一生當中不遺余力的提倡《感應篇》,來勉勵我們後學,以這一篇代替戒律,以這一篇作為成佛作祖的根基,推薦給我們修學。現在又有老法師的詳細講解。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得人身,聞佛法,而且是一開始就修學淨土法門。

  通讀《感應篇》全篇,佛菩薩、古大德慈悲,把許多細小的錯誤行為和錯誤念頭寫出來,勸告我們改過。細細想,自己的為人處世中還是犯了很多惡,不學不知道,現在學了,明了了、覺悟了,就痛改前非,就要積極遵守,改過積福,斷惡修善,真正做到“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就是報佛恩、報師恩、報祖師大德的恩。“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為別人做好樣子。

  斷惡修善,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說來慚愧,末學在學佛之前不信因果,總羨慕有的人命運很好,認為是他們幸運的爭取得到的;學佛之後,相信因果報應,相信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也總是提醒自己去行善,可煩惱習氣還是很重,待人接物還會生煩惱,究其原因就是對具體哪些是惡、哪些是善不明了,自然就對許多事“看不破”也“放不下”。通過認真修學《感應篇》,知道了具體哪些修福的方法,知道了很具體的惡的種種行為及種種惡的念頭。認真思考,自己好多條都犯過,有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犯的,比如“每好矜誇,常行嫉妒”、“自咒咒他,偏憎偏愛”、“晦臘歌舞,朔旦號怒”。有的是以前根本不知道錯誤,卻犯了過錯,“分外營求”、“怨天尤人,呵風罵雨”、“散棄五谷”等等。只有明白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在日常生活中才有一個把握的尺度,行善就增加自己的福報。《感應篇》給我們講清楚了,福從哪來的、禍從哪來的,我們覺悟了,不再造惡,就遠離禍了。

  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是善;利益自己的是惡。我們要全心全力為社會、為眾生,捨己為人,為他們服務。迷的時候念念為自己,覺悟之後念念為眾生。

  自己沒有身,也沒有命,身是誰的?身是一切眾生的,命也是一切眾生的,只有一個念頭——為一切眾生服務。

  念念當中要向善處去想,念念念人的長處,每一個人都有優點、都有長處,也都有缺點、也都有過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容人之過,贊歎別人的長處,培養自己的道心。真正有道心決定沒有災難,決定有佛菩薩護念,決定有護法神保佑。

  這就想到了在我的生活中,如果我還與人不和睦,還與人爭名奪利,還做善事是為了別人的肯定,那我的心就不善。所以生活中時時刻刻改變自己自私自利的心。

  說來慚愧,我布施還沒有做到清淨心。對於親戚,以前我總有一個困惑:為什麼我幫助了他,他不感謝我?我給他的錢,他也忘了?學了《感應篇》知道,問題不出在人家身上,出在自己身上,自己德行不夠,有自私自利,還執著於“我”,就會有無盡的煩惱,是我不知好歹,以為人人都是壞人、人人跟我都是敵對。覺悟之後知道了“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遏惡揚善,推多取少”,我們該做的一定要做,並不求人家感激,把我們的本分事情做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依教奉行,提高自己的德能,提高自己的覺悟。

  學佛就是覺悟,學佛就是學做好人。修行是在六根接觸六塵中修學,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接觸,把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修正過來。如果不懂得相處的原則,就會犯戒,甚至會犯很重的罪過。很多人感歎自己的命運不好,事事不順,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甚至怨天尤人,更加重了自己的罪過。學習《感應篇》就是讓我們深信因果,知道“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受惡報”。只有相信因果,認真按《感應篇》修學,除去自己身上的惡習氣,一心向善,做到意善、視善、行善,自然就改變命運,趨吉避凶。

  在以前的修學中,覺得念頭可有可無,無關緊要吧,多做善事就行。讀完《感應篇》之後,明白了,我們動一個惡念,以為可以瞞過別人,殊不知瞞過別人,瞞不過天地鬼神。起心動念都有形相,心裡想什麼事,它就有相,再微弱的念頭都能夠震動虛空法界。這還得了,我們還敢有惡念嗎?不敢了。

  不僅不敢有惡念,還要精進念佛。念佛人,第一個念不管是善念、是惡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把你前面的念頭換過來,這就是“遏惡”,這是從根本上修。

  在學佛同修中,大家談得多的可能是要積功累德,可是,如果不善護口業,福德就從口中漏掉了。如果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隨順自己的喜好,就可能與人結怨。“不彰人短,不炫己長”、“謗諸同學”、“讪謗聖賢”、“辱人求勝”、“怨天尤人,呵風罵雨,斗合爭訟”等,《感應篇》列出的這些批評別人、攻擊別人的做法,是最損陰德的,只圖一時之快,卻果報慘烈。

  “算盡則死,死有余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這不是嚇唬人,這是事實。作惡不僅殃及自己的性命,還會禍及家人。所以要愛子女,不是為其准備錢財、房屋、金銀首飾,而是積德行善,才會福蔭子孫。

  自己做了好事不讓人知道更好,這叫積陰德。如果看到別人做了好事,對人贊歎,要趕緊向他學習;看到別人的惡行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要知道他人造惡自有因果報應。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感應篇》在最後鼓勵我們改過,知道我們凡夫過去生中造惡太多,會遇到災難,告訴我們消災的方法——“諸惡莫作”。如果真的做到“諸惡莫作”,災難就漸漸遠離了。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這是在勉勵我們,要合理合法的修學,一定會成就,而且時間不長,三年就有效果,這增加了我學佛的信心。如果自己覺得認真修行而沒感應,我們就該認真的檢討、反省,我們必定是有過失,才會沒有感應道交。

  感恩佛菩薩的慈悲加持,非常有幸讀到《感應篇》,又聽聞老法師的詳細講解,《感應篇》是我們的戒律,我當熟讀、認真理解、依教奉行,成就自己的道業。

  以上是慚愧末學的一點淺薄體會,請各位大德、老師批評指正!

  阿彌陀佛!

  感恩佛菩薩!

  感恩老法師!

  感恩共修系統的老師!

  常慚愧弟子a01183敬呈

  2015年8月28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