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人生第一樁大事,確實就是生死大事

發布:果林果梅

  學生:《無量壽經科注》學習班心得報告,釋自了。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同修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冒昧報告的主題是,生死心不切,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一)。

  提綱。一、開頭。二、提出問題:(一)普遍現象:念佛功夫不得力。(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礎。三、分析問題:(一)生死事大。(二)「死」字真正含義。(三)海賢老和尚榜樣。(四)古人修行榜樣。四、解決問題:(一)印光大師開示生死心切。(二)省庵大師開示生死苦。(三)佛經祖語示生死苦。(四)從比喻、故事體會生死心切。五結尾。

  一、開頭。中峰禅師說,現在人參禅不靈驗的原因是不把生死無常當作一件大事。同理,念佛不靈驗的原因是不把生死當作一件大事,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是個大問題,但這個大問題大多數人都不重視。

  二、提出問題。(一)普遍現象: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得力,往生沒把握,什麼原因?打個佛七,一開始好像念得不錯,貌似很精進,可是慢慢愈念愈枯燥無味,愈念愈不想念,念不下去,什麼原因?閉關念佛,剛開始凌晨三點鐘起床念佛,過幾天五點起床,再過一段時間八點起床,最後索性不起床睡大覺。大家不要笑,換成你你也可能也是這種狀態。大部分人都是這種狀態,念佛時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明明知道淨土法門殊勝,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可是這一句佛號就是愈念愈沒味道,愈念愈沒動力,最後干脆放棄,什麼原因?

  (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以上問題,我們從歷代祖師大德的著作裡面去尋求原因,終於找到答案,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這是我們目前普遍存在的嚴重的大問題,所以念佛多年,乃至念了一輩子,功夫不得力,往生沒把握。我們現在先不說往生沒有把握,我們連不墮三惡道的把握都沒有,對嗎?

  (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礎。因此這篇報告把徹悟大師的一句話做為題目,「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生死心不切,跟他說再多都是多余,廢話。相反,真正生死心切,不需要開示,自然就會一句阿彌陀佛分秒必爭、日夜不斷,像海賢老和尚那樣。生死心是入道的基礎,仍然引用徹悟大師的原文,「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回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印光大師評價徹悟大師的這段話說,「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

  三、分析問題。(一)生死事大。蓮池大師年輕時便書寫「生死事大」四字放在書桌,策勵自己精進用功。如果我們覺得這四個字與自己無關,那麼對不起,你還是門外漢。真為生死的心沒有生起來,修行還沒入門,念佛也沒入門。印光大師說,「人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我這一生死了,死了往哪裡去?我能夠往哪裡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大事,叫生死大事。有沒有認真的、慎重的考慮過?來生,我有把握往哪裡去?是要繼續輪回,還是要結束輪回?古人常常提醒我們生死事大。生死事大,可是我們的現狀呢?世尊在《無量壽經》說的,「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我們整天忙著不急之務,本末倒置,對於與生死無關的事情爭先恐後,卻從來不把生死當成一件重大的事,也不懼怕六道輪回的苦,更不想想死後往哪一道去。偶爾有想一下,或者有時候看到身邊的親戚、朋友突然去世,暫時有一點觸動,但很快又被世間的不急之務淹沒了。嘴上雖然也念幾句佛,念後能不能往生?打一個大問號。

  (二)「死」字的深刻含義。我們聽到鍋漏匠的故事,一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我們很羨慕,很向往過像他一樣的日子,古人描述的,「百八輪珠六字經,消磨歲月度光陰」,但真正去做的時候,我們做不到。剛開始很精進,慢慢就懈怠;懈怠,長時懈怠,最後一蹶不振。關於長時懈怠,印光大師有一段簡要的開示,「汝之懈怠,由於不詳審未來之苦,倘能詳審以思,斷不至長時懈怠。」這是生死心不切,不詳細去思惟,如果不能往生,來世墮在三惡道的痛苦。所以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念佛的秘訣,把「死」字貼在額頭上。

  死,這個字有無窮、深刻的含義。古人說,「不見棺材不掉淚」,現在的人是見了棺材都不掉淚,不怕死,不害怕輪回。我們同修經常去給別人助念,看到別人臨終痛苦的情形,常常有所警覺,暗下決心說,「這次回去我一定好好念佛,萬緣放下」。可是沒過幾天,原形畢露,該怎麼忙不急之務,還是怎麼忙不急之務。結果?死後該怎麼輪回還是怎麼輪回。所以祖師教我們用這個死字來提醒自己生死事大。他老人家簡單扼要這樣開示,「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三)海賢老和尚榜樣。上面談到谛閒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念佛往生的典型代表,宋朝的瑩珂法師、鍋漏匠,乃至最近的海賢老和尚,其實包括《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的所有往生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念佛之所以能成功,都隱含了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大前提,什麼呢?生死心切!生死心很切,這是他們念佛成功的共同大前提。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看他一生的經歷,在在處處都透露出一個隱含的消息,他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定是求往生的心很切;求往生的心很切,必定是盼望自己能早一點往生。這個世界苦不堪言,我要留在這裡干什麼?最好是眼睛一閉,阿彌陀佛馬上接我走,一刻也不願意多停留,迫不及待。海賢老和尚就是這樣,這叫真信切願。

  我們讀古人的詩就能體會到這種心情。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峰國師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哪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回沒了時。」再比如日觀大師在《懷安養》這首詩裡說,「夢中哭向佛,願早死便得,小小蓮華開,永超生死窟。」意思是即使在夢裡,我也不斷的在阿彌陀佛面前哭著祈求,願我早一點死,早一天離開娑婆世界,生到佛的座前。不必說更高的,只要我的一朵小小蓮花能夠開放,從此就超出了生死魔窟,得到永遠的解脫。這就說明,他心中最大的願望是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心的求願往生。

  我們看兩段海賢老和尚的原話,「我現在一百多歲了,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老佛爺(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給老佛爺求過幾次,要跟他去,可老佛爺都沒叫我跟他去,說我修得好,再多活兩年,做個樣子給大家看」、「我要趕緊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我」。這些話大家不要輕視了。我們扪心自問,自己一輩子有幾次發自內心的想往生?又有幾聲佛號是在真信切願的攝持下念出來的?所以念佛不得往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也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印光大師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海賢老和尚一生唯持六字洪名,時時刻刻、日日月月、年復一年不曾間斷。老人家為什麼能做到這樣?我們現在不要說一年從頭到尾念佛,我們就連念一天的阿彌陀佛都念不好,精神好的時候打妄想,精神不好的時候打瞌睡,念著念著不想念了,念不下去,是不是這樣?老人家為什麼能二十四小時這句佛號不間斷?原因就是老人家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然求往生心很切;求往生心很切,必然這句佛號晝夜不停,停不下來。

  (四)古人修行榜樣。看看過去真心修行的人,晝夜精進。唐朝的懷玉法師,一生之中常坐不臥,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號五萬聲。寶相法師,每天誦《阿彌陀經》七遍,念佛號六萬聲。道綽大師,每天念佛號七萬聲。宋朝的思照法師,每天四更時起床(凌晨一到三點)開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蓮宗十一祖,清朝的省庵大師,自從他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後,一生當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到晚年的時候,每天念佛號十萬聲。並且在會客室寫了一首《寸香齋銘》,「尊客相逢,勿談世谛,寸香為期,唯道是語。不近人情,不拘俗禮,知我罪我,聽之而已。」為什麼古人修行能夠日夜不停的用功,不休息?因為人家生死心很切,想到生死事大,想到無常迅速,一刻都不敢放松。我們想學鍋漏匠學不來,念佛堅持不下去,佛號常常中斷,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

  四、解決問題。(一)印光大師開示生死心切。一、如墮水火、如救頭燃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二、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三、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四、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五、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現象。若能如墮水火、遇盜賊,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無此種毛病。六、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游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然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從印祖自勵的楹聯,也能看到他老人家生死心很切。一、「道業未成,敢使此心散亂。死期將至,力辭一切應酬」。二、「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鑒愚誠,是真蓮友」。三、「汝將死,快念佛,心不專一,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汝將死,快念佛,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聲聞緣覺猶弗住,定克證等妙圓乘」。

  (二)省庵大師開示生死苦。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印光大師贊歎其,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果能依而行之,肯定能俯謝娑婆,高登極樂。裡面有一段詳細描述生死苦的文字,這是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裡面的狀況,「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洋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煎熬盤裡,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裡,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

  (三)佛經祖語示生死苦。無始劫以來,我們在生死輪回當中受苦是無量的。按照《除憂經》所說的內容來思惟,能令心對輪回生起極大的厭離,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輪回中曾經受過的苦。「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由互相斗诤,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為蟲極饑虛,所啖諸土糞,於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下面從祖師大德的詩也可以幫助我們激發生死心。元朝優昙大師,「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省庵大師,「一自娑婆系業因,多生流轉實酸辛。須臾出屋又投屋,迅速捨身還受身。曾作王侯爭國邑,幾為蝼蟻喪埃塵。這回若不思歸去,依舊從前受苦輪。」以上是佛經和祖師大德的開示,培養我們的生死心。下面從一個比喻和一個故事來體會生死心切的樣子。

  (四)從比喻、故事體會生死心切。羅什大師有個至心喻,「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其人勤走,渡河求免。爾時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余念」。這就是生死心切的樣子,但有此念,更無他念。海賢老和尚就是用這種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所以他能成功。生死心很切的人,內心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念頭。舉一個例子體會生死心切的樣子。梁武帝請寶志公禅師看戲。結束時梁武帝問禅師:今天戲演得好嗎?禅師答:我不知道。武帝又問:今天戲唱得好嗎?禅師答:我不知道。武帝十分奇怪,禅師明明坐在這兒看戲,怎麼會不知道?禅師說:陛下,明天不妨再要這一班戲子來做戲,並選一已判死罪就要殺頭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盤水,跪在戲台前看戲,並對他說:等戲好了,這盆水一滴都不灑出來,立刻賜你無罪;如果灑出,立刻綁去斬首。武帝雖不知用意,但還是照辦。

  次日,罪犯看完戲,水一滴也不灑出來。寶志公問罪犯:戲好看嗎?答:不知道。寶志公又問:戲好聽嗎?答:不知道。寶志公問:你跪在台前看戲、聽戲,怎麼會不知道?答:我心顧著這盆水都來不及,哪有心看戲、聽戲?武帝一聽,終於明白,心不在戲,對戲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寶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戲,豈能知戲演的好壞?如果我們心在生死大事,心在往生大事,那麼這句佛號自然就不會中斷,就算人家不讓你念,你心裡仍然綿綿密密,一聲接一聲。就像海賢老和尚,文革人家不准他念佛,他在心裡念,這句佛號從來不曾丟失過。

  五、結尾。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法雨寺閉關三十多年,住藏經樓,把《大藏經》熟讀透了,總結出兩句話告訴我們,「歸根結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歸根結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海賢老和尚把這一句洪名默默無聞執持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從海賢老和尚身上,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我們的信願,求往生的信願?他老人家的真信切願是滿分,我呢?及格嗎?生死心不切,哪來的真信切願?沒有真信切願,怎麼能往生?不論在家、出家,我們應該冷靜反省反省,我們遇到念佛法門的時候二十多歲,今年我們三十多歲、四十多歲、五十多歲了……多少年過去了,體力一天不如一天,我們卻仍然一事無成,道業上一事無成!忙忙碌碌一輩子,正像羅狀元《醒世詩》說的,「辛苦到頭還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古人也說,「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大多數人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沒有幾個人會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世間的事。再這樣下去,我臨終往哪裡去?真的像印光大師說的,「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無量劫以來的生死大事,不是靠晃晃悠悠唱幾句心不在焉的佛號就能解決,那叫杯水車薪。我們的佛號常常夾雜,常常丟失,常常中斷。真正想在這一生往生的人,好好在信願上下功夫,在真信切願上下功夫。而強化信願,首先要生死心切,真為生死。

  值此澳洲淨宗學院戒學研習班期間,摘錄蓮池大師的一段開示供養大家,共勉共進,「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蓮池大師的話。蓮池大師作過一幅念佛堂的對聯,印光大師說蓮池大師這幅對聯好極,但絕未見人用過,所以印光大師常常抄了送給人掛起來。由大師之德,感人必深。上聯是:主極樂六八大願之慈尊,絕限量壽命光明,不離當處;下聯:過娑婆萬兆佛邦之淨土,妙莊嚴樓台池沼,原是吾鄉。

  最後,這篇報告其實不是我寫的,而是集合祖師大德關於生死心的法語,以報告的方式供養大眾,並啟請師父上人講解、開示。這些法語實在太重要了,針針見血,能夠幫助我們念佛。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同修批評指正,不吝賜教,望眾慈悲,布施歡喜。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釋自了叩呈。

  老法師:我們看了這一篇的報告。法師的德號不是自了,如果是自了,他就不提出報告了。提出這個報告,真的是供養大眾,普度眾生,把現在修行人的毛病從根上挖出來了,說得一點都不錯。引用經典、古大德這些開示,有些我們讀過的,在這裡重復再溫習一遍。真的要溫習,為什麼?全忘掉了。沒有讀過這些經論的,今天在此地也能夠讀到了。佛在經中的開示,祖師大德為我們的提醒,人生第一樁大事,確實就是生死大事。可是人都迷惑了。過去的人對這樁事情警覺性比我們高,我們現在全忘掉了。為什麼會忘掉?每天忙著這個花花世界,把我們薰習迷惑到所以然的程度,對於真正大事忘得干干淨淨。雖有人提起來,一天提十幾遍也是枉然,為什麼?沒放在心上。可是關系很大,這一生不能解決,來生必定沉淪,一沉淪非常可怕。

  李老師在世,特別是晚年,非常慈悲,常常提醒我們,我們對這些事情耳熟,可是怎麼樣?沒有真正去做,人沒有辦法把緣斷掉。緣有善緣、有惡緣,我們有能力辨別善惡,遠離惡緣。但是善緣,特別是善緣能夠利益眾生,我們不能不做。沒有緣,決定不攀緣。雖有緣,我們盡心盡力,為苦難眾生做一點好事,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與三空三昧不相應,變成什麼?變成人天福報。不放在心上,能相應,就是無作無願。無作無願不是說真的不做,是做了,作而無作,身做了,口做了,心沒做,心裡干干淨淨,一塵不染。為什麼?心是真心,所以行是正行,言是正語,三業都得其正。正不要著正的相,不要有這個念頭,有念頭就又變成福報,沒有這個念頭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別在此地,心裡頭有念頭是福德,沒有念頭是功德。功德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受人天福報。

  佛這些開示我們都得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跟功德相應還是跟福德相應,這都是好的。如果跟惡業相應,跟貪瞋癡慢相應,跟自私自利相應,問題就嚴重了,那是什麼?那是造地獄三途業,非常可怕。為什麼?畢竟我們還沒有能力辨別真正的是非善惡。我們今天是非善惡是自己以為的,跟經教裡所說的相差很遠。這是什麼?我們不虛心,我們有傲慢,甚至於還有嫉妒,我們並沒有依教奉行。佛的教誨,大根大本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大乘八萬細行都是從這個地方延伸出來的,小乘的三千威儀歸納起來就是三皈、五戒、十善,開合不同,開出來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就這幾句。我們有沒有把它搞清楚、搞透徹,有沒有相應?這個很重要。

  這個法師,我們看了這篇東西,他不是自了,他是來度眾生的,來廣度眾生。這篇東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求出離,出離六道輪回,出離生死苦海,要多看幾遍,要認真的學習。我對於這篇看得很重,不亞於海賢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們感恩、感謝他。

  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八十三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