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我們修學不得力關鍵在心態不對

發布:果梵

  心態對了,句句都有受用。所以我們修學不得力,關鍵在心態不對。能想著句句都是對我講的,就不會拿著經文去要求別人。坦白講,只要有要求別人的態度,修行就不可能得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我們把精神都在看別人過失了,哪還有精力對治自己習氣?哇,無始劫的習氣這麼容易對治?你全神貫注了還很難調伏它,更何況是時時都妄想雜念,看這個不好看那個不好,哪還有精力去對治習氣呢?

  所以孔子曾經講到,剛好子貢口才很好,有一天談論別人的長短是非。夫子說:“賜也賢乎哉”?因為“子貢方人”。我們要對於這些教誨善用其心,我們也是當機者。子貢很聰明,口才也很好,他這個“方人”是批評別人。孔子抓住這個機會點,子曰:端木賜啊,“賜也賢乎哉?”你覺得自己很賢人了嗎?“夫我則不暇”,這個“暇”是閒暇、空閒。孔子說:你很賢德了嗎?我都覺得對治我的習氣都沒時間了,怎麼你有那麼多時間去批評別人呢?

  所以六祖大師開悟的聖者,也給我們講到:“若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更不會跟人對立;對人有批判,那就貪瞋癡都做主了。下屬的過失,領導的過失,清楚。你看得清楚,那是你明理,但不放在心上。純是一顆利他的心,是在護念他,柔和制止,提醒他。“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比方當面在提醒、在勸,講話越講越大聲,斗氣啦。我們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動氣了還不承認,最後還要加一句:“我為你好!”那這一句還是“倘掩飾,增一辜”。

  修道不干別人的事,是內學。要在一切境緣當中自己要看得清楚,善觀己心,這個重要。因為我們要了解,只要自己是動心了,貪瞋癡慢現前了,人與人的緣分就會越來越不好。用真誠、用慈悲,人與人的緣分才能改善。所以明理之人最重要的是守好自己這一顆心,“依報隨著正報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