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麼大,百年以後,哪一樣是你的?

發布:如是

  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後,哪一樣是你的?

  古人雲:自古知機為俊傑,只因財利可亡身。一個"貪"字,不知毀了多少人。貪財的利令智昏,貪色的生活腐化,貪名的沽名釣譽。欲熾則身亡,這是千古名訓。象死於牙,虎死於骨,熊死於掌,人死於貪。貪欲者的下場無疑是咎由自取,但其教訓頗為深刻。

  一位做了12年心理顧問的醫生曾說,在他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心理病例中,最為嚴重也最為普遍的一種就是人們一生總是不斷地追求更多的東西,而並不注重自己已經擁有的。這種人往往並不是想使自己擁有的東西有所改善,他們只是要求得到更多,以填補他們永不滿足的心理。有這種心理症狀的人常說:"如果我的願望能全部得到滿足,我就會變得很快樂。" 這句話會在每一次有新願望的時候一再重復。

  一位朋友,上周搬進了新家,第二個星期遇到人就說他隔壁鄰居的房子裝修得如何如何地比自己的豪華!下次再遇見他,還會聽到他對自己房子所處樓層的不滿意的抱怨,而且他還一直為沒有選擇樓房中間單元而怏怏不樂……

  很多人都常常有這種思維習慣,總是想這想那,只要沒有達到願望,就會一直想著他們沒得到的東西,永遠都不知滿足。而他們如果達到了這個目的,又會冒出一些新要求,新想法,於是,心理矛盾又會出現。因此,盡管這些人得到了他們所想要的,但仍舊幸福不起來,他們總認為自己還未得到的半杯咖啡比自己已經擁有的半杯更好。

  人要學會知足,就不會自尋煩惱。"知足"是八功德之一,佛教經典《佛遺教經解》上勸誡說:"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常樂,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一個人如果因私欲而貪心,將個人欲望無限度地延伸,就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甚至會走向死亡。

  南朝梁代人魚弘,追隨蕭衍南征北戰,功不可沒。後來,蕭衍當了皇帝,賜給魚弘15頃田,一座山林,8萬棵林木,但魚弘卻郁郁寡歡,終日不露笑臉。魚弘的妻子深感不安,於是直言相問:"官人,你是不是因為皇帝給你封賞少而不高興?"

  魚弘沉吟半晌說:"一個君主,論功要平,懲罰要當,這是常理。我隨君主轉戰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祿應該不止於此。"他的妻子說:"我知道你的功勞不小,但你不應該是那種貪得財富、追求顯達的人,因為這不應該是你的為人之道呀!"這些道理,魚弘自然聽不進去。

  魚弘擔任郡守仍嫌官小,財產不菲仍感不足,仗著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開勒索錢財,並且大言不慚地對人說:"我作郡守,郡中有四盡:水中魚鱉盡,山中獐鹿盡,田中米谷盡,村裡人口盡。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樂,作郡守不享樂,什麼時候富貴享樂?"

  他讓下官到民間敲詐勒索,並讓民工到深山裡砍來高貴的樹木,運來高級的花崗石,在一塊風水寶地上建造豪華的郡守府。他的車馬服飾,不用一般布匹,而用絲綢綿緞,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無恥,有侍妾百余人。因為生活糜爛、縱欲過度,沒幾個春秋,他便一命嗚呼,乘鶴西去。

  佛語有雲:"滿庫金,滿堂玉,何曾免得無常路?"大德高僧常說:"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後,哪一樣是你的?"佛語蘊含著無限禅機,人也是靈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參透半個人生。我們要學會"適可而止,處世不貪"。不僅懂得做加法,更要會做減法,這才是生活中的智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