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41集

發布:果林果梅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今天我們來看第五十八句:

  【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

  這是講到拆散別人兄弟之間的感情,讓兄弟成仇人。這個緣起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私仇、私恨,總是以私心來破壞別人的和睦,這個一定要戒除。安士先生在注解當中說到,「兄弟與我,乃分形同氣之人,雖有長幼,皆受父母恩勤鞠育。苟其不和,即是得罪父母,若使人不和,即是使人得罪父母」。人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雖然形體不相同,但是都是同一個氣質,就所謂分形同氣,都有同樣的靈性,都有一樣的感知,都是父母所生,所以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本來是一體的,雖然有年齡大小,但是都是蒙受父母養育栽培之恩,所以如果兄弟之間不和睦,那便是得罪了父母,這是大不孝。《弟子規》上「悌」這一章一開始就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真正兄弟和睦父母是最歡喜的,因為都是自己的骨肉,本來跟自己是一體,當然是希望和睦團結。自己如果跟兄弟姐妹不和,那就得罪了父母;如果使人家兄弟姐妹不和睦,那就是讓人得罪父母,這個罪過比自己跟兄弟不和更加的重。下面說,「繼庶兄弟,雖有大小,總是與我同父連枝,與之不和,便是薄待骨肉,若使人不和,便是使人薄待骨肉」。剛才講的是親兄弟,這裡講的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所謂繼庶兄弟,當然也包括同母異父,也包括繼庶姐妹,總之都是父母的骨肉,無論是哪一方的,至少是一方骨肉相連。所以雖然有年齡大小不同,都是跟我連枝,同父連枝,或者同母連枝,如果與這些繼庶兄弟姐妹不和,那就是薄待了骨肉。這個骨肉是父母的骨肉,我是父母的骨肉,這些兄弟姐妹也是父母的骨肉,薄待他們不就是薄待自己嗎?若使人不和,使別人兄弟姐妹不和,那就是讓人家薄待骨肉。

  下面講,「宗族兄弟,雖有親疏,皆受祖宗蔭庇栽培,與之不和,分明輕慢祖先,若使人不和,分明使人輕慢祖先」。這裡講的這一層更加疏遠一點,講宗族的兄弟,可能是父系這邊,叔伯的兄弟,或者是母系這邊,表兄弟。不管是堂兄弟還是表兄弟,都是同宗、同門,同一位祖先傳流下來的,即使是很遠的宗族兄弟,那都是蒙受祖宗庇蔭,蒙受祖宗的福德栽培,本是同根生,只是這棵樹大了,枝繁葉茂,枝條與枝條之間可能相離很遠,但是你往下看,同一個樹干、同一個樹根。所以與這些宗族兄弟不和睦,那分明就是輕慢祖先,如果使人不和睦,那就是使人輕慢祖先。所以這裡講到三條,讓人兄弟不和,便是讓人得罪父母、薄待骨肉、輕慢祖先,這種事情叫傷天害理,怎麼能夠做?

  「故知私仇之報復甚小,不和之贻害甚大。人若真能孝友,方將自愛其兄弟,以及人之兄弟,豈忍以私仇之故,而使其不友於弟,弗恭厥兄乎」?如果因為私仇,報這個私仇而去破壞別人兄弟姐妹的和睦,要知道私仇是很小的,再大的仇都是小仇,為什麼?因為它是私仇,既然是私,它肯定是小,公才為大。所以私只限於你自己一身,再大的仇都是小的,但是危害卻甚大。為什麼?因為你破壞了一個家庭、破壞了一個家族,甚至贻害社會,社會動亂根源就在於家庭不和。所以人如果真能夠孝友,盡孝道、盡悌道,當然他能夠自己友愛兄弟,把這種孝悌之心推廣,以及人之兄弟,推己及人。既然自己不願意自己兄弟不和,怎能夠讓別人兄弟不和?所以這裡是講到,豈忍以私仇之故,使其不友於弟,弗恭厥於兄?這個悌道就是恭兄友弟,這個是天倫,不可以因為我們小小的私憤而破壞天倫,那得罪就大了,受的報應就慘了。

  安士先生引徵了一則故事,是他的親人當面給他陳述的,叫做「邑神示罰」。這是講在嘉定有兩兄弟,是張某,張家的兄弟,他們分財產,結果這個兄長他應該按道理要還他弟弟十幾兩銀子,但是這個兄長不想還,想賴帳,所以他就用種種的手段來拖欠。這個弟弟家裡很貧窮,人又很老實、憨厚,兄長比較機靈,他耐不過,想要討債討不上,結果他就向自己的親叔叔質問,因為他親叔叔當時是經管兄弟倆借債的事情。他的叔叔看到兄長很富裕、很能干,弟弟又很窮又很笨,就不想去幫助弟弟,反而給兄長袒護,結果弟弟就非常的憤怒。於是就在康熙丁丑年夏天,這是清朝時候的事情,寫了一封狀紙,到那個鄉邑神廟店裡面把這狀紙燒了、化了來禀告神明。結果過了五天沒什麼消息,這弟弟又寫了一張狀紙給燒化了,結果第二天這個叔叔還有這兄弟倆三個人同時都死掉。

  三個人一起就來到城隍廟,城隍升堂審問這三人。神就對他們說,你們三個人本來不該死的,現在把你們抓來就是因為有這樁狀紙,我要把你們審清楚。然後他先對這個哥哥說,你應該把弟弟的銀子十五兩七錢還給他,怎麼可以賴帳?於是他就命人把這個哥哥拉出去罰打了三十大板。然後又對弟弟說,像這種事情你都來搔擾我們陰間官府,你們兄弟之間欠債你不能忍,反而寫狀紙,連寫兩樁來擾亂陰府,拉出去打二十五板。然後又對這個叔叔說,你身為叔父,為什麼不秉公處理兄弟之間的不和,還袒護這個哥哥,欺負貧窮,現在你的侄子狀紙都寫到這兒了,拉出去痛打十板。結果三個人都挨打了。後來這三個人死了大半天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還喊著腿上很痛,剛才被打了,看到自己坐的地方皮膚都已經成了青紫色,確實被打了,他們都躺了十幾天才能爬起床。這個故事很真實。

  這是什麼?這叔侄三人本來就沒有什麼私仇,就是因為這十幾兩銀子,眼光短淺,太勢利了。結果沒有想到,陽間處理不了的事情,陰間處理起來干脆俐落,陽間討不回來的帳,在陰間什麼都能給你擺平,陽世裡面不清不白的事情,陰間裡是清清楚楚,陽世人會講私情,陰間可是執法嚴明,不會徇私情,陽間審案往往是就事論事,看這個事情該怎麼辦,陰間審案子他是把前生後世連在一起看。所以人不要怕有冤枉,不要怕說別人欠我的債,要知道在陰間的因果定律那是絲毫不爽。我們在人世間千萬不可以去欠別人的帳,千萬不要徇私情、結私怨,做了這些事情,到了陰間地府最後都會有報應。所以想到此地,我們的心就擺平了,還有什麼讓我們心中會積怨恨的事情?還有什麼能夠讓我們討得便宜的事情?沒有便宜可討,也真的說沒有真的欠債的,欠債必須還,得的便宜反而是失便宜。

  這是講『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這個兄弟在這裡特指就是家裡、家族的兄弟。現在這個家的概念也擴大了,不僅是血緣關系所維系的家庭,其實在社會上的一個團體不正如一個家庭一樣嗎?譬如說一個公司企業,老板就是家長,員工就是兄弟姐妹,員工之間要和睦,所謂家和萬事興。我們自己不可以因為自己的私怨跟人起對立,或者唆使人不和睦。社會上的團體是如此,在佛法當中道場那不也是如此嗎?我們是住如來家,道場是如來家,要修六和敬。六和,所謂的「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我們能夠修六和敬我們這個團體才叫僧團,僧團是和合的團體,那是世間最受人尊敬的團體,因為它最團結。假如因為私仇私怨蓄意破壞僧團,或者用口來毀謗、中傷,或者用文字來揭人之短、揭人之私,這樣的罪業比破壞一般的家庭、一般社會團體的和睦,罪要重得百千萬倍,為什麼?這就是佛法裡講的破和合僧。按照戒經上講,這個罪業是墮阿鼻地獄的,阿鼻地獄叫無間地獄,苦是沒有間斷的,最苦的那個地獄。

  所以要想一想要慎防口業,凡是破壞僧團和睦的大多是出於口業,口業包括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欺騙人或者是惡口罵人都會招致不和。如果不是當面罵,在背後罵,那叫兩舌。背後去批評、指責、談說是非,讓人失去對僧團的信心,對佛法的信心,這是斷人法身慧命,所以要慎防口業。慎防意業,心中不要有任何的仇恨,不要有任何的對立、矛盾、沖突,有的話馬上要化解,不化解,這個念頭就會產生地獄的業因,將來就要受地獄的果報,所以這個不可不慎。

  下面第五十九句: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安士先生注解中說,「父子之倫重於手足」。五倫關系裡面父子是第一條,有父子才有兄弟,兄弟在這裡用手足來比喻,手足是一體,人的身體手和腳互相配合這樣才能完成完美的工作。整個身體都是來自於父母,所以看我們的所生之處,就知道父母之恩真是無比的深重。所以父子恩重於手足恩,手足都不可以不和,更何況父子?這父子包括父和母,父母跟子女。所謂父慈子孝,父母要慈愛,兒女要孝順,這是天倫。

  下面說,「兄弟阋牆,已成凶德,父子乖異,更滅天倫」。阋牆就是爭斗,兄弟之間不和睦這叫凶德。這個德是違背天性的、違背自然的,會招致報應的,所以叫凶德,不吉祥。所以家庭不和睦這就是最大的凶。家庭不和裡面最大的不和是父子之間不和,父子乖異,父母跟兒女之間都會有怨恨那就是滅盡天倫,一般我們講天良喪盡,那天就不允許他存在了,必然會降下災殃。「假令他人於此,以利己之故,使我父子參商,骨肉嫌隙,哀哀父母,顧似續而感傷,濟濟兒孫,對庭除而負疚。於心何忍?於理何安」?這是將心比心,如果別人為了他的自私自利這些想法,讓我們自己的父子之間起對立、起不和,骨肉之間起紛爭,那你想想父母該多麼悲痛!哀哀父母,特別是父母年紀要是衰老了,看到兒女對他不孝順,感傷之心我們是沒辦法想像,真的叫痛不欲生。濟濟兒孫,兒孫雖多,但是面對家庭這種不和的狀況,也會深感內疚。所以家裡面有這種不孝不順,不能和睦,這個是最令人悲哀的!我們如果這樣子,於心何忍?於理何安?自己不願意自己家庭如此,怎麼可以去對別人的家庭來拆散,使人家父母和兒女不和睦?

  「所以古來聖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使家家菽水承歡,戶戶高堂具慶,而後吾事親之心方慰,而後吾教子之念方安」。這是古來的聖賢教我們什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老就是我自己的父母,我自家的老人,我們要尊敬、要孝順,第一個老是個動詞,就是尊敬孝順、承事供養,這是孝道,把孝道展開,以推及到一切的父母、老人,我都要以同樣的孝心、孝行對待他們。對待我自己的兒女呢?要愛護、要關懷、要照顧,這是幼吾幼的意思。第一個幼是動詞,進而推廣這種慈愛之心,推及到一切的後代、一切的兒女,這是大同世界。所以大同世界根本在哪裡?就是這顆仁愛之心。而仁愛的根本是什麼?就是父子有親。父母跟兒女之間的親愛那是天性,自然的,並非是人為創造出來的。他一出生沒人教,自然就會的,這是天性,只要把這種親愛保持長久,終身不改,並且能夠推而廣之,這個人就能成為聖賢。所以聖賢人的存心無非就是這種慈孝之心,而且這是大慈大孝,使家家都能夠菽水承歡。菽就是豆類的總稱叫菽,菽水這是比喻粗食供養,所謂粗茶淡飯。家裡家境未必是富裕,但是有孝慈的父子,兒女能夠用粗茶淡飯供養父母,承歡膝下,這個家裡是最幸福、最快樂的,不在乎家裡富裕不富裕。戶戶高堂具慶,高堂就是比喻父母,父母所居之處稱為高堂,慶就是喜慶,父母心歡喜、安慰。為什麼?兒女孝順、兄弟和睦,這是父母最開心的。所以聖賢人存心就是讓家家戶戶都能夠有孝慈,這一種事情唯有靠聖賢教育才能辦到。所以《禮記.學記》當中說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用什麼教學?倫理、道德、因果的教學,這三種可以匯集成一部,就是我們現在學的《文昌帝君陰骘文》。這一篇文章雖然只有五百四十三個字,但是它裡面講到的不都是倫理、道德、因果嗎?你要去詳細的學習可以看安士先生的《廣義節錄》。你看我們這個講解就用他的這個版本,講得很詳細,我們預計用一百個小時把它講完。

  印光大師多次開示,說教導家裡的兒女,最重要的用兩篇文章,一篇就是《文昌帝君陰骘文》,一篇就是《太上感應篇》,兩篇都是因果、道德教育。所以聖賢人,如何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有靠聖賢教育。而後吾事親之心方慰,我的承事父母這個心才能夠有所安慰。換句話說,假如我只承事我自己的父母,而沒有能夠顧及到社會上這一切的父母,我這孝心還沒得到安慰,為什麼?我只是小孝,還不是大孝。教子之念方安,教子是幼吾幼,對自己的兒女要教導他們,這是慈愛,不教導他們就不慈愛,光養活他們,滿足他們物質上的需要和欲望,那怎麼能叫做慈愛?他們將來長大了,不能成為一個正人君子,反而造深重的罪業,這我們是愛他還是葬送了他?所以教導自己的兒女必定要用孝道、要用倫理道德因果。光教自己的兒女,沒有顧及到大眾的兒女,我的心也不安。所以聖賢人他真的是仁愛普及到全民,如果不是這樣,「不然,彼此反觀,其為不孝不慈也大矣」,如果反過來,不是用聖賢的這種存心,而是什麼?用私心,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甚至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對自己的兒女都不能夠慈愛、盡到義務,這個罪業就大了。如果因為私利,使別人的父母跟兒女不和睦,那是罪上又加了一層罪。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說為什麼父母和兒女之間會有不和睦。「不睦之故,亦有多端」,這個不和睦的原因有多種。「非因語言斗構,即因財帛交關,非為前後父母有偏憎偏愛之私,即為嫡庶弟兄起為厚為薄之見」。這個原因他這裡只列舉了四種,其實原因很多。這裡說第一條,可能是因為語言斗構,就是語言上起了紛爭,所謂出言不遜、出口傷人。父母跟兒女之間要是講話沒有注意,特別是兒女對於父母不敬,出言傷了父母的心,這就會導致父母跟兒女不和。實際上你看看最初的原因也沒有什麼,就是言語不能夠注意。所以《弟子規》上講的,「言語忍,忿自泯」。第二種原因,財帛交關,這是跟財帛有關,財產。父子之間不和可能就是爭這個利,《弟子規》上講「財物輕,怨何生」,特別是父母跟兒女之間,還講什麼財利?講財利就壞了天倫,父子之間只講恩義、只講慈孝,怎麼能夠談利?一有利害的心已經是大不孝了。

  下面又說,非為前後父母有偏憎偏愛之私,這前後父母那是指繼父、繼母,如果是父親另娶,這是繼母,繼母可能又生了自己的骨肉,如果偏愛自己的兒女,而憎恨前房的兒女,這是因為私心作祟,也會導致父母兒女之間不和,繼父偏憎偏愛也是一樣。所以父母存心要有公平,不可以有私心,這樣就不會導致不和。不僅是前後父母,甚至於對於自己的骨肉,譬如說生了多個兒女,都要公平對待,愛裡面不要有私心、不要有偏心,就不會有不和了。下面是說嫡庶弟兄起為厚為薄之見,這個嫡和庶,所謂嫡兄弟這是正室的兄弟,這是古代常常有一夫多妻,第一位妻子一般是正室,是大夫人,以後的叫妾,她們生的兒女叫庶出,庶兄弟。如果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之間,所得到的這些恩惠有厚有薄,這也會導致父子不睦。

  原因這裡舉出四種,其實很多。「要其歸之於利,則一而已」。歸納起來其實就是什麼?一個利字而已,都是因為利,才會導致父子不睦。如果講求義,義就是應該做的,什麼是應該做的?慈孝是應該的、公平是應該的、恩義是應該的,這些應該做的都做到了怎麼可能不睦?見利忘義的時候就會有不和睦的事情發生。這裡講小利,不要因為小利讓父子不睦。「所謂小者,非必锱铢之謂也」,這個锱和铢都是重量的單位,很小的重量,一锱是等於四分之一兩,四锱等於一兩,那铢就更小了,六铢等於一锱,換句話說,一铢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這都是非常小的計量單位,比喻這個小利。小利不僅是這個小,實際上,「縱使家捨田園,較諸父子不睦,則亦小矣。若以文害辭,恐違帝君垂訓之意」。所以這個小我們不能看它是大小那個小,實際上比起父子不睦來講,什麼利都是小利,縱然是整個家產田園都是小利,要知道父母之恩恩重如山,有什麼利能夠超過父母之恩?所以為了父母什麼利都應該捨,都是小利。這裡我們不要以文害辭,以文害辭就是望文生義,自己把它固執下來,說小利就是小利,因大利是可以使父子不睦,你這樣理解就錯了。在父子之恩面前沒有大小之利,所有都是小,沒有得比較的,縱然是捨掉自己的生命,也不可以對父母不孝,你想想這世上還有什麼比生命的利更重的?所以不能以文害辭,就是望文生義,這樣就恐怕會違背文昌帝君的本意。

  下面安士先生舉了一則故事,叫「誘子傾家」,出自於《丹桂籍》,這是講到讓人父子不和睦的果報。有一個富家的人叫做徐池,跟同鄉的一個人徐八住得很近,徐池看到徐八的房屋很漂亮,就起了歹心,就千方百計想要圖為己有。結果徐八沒有打算賣房子,於是徐池就想了一個毒計,誘騙他的兒子,誘騙徐八的兒子去賭博,結果一賭就賭上了,賭到最後傾家蕩產。賭博真的是,結果都是傾家蕩產,一染上賭瘾那個很可怕。結果徐八因此破家了,不得不把房子賣給徐池。徐八知道徐池的這種用心,非常的憤怒,他跟自己的兒子也不和睦了,結果自己憤憤而死。沒有多久徐池他的三個兒子還有五個孫子都得了重病。徐池有一天晚上還夢到他的祖先來對他說,大禍就要降臨了,你還記得不久之前你買了徐八的房屋嗎?現在徐八已經開始報復,他就要到地府去告你了。徐池夢醒了之後很恐懼,於是第二天就到城隍廟那裡去祈禱,希望求助。結果正要走到城隍廟的門口,看見了一個乞丐,這乞丐一看見徐池就顯示出很震驚的樣子。徐池問,你看到我為什麼這麼害怕?乞丐就說了,說昨天晚上我在這兒門口守著,在這殿裡睡覺,結果看見有人拿著狀紙進到這城隍廟裡面,控訴說徐池引誘他的兒子賭博,搞到他傾家蕩產,他來控訴,沒想到今天真的遇到你來了。這個徐池也感到非常的驚恐,又很害怕,不到一年徐池真的臥病不起,就這樣子一命嗚呼了。所以你看看,為了貪人家的房產,起了這種貪念,誘騙別人的子弟去從事非法的事情,離間別人的骨肉,導致別人傾家蕩產,這種心太陰險了,這個報應也會很明顯的。讓人破家,自己也會破家,讓人父子不和,自己兒孫都喪盡,逼人走上死路,自己也到頭來嗚呼哀哉。

  現代社會裡面父子之間不和睦的事情很多,像新聞報導裡面有講到,二00五年在東北哈爾濱市郊有一個農村,村莊裡面有一家三口,一個老父親帶著兒子,兒子結了婚娶了媳婦,三口之家。本來都挺和睦的,結果有一天這兒子跟一班狐群狗友在聊天的時候,這些朋友就故意跟他開玩笑的說,說你家裡老父親整天跟你媳婦在一起,肯定是有不妥吧?風言風語,講這些桃色新聞。結果兒子就信以為真,於是跟他的父親之間的感情一下子就破裂了,處處就看他父親不順眼,看他太太不順眼。所以常常喝醉了酒就打他的太太,一打他太太,這個老父親當然來勸架,結果愈勸這兒子愈覺得不對路,連他父親後來都一起打,已經經過多次的家庭暴力事件。後來有一次這兒子一回來,因為小的緣故又打他的太太,結果這個老父親來勸的時候,這個兒子竟然掄起鐵棍來打他父親,他父親一怒之下把這鐵棍奪過來,拚命的打這個兒子的頭,結果兒子立刻就倒在血泊之中,後來送到醫院已經喪命了,父親結果親手殺了兒子。看這樣的一幕悲劇,當然這個兒子確實自有他的果報,對於父親大不孝,懷疑,另外還打罵,這是大不孝,所以他也是罪有應得。但是要想到,這個事情的起因就是因為這兒子的一班狐群狗黨造這些謠言,可能就是因為開這個玩笑,戲弄別人,沒想到這玩笑之害卻是讓一個家庭家破人亡,那個罪業太重了!佛在經裡講到的,說編造這些妄語、兩舌,令人最後致死的,罪都在地獄。雖然法律沒有把這些人抓起來,但是陰律不可能原諒他們的。陰曹地府裡面的生死簿上早已經把他們的這個罪惡記錄下來,而且他們陽壽必定是大大的打折扣,命終之後必墮地獄,太可憐了。做這些謠言中傷、毀謗,自己又得什麼利益呢?這句說是『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而竟然這班人愚癡到,連小利都沒有,竟然讓人父子不睦。所以這都是愚癡到極點,不知道報應之可怕。所以要防止口業。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六十句:

  【勿倚權勢而辱善良。】

  這是倚仗自己權勢或者倚仗別人的權勢來侮辱善良之人。安士先生注解說到,「權勢所在,烜赫固易,衰敗亦易」。一個人的權勢是他的福報,得權勢的時候他很顯赫,不可一世,要知道衰敗下來也很容易,歷史上多少那些不可一世之人,最後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有權有勢者不可以生驕慢心。「當其烜赫之時,則伺候者盈門,趨附者如市。偶發一言,無不奉命」。這是我們看得很明顯的,一個人很顯赫的時候有權有勢,在門口侍奉他、等候他的很多,來阿谀奉承、溜須拍馬的擠滿了門庭,真的叫門庭若市,偶然講一句話,大家都是盡力的奉命去做,好像這一句話像聖旨一樣,真的是一呼百應。「及至衰敗之候,則親附者皆去,受恩者如仇。剖心相示,置若罔聞」。等到他衰敗的時候,這個顯赫的威勢沒有了,過去那些親近他、附和他的統統都離開他了,受過他的恩德的人反而恩將仇報,把你踩在腳下,即使是你對他真心相告,剖心置腹,他置若罔聞,聽不見你說什麼話,對你是不理不睬的。「同此一人,而炎涼異態,自古皆然」。你看同樣是這個人,顯赫的時候是一種光景,衰敗的時候又是另一種光景,真的是世態炎涼,令人慨歎!可是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常常見到,最明顯的就是名著小說《紅樓夢》裡面記載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顯赫的時候那真的是門庭若市,來巴結討好的人太多了,一旦衰敗了,理都不理你,甚至還要踏上一只腳來踩你。

  所以這裡講到,「故知自己有權勢,尚不可恃,況倚人之權勢乎」?我們知道這種世態炎涼,知道因果的定律,當自己有權有勢的時候不可以驕慢,正好用這樣的權勢多積陰德。古人講的,公門裡面好修行,有權有勢不是個壞事,你正可以用你的福報去造福人類、去幫助眾生,自己不要去享用這種權勢。你看自古以來的清官,范仲淹是最好的例子,當到了宰相,不能說他沒有權勢,那個權勢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沒有驕慢,他沒有驕奢淫逸,反而把自己所有的俸祿捐獻出來救濟苦難的眾生,培養國家棟梁之才,復興儒釋道聖賢教育。他是用他的福報造福眾生,這個福報就可以綿延長久,你看他的兒子也做到宰相,范家世世代代都長盛不衰,一直到現在。上次我在湯池廬江文化教育中心,他們辦講座的時候請我去上課,在座有一位聽眾就是范仲淹的後代,他們家世世代代忠孝傳家,到現在還是很好。所以自己有權勢的時候真的要受寵若驚,千萬不可以傲慢,更不能夠驕奢淫逸。自己有權勢都不可以這樣子,更何況去倚仗人家的權勢來為所欲為、無惡不作。「況又倚人之權勢而辱善良乎」?倚仗別人的權勢,如果是為自己私利,不危害到別人,那是叫小人;假如倚仗人家的權勢而侮辱善良之人,那叫惡人。所以「夫以善良而辱之,罪也,且復倚人之權勢而辱之,罪之罪也」。對善良人要去侮辱他、欺負他,這叫犯罪,如果還倚仗人家的權勢來侮辱善良人,就罪上加罪,所以果報就尤其慘烈。

  下面又說到,「貴有貴之權勢,富有富之權勢,官有官之權勢,吏有吏之權勢,權勢不同,而倚之者則同」。富、貴都有不同的權勢,這都是福報,當官的,甚至是做下面的公務員,叫吏,他們都有他們的權力,如果是倚仗他們,這個心情是相同,都是什麼?趨炎附勢。「可以倚之,則可以辱之矣」,可以依賴這個權勢也就可以去侮辱別人。這都是什麼?小人、惡人之心。「善者,反於惡之謂,良者,別於賤之稱」。什麼是善?惡的反面叫善。什麼是良?良民,賤民的反面那就是良民。這裡講的善惡、良和賤,那是對比的說明,在本性上沒有善惡、也沒有良賤。《三字經》一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本來都是善的,何來講善惡良賤?為什麼人會出現有善、有惡、有良、有賤?這是《三字經》第二句說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因為有習性,後天接受的教育不同,受到環境的影響不同,於是就有善與惡的習性、良與賤的習性。要怎麼辦?要教他們。「苟不教,性乃遷」,不教導他們這習性愈染愈重,更遠離了本性。所以教導人就能讓人轉惡為善、轉賤為良。這個賤是指下賤,無恥、不講德性這就是下賤之人。良民,他是人品正直的人叫良民。

  「善與良,皆處無可辱之地,皆存不屑辱之心」。善人和良民都不能夠去侮辱他們的,都存著不能夠侮辱的心這才對。「此而必以權勢辱之,視夫凌辱庸流之輩者,又有異矣」。善和良這些人是社會中好的分子,我們希望他們多一些,這社會就能夠安定、就能夠和睦,如果我們用權勢來侮辱他們,這個罪比侮辱那些庸流之輩罪就更重。庸流之輩叫小人,一般心量很小、自私自利的,這叫庸流;善良之人愈多社會就愈安定、和睦。所以怎麼能夠侮辱這些善良人?侮辱他們就等於破壞社會和睦,所以其罪尤重。

  下面安士先生舉出三則故事說明。第一是「希旨誣良」,出自於《冥祥記》。這講到是南北朝時代,是南朝梁這個朝代,南朝有宋、齊、梁、陳,它是梁代,我們都熟知的梁武帝,這是護持佛法出了很多的貢獻,這是講到他那個時代。有一個人叫宏某,家財萬貫,他到湘州去販賣木材,經營了幾年之後,有一次得到了一些巨木,很巨大的樹木,這個樹木長達五十多丈,這是非常罕見的,一丈三米,五十多丈是一百五十多米,那是世上少有。當時梁武帝要在文皇帝的陵墓上面建寺院,梁武帝就喜歡建寺院。所以後人有一首詩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是梁武帝那時候建的寺院,你看四百八十所。這次他又想建寺院,希望能夠購買名貴的木材。那個宏某的木材這個時候正運到南津,南津的主管叫孟少卿,他就起了歹心,他希望迎合皇上的旨意,皇上正要找名貴木材,他看到宏某的木材,於是就想占有。他也不是以正當的方式去購買,他用什麼方式?想了一條毒計,他搜取宏某的衣服、財物,然後污蔑宏某說這是他搶來的。人家本來都是家財萬貫,怎麼可能搶一些衣物?他偏偏說他是搶來的,污蔑他。然後又說這些木材超過了規定的程度,不是商人可以做的,這是國家統管的,於是就把這些木材統統沒收,並且把宏某判處死刑,這真的是太惡毒了,殺人滅口。

  結果宏某在臨刑那一天叫著他妻子說,你在棺材裡面多寫一些黃紙,放一些筆墨,上面寫著少卿這個名字,寫了幾十個。然後他就把這些黃紙吞到自己的肚子裡。少卿就是這個南津的主管孟少卿,可見得宏某人對於孟少卿那種痛恨,真叫死不瞑目,死都要記著。結果他死了以後不到一個月,孟少卿突然就看見宏某來討命。開始孟少卿還能夠勉強的回避,以後就回避不了,口裡面連喊著「開恩!開恩!」來求饒,到最後吐血而死。跟這個案子有關的一些官員,參與這種污蔑、誣告,判處宏某死刑的一些官員,在幾個月之內也相繼死亡。而且梁武帝用這些木材建造寺院,剛剛完工就發生一場大火,那些大木頭是埋在地底下的,竟然全都被燒為灰燼,一點都沒有留。可見得用那種險惡的存心,為了迎合自己的上級,不惜污蔑清白之人,甚至還殺人滅口,這真是『倚權勢而辱善良』,侮辱到極處,其用心之險惡,我們看他的果報也真的是罪有應得。像他這樣子跟宏某結了這麼重的怨,這個怨這一生未必能夠還得清,可能生生世世都被宏某來報復,這是多可憐。當時貪圖這些木材,現在這些木材又在哪裡?一把野火就燒得蕩然無存,留下來的就是無邊的罪業,真的是愚癡人所做的事情。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個故事,叫「僕犬證贓」,出自於《匯纂功過格》。這個故事是講到柳勝,字平之,他曾經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一個官職,就等於買官,買了官以後當然他要賺回來,於是他就橫行霸道,他本來就是貪婪凶惡之人,所以只要得到錢財,連親戚的情面都不顧惜,貪贓枉法。恰好又遇上一個叫殷述慶的官員,也是個貪官,也在這個地方來管理。這兩個人臭味相投,狼狽為奸,一起來貪贓枉法,瓜分民脂民膏,受他們毒害的人都沒有不向神哭訴的,都乞求神趕緊把這兩個貪官給收拾掉。結果不到半年柳勝就暴死了,死的時候七竅流血,沒過幾天殷述慶也得了惡病暴死了,死了以後還來不及下葬,結果他全身已經長出了蛆蟲。

  後來柳勝家裡的一個老僕人、還有一條家犬也一起死亡了,過了一天晚上之後,這老僕人忽然又坐起來,對他自己的太太說,我剛才到了陰間,看見閻王爺坐在殿上,官吏們都非常的憤怒,把柳勝和殷述慶給押來了,老僕的主人是柳勝,結果就看著這兩個人被嚴刑拷打,慘不忍睹。然後又命令一個官吏取了一個本子,上面記載著柳勝貪贓枉法領了多少錢這個數目。因為家裡的那條狗跟我是一起去的,就是在領錢的時候往往都是跟著這個主人,所以我跟這條狗一起都被帶到陰間裡來作證。不久之後殿上就喊到,柳勝、殷述慶押入地獄,不准放還,就押走了,然後就把我給放回來了。這老僕對他太太說,這是因為陰間要我回來向世人公布這個事情,這是給他在陰間作證,證明貪贓枉法。所以以自己的權勢仗勢欺人,得到的錢財自己能帶得走分文嗎?真的是古德所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第三個故事講的是「因辱致斃」,這是出自於《談公濟述》。這是在安士先生的老家昆山,在直鎮有一個人叫邱孟華,他有個外甥叫做鄒壽,家裡總是不和睦,邱孟華跟他的外甥鄒壽常常都會有紛爭。有一天邱孟華就想到,不如以官法來壓制這個外甥,於是把他告官了,因為一件小事,就把鄒壽痛打侮辱了一番。邱孟華他的兒子叫做聖時,邱聖時,跟鄒壽是表兄弟,看到這父子倆用官勢來侮辱自己,鄒壽就非常痛恨,最後就發瘋了,後來就自己上吊死了。結果過了三年,這個兒子聖時就得了病,結果什麼藥都治不好,看什麼醫生都不管用,後來突然有一天就聽到鄒壽附在這個兒子身上講話,詳細的講述過去的這種怨結,而且說要用刀來刺聖時。結果旁邊的親戚果然看見聖時的腋下、身體上有刀的痕跡。當時大家知道這是鄒壽附體,於是就安慰鄒壽,說你已經死了,不能復生,就讓我們給你念佛拜忏超度你好不好?結果這個鄒壽的鬼魂就說了,已經沒有辦法了,這個事情已經上告到東岳神,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把它收回來,這個案子馬上就要審判了,我們兩人必須一起去。結果第二天聖時就死掉了,真的被閻王老爺帶去審判了。所以這裡講到,凡是仗勢欺人的,下場沒有一個好的。

  好,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第六十一句:

  【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安士先生注解當中說到,「富豪窮困,各有因緣。雖其所以致此者,皆由宿生自己之故,然就現在境遇,則苦樂天淵矣」。一個人他是富豪還是窮困都有他的因緣,不可能有偶然的,都是前生因果決定。所以今天有這樣的一種遭遇,富貴是福報,窮困這就沒有福報,那都是自己宿生自作自受,但是確實現在看到眼前的境遇天淵之別。「人處富豪之地,宜常存忠厚之心,危懼之想,兢兢自持,每事哀憐窮困,方增自己之福」,這是聖賢人的理念。安士先生這裡提醒我們,當人處在富豪的地位上,你很有福報、富貴、有權有勢,最重要的是常存忠厚之心、危懼之想。為人要忠厚老成,不可以有傲慢心,不可以起看不起人、仗勢欺人的心,要常生危懼,危是危險,所謂居安思危。正如了凡先生提醒自己的兒子所說的,「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命當富貴,常作貧窭想。人即使是命好,有富貴,也要常常想到,我萬一福報享完了,變得貧賤,變得落魄,怎麼辦?想到此地也就不敢太放肆,生起危懼之心,這個時候要多修福善,以備將來落魄的時候還有轉機。

  兢兢自持,兢兢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小心謹慎、戒慎恐懼的樣子,這樣子自持,自己好好把持自己,千萬不能夠驕慢放逸。每每看到那些驕慢放逸的人,最後都落得淒慘的下場。最明顯的就是歷史上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纣王,你看這個人福報大,他真的是要什麼有什麼。這個享受,喝酒用玉做杯子,吃飯的筷子用象牙做的,他的宮台有三裡之寬廣,有千尺之高大,還寵愛美女妲己,做一個酒池天天飲酒作樂,可以說人間富貴他享盡了。但是他不能夠在富貴之時修將來,把富貴的福報都享完了,而且他在享當中作惡,無惡不作。為了讓自己的妃子妲己快樂,竟然做出砍掉人家的小腿,把孕婦的肚子剖開,種種造惡。結果後來民怨深了,百姓都已經忍無可忍,後來周武王起兵伐纣,勢如破竹,為什麼?正如古人講的,「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武王是聖人,所以起義那是所有的百姓都歡呼,結果纣王自己自焚在自己所建造的宮台之上。所以要居安思危,要懂得修福。每事哀憐窮困,方增自己之福,人能夠哀憫、可憐那些窮困的人,來周濟他們,這才是增加自己的福報,福報是從布施而來。「若因其可欺,從而屈抑之、驅使之、凌虐之,或以巧計籠絡之,或以重息盤折之,則此中不可問矣」。如果因為自己處在富豪之地位,看到對方是貧困的人,容易欺負,於是就屈抑之,這是什麼?壓迫他。驅使之,這是什麼?逼他為自己干事情。甚至凌虐之,這是侮辱他、虐待他,或者用巧計去籠絡他,或者是用重的利息來剝削他,這是一種放高利貸的做法,種種的惡行不堪過問。

  「況赀財田產,反覆去來,今日荒煙蔓草,即當年之舞榭歌樓,安在富豪之不轉為窮困乎?則何如早存厚道之為愈乎」?這個話真的是把人世間的道理說透了,我們千方百計爭得來的資財、田產,要知道不是自己所有,只是流過你手上而已,將來還要流走的,它有反覆、有去來。人來到世間是個過客,生不帶來一物,死也不帶走一物,只有愚癡的人才把自己的資財、田產執為己有,實際上他根本得不到,根本帶不去。所以看看今日那些荒煙蔓草,當年曾經是舞榭歌樓,就像剛才我們講的纣王的例子,起了一個鹿台,它上面的宮殿真的是豪貴到極處,門是用玉做的,窗都要镂花,梁上面雕著這些藝術品,真的是雕梁畫棟,鹿台現在連影子都沒有,成為荒煙蔓草。所以怎麼知道富貴不會轉為窮困?所謂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古人提醒我們,富不過三代,為什麼不過三代?因為驕慢、放逸,不懂得修福,他富貴就不能長久。懂得修福必須早存厚道之心,厚道之心才能夠是一條出路,這個愈就是補救,你想這富貴能長久,沒有別的,唯有積德行善而已。

  下面說,「富豪之人,本欲長據富豪之境,惜乎反種窮困之因」。富豪的人哪一個不想自己的家產長久的保存?可是不懂得修善積福,反而是種窮困的因,將來不就是得窮困的果嗎?「其患只在不知因果,忘卻本來耳」。這種病就是因為不知道因果,忘記了自己的富貴是怎麼來的。人他沒有宿命通,忘記了自己前生的事情,假如能夠有宿命通那就好辦了,他能夠了解為什麼我今天有富貴,我可能前生也是個貧困的人,就是因為勇於布施,所以富貴了。像《了凡四訓》裡面講的,貧女到寺院裡面只布施兩文錢,結果後來入宮做了妃子,得了富貴,這個因在哪裡?她布施這兩文錢。要知道,兩文錢是她全部的家當,她統統拿來布施,這個福修得大。可是一富貴,前生的事情就忘了,又不捨得布施了。我們常常看到,愈富貴的人愈不肯布施,反而沒有富貴的,所謂工薪階層的人,學了佛的他勇於布施,他布施的比例很大,譬如說他的家產只有十萬,他可能可以拿出五萬來布施,拿出一半,那些身家億萬的人,他未必能拿出五萬來布施。這就是什麼?不懂得種善因,反而是種了窮困之因。

  下面引佛經,「《譬喻經》雲:智者思惟財物,不可久保。譬如失火之家,智者明知火勢,火未至時,急出財物,捨雖燒盡,財寶全在,更修屋宅,廣開利業。智人植福,勤修布施,亦復如是」。這個是舉出一個譬喻,來說明有智慧人他能夠布施。智慧之人他知道因果,知道財不是自己所有,自己只能夠受用一時,不能夠擁有長久,不可久保。怎麼辦?多布施、多利益眾生,這才是長保之計。所以我們說要福不要財,有福的人未必有財。像我們師父這樣,師父沒有錢的,可是走到哪裡沒有用錢的地方,他不需要用錢,要什麼馬上有人供養,有福,不需要有錢。反過來,有錢的人未必有福,家產億萬的,你看他的生活,不快樂、不幸福,一天到晚憂慮煩惱,哪有什麼福?這裡佛叫我們布施,舉出比喻,譬如失火之家,家裡著火了,聰明的人見到火勢,這個火勢還沒有大起的時候,立即把財物都送出去,都搬出去,結果他的家裡後來著了火,房捨燒盡了,可是他的財寶仍然還在,因此他還能用這個財寶去修房屋,再建一棟新房子,又能夠去做事業。這是比喻什麼?智人植福,勤修布施,就是這樣子,他們有這種福報,暫時擁有這些財物,馬上用財物去布施。你不要把財物當作是自己所有,要知道我們根本是沒有所有權,但是有使用權,有使用權我就把它拿來用,用什麼?用來修福,反正不是我所有,你貪取它有什麼用?所以勤修布施,這就是聰明人。

  「愚惑之人,但知惜念,忽忽營救,不量火勢,蕩然滅盡。屋既不救,財復喪失,悭吝之人,亦復如是」。佛告訴我們,反過來的,愚惑之人,愚是愚癡,惑是迷惑,迷惑顛倒的人,他們愛惜錢財、愛財如命,所以他不肯把財物送出去,等到大火燒起來了,他想去營救已經來不及了,這火勢很猛,把整個房屋連同裡頭的財物統統燒盡。所以屋既不救,財復喪失,自己真的變窮了。所以那些悭吝之人,吝啬的、小氣的、不肯布施的人就是像這樣子,愚癡顛倒。「乃知不欺窮困,正所以善保其富豪也」,這是安士先生最後的結論。所以我們才知道,真正不欺負那些窮困的人才是善於保全自己富貴的地位。這個不欺窮困不僅是不能夠直接的欺負,那個固然是欺負窮困,假如我們有錢,見到別人窮困不肯布施,不肯幫助別人,也屬於欺負窮困。該做的沒做,這就屬於犯罪。所以古人講,「一家飽暖千家怨」,就你這一家富貴,別的家都窮困,他心裡多麼的怨恨。真的你家要是著了火,他們都不來救,就在外面看熱鬧,看你家燒毀,還在那兒鼓掌、歡呼,「燒得好!」為什麼?因為你為富不仁。所以這就是欺負窮困。我們今天欺負人,將來他也來報復,我們需要他幫助的時候他們也來看熱鬧,袖手旁觀,不理不睬,一報還一報。所以有富貴、有能力的,要懂得多布施、多結善緣,這就是有智慧的人。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對的地方,啟請諸位大德同修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十一集)  2008/12/19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4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