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劉廷式對婚姻的守信

發布:果梵    
    

  劉廷式,定鄰女為婚。俄入太學,越五年登第。及歸,則定婚女雙瞽(gǔ)矣;家又不振。廷式涓日成禮,女家辭曰:“女子已為廢人,何可奉箕帚?”廷式竟娶之,生二子。及倅高密,盲女得疾死,廷式哭之哀。時蘇轼為守,慰之曰:“予聞哀生於愛,愛生於色。子娶盲女,愛從何生?”廷式曰:“某知所亡者妻,所哭者妻而已,不知有盲。若緣色生愛,緣愛生哀,色衰愛絕,於義何有?今之揚袂倚市,目挑心招者,皆可使為妻耶?”蘇為歎服。盲女所生二子皆登第。

  “劉廷式,定鄰女為婚。”才訂婚而已,還沒有下聘,還不算過門。“俄入太學”,之後他就入了太學讀書。“越五年登第。”考上進士。“及歸,則定婚女雙瞽矣”,回來的時候,這個女子雙眼失明了。“家又不振。”不只眼睛瞎了,家庭又中落。“廷式涓日成禮”,選了日子要跟她成婚,“女家辭曰”,女家推辭。從這裡我們看出來,古人真的是厚道,不想占人家一點便宜。“女子已為廢人”,她眼睛瞎了,“何可奉箕帚?”怎麼還可以當你的妻子?結果劉廷式堅持。可能他想,假如他不娶這個女子,這個女子以後的日子不知道要怎麼活!違背道義,他覺得一生心裡不安。“廷式竟娶之,生二子。”娶了這個女子,兩個人生了兩個兒子。“及倅高密”,他在高密這個地方當副守的時候,“盲女得疾死”,妻子因病去世了,“廷式哭之哀。”他很傷心。

  “時蘇轼為守”,剛好那個時候蘇轼是太守,“慰之曰”,安慰他說,“予聞哀生於愛”,我聽說人的哀痛是因為有愛,“愛生於色。”愛是因為有美色。愛一個人的美色,最後失去了,才會哀痛。“子娶盲女,愛從何生?”你娶的太太是瞎了眼的,長得又不是很美麗,你這個愛從哪裡來?“廷式曰:某知所亡者妻,所哭者妻而已”,大家看這句話很有力道,古人記的就是這個情義。

我只知道去世的是我的妻子,沒有什麼漂亮不漂亮的。這一生有緣結為夫妻,就是一份情義,跟漂亮沒有關系。“不知有盲。”愛就是接受她的一切。夫妻如此,父母對子女如此,子女對父母亦如此,延伸到五倫關系亦如此。“若緣色生愛”,如果因為色而生起了愛,“緣愛生哀”,因為有愛才生哀痛,“色衰愛絕”,色衰了,愛就沒有了,“於義何有?”那不是毫無情義嗎?“今之揚袂倚市”,“袂”就是袖子,“目挑心招者”,街上那些揚袖召喚行人的風塵女子長得都挺漂亮的,“皆可使為妻耶?”她們都有色,可以娶做妻子嗎?“蘇為歎服。”蘇轼聽完非常地佩服。“盲女所生子皆登第。”生出來的孩子都很優秀,為什麼?胎教好!母親懷孕的時候,統統都是感激先生、感激夫家的道義,胎教怎麼可能不好?

  我感覺蘇轼問這個問題,是故意的。你們可不要說,蘇轼怎麼講這種膚淺的話?告訴大家,蘇轼也很有修養、很有道義。他曾經積攢了幾十年的錢,買了一間房子。有一次走在路上,遇到一個老人哭得死去活來。他當官,對人民很有愛心,“老人家,你怎麼了?”“我們好幾代傳下來的房子,到我這一代賣掉了,我太對不起祖先了。”“你家在哪?”老人說在哪裡,他一聽,就是他買的這棟房子。

當場撕掉契約,“老人家,你回去住吧!”大家想一想,你撕得下去嗎?一棟房子!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到這些,頭皮發麻,古人那種心境,我們實在是差得太遠,很慚愧。男人有修養,女人也很有修養。《德育課本》裡講到一個故事,林應麒的女兒許配給錢灼的兒子,還沒結婚,錢灼的兒子突然手腳痙攣得了怪病。這些讀書人都很厚道,錢灼看自己兒子這樣,就跟林家講,我兒子變這樣,反正還沒娶,讓你女兒改嫁吧!林應麒也是讀古書的人,覺得不忍心,想再觀察觀察。

十年過去了,錢家又來了,我兒子病沒好,趕緊讓你女兒找個人嫁了。林應麒動心了,就去找他女兒商量這個事情。結果女兒對父親講,人最珍貴的就是這一顆心,當時心裡已經許諾他了,不能違背。林應麒聽完,成全他女兒的這份信義,讓女兒嫁過去了。嫁過去沒多久,丈夫的病就好了。所以告訴大家,浩然之氣可以治病,那種情義、道義可以治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