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對不對,可以從生命的4個變化中看出
發布:清心
為什麼有得道高僧,而沒有得佛高僧。一談到修道很多人就會想到道家,事實上修道不是哪家哪派專有的,而是一切有自性的動物或非動物都可以有的;道只可以自修自證自見自明,不修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
當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我們有這個願心,我們要登上山頂,那只是我們的願力。但是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從腳下開始,就是我們注意的是腳下這一步。
當一個人真正進入到修道的狀態有所收獲的時候,他一定會有變化,那麼這些變化我們可以粗略地描述一下,不一定是嚴格的傳統意義上的那種“判道”啊,對這個修行的成果去做一個細致的分別,因為那個沒有太大的意思。
對於那些沒有到達的人,你去把那個過程詳細展示也沒有意義,他也會預先去比較、去分別。
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原則性的揭示,就是你修道,假如你按照正確的方法走,會有一些什麼的成果。
首先,是你的意識的成長,你的意識會變得越來越清晰。不再會是那種昏沉的狀態,什麼事情都不夠覺知。這種清晰度的增長,實際上也會提高你的智力。
如果你是在學習階段,或者是考試的時候,一個靜心的人,他的記憶力,他的考試的能力,或者說智力上,也會有所成長。雖然修道不是為了這些目的,但是這是很自然的應有的反應。
第二是敏感度的增長。你越是修道修得好的時候,你的身心狀態就會列加精微,更加敏感。對周圍的一切有更清楚的相互反應,不再會那樣麻木不仁,對什麼都感覺無所謂。
平常你在一條路上散步的時候,你可能對路上的那些樹啊,花啊,都沒什麼感覺。因為你心事重重,你活在自己那個雜亂無章的意識裡面。
但是一個靜心的人,一個覺知的人,他能更加敏感地感覺到這個路上的每一棵花的美感,每一棵樹枝展現的多姿多彩。他會對周圍的一切更加有一種相關相連的感覺,所以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真正的仁者是活在大我,或者說活在道的境界當中,天地萬物都是和他息息相關的。這是敏感度的增長。
第三,就是慈悲心的增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平常你可能殺一只雞,或者殺一只鴨毫無反應,你認為理所當然,這就是我要吃的。
但是修道,真正進入靜心狀態的人,你要讓他殺一只雞,肯定是下不了手的。
就是你對這個動物,有了感情,能感覺到它的靈性,甚至你折一枝花都於心不忍。
人與人之間關系更是如此,有一種慈悲心的增長。就是你對動物都不忍心,都有一種愛,何況是人!人是動物裡面列高級的代表,是更具有靈性的。
所以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你也自然會有一種慈悲心的增長,你會更加替別人考慮,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處境。
第四,就是你整體的身心和諧度、統一度增強了。平常我們大部分人身心是分裂的,我們是生活在我們的頭腦裡面,生活在我們思想念頭裡面,我們對我們的身體不管,沒有覺知到身體的存在。
一個對自己的身體都沒有感覺,都不熱愛的人,他又何談去愛別人?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要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感覺到身心是一個統一體,它是相關聯的。身心是和諧統一的,天人是和諧統一的。
如果是向著這一個方向,意識、敏感度和慈悲心增長的方向,那你修道的路子方向就會正確。
反過來說,如果你越修煉越感覺到迷迷糊糊,越感覺到麻木不仁,對什麼都無所謂,好像是境界很高了,我看開,我什麼都不在乎了。那是誤區,你越來越死氣沉沉了。
旁邊殺了一個人你都沒感覺了。因為你自己覺得你自己解脫了,我超越了,跟我沒有關系,這是錯誤的,你已經沒有心了。
從這整個修道的過程裡面,我們可以分出三個階位:
一個叫“因位”,一個叫“道位”,一個叫“果位”。因就是因果的因,道就是在路上的道,果就是成果的果。
因位就是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的人,或者正准備修行的人,這個時候的位置。
在因位的修行最要的是什麼呢?是“正見”。所以我們這次的講座,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這個正見。
對整個世界,對宇宙,對生命,有一個正確地認識和見地。樹立這個真正的見地以後,你才能正確地走上修道之旅。
在道位上,在修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正受”,受是感受的受。如果你有了正見,采取了正確的方法去修行的時候,你就會正確的感受、覺受。
前面我們講的意識品質、敏感度等幾個方面的增長,就是正受。
反之就是不正的受,就是邪受。
若是你越練越是感覺到恨某個人,本來對他的恨是一點點,但是你越練的時候,越感覺到更多的恨,那就是走向相反的方向了,恨無法化解掉,這不是正受。
到了果位呢,最重要的是要有“正覺”。
不再是感受的問題,它變成了一種覺性的呈現,也就是有開悟的體驗,體驗到自己的真性和真我。或者體驗到道,帶入到了道之中,這是一個覺悟了,正覺。
到了正覺這個階段,其中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下去,我們可以分成“分證”和“圓證”、“淺證”和“深證”的差別。
比如說有的人,他見道了,他體驗到了一個狀態。他的真性呈現了,或者他知道“道”了,這只是短暫的一瞬間的體驗。
這個時候,你已經體驗過,但是這個體驗是一個有局限性的體驗,一方面它是短暫的,另一方面也是淺層次的。
打一個比方,就是你是透過一個窗戶看見了外面的天空。天空是那個天空,但畢竟是通過窗戶看見的,所見的天空還是會有限制的。
不是這個天空本身不對,是你看到的這個天空還是受限制的,受到你的窗戶的限制。
所以在禅宗裡面,見道之後,還有“保任”的修行。如何讓你正覺的狀態能夠相續,能夠打成一片。
然後你真正地安立於那個正覺之中,不再動搖。甚至在你的睡夢之中,在你的深睡之中,你也是在覺醒的。
這個時候就不是通過窗戶看見那個天空,而是你已經成為了天空本身。
天空不再是作為你所體驗的一個對象,或者是你面對的一個境界,不是你體驗到天空,而是你就是那個天空本身,以前的那些自我恰恰是一個錯覺,那個天空就是你真正的自己。那麼這就是深證,或者說是圓證,是成道的境界。
- Jul 18 Sat 2015 05:03
修行的對不對,可以從生命的4個變化中看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