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一句佛號大總持

發布:果林果梅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四十四頁,我們從第五行看起,科題「護佛種性」。請看經文: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經文就是這十六個字。我們看念老的注解,這四句,『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有二解,第一種是《淨影疏》裡面所說的,他認為明心見性是甚深法藏,「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暗障既除,明現己心」,這叫明心,「故曰受持。是以明心為受持甚深法藏」。前面我們學到此地。現在再看第二個講法。

  「(二)《甄解》曰:即聞持三世一切如來法藏也」。聞是聽到,持是保持,這個裡頭有受持的意思,有肯定的意思。三世一切如來法藏,過去、現在、未來這叫三世,一切如來的法藏,不是一尊佛,這一句話含攝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這個境界無法想像,這是如來甚深法藏。下面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多聞歸一聞,一聞即是聞其名號」。這個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日本淨宗祖師所說的。他們從哪裡學來的?從中國唐朝善導那個地方學來的。善導大師,我們淨宗第二代的祖師。在那個時代,有日本的,有韓國的,有越南的,許許多多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多半是善導跟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天台宗傳到日本去了,淨土宗傳到日本去了。念老後面有句話說,「是以聞佛名號,為受持甚深法藏也,彌合淨宗」。跟淨土宗所說的完全相同。

  淨宗這個法真正是難信之法,它無比殊勝,在一切法裡真正是第一殊勝。得人身,聞佛法,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等於你親自聽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你相信嗎?不相信,那怎麼可能?一尊佛所說的法,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我們把一切法縮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戒律也在其中,禅宗、密宗都在其中,沒有離開。這一切法就是一法,聽經四十九年,多聞歸一聞,你能相信嗎?這一聞什麼?就是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不相信,有人相信,誰相信?海賢老和尚相信。二十歲出家,師父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他有沒有會通三世諸佛一切法?他有沒有會通?通了,真通了。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這個道理要懂。

  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跟自性的關系是一不是二。那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性德的名字,念這一句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切法全念到了,一條都沒漏掉。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也沒有漏掉一法,這一法就是真誠、清淨、恭敬心。念這一句名號等於把一切諸佛的名號都念到了,一個不漏,把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全包括在其中,也是一法不漏。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你想像不到,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我跟大家介紹,把這個比喻作一棵大樹,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樹根,佛說的一切法那是枝葉,這一棵大樹枝枝葉葉很多。為什麼不相信?根埋在地下沒看見,枝葉長在上面,枝葉很容易看見,你就相信,說它有根,我不相信。這枝葉從哪裡來的?地上長的,地下有根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那棵大樹地下的根,它能生,它能長,這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那一法身就是一棵大樹。如何能夠體會得?體會得一分,你得一分受用;體會得二分,你得二分受用;你完全不能體會,你學一輩子的佛,不得受用。

  有同學來問我,持戒跟念佛,是一不是二,念佛就是持戒,持戒就是念佛。為什麼?持戒的目的是什麼?得定。定是什麼?小定是清淨心,大定是平等心。你持戒心清淨了沒有,心平等了沒有?如果心不清淨、不平等,你沒有持戒,你拿著佛的戒律在造業。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拿著戒律的標准,像一把尺一樣,到處去量別人、去找麻煩,釋迦牟尼佛看到了會流眼淚。你自己的果報在三途,你學錯了,你不是當機者。進了淨土學了念佛法門,再學了戒之後,對念佛不相信了,念佛不能消罪業,持戒能消罪業。那麼你今天,遠公大師的這個開示,跟《甄解》裡面祖師大德所說的,你相不相信?

  佛法是圓融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沒有獨一,它是任一。這個我給你講真話,一門就是一切門。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是不是一切門?是的。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承認的,都是這麼講的。一門即是一切門是理,對什麼人講?對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的人講,他點頭,他承認,沒錯。不是法身菩薩不能講,為什麼?不是他的境界,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他起心動念,他用妄心,他不用真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對明心見性的人講的,你千萬不要誤會了。但是沒有明心見性的六道凡夫,他相信淨宗法門,他等於明心見性的菩薩。我們相不相信?我們相信。為什麼?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法身菩薩,所以對他講可以,對修別的法門講,不可以,理上講得通,事上有差別。

  但是淨宗法門,像海賢老和尚,一門深入,九十二年不轉彎,跟他講行,他很快就通達了。上上根人,一聞千悟。早年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了,他說出一部《壇經》。海賢老和尚老實,師父跟他講了:你明白了,不能說。明白了是什麼?開悟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會開悟。怎麼叫老實念?怎麼叫至誠心念?心裡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對一切世出世間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老實念,這叫用真心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心,妄心念佛也很好,念久了,不知不覺的妄心就變成真心了,秘訣就是要一直念下去,不能拐彎。拐彎,這個境界你得不到;不拐彎,肯定會得到。

  海賢老和尚得到了,我們看他的禀性,看他那種真誠恭敬,那是孝敬,把這兩個字都做到了。把孝順父母、尊敬老師的這個心,用在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孝敬兩個字做圓滿了。這個真難得!我們要向他看齊,向他學習。這麼好的榜樣,我們在這一生能夠遇到,能說沒有福報嗎?沒有福報的人遇不到。遇到了又不相信,這冤枉!不能冤枉別人,是自己善根福德因緣,不能說沒有,有,有,不夠深、不夠厚,才有這樣的情形。這個深厚如何在我們這一生把它補起來,這就重要了。補起來沒有別的,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一心專念,放下萬緣,那就恭喜你,你會很快補足了。

  我們看古往今來念佛的大德,無論在家出家,三年五載,他就補足了。從什麼地方看?從他往生了,三年五載他就往生,足了,不在這個世間受苦了,他有本事往生。跟阿彌陀佛通了,佛來看他,他要求佛帶他到極樂世界去,雖然還有壽命,不要了。在這個世界上多住一天,就多受一天苦難;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就早一天去享樂,那是有智慧的人,是聰明人。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不是聰明人,不是真正覺悟的人。在這個世間美其名度化眾生,其實在活受罪,哪裡是度化眾生?度化眾生這樁事情是生生世世沒完沒了,聰明人怎麼樣?趕快到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成佛之後,倒駕慈航來度眾生。為什麼?他不受眾生這些苦惱,這個東西都不受了。他住在此地,跟住在極樂世界沒兩樣,他得大自在,他不會迷失自性,這樣到這個世間倒駕慈航普度眾生,行菩薩道。哪些人?釋迦牟尼佛是這種人,大菩薩、大阿羅漢都是這種人,在中國人心目當中,歷代一些祖師大德是這樣的人,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明了的。有些時候你不是這種根機,裝糊塗,不是真糊塗,像海賢老和尚有時候也露一、二手給你看看,讓你去反省。這個老和尚不是普通人。

  這甚深法藏,如來甚深法藏,兩個說法都好,明心見性沒錯,一句名號更殊勝!這甚深法藏。名號統攝一切經、一切法,這是智慧。識貨,認識了,認識之後怎樣?下頭一句,『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佛的種性。「護者,維護。佛種性者,有多說」。下面念老不厭其煩,把這些說法全部抄在這個地方。《探玄記》第十一卷,是賢首國師《華嚴經》的注解,這個注解所用的本子是晉譯的《華嚴經》,那個時候《八十華嚴》還沒有翻出來,東晉時代所翻的《六十華嚴》,《探玄記》是他注解的名稱。這個裡頭說:「菩薩所行,名為佛種」。佛種是什麼?是菩薩的行為。菩薩的行為,四攝六度,十大願王。「又《淨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兩說正同,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為佛種性」。

  下面繼續為我們解釋,「所謂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盤岸,故以度為佛種性也」,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此地。生死流就是六道輪回,如何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六道輪回,小乘就登涅盤岸。小乘涅盤,阿羅漢證得;大乘菩薩還要不斷的向上提升,達到究竟涅盤,究竟涅盤是法身菩薩證得的,最後,法身菩薩最後證得,這也叫回歸自性,圓滿的回歸,不是局部,在淨宗就是回歸常寂光。融入常寂光裡面,這是究竟涅盤,證得圓滿的法身佛果。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終極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度生死流,登涅盤岸。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雖然平等當中,這是理上平等,事上是因眾生根性不一樣,有的法門適合你修,有的法門不適合,不是叫你一起都修,不是的。佛是教人學一門,無量法門裡頭你選一門,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一起修?明心見性,法門無量誓願學。沒有到明心見性,法門無量,你也無從下手。明心見性就通了,障礙沒有了。

  我們學一部《法華經》多難,學了十年,《法華經》的玄義不知道,學都是學了文字、常識,佛說《法華經》的精髓,邊都沒摸到。六道輪回沒出去,涅盤岸很遙遠,這是很多很多學《法華》、學《華嚴》的都是這樣的。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學《法華》,法達禅師向他請教,法達是學《法華》的,應該學了十幾年了,向六祖請教,學了十幾年沒開悟。《法華》是一乘法,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說過,你學了這麼多年了,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大家都知道,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別再念了,我全知道了。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要有這個功夫才行。所以龍樹菩薩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還用了三個月,完全通了。

  四弘誓願排的順序,我們要會看。學佛第一個發菩提心,不發心,佛法跟你沒有緣,一定要發心,特別是大乘。淨宗是大乘。菩提心是什麼心?救度一切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菩提心。發了之後怎麼度?先度自己,然後才能度眾生,自己沒有度,你度不了眾生。那怎麼度自己?煩惱無盡誓願斷。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持戒修定是斷煩惱的。我們現在持戒生煩惱,它不斷煩惱。不學戒,他不知道什麼叫煩惱不煩惱,他活得很自在;學了戒之後不得了,這一動就覺得犯戒,動個念頭就犯戒,一舉一動也犯戒。這怎麼辦?聽說戒是清涼,戒是自在,我學了戒怎麼不自在?怎麼不清涼?你沒有學到戒,你對戒完全不懂,所以你在那裡受苦受難,受到老死還繼續搞輪回,還沒有個完了。不是戒不好,戒律是圓融的,大乘教裡叫大開圓解,你在戒律裡頭得大自在。你要是不知道,不能夠圓融,那戒律給你帶來很多麻煩,帶來很多障礙。你的心沒有被戒律把它清洗干淨,反而多了染污。什麼?戒律染污你了,戒律動搖了你的心了。本來持戒可以得到清淨心、平等心,你現在把戒律執著,堅固執著,造成了另一種的染污。你看,世間法染污你了,佛法現在染污你了。

  戒律帶給人是清涼、是自在,現在你學了戒律煩惱多了,顧慮多了。煩惱、顧慮是疑惑,你沒有能圓解。在這個情形怎麼辦?我想學,老師都找不到,老師是不是圓融通達的人,開悟的人?持戒,通達戒律,沒有開悟還是不行,沒有開悟他講不圓,他解決不了我們問題。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用戒律斷煩惱,就像這棵樹一樣,我們不要這棵樹了,怎麼辦?先把樹葉拿掉,再把長樹葉枝條拿掉,慢慢的拿到根,多費事。淨土宗怎麼樣?從底下把根挖掉,一棵樹馬上拿走。你要從枝枝葉葉的慢慢拿,拿一個星期都拿不完。你從根把它鋸掉,你馬上就拿走了。為什麼?淨宗是大總持法門,知道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從一那裡下手很容易解決,從枝葉上去下手可麻煩了,累死人了。

  所以煩惱要斷盡,開悟了。悟是本有的,為什麼會迷了?煩惱障礙住了,蓋覆住了,現在把煩惱習氣統統去掉,覺悟了。所以持戒目的是得定,得三昧,就是得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是定,有定就會開悟,下面那個覺就是開悟了。清淨心小悟,平等心大悟,清淨、平等完全回歸,覺悟了,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了性之後,四弘誓願第三條,法門無量誓願學。廣學多聞在什麼時候?在斷煩惱之後,開悟了。不開悟,只能學一門。學一門是什麼?是得定。一門容易得定,門學多了就亂了,你得不到定,你得到是知識、是常識,你沒有辦法得定,更沒有辦法開悟。定,定久了就開悟,開悟之後才能夠學法門,廣學多聞。最後圓滿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把四弘誓願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們問我走什麼路子,我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我走阿彌陀佛的路子。阿彌陀佛路怎麼走?四弘誓願我只修兩願,前面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有這個願望,我盡心盡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點都不勉強。用一句佛號斷一切煩惱,念頭才動,不管它是善念、是惡念,第一個念頭起來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不容許妄想冒出來,不容許有雜念生起來。你們的戒律很多,好多條,我的戒律就一條,阿彌陀佛,這就是我的戒律。海賢做成功了,我也是走這個路子,簡單明了,三聚淨戒全在一句佛號當中,念念是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清淨平等我得到了。這個道理要懂,你才真正學到佛,佛的秘訣你掌握到了。不但世間法放下了,佛法也放下,所有一切經論,過去喜歡這個、喜歡那個,現在全放下了。現在就剩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一部注解,這是幫助別人的,我要把淨土介紹給別人,這是我的材料。我問我自己,我自己連這個都沒有,我自己就一句佛號,跟海賢老和尚完全一樣,念念不捨這句佛號,這我干的。一絲毫懷疑沒有,這才是真信,有懷疑不行。願願念念都是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這個世間是究竟苦,極樂世界是究竟樂,我們要放下究竟苦,我們要取究竟樂,人人都能做得到,平等法,問題就是你想不想,你要想你就會得到。

  在這個世間,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怎麼平等?統統等於零,「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在作夢,夢醒了之後,夢中境界沒有了,永遠找不到。所以知道一切法不是真的,是假的,假的放在心上就變成障礙,真的放在心上就是智慧,假的放在心上是煩惱。放真的不放假的,什麼是真的?阿彌陀佛是真的。你把這個放在心上,肯定生智慧,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加持。等到你得到一心了,就生智慧。沒有得到一心之前,碰到問題了,豁然聰明了,不迷惑了,那是什麼?那是彌陀名號加持你。

  所以念佛,會念跟不會念差別很大。會念就是海賢老和尚這三個條件。根性要開始培養,養什麼?老實、聽話、真干。意見很多的人不聽話,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看法,佛的話他不聽,他也不相信。十年過去了一事無成,覺不覺悟?還沒覺悟,再過十年還是一事無成,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學習的態度,這是神聖的教育,神聖的教育要用神聖的真心去學,你才學得會;你用妄心,邊都找不到。傳戒的法師沒有說錯,你們聽錯了意思,錯會了意思。時間太短,他也沒有辦法詳細給你解釋,這個麻煩可能糾纏你一輩子。怎麼解決?現在很多人有這問題,我告訴你一個解決的方法,黃念祖老居士有一篇不很長的講演,好,《淨修捷要報恩談》,我們這個地方有這個光碟,大量拷貝,你們對於持戒念佛有問題,可以看這個。根性利的人一遍就懂了,你問題解決了;根性差的人,希望你看三遍,看三十遍,你問題解決了。講得好!我最近這一個星期天天在聽,還沒聽完,我一天大概只能聽一個小時,沒那麼多時間,其味無窮,法喜充滿。尤其打開電視,好像老人就坐在我們面前,他那個背景是他家的房間,那裡我去過,我跟他在一起面對面坐過,看到這個畫面,就好像他真的現在眼前。講得太好了!這是一個開悟的人,不開悟,沒有那麼簡單透徹,他講得透徹,不羅嗦,簡單扼要。我們聽了,多聽會開悟。怎麼樣去聽?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恭敬心,你去聽,會開悟。決定不能有懷疑,對佛法不能懷疑,對佛菩薩不能懷疑,對善知識不能懷疑,你就會開悟。如果有疑惑,那你不會開悟。疑,障了你的悟門,傲慢也障了你的悟門,所謂貪瞋癡慢疑五種障礙,讓你不能開悟,讓你聽不懂佛法。這五種障礙都沒有,你一聽就懂。所以斷煩惱重要!

  我們再看下面,《會疏》裡頭又有,「據諸經論」,標舉佛種性一共有四個意思,「今但舉其三」。第一個,「眾生所具佛性。眾生心中具如來性,本來不變能生過(過是超過)恆沙功德,但為無明所蔽」,無明就是起心動念,「雖有同無」。真有,但是你得不到它的用處。「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這個意思深。首先學佛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陀教育,不但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立足點就在此地,是相同的。我們中國老祖宗是聖人,不是凡人,為什麼?他們立足點也在這一點。你看看童蒙教學《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永遠是本性本善。現在?現在還是本性本善。那我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習性造成現在的環境,不是本性,本性是佛,習性。「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大家是一樣的,我們跟諸佛如來平等平等,沒有兩樣。但是說習性,不一樣了。為什麼?諸佛菩薩沒有習性,習性斷干淨了。

  我們今天完全隨順習性,本性不見了,雖有等於沒有。這是事實真相!你對事實真相不了解,你怎麼學?你怎麼教?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就懂得怎麼學,怎麼教。最直捷的教,最快速的教,最穩當的教,就是持名念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是第一法門。你要是真正能信,我在淨宗這個信,信這個字,我是用了三十年的時間,講經教學三十年,我才相信。雖然花這麼長的時間,我的信跟一般人信不一樣,我信得踏實。為什麼?有許多大乘經論做基礎,三十年也是沒有白學。沒有三十年這個基礎,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完全肯定相信了。你們沒有我這個信心,你們沒有我這三十年講經的經驗。這三十年講,講還要跟行結合,光說不行沒用,你認識不透徹,必須有行才透徹,才能到位。所以這個信得來不容易。哪有一聽就相信?那是上上根人,那不是凡人,那是我們望塵莫及的。

  我們的根性中下而已,不是中上,中下而已。中下能夠對淨宗生起真信,這很可喜的一樁事情,太難得了。我們相信,這祖宗之德,三寶加持,沒有佛力加持,真的做不到。我曾經說過,有人勸我放棄會集本,改用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的本子李老師給我講過一遍。夏蓮公老居士這個會集本,李老師過去講過一遍,他把他講解的要點都寫在經書的旁邊,我們中國叫眉注。他寫這個東西,我能看得懂,我跟他十年,所以我用他的眉注講過十遍。遇到黃念老的這個注解,我無量歡喜,八十五歲之後,專門講解念老的注解。這內容太豐富,八十三部經典,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開示,這一部注解就是一部《大藏經》的菁華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統統在此地,全學到了。綱領的綱領,總綱領就是一句名號,阿彌陀佛。所以我曾經說過,全世界的人都不學這個本子,我學,我不放棄,我不受你們影響。為什麼?我認識它。你們為什麼改?你們不認識,不識貨。我識貨,這真的,不是假的。認識的人的確不多,一知半解的人不少。

  菩薩教化眾生,教化的目的,就是要開發對方自性本具的佛種。佛種是什麼?阿彌陀佛,自性彌陀。你看《三時系念》,中峰禅師開示裡頭有兩句話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是什麼?自性本具的。這話不是假的,不是比喻,不是形容,是事實真相。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就曉得你學習淨宗是多麼大的幸運,是多麼大的福報。有史以來,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沒有遇到過,這一生遇到了還能不珍惜嗎?還能不往生嗎?哪有這種道理!往生就是一切圓滿成就,就成佛了。這法到哪裡去找?所以先把根本掌握住,然後枝枝葉葉一看全明了了,一點都不費事。就是一切諸佛在無量無邊世界對眾生宣說的經教,全通了,全明白了。你要行菩薩道,到處去學,你要學多少年?無量劫。你學無量劫,我只要幾天就行了。這個話講起來菩薩也不相信,菩薩說,我辛辛苦苦搞無量劫才搞懂,哪有這麼快?你跟他講他不相信,但是是事實真相,他還沒學通。到什麼時候他明白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相信了,他相信淨宗這一門是無比殊勝的法門,他明白了。

  所以,要開發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也就是他自心本具的阿彌陀佛。怎樣去啟發他,幫助他深信不疑,幫助他一心歸命、信願持名?像海賢老和尚的師父,傳戒法師,你看多簡單,幫助他成佛,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看准了,這個徒弟是上上根人,雖然不認識字,老實聽話真干;又看到他處事待人接物真誠,心地清淨,沒有煩惱習氣,對人恭敬。你看看,我們在《永思集》裡頭看到的,一生沒有輕視過一個人,沒有小看輕視人,一生溫和、溫柔,沒有說人的過失,沒有批評過人,一生沒有生過煩惱,沒有發過脾氣。誰能做到?性情溫柔,跟他在一起,沒有一個不生歡喜心。頭腦清楚,很靈活,反應很快,又非常勤奮,無論干什麼事情都非常認真,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得很圓滿,讓大家都滿意。他這個師父你說是什麼人?如果不是明心見性的人,不認識他。看准了,就這一句阿彌陀佛教給他,他問題全解決了。

  我們今天修行,問題一大堆,永遠不能解決,這怎麼來的?從貪瞋癡慢疑來的。老和尚,從小就沒有貪瞋癡慢疑,或者是有,比別人輕,不嚴重。接受佛法之後,這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念個三年五載,貪瞋癡慢疑全沒有了。那是什麼境界?事一心,阿羅漢的境界。功夫成片,像他那種人,兩年可以得到;五年可以得到事一心不亂;十年,十年他三十歲,我估計三十到四十這個階段,他明心見性,他得到理一心不亂,成佛了,往生實報莊嚴土。這真的不是假的。不到極樂世界去,住在這個世間陪我們,干什麼?表法,做榜樣給我們看,知道淨土宗有災難。這個災難就是反對會集本,不滿意黃念老的注解,許許多多人出來批評,史無前例。這麼大的災難怎麼辦?阿彌陀佛慈悲,派一個人下來表法,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默默無聞,不說一句話,我做出來給你看。讓我們對於這樁事情堅定信心,決定不動搖了,一直念下去,我們個個都能夠像老和尚一樣的成就。

  來佛寺三個人,老和尚的母親,還有他師弟海慶法師,都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沒有生病,沒有痛苦。我們要學,要學他這個樣子,我們將來往生也自在,也不能生病,不能有痛苦,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告訴你,我走了。你看多潇灑!統統是表法,我們將來走的時候也是這種表法往生,眾生才會相信。末法,世尊末法九千年,真正成就全靠這個法門,其他的法門都做不到。

  學戒律的目的是什麼?有人問我,讓大家知道戒律很重要。我們怎麼持戒?一句阿彌陀佛統攝三聚淨戒,我們是這種持法。戒律的作用,防非止過,我口口聲聲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什麼非?阿彌陀佛有什麼過?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過沒有,非沒有,那不就是圓滿的持戒了嗎?這個法子多高明,多簡單!它不在枝枝葉葉上,像棵大樹,不在枝葉,它在根本上。黃念老在《淨修捷要報恩談》裡頭說得好,也講到這個問題,講得很詳細,講得很透徹。

  表佛種不斷。第二,「以菩提心為佛種。《華手經》曰:譬如無牛」,沒有牛,那就沒有醍醐。「若無菩薩發心」,那就沒有佛種。醍醐是什麼?佛經上常說,醍醐是奶制品,奶制品裡頭的精品。奶是從牛提出來的,經過提煉,酪,酪再經過提煉就是酥,酥再經過提煉就是醍醐。醍醐是什麼?佛經上常常用這個來比喻,用醍醐比喻佛,用酥比喻菩薩,用酪比喻羅漢,它是用這個做比喻。那個牛是根,根源,沒有牛就沒有奶,奶制品的東西全沒有了,醍醐是奶制品裡精品。

  早年我在台灣剛出家的時候,道源老和尚在台灣是有名的講經的法師,李老師對他很贊歎,說他講的經是受過專門訓練的,不是隨便說的,祖祖相傳,他懂得這一套規矩。這套規矩,我們在台中學習,李老師傳給我們,有一部小冊子,《內典之研究》,是講經的方法,是教學法。他還有一本講演法,講演術。在台中,他曾經用講演術培養一批學生,年輕學生,講得都不錯,上台講。可是以後,女孩子多,都結婚了,結婚又生小孩,她不來了。他很後悔,費了那麼多精神。所以以後這學講經的,他的條件就更深刻了,要求你要發願一生不結婚,我就教你,你要結婚你不要來學。所以我們內典研究班有兩個女生,真的一生沒結婚,這兩個人都在。這個照片,我們發現我們這有一張,印出來大家都可以看看。果清法師也在裡面,六個男生,他是其中的一個。老師把這些經驗告訴我,我們了解這實際狀況。真正發心,做弘法護法,弘護正法的事業,這功德不可思議,不要看現在,你要看未來就知道了。這些人,發這個心的人,得諸佛護念,得龍天護法保佑、加持你。所以要發菩提心。

  下面這幾句說,「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菩薩,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不發菩提心的人不稱菩薩。菩提心是什麼心?《大乘起信論》裡面說三心:第一個,直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大悲心。三心是一體,一個心。直心是菩提心的體,本體,其實就是自性,真心。深心是自受用,有體有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用什麼心,對待一切眾生用什麼心。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慈是與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悲是離苦,幫助他離苦,慈是幫助他得樂。換句話說,要幫助眾生脫離輪回,這離苦;往生極樂世界,得樂。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要用真心,不是用你妄心。真心是什麼心?清淨平等。

  我早年在美國講菩提心,這個深心很難講。深心,古大德的注解,多半都是用好德好善。好善好德,這個是深心,這自己的心,對自己。我沒有用這個,我就用《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對自己是什麼?要用清淨心,我要清淨,我要平等,我要覺而不迷。清淨平等是定,覺是智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對自己的心要用這個,對別人的心慈悲。所以我說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圓滿的菩提心。處事待人接物,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以後我歸心淨土了,念佛。我用這二十個字,在那個時代,二十多年前,在美國、加拿大,美洲地區,講經教學都是用這二十個字。

  對自己不要求名聞利養,一定要求清淨平等覺,比什麼都重要。清淨平等覺是自性的性德,是自性的戒定慧。所以戒定慧不是外來的,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為什麼變成貪瞋癡?貪瞋癡的反面就是戒定慧。貪瞋癡是迷失了自性之後,習性上變的,習性把它變成貪瞋癡。貪瞋癡的反面就是戒定慧。全是自性本有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覺悟。覺悟了,貪瞋癡就變成戒定慧,迷惑了,自性的戒定慧變成貪瞋癡,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迷了,自性就變成煩惱,煩惱覺悟了,就回歸自性,一點都不稀奇。自性的性德本來具足,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戒定慧是德,它的能力能破煩惱,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以法性為佛種,佛種不斷。

  第三,「以稱名為佛種」。妙,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佛種。我努力的念,天天念,不間斷的念,你這個佛種殊勝。三種說法,還是最後一種說法最好,統攝前面兩種,前面兩種不包括念佛,念佛包括前面兩種。下面舉「《寶雲經》曰: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這個樹種種子,你種下去,照顧得很好,水分、肥料都能很適當,它就生芽,它就長成小樹,慢慢就長成大樹了,這是種子,所以長成大樹。「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雲持名為佛種」。這講得好。

  我們今天接觸到了淨宗,想想這個十年,我們在十年前就選擇這個法門,到現在,聽了幾堂戒律課就懷疑了,這個十年是什麼功夫,自己就可以想像了,十年白學了。小風小浪一吹就受不了,你怎麼能往生?說一句老實話,你還是搞六道輪回。真的,為什麼?你沒有出離心,你不怕輪回苦,你對輪回還有相當的貪戀,你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樣都沒有放下,還要跟這六道眾生去爭名奪利。所以你的心不專,你的認識不清楚。十年,雖然聽十年經,一句也沒聽懂。為什麼你不能懂?因為你心上有障礙,你的障礙沒拔掉,以後再十年,還要是這樣懵懵懂懂的,你就完了。人一生幾十年,一彈指就過去了。

  出家的同學更糟糕,為什麼?佛門有個諺語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吃的是現成的供養,不勞而獲,這碗飯不好吃,要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將來要墮三惡道還債。欠多少人的債,還到哪一年才能還完?麻煩是真大。學了戒,又聽說常住物不敢動,動都是偷盜罪,常住的飯也不敢吃了。我們這裡是公開的,你看每個星期六溫馨晚宴,到我們這來吃飯的,不是佛教徒我們都布施供養,難道你們在家學佛的居士就不能吃了嗎?是不能吃,為什麼?你不能往生,將來還債。什麼人能吃?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我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那就能吃。我把這個問題給你們解答了。

  不戀這個世界,決心求往生的,供佛的飯我都可以吃,佛歡喜,佛來接引我。我現在發心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報了名,就注了冊,極樂世界就有我一分了,我現在拼命念佛,萬緣放下,哪有不去的道理!我們動個念頭求往生,七寶池裡頭就有一朵蓮花,蓮花上有我們的名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沒有妄語。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佛來接引就是拿著這朵蓮花。這個蓮花的光、色、大小,就看我們的願,我們的功夫淺深。所以不要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沒好處,這造罪業,我們想都想阿彌陀佛,都想極樂世界。為什麼?我們的蓮花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好。如果我們學了其他的法門,把淨土放棄了,我們這個蓮花在蓮池裡頭就枯死了。極樂世界有生滅法就是蓮花,除蓮花之外沒有生滅法。蓮花的好壞,統統是我們念佛人的念力、願力,跟念佛的功夫。所以好好培養這個蓮花,蓮花起大作用。

  我跟同學們說過,蓮花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我們一般人講保佑。蓮花的最大的作用,就是你往生的時候,在蓮花裡頭轉識成智,起這麼大的作用。轉八識成四智,所以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你的身是法性身,是報身,不是我們凡夫的身體,是心現的不是識變,沒有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這個身不需要飲食,你說多方便,不需要睡眠。我們人生兩大苦事,一個是睡眠,一個飲食。極樂世界人沒有飲食,他用什麼生存?這個你要是真正學佛你明白,一點不稀奇,色界天就沒有飲食了。在我們這個世間,沒有脫離六道輪回,欲界有飲食,色界沒有了,無色界更沒有。所以,我們這個世間高一等的天人,他也沒有睡眠,他也沒有飲食,何況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身是法性身,居住的法性土,法性不生不滅,沒有變化,有變化就有生滅。極樂世界不生不滅,一切人事物都是不生不滅,無量壽,真的是無量壽。

  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你對於世尊,對於阿彌陀佛感恩。這個感恩的心,感恩的情,說不出的,也是不可思議,真誠的感恩。佛慈悲愛護我們,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我們的感恩也是無有窮盡。這個是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佛怎麼會不來照顧你?我們起心動念想佛,佛就現前,已經養成習慣了。不要想其他東西,想其他東西都是六道輪回。只有一個念頭,想阿彌陀佛。菩薩、聲聞、羅漢都不要想,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統統見到,統統歡迎,開歡迎會歡迎我們去。絕對不會說,我一度照顧你,我是觀音菩薩,你都不念我了,那是凡夫心,那不是菩薩心。菩薩都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包括所有的菩薩,我們沒有念,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菩薩不歡喜,比念他還歡喜。什麼道理我不說,你應該曉得。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念其他的菩薩、佛的時候,不能生極樂世界,就這麼回事情。生極樂世界才是這些菩薩、佛們的願望,他們的本懷。

  我初到香港講經,有個天台宗的朋友,學天台的,他不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說我們跟本師親,阿彌陀佛距離我們太遠了。我就跟他說,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歡喜;念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會流眼淚。為什麼?你把他的意思全解錯了,你把他當作凡人,還有親情。這出家人這麼執著,他的佛堂供釋迦牟尼佛、迦葉、阿難,跟我們供的不一樣。他不能往生,他能證果嗎?至少小乘初果,看樣子不像。那不能證得初果,麻煩大了,來生六道輪回,能得人身大幸運,很多人失了人身,不能再得人身了,得人身難。這在這個地方可以看到多麼難。

  佛種是什麼?阿彌陀佛是佛種當中的佛種,真正的種子,沒有二話可說。從阿彌陀佛生出一切佛法,從阿彌陀佛成就無量諸佛,比前面講菩提心,比前面講六度萬行,殊勝太多了,而且容易修。六度萬行跟發菩提心都不容易,可是這一句佛號包括了菩提心,包括了六度萬行,全包了。戒律裡頭三聚淨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全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你說你多方便!真的掌握了大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樣殊勝的法門沒地方找,是你前生修積的福報,讓你這一生遇到了。要不是過去生中多生多世修積的福報,你遇不到,遇到了也當面錯過。何況現在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的法門在勸你別念佛,你聽了,你接受了,你把這次機會放棄了,空過了。現在你不知道後悔,你死了以後就曉得後悔了,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

  我們把這句文念下去,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是其中一個,信願持名,你的因緣具足了,善根是不迷,福德是真干。什麼人有福?念佛的人最有福,他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世間還有什麼福報能跟這個比?世間做上皇上,做上天王,也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所以不能比。信願持名這四個字還得了!這四個字是蕅益大師提出來的,簡單到極處。真信切願,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雲持名為佛種。「據《會疏》義,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一句佛號大總持  (共一集)  2014/10/6  澳洲淨宗學院(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02-041-0115集)  檔名:29-459-0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