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什麼都放下,極樂世界品位也放下

發布:心源

  第九,「安忍」。這一層一層往上提升,知位次之後,安、忍。安是不動,忍,忍耐,真正能夠守得住。「謂修觀之人」,你看「初觀不思議境」,這是第一觀。一直到前面「第八知位次」,功夫都還能夠得力。「或入五品,障轉慧開,神智爽利,本不聽學,能解經論,欲釋一義。辯不可盡,或說一兩句法,或說一兩則禅,初對一人,傳誦漸廣,則外招名利」,這問題來了,你看外面有名利來了,「內動宿障」,裡面阿賴耶裡頭貪瞋癡慢的種子起現行了。「宿障縱少,名利彌至,為眾圍繞,廢損自行。非惟正行不進,障道還興」。為什麼要學安忍,麻煩就在這裡。他得什麼功夫?得五品位,連初果都不如。注解裡頭有,「五品者,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也」。

  智者大師往生,他是念佛往生的。弟子們問他,老師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智者大師說,他只得五品位。就是這裡講的,五品位生凡聖同居土。這大師示現的,教我們要老實,不要好高骛遠。你看蕅益大師,人家問他,你老人家一生念佛求生淨土,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了?他說我要真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大聖大賢都教我們知足常樂,不要好高骛遠。好高骛遠去不成,為什麼?你有妄想夾雜。你只一昧用真誠心就好,何必要計較品位?那經上講得這麼清楚,只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本來是不平,阿彌陀佛把它擺平。阿彌陀佛用什麼擺平?用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擺平。這都是我們最好的典范。所以不必去問品位,操這種心就是障礙,你心不清淨。心淨則佛土淨,所以心不清淨不行。清淨,什麼都放下,極樂世界品位也放下。只要能往生、只要能見阿彌陀佛就夠了,就心滿意足了,這個一定要知道。

  你看入五品位,五品位,你看看他修的什麼?隨喜。隨喜不容易,你要不能放下成見、放下對立,你怎麼能夠隨喜?隨喜就絕對不跟人吵架了。還要執著我的對、你的錯,這就隨喜不了。所以普賢十願裡頭,隨喜功德,隨喜是成就功德,為什麼?把你自己的妄念放下、成見放下,不再執著。你善,我也可以隨喜;惡,也可以隨喜。真了不起!雖然隨喜,心裡不落痕跡,這叫功德。如果口裡沒有這個,心裡還有,這不叫隨喜。心裡頭痕跡都沒有,知道什麼?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善法如是,惡法亦如是,都不可得。心住在一句佛號上,行善,阿彌陀佛;造惡,也阿彌陀佛。造作的人,他有他的果報。造作不善,能勸的人要勸;不能勸的別勸他,勸他,造業更重,他就謗佛了。不勸他,造的業輕;你勸他,造業重。所以,菩薩有慈悲心,不忍心讓造罪的人再加重罪業,所以他不說。能勸、能聽的,這個一定要勸、要說,不能夠接受的絕對不說。

  這樁事情,我們在跟李老師學經教,教學的時候,老師把這個表演出來了。我那個時候年輕,不懂,心裡有懷疑,就是好像老師對人不平等。對這個學生,有打、有罵、有教訓;對那個學生,滿面春風,他做得不對,老師也不說,也不會發脾氣。我是悶了一陣子,大概有一個多月,老師看出來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間,問我這樁事情。我說是的,我是有懷疑。老師就說,學生當中,有真願意學的,打他、罵他,他感謝老師,這個要教,要真教;還有些很愛面子,說幾句不好聽,臉上就紅了,樣子就變了,別教了,為什麼?這樣你要真的教他,就變成仇人了。我才恍然大悟!絕對不跟人結冤仇。你不能接受的,你有好的,贊歎一句;不好的,一句不說,不結冤仇。在這裡跟老師學到這一門,見到不善也能隨喜。因為這個不善對我們傷害不是太大,對我們這個社會傷害也不是太大,小不善就不必提了。真正遇到大的不善,那我們講,他不會聽的,要找什麼?他最歡喜的人、最親密的朋友,讓他去試試看。但是言不能過三,兩次,不可以第三次,兩次不聽,以後就別說了,說了人家心裡有怨恨。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不要跟人結怨。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慈悲,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

  所以五品位,也就是認真學習,沒開悟,學習得很好。你看隨喜、讀誦、說法,今天我們學講經,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我們確實在這干,沒開悟、沒證果,煩惱一品都沒斷。所以入五品,也有一點小智慧,解悟,神智爽利。是一個修道人,是個很好的修道人,真正修得好的,大概都是在這位次,智者是表演給我們看。本不聽學,能解經論,他沒有聽過的、沒有學過的經論,他一聽能聽得懂、能理解。欲釋一義,給你解一句佛法,或者說一個義,辯才無礙,辯不可盡。或說一、二句法,或者說一、二則禅,禅宗的公案。起初對一個、兩個,慢慢大家都很佩服你、都很贊歎,以後人就愈來愈多了,傳誦漸廣。這就是什麼?名出去了,現在講知名度。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來跟你學習的,供養、利益就多了。這個時候最怕的,內動宿障,你阿賴耶裡頭煩惱習氣種子,如果受外面境界影響,它起來了。宿障縱然少,不是很多,名利彌至,彌是多,愈來愈多,名氣愈來愈大,利養愈來愈多。為眾圍繞,親近的人多了,不是好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都沒有了,時間沒有了。非惟正行不進,障道還興,興就是興起,障緣就不斷的出現,你的正行功夫不能進步。這是自古以來普遍的現象,多少修行人在這個境界裡頭被淘汰掉。所以名聞利養絕對不是好事。

  我們跟李老師,李老師禁止我們四十歲以前公開講經。為什麼?就是怕這個事情,防得很嚴。四十歲以前講經,在家裡講,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自己的道場,不出去;四十之後才可以出去,你稍稍有把握。現在五十也不行,六十也不行,也保不住。從前四十是什麼?人家的根厚,根基扎得好,四十而不惑。這個標准是孔子的標准,四十歲不迷惑。孔子,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的境界,以他為標准。我們四十歲能不迷惑嗎?能不被這些名聞利養動心嗎?一動心就壞了,大幅度的退轉,將來還是搞六道輪回。你看看,谛閒老和尚那個參禅的徒弟,不就是毀掉了!在金山寺做到了首座和尚,這地位高,方丈下面就是首座。名高了、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供養也多了,業障就現前了,名利心現前了,把不住了。這個東西一現前,護法神離開了。護法神是護法,你法退心了,他就走了。冤親債主找上門,這個冤親債主是他沒有出家之前的太太,找來了,把他拖下去,去當土地公去了。鬼道裡頭最小的鬼王,土地公。一世的修行,得這樣的果報,倓虛老法師常常用這個例子提醒大家。

  「惟當自勉,於名利心,安然不動」,這個很重要!我能保住這一點,是當年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只接受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其他的一概不接受。一生不建道場,真的是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一生教學。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是聽講經教學,上課;修行,你自己的事情,佛不問你。聽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生活行為不外乎三類,思想,你想錯了,念頭錯了,要修正過來;言語、身體造作,就是身語意三業。修學的標准就是佛所教的,經論是修正思想的,戒律是修正言語跟身體造作的。他講經律論,不就是修行的標准嗎?講清楚、講明白,你自己就知道怎麼做。所以老師使命只做到開示,悟入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開是啟發,示是做榜樣。釋迦牟尼佛自己做個樣子給你看,這個教育的方式好!好到極處,應當學習,應當把它發揚光大。學生完全受到精神感召,自動自發,不需要管教。每個同學都自動自發的去修行,修正自己錯誤行為,不修行看到不好意思,自然大家各自認真,依照經律論修正身口意三業。所以於名利心,安然不動。

  我是到晚年,七十三、四歲的時候,離開新加坡到澳洲,替悟字輩的這些年輕人建一個道場。我知道他們也不是真正干,建個道場,你們自己有個地方好好去修。我在任何地方講的經,錄音帶、錄影帶都交給你們,你們自己去聽,自己好好學習。方法教給你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過去了,沒有一個成就。所以我就告訴大家,再一個十年,看看再十年之後有沒有成就?沒有成就,那就沒法子了。為什麼不能成就?沒放下。五種見惑沒放下,五種思惑沒放下,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瞋、癡、慢、疑,這十個沒放下,一個都沒放下,所以沒有成就。連五品位都沒有,五品位在這十個之下。這十個如果破個一、二個,就證小果。五品位在須陀洹之下。如果我們講四向四果,五品位是初果向,向著這個初果,還沒有到,是這個方向,但沒到。到了就證初果。證到初果之後,目標就向著二果,修二果向。修成了,證到二果。所以五品位是初果向,在大乘就是向初信菩薩,向著初信菩薩的目標去邁進,這個方向正確,修成功了,就是初果,就是初信位的菩薩。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二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7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