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四段,海間香河偈頌第八首:

  【寶岸摩尼極清淨,恆出如來本願音,一切諸佛曩所行,其音普演皆令見。】

  第八首清涼大師在注解裡面給我們注的是頌「現佛依正」,第九首是頌「浪出妙音」。可是這兩首頌我們要把它合起來看才比較方便,因為文字裡面好像第九首是「現佛依正」,而第八首是「浪出妙音」。因為它這裡有『如來本願音』,但是第九首第一句是「其河所有漩流處」,所以把這兩首合起來反而好講。首先我們要記住經裡面表法的意思,這個是不能不知道的。在這個經上是將藏海比喻華藏世界周圍的大海,蓮華則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裡面的大海表的是藏識含藏的種子,而海裡面的香河則是表相應的心所。我們現在這一段偈頌還是講相應的心所。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我們才知道真正了解佛在這裡給我們說了些什麼。

  『寶岸』,這是講河的兩岸。『摩尼極清淨』,「摩尼」是如意,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極清淨」。心清淨,心裡面含藏的種子清淨,念頭清淨,行為哪有不清淨的道理!昨天晚上我們在此地,看了我們自己辦的多元文化的講座。昨天晚上當地同修來了有二十多位,我看將近三十位,熱烈的討論這些問題。談到,他們問:宇宙、星系從哪裡來的?怎麼形成的?這是大問題,問得很好!《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這一段經文講的藏識海是講所變。經上所講的都是無比的清淨莊嚴,所講的是一真法界、是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的居民,我們知道是法身大士。他們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了幾品,哪有不清淨的道理!我們今天居住的環境還是華藏世界,沒有離開華藏。為什麼我們今天所遇到的依正莊嚴這麼差?要知道,這是藏識所變,藏識裡面含藏不淨的種子,所以就變成五濁惡世;五濁惡世還是華藏世界。怎麼個變法?自己一定要曉得是從我們自己性識裡面所變的,不是別人性識所變的,這一點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如果別人性識所變會干擾我,諸位想想看,修行人怎麼能成得了菩薩?怎麼能成得了佛?不可能!我變得再清淨,我周邊的人不清淨,我受他們連累,我怎麼能有成就?這個觀念、想法是錯誤的。佛告訴我們,我們自己心清淨,境界就清淨。我們自己身心清淨了,我們看別人的境界也清淨;但是他看他的境界不清淨,我們看他的境界清淨。所以凡夫修行才能成菩薩,才能成佛。佛菩薩的本事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他能轉境,凡夫不能轉境界,道理在此地。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我們要能體會,要能懂得,要知道怎麼轉。轉的方法、秘訣,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

  諸位要知道,《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誰?自己,自性彌陀。自性彌陀之外,有沒有彌陀?有!他的名號也叫阿彌陀佛,他證得圓滿的自性,同名同號的阿彌陀!所以阿彌陀佛是性德的名號。那個阿彌陀佛已經證得圓滿的自性,我們向他看齊,我們跟他學習,我們也能證得圓滿的自性,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法法是平等的,法法是圓融的。契入境界之後,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華嚴經》上講的,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眾生是一個自己。宗門大德講是「沙門一只眼」,這句話我們多少能懂得他說的意思。

  所以,自己心裡面決定不能夠容納境緣當中的不善。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環境裡頭的不善決定不接納。我的心好像一個容器一樣,這個容器我只裝好的,不裝壞的,這是第一步。那個高級的,好壞都不裝,那你就成佛了;盡裝好的,不裝壞的,你是菩薩。你要記住,菩薩跟佛差別在此地,佛好壞都不裝。心是什麼?跟諸位說,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完全相融了,那個真高!我們現在做不到,至少我們學菩薩,只有善沒有惡,只有淨沒有染。你要能這樣修,你的功夫怎麼會不得力?開始學,一定要記住惠能大師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先學著「不見世間過」,你把世間過那個境界轉過來。怎麼轉法?我在講席裡講得很多很多,你不會聽有什麼法子?你聽不懂就沒有辦法,我講得很白很白。

  前天這邊的馮居士告訴我,學校裡很多教授在上課的時候講到和平與沖突問題,有很多他們用的專門術語,初學的人聽不懂。我跟大家一起學經教,我是盡可能避免這些名詞術語,一定要用很容易懂得的詞匯,我們才能得利益,才能得受用。學了要是不懂它的意思,不能落實到生活當中,這個東西,你想想看,我們學它干什麼?耽誤我們的時間,浪費我們的精力,那是我們很大的損失。除非在不得已之下,我們才用它的名詞術語。能夠變成白話,變成很容易懂得的言詞,我們一定要在這上下功夫。不能說說得別人都不懂,我們就全盤失敗了。有一些同學告訴我,我講的經好懂,有一些法師講的經不好懂。什麼原因?不好懂,他不是講錯了,他是名相術語用得多,就很難懂。內行的人容易,初學的人真的是不得其門而入。

  這個地方「寶岸摩尼極清淨」,換句話說,我們清淨心裡頭只裝清淨,只裝極善,不善的不淨的我們決定不裝。河的兩岸像一個容器,容器四周圍是岸。你懂得這個意思,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會用,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善良,這就是進步,這個就是佛菩薩。我們要認真努力來學習。不淨不善的要盡量把它淘汰掉,也就是放下。放下一切不淨,放下一切不善,你真正在菩薩道上,行菩提道。如果還有分別執著,你要記住,你雖然學佛,雖然出家了,你用的是輪回心。輪回心學佛還是造輪回業,果報出不了六道輪回,不能不明了。出家學佛如是,在家也不例外。

  我們只想別人好,社會好,大家都好,我們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我們覺得好,對方未必以為你是好,這是肯定有的觀念,肯定有的事實。為什麼?他是輪回心,我用的是菩提心。菩提心跟輪回心有沖突,我們要化解沖突,要祈求和平,真正沖突的因就在此地。我的沖突現在解除了,他的沖突還存在;我了解他,他不了解我。我覺得是好的,我認真努力做;他反對沒有關系,委曲求全為他服務。過個五年、過個十年、過個二十年,他就會覺悟。為什麼?他的道業也慢慢在增長,增長到這個水平,他就認識了。他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佛菩薩熱心給他服務,他還討厭,他還在旁邊不滿意,說風涼話,甚至於來障礙你。佛菩薩在九法界幫助眾生,受盡了委屈!你要懂得將來你作佛菩薩也要受盡委屈。你認為你做好事,別人對你恭敬,別人對你贊歎,哪有這個道理?到什麼地方做好事人家贊歎?到華藏世界去,到極樂世界,你去做好事,大眾都贊歎,諸佛都歡喜。九法界裡頭,難!六道裡頭就更難了。六道裡頭的人道以下,難上之難!天還好一點。哪一個佛菩薩不是受盡委屈?你要想不受盡委屈,你就別作佛菩薩。你要自以為是、貢高我慢、自尊自大,你就搞三途,三途眾生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一句話裡頭含義很深。

  因為心地純淨純善,『恆出如來本願音』,清涼大師說「浪出妙音」,用「寶岸摩尼極清淨」也行,有這個意思。河的兩岸,兩岸裡面是河流,河流裡面流的是什麼?流的是摩尼極清淨,就是我們說的純淨純善,所以它才出「如來本願音」。「恆出」,永遠沒有間斷。剎那剎那之間從來沒有間斷,念念都是為眾生,念念都是為正法。除了眾生、正法,決定沒有自己,這是我常常講的。為什麼常講?你們沒做到。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沒有貪瞋癡慢。我們今天初學,從哪裡下手?把這十六個字斷掉,就在這上用功。從什麼地方斷?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日常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常常提起來。不能不知道。

  「如來本願音」是什麼?我們這個道場的同學應當非常清楚、非常明了。為什麼?你們天天都有機會聽經,如果「如來本願音」都不曉得,你們的經就白聽了。所以早晨吃早飯,你們叫我講開示,我不講。為什麼?你們那個門非常堅固,怎麼開示也打不開。講開示,你要能悟入!你不悟、不入,可見得你那個妄想分別執著的門,那是鋼鐵做的門,佛菩薩來開示也沒有用處,也打不開你的門。古時候好,古時候那個門不是鐵門,它是茅草編的門,叫茅捨,一講開示,茅塞頓開;茅捨容易開,現在鋼鐵的門打不開。你們現在妄想分別執著是不是都是用鋼鐵做的門?

  「恆出如來本願音」,善導大師講得好(我還有刻了一個小圖章),「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直截了當的就給我們指出來,唯說彌陀本願海。如來本願音,就是彌陀本願海。什麼是彌陀本願海?總的綱領就是四十八願,《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要是細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如來本願海」。我今天講這些話,你們都應該很容易懂得,我講了很多很多遍。整個的佛法就是一句名號「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就這一句名號。名號是什麼意思?四十八願是解釋這句名號的,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叫你念佛?道理在此地。

  《無量壽經》是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解釋《無量壽經》的。所以古人講《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你能懂得這個話的意思嗎?一大藏教,我們今天講《大藏經》,全部大藏經講的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注解。《華嚴經》的細說就是大藏經,就是全部的佛法;全部佛法歸納到最後,「阿彌陀佛」一句名號。所以念這一句名號就等於把所有一切佛法統統都念到了。你說這個功德多大?但是許多人念,會念,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雖然不曉得,也好,阿賴耶裡頭種下了金剛種子。

  這些話大家聽了,當然常聽經的人沒有問題,初聽經的人不知道我在這裡說些什麼。我們再簡單具體指示出來,這不是我的指示,這是諸佛如來的指示。佛經裡頭有一首偈,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十六個字,這是佛說的。你看末後一句「是諸佛教」,不是一尊佛,諸佛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教化眾生的綱領就這十二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如果把這一首偈分配在三藏經典裡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律藏,三藏裡面的律藏;「自淨其意」是三藏裡面的經藏、論藏。十二個字把三藏經典的內容包括盡了,我們能夠聽懂。「諸惡莫作」是小乘戒律,「眾善奉行」是大乘戒律,是菩薩戒;「諸惡莫作」是比丘戒。在中國無論是出家、在家都受兩種戒,在家受五戒,五戒是小乘戒,是「諸惡莫作」;在家出家都受菩薩戒,菩薩戒是「眾善奉行」。所以中國出家人,大、小乘戒都受。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自淨其意」是定慧。這是佛法,佛教我們的內容,整個佛法教學的內容就是這個。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佛法律藏裡頭明文顯示出善惡的標准,善惡標准也是有很多層次,不一樣。就像讀書一樣,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學校裡給他訂的一些規矩不相同,各個層次有各個層次的解釋。譬如不殺生,我們初學人不殺生,絕不能傷害一切眾生的生命,這是初學,我們從這兒學起。高層次的,不但不能傷害他,連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都不能生,那個層次就高了。學習的科目相同,內容有淺深廣狹的差別,這個我們很容易理解。像在學校讀書,我們讀國文、讀數學,念初中一年級就有國文,就有數學;二年級也有國文,也有數學;大學裡頭也有國文,也有數學。科目一樣,內容淺深不一樣,你是在哪一個等級,你是在哪一個年級,不相同。大乘佛法裡面講菩薩有五十一個等級,像一年級、二年級,我們用這個來比喻,菩薩有五十一個年級,你是第幾個年級的菩薩,自己清楚。然後你才知道如何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年年升級,學習就會法喜充滿。《論語》裡頭「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學習就很快樂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近代印光大師也給我們說了一個佛法修學的綱領。這是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距離我們的時間很短,他老人家往生大概才半個世紀,不遠;換句話說,非常契機。他也講了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要懂得,這四句話可以說是世尊末法往下九千年最重要的修學綱領。什麼叫「敦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六和敬」。「敦」這個字,它的意思是恭恭敬敬、誠誠懇懇。「倫」是什麼?倫是我們同類的,同倫。我要以恭恭敬敬誠誠懇懇的心理、態度來對待我們同類的。同類是什麼?同類是人,我們在人道。無論對於哪一個人,不要分國家,不要分種族,不要分宗教信仰,不要分男女老少,也不要分親怨,一律平等的恭恭敬敬誠誠懇懇對待。你們想想看,這一句話是不是普賢十願裡頭的「禮敬諸佛」。大師提出這兩個字,真是對我們開出最好的治療的藥方。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把這樁事情疏忽了,疏忽了變成自私自利,變成我跟人都對立,這怎麼得了!看不出自己的毛病,都認為自己很好、很不錯,所有一切過失、不對的,那都是別人,這個在修行上是很大的障礙。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天天見的是世間過。不見自己過,只見世間過,你還能成就嗎?不能成就。轉境界從這裡轉過來,只見自己過,不見世間過。

  世間人有過是我自己做的不好,是我自己的過失。哪一個人有這種思想?有這個念頭?告訴你,諸佛菩薩就是這個想法,就是這個念頭。這裡面的理很深,境界很廣,我們要學,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你不學,你永遠不會懂,永遠入不了佛菩薩的境界。這裡面甚深之理,我們這麼多年來在講席裡常常說,說得很淺、說得很白。如果你稍稍能夠留意,真的想學,你哪有不懂的道理!懂了,做不到,不能做,那是什麼?你的習氣煩惱很重,你所懂得的不夠深刻、不夠透徹,所以它還不起作用。雖不起作用,你心裡頭多少有這個印象,提起來,你覺悟了;轉眼之間,你又忘掉了,這是正常的現象。如何來挽救?加強薰習!加強薰習就是加強學習。要多聽經,要多讀經,使經教的薰習能夠伏住妄想習氣的薰習,初步就成功了。這個初步是什麼?你入佛門了。入佛門的人,最低的條件是你有能力把煩惱習氣伏住,《金剛經》上講「降伏其心」,你有能力降伏其心,這個重要。

  然後再講「盡分」,盡分這兩個字怎麼說?全心全力為我們的同倫服務。真正發大菩提心,同倫還要擴大,擴大到什麼程度?擴大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什麼?讀了《華嚴》才曉得,我們的同倫不是只有人道是同倫,其他道也是同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說同不同倫?情,九法界有情眾生;無情,虛空法界,《華嚴經》上講的世界海微塵數的諸佛剎土,那是無情的。同圓種智,完全是同倫。這個是如來的境界,是深位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講深位,八地以上。蚊蟲螞蟻、樹木花草,乃至於微塵,哪一個不同倫?我們要怎樣盡心盡力為他服務?從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能做到純淨純善,這是真正為他們服務。我們的心還有少分不淨,我們的行還有少分不善,那不是服務,那是得罪!這個話聽起來好像很嚴重,我跟你講的是事實,一絲毫沒有誇大。你要懂要明了,契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契入這個境界,跟諸位說,生死了了,沒有生死了;契入這個境界就是證得清淨法身。為什麼不努力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精進?為什麼要留戀五欲六塵這些極端不正常的享受?

  「財、色、名、食、睡」是極不正常的享受,我常常把這種享受比喻作吸毒。我們知道吸毒傷害我們的身體,五欲六塵的享受傷害你的品德,傷害你的戒定慧法身。每個人都有五分法身,這是大家都平等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你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毀損你的三學、五分法身。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聰明人,他們清楚,他們明了。所以佛陀在世為我們示現的,菩薩、祖師大德們為我們示現的,一切隨緣,清淨沒有染污。物質生活、衣食住行什麼都好,決定沒有說要求我要怎樣怎樣,沒有,什麼都好。你說隨緣多快樂,自己快樂,別人也要快樂。一定要有這麼講求、那個講求,自己麻煩,別人也麻煩。

  盡自己的本分,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盡心盡力。我過的是什麼生活,我是在哪一個工作崗位。學經教,你一定把經教學好,能夠把這一部經講解透徹;不但講解得透徹,自己要做到,自己要表演出來給別人看,你這才叫盡心盡力。我自己沒做到,我沒有盡到心,我沒有盡到力。如果我們都有這樣學習的心態,你的妄想、雜念、過失自然就少了。為什麼?沒有功夫去想了,念念都與經教相應。佛是這樣行的,也就是說佛是這麼做的,我也要學佛,跟佛一樣的作法。這個不能不懂。

  第三句『一切諸佛』,你看,不是一尊佛,不是說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是一切諸佛,他們過去現在都是這個作法,我要向他學習。我們今天學習的標准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最近,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我們要了解。所以將來有機會我們開一門課,釋迦牟尼佛傳,把釋迦牟尼佛介紹給大家。我們的教材用大藏經裡面的《釋迦方志》、《釋迦譜》,大藏經上有這兩部書。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前面講的第八首偈。我們要怎樣落實在生活當中,向佛陀學習?佛所行的是什麼,佛所想的是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總而言之,佛所想的是普度眾生。要怎樣度眾生?度眾生也是佛門的一個術語,要用現在話來說,度就是幫助;換句話說,佛之所思是如何幫助眾生。幫助眾生什麼?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就這麼一個念頭,所行的就這麼一樁事。所以佛法的宗旨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眾生有苦有難,苦難從哪裡來的?苦難是從迷來的。迷什麼?迷惑宇宙人生真相,他不了解,他不明白,因此他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錯了;想法看法錯了,當然他的作法、說法也就跟著錯了。這個錯誤不是沒事了,錯誤感得來的果報就是苦,特別是六道。

  佛給我們講六道眾生他的受用,三類苦報:苦苦、壞苦、行苦,他的享受、感受總不出這三大類。要是在欲界裡面,這三大類的感受你統統都沒有辦法離開。如果你生到色界天,苦苦的感受淡薄了,甚至於你把它忘記掉了,但是壞苦、行苦那個感受是很明顯的。再提升到無色界,連這個身形都不要了,壞苦的感受也沒有了,行苦還在,還有明顯的行苦的感受。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三界統苦」,這個苦就是有輕重的差別,你沒辦法離開苦。苦怎麼造成的?迷惑造成的。要想真正把這個苦斷掉,永遠斷掉,只有覺悟。由此可知,佛家的教學的內容,主旨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佛能辦這個事情,菩薩也能辦這個事情,祖師大德們還是可以辦這個事情,我們為什麼辦不了?我們自己沒有覺悟。

  自己沒有覺悟,如何能幫助別人覺悟?這個話大家聽了還是沒有辦法透徹的了解。我們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怎麼能幫助別人放下?再說得淺白一點,我們自己沒有放下瞋恚,沒有放下憤怒,怎麼能幫助別人放下瞋恚、憤怒?為什麼佛菩薩能幫助人?佛菩薩的心沒有瞋恚、沒有憤怒,所以他能幫助別人。我們今天的心還有七情五欲,還有貪瞋癡慢,你就沒有辦法幫助眾生,你只能說說而已,你不能做出一個覺悟的樣子給人看。佛菩薩行,說到他做到,這一點我們不能不佩服。我們今天說到做不到,所以別人看到我們這個樣子,對我們的信心打折扣了。你叫我這樣做,你自己為什麼沒有做?不服你!他也知道你說的是好話,你自己都不會做,你來騙我,你叫我吃虧,你叫我上當。他把你講的想歪了、曲解了,是這個原因。所以凡夫度眾生,難!不是容易事情;佛菩薩、祖師大德容易。

  晚近印光大師,一定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大家服了,真的我們講的是心服口服,沒有話說了。對老法師生起恭敬心、仰慕心,想學他還學不像,生慚愧心,這個教育才能成功。我們學佛,今天大家都很清楚,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它的性質,今天來講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佛一生從事於這個工作,真的是「敦倫盡分」!這句話給釋迦牟尼佛打分數,他老人家是滿分,真做到了。「閒邪存誠」,都是佛做的。我前面跟諸位說,我們的心決定不能夠容納一切眾生的不淨不善,我們不容納這些,這就是「閒邪」。閒是防止,防止邪思、惡見,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要防止,我們的心得清淨。心地純淨純善,我們的言行自自然然純淨純善。戒律、威儀不必一條一條去學習,這叫什麼?道共戒!道是心,心純淨純善,怎麼會做出壞事!當然你的行為也淨也善了,就這麼一樁事情。諸佛所行的,印光大師講得好。後面那個囑咐尤其重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其音普演皆令見』,這一句「其音」就是佛的音聲,就是教學。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文殊菩薩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耳根利!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明了,不能不學習。學佛到底學的是什麼,自己總要清楚,總要明了,要學得跟佛一樣的,把自己所修學統統做到,表演給社會大眾看。「其音普演」,普是普遍、是平等,演是做出來給一切眾生看,讓一切眾生看到之後,他能覺悟,這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眾生才真正能夠離苦得樂。眾生沒有破迷開悟,沒有離苦得樂,是我做得不夠好,我對不起眾生,我對不起佛菩薩。諸位如果常常有這個心,常常有這個念頭,你的道業自然天天在長進。你沒有這個念頭,那就難了,你怎麼能進步?

資料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一三卷)  2002/8/1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