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父子有親的天性最能讓人的潛力不斷發揮出來


   父母跟孩子那種天性,我體會最深的就是我姊姊那時候剛生孩子,小外甥在我們家,他媽媽坐月子,他在我們家待了幾個月。結果每一次他哭了,就肚子餓哭了,本來我跟我姊姊、我母親在吃飯,我姊一下就跳起來了。我母親跟我都覺得什麼事?孩子哭了。很奇怪,孩子哭,我都慢半拍,他媽媽都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了。然後孩子學講話,牙牙學語,講了一大堆,我一句都沒聽懂,然後他媽媽每句都聽懂,還做翻譯,一句一句翻譯給我們聽。你說那個是言語在聽,還是心在聽?那言語我也聽到了,怎麼聽不懂?所以這個是天性。

父母就是用這種天性去鼓勵孩子,孩子在這種完全的信任當中,他學會走路了,學會很多生活的能力。而孩子對父母的孝也是天性,你看父母,他不對了處罰他了,他不只沒有任何責怪,還往父母的懷裡鑽。而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對父母的那一分天性的愛,終身保持。保持著赤子之心,這個人太快樂了,而且他一定又能夠把對父母的孝心,延伸到對一切人的愛心。我們在二十四孝看到,多少的孝子隨時都能感覺到父母的心,像曾子孝順的榜樣。以前這些長者厚道,他的朋友來找曾子,曾子的母親看朋友都是走了幾天,甚至上把月的路程才到家裡來,還讓朋友等,老母親於心不忍,可是曾子又上山去砍柴了。

所以情急之下,咬了一下手指,曾子馬上感覺心裡不舒服,趕緊趕回家看到母親,跪下來,母親,家裡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曾子的母親馬上很欣慰,沒什麼事,朋友來了,不要讓人家多等。終身保持這個孝心。我們看看,我們現在母親咬得手指流血了,我們有沒有感覺?讀德育故事就是效法聖賢人,感覺到我們跟他們的差距非常遠,所以德行比於這些聖賢人,人就“知恥近乎勇”,提起勇氣效法他們;欲望要跟下階層的比,那我們就知足了,我們也沒有比人家差。所以天性保持,而這個天性的愛,最能讓人他的潛力不斷發揮出來。所以縱使孩子現在已經十五、十六歲了,我們還能回到孩子學走路那個時候,父母信任他、鼓勵他的那個心境,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也能感覺得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恭摘自蔡禮旭老師演講集  學祖宗智慧,改人生命運 10-012-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