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學佛法摘要:佛學篇 一

 

四重恩

   佛門裡天天念回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講到「恩」,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好像是應該的,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這怎麼得了!別人贈送、 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之人,不會有好果報。

   四重恩,第一是「父母恩」,第二是「老師恩」,佛菩薩是老師。父母生我們、養我們,這個恩德不能忘記。如何能報父母恩?自己成聖成賢,斷煩惱,開智慧, 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報父母恩。佛家諺語常講:「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我們不能成就,怎麼能報父母恩?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知道,自己修行有成 就,過去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沾光,都超生。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若不是老師的教導,我們怎麼知道世間有佛法?怎麼知道世間有聖賢的教誨?所以, 老師的恩德比父母還大。

  第三是「國家恩」,從前講國主恩,你沒有國家,你在今天這個社會沒有國籍,你是世界上的流浪者,沒有國家保護你,身心都得不到安穩。古人講「食毛踐土」,我們生活所需是這個地上生產的,來供養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居住在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對我有恩,所以,要知道報恩。

   第四是「眾生恩」。一切眾生對我有恩,為什麼?人是社會動物,離不開人群生活。我們吃的東西是農夫種的,穿的衣服是工人織的,所有社會一切大眾與我的生 活息息相關,都有恩德。古人講:「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知恩報恩才是個人。如果你不知恩,不知報恩,說老實話,連畜生都不如,因為畜生都懂得報恩。

  由此可知,忘恩負義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果報決定在阿鼻地獄。知恩報恩是「行好事」的先決條件,這是「行好事」的大根大本。在佛法裡面,到什麼地位的菩薩才落實知恩報恩?《大智度論》說,知恩報恩是二地菩薩以上主修的課程,所以二地菩薩才真正落實了。
  回向偈只有八句,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占了兩句,因為這兩樁事情要緊!古大德、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確實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湧泉為報,對於恩德念念不忘,所以我們尊稱他為佛菩薩,尊稱他為法身大士。

  而「上報四重恩」,我們要拿什麼報恩?「願以此功德。」如果你每天認真修行,那是功德;若是敷衍塞責,你念回向偈就是自欺欺人。這一定要曉得。
  (節錄自「淨宗學院培訓目標」21-112-06.21-112-07)

普賢之德

  古德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這種做法確實是有根據的,就是根據《無量壽經》第二品「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經文。這一句在淨土宗來說非常重要,使我們明了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賢之德。

   大乘經論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注意,那個「圓」是指圓滿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講的圓教的佛果,這是究竟圓滿。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 從下下到上上統統修的是普賢大士之德,難怪連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賢菩薩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根據,我們從經典裡面找出來了。

  (節錄自《無量壽經菁華》2-18-01【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感應道交

   佛法講:「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三寶自然就加持。感應之事,無關乎聰明愚笨。譬如佛在世時,有一位周利槃陀伽,可謂愚笨之極。教他念「條帚」兩個字, 念「條」忘了「帚」,念「帚」忘了「條」。佛很有耐心,教了很長的時間,他才把「條帚」兩個字記住,後來證了阿羅漢果。問題在於你肯不肯真心去教,是否有 耐心去教,哪有學不會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具足萬德萬能,怎麼會學不會!為什麼學不會?自己沒有信心,這是最大的障礙,不相信自己能學得會。所 以,大經常講:「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一定要斷疑生信。
  (節錄自21-112-07【行好事-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同事攝

   四攝的前三條:布施、愛語、利行,皆可以學,唯獨「同事攝」這一條要有真實的定慧,方能學習。「同事攝」,就是一般講的「和光同塵」。譬如你的朋友喜歡 跳舞,邀你同跳,若你有定有慧,就可隨緣與他同事;若無定慧,就不能與之同事。所以,同事攝是法身大士方能做到,因為法身大士無論在什麼環境,心地是清淨 不染。你喜歡跳舞,他跳得比你好,可以做你的老師,你就會佩服他、尊敬他;然後他才教你佛法,這就度眾生了。由此可知,「同事」是隨順世間人的愛好,而循 循善誘的一種度眾生的方法。若定慧不具足,身心世界沒有完全放下,善事可以同事,惡事即使有心也決不能同事。

  而法身菩薩是善惡都隨緣。《華嚴 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示現愚癡,善財童子參訪他,與他同事。伐蘇蜜多女示現貪欲,甘露火王示現瞋恚,殺人不眨眼,但他們在境界裡得真清 淨,一念不生。若非法身菩薩,決不能與之同事,若與這些人同事,沒有不下地獄的。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甘露火王做這些事是成無上道,不會墮地獄,他們 是在境界裡修清淨心。所以,到那個境界,「淫怒癡」即是「戒定慧」,是一不是二。我們不是法身菩薩,「淫怒癡」就是三惡道,「戒定慧」是四聖法界,這兩個 境界迥然不同,因果不一樣。法身菩薩契入一真法界,妄想、分別、執著全斷了,所以「淫怒癡」跟「戒定慧」是一不是二。我們有「我、你、他」,有分別、執 著,隨順「淫怒癡」,決定墮三途。這必須要清楚、明了。

  (節錄自21-112-07【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菩薩

   「菩薩」是梵文音譯,古譯為「大道心眾生」,意思是志在求了生死出三界、求作佛作菩薩,發這種心的人是菩薩。玄奘大師將之翻作「覺有情」,翻得更為貼 切,意思是有情凡夫;換言之,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而菩薩與一般人不同之處,就是菩薩覺悟,一般人迷惑。迷惑就是凡夫,覺悟就是佛菩薩。覺悟有程度上的 不同,於是有大菩薩、小菩薩,因此菩薩的階位有五十一個。初信位的菩薩覺悟了,他要是不覺,他不信佛;真正信佛的人是菩薩。我們有沒有信?很難說,你要是 真信了,你就是菩薩。

  (節錄自21-112-09【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不壞世間法

   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就是經教。但如果經教涉獵得再多、讀得再多、聽得再多,不能依教奉行,還是會墮落。真正能幫助我們脫離三界六道,往生佛國的,這 是真實學問。所以,世間事我們還要不要做?要做。「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要認真做,做出好榜樣給世間人看。學佛不是消極的,是積極的,學佛真正能夠 為社會、為眾生服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做再多好事不居功。不要說「我做多少多少功德」,你有這種念頭,對你往生就產生障礙。有這種念頭,來生就脫離不 了六道,只能在六道享福而已。

  (節錄自《華嚴經》12-17-612【決擇意化】)

佛菩薩

   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薩是人,也不是神仙。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佛陀」是古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換言 之,此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覺悟明白,沒有絲毫疑惑錯誤。「菩薩」也是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對宇宙人生正在求覺悟,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覺悟,但是還 沒有圓滿。我們把這些名詞術語搞清楚,才曉得原來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佛陀教學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裡面有學士、碩士、博士。佛教育裡面, 最高的學位是佛陀,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辟支佛,再其次是阿羅漢,這是佛教四個學位的名稱。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大意》19-15-01)

三世怨

   現今世界上,大富大貴之人,做總統的、做國王的,擁有億萬財富的,過去生中都是在佛門修大福報。但是他們著相修福,這一生福報現前,一享福就迷惑了,不 肯再進修;福報大,造業大,這一生福報很快就享完。他們沒有智慧,沒有遇到善知識,「迷而不覺」,再加上「邪而不正,染而不淨」,福消得厲害,多生多劫修 的福,十幾二十年就消光了。福消了,罪業現前,來生就到三途惡道去了。這就是佛法常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忘記修福,造罪 業,福享盡了,罪業使第三世墮落。這是佛在經論中無數次的警告,提醒我們。

  (節錄自《華嚴經》12-17-612「決擇意化」)

三種真實

   《無量壽經》上,佛教給我們三種真實。「住真實慧」是自利。「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是自受用,即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惠以真實之利」是 他受用,就是惠以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個真實利益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愛」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無私的大愛,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惠以真實之 利」。一切眾生包括植物、動物乃至礦物,再擴展到自然現象,這些全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眾生的意思很廣。

  《無量壽經》是一部難得的好經,我們 細細去讀這一部經,思惟經中的義理,明了佛對我們的教訓,然後再看這個世間各個宗教、古聖先賢,他們的心行、言語其實都不離《無量壽經》。說法、做法盡管 不相同,原理、原則決定是一致的。於是我們肯定,他們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化身,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示現。於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級的行門,我們修學也輕而易 舉。這個最高的修行就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的恭敬心,與恭敬一切諸佛沒有兩樣。

  (節錄自21-94一切眾生皆成佛)

六根

   我們的六根是工具,好比我們用的電器一樣,每個電器有不同的作用,但它的能是相同的。佛講,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見、聞、覺、知是 心,不是眼耳鼻舌,心是一個,所以工具不一樣,作用就不相同。譬如電器,電流在哪一個工具上,就產生不同的作用。由此可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工具,心識 是相同的,是一個,決定沒有錯誤。
  (節錄自《華嚴經》12-17-327【無量諸佛現世間,普為眾生作福田,福海廣大深難測,妙目大王能悉見。】)

本覺本有

   「發起意化」,就是要知道幫助眾生發起宿世的善根。我們一定要肯定一切眾生都有善根,佛法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諸佛菩薩的言詞是多麼肯定!中國 古人也是非常肯定「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善根、佛 性,這是本有的。不覺是無明、煩惱、妄想、執著,這是本無的。本無的,決定可以斷除,斷不掉是你不肯斷,你要是肯斷,立刻就可以斷。本有的,決定可以證 得,因為它不是外來的。

  換言之,十善業道是你本有的,十惡是本無的。六波羅蜜是你本有的,六波羅蜜的反面是六種障礙,那是本無的。布施波羅蜜 是你本有的,悭貪煩惱是本無的。持戒波羅蜜是你本有的,惡業是本無的。忍讓是你的性德,你本有的,嫉妒瞋恚是本無的。精進波羅蜜是自性本具的,懈怠懶散是 本無的。禅定是本有的,散亂是本無的。般若智慧是本有的,愚癡無明是本無的。從這裡就建立信心,本有的,我一定可以恢復,我可以證得;本來沒有的,我決定 可以斷除。而本來沒有的,為什麼現在這麼難斷?習氣!你被這些不良惡習氣熏染的時間太久了,所以感覺得斷煩惱好難好難!其實覺悟明白的人不費吹灰之力。由 此可知,難與易關鍵在於「覺悟」。你覺的程度愈高,斷煩惱、證得自性的性德很容易;你覺悟的程度不高,你斷煩惱、證性德難!

  (節錄自《華嚴經》12-17-612【發起意化】)

四淨德

  「四淨德」:常、樂、我、淨。「常」,永遠不變。「樂」是真快樂,決定沒有苦,苦樂憂喜統統沒有是真樂。苦樂的樂是相對的樂,不是真樂。「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世出世間法統統不沾染。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21【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

禅定

   「禅定」,外不著相稱作「禅」,內不動心稱作「定」。再說明白一點,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這是禅。外面境界是花花世界,五欲六塵天天在誘惑你,你不被它 誘惑,這是禅。內裡面不起心動念,不起貪、瞋、癡、慢,這是定。外不著相不是對於外面境界相一無所知,而是樣樣都清楚明了,那是真智慧。所以,智裡面要有 禅、有定,定裡面要有智,定慧相資,定慧等學,這是佛法,決定不能偏在一邊。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7【其樹周圓,鹹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

四攝六度

  佛教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十個綱領,就是「四攝六度」。與自己最接近的是家庭、夫妻,夫妻如何能好合?修四攝六度。四攝六度用在一個家庭,就是儒家講的「家齊」;用在社會就「國治」,社會安定繁榮;用在世界就世界和平,即儒家講的「大同之治」。
  我們何以做不到四攝六度?一是自己的學養不夠,但這不能怪自己,因為我們沒有接受到這個教育。古時候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一生就從事於這個工作,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明了。

  四攝六度是性德,不是佛發明的,本來如是,我們不能做到就是自己錯了,違背了性德。王陽明先生講「致良知」,良知是心性裡本來具足的。我們本來的行為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用宗教的話來說,就是與神、上帝完全相同,現在何以不同?迷失了自性。
  (節錄自21-94一切眾生皆成佛)

甘露

   何謂甘露?傳說這是天上的一種飲料,這個飲料喝了之後會長生不老,所以稱之為「甘露」。古德用甘露來比喻佛法,說佛的教法是甘露法,這個比喻一點都不過 分。佛法確確實實讓我們永遠脫離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契入大涅槃境界,大涅槃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使我們永遠脫離煩惱。永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 惱,就得清涼自在。煩惱從何而來?從迷失本性而來。這個東西本來沒有,是因為迷失了本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才產生煩惱。
  (節錄自《華嚴經》12-17-324【汝觀如來性清淨,普現威光利群品,示甘露道使清涼,眾苦永滅無所依。】)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是耐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能忍耐,絕不急躁。《金剛經》雲:「一切法得成於忍。」大事業要有大的耐心,小事業要有小的耐心,沒有 耐心不能成就。我們常講眾生這麼苦,佛菩薩為什麼不來?佛菩薩很有耐心,他在等待,因為現在來沒有用處,大家不聽話。等到大家喜歡聽他講話,喜歡依教奉 行,他就來了,即所謂「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
  (節錄自21-88)

法身

   「法身」。「法」是萬法,即一切法,包含宇宙之間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現象、一切因緣果報,這裡面分類有動物、植物、礦物,除此三個之外,還包括一些自 然現象。法的意思太深廣了,這是一個代名詞。所以,佛法無邊是真的,為什麼?法無邊。何謂「佛」?覺,對於一切法的智覺,當然也沒有邊際。法身是什麼意 思?一切諸法就是自己的身,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禅宗大德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說出一句話︰「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只眼。」這個意思顯示他 證得法身,他不是以為自己這個身是身,而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這就是證得法身。這個身有生滅,而法身常住,不生不滅。以法為身,法確實是身。怎麼是 身?所有一切法,連這個虛空都包括在其中,都是自己心性變現之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法身。法身坐什麼道場?法身是「非坐而坐」,無所不坐,這是法 身道場。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12【身恆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弈,如日輪出,照明世界。】)

觀自在

   佛、法身菩薩何以這麼自在?《般若心經》頭一句「觀自在菩薩」,「觀」就自在了。何謂「觀」?離妄想、分別、執著是「觀」。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的是妄 想、分別、執著,所以沒有觀。觀是智慧,沒有觀是煩惱。我們用煩惱面對外面的境界,對人、對事、對物都用煩惱、情執,所以我們雖然學佛,天天也聽經,但只 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功夫不得力。如果我們真肯學,捨棄妄想、分別、執著,用觀照,功夫得力了,就提升到「觀行即佛」。你的觀落實到生活上,生活是 行為,就是觀行。你的功夫真得力,所學的東西都能用上。再往上提升一級是「相似即佛」,這就出了六道,到達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佛)。相 似是有一點像,但還不是真的。還要再向上提升,「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就稱為「分證即佛」,這時你是真佛了。雖是真佛,但還不圓滿,古 人比喻這像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是真月,但還不是十五的月亮,沒有圓滿。但只要是真的,就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法身大士。

   我們要把自己從名字位提升到觀行位,修行才真正上軌道。如果永遠住在名字位,就無法脫離三途。只要提升到觀行位,就決定不墮三途,你在六道的三善道,不 會墮到惡道,而且三善道決定在人天道,也不會墮在阿修羅道。「觀行」,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真干」。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能做 的,決定不可以做,這是落實「觀行」。
  (節錄自《華嚴經》12-17-0329【汝觀如來自在力,十方降現罔不均,一切眾生鹹照悟,此妙光明能善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