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昨日廣州演講:服務社會比成佛更好

    
    

星雲大師昨日演講的題目是“看見夢想的力量”。南都記者 譚慶駒 攝星雲大師昨日演講的題目是“看見夢想的力量”。南都記者 譚慶駒 攝

  昨再次來穗,講夢想析人間佛教

  南都訊 記者安小慶 實習生邱慧君 謝青 “我只是一介凡僧,再次來到廣州,幸會幸會!”昨日清晨,秋燥多時的廣州落下久違的細雨。“台灣星雲大師廣東行”活動昨日上午開啟。未來三天,致力於推動海峽兩岸宗教文化交流不遺余力的台灣高僧星雲大師將在廣州舉行兩次專題講座、一筆字書法展覽,並前往佛山仁壽寺和韶關南華寺參訪。

  繼2006年和2011年之後,這是星雲大師第三次造訪廣州。據悉,本次“星雲大師廣東行”由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廣東僑界人文學會、台灣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台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旨在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進一步加強兩岸禅宗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粵台兩地佛教事業的發展。  再度來穗:贊廣東對佛教貢獻大

  昨日上午的媒體見面會上,自稱“一介凡僧”的星雲法師講述了廣州與佛教的歷史淵源。“佛教,本發源於印度,卻是在中國光大。它通過兩條路線傳到中國,一條是絲路,一條是海路,增加了中國文化的力量。廣東,對佛教最大的貢獻就是六祖慧能大師。他是廣東人,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花。錢穆博士曾說,假如中國沒有慧能大師,中華失色。他把禅門的五宗七派、一花五葉散播出去,貢獻很大”。

  他的夢想:中華團結、人民安樂

  3000位聽眾,兩束追光,一位高僧。完成昨日上午的媒體見面會後,下午兩點半,星雲大師來到肅穆典雅的中山紀念堂,為3000名聽眾舉行“看見夢想的力量”專題演講。

  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中,星雲大師通過講述六祖慧能、地藏王菩薩、唐玄奘、趙樸初和太虛大師這五位佛教界人士的故事和“段子”,闡述夢想的力量。演講結尾,他表示“中華團結、萬家生佛、社會和諧、人民安樂”是他自己所懷抱的夢想。

  接下來的三天內,星雲大師還將舉行“幸福與安樂”的專題講座,出席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的“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開幕式,並將前往佛山仁壽寺和韶關南華寺參訪。

  現場

  一日三念趙樸初

  星雲大師很忙。昨日一天,日程滿滿。再次來到大陸,星雲大師一天內三次感念一位故人——— 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

  昨日上午回答記者關於為何要推行人間佛教時,他提到早年與趙樸初相見時,曾討論並認同未來中國需要的就是人間佛教。昨日下午舉行的講座中,他以趙樸初推動人間佛教的故事來闡述他的夢想。後來,在提到自己已出版的新書《百年佛緣》時,星雲大師再次念及故人:“我最感念趙樸初先生”。據悉,《百年佛緣》中亦有專章講述其與趙樸初的交游故事。

  據報道,星雲大師和趙樸初相識於1986年的泰王六十歲大壽慶典。當時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身份代表中國大陸出席慶典的趙樸初,礙於兩岸情勢,沒有和星雲大師等台灣高僧有太多交談。典禮開始不久,趙夫人突然咳嗽不止,坐在後面的台灣慈惠法師拿出止咳糖遞給她。趙樸初當晚回贈作品以示感謝,並與星雲大師暢談甚歡,並在之後的歲月中,共同攜手了促進兩岸宗教、文化領域的交流和互動。

  長久以來,星雲大師將趙樸初視為“最敬重的長者”和“最知心的朋友”。1994年4月,趙樸初更以87歲高齡,專程在星雲大師抵達南京的數天前,從北京搭乘十八小時火車到上海,再換乘五小時火車趕到南京等候。

  星雲問答

  談人間佛教

  原來的佛教毛病太多了

  問:數十年來,您不遺余力推廣人間佛教的初衷是什麼?

  答:佛的教,都是對人說的,他沒有對天上說,也沒有對畜生說,也沒有對地獄說,對人說的就叫人間佛教。原來的佛教,毛病太多了!比如,我們不應只是把佛教放到山林裡,而應該回到社會來,放到人裡面;佛教不應該只在寺院裡,在寺院裡的佛教是少數人的,應該走到家庭裡,讓每個家庭都享受著佛教的慈悲、仁愛、和平或者歡喜。不能讓佛教成為出家人的專利品,(這樣)太可惜了,讓這麼好的真理能普及於社會,播撒中外,讓大家都能得到佛教的一些好處。所以現在我們大陸的佛教要從這方面改善,人間佛教應是中華文化、中國未來輔導政治、發展社會、增加道德、淨化人心的一種服務。

  談修佛

  燒香、磕頭沒有必要

  問:請教大師,人間佛教能修成佛道嗎?

  答:人成即佛成是一種形式,我們人做好了,佛道就做好了。在佛門裡面,像現在念佛、拜佛、信佛,還有燒香、磕頭,這個都沒有必要。最重要的要行佛,要行慈悲,要行無物,不要執著,不要計較,要行仁慈、仁愛,要行智慧。我覺得不要成佛,我自己就不要成佛。你說你成佛做什麼?做菩薩做眾生的都能服務社會,這比成佛要好,要重要。

  講“段子”

  慧能大師說“佛性不分南北”

  問:您知道哪些我們廣州人不知道的關於佛的故事和經典嗎?

  答:六祖慧能大師年輕時是砍柴的農夫,26歲從廣東去參拜禅門的五祖。經過寺院佛堂時,弘忍正在和四百多名弟子講道。看到這麼一個衣冠不整的人就問:“你從哪裡來?”“我從廣東嶺南來。”“嶺南?嶺南人沒有佛性。你來這裡學什麼佛?”慧能那時候叫廬行者,就答了一句:“人有南方人、北方人,佛性也有南方和北方的分別嗎?”

  談醫患沖突

  醫要有醫德,病人也要感恩

  問:大陸的醫患沖突非常激烈,也出現患者傷醫事件。您能否談下看法?

  答:醫要有醫德。病人也要有感恩的心。假如說有個錯誤,也不能完全怪醫生,醫生能看病,不能救命。我們的命活得長或短,與自己的關系比較重大。有一次,我記得有一位醫生問我:“出家人怕不怕死?”我想醫生問我這句話,我如果說怕死,他說我出家人沒有膽量。我回答他:“死,不怕。死好像睡覺,人的死亡也是美好的。但怕痛,開刀,麻藥不夠,技術不夠,本來是很有風度的英雄,痛得大叫,變成狗熊。”所以,醫生和病人都應互相多做一些溝通。O K?

  人物

  星雲大師,1927年生於江蘇江都(今揚州市),1938年在南京棲霞山寺出家,1949年遷居台灣。1967年在高雄創辦佛光山,為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國際佛光會創辦人,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近年來海峽兩岸宗教交流的重要推手。先後在世界各地開辦寺院道場200余所,著有110余種佛學著述。數十年間踐行“人間佛教”,認為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乃至國際化。

明華居士點評:星雲法師的談話,對我們很多在家師兄來說很有意義,據我所知情況,相當一部分師兄,以成佛為目標,甚至忘記了做人的根本,如有些師兄認為放生很重要,結果身邊人有難時卻不肯幫助;有些師兄為了念佛打坐修行,卻忘了照顧身邊的人等等。人成即佛成,服務好社會,是佛子的重要任務,也是大家積累資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