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不計眾苦,少欲知足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兩句是經文。下面是念老的注 解,「計者,計較執著也」。佛經裡面常常用這個字,就是我們所說的計較,佛法說執著,執著就是計較,所以斤斤計較,嚴重的執著。苦,這不計眾苦,「苦者, 《佛地經五》曰:逼惱身心名苦」。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壓力,精神的壓力、物質環境的壓力,這就叫苦。「眾苦者」,這是苦多,苦太多了,佛經把它分類,有內 苦、有外苦,內就是身體,外就是你的環境,給你壓力。「三苦」是佛學專有的名詞,它把苦分為三大類,下面這個苦字是名詞,「苦苦,壞苦,行苦」,上面這個 字是動詞。屬於身心苦惱這一類的苦,稱為苦苦。苦苦裡面又分為八種,生、老、病、死,這是苦苦,環境上有求不得苦、有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喜歡的東西, 不願意看到、不願意聽到,偏偏叫你常常看常常聽,這一類叫怨憎會;愛別離,喜歡,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希望常常能在一起,偏偏要離開,叫愛別離苦,這都是屬 於環境上的苦。另外一種叫五陰熾盛苦,這個五陰內外都有,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包括身體,身體有病痛,這都是身苦;精神,受想行識,你的感受、你的念 頭。這些苦它永遠不離開你,一切時、一切處都會遇到,它不會終止,這叫行苦。最後一個識,識就是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合起來八種苦,佛經上常講「人 生在世,八苦交煎」。
底下說,「分類不同,均表苦類眾多。菩薩了達一切諸苦皆是 虛妄」,這一句重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八苦的相、二苦的相、三苦的相,「畢竟不可得」。誰在受這些苦?身體,身體不是我。這個道理就深了,我精神上受 苦,精神也不是我,我到底是什麼?我有沒有?真有,靈性是我,沒人知道。世間聰明一點的人,他認為靈魂是我,算很不錯了。靈魂是不是我?是我,是個迷惑顛 倒的我。靈性迷了就叫靈魂,覺悟了就叫靈性。靈魂出不了六道,它的活動范圍有局限。六道的范圍已經相當大了,上面到二十八層天,下面到阿鼻地獄,活動空間 大多了,但是它出不了六道。靈性就超出,靈性超出它到十法界,再要超越,那就是遍法界虛空界,它什麼障礙都沒有。靈性裡面時間跟空間都沒有了,換句話說, 它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它沒有遠近。諺語所謂「無遠弗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宇宙的邊際它看起來就在眼前。佛法的教學沒有別 的,最後的目標是教我們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能力現前,叫萬德萬能。能力現前,意思就是沒有你做不到的事情。沒有你不知道的事情,那 是智慧,沒有你做不到的事情,這是能力,另外還有個相好,你的自身跟你的環境非常美好,裡面挑不出缺陷,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經上講的極樂世界就是的, 《華嚴》講的華藏世界就是的,全是自己本能所現出來的。
那我們現在的環境沒有離 開本能,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迷了自性,這個形相扭曲了。只要我們把心態改過來,也就是念頭,念頭恢復正常,外面環境全部就正常。這不是難事,難在了解事 實真相,這個事情難。這六十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佛法確確實實是知難行易。行是什麼?就是放下。我跟老師第一天見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知, 難!放下容易,只要你肯放下,境界馬上就提升,馬上就可以恢復正常。障礙是什麼?障礙是我們怕苦,我們討厭這個苦,我們的欲望太多,欲望放不下,這是障 礙,這是墮落的障礙,這是把性德扭曲的因素。這個東西一定要懂得,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執著,你就自在,現在的話說你就解放了。
菩薩了達一切眾苦皆是虛妄,不但苦是虛妄,樂也是虛妄。極樂的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的樂是相對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樂,那是苦暫停了一下,你覺得很快 樂。譬如我們這個身體,這身體不是個好東西,身為苦本。「我的身體不苦」,沒錯,你吃飽了,你不知道苦,如果你一天不吃飯,那餓得很苦,兩天不吃就更苦。 苦是真的,樂是假的,肚子餓了吃飯很快樂,吃一碗很快樂,吃兩碗還不錯,叫你吃個二十碗、三十碗,樂就變成苦了。樂會變成苦,樂是假的,苦永遠不會變成 樂,這個苦是真的。打你一鞭子你很痛,痛苦,打你一百鞭你更苦,不會變成樂。苦不會變成樂,樂會變成苦,這叫樂極生悲!喜歡跳舞的,不錯,跳舞很快樂,叫 你跳上七天七夜,你得喊救命了。樂會變成苦,這肯定的。這都不是真的,假的,苦樂二邊都是苦,二邊都離開才是樂。所以極樂那個樂很少人能體會到,那個樂是 什麼?清淨心是樂,真實智慧是樂,惠以眾生之利是真樂。這句話就是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別人有困難,伸出援手去幫助他、去救濟他,這樂事。所以要曉 得,世出世間一切法它的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能看破,自然就放下了,放下就得大自在!
底下接著說,畢竟不可得,畢竟是究竟,「故能安忍,住於平等」。菩薩明白,菩薩見到事實真相,所以菩薩再不會為自己,自己沒事,才真正能夠做到全心全意 為苦難眾生服務。雖然為苦難眾生服務,他沒有辛苦,為什麼沒有辛苦?他把我丟掉了,他不再執著我、不再計較我。沒有我,誰受辛苦?覓受辛苦了不可得。我們 今天做事情為什麼覺得很苦?因為你還執著這個身,我做這麼多事情我很累,妄念在作祟。境隨心轉,你有這個念頭,身體確實就感覺到累,勞累了,就覺得不舒 服,因為你還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菩薩,我們要是真正了解了,菩薩是忙得不亦樂乎,他的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有緣眾生。你說他在沒有證得菩薩之前,凡夫,在 六道裡頭,生生世世跟一切眾生結了多少緣?無論是善緣是惡緣,反正只要有接觸都是有緣人。證得菩薩果位成佛了,這些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感是什麼?他 所放出來的信號,無論是意念,無論是身體,身體是物質,物質它有頻率。這些信號佛菩薩統統收到,收到就有應,就有回應。我們從這裡就能體會到菩薩的工作非 常忙碌,每天收到的信息那是無法計算的,他全回應。應有顯應、有冥應,顯應是讓你感覺到,你見到、聽到、接觸到了;冥應,我們講暗中來保佑你,你自己不知 道,你感觸不到。沒有一樣不應的,冥應的多,顯應的少。你要說我們起心動念佛菩薩不知道,哪有這種道理!我們自己修行,證得這個位子之後那完全了然。我們 證得的境界,展開經卷對一對,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叫正知正見,你這個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邪知邪見。
所以菩薩能安忍。實際上安忍是說給我們聽的,菩薩還要有安忍這個念頭他是凡夫,念頭都沒有,他住的境界確確實實是清淨平等覺,不起清淨平等覺的相。所以 這些話都是非常不得已說給我們聽的,在他們境界裡頭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所以他不累;也就是說,說跟無說二邊也不沾,這才叫真清淨。由此可知,不計眾苦 這個話也是對我們講的,菩薩無論在心裡、在行為上沒有苦樂,根本就沒有。心裡沒有這個念頭,身體上就沒有這種感觸,苦樂沒有這種感受,這叫真樂,所謂是二 邊不著,中道不存,這是自性清淨心裡面本有的境界。這叫不計眾苦。我們能體會到,就是這個世間沒有苦樂這樁事,像普朗克所說的,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物質這 樁事情。佛在這裡說這個事情,根本就沒有苦樂這樁事情,物質是物質環境,苦樂是精神環境,精神跟物質都沒有。現象有,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有,這個現象是假 的,不是真的,現象確確實實是了不可得,畢竟空寂,這是聖哲、佛菩薩他們證得的境界。科學家現在也沾了一點邊緣,對於物質跟精神知道了,是不可得,它是從 極其微細、極其快速頻率振動裡面產生的幻相。這種振動,科學稱為能量,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從能量產生的,能量遍法界虛空界。能量是個動相,絕對不是自 性,自性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
這極其微細的振動是什麼?在佛法的名詞叫阿賴耶 的業相。業就是動,代表動,所以叫一念妄動。佛法講得很好,那一念動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叫一念妄動。一念不覺,不覺就是動,覺就是不動。禅定是 覺、智慧是覺,禅定是智慧的體,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有體有用。所以心不動,起作用就是智慧;心要是動了,起作用就叫煩惱,我們現在講知識,起作用是知識, 心不動起的作用叫智慧,差別在這裡。不動是真心,動是妄心,這一動就叫阿賴耶。真正能把事實真相明白、了解,不計眾苦;換句話說,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你都 會生活得很幸福、很快樂。幸福、快樂與外頭環境不相干,你真正得到樂!你對於所有的環境,你認識得太清楚、太明白,全是由於眾生心念,善念、不善念、無記 念所變現出來的。這就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實際上是心想在那裡主導的,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從念頭,念頭在做主導。念頭太雜、太多了,《還源 觀》上講「出生無盡」,就是這個現象。
所以教育重要。我們看到華藏世界,《華嚴 經》上所說的,看到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美好到極處!什麼原因?這個世界裡的居民一個惡念都沒有,一個雜念都沒有,原因在此地。有因必有果, 所以它這個世界裡頭美好,這世界裡頭找不到一點缺陷。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個世界如果人都覺悟了,都回歸自性,也像極樂世界一樣,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 惡念,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由此可知,在這個太空當中,每一個星球都可能變成極樂世界,每一個星球也可能變成娑婆穢土,跟我們現在這樣子一 樣,在人心的覺與迷。佛菩薩慈悲,應化在世間幫助我們覺悟,救濟貧苦。佛經上常說。那個貧不是物質生活,物質生活貧苦無所謂,知識的貧苦那才是真正大的問 題。所以佛救濟貧苦用什麼?用教學,幫助你認知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真正認識了,念頭一改變,你的環境就轉了。一個人覺悟,一個人轉變;一家人覺悟,你一家 人轉變;你這一個地區的人覺悟,這個地區就改變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前我們是在聖賢典籍,經本上找到這些理論、這些方法,我們自己依教修行。「修 行」兩個字也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很多想法、看法錯了,說法、做法也錯了,把這些行為修正過來,標准是聖賢的教誨。確實我們自己改變了,真 的離苦得樂了,也就是對於苦樂不再計較、不再執著,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真好、真快樂,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沒有一樣不好。從五十三參裡學來的,這些道 理,這些方法、教誨如何落實在生活上,讀了五十三參完全明白了,會用了。你一家能轉,那你的家庭真的是菩薩家庭;也就是什麼?覺悟的家庭,佛經上覺者之 家,不一樣!
下面「少欲者,不多求也」。得少不悔恨。少欲知足,這個人一定很幸 福,一定很快樂,他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生活所需要的實在不多。心地愈清淨,身體愈健康,真是少病少惱。少病,很少生病;少惱,他很少煩惱,他怎麼會不快 樂?中國古書裡面所記載的,五畝之地能養一家人,一家人的衣食就可以保住,能吃得飽,能穿得暖。外國的畝比中國畝大,外國一個畝是六個中國畝,那中國講五 畝之家還不到外國一畝地。安貧樂道!這麼多年來,我們也走了很多很多地方。到澳洲來,感覺得普遍的澳洲人知足常樂。我是十年前移民來的,但是跟澳洲往來有 二十多年了,在過去,每一年到這邊來講一次經,大概住一個月,跟澳洲有緣。正式移民到這邊來的,在這邊建道場,移民到這邊來十年了。澳洲人知足常樂,初來 的時候看到這邊民風,商店早晨大概十一點鐘才開門,晚上五點鐘就打烊,就不做生意了,星期六、星期天不做生意。他們非常懂得享受,享受大自然的樂趣,不做 生意,關起門就旅游去了。他們不要賺錢,有一點錢生活能過得去很滿足。跟其他地區人不一樣,其他地區人是把賺錢放在第一,這邊的人是把享受擺在第一,賺錢 不重要。這是個好地方,人間淨土,極樂世界。最近這幾年,外地移民到這地方人多了,外國這些不好的風氣逐漸也帶來了,現在我們也看到有些商店晚上還在開 門,開到晚上九點鐘,在從前沒有。比十年前好像是開放一些,但是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都市,還是好得太多了。這個地方的農村基本上沒有改變,人民非常樸實, 老成忠厚。他們工作雖然時間不多,但是他們的工作非常認真,這是他們很美好的傳統。
「《遺教經》雲: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谄曲是委曲巴結別人。欲望多的人他多求,他會有這種不好的心態,少欲之人不會,為什麼?無求於人,於人 無爭、於世無求。處事待人接物有誠敬心,有彼此互相關照的心,有敬愛的心,有互助合作這個觀念,這些都是人的本性,不教都有。在一般童子,你看小孩,他們 在一起玩耍你就能看到。現在問題嚴重。我這個年齡,童年住在鄉村,小朋友在一起玩,沒人教,都會互相關懷、互相照顧,這一點不假,鄰居、鄰村的小朋友都跟 兄弟姐妹沒什麼兩樣。現在問題出來了,這問題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小朋友被電視教壞了;上了小學,六、七歲上小學,上小學就看電腦,所以被網路教壞了。很小 在一起他就有壞點子,他有壞心眼,要想占別人便宜,想控制人,奪取別人所愛的。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二十年後這些小孩長大了,在社會服務,社會會成什 麼樣的社會,我們能想像得到。如果現在不回頭,不去把老祖宗東西找回來,真的,就像外國人所說的世界末日,末日無法幸免。我們這才真正省悟過來,明白了, 幾千年社會的安定和諧是老祖宗們所教出來的。他們身行言教,教我們倫理,倫理是教我們懂得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與動植物的關系、與天地鬼神 的關系、與山河大地的關系,這屬於倫理。關系搞清楚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應對,這是道德,要遵守道德的規律。五常、四維、八德,這是道德的規律。還要懂 得因果的道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
因果從哪裡來的?什麼時候開始有因果?在佛 法裡面告訴我們,宇宙、生命、萬物,因果是同時發生的,佛經上的術語「一念不覺」,同時發生。第一個一念沒有原因,所以佛法給它一個名詞叫無始無明。不但 沒有原因,給你講真話,它沒有開始,這個話是真的。我們在年輕時候學佛法,對無始無明總有迷惑,無始大概是時間太久太遠了,找不到它的起源,這是無始。其 實我們把意思全搞錯了。無始,就是字面上的話,根本沒有開始。這個就難懂,太玄了,明明有怎麼說無始?到量子才把這個問題解決,普朗克就說這個物質沒有物 質現象,沒有物質現象這個說法跟佛法講的無始無明是一樣的,你說它有,已經不在了。你想想看,一秒鐘生滅一千六百兆次,你把那一次,你怎麼能看到它?一秒 鐘裡頭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我現在讓你把那一個生滅說出來,一個生滅,說不出來,我說這一句話的時候,不知道多少兆的生滅過去了。你說它滅,它又生了,你 說它生,它就滅了,可以說生滅同時,你找生滅就找不到。在什麼時候?就在現前,就在當下,根本就沒有過去未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都在當下。
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覺到?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障礙住了,把事實真相障礙住,這佛說得清楚;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事實真相你 就見到,你就真正體會到,誰放下誰就證得。不能完全放下沒關系,分段放下,這是佛教學的手段,教學的善巧方便。先放下執著,就是別計較。一切都不執著,你 的境界就是四禅八定,你對六道裡頭全看到了;六道之外的不行,你還有障礙。分別再放下,不但沒有執著,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你就見到十法界;也就是說,這 些虛妄的幻相你全明白了,能現的心性你還不清楚。再進一步,把起心動念放下,眼見色、耳聞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根塵接觸不起 心、不動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是智慧,如如不動這是禅定。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每個人都有的,你恢復了,在佛法講你成佛了。成佛不是別的,恢 復見性,見性叫成佛。成佛就是回歸自性,自性裡面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這個時候統統顯現出來了。不顯的時候叫常寂光淨土,顯現出來叫實報莊嚴 土,實報土跟寂光土是一不是二,隱現不同。這是講少欲。
少欲之人,不但對人、對 事、對物沒有絲毫委曲的心態,「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諸根就是講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它的影響。眼見色,見色性,他不是見色塵,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分 別執著;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見的叫色塵。這個色是什麼?會染污他,眼見色他會生七情五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都會引起煩惱,會引起七情五欲。真 正少欲知足的人不會,不會再被外面境界干擾。「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這《遺教經》,說真正能夠少欲的人,心地坦然、清淨, 沒有憂畏,憂慮、畏懼的沒有。觸事有余,是說他的智慧能力都會處理得非常妥善。六道眾生在一生當中,所有的際遇都有因果關系,這個因果關系總的來說還是不 外乎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處理是真有智慧,完全了解。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歡喜承受,善緣惡緣都能用智慧去化解,以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以智 慧心成就自己的道業。走的是哪一條路?成佛之道,選擇這條道路。
成佛之道,最容 易走的,最穩當、最直捷、最快速的,無過於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條路,善導大師說得好,人人走得通,貧富貴賤、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成就。所謂「萬修萬人 去」,就是這部經上所說的,依照這部經的理論方法去學,個個都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個個都得到圓滿的成就。時間快速,三、五年決定可以拿到手,比現在一些 國家辦移民時間還要短。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辦這個手續一般是三年就成功了,拿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公民,不是永久居留,是公民。極樂世界的公民,三年可以拿 到,為什麼不干?為什麼要留戀這個悲慘世界,這麼痛苦的世界?你能說你聰明嗎?你能說你有智慧嗎?這個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我們就了解了。三、五年的時間 在這個世界上,與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他們要爭的給他,他們要求的給他,我們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一切的一切全帶不去,帶不去的贈送給他們多 好,好事情,全布施掉;統統布施掉,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你統統都得到了。你這裡不肯捨,極樂世界得不到;這個地方肯捨,叫捨得,你全都得到了。
下面說,「有少欲者,則有涅盤。是名少欲」。涅盤是不生不滅,涅盤是究竟圓滿。大乘教裡把它翻作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只有清淨寂滅,自性 裡面的智慧德相你全都用得上,這是圓的意思。底下接著說,「汝等比丘」,比丘是梵語,佛教出家弟子的稱呼。「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 隱之處。」這是佛在《遺教經》裡面教導弟子。釋迦牟尼佛的教學,他自己先做到。世間人在這個社會上,求高職位、求大財富,求五欲六塵之樂,他求這些東西, 這些東西跟著生起來的就是貪瞋癡慢疑,根本煩惱。釋迦牟尼佛把這些東西全捨掉了。他是王子出身,如果不出家,他做國王。十九歲捨棄王位,他出去參學,在參 學的十二年當中,他真的少欲知足。印度宗教很發達,修苦行的人多,這些修苦行的人都被社會大眾所敬仰、所尊重。釋迦牟尼佛就開始過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 食,樹下一宿,不是成道之後,十九歲開始求學的時候就這麼干,捨棄皇宮裡面那種奢侈、優裕的生活去做苦行僧。十二年的參學,他鍛煉出來了,菩提樹下大徹大 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三十歲開始教學,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的。經裡常常說,一生「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這三百余會,用現在的話說, 他辦活動,辦學習的活動,一生有三百多次,有大的活動好幾年,有小的活動幾天,三、五天。隨緣,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裡去,居無定所。
1. 圓寂之後,這些學生們大家在一起聚集,迦葉尊者主持,阿難出來擔任復講,結集經藏。佛在這四十九年當中教給我們的,阿難都聽到了,重復講一遍,我們把 它記錄下來變成文字留給後世,這就是佛經的來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沒有講稿、沒有文字,隨口敘說,天天不間斷。這是世尊當年在世教學的本來面目,真 的是萬緣放下,一心教學,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教我們要少欲,教我們要知足,教我們要持戒,教我們要吃苦,以苦為師。為什麼?甘心 情願過這種生活,心是定的,沒有貪心、沒有瞋恚、沒有愚癡、沒有傲慢、沒有嫉妒,這個心多麼善;心善身就善,身體就好,這是境隨心轉。釋迦牟尼佛一生游 化,哪裡請他,他就到哪裡去,在哪個地方講經,那個地方就有福報,就能幫助那個地方化解災難。不是喜歡跑,到處去救災救難,沒人知道。慈悲到了極處,一生 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全為別人。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這他做到了,他 每天晚上過夜都是臥在地上。不過佛是坐,他不是臥,佛在樹下打坐,弟子們個個也都有這種禅定功夫。下面說「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這是真的,不知足 的人,他有再高的地位、再大的財富都不知足,還想多,所以他有苦惱,他有煩惱,求不得苦。求不得苦會給你帶來老病死苦,你焦慮,你煩惱、煩躁、心情不安, 他的日子就過得很辛苦。「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擁有億萬財產,天天還想著賺錢,他是窮人,窮人才需要操這種心;知足的人,一個月能賺一 點點錢,可以過生活,滿足了。我在印尼,印尼我去了十一次,朋友很多。每一次我們車在街道上行走,印尼交通堵塞很嚴重,車停在那裡就看到乞丐,乞丐他們是 排隊的,很有秩序。我看到乞丐,他問人要錢,拿到印尼盾一萬盾,他一天能討一萬盾,一萬盾相當美金一塊錢,他這天生活沒問題了,他就不排隊,走了,那位置 讓給別人。知足!我很受感動,他不多要,我今天生活能解決行了,用不著再站在那裡排班,不用了。印尼的人民多半都是這樣的,工作、生活能過得去,他不想工 作,他去玩去了,到沒有錢吃飯的時候再去找個工作,工作一、二天。所以雇主,雇他們的人,錢是一個星期發一次,他不能一個月發一次,一個月發給他,至少兩 個星期他不來上班,他不來了,他要把錢花光,沒有了,他才會來。這是什麼?知足,所以他常樂。印尼人之樂不是外面人能想得到的,外面人是擁有高官、擁有財 富為樂,他們不是的,他們那些東西都不要。所以他們的樂趣,中國古人能夠體會到,現在人體會不到,連他們天天出來討乞的乞丐都快樂。很難得的一個國家,我 們一般認為這個國家窮,這個國家落後,你不知道這個國家人真快樂。少欲知足,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又《法華經勸發品》雲: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這個行念去聲,念橫,念橫當動詞,念行是名詞。由此可知,修普賢十大願王,這個十願要能兌現, 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他做不到。少欲知足,這種人有愛心,他遇到事情能讓,他不爭,這人有德行。所以他能夠一切恭敬,這禮敬諸佛;他能夠稱贊如來,棄惡揚善; 他能廣修供養,雖然財力、物力不多,他有一分真正供養的心;他能夠忏除業障,知道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他知道。一般富貴人為什麼不知道?富貴人迷了,認為 講經說法、仁義道德與我不相干,他把名利、財富放在第一位,是他人生的目標,好像活在世間就是為名聞利養而活的,其他的他不懂。只有少欲知足的人他才知道 道德的可貴、覺悟的可貴、和睦的可貴,他知道這些,所以他能修菩薩行。
「又義寂 師引《般若經》雲:雲何菩薩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余欲」,這是真的少欲。學佛的人也有欲望,欲望是什麼?想成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 這個欲望也沒有,那其他的更不必說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他已經不動心了。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人是什麼?這人就是如來。他已經證得究竟的 果位,《華嚴經》上講的妙覺果佛,他證到這個位子。真的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全都得到。那我們要想想看,我們今天學得這麼辛苦,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沒 有把握,原因在哪裡?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放下,還是有強烈的欲望,不能離開這個世間,所以對極樂世界的信息就相當的渺茫。我們在年輕時候,也有四、五十歲, 請教一個老和尚,修行還聽說很不錯的,我們向他請教,老和尚,他修淨土法門,「你往生有沒有消息,有沒有把握?」他搖頭。我們覺得應該不錯了。老和尚講真 話,為什麼?沒有徹底放下。建立道場為什麼?別人的寺廟建得比我大、比我莊嚴,我不如他好像沒面子。這是什麼?面子沒放下,尊嚴沒放下,這是大障礙!所以 跟極樂世界線沒連上,有障礙。這都是講要少欲。少欲到無上菩提也不在心目當中,心裡也沒有了,真干淨!那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是不是個欲望?是的。不要緊,這 個欲望就是什麼?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把這個欲望放下,你就步步高升。因為你帶這個欲望生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四土裡頭位子最低的,你有欲望。你到那 個地方去之後見到阿彌陀佛,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了,馬上就提升,提升到方便土,提升到實報土。如果真正到那個地方去,連無上正等正覺的念頭都沒有了,那恭喜 你,你圓滿了,你證得妙覺果位。告訴我們放下的重要!
下面再講知足,「雲何菩薩 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一切種智是什麼?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知足,知 足就不再求了,到此為止。我們現在也是第一要知足,知足什麼?我們得到淨土了,我們得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名知足,你就應該叫知足。你就是一句阿彌陀 佛念到底,恭喜你,你決定往生淨土,往生淨土你決定成無上菩提,肯定的。不知足,我還要學這個、學那個,就把你的功夫破壞,把你的信心擾亂,你往生極樂世 界上面打了個問號,可能去也可能你不去,你去不成。如果你是知足,那你決定去,這問號就沒有了,決定去,沒有不去的。一生造作很多業障、罪業,一個字不認 識,遇到這個法門他要肯念,這人能成佛,例子很多。
前面跟諸位講的,哈爾濱極樂 寺的修無法師,好例子。這個出家人,沒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沒念過書,自己曉得自己愚癡,不認識字。出家之後,這人有善根,在寺廟裡頭修苦行,別人不願意 干的事情他全干,不怕苦,願意幫助人,盡干這個事情。極樂寺傳戒,他報名去做義工,照顧戒期當中生病的這些出家人,發心做這個事情。在戒壇往生了。這戒壇 多殊勝,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了,他是真往生不是假的。不生病,好好的一個人,向老和尚告假,我要走了。老和尚有德行、有修養,笑笑,好!當家師比不上老和 尚,當家師責備他:你這個出家人怎麼沒有一點長遠心,戒期不過兩個月,你都不能做到圓滿,中途而退。他這才告訴說:老法師,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往生 到極樂世界。這兩個老和尚一聽,到極樂世界,你預知時至?是的。幾時走?不出十天。這是大事!要求派幾個人助念,送他往生,這誰都歡喜。到第二天又來找老 和尚,告訴老和尚,「我明天就走」,大家趕緊給他預備後事。第二天真走了,真往生了。谛閒老和尚是戒壇裡面的得戒和尚,看到這樁事情非常贊歎,這是出家人 的好榜樣,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了。助念的這些同學們要求他作幾首詩或者作幾首偈子留給我們做紀念,修無法師說:我是個老粗出家,不認識字,我也不會作詩, 我也不會作偈。最後說,我有一句話留給大家做紀念,他說出這句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最後留這句話。他是不能說,他真能行,他真干,就是一句阿 彌陀佛,他知足了。
谛閒法師還有個徒弟鍋漏匠,這大家都知道,也是不認識字,四 十多歲才出家,什麼都不會。谛閒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念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告訴他准有好處。他也不知道什麼好 處,他也不管,反正師父教我念我就念,就真干,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三年,預知時至,沒生病,站著往生的,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 事。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都得走路,老和尚在觀宗寺,到他觀宗寺走路要走一天,大概六、七十裡路,要走一天,把這個信息去報告。老和尚再收拾一下,趕快 趕回來,來回三天,他在那站三天。不容易!這些人怎麼成就的?沒有別的,就是放下,真正少欲知足,什麼都沒有,知足常樂。出家就知道念佛,除念佛之外什麼 都不知道,你無論問他什麼,他給你回答都是阿彌陀佛。
底下是念老給我們說的, 「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我們自己生活所需夠了,不再想了、不再求了,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即是色等五欲」,我們講財色名食睡,不求,「自法 即是現量之智」。我現前能干些什麼就真干,師父教的一句阿彌陀佛,叫你老實念,要真的老實念,我只會念這一句,其他都不會,這叫安住自法。准義寂師的意 思,「則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這個當是動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不為一切法所動搖,這叫「少欲」。外面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他統統都是一句 阿彌陀佛,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善緣、順境不起貪戀,沒有貪心,逆緣、惡境沒有瞋恚,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就是少欲。
底下這四句話意思很深,「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為知足」。這個境界很深,這是菩薩才能做得到的,我們只要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知足,這就行了。 「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證佛經語深」,這一句話兩個小時講不完,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真的明白、真的懂得,這一生就成佛去了。換句話說,修行,無論 修什麼法門,功夫不得力,毛病就出在這四個字,你不能少欲,你不知足,所以你的障礙、魔難重重,不但有障礙還有魔難;真正做到少欲知足,魔難都沒有了。
「准義寂意,則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義寂大師的意思,少欲知足,這是法身菩薩,超越十法界了。這個說法意思就深,境界也高,凡夫、二 乘、權教菩薩,也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不於心外取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無一法當情,意思就是說,不為一切法所起心動念,這就 是法身菩薩,用《華嚴經》的標准來看,最低都是初住菩薩,圓教初住。在中國大乘教裡面,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少欲知足。當年釋迦牟尼佛為 我們示現的,前面我們提過,世尊十九歲離開家庭,七十九歲雙樹間圓寂,給我們所示現的少欲,確確實實無有一法當情,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放下了。在一切法當 中,什麼叫無有一法當情?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不當情。起心動念已經動心,當情了,少分,雖然動情了,但是還不造業,這是實報土裡面四十 一位法身大士。如果再有分別,那就是方便土,方便土就是十法界的四聖法界,他有造作,他有欲求。如果再有執著,情執很深,這是六道的,六道眾生多欲。欲望 發展到沒有止境,那個果報在三途,肯定在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的罪受完,到餓鬼道、畜生道,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才再得人身。
再得人身,可憐!帶著有惡道的習氣,他很容易被外面境界誘惑,誘惑又造罪,造罪立刻又墮三途。《地藏經》上講得很好,地藏菩薩好不容易教導這些惡道眾 生,他們聽懂了、忏悔了,到人道來了,沒有多久他又回去了,地獄裡這些鬼王看到,「你怎麼又來了?」我們很冷靜的來觀察體會這樁事情,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人間三途多少次的像拉鋸戰一樣,來來去去,一次減輕一點、一次減輕一點,到人間來遇到聖教,生歡喜心,真回頭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一樁事實,遇到淨宗 法門不容易,遇到了真信、真願,這一生就往生了。這個事情大難大難!《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不容易。在這一生當中, 他把世緣法緣全放下了,才能往生。如果不放下,還有貪戀,甚至於還有貪戀的習氣在,貪戀是可以放下,習氣難斷!這個習氣如果沒有經教的基礎,沒有真正的智 慧認知,很容易墮落。尤其今天這個時代,物質的誘惑,受想行的誘惑,阿賴耶的習氣,妖魔鬼怪的誘惑。魔王波旬告訴我,電視、網路是他的道場,我們以前沒想 到過,這個東西多誘人!誘導你去干壞事,誘導你、滿足你的名聞利養,滿足你的五欲六塵,而實際上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這個事情很可怕!
所以要常常想到,真的是每天晚課的時候做反省。早晚課這是早年時時刻刻提醒大家,早課是發願,我們淨宗課誦本,早課是念四十八願,念四十八願要願我如阿 彌陀佛,以真誠心發四十八願度眾生。晚課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的內容是五戒十善,對照經文來檢點,我今天一天有沒有犯過失,佛教我做的有沒有做 到,佛勸導我不能做的我有沒有遵守。這個早晚課做得真有功德,不是把經文念一遍給佛菩薩聽,佛菩薩才不要聽你這些東西。你真干,在佛菩薩面前忏悔,求佛菩 薩給你作證,這個佛菩薩歡喜。總要記住,為一切眾生、為正法久住就是真正為自己好,夾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那就是殘害自己。灌頂大師在《楞嚴經大勢至圓 通章疏鈔》,你們都看過,過去也講過幾遍,你看他末後講的,念佛人一百種果報,前面幾條就是講的三惡道,第一條就是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念佛念到阿鼻地獄? 人家講得很清楚,為五欲故念佛,墮阿鼻地獄。我們今天是不是為五欲?五欲是什麼?為財色名食睡。你看大乘經裡頭講了多少次,「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有一條拉住你,你就得到地獄去。五條都具足,你還得了嗎?你不到阿鼻地獄誰到阿鼻地獄!要認真反省。我沒有做,沒有做有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不行, 你就在造業,有念頭是意業,口裡頭說,說給別人聽,那是造口業,再有行動,那你是身口意三業全了。現在這個社會,競爭好像是正常的,錯了,競爭爭著到三途 去,人天沒有分,你何必干這個!為什麼不在道業上競爭,為什麼不在無上正等正覺上競爭?這是正面的。正面這是你的本分,夾雜著競爭這個念頭對你都有傷害。 不競爭,你早一點成佛;競爭的心,你成佛的時間可能退後,因為你還帶著這個煩惱習氣。
知足就講得更圓滿,「體露真常」,這句話什麼意思?中國大乘教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就這個意思,跟明心見性是一句話。體是性體,真常露出來了,真常要不露出 來,惠能大師那五句話怎麼會說得出來?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是正常;「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是正常;「本自具足」是正常;「本無動搖」是正 常;「能生萬法」也是正常。真,不是假的;常,是永恆不變。「寂滅為樂」,這個樂不是喜樂的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是相對的,有苦有樂,這個樂沒有相對 的,因為它真常。寂滅是什麼?徹底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了,苦因苦果都沒有了,這叫樂。這個苦因苦果是講十法界的,那我們知道寂滅樂在哪一個層 次?在實報莊嚴土。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沒有,釋迦牟尼佛跟諸佛如來的方便有余土也沒有,方便有余土是四聖法界,因為四聖法界裡面的佛他無明沒破, 也就是說,起心動念沒放下,所以這個樂他沒有。起心動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他就超越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的初住菩薩,寂滅樂他證得,他有了。「如如不 動」,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事如理,理如事,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叫知足;連知足的念都沒有了,知足不知足這個念頭都沒有了。
「於此少欲知足一句」,你看「具如是妙意,足證佛經語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可以淺說,可以深說,淺說,我們世間的境界;深說,法身菩薩的境 界,這個意思深!有沒有更深的?有,更深的可以講到妙覺如來果位的境界;換句話說,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我們不懂不行,不懂你沒法子修 學,你沒有辦法提升你自己的境界。我們再回頭用這兩句話觀察這個世間,現在這個社會,整個世界的社會,地球上這些人們、居民,我們其他的不談,只談人道, 對於自己享受是不是都在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跟這兩句話完全相反,他多欲,不知足。那怎麼辦?物質的資源有限,你這個心念愈不好,資源就愈缺乏。為什麼? 一切資源也是從心想生,我們心行不善,美好的資源全沒有了。
這樁事情,年輕的同 學不知道,像我這樣的年齡就非常清楚。我們小時候,二十歲之前,這記憶很清楚,我們吃的五谷雜糧它真有香味,吃的是蔬菜,蔬菜鮮!現在味道全沒有了。小時 候蒸一、二個香菇,那個味道幾個房間都聞到,這麼香!這麼好。現在沒味道,聞不到味道,吃到口裡也不是味道,這味道到哪裡去了?沒有了。我就這個事情曾經 問過方師母,方東美先生的夫人。那是老師過世了,我常常去看她老人家,送一點東西供養她,師母對我很好。有一天我突然提了這個問題,我說:師母,你回憶一 下,你們從前吃的肉,跟現在吃的雞肉、豬肉味道一樣不一樣?我說我出家了,很多年沒有吃了,沒有出家之前,學佛的時候我就選擇素食了。我說:味道一樣不一 樣?她想了五分鐘,告訴我:不一樣,以前那種味道沒有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科學、物質天天在進步,我們飲食裡那個精華、味道全失掉,並沒有跟科學同樣進 步,沒有了。現在提倡機械化的生產,還要改變它的基因,不但精華味道沒有了,恐怕裡面還帶的有毒性東西。為什麼?吃了長出奇奇怪怪的病,中國古人講「病從 口入」,病從哪裡來的?飲食起居來的。我那個時候也勸方師母盡量選素食,素食健康。可是今天的素食跟四十年前不能比,四、五十年前的素食那真美,現在飲食 是什麼味道都沒有了,原因在哪裡?土壤被毒害了,長年用這些農藥、化肥,土壤有毒了,它長出的東西能好吃嗎?不用化肥,不用農藥,長出來的東西味道也變 了,跟從前不一樣了。
這個根源我們知道,人心變了。天地萬物,佛說得好,「一切 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念頭不好、不善。這個團體,我們是不是以真誠心對每個人,看每一個人就像自己兄弟姐妹一樣?現在兄弟姐妹都不團結,兄弟姐妹天天都打 架,像兄弟姐妹也不行。尊敬別人像自己父母一樣,對父母也不孝。古人這些話現在都用不上了,這個問題可大了。對自己呢?對自己也不好,說「愛人如己」,現 在不愛自己,那怎麼能愛人?愛自己的人一定修養自己的德行,愛自己。天天搞殺盜淫妄那是害自己,那不是愛自己。所以愛人者一定要先自愛,自己不能愛自己怎 麼能愛別人?所以今天的社會難!真的是佛菩薩、孔孟這些聖人來教都會感到為難,怎麼教?沒法子教了。人到沒法子教了,佛菩薩來都沒用,聖賢來也沒有用,這 個時候我們就知道災難會現前,天翻地覆,整個人類毀滅,重新來過。
於是我們了解 這個大災難是科學技術帶來的,災難沒有現前,人不覺悟;災難現前,明白了。科學技術把聖賢的文明毀滅,然後就把人類毀滅,把地球毀滅了。幾個人覺悟,幾個 人真正回頭?回頭的人一定真干,讀聖賢書,依教奉行。這是什麼?這是自愛的表現,這是自救自度的表現。所以要覺悟才行,不覺悟是迷惑,迷惑的時候,那就跟 現在一般人講的,競爭的這個理念他不能放下。競爭我才能生存,我要不競爭,我在這個世間不能生存,勢必要跟人競爭。過去我在香港,有一年亞洲電視台來訪 問,有位何先生他提出一個問題問我,他說中國自古諺語有一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問這句話我是怎麼看法。我說:這句話說錯了。他說:為什麼?我 說:釋迦牟尼佛不為自己,天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二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提起釋迦牟尼佛,還很多人尊敬他;孔子、孟子沒有為自己,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 有滅他。然後我告訴他,我這一生沒有替自己想過,老天也沒有誅我,地也沒有滅我,這句話說錯了。這話是誰說的?自私自利的人說的,他們要爭,他們要控制, 他們要占有,用這句話做他的理論依據。實際上,他能控制得了的,他能占有得到的,還是他命裡有,他命裡要沒有,爭不到!人在世間一生,富貴窮通全是命,命 裡沒有要能爭得到,釋迦牟尼佛也競爭了,孔子、孟子也來加入競爭的行列了,爭不到。既然是爭不到,一切都沒有辦法逃過命運決定的,那就「君子樂得作君子, 小人冤枉作小人」,何必要爭?這個道理要懂,人心自然就平了。欲望少,愈少愈好,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才真正帶給你幸福美滿。我們如果疏忽這兩 句,違背這兩句,你的道業肯定不能成就。這是修行成就基本的條件,你不具備這個條件,你就無法修行,修行要從這裡做起。你看看《弟子規》上是不是這麼說 的,《感應篇》、《十善業道》與這兩句話相不相應?相應那是正法,與這個不相應的那是邪法,這是邪正的標准。
淨土大經解演義286.287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