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摘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汝但不隨分別:你不須用旁的方法,你只要不隨這個妄想分別就可以了。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你不生分別,就沒有世間相續、業果相續、眾生相續,這三種的相續因緣都沒有了。這一些世間、眾生、業果,都是由你的妄識、分別心而有的。所以你若不生分別心,這三緣就斷了。你這種緣斷了,所以這種的因也不會生出來的,也不會有的了。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現在就是你心裡頭這個演若達多,這個“演若達多”是誰呢?你這個狂心。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你心裡這個演若達多──你這種迷心自己若休息了,你明白了,歇即菩提。這並不是說是你歇了,然後又生出個菩提來;就是你歇了,就是菩提!迷去了,就是真!也並不是說“去了迷,才是真”。就是在這個迷的時候,你一明白了就是真,並沒有兩個的。那麼你明白就是真,你不明白就是迷,所以這個迷性本來沒有根的,你若把這個迷性停止了,歇即菩提,就是這個覺性。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勝”,是殊勝的;“淨”,是清淨的;“明”,是光明的。這個心殊勝無比,是清淨無染,光明遍照,是這樣子的!它這種的性能,是周遍法界的,不是從某一個人那兒得來的,就是不是從外得來的,是你每一個人自己本具的。在佛的分上,這一種的真心──勝淨明心,也不多一點點;在眾生的分上,雖然是在迷,但是也沒有少一點點。所以這個“勝淨明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不是向人家借來的,也不是在什麼地方得來的。

何藉劬勞:“劬勞”,就是一種保養的意思。什麼叫“劬勞”呢?譬如父母生小孩子,又給他奶吃,又給他換屎尿,又給他做種種的工作;父母對這個小孩子,這就叫有劬勞之恩,這種的恩是很重要的。所以“何藉劬勞”──你自己的性不像養小孩子那樣子的,要慢慢辛勞地來培養他;這個自性是本具的,不須要媽媽來照顧他。

肯綮修證:怎麼叫“肯”,怎麼叫“綮”呢?“肯”,就是肉和骨頭的夾縫處;“綮”,就是在筋和肉夾縫的地方。在莊子《南華經》上的〈庖丁解牛〉,就有“肯綮”這兩個字。言其庖丁殺慣了牛,他這一刀,就正砍到牛的骨縫裡頭,也不用什麼大的力量,這麼一砍,就砍開了。這個意思就是不須要“肯綮修證”,也不須要怎麼樣子計算,怎麼樣來想一想它,怎麼樣去修,怎麼去證。這個法,無修無證的,“修即無修,證亦無證”。這是無功用道,這種妙處是最圓融無礙的,不加修證的。所以阿難不是說“不歷僧衹獲法身”?不須要三大阿僧衹劫,就得到法身了。這種《楞嚴經》的妙法,也就在這個地方,不須要肯綮修證的功夫。

M4結喻非失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在你心裡這個演若達多──這種狂性若是休息了,就是我們人的這個妄想、這種執迷不悟的性沒有了,那麼菩提也就顯現了。可是菩提顯現,並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也不須要怎麼樣來栽培它,是我們自己就有的。

我再給你說一個比喻!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有這麼一個人,他在自己的衣服裡邊系上一粒如意珠。這如意珠,它是遂心如意的,你想什麼就有什麼。所以在“四十二手眼”,第一個“如意珠手”,就是能遂心如意──所求如意,所願隨心,你想什麼,就得什麼!你要什麼有什麼,你要金子就有金子,你要銀子就有銀子,什麼東西都可以在這如意珠裡頭現出來。所以你有了如意珠,那就是世界上一個最有錢的人,為什麼?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金銀財寶,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啊,在衣裡邊系上一粒如意珠,可是不自覺知:雖然是自己系的,大約因為時間久的關系,也就忘了。這個人大約也有善忘的毛病,他什麼事情都

會忘的。你看,這麼一粒如意珠,他藏到衣服裡邊也忘了!

窮露他方:“窮”,就是沒有錢了。“露”,就是甚至於赤身裸體了,沒有衣服穿;或者沒有房子住,睡在外邊,這叫露宿。露營,一般的人集合到一起,故意在外邊睡,那是他們歡喜的。而他則因為窮,沒有房子住,只可以在外邊睡街邊、睡馬路,這就叫“窮露他方”。他乞食馳走:做一個要飯的人。雖實貧窮,珠不曾失:雖然他真真實實的是貧窮了,可是他這個如意珠並沒有失掉。

這就表示什麼呢?表示我們雖然在迷昧之中,我們的自性並沒有丟。雖然是迷,不明白、不修佛法,貪圖世間富貴榮華,可是世間的富貴,並不是真正的富貴。所以什麼叫“窮”呢?你不明理,就是最窮了!不明佛法,這是最窮了!你沒有得到你自性的功德法財,你不知道你自性就好像如意寶珠似的,所以這就是個最窮的人。你沒有佛法、不明白佛法,那是一個真正的窮人!雖然你不明白佛法,可是你那個自性(佛性、如來藏性、勝淨明心),並沒有失掉!所以珠不曾失,你那個珠(那個自性)沒有丟了,還是在你自己那兒。所以我們修行信佛的人,明白這個自性的如意珠,在這裡發掘你本有的這一些個財寶,那就是真正的富貴!

忽有智者:“忽有”,就是忽然間。忽然間,遇著這麼一個智者。這個智者,就比方是佛,有智慧的這麼一個人。指示其珠:告訴他衣裡頭這粒珠,就指示他本有的佛性。所願從心:因為他得到如意珠──這無價的寶珠了,所以所願從心,他想什麼,就有什麼,遂心滿願。致大饒富:所以就發了財,做了一個大富的長者了。“饒富”,就是錢不知道有多少,自己也數不過來,即使用了很多會計,也算不過來了。怎麼叫“致大饒富”呢?你明白本有的自性,你證到菩提的覺果,這是最大的一種饒富。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這時候才明白這顆神珠,不是從外邊得來的。神珠,也就是如意珠,因為它遂心如意,非常神妙的,有一種神妙不可測,所以又叫“神珠”。就是說我們本有的佛性,不是從外邊得來的,是我們自己本來就具足的。你等成佛的時候,自己知道,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這也叫“開悟”。你開悟的時候,就知道:“喔,我本來就是一個開悟的人!我早知道這樣子,就不須要費這麼多精神在外邊去要飯啰!不須要去窮露了!”可是沒有有智慧的人指示你,你自己已經忘了!

所以現在我們聽《楞嚴經》、講《楞嚴經》,就是要發掘我們每一個人衣裡頭的這一粒如意珠。你若把這一粒如意珠得了,在這個世界上就成了一個最富貴的人。什麼叫最富貴的人呢?“心止念絕真富貴”,你妄想心停止了,這種狂念也沒有了,這是真正富貴。所以現在我們這粒如意珠得了,就不會再有貪心了,因為你已經什麼都有了!什麼都是你的了,所以不必有貪心了!這是真正的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你沒有欲念,沒有一種自私的心,那是真正有福的人。真福田,就是最有福報了!

I2兼示阿難(分二)
J1阿難蹑佛語而執因緣 J2如來拂深情而責執吝
今J1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捨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捨城拘捨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在這個時候,阿難也在大眾裡邊,向佛來頂禮,行這個接足禮。他站起來對佛說,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您現在說殺貪、盜貪、淫貪這三種的業,有世界、眾生、業果相續這種的因緣。這三緣斷故,三因就不生,那麼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在心裡邊這一種迷性,這狂性也休息了,歇即菩提,這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佛是這樣講。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這個道理,就是一種因緣法嘛!這說得特別明白,明白之中又明白,說得非常詳細。“皎然”,就是明白的樣子,明白又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為什麼世尊頓時捨棄因緣,而說不是因緣、不是自然、不是和合。現在這就是一種因緣法嘛!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這阿難說,我從“十二因緣”這個道理,心裡得到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這個因緣、這個義理,不單我們這些個年少的聲聞、年少的比丘,這一些個有學。怎麼叫“有學”呢?證到四果阿羅漢,叫“無學位”;在初果、二果、三果,這都叫“有學位”。那麼這一些個有學的聲聞,就是聞聲音而悟道的這一類阿羅漢。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捨利弗、須菩提等:現在在這個會裡邊。有大目犍連(采菽氏),又有捨利弗(鹙子),還有須菩提(空生)等。從老梵志:在以前,這些個人都跟著老梵志去修外道法,外道講的是一種自然的理論。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聽見佛所說的十二因緣這個道理,所以大家都發心開悟了,成了無漏阿羅漢。“無漏”,就是沒有無明了。沒有無明,這是“諸漏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什麼毛病都沒有了!證到四果阿羅漢得到漏盡通,這叫“無漏”。那麼“諸漏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應該做的事情,他已經做完了,再沒有來生的果報身了!所以說“諸漏已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