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佛陀的其心不偷,就是慈悲喜捨的捨!

 

   

三昧之本

【是故阿難! 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

施捨之法

身舍貪吝: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

心舍慢嗔:

【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 】

身心舍盡: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

不著權乘:

【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

判決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

最後佛陀對於我們菩薩道其心不貪的標準,作一個總結──

為什麼要不貪呢? 因為它是修學三昧的一個重要根本。

說:假設一個人,他修學禪定,但他不斷偷─對三界的果報、自己的眷屬、自己的色身,非常的貪求,即便他做很多的定課,也修很大的福報,但這個人怎麼回事呢?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就像一個人,用水去灌這個漏卮;卮是一種裝水的器具。 不幸這個器具底面有破​​洞,(漏就是有破洞),那麼你不斷的灌水,下面不斷的漏掉,所以你希望把這個水裝滿,縱經塵劫,終不可得。

以下講出:成就舍心的方法──我們從這四點來培養菩薩施捨之心:

一、從一個出家眾來說是衣缽之餘,分寸不畜。

除了你日常的用品、衣缽之外,其它的東西是越少越好;有多的東西,不要去積存,盡量舍給庫房;別人所供養你的飲食有剩餘呢,施給飢餓的眾生,就是捨掉這些身外的財物。 以下捨掉內心,通於在家、出家。

二、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

首先,捨掉我們的慢心─在大眾當中,你能夠合掌頂禮大眾,來培養我們的謙卑。 其次,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人不同意我們,捶打謾罵,我們把他當作消業障想。

諸位受菩薩戒,你要注意兩個重點:第一個高慢,第二個嗔恚。 不是所有的煩惱都會傷到你的戒體,不是的。 比方說:你稍微貪愛一點,你說你這個人喜歡喝茶葉、咖啡,亂不了。 但是你對於高慢跟嗔恚這二個煩惱,你要注意!

你研究菩薩戒你就知道,這兩個直接傷到你菩提心的根本。 為什麼?

因為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不忍眾生苦。 當你的高慢心跟嗔恚​​心生起以後,眾生不敢靠近你了,你跟眾生的距離越來越遠,你的菩提心當然就失掉了。 這兩個煩惱是菩薩道的大忌——慢與嗔。

諸位看看菩薩戒─這兩條戒佛陀制的很重,只要跟嗔、慢有關係的。 尤其是嗔心——在菩薩的嗔心當中,別人刺激你,你發脾氣,佛陀不怪你,第一念不怪你,但是時間久了,你念念不捨就開始結罪了。 你無法不發脾氣,因為修養不好,但是你不能讓嗔心在你心中不斷的停留! 就是說:你的戒體一定要產生觀照力,一個菩薩你完全沒有自我反省的力量,你菩薩戒的戒體就守不住了。 外境刺激我們,我們直覺的反應,這個不能怪你,第一念真的是不能怪你,但是你第二念的相續,你戒體的觀照力沒有生起,就開始結罪了。

有關嗔心的罪,菩薩戒制的特別重,你不能讓它相續。

三、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這個我們當然是隨喜,我們能夠捨離色身的財物、內心的驕慢跟嗔恚,乃至於身肉骨血都能夠與眾生共同享用。

四、最後要捨掉─對於佛法的執著。 前面是捨掉財物、內心的煩惱,這裡捨掉法的執著。 說:不要將如來不了義教…─佛陀說法有實法跟權法:

實法─就是佛陀他內心想什麼,就講什麼;這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真實的知見叫佛的知見。

權法─就是佛陀本來想要講這件事情,但是外在的環境不具足,你講了之後,他得不到好處,所以佛陀只好─施設方便!

比方說:佛陀在戒律裡面,佛陀允許出家比丘在佛世的時候,吃五淨肉。 說,誒! 為什麼不能吃肉呢?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可以吃。 那你是執取方便法不放,那是因為佛陀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滿地石頭,長不出蔬菜,所以佛陀用神通力變現出來的。 佛陀這樣講,是因為當時的環境,他不得不為實施權。

佛陀為了要順從環境的因緣而宣說不了義教,我們到了後世,不能夠把它當作自己的一個知見,甚至於以這樣知見去誤導後面的初學。 要能夠用一個更開闊的胸量來修學佛法,我們就容易通達真如三昧。

最後總結:能如我前面所說的,是一個正法眼藏─正知正見;如果相反宣說,就是魔王的─邪知邪見。

我們從整個經文的結構來看──佛陀的其心不偷,就是慈悲喜捨的捨。

【楞嚴經修學法要】---精選篇15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