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緣
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經典,逐漸而滅。”如果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由此可見《楞嚴經》之重要性。 《楞嚴經》的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或簡稱為《大佛頂首楞嚴經》,佛說該經的直接因緣為,阿難化緣時,遭摩登伽女之母以咒攝入淫室,戒體快要被毀壞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將阿難與摩登伽女帶回。 阿難自恨道力未全,請佛宣說奢摩他、三摩提、禪那等諸佛如來得成菩提之最初方便。 由此可見,摩登伽女是理解《楞嚴經》心要的關健性人物之一。
本講座共分兩部分:
1、以《楞嚴經》和《摩登女經》為依據,敘述發生在阿難和摩登伽女之間的真實故事;
2、分析本故事給人們的啟示。 1.摩登伽女的故事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主要依據《楞嚴經》、巴利文經典和大正藏第十四卷的《佛說摩登女經》之記錄整理而成。 阿難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由此可見阿難少年英俊,相貌莊嚴。 而阿難陀的年輕貌美,也引起了很多麻煩。 據《楞嚴經》第一卷記載,有次舉行大法會後,佛陀帶領許多弟子接受波斯匿王的供養,阿難沒跟上,於是就單獨到舍衛城街上乞食。 走了很久來到一個聚落,缽還是空的,阿難又熱又餓又渴。 剛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兒打水,阿難走到井邊,這名女子抬起頭看見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發出讚歎:"多麼莊嚴的比丘啊!"一念之間,她心裡生起強烈的愛念。
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屬首陀羅種姓。 依據印度的傳統,首陀羅種姓的人為四種姓4中最下階級賤民,以清掃街路為業,他們既無權誦經、祭祀,不能與四種姓中的其餘三個種姓交往,甚至不可以直接將水、飯食等物親自拿其它三種姓的人。 所以當阿難向摩登伽女要水時,摩登伽女猶豫不決,不敢把水供養給阿難。 阿難知其原因,安慰她道,"佛陀教導四種姓平等,你雖屬首陀羅種姓,但一樣可以供養比丘飯食。"摩登伽女聽後萬份高興,歡歡喜喜地將水倒入阿難缽中,並瞪著大眼注視著阿難,直到他離開。
摩登伽女回家後,便得了想思病,整日思念阿難,飯食無味,從此失去了人生的樂趣,終日不是憂鬱,就是沈思。 眼看著花一樣的嬌容日見消瘦,她的母親放心不下,再三盤問她究竟有什麼心事折磨她。 摩登伽女最後才告訴母親她的心思,母親設法讓她嫁給阿難。 母親知道比丘是神聖不可犯的,女兒這種愛戀之心,根本不可能實現。 可是女兒死求活求,一心只愛這位比丘。
母親愛女心切,只好硬著頭皮來找阿難,並說,"我的女兒對你一見鍾情,朝思暮想,我願將女兒許配給你為妻。"阿難說,"我所持的戒律不可以取妻。"摩登伽女的母親哀求阿難說,"你若不取我女兒,她便會自殺,懇請你求我女兒一命。"阿難十分為難地說,"我隨佛出家,身為比丘,不可結婚生子。"摩登伽女的母親回來後將情況如實向摩登伽女說明,並勸說女兒死了這條心。 可摩登伽女不甘心,哭著對母親說,"我若不能成為阿難的妻子,便會死去。母親有大神力,可以求我。"母親答道,"天下之道力,無有人能勝過佛與阿羅漢。"摩登伽女說,"母親可以念符咒使阿難迷惑,天黑後不許他出門,然後我們便可以成夫妻了。"
摩登伽女的母親無奈之下,當阿難再次來到她家門口托缽化緣時,她便用邪術迷使阿難迷迷糊糊,身不由己地進入摩登伽女的家,摩登伽女大喜,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似玉,來誘惑阿難。 阿難心知不妙,不肯依從。 摩登伽女的母親大怒,在門前點燃一堆火,拉著阿難的衣服威脅說,"你再不順從,便將你投入大火燒死。"阿難心中有若難言,悔恨平時不用功,危難之時力不從心。
阿難危難之時,一心念佛,道交感應,佛陀心知阿難受難,趕緊派遣文殊菩薩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難,並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嚴咒。 此時,阿難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內,在即將破戒時,忽然間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伽女,跑回 佛陀的修行地。 摩登伽女見阿難忽然離她而去,心中非常難過,來到寺前等阿難。 阿難外出托缽,摩登伽女便傻傻地跟在他後面;阿難嚇得不敢出門,摩登伽女便在門外等候。 摩登伽女一日見不到阿難,便無所適從,大哭而歸。
阿難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向佛求救。 佛陀問摩登伽女,"你如此苦苦追阿難,為什麼呢?"摩登伽女回答道,"阿難無妻,而我無夫,我和阿難正好可以結為夫妻,請佛慈悲成全我們的好事。"佛說:"你真的很愛阿難?"摩登伽女說:"我真的非常愛他。"佛說,"阿難沒有頭髮,你若肯剃除秀發,你和她一樣了,我才可以讓阿難取你為妻。摩登伽女毫不猶豫地答道,"為了阿難,我什麼都可以做。 "佛陀說,"那麼回家告訴你母親,剃髮後再回來。 "
摩登伽女回家後,請求母親為她剃除秀發。 摩登伽女的母親非常傷心地說,"女兒的頭髮猶如孔雀的羽毛,理應小心保護才對。你美若天仙,國中英俊男子那麼多,我一定能幫女兒找一個如意的郎君,又何必苦苦的要嫁給一個沙門呢?"摩登伽女回答說,"我生為阿難的人,死為阿難的鬼。今生我非阿難不嫁。"摩登伽女的母親一邊流淚,一邊替女兒剃下秀發。
摩登伽女剃光頭髮後,高高興興地來到佛面前說,"我已落髮,請佛陀履行您的諾言。"佛陀問摩登伽女,"你愛阿難什麼呢?"摩登伽女答道,"我愛阿難明亮的眼睛,我愛阿難英俊的鼻子,我愛阿難迷人的耳朵,我愛阿難甜美的聲音,我愛阿難高雅的步伐,我愛阿難的一切。佛陀問,"阿難眼中的眼淚不淨,鼻中的痰不淨,口中的唾液不淨,耳中的耳垢不淨,身內的屎尿骯髒不淨。 婚後行不淨污穢,生子後便生老病死等苦,由此觀之,阿難的身體有何值得愛的?"
為了進一步引導摩登伽女領悟不淨觀,佛陀叫人把阿難的洗澡水端出來,問她:"你既然那麼愛阿難,這盆水是阿難的洗澡水,你就將它喝下吧!"摩登伽女嚇了一跳說:"佛陀,你是大慈悲者,這麼臟的水為何叫我喝呢?"
佛說:"每個人的身體原本就是這麼臟的,現在阿難健康時你就已經嫌髒了,那他將來老死敗壞時,你又將作如何想呢?"
摩登伽女聽了佛的話,忽能觀察人身的不淨,再也愛不起來─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麼臟,那還有什麼可以愛的? 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真的出了家,證了初果。
在《摩登伽女的啟示》一文的第一部分中,我們講述了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這則故事給我們如下八個啟示。
1.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緣
佛陀告知諸比丘,摩登伽女對阿難一見鍾情,死心塌地,單從現世因果來講,摩登伽女是瘋子,阿難是傻子,看起來毫無道理。 但從三世因果來說,確是合情合理的。 佛陀以其神通了知,摩登伽女在以前五百世中都是阿難的妻子,而且每一世都相敬如賓,互敬互重。 更有趣的是他們倆都是好的佛教徒。 所以今世一見鍾情,非常親切,顯得與眾不同,難分難解。
佛陀在告誡人們人身難得時說,"吾從無數劫,往來生死道,捨身复受身,不離胞胎法。計我所經歷,記一不記餘。純作白狗身,積骨億須彌。以利針地種,無不值我體,何況雜色狗?其數不可量。"儘管人生難得,但三大阿僧只劫中,做人的機會也不少,我們在坐的大家曾經不知做了多少次人家的媳婦、丈夫、兄弟與姐妹。 今生若有緣相見,自然感到份外親切。 首先見到的可能又成就了另一段夫妻因緣。 因此俗話說得好,"十年修得同舟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因此今生最終能成眷屬,實在不容易,理應珍惜。 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
但人這一輩子,有機緣見到前世親人、甚至是多世夫妻的機會應該不會太少,所以不少人見到某些人時有相見恨晚之感覺,道理就在於此! 有些人可能在今生今世會遇到很多前世有緣份之人,但作為一個有教養之文明人,總不能見一個愛一個,以免造孽。 否則今世會煩惱無窮,苦海無邊,來世還要受苦,實在是不聰明之極! 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
也許有人會問,今生為人,若遇不到有緣之人,那會怎樣? 若遇不到有緣之人,也許會獨身、或者出家,所以當今獨身之人也不少,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 若無緣,即使勉強結成眷屬,在一般情況下,婚姻也不會快樂。 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
如何才能化解這種不愉快的結局呢? 對婚姻不圓滿的夫妻來說,兩方首先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勇敢地面對存在的問題,傾心相談,然後雙方都要加倍努力,珍惜、關心、尊重對方,兩方不融洽的關係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其次對於那些仍然沒有找到理想對象的人來說,若想儘早結束獨身的生涯,就要廣結善緣。 餵麻雀的故事最能說明這一問題。
唐朝時弟兄兩一起出家,師兄老實木訥,不會講法,但講法時聽眾很多;而師弟自幼聰明好學,精通 經教,善於說話,但講法時無人來聽他講法。 師弟感到非常迷茫。 於是便去問一位有道高僧。 這位高僧開導他說,"聽你師兄講法的人多,那是因為他前世結了很多善緣;聽你講法的人少,那是因為你前世結的善緣少。"這位師弟請教說,"那麼,今世怎樣才能多結善緣呢?"高僧說,"若要快,從現在開始,你每天多餵麻雀就可以了。"聽了高僧的開導,師弟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堅持餵麻雀。 二十年後,師弟再次升座講法,有幾千人來來聽他講法,而且都是年青人,二十歲左右。 高僧開導說,"這些年青人都是你餵過的麻雀轉世投胎而來,所以來護你的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無緣,只要今世廣結善緣,就一定能遇到有緣人,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四個啟示。
2.愛欲為生死之根本
在八萬四千種煩惱中,以貪瞋痴為其首,稱之為三毒;在三毒中,而貪欲又為三毒之首,而貪欲中愛欲最難斷! 當我們接解事物時,由於人類無始以來的無明,一念妄動而產生三種感受:喜歡、不喜歡和舍受。 當我們喜歡歡一件事物時,接著下來的一種思維就是想據為己有,貪心自然而產生。 貪心生起之後,我們本來清淨之心就被貪污染而成為貪心,自利自利之心隨之而產生了。 這使得一個人的思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的思維再也無法客觀了,而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私利為半徑劃圓。 我們為自己築起了一道牆,牆內是對他有益的事或話,牆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現實的世界。 由於我們的心受到貪的污染,這對我們觀點的形成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它制約我們的視野,制約了我們自由觀察客觀世界的能力,我們眼中的世界從此再也不是客觀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並且帶有強烈的個人意義色彩。 我們本能地希望看到或聽到牆內對我們有利的事或人,我們無視牆外和我們無關或對我們無益的客觀世界。 所以說,這時我們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再也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即牆內的世界,而對牆外廣闊的空間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這時我們真的成了井底之蛙,看問題時非常片面。 若是色迷心竅,往往使人迷失心智,走向極端,幹出非常荒唐之事。 莊子試妻的故事最能說明這一點。
有一天,莊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墳前,拚命搖扇,好像要把墳上濕漉漉的土煽幹。 莊子不解她的用意,便開口問她。 她表示,墳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臨終遺言,要等墳上土乾後,她才可以改嫁。 她等不及了,於是猛煽墳土,讓它快乾,好追尋第二春。
莊子想到世間居然有此薄情的女子,感嘆不已。 繼而想到,自己的妻子會不會也這樣呢? 疑心病起,便想試探。
莊子的太太姓田,我們稱她田女士吧。 夫妻平日感情甚篤,莊子為考驗他妻子的忠貞,決定裝死試探。
聽說莊子急病而亡,包括親友等四方人士,許多人前來弔唁,其中來自楚國的王孫,長得英俊瀟灑,位尊多金,他見田女士新寡,楚楚可憐,便追求她。 田女士不堪誘惑,愛上王孫。 當晚,酒酣耳熱之際,王孫突然心髒病發,命在旦夕。
田女士嚇得驚慌失措,急問王孫如何是好,王孫忍著痛楚,告訴田女士,要用死屍的腦漿才能起死回生。
死屍到哪找,總不能去掘墓吧? 田女士轉念一想,丈夫不是剛死嗎? 現成屍體,不用白不用,從前的夫妻恩義,此時早已拋諸腦後,她竟然拿著斧頭,劈開丈夫的棺木,準備取出他的腦漿做藥。
不料劈開棺木,莊子居然復活。 田女士羞愧得無地自容,自縊身亡。
同樣,摩登伽女見到阿難後,便如同吃了******。 為了嫁給阿難,不惜把自己心愛的頭髮都剃掉。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為情所苦,幹出很多傻事,甚至心甘情願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見,愛欲能讓人滯迷到何等的程度! 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五個啟示。
佛陀因此告誡阿難:"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迷戀愛慾不僅給今生帶來無限的苦惱,而且又有來世報。 《楞嚴經》雲:"一切眾生,從無使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脫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由此可見,愛欲是痛苦、生死之根本。 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六個啟示。
3.不淨觀為對治愛欲的方門
《華嚴經》雲:"菩薩若離女色,即得親近諸善知識,復令眾生因此離欲,皆住最勝解脫法門。"《佛說四十二章經》亦云:"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由此可見,遠離愛欲是修道之前提。
佛陀教導很多去除愛欲的方法,最著名的是"不淨觀"。 若能善用不淨觀,有染著的愛欲就會消滅。
不淨觀(不淨想)為五停心觀之一,即觀想自他肉體之骯髒、齷齪,以對治貪欲煩惱之觀法。 人的屍體隨時間而變化為醜惡之形狀,故在諸經典中皆舉有多種不淨之觀屍法,以治貪欲之心,今列舉如下:
(一)據《禪法要解》卷上載,若淫欲多者,應修習二種不淨觀。 即:(1)觀死屍臭爛不淨,取此不淨之相,至閑靜處以自觀不淨。 (2)雖眼不見死屍,然從師受法而憶想分別,自觀身中充滿發、毛、涕、淚、汗、垢、痰、耠等三十六種不淨物。
同書又舉出修習不淨觀能對治眾生對於色、形容、威儀、言聲、細滑、人相等六種慾望之執著,且將不淨分為厭惡之不淨與非厭惡之不淨二種。 對於執著前五種慾望者,令觀厭惡之不淨;對於執著人相者,則令觀白骨人相。 又觀死屍為不壞,能斷除威儀、言聲二種慾望,觀死屍為已壞,則悉斷六種慾望。
(二)據《大毘婆沙論》卷四十所舉,隨觀行者之意樂,而有樂略、樂廣、樂廣略三種之別。 又於此三種觀法之過程中,各明示初習業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等三位,及其觀行之次第。 舉樂略觀為例,即:
(1)先往塚間觀察死屍之青瘀等相,復以勝解力移屬自身,即觀想自身青瘀乃至骨鎖,於骨鎖中,次第觀想足骨、腿骨、脛骨、膝骨、髀骨、臗骨、腰骨、脊骨、脅骨、髆骨、臂骨、肘骨、腕骨、手骨、肩骨、項骨、頷骨、齒骨、髑髏等,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初習業位。
(2)於骨鎖中,先觀足骨、腿骨等,乃至後觀髑髏,復於其中除半觀半,复除一分,唯觀一分,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已熟修位。
(3)以勝解力觀察如此之不淨相,遂繫念於眉間,湛然而住,復轉此念入身念住,輾轉乃至入法念住,凡此種種,一切皆稱超作意位。
(三)據《俱舍論》卷二十二載,修不淨觀可對治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貪。 即:(1)緣青瘀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顯色之貪。 (2)緣死屍被鳥獸所食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形色之貪。 (3)緣蟲蛆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妙觸之貪。 (4)緣死屍不動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治供奉之貪。 此外,若緣骨鎖以修不淨觀,則因骨鎖中無四貪之境,故能對治上述之四貪。
當摩登伽女迷戀上阿難後,佛陀善巧方便,運用的就是不淨觀,循循善誘,使得摩登伽女觀察到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麼臟,那還有什麼可以愛的? 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真的出了家,證了初果。 由此可見,愛欲對人的生心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也不是不可以克服,不淨觀是對治貪愛的法寶。 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七個啟示。
4.聞思修並重
般若由修而得,修由思得,思由聞得,由聞、思、修入三摩地,而得到現證三摩地,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歸根結底,智慧由多聞來,欲得智慧,就要多多聽聞,看經、研究、聽講經、聽開示,所以說:"修聞增(長)智慧"。 聞思修是修學佛法的程序。 不聽聞佛法而盲修瞎練,修如盲人提瞎馬,半夜臨深池,是非常危險的,又如人生病後,不看說明書或不聽醫生勸告而亂吃藥,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危險,所以聽聞佛法很重要。 思的重要性有二。 其一聽聞佛法後,必須思考,看看所聽聞的法是否是正真的佛法。 其二,看看聽聞的佛法是否適合自己的修行。 猶如人生病後,看了說明書後,思考一下藥是否對症。 修是最重要的,因為猶如病人生後只看說明書而不服藥,病永遠也無法好。 同樣,聽聞的佛法再多,若無實踐,仍無法深受法益。 阿難尊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阿難雖然多聞,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仍不能免脫摩登伽女之難。 故《楞嚴經》四卷雲:“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又曰:“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當然,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並非證明我們不應該多聞,而是聞的成分過多,修證的成分不足。 若多聞是病,佛就不應該說法了。 所以我們應該有所認識,真正的智慧,並非只是聽一聽即可的。 不聽聞而要想得到智慧,恐怕是沒有那回事的。 龍樹菩薩說:井裡有水,若我們拿根繩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即可汲出水來;就好比我們現在必須假藉水管馬達,方可抽出地下水,否則即使乾渴而死,地下有水,我們仍是吃不到,所以我們不能說只要有水就好,其它東西是無用的。
千經萬論,沒有說過不需要經過聽聞即可開悟的。 我們現在的毛病,是聽而不修。 每部經都是教人修行。 譬如《阿彌陀經》,即開示我們念佛法門。 由於我們不照著去做,以致於聽與修,變成了兩回事。 由此可見,聞思修三位一體才是去除我們心靈上塵垢的重要法寶。 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八個啟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