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是老師    

淨空法師:“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是老師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75集2012年12月18日講於香港

“道品之要”是我們現前真正能得利益的,也就是說要適合自己程度;太高了,我們做不到,要適合程度。 程度得從頭下面、從最簡單的下手。

“道品”的代表,就是三十七道品,它一共分為七個科目,三十七樁事情。 七個科目:第一個,“四念處”;第二個“四正勤”;第三個“四如意足”。 我們今天這個程度,這十二道品是最重要的,要從這裡下手。 如果這三種沒有,你就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你修不成功的。 《彌陀經》上是說了,“五根”、“五力”,他從這下手,為什麼呢? 你到極樂世界,你前面這個三科,決定學好了,為什麼? 要不然你去不了。 “四念處”是智慧,我講的時候把他講的看破, “四念處”是看破;“四正勤”是教我們選擇 ,善法要修行,惡法要遠離,要懂得斷惡修善,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四如意足”是放下 ,放下就如意了,如意是自在,你不放下,你不得自在。 我用這個講,大家聽起來好懂,這是“道品之要”,最重要的。 那麼比這個更重要的,就是基礎的基礎,那是“淨業三福”第一條,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基礎的基礎。 有這個基礎之後,真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他真幹!

“深入無為之理”。 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深入經藏”。 “深入經藏”不是指《大藏經》,是指一部經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深入”是修行的方法 ,這個要懂得。 要藉這個方法修清淨心,就是製心一處。 一部經、一部論你專攻它,你一生專攻它,我們相信,十年,你就成為這部經論的專家。

今天學佛沒有老師了。 老師在哪裡? “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是老師。 你懂得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意自見”,就開悟了,意思就懂了。 一千遍是什麼? 你的心定了。 你的心定在這上面了,他就開悟了。 這是智慧,這不是知識。 智慧是從自性的,一定要跟性相應。 戒、定、慧跟性德相應,所以它產生不思議的能量,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我們破迷開悟。 我們自己離苦得樂了,才能幫助別人離苦得樂。 看到別人所作所為,他有一些不如法,他自己不知道,有時候他自己先發現,覺悟了,他回不了頭,他不能解決,如果有善知識來指導他、來幫助他,這好,這不容易,難得!

今天哪裡去找善知識? 找善知識有找善知識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遇到善知識也等於零。 我們這一生走過來了,章嘉大師,善知識;方東美先生,善知識;李炳南老居士,善知識,親近的人多少? 真正得利益的幾個人? 這是什麼原因? 心態不一樣。 印光大師說得很明白,你信心不一樣,你對於所學的東西懷疑,對老師懷疑,對老師的德行懷疑,對老師的智慧懷疑,對老師的善巧方便懷疑。 所以,遇到好老師,等於沒有遇到。 真正遇到好老師,就是我唯一的一個依靠,我不能離開他,這樣的心才行! 那麼有人批評你的老師,毀謗你的老師,你動不動搖? 你聽了,一動搖,完了。 我這三個老師,都有很多人在我面前批評他們。

方老師,我們同鄉批評他、毀謗他。 他是很年輕,十幾歲就離開家了,說他在家裡訂了婚,原配的他不要了,到外面去娶個太太。 說這些話來毀謗他,我們聽了要一生懷疑,完了! 我們一定要曉得,古人所說的一個讀書人,他 真的是勇猛精進,“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他那是年輕時候,現在是什麼時候? 不一樣了。 那個時候你知道,現在的方老師你知道嗎? 你沒有跟他接近過,你怎麼會知道? 我親近他,常在一起。 我說你當然不相信,但是你說的,我也不相信,不能受這個謠言。 一受謠言傷害,我們自己就毀掉了。

台中李老師,人家罵他“四寶”,嫉妒、障礙。

章嘉大師,人家說他“政治和尚”。 這些話我們都聽多了,絲毫都不動搖。 那是什麼? 那麼說話的這些人,你跟他不常見面;我常常見面,跟你們所說的不一樣。 對老師的那個尊敬,跟父母一樣,但是今天這個比喻不恰當了,他對父母不孝順,找不到比喻了。 現在人心都是妄心,交得再密切,虛情假意。 男女相愛,幾天結婚了,又過幾天離婚了,這不是假的嗎? 不是真的,為什麼? 他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愛,他那是感情一時衝動,他哪裡懂得什麼叫愛。 “愛”這個字的意思多深! 對這個字根本就不認識,所以你也就不必責備他。 看到這種情行,一笑了之,不要放在心上。 所以,必須有這個基礎,才能入,“深入無為之理”,然後,“乃至不貪、不瞋、不癡等,皆意戒也。”身、口、意三業。

“修行之人,於此三業之戒,自既堅持不犯,復能展轉化他,廣弘戒法,故曰廣戒。”

自己沒有做到,不能教人。 還有的人,自己認為做到了,做得很好了,態度驕慢,瞧不起別人,你說他有沒有做到? 他沒做到,那是假的。 誰說他是假的? 孔老夫子說的。 夫子《論語》上有一句話,雖然是假設,確實這種人很多,“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則不可觀矣”。 他持戒持得很清淨,瞧不起別人,這是“驕”;你再看他是不是吝嗇,他捨不得布施,能全是假的。 他這種持戒, 持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有驕慢怎麼能得定? 戒持得再好,都等於零,為什麼? 戒的功德不能出現。 功德是清淨心跟平等心。 這個意思深,你不能不懂。 “定”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大悟,“覺”就出現了。 “覺”,小定有小悟,大定有大悟,甚深禪定就大徹大悟。 那麼持戒、修定,目的是開悟,所以,修定是手段, 持戒是手段的手段 。 為的是要開悟。 開悟是一切通達、一切明了,為的是什麼? 為的是自度度他 。 我自己離苦得樂了,我也能幫助別人離苦得樂。 自己真有成就,就全心全力幫助別人,這是誰?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 他們自己問題解決了,全心全力為別人服務。

“〔三、廣忍〕,忍者,耐也。謂菩薩修行之時,若人罵詈,知其從聲,而出於此,觀了言語性空,意亦如是,視諸慚辱,空無所有,如此則嗔恚不生,忍行可進。身既能爾,復能展轉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廣忍。”

“忍辱波羅蜜”,別人罵你,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方法,罵你那個聲音,是從空中傳過來的,這個音聲不是真的。 “六根”、“六塵”、加上“六識”,根、塵、識都是生滅法,剎那生滅。 聽到這些話正好迴光返照,音聲、空性了不可得,你的心就平了,你就能夠忍受了,若無其事。 像前面一樣,“乃以善言和語至誠而答”。 總是以誠意,和顏悅色去回答別人。 “身”、“口”如是,“意”亦如是,以清淨的念頭,真誠心,純淨純善,看這一些慚愧,侮辱空無所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上這兩句話一提起,所有問題全解決了,“如此,嗔恚不生”。

我也常講,這三毒煩惱“貪、嗔、痴”, 三毒有核心,這有它的中心點,毒中之毒。 “貪”毒裡面毒中之毒是情執 ,最難斷的。 真正修行人,一定從最難的下手,三毒自然化掉了。 嗔恚的核心就是傲慢,愚癡的核心,就是懷疑 。 情執、傲慢、懷疑哪個人沒有? 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是真的叫煩惱的根,貪嗔癡是煩惱的本。 這是根,要把根本給斷掉,我們才得大自在,我們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 只要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常常找麻煩,常常來擾亂你。 換一句話說,障礙你精進,障礙你的戒定慧。 所以,忍辱波羅蜜要有進步。 我們想想這一點,我這個忍耐的功夫,一年跟一年比有沒有進步? 有進步,好事! 沒有進步,麻煩就大了。 忍人之不能忍。 然後才能為人之不能為。 為人之不能為是大事業、大善事。

“身既能爾,復能展轉化他”。 我自己能做到,就是給人做榜樣,我教人,他 會接受 。 為什麼? 我這不是書本上學來的,我是自己在生活當中鍛煉出來的,別人相信。 沒有通過真的鍛煉,人家很難接受。 能布施,能忍辱,你決定有成就,六波羅蜜中這兩條最重要 。 心量要大,要廣施。 布施,菩薩布施,廣施,結的緣大,結的緣多,將來成佛度眾生多,跟你有緣。 不肯跟人結緣,不肯施捨,你學得再好,人家跟你沒有緣,你說得天花亂墜,他也不來聽。 法緣的殊勝,在你要結緣。 不結緣,法緣從哪來?

“〔四、廣精進〕,謂菩薩修行道品,當勤精進,節其飲食,除於睡臥,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為人,廣說法要,不以為煩;開教愚頑,不辭勞倦。自既能爾,復能展轉化他,令其精進。故曰廣精進。”

這個“精進”是對治懈怠的。 人,品德、才華再好,如果懶惰就不行了,就不能成就了。 所以,六度是對治我們六種大病,修行上最大的障礙。 布施是度慳貪的。 吝嗇,自己有的不能給別人;自己沒有的,總希望能夠貪得,這是對修行人最大的障礙。 第二種就是自己的惡業、惡念、惡行,這是無始劫累積下來的,佛用持戒波羅蜜來對付 ,斷惡修善,用這個方法。 忍辱對治的是嗔恚,精進對治的是懈怠,禪定對治的是散亂,般若對治的是愚癡。 這六種病,佛出的這六個方法治這六種病。 這六種病是修行最大的障礙。 你為什麼不能成功? 你這些病沒有治好。 佛給我們這些藥方,要真正會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