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預防退轉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學,最基礎的方法就是...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32集 2012年11月24日講於香港
“又《要解》雲:'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這句話非常重要。這也是過去沒有人說過,蕅益大師發現的,就在《阿彌陀經》。多少人讀這個經,對這樁事情都疏忽了,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他是念佛成佛的。佛教我們念佛,他自己念佛成功了,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們。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今”是今天,就是現前。佛將他的“果覺全體”,就是念佛成佛,這是果覺的全體。因果不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所以佛法用蓮花來表法。蓮花因果是一、不是二,讓你看到非常清楚。花開的時候,果就在花里面,蓮子,蓮子是果,所以花、果同時。不像其它的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果不同時;蓮花是花果同時,真像蓮花。十方世界眾生念佛,七寶池就有一朵蓮花出現,有花、有蓮子,都出現了,這叫妙啊!念佛越懇切,這個花越大,光色越美,只要人真念。念要用身心去唸,非常認真,一絲不苟,全心全力,唯求往生,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通放下,唯求往生,這個果報就無比的殊勝。蕅益大師注《彌陀經疏鈔》,後面有一段跋文,他九天寫成功的。印光大師的讚嘆,即使諸佛再來,給《彌陀經》寫一部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發現真正不可思議。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是念佛成佛,那麼今天世尊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們。我們確確實實是濁惡眾生,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五濁、十惡真正到了極處,到了飽和點了,我們遇到這個時代。濁惡的飽和感召來的就是大劫難,我們不說災難,說劫難。冷靜的思維觀察,它有個道理:不是劫難現前,人不知道回頭。人總以為古聖先賢說的話是不可靠的,現在所謂的“沒有科學的根據”,這句話就把古聖先賢否定掉了。科學的意義是什麼呢?必須拿出證據出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有沒有證據?證據就在眼前。可惜,他有眼睛,睜著眼睛沒有看到;豎著耳朵沒有聽到。不能怪別人,怪自己愚癡沒有智慧,怪自己業障太重,把你的眼睛、耳朵通通障住了。頭腦稍微清醒一點的人,就看到了,在哪裡?就在當下。一念迷是因,他的際遇苦不堪言,那是報;一念善是因,他的日子過得還不錯。心地善良,染污不嚴重,每天生活還有快樂,這就是善報。善,有真、有假,真的是從內心裡出來,就是喜悅向外流露;假的是刺激,就好像人,怎麼快樂?吸毒、打嗎啡,興奮劑讓自己興奮一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一種樂付出的代價很慘痛。人一定要求真樂。中國人喜歡用“喜悅”來比喻,“喜”是外邊自己,外來的樂;“悅”是從內心流出來的樂
……
最深、最妙,一切微妙法都不能跟他為比的是什麼?就是念佛法門,而且是信願持名的法門。微妙到極處!上根人學它,成就了;下下跟人學它,也成就了,而且成就是相等的。這真妙!人人能修。聖賢能修;下愚不肖也能修;男女老少個個能修。妙中之妙,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妙法了。
“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
凡是能夠直下承當的人,都叫做上根。直下承當、單刀直入一門,長時薰修,這就是直下承當。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再起心動念想別的了。對於一切法門,沒有一門不讚歎,沒有一門不禮敬。但是自己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人就是上上根人。往生見佛,就大徹大悟。下面說:
“又本經《菩薩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數無盡,名號差別不同;“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也是無量無邊。“但說其名”,沒有時間細細介紹,只把名字報出來,也是窮竭不盡。
“又《受菩提記品》曰:'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為什麼退轉呢?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意思就是說,如果他遇到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中途退轉。那我們也見到過,遇到這個法門,中途退轉的也不少。這什麼原因呢?我們細心去觀察:他真遇到了,也真生歡喜心,也曾經發願求生,對這部經也讀誦;雖讀誦,於此經真實義沒有深刻的認知;他還有疑心,認為還有比這更高的法門,他的心不專注。在內伏不住煩惱,貪嗔癡慢,他的功力伏不住;外面名利誘惑,他抵擋不住,退心了。自己也知道退心,他回不了頭來,這種人很多。用什麼方法來預防、來救度?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學。所以諸佛菩薩,無論他作何示現,全部是教學,沒有一個不用教學的手段來幫助眾生。這些眾生都是迷惑的眾生,都是苦難眾生。不認識正法就是苦難、就是迷惑,做再多的好事,不能出輪迴,不能脫離六道。所以有這麼多菩薩會退轉,我們今天看到很多人修淨土而退轉的就不會感覺到奇怪,他跟菩薩比差遠了,菩薩都退轉,何況凡夫?那我們看到瞭如如不動。心裡頭明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對自己來講有好處,這些人提醒我們,我們不能走他的路。那要怎麼防止?每一天要認真努力、奮發精進,時時刻刻不能忘失佛菩薩的教誨。最基礎的方法就是要把經讀熟,最好能背誦。閒暇無事的時候,不是背經就是念佛,不能去想別的;如果閒暇想其他事情,我們就退轉了,這一生往生淨土就靠不住了。一定要有這個警覺心,才能保證自己不退轉。
極樂世界眾生,阿彌陀佛慈悲加持,皆做阿惟越致菩薩。為什麼能真正得到三不退?實在說,就是阿彌陀佛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我們這個世間有中斷,睡覺中斷;吃飯中斷了;課堂有上課、下課,下課中斷。中斷的時間長,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中斷時間長,進修的時間短。這是在這個地方修學,不容易成就主要的因素。現在這些科學技術很發達,我們利用這些工具來補足。佛號二十四小時不斷的播放,提醒我們。可是我們自己有業障,昏沉的時候依舊中斷。佛號雖然聽了,聽而不聞;昏沉重了,睡著了,做夢了,夢裡頭也胡思亂想。
……
深心的人體會得深;淺心的人體會得淺;沒有誠敬的心,體會不到,不得利益。
“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誰能體會到究竟圓滿呢?那是佛。為什麼?佛的心究竟圓滿。所以彿看諸佛的示現,圓滿的明了;等覺菩薩跟佛相比還差一層,道理在此地。與學、無學不相干,確實在誠敬。惠能大師有萬分誠敬之心,所以聽《金剛經》能悟入佛的境界,佛知佛見,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神秀法師跟五祖幾十年,聽五祖的教誨時間很長,對五祖、對禪宗那種誠敬比不上惠能,神秀天天聞法沒開悟。惠能只是一次聽講,時間不會超過兩個小時,一生當中就听這一次講經,他開悟了。憑什麼?真誠到了極處。五祖衣缽傳給他了,沒傳給神秀。這是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誠敬”兩個字。誠敬到極處跟佛就通了;誠敬不到位,沒通,當中還有障礙,還有隔閡。真誠到極處就通了,障礙沒有了。神秀還要繼續留在五祖身邊,沒畢業,他不能離開。能大師這一堂課就通了,畢業了,就走了,不必再跟老師了,老師的東西全知道了,該去。該去的去,該留的留,沒有通的繼續學,通了就趕緊走。告訴我們“誠敬”重要;“誠敬”不能沒有;“誠敬”不能不多,越多越好。
……
明心見性,見性是用真心,自性是真心,這是佛。用阿賴耶的,最高的,菩薩,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是十信位,在華嚴圓教十信裡頭,是第十信稱佛;第九信稱菩薩;第八信是辟支佛;第七信是阿羅漢,這個我們要搞清楚。用阿賴耶的,對大乘教他不能夠理解,他不能夠真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 。他能信、能解,要靠加持。加持的原因是過去生中的善根。這個善根包括福慧。過去生中親近佛菩薩、供養三寶、聞法修行,這個在阿賴耶里頭形成種子,這個種子就是善根。內有這個善根,外面佛力加持,你對這個法門就能信、能解。信的程度跟解的程度跟你的善根成正比例。真正明白了,真正搞清楚了,知道自己善根、福德還不夠,可以補。怎麼個補法?勇猛精進,至誠無間,“間”是間斷,短時間也能補足。最短的時間,打一個佛七,一天能補足,一個七可以補足,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日夜不斷。我們想到瑩珂法師,雖然現的出家身,不守清規,破戒、破齋,造作這種罪業,必墮地獄。好在他相信因果,墮地獄太苦了,那個苦受不了,求教於同參道友,怎樣能夠讓他不墮地獄?同學當中就有一個人給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到之後非常感動。自己關起門來念佛,不吃飯,不睡覺,一句佛號拼命念到底,這拼命了。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現身就是告訴你,你的業障消掉了。業障要沒有消掉,你見不到阿彌陀佛。你說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就告訴你,你業障消掉了。勇猛精進,三天三夜這事情就搞成功了。佛來給他授記,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命終之時,我來接引你。這是授記,預先告訴他,十年之後佛來接引你。他很聰明,真沒有糊塗,這是真智慧,他告訴阿彌陀佛: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高啊!你們昨天看一份資料,也是個女眾,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問她要不要往生,她在這一時就想到她家裡還有兒女,事情還沒有辦完,阿彌陀佛走了。走了之後後悔。這說明什麼?說明口裡頭要阿彌陀佛,心上沒有。阿彌陀佛真來了,還得猶豫。這一猶豫,佛不見了。難得他的先生,他把這個事情告訴她先生,先生得受用,先生說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先生念佛真往生了,站著往生。全在信心之有無,不在別的。那個信心真的堅定,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就證明你業障消了;你的煩惱習氣縱然沒有斷,也伏住了,不起作用了。這就具備往生的條件。要真正相信,不能懷疑。千萬記住不能受外面境界干擾。我看到起心動念,聽到起心動念,這不行,這把我們功夫全破壞了。真修行,不必離開境界,境界是磨練自己的。什麼境界都會接觸,如如不動。因為見到外面境界不能夠如如不動,所以才閉關,所以才找個清靜地方,沒有人干擾的,讓我什麼都看不到了,找這麼個地方來淨修。也行,也是個辦法。真正的辦法是什麼境界在面前,不相干,你真看破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境界現前,用這句話就放下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計較它幹什麼?回歸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上上根的阿公、阿婆。他確實,他什麼都不懂,但是什麼境界都不能動搖他,都不能干擾他,這是上上根。什麼都不懂,等於愚癡,愚癡人有上上根。這個上上根就是不為外界所動,這不是容易事情。對七情五欲,面對著它,不起心、不動念,依然是一句佛號相續不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