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持咒時的一些竅門

 

1.《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真正念佛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內斂含蓄,有如投靠在諸佛菩薩的懷抱裡,或者將諸佛菩薩捧在心坎裡。念時嘴門微張,嘴層不動,只舌頭動,牙齒輕動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氣別竄出來,沉至丹田,一口氣“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接下去,等到要轉氣時,嘴巴閉著,不要呼吸,讓氣自然充滿胸肺,順心沉澱下來。嘴裡微聲,心裡在念,不管開口念閉口念,大聲小聲,躺著坐著,皆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心窩子胸口處,不宜在腦子裡念,否則容易睡不著。

2.第一種,叫做瑜伽念佛
  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養了清靜的心情,在那裡默念。

  念佛,思念要集中在胸膛以下,肚臍以上,差不多在心下胃上的位置,不在前面,而在中間,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另外有理由,不去管它。

  你總要把思念集中在這裡,耳不聽外邊,要聽這裡在念佛的聲音;眼不看外邊,要看這裡:本來看不到,好像看得到,這時心情安靜,只聽到內在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字字聽到清楚,慢慢的念,而都聽得到。

  如果聽不清楚,便是心跑到外邊去了。便要重新念起,念到一字一句都聽清楚,連念到一百零八句,也都能夠聽得清楚,這樣雖沒有得定,但與定也差不多了。

  因為念到一百零八句,能沒有妄想雜念,做到一心不亂,是很不容易的。

  你儘管念下去,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久而久之,突然間念佛念停了,念不起來了,你再想念,還是提不起來。

  這時候,你感到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時候就是定。

  此後,更需勤加練習,愈練習愈好。能做到這一步,是千難萬難的事。

3.補印光大師開示

治心火上炎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汝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繫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立之蓮花,則自可頓愈矣。(增廣·卷一·复沈彌生書·P126)

4.自南懷瑾《唯識與中觀》

所以前兩天我告訴兩個同學,他懂了以後,今天有一位同學告訴我,昨天懂了以後,心理上、做事情也大概好了。我說你不要用腦,你知道嗎?西方人講用腦。第六意識的用在腦裡頭。我們常常思想、妄想在腦裡頭用;“心”,硬是心臟部分啊!你心臟並沒有思想的,但是心的確是一部分。我說你平常做事,把心沉到心臟這一部分來做事,少管腦;你就不同!記憶力增強了,定力夠了。這位同學馬上懂了,去試用一下,到今天為止告訴我:老師啊!好了!懂了。

是真的呀!第六意識是腦意識。所以西方人只認到意識這一層,心(心臟部分)還沒有搞清楚。

其實你們諸位打坐去參話頭也好、觀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用第六意識、在用腦——錯了!所以不能得定、不能證道。心,你硬放到心臟部位*,有絕對的道理!你不相信你去試!這是科學。

你不要拿現在科學,講這個心臟是沒有關係、心臟屬於一個機器;我並不是講心臟就是心啊!可是你使用的部分——“心”主要在這裡。所以念佛你在心中念,不要在腦中念。你想在腦中學佛、念佛修道、觀想……修三大阿僧只劫,給你加兩倍吧!九大阿僧只劫也不會成功!我可以斷定。同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是魔說!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諸位這個法門。

5.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婆婆媽媽,多此一舉。心並不在內外中間。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引起高血壓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裡,兩個乳頭中間,肋骨銜接凹下之處。就在這裡自然起觀。你看我多麼有耐心。常常你們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我都一字一字靜靜的洗耳恭聽;每個禮拜那些糊里糊塗,莫名其妙的日記,我都坐著幾個小時,規規矩矩、一句一句仔細看完。這就是忍辱波羅密,其實忍都不必忍,忍性自空。

先要在心頭起觀,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觀心,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當然,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但是,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別腦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麼了。初學者用此觀法,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裡痛啊痛的,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干淨的緣故,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另須研究其他方便。

大家好好奉行觀自在菩薩的教法,觀照這個色身色法同性空的關係。不然閉起眼睛打坐,裡頭一片漆黑,懵懵懂懂,自己搞不清楚,多可憐,多悲哀!你們現在如此觀心,不要向頂上觀,不要在腦子裡觀。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若是作白骨觀,白骨那個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聽懂了沒有?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不要表面專注,其實昏昏沉沉,莫名奇妙,白白浪費時間。話記不住,就是落在無記中。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心中卻無妄念雜想,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

------------

觀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觀。實際上,你一觀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已經跑掉了。跑了的不去追尋,未來尚未生起的,不去迎取。當下即是空。管它空也好,不空也好,一念清淨自在。有雜念妄想來,--舍,布施掉,即傳統禪宗講“放下”。念念舍,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世間念頭,佛法念頭,一切皆是虛妄。譬如圓覺經所講,“知幻即離”。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它來了,不必費力趕它,輕輕一觀,本來空嘛!“不假方便”。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離幻即覺”。離開了妄想,不就清清靜靜,明明白白,自性般若,沒有程序,“亦無漸次”,當下現前,這不是很好嗎?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圓覺經》,以為覺了就成佛。他不知道,縱使如此,還是初覺始覺,不是本覺。

《般若正觀略講》

6.南懷瑾:所以修“有”法,唸佛也好、準提咒也好,唸一切咒語,第一要敬——隨時“心中有佛”。但你不要:“哎呀,我心中裝一個佛進來”,你把祂裝在心臟裡頭,糟了,那非到“榮總”開刀不可;心裡頭是不可以裝東西的。所謂“心中有佛”,什麼是佛?心就是佛,我心隨時在恭敬中,那你慢慢不但對佛會敬,對一切人都很恭敬,不會看不起人家,會尊重任何一個人,也不會覺得“我是一個老師,我道很高。嘿,你們算什麼?”如果這樣就不是學佛的人。一個真正有道的人,更謙虛,更會尊重人家,要注意啊。不要覺得“我有道,我了不起!我學佛,哎呀,這個人不學佛,罪業深重啊”,你這一句話才是罪業深重,不應該的。他如果真的罪業深重,我們學佛的人更要慈悲、憐憫、同情他,何況他有沒有罪業深重,你還不知道。因為他不聽你的話,你就罵他“罪業深重”,你不是亂七加八糟嗎?

7.南懷瑾先生弟子胡松年

至於"心月輪"觀應觀在何處?原則上,可觀在己身的心窩以下胃部以上的位置,亦即膻中穴以下的部位,"心月輪"觀在此處,會有助於中脈與心輪的打開。但亦不可過於拘泥,譬如說,自己已達忘身的境界,覺得身體都沒有了,何必還要硬把身體找回來,然後再觀住在一個膻中穴以下,這樣反而走了回頭路,顯得沒有智慧。然如觀起來,覺得心臟不適,或有某種宿疾不宜觀在膻中穴以下者,當不必勉強,須另覓他途。行者應有知時知量的智慧與判斷才好。

8.《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持咒有三種念法,金剛念誦,普通的開口念誦,和瑜伽念誦。三種念誦,都要曉得調氣,調氣就是調心。可是你們始柊對調氣念誦的法門搞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這就是你的業障。從喉輪到頭輪這一部份的氣脈很難通,自己對於一口氣一口氣心氣合一的念誦,根本沒有得到要領;乃至很多人都是輕聲念,怕把喉嚨念啞了,不肯投身進去,這都是懈怠、取巧,甚至有些人認為我只要心念就好了,何必出聲呢?也是姑息。

我一再告訴你們,開口念誦等於在修氣修脈,要想轉這個色身的果報業報,非念不可。但是看到你們受不了的情形,頗有可憐之感。因此我一念慈悲心起,算了!從今天起,一個鐘頭念誦,一個鐘頭不念。不念幹什麼,改為瑜伽念誦,瑜伽念就是心念,也是默念。意要觀想,都攝六根,耳根迴轉來,眼根迴轉來,你身心的念頭與觀想配合為一,才能得止。瑜伽念誦也在念呀!不是不念,而表面上叫做參禪,這個里頭也可等於同時修慧,也就是與參禪合一的,即是觀照自己,觀照得清清楚楚,忘卻身軀,不要一定放在心窩子、乳房中間,或是喉嚨、頭腦裡頭,不要在身上轉。以我們身體的心臟部份、喉嚨部份、頭輪部份而言,如果你能灑然一放,與虛空合一,盡法界遍十方,同聲一念,那可好呀!你做得到嗎?做到就融化了身心,然後觀照同時,也就是密,也就是禪。即觀即照,即照即觀。即觀照,即是止、即是定。你能做到嗎?真能做到就不得了了,就好了。

9.流沙河先生註解莊子心齋這段的白話,轉引到這裡

一天,顏迴向孔子請教,問道:“夫子,您能告訴我什麼是'心齋'嗎?”。孔子答道:“你要專心致志,停止遊思浮想,靜下心來'聽'。不用耳朵聽,而用心去聽。然後處於不知不識的狀態,不用心聽,而用氣聽。為什麼不用耳聽?因為耳朵的功能有限,只能感應聲音。為什麼不用心聽?因為心也有局限,只能響應存在。而用氣聽,就大不一樣了,這時你的心靈已經得到淨化,空虛靜潔。掃除了後天思維的束縛,融合在'虛'當中了,於是妙道來集。我所說的'心齋'就是淨化心靈,保持空虛靜潔。”顏回受教,恭敬而退。數日後,來見孔子,說:“在進入'心齋'狀態之前,我只是一個顏回而已;聆聽夫子教誨,進入'心齋'之後,我已經忘記了自己,好像以前的顏回已經不存在了。這算得上'虛'了吧?”孔子講:“您達到'心齋'的要求了。”(流沙河《莊子現代版·人間世》)

10.南懷瑾

南無阿彌陀佛ná mō ā mí tuó fó 字字要發音清楚,可以大聲念出,但不要只在喉嚨嘶叫,心裡卻在打妄想。要由喉嚨以下的胸腔、腹部震動發音。由丹田的氣,連接上來發聲,一口氣念下去,念到氣接不上來時,閉上嘴巴,不要用任何特別呼吸的方法,只任其自然,聽任鼻子自然呼吸。此時心中沒有雜想,片刻之間,非常清淨,既不造妄想業,也不動祈求心。這樣一口氣,一口氣的念去,心氣合一,心念合一,便得大利。

念咒要用平音, 胸腹起震, 肚臍上四指處發聲-- 你會不會念咒, 別人一听就聽出來了

1、念咒不是嘴皮子念,胸腹要起震動,肚臍上四指的地方發聲
念咒第一步實際上是入三昧,然後咒音像水一樣流瀉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