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念佛的快樂只有真念佛人才清楚(文白對照)

原文    

永明等錄,有何不合。汝且認真念佛。淨土十要一書,多看即已足矣。餘且待財智有餘時,再請而讀之,不晚也。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須志誠懇切,攝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否則心地不通,觀道不熟,魔境現前,亦不了知,則殆矣。切囑切囑。今之真宏淨土者,實難其人。遍參知識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則利益大矣。否則徒成一個勞碌奔跋而已。諦法師處,宜多請教,餘則非光所知也。    

《安士全書》為古今善書之冠。擬排印普遍流布,藉以挽回世道人心。幸尤惜陰居士極力料理。特出廣告,普勸印施。因令打四付紙板,擬印二三十萬部。俾全國二千四十一縣之各要機關,及各要人,皆得瞻視。則以後之流通,當更普遍廣遠矣。然成事在天,不必預計。

但以救國救民為事,盡力而為即已。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大丈夫能令文章蓋天下,功業宣宇宙。而不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以著於外而遺其內,著於有為之末,而遺其無為之本也。世間人誰能一一佔全。吾人但取其克盡倫常,力修淨業即已。何暇計其他哉。——《印光法師文鈔》之《复馬契西居士書四》

歲在丙午,予掩關於慈溪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淨業。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於關傍。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於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

——《文鈔》之《念佛三昧摸象記》(節錄)印光大師著述佛弟子敬譯譯文    

永明禪師等祖師的語錄,對於念佛人有什麼不適合的。你暫且認真念佛,《淨土十要》這本書,常常認真閱讀就已經足夠了,其餘的法寶善書,等到財力、智慧有餘的時候,再請來讀也不遲。    念佛的快樂,只有真實念佛的人自己清楚。然而必須要志誠懇切,收攝妄想雜念來念,不可貪著外面的境界相。否則智慧沒有通達,觀想的方法不清楚,魔境現前的時候,也分辨不清,這樣就比較危險了。切記切記。    

現今真正宏揚淨土的,實在難以有這樣的人。要把普遍參訪善知識的想法,改成一心念佛,那麼功德利益就太大了。否則,只是徒然勞碌奔波跋涉罷了。諦閑法師那裡,應該多多請教,其餘就不是印光所能知道的了。    

《安士全書》是古今善書第一。現在打算排印普遍流通,藉此以挽回頹廢、墮落的社會風氣。幸好有尤惜陰居士盡力來操辦這件事,特意刊出廣告,普遍勸導大眾印書布施。因此令印書社打了四付 紙板,打算印二、三十萬部。使得全國二千四十一個縣的各個部門機關,以及各界要人,都能夠看到這本書。往後的流通,則會更加普遍廣遠。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結果如何不去計較,只以救國救民為志向,盡力而為就行了。   

 念佛不能夠純淨專一,必須要控制心念,不要讓它向外面奔馳,時間久了,念佛的功夫自然就會純淨專一。功夫成片就是純淨專一、沒有間雜的意思。大丈夫能令文章超過天下,功業遍滿宇宙,而卻不能夠斷除惑業徹證真常、了脫生脫死,是因為執著於外面的境界,而忘記了清靜的內心;執著於有為法的枝末,而遺漏了無為法的根本所造成的。世間的功名利祿誰能夠樣樣佔全?我們只要竭盡倫理道德,努力修習淨業就可以了,哪裡有空閒去計較其他不關緊要的事情呢?——《印光法師文鈔》之《复馬契西居士書四》

丙午年,我在慈溪寶慶寺閉關。謝絕所有的外緣,專心修習念佛法門。正巧主持和尚啟請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恰巧在我關房的隔壁。於是我效仿古人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在關房的牆壁上開了一個小洞,常常從這裡聽那邊講法,從此後念佛越來越覺得親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念起來之後,妄想全部消失,通身清涼,心中覺得非常愉悅,簡直如同甘露灌頂、醍醐潤心一般舒暢。這種快樂,沒有世間的任何事物可以形容。——《文鈔》之《念佛三昧摸象記》(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